第十章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科护理》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546.50 KB
- 文档页数:7
主管护师儿科讲义——第十章-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20岁时,心脏容积已达240~250ml,为出生时的12倍。
(3)心脏位置: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在第四肋间锁骨中线外,心尖部分主要为右心室;2岁的以后,小儿心脏由横位逐渐转成斜位,心尖搏左心室;2~5岁时左心界位于第四肋间左锁骨中线外1cm 处;5~12岁在锁骨中线上;12岁以后在第五肋间锁骨中线内0.5~1cm。
2.血管的特点动、静脉内径比在新生儿为1:1,成人为1:2。
10岁以前肺动脉直径较主动脉宽,至青春期主动脉直径超过肺动脉,12岁始至成人水平。
在婴儿期,毛细血管特别粗大。
3.心率特点小儿的心率相对较快,新陈代谢旺盛,心搏量有限,只有增加心脏的搏动次数,才能满足身体生长发育的需要。
婴幼儿迷走神经兴奋性较低,交感神经占优势,心脏搏动较易加速。
随年龄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
测量脉搏时,在小儿安静状态下测量。
凡脉搏显著增快,安静状态下或睡眠时不减慢者,应考虑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可能。
心率4.血压特点婴儿期,由于心搏量较少,血管管径较粗,动脉血压较低。
随着小儿年龄增长血压逐渐增高;1岁以内的婴儿收缩压80mmHg(10.67kPa);2岁以后小儿收缩压可用年龄×2+80mmHg(年龄×0.27+10.67kPa)公式计算;小儿的舒张压=收缩压×2/3;婴儿期,上肢血压比下肢血压略高,1岁以上小儿下肢血压比上肢血压高20~40mmHg(2.67~5.33kPa)。
第二节先天性心脏病一、先天性心脏病概述先天性心脏病是胎儿时期心脏血管发育异常而导致的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
致病因素可分为两类:①遗传因素,特别是染色体畸变。
②环境因素重要的原因有宫内感染(风疹、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和柯萨奇病毒感染等);孕母缺乏叶酸;与大剂量放射线接触;药物影响(抗癌药、甲磺丁脲等);患有代谢性疾病(糖尿病、高钙血症)或能造成宫内缺氧的慢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