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政体的更替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1
法国政体的演变1789革命前:波旁王朝(封建君主专制)1789.7.14 攻占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开始的标志1789.8《人权宣言》1791宪法【法国历史上第一部宪法】君主立宪制——君主立宪派的统治①吉伦特派(1792—1793五月底六月初)代表工商业资产阶级利益①瓦尔密大捷②1792.9杀死路易十六②雅各宾派(1793.6—1794.7)“罗伯斯庇尔”①土地法令:把土地分成小块出售使法国小农阶级长期存在,阻碍资本主义发展②“恐怖”经济:全面限价法令政治:《惩治嫌疑犯法令》1792—1804: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共和制) ③热月政变(1794)标志着法国大革命的结束④雾月政变(1799.9建立资产阶级军事独裁)⑤拿破仑称帝(1804.12.2)政治:中央集权经济:创办法兰西银行,大力发展工商业教育:法兰西大学,公立中学法律:1804《民法典》最大功绩:捍卫了大革命的成立1804—1841:法兰西第一帝国(帝制)——拿破仑1815—1830:波旁王朝复辟(君主立宪制)1830—1848: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七月赦令》是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代表资产阶级大金融贵族利益1848—1852:法兰西第二共和国(共和制)—1848二月革命资产阶级工人阶级1848六月起义失败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处在上升阶段1852—1870: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制)1870—194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共和制)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内容:1.行政权归于总统,总统是国家元首和军队最高统帅2.总统由议院选出,任期7年,可连选连任3..立法权归于两院制议会,议院由议员选举产生,众议院受总统和参议院控制4. 议院中拥有多数席位的政党组成内阁作用:①宪法确立了法国的共和政体,共和派掌握了政权②为工业资产阶级提供了参政机会,促进了法国工业资本的发展。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在路易十四时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1789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
8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
③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制度的演变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政治制度经历了多次演变。
以下是主要阶段:
1. 宪政王朝时期(1789-1792年):1789年召开的巴黎三级会议制定了《人权与公民权宣言》,并成立了国民制宪会议。
1791年颁布了《法国宪法》,建立君主立宪制度,国王仍然保留一定的权力。
1792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国王被废黜,建立了共和制度。
2. 共和国时期(1792-1804年):1793年开始实行恐怖统治,推行革命的高潮阶段。
1795年颁布《第三次宪法》,建立了五位执政的执政委员会,实行了议会制度。
3. 领导人时期(1804-1814年):拿破仑·波拿巴经过政变,成为了法国的最高领袖。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了第一帝国制度。
4. 君主立宪制回归(1814-1848年):1814年拿破仑被推翻,法兰西复辟为君主立宪制。
1815年拿破仑再次复辟,但很快被推翻。
1830年爆发七月革命,推翻了查理十世,路易-菲利普成为了法国的国王。
5. 第二共和国时期(1848-1852年):1848年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路易-菲利普,建立了第二共和国。
1851年拿破仑的侄子路易·拿破仑发动政变,建立了第二帝国制度。
6. 第三共和国时期(1870年至今):1870年普法战争结束,
第二帝国崩溃,成立了第三共和国。
该共和制度一直维持至今,历经阵痛期,才为西欧政治体制多元化做出贡献。
法国共和制确立的过程:
1791年前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1791年9月——1792年9月君主立宪制
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804年——181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1815年——1830年波旁王朝复辟(君主立宪制)
1830年7月—— 1848年七月王朝(君主立宪制)
1848年2月——1852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1852年——1870年法兰西第二帝国(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建立1875年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
法国政权的更替:
法兰西王国(843-179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波旁王朝(1815-1830)
七月王朝(1830-1848)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
近代法国社会不同政体的演变考研题自1789年至今法国政体变化无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今天法国的政体属于民主共和制,它的形成可以追溯到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自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开始建立政权后,其政体先后采用过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总统制共和制、议会制共和制、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等,历经200多年的演变,是各阶级、各阶层力量不断角逐、彼此斗争的产物——《论近现代法兰西国家的共和之路及政体演变》材料二:法国是欧洲极具特色的国家。
从国内政治发展方面看,其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堪称独一无二。
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摘编自《法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1)根据以上材料,指出法国政体演变的特点和实质。
(2)如何理解材料二所说“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造成这种特性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特点:曲折反复、变更频繁。
实质:是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不断调整。
(2)理解:近代以来,法国尝试过多种政体,现在法国采取的还是世界上最独特的半总统半议会制共和制。
原因:传统思想及启蒙运动等不同政治学说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变化、大革命激进措施的影响、政局长期动荡、频繁的对外战争等等。
【解析】试题(1)第一问的特点,根据材料中“先后采用”、“国体变化之剧,政体更迭之快”两处可以概括为曲折反复、变更频繁;第二问的政治实质问题从材料一中可以看出来,即各阶层或利益集团的权力关系和利益分配的不断调整。
(2)材料二中的“近代以来法国的政体及其演变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指出了发过政体的特殊性,究其原因,肯定与法国独特的历史和国情有关系,例如:传统思想及启蒙运动等不同政治学说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水平的变化、大革命激进措施的影响、政局长期动荡、频繁的对外战争等等。
法国政体演变过程法兰西王国(843年—1791年)〔君主专制(大革命前)〕君主立宪制(1791年—1792.8)〕→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年9月—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年—1815年)→波旁王朝复辟(1815年—1830年)→七月王朝(1830年—1848年)→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年—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年-1940年)→维希政权(1940年-1945年)→临时政府(1945年—1946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年—1958年)→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年—现在)。
①1789年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实行的是波旁王朝的封建君主专制政体。
在路易十四时期(1643-1661—1715年在位),法国王权空前强化,“太阳王"实行“朕即国家"的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专制统治,此时是法国封建专制君主制的鼎盛时期;路易十五时期,法国的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封建制度开始解体,法国日益衰落;路易十六时期,法国专制制度已到了腐败透顶的程度,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人民反抗情绪与日俱增,革命一触即发。
②1789年大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国王同时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君主立宪政体。
三级会议转变为制宪议会,取代王室成为法国的最高权力机关,为改造旧制度,创立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原则作出了重大贡献。
8月颁布著名的《人权宣言》,明确宣告了“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权力分立”和“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等资产阶级民主法治原则,实际上宣告了旧封建王权的的灭亡和一种全新的资产阶级的社会制度诞生,1791年的法国宪法就是以《人权宣言》作为序言的。
1791年制宪议会颁布了法国也是欧洲大陆历史上的第一部资产阶级成文宪法——《1791年宪法》,规定法国为君主立宪制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原则.③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起义,普选产生的国民大会宣布废除王权,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开始建立民主共和政体。
法国历史附1:政权更替情况1、波旁王朝(1589-1792年)路易十六于1774年继位,1789年大革命初期大资产阶级掌权,保留了国王,实行君主立宪制,1792年8月起义推翻了君主制2、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年)(1)吉伦特派统治(1792-1793年)(2)雅各宾派专政(1793-1794年)(3)督政府时期(1795-1799年)(4)执政府时期(1799-1804年)3、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年);也称拿破仑帝国,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实行君主制4、复辟的波旁王朝(1814-1830年)君主专制政体5、七月王朝(1830-1848年)代表资产阶级金融贵族的利益,实行君主立宪制。
6、法兰西第二共和国(1848-1852年)7、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1870年)路易波拿巴建立,代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利益。
8、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1940年)经过共和派和保皇派的反复斗争,1879年共和制巩固下来9、维希政府(1940-1944年)。
贝当在法国南部建立的亲德政府。
10、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1944-1946年)戴高乐在伦敦建立,后被第四共和国代替。
11、法兰西第四共和国(1946-1958年)12、法兰西第五共和国(1958-)一]14、15世纪到18世纪晚期的法国——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1、14、15世纪法国南部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新航路开辟后得到进一步发展。
2、16世纪文艺复兴波及法国,16世纪下半期法国实行宗教改革,宣布天主教仍为国教,也允许信仰新教。
“胡格诺”和天主教两大集团间长达30多年的宗教战争结束,王权亦得到加强。
3、17世纪中期—18世纪初路易十四改革改革背景:17世纪的法国,封建割据势力顽固,严重阻碍新兴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利于国家振兴。
为富国强兵,巩固封建统治,路易十四采取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措施。
改革内容:(1)为增加财政收入,推行重商主义政策,大力拓展对外贸易;(2)加强中央对地方和军队的管理;(3)发展工场手工业,向亚洲、北美大力拓展殖民地;(4)严格控制文化思想,取消宗教信仰自由。
法国的政体与国体一、法国的政体(一)法国政体的演变从历史上看,法国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到1875年宪法颁布,法国政体极不稳定,复杂多变,政权组织形式先后采用过共和制、帝制、君主立宪制、议会共和制、半总统制等。
具体阶段特征如下:⑴1789年大革命前的法兰西王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⑵1789年革命后大资产阶级当权,保留了国王,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义,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中经吉伦特派统治、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后的督政府的政权,1799年,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建立独裁体制,共和国名存实亡,但名义上仍属于共和政体。
⑷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1814、1815年,波旁王朝两次复辟,恢复了法兰西王国,与第一帝国一样,都是君主专制政体。
⑸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复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宪政体。
⑹1848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第二共和国。
1852年,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直到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国再建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属于议会共和制政体。
⑺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国解体,被法西斯德国占领和维希傀儡政权统治。
二战结束后,法国进入第四、第五共和国时期。
权力中心逐渐由议会转移到总统。
这表明法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半总统制共和制的国家。
(二)第三与第五共和国政体的不同1、第三共和国:议会制共和制(1)议会制共和制的确立“1875年初,国民议会仅以一票的多数通过了宪法修正案,确认实行共和制。
同年,国民议会又先后通过一系列法律,合称1875年宪法,又称第三共和国宪法。
宪法规定法国为议会制共和国。
”《1875年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有:A、立法权由众议院和参议院两院行使。
参议院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以普选方式选出;B、行政权由总统和内阁掌握。
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依绝对多数票选出。
总统是国家元首、军队最高统帅。
《外交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试论近代法国政体频繁更迭的原因高韵青 在世界近代史上,法国的政体更迭最为频繁。
在1789年大革命之前,是波旁王朝的专制君主制,大革命爆发后,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时隔3年,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起义,推翻了国王,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存在了12年。
1799年,拿破仑・波拿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起独裁的体制,并于1804年改制称帝,成立法兰西帝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帝国持续了10年,1814年5月,波旁王朝第一次复辟,恢复法兰西王国。
1815年3月,拿破仑从被放逐的地中海厄尔巴岛返回法国,再夺政权,重建帝国,开始了他的“百日”统治。
当年7月,滑铁卢战后20天,波旁王朝第二次复辟,再度恢复法兰西王国,复辟王朝在法国维持了15年的统治。
1830年七月革命推翻了复辟王朝,建立起奥尔良王朝,亦称七月王朝。
18年后,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起共和国,即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的寿命很短,仅存在了不到4年。
1851年12月,共和国总统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并于1年后仿效他的伯父,再次改制称帝,建立了法兰西第二帝国,自称拿破仑三世。
这个帝国在法国统治了18年。
1870年9月4日,人民革命推翻了第二帝国,根据1875年制定的宪法,法国再次确立了共和制,这就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
从1789年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到1870年第三共和国建立,其间80余年,法国政权变更了十余次,君主制、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帝制轮番登场。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法国政体如此频繁地更迭呢?本文拟分两个阶段来加以分析。
第一阶段,从1789年到1830年,这是法国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的政权。
18世纪末的法国,资本主义经济处于手工工场阶段,真正的工业资产阶级队伍尚未形成。
在资产阶级队伍中,经济力量最雄厚、实力最强的,是那些或因为国王包税而发财,或因向王室及大贵族放债而致富的金融资产阶级。
法国政体的更替
从18世纪末到19世纪末,法国的政体出现了多次的改变,反反复复,令人眼花缭乱,在大革命爆发之前,是封建性的绝对君主制,革命考试后,先是在1789年建立的君主立宪制,1792年的共和制,建立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9年,雾月政变后,共和制名存实亡,波拿巴将军在共和国的旗帜下,实行的是军事独裁体制,1804年拿破仑正式该制称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一帝国,帝国垮台后,1814 1815年两次复辟才得以稳住的波旁王朝重建了王国,1830年复辟的王朝在七月革命中被推翻,资产阶级再次执掌了政权,奥尔良王朝,作为金融贵族的王朝统治法国达18年之久。
1848年二月革命推翻了七月王朝,建立了历史上的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这个共和国寿命很短,1848年二月成立,12月总统选举时,拿破仑的侄儿路易波拿巴以超过其余四名候选人的得票数总和的绝对票数当选为总统,此人一心想继承其伯父的皇统,重建波拿巴王朝,显然,总统本身就是共和制度的隐患,另外,在议会选举中,有各类君主派组成的秩序党占用了优势,这也是对共和制的严重威胁,1851年波拿巴政变后,共和国已经是名存实亡,一年后,波拿巴称帝,共和国变成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帝国维持了18年,与1870年9月在普法战争中被巴黎人民革命推翻,随后建立的政体在形式上是共和主义,但在官方文件中没有明确的规定。
1875年宪法勉强定下了共和政体,总算是有了官方结论。
但是不久共和制又发生了危机,秩序党曾猖狂一时。
直到1879年共和制才真正稳定地确立下来。
此后又有了第四共和国和第五共和国,那已是现代史的事情了。
在这个政体不断变化的过程中,看似混乱,但仍是有规律可循的,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1789到1830年是第一阶段,要解决的是摧毁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的问题,因为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只能建立资本主义性质的君主立宪制制度,1830到1870年是第二阶段,主要解决顺应工业革命的发展问题,共和运动的兴起,1848年二月革命都是实力强大的现实,共和派在第二共和国又承袭了18世纪大革命的传统,一味的坚持单独掌权,结果是政局大乱,这才造成了不得不以第二帝国的独裁统治的形式来稳定局势,并用强制的办法进行某些改革,是工业革命得以完成,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进入了第三发展阶段,即1870年以后的时期,此时要解决的是按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一自由主义的方法治国,就像英国和美国那样,所以共和制度得以确立,一系列政治民主的决策颁布起来,诸如保障人权,新闻自由,政教分离,结社自由,政党政治,更加健全的议会民主制等等。
从上述情况来看,法国政体的演变,正好符合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我们至少可以从中领悟到一个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那就是生产力发展的程度起决定作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水平,就会形成什么样的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有决定了上层建筑的状况。
这是历史的辩证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