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安全体系结构(2)
- 格式:ppt
- 大小:2.04 MB
- 文档页数:36
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变得越来越突出和重要。
为了确保信息的安全和保护网络系统免受攻击,设计和实施一个可靠的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变得尤为关键。
本文将讨论网络安全框架和体系结构的设计原则和要点,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设计模型。
一、网络安全框架设计原则1. 综合性:网络安全框架应当综合考虑信息安全、系统安全、物理安全等多个方面,确保全面对抗各种潜在威胁。
2. 灵活性:安全框架应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以适应不同规模、不同类型的网络系统需求。
3. 完整性:安全框架应包含完整的安全措施和机制,从预防、检测、响应到恢复全方位保护网络。
4. 可持续性:安全框架应是一个长期可持续的体系,能够适应不同阶段的技术变革和安全需求的变化。
5. 节约性:安全框架设计应该经济合理,避免过度依赖高昂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应尽可能发挥现有资源的最大效用。
二、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设计要点1. 安全策略与政策: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必须制定适当的安全策略与政策,以规范各项安全措施的实施和运行。
2. 预防措施: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核心是预防措施,包括访问控制、身份验证、数据加密等手段,以保护网络免受非法入侵和威胁。
3. 检测与监控:除了预防,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应该包含有效的漏洞探测和实时监控机制,及时发现和应对潜在威胁。
4. 响应与应对:当网络遭受攻击或发生安全事件时,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应能够及时响应和应对,快速隔离、恢复网络系统。
5. 安全教育与培训: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还需包含相应的安全教育与培训措施,提高员工和用户的安全意识和技能,共同维护网络安全。
三、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基于以上原则和要点,我们提出一种网络安全框架与体系结构设计模型,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安全边界划分:在设计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时,首先需要划定安全边界,将网络系统划分为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
内外网络之间采取严格的访问控制措施,以确保内部网络相对独立和安全。
计算机网络安全复习题(课程代码4751)一、单项选择题1.下列不属于...数据传输安全技术的是( d )A.防抵赖技术 B.数据传输加密技术 C.数据完整性技术D.旁路控制2.SNMP的中文含义为( b )A.公用管理信息协议 B.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C.分布式安全管理协议 D.简单邮件传输协议3.当入侵检测分析引擎判断到有入侵后,紧接着应该采取的行为是( a )A.记录证据B.跟踪入侵者 C.数据过滤D.拦截4.关于特征代码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b )A.特征代码法检测准确B.特征代码法可识别病毒的名称C.特征代码法误报警率高D.特征代码法能根据检测结果进行解毒处理5.恶意代码的生存技术不包括...( a )A.反跟踪技术B.三线程技术C.加密技术D.自动生产技术6.包过滤防火墙工作在( c )A.会话层B.应用层C.传输层D.网络层7.以下属于..非对称式加密算法的是( a )A.DES B.IDEAC.RSA D.GOST8.以下对DoS攻击的描述,正确..的是( b )A.以窃取目标系统上的机密信息为目的B.导致目标系统无法正常处理用户的请求C.不需要侵入受攻击的系统D.若目标系统没有漏洞,远程攻击就不会成功9.PPDR模型中的R代表的含义是( a )A.响应 B.检测C.关系D.安全10.关于数字签名与手写签名,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c )A.手写签名对不同内容是不变的B.数字签名对不同的消息是不同的C.手写签名和数字签名都可以被模仿D.手写签名可以被模仿,而数字签名在不知道密钥的情况下无法被模仿11.“火炬病毒”属于( a )A.引导型病毒B.文件型病毒C.复合型病毒D.链接型病毒12.对于采用校验和法检测病毒的技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可以识别病毒类B.可识别病毒名称C.常常误警D.误警率低13.恶意代码攻击技术不包括...( c )A.进程注入技术B.模糊变换技术C.端口复用技术D.对抗检测技术14.以下不属于...计算机病毒防治策略的是( d )A.确认您手头常备一张真正“干净”的引导盘B.及时、可靠升级反病毒产品C.新购置的计算机软件也要进行病毒检测D.整理磁盘15.下列属于模糊变换技术的是( a )A.指令压缩法B.进程注入技术C.三线程技术D.端口复用技术二、多项选择题1.计算机网络安全应达到的目标有( abcde )A.保密性B.完整性C.可用性D.不可否认性E.可控性2.下列选项属计算机网络不安全的主要因素的有( abcde ) A.电源、设备等物理网络故障B.自然灾害C.嗅探、监视、通信量分析等攻击D.重放、拦截、拒绝服务等攻击E.系统干涉、修改数据等攻击3.计算机网络物理安全的主要内容有( abcd )A.机房安全B.通信线路安全C.设备安全D.电源系统安全E.网络操作系统安全4.网络安全漏洞检测主要包括以下哪些技术( abc )A.端口扫描技术B.操作系统探测技术C.安全漏洞探测技术D.网络安全测评技术E.入侵检测技术5.密码体制的基本要素有( cde )A.明文B.密文C.密钥D.加密算法E.解密算法6.电磁辐射防护的主要措施有( ab )A.屏蔽B.滤波C.隔离D.接地E.吸波7.公钥基础设施(PKI)主要由以下哪些部分组成( abcde )A.认证机构CA B.证书库C.密钥备份与恢复系统D.证书作废处理系统E.PKI应用接口系统8.常用的防火墙技术主要有( abde )A.包过滤技术B.代理服务技术C.动态路由技术D.状态检测技术E.网络地址转换技术9.从系统构成上看,入侵检测系统应包括( bcde )A.安全知识库B.数据提取C.入侵分析D.响应处理E.远程管理10.PPDR模型的主要组成部分有( abce )A.安全策略B.防护C.检测D.访问控制E.响应三、填空题1.防抵赖技术的常用方法是___数字签名____。
网络安全层次结构网络安全层次结构是指网络安全体系结构的层次划分,用于保护网络免受网络攻击和威胁。
网络安全层次结构分为以下几个层次:1. 物理层:物理层是网络安全的基础层次。
在这一层次上,需要对网络设备进行物理安全的保护,如防止设备被盗或破坏。
同时,还要确保网络设备的合理布线、接地和防雷等,以避免因物理因素引起的网络故障。
2. 主机和服务器层:主机和服务器层是网络中最重要的安全层次之一。
这一层次上需要确保主机和服务器的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的安全。
包括对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进行及时的安全更新和补丁管理,设置安全策略和权限控制,以及加强主机和服务器的防火墙配置等。
3. 网络层:网络层是网络安全的关键层次之一。
这一层次上需要确保网络设备的安全,如路由器、交换机等。
包括加强对网络设备的访问控制,限制网络流量和数据包的访问和传输,设置网络隔离和网段划分,以及配置网络设备的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等。
4. 应用层:应用层是网络中最易受攻击的层次之一。
这一层次上需要确保网络应用程序的安全。
包括设置应用程序的安全认证和访问控制,加密重要数据的传输,限制应用程序的功能和权限等。
5. 数据层:数据层是网络安全的最终目标。
这一层次上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完整性。
包括加密敏感数据的存储和传输,设置数据备份和恢复策略,以及制定数据安全的合规和管理政策等。
在网络安全层次结构中,每个层次都有相应的安全机制和技术来保护网络的安全。
从底层物理层的设备安全到最顶层数据层的数据安全,每个层次都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安全的整体。
只有每个层次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整个网络才能够获得全面的安全保护。
总之,网络安全层次结构是一个保护网络安全的框架,包括物理层、主机和服务器层、网络层、应用层和数据层。
这些层次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网络安全体系,能够有效地保护网络免受各种网络攻击和威胁。
网络安全结构内容网络安全结构是指由多个层次组成的网络安全体系,通过各层次之间的协同作用来保护网络安全。
合理的网络安全结构可以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降低网络被攻击的风险。
下面是一个网络安全结构的例子,具体内容如下:一、边界安全层边界安全层是网络安全结构中的第一道防线,主要负责保护网络与外部环境之间的通信。
边界安全层包括了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IDS)、入侵防御系统(IPS)等。
防火墙可通过过滤不安全的流量、限制访问权限、监控网络行为等手段来防止外部攻击。
IDS和IPS能够及时发现和响应入侵行为,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阻止。
二、网络安全设备层网络安全设备层主要负责保护网络内部设备的安全。
这一层包括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IDPS)、虚拟专用网络(VPN)等。
IDPS能够对网络内部的流量进行监测和分析,并可以限制和修复安全漏洞。
VPN通过加密通信、身份认证等方式来提供安全的远程访问服务。
三、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层身份认证和访问控制层主要负责用户身份的验证和访问权限的控制。
这一层包括了身份认证系统、访问控制列表(ACL)等。
身份认证系统通过验证用户的身份来确保用户的合法性,并可以通过二次认证等方式提高安全性。
ACL能够根据用户的身份和访问权限来限制用户对网络资源的访问。
四、应用安全层应用安全层主要针对网络应用和服务的安全。
这一层包括了入侵检测和防御系统(IDPS)、防病毒和反恶意软件系统等。
IDPS能够检测应用层的攻击,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防御。
防病毒和反恶意软件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和清除网络中的病毒和恶意软件,确保应用的安全可靠。
五、数据保护层数据保护层主要负责数据的保密性和完整性。
这一层包括了加密通信、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等手段。
加密通信能够保护数据在传输中的安全,确保数据不被窃取和篡改。
数据备份和灾难恢复能够及时恢复数据,在数据丢失或被破坏时保证业务的连续性。
六、网络监控与漏洞管理层网络监控与漏洞管理层主要负责对网络的安全状况进行监控和管理。
网络安全技术操作指南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 (2)1.1 网络安全概述 (2)1.2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 (3)第二章密码技术 (3)2.1 对称加密技术 (3)2.1.1 DES加密算法 (4)2.1.2 3DES加密算法 (4)2.1.3 AES加密算法 (4)2.2 非对称加密技术 (4)2.2.1 RSA加密算法 (4)2.2.2 DSA加密算法 (4)2.2.3 ECC加密算法 (4)2.3 哈希算法 (4)2.3.1 MD算法 (5)2.3.2 SHA算法 (5)2.3.3 MAC算法 (5)第三章防火墙配置与应用 (5)3.1 防火墙概述 (5)3.2 防火墙配置 (5)3.3 防火墙应用案例 (6)3.3.1 防火墙在广电出口安全方案中的应用 (6)3.3.2 Linux 防火墙配置案例分析 (6)3.3.3 H3C Secblade 防火墙插卡配置案例 (7)第四章入侵检测与防御 (7)4.1 入侵检测系统概述 (7)4.2 入侵检测系统配置 (7)4.3 入侵防御策略 (8)第五章虚拟专用网络(VPN)技术 (8)5.1 VPN概述 (8)5.2 VPN配置 (9)5.3 VPN应用案例 (9)第六章网络安全漏洞扫描与修复 (10)6.1 漏洞扫描技术 (10)6.1.1 漏洞扫描的基本原理 (10)6.1.2 漏洞扫描的分类 (10)6.2 漏洞修复策略 (10)6.2.1 补丁更新 (11)6.2.2 配置调整 (11)6.2.3 代码修复 (11)6.2.4 隔离和保护 (11)6.3 漏洞管理流程 (11)第七章网络安全事件应急响应 (11)7.1 网络安全事件分类 (11)7.2 应急响应流程 (12)7.3 应急响应工具与技巧 (12)第八章数据备份与恢复 (13)8.1 数据备份策略 (13)8.2 数据恢复技术 (14)8.3 备份与恢复案例 (14)第九章网络安全法律法规 (14)9.1 我国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概述 (15)9.2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适用 (15)9.3 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案例分析 (15)第十章信息安全风险管理 (16)10.1 风险管理概述 (16)10.2 风险评估与应对 (16)10.2.1 风险评估 (16)10.2.2 风险应对 (17)10.3 风险管理案例 (17)第十一章网络安全意识培训 (17)11.1 培训内容与方法 (18)11.2 培训对象与效果评估 (18)11.3 培训案例分析 (19)第十二章网络安全新技术 (19)12.1 人工智能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9)12.2 区块链技术在网络安全中的应用 (19)12.3 量子计算与网络安全 (20)第一章网络安全基础1.1 网络安全概述网络安全是信息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架构一、安全保障体系的总体架构网络信息安全涉及立法、技术、管理等许多方面, 包括网络信息系统本身的安全问题, 以及信息、数据的安全问题。
信息安全也有物理的和逻辑的技术措施, 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就是从实体安全、平台安全、数据安全、通信安全、应用安全、运行安全、管理安全等层面上进行综合的分析和管理。
安全保障体系总体架构如下图所示:安全保障体系架构图二、安全保障体系层次按照计算机网络系统体系结构,我们将安全保障体系分为7个层面:(1)实体安全实体安全包含机房安全、设施安全、动力安全、等方面。
其中,机房安全涉及到:场地安全、机房环境/温度/湿度/电磁/噪声/防尘/静电/振动、建筑/防火/防雷/围墙/门禁;设施安全如:设备可靠性、通讯线路安全性、辐射控制与防泄露等;动力包括电源、空调等。
这几方面的检测优化实施过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和公安部颁发实体安全标准实施。
(2)平台安全平台安全包括:操作系统漏洞检测与修复(Unix系统、Windows系统、网络协议);网络基础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路由器、交换机、防火墙);通用基础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数据库、Web/ftp/mail/DNS/其它各种系统守护进程);网络安全产品部署(防火墙、入侵检测、脆弱性扫描和防病毒产品);整体网络系统平台安全综合测试、模拟入侵与安全优化。
(3)数据安全数据安全包括:介质与载体安全保护;数据访问控制(系统数据访问控制检查、标识与鉴别);数据完整性;数据可用性;数据监控和审计;数据存储与备份安全。
(4)通信安全既通信及线路安全。
为保障系统之间通信的安全采取的措施有:通信线路和网络基础设施安全性测试与优化;安装网络加密设施;设置通信加密软件;设置身份鉴别机制;设置并测试安全通道;测试各项网络协议运行漏洞等方面。
(5)应用安全应用安全包括:业务软件的程序安全性测试(bug分析);业务交往的防抵赖;业务资源的访问控制验证;业务实体的身份鉴别检测;业务现场的备份与恢复机制检查;业务数据的唯一性/一致性/防冲突检测;业务数据的保密性;业务系统的可靠性;业务系统的可用性。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信息安全系统是基于OSI网络模型,通过安全机制和安全服务达成信息安全的系统。
安全机制是提供某些安全服务,利用各种安全技术和技巧,形成的一个较为完善的结构体系。
安全服务是从网络中的各个层次提供信息应用系统需要的安全服务支持。
网络模型、安全机制、安全服务应用到一起会产生信息系统需要的安全空间,安全空间包括五大属性:认证、权限、完整、加密、不可否认。
安全机制的主要内容:1.根底设施实体安全。
机房、场地、设施、动力系统、安全预防和恢复等物理上的安全。
2.平台安全。
操作系统漏洞检测和修复、网络根底设施漏洞检测与修复、通用根底应用程序漏洞检测与修复、网络安全产品部署,这些是软件环境平台的安全。
3.数据安全。
涉与数据的物理载体、数据本身权限、数据完整可用、数据监控、数据备份存储。
4.通信安全。
涉与通信线路根底设施、网络加密、通信加密、身份鉴别、安全通道和安全协议漏洞检测等。
5.应用安全。
涉与业务的各项内容,程序安全性测试、业务交互防抵赖测试、访问控制、身份鉴别、备份恢复、数据一致性、数据某某性、数据可靠性、数据可用性等业务级别的安全机制内容。
6.运行安全。
涉与程序应用运行之后的维护安全内容,包括应急处置机制、网络安全监测、网络安全产品运行监测、定期检查评估、系统升级补丁提供、最新安全漏洞和通报、灾难恢复机制、系统改造、网络安全技术咨询等。
7.管理安全。
涉与应用使用到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培训、应用系统、软件、设备、文档、数据、操作、运行、机房等。
8.授权和审计安全。
授权安全是向用户和应用程序提供权限管理和授权服务,负责向业务应用系统系统授权服务管理、用户身份到应用授权的映射功能。
审计安全是信息安全系统必须支持的功能特性,主要是检查网络内活动用户、侦测潜在威胁、统计日常运行状况、异常事件和突发事件的事后分析、辅助侦查取证。
9.安全防X体系。
企业信息安全资源综合管理,含六项功能:预警、保护、检测、反响、回复、还击。
2 网络安全体系结构及影响网络安全的因素2.1网络安全体系结构模型2.1.1安全体系结构框架表2-1管理安全物理安全网络安全信息安全2.1.2物理安全构架表2-2物理安全环境安全《电子计算机机房规范》《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计算机场地安全要求》设备安全电源保护防盗、防毁、抗电磁干扰防电磁信息辐射泄漏、防止线路截获媒体安全媒体数据安全媒体本身安全从OSL参考模型(如图2一1所示)的观点出发,组建安全的网络系统则可以先考虑物理层的安全,如对物理链路进行加固、对计算机等硬件设备的物理安全进行保护;然后再考虑数据链层的安全,如利用链路加密等手段,对OSL的各层逐层考虑其安全,消除每层中可能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最终实现整个网络系统的安全。
图2-1 OSL分层模型在这种模型中,应用较多的是基于IP层的加密、传输层的安全加密、及应用层的安全。
下面分别对这三层的安全性分别加以说明。
IP层的传输安全性。
对IP层的安全协议进行标准化的想法早就有了。
在过去十年里,已经提出了一些方案。
然而,所有这些提案的共同点多于不同点,用的都是IP封装技术。
纯文本的包被加密封装在外层的IP报头里,用来对加密的包进行Internet上的路山选择。
到达另一端时,外层的IP报头被拆开,报头被解密,然后送到收报地点。
Internet工程特遣组(IETF)已经特许Internet协议安全协议(IPSEC)工作组对IP安全协议(IPSP)不[l对应的Internet密钥管理协议(IKMP)进行标准化工作。
传输层的传输安全性。
在Interne中,提供安全服务的具体做法包括双端实体认证、数据加密密钥的交换等。
Netscape公司遵循了这个思路,制订了建立在可靠的传输服务(如TCP/IP所提供)荃础_L的安全套接层协议(SSL)。
SSL版本3(SSLV3)于1995年12月制订。
它是在传输层上实现的协议,采用了对称密码技术与公开密码技术相结合的密码方案。
选择题部分:第一章:(1)计算机网络安全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管理控制和技术措施,保证在网络环境中数据的、完整性、网络服务可用性和可审查性受到保护。
A.保密性(2)网络安全的实质和关键是保护网络的安全。
C.信息(3)实际上,网络的安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二是网络的信息安全。
D.网络的系统安全(4)在短时间内向网络中的某台服务器发送大量无效连接请求,导致合法用户暂时无法访问服务器的攻击行为是破坏了。
C.可用性(5)如果访问者有意避开系统的访问控制机制,则该访问者对网络设备及资源进行非正常使用属于。
B.非授权访问(6)计算机网络安全是一门涉及计算机科学、网络技术、信息安全技术、通信技术、应用数学、密码技术和信息论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学科,是的重要组成部分。
A.信息安全学科(7)实体安全包括。
B.环境安全、设备安全和媒体安全(8)在网络安全中,常用的关键技术可以归纳为三大类。
D.预防保护、检测跟踪、响应恢复第二章:(1)加密安全机制提供了数据的______.D.保密性和完整性(2)SSI.协议是______之间实现加密传输协议。
A.传输层和应用层(3)实际应用时一般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密钥的协商和交换.利用_____加密技术进行用户数据的加密。
B.非对称对称(4)能在物理层、链路层、网络层、传输层和应用层提供的网络安全服务是。
B.数据保密性服务(5)传输层由于可以提供真正的端到端链接,因此最适宜提供安全服务。
D.数据保密性及以上各项(6)VPN的实现技术包括。
D.身份认证及以上技术第三章:(1)网络安全保障包括信息安全策略和。
D.上述三点(2)网络安全保障体系框架的外围是。
D.上述三点(3)名字服务、事务服务、时间服务和安全性服务是提供的服务。
C.CORBA网络安全管理技术(4)一种全局的、全员参与的、事先预防、事中控制、事后纠正、动态的运作管理模式是基于风险管理理念和。
A.持续改进模式的信息安全运作模式(5)我国网络安全立法体系框架分为。
网络安全体系及其构建计算机网络系统依靠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得以迅猛发展,其全球化进程拓宽了各国用户信息共享的平台和空间,在带来广阔信息资源和数据文件的同时也产生了一系列安全问题。
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性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用户信息的安全和终端运行的好坏,因而构建安全性能高、防御性强的网络体系迫在眉睫。
深入分析了网络安全特征和网络安全体系结构,从真实性、保密性、可靠性等特征出发探讨了公共通信网络保护用户、设置安全屏障的途径。
网络安全体系的三维结构通过安全服务、实体单元、协议层次来解决外界的安全威胁问题,帮助计算机网络打造一个科学、有效的安全空间。
针对网络安全体系的构建问题还应该从访问控制策略、防火墙技术、信息加密技术、病毒防范体系等方面出发,真正意义上实现有效安全管理,为用户提供一个可靠、安全的网络平台。
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广泛应用推进了数据信息在全球范围的共享,人们通过客户端即可搜索和获取所需信息,并通过计算机技术上传。
公共通信网络具备丰富的传输和存储功能,在为人们提供有效信息的同时也增添了信息泄露的风险,存在不法分子利用通信平台来毁坏或窃听相关信息,使得个人和隐秘信息遭遇泄露,造成财产或文化上的种种损失。
政府、银行等事业单位系统对数据安全的要求极高,一旦传输和存储过程出现问题即会引发重大的信息泄露隐患,将客户或部门信息置于危险的边缘,所以构建敏感系统和部门的网络安全体系至关重要。
数据信息安全问题并不是阻止人们使用互联网的原因,为了正确看待网络的利与弊,需要在资源利用和效率提高上深入分析,进一步研发更科学、有效的安全系统。
在网络信息化过程中缩短服务端和用户端之间的距离,使得全球用户能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和信息。
网络信息系统在早期建设过程中并未考虑用户的身份和目的,所以埋下了一定的安全隐患,而现阶段只有真正意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并投入研究和设计才能解决用户安全问题,不断提高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信心。
1、网络安全特征与网络安全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安全特征众多,为用户安全设置了多层保障。
osi安全体系结构OSI安全体系结构是一种网络安全模型,用于描述计算机网络中的安全机制和安全策略。
它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70年代末提出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计算机网络中的信息和资源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OSI安全体系结构由七层组成,每一层都有特定的功能和安全机制。
以下将逐层介绍OSI安全体系结构的各个层次。
第一层是物理层,它负责传输原始比特流,并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在安全方面,物理层主要关注防止窃听和干扰。
为了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可以使用加密技术,如使用密码算法对数据进行加密。
此外,还可以使用物理安全措施,如门禁系统和视频监控,来防止未经授权的人员进入机房。
第二层是数据链路层,它负责将比特流转换为帧,并在物理链路上传输数据。
在安全方面,数据链路层主要关注认证和访问控制。
通过使用MAC地址过滤和交换机端口安全功能,可以限制只有经过身份验证的设备才能访问网络。
此外,还可以使用虚拟专用网络(VPN)等技术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第三层是网络层,它负责将数据包从源主机传输到目标主机。
在安全方面,网络层主要关注路由器的安全性和防火墙的配置。
通过使用访问控制列表(ACL)和网络地址转换(NAT)等技术,可以限制数据包的流动,并保护网络免受未经授权的访问和攻击。
第四层是传输层,它负责在源主机和目标主机之间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连接。
在安全方面,传输层主要关注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通过使用传输层安全协议(如SSL / TLS)和防火墙等技术,可以保护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不被窃听和篡改。
第五层是会话层,它负责建立和管理两个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会话。
在安全方面,会话层主要关注会话的认证和加密。
通过使用身份验证和密钥交换等技术,可以确保会话的安全性。
第六层是表示层,它负责数据的格式化和编码。
在安全方面,表示层主要关注数据的加密和解密。
通过使用加密算法和数字签名等技术,可以保护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第七层是应用层,它负责应用程序之间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