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翻译症translationese.ppt
- 格式:ppt
- 大小:424.50 KB
- 文档页数:8
翻译症的表现层面、原因及克服方法作者:李国平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8年第03期摘要:翻译症是翻译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本文从词语层面、句子层面和语篇层面讨论了翻译症的表现及成因,并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翻译症语境树杈句波浪句汉语思维英语思维一、翻译症的定义翻译症(translationese, translation syndrome)是翻译实践中的常见问题,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在《翻译理论与实践》一书中将其定义为“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 (形式上忠实,而结果却是对原文内容和效果不忠实)”,其主要特征表现为译文语言生硬牵强,行文不自然、不流畅,晦涩费解,佶屈聱牙,甚至不知所云,谓之英式汉语或中式英语。
其主要成因是不了解双语的词汇、句子结构、文化习俗、思维理念等方面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照搬字典释义,把原文的语言形式、表达方式、句法结构机械地移植到译语中。
二、词翻译症的主要表现翻译症的各种表现可以从词语、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进行分析:(一)词语层面上的表现1.照搬字典词条释义(1)My idyll would have been perfect had it not been for a persistent bee that began buzzing around me. The bee was of the common variety that plagues picnickers.译文1:要是没有一只蜜蜂围着我不停地嗡嗡地飞,我的田园诗一定会一直都是完美无暇的。
这只蜜蜂是传染瘟疫给野餐者的普通种类。
译文2:要不是有个蜜蜂在我身边嗡嗡不停,我一定会非常安闲自在。
那是个常见的蜜蜂,喜欢骚扰野餐者。
“idyll”和“plague”字典释义分别为“田园诗”和“传染瘟疫”,在该语境中均需转义处理,才能确切地表达出原作的风格。
《英汉大词典》:translationese :(表达不流畅、不地道)翻译问题;翻译腔鲁迅主张,译文“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
”但这种“洋气”主要指原作的异域文化特色,在语言上虽然也要力求带一点“洋气”,但却不宜沾染上浓重的“洋腔”带有翻译症的译文,是一种病态的译文,主要表现为:1,语言不通顺,既违背的汉语语言规范,又败坏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When the lady ticket-seller saw me, her otherwise attractive face turned sour, violently so.当女售票员看见我时,她那在其他情况下还挺妩媚的面孔突然变色,变得怒气冲冲。
女售票员一看到我,原本颇为动人的面孔刷地一沉,变得煞是难看。
2,语义不同,让读者不知所云They draw no distinctions and recognize no classes; they are merely American.它们没有什么区别,也不分什么阶级;它们仅仅是美国人的。
They: 牛仔裤这种裤子对人不分贵贱,不讲等级,只要是美国人都可以穿。
翻译症是极端异化译法的结果,或者说,是流于表象的“伪异化”翻译的结果。
所谓伪异化翻译,是只顾在形式上逐字逐词的翻译原文,忽略了遣词造句的特征,从而做出了生硬拗口、貌合神离的翻译。
其原因大致如下:一、照搬英汉词典的释义翻译遇到疑难词时,不是根据上下文,仔细琢磨改词的确切意思,而是急于到英汉词典里查找“对等词”,生搬硬套。
I believed then that I would die there, and I saw with a terrible clarity the things of the valley below.这时我觉得我要死在那儿了,而且清晰得可怕地看下了下面山谷里的景物。
这时我举得我要死在那儿了,而下面山谷里的景致却看到异常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