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难血型鉴定流程
- 格式:doc
- 大小:31.00 KB
- 文档页数:1
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1. 背景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是在某些疑难血型识别或配血过程中的特殊情况下才使用的方法。
这种方法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无法通过标准血型测试方法得出明确结果的情况。
2. 疑难血型检测流程以下是疑难血型检测的一般流程:1. 收集样本:采集患者的血液样本,并确保样本质量良好,避免污染或血浆过早凝固。
2. 准备试剂:准备用于血型测试的试剂,并确保其有效性和准确性。
3. 进行血型测试:使用适当的实验室技术(如凝集试验、抗体试验等)对血液样本进行血型测试。
4. 结果判断:根据试验结果和已知的血型特性进行判断,确定血型类型。
如果结果无法明确确定,则进行下一步的混合配血处理。
3. 混合配血处理流程以下是混合配血处理的一般流程:1. 确认混合配血需求:确定需要进行混合配血处理的具体情况,并了解患者的血型背景和特殊需求。
2. 寻找合适的供血者:根据患者的血型要求和供血者的血型特性,寻找适合的供血者进行混合配血。
3. 进行混合配血试验:将患者的血液样本与供血者的血液样本进行混合,进行混合配血试验。
这些试验可能包括凝集试验、交叉试验等。
4. 结果评估:根据混合配血试验的结果,评估血液样本的兼容性和相容性。
确定最佳的供血者和血液产品,以满足患者的需求。
5. 安全执行:根据混合配血结果,安全地执行配血程序,并确保血液产品的准确性和质量。
4. 注意事项在进行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严格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 注意样本的质量和储存条件,避免污染或血浆凝固。
- 确保试剂和设备的有效性和准确性,避免误判和错误结果。
- 按照医疗机构的血液管理政策和程序进行操作,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
5. 结论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是在特殊情况下使用的血型测试和配血方法。
通过严格的操作流程和评估,可以获得准确和安全的血型结果以及满足患者需求的血液产品。
为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建议在医疗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相关操作。
血型的鉴定方法及操作直接法的操作方法如下:1.准备试验盘:将需要鉴定的血型抗原加入不同孔中,每个孔中加入抗原滴度约为2%。
2.加入抗体:在试验盘的每个抗原孔中,滴加不同血型的配血抗体,与待测血浆反应。
3.观察凝集反应:观察试验盘中血型配对抗体与抗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如果有凝集,则说明该抗体与抗原相互配对,即该血型为正。
间接法的操作方法如下:1.准备试验通量血浆:将待测血浆与不同抗体混合,分别产生不同血型的配血抗体,形成反应试验通量血浆。
2.准备配血试验:选择待测血型的红细胞和配血抗体,将其混合在试验板中,形成不同孔的配血试剂。
3.筛选血型抗体:通过试验盘中的配血试剂与血型通量血浆反应,筛选出可能的血型。
4.观察试验结果:观察试验盘中血型抗体与反应通量血浆之间是否发生凝集反应。
如果有凝集,则说明该试验盘对应的血型与配血抗体结合,即该试验盘对应的血型为正。
无论是直接法还是间接法,鉴定血型的关键在于观察凝集反应,判断配对是否正常。
需要指出的是,由于血型抗体或抗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因此操作时应严格控制试剂的质量,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此外,不同的血型鉴定方法还包括以下几种:1.血凝法:通过向点滴在玻片上的全血滴加试验抗体,观察全血与抗体的凝集反应,判断血型。
2.抗血清法:将待测血浆与不同血型抗血清混合,在洁净盘中观察是否发生凝集反应,推断血型。
3.血型抗原酶法:通过在红细胞表面特定细胞蛋白酶处理下的血型抗原抑制方法判断血型。
总结而言,血型的鉴定方法包括直接法和间接法,两者操作步骤类似但侧重点不同。
在进行血型鉴定操作时,需要严格控制试剂质量,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靠。
ABO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在血型分类中没有疑难血型,迄今为止在文献中也查不到“疑难血型”的定义,因为“疑难血型”是1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的“现象”,而不是1种型别。
检定1份标本是否属“疑难血型”,除了标本本身的特殊性外,还与实验室的设备、技术人员的水平、经验等多种因素有关,例如1份ABO亚型标本,在基层医院血库可能因为正定型与反定型不一致而分析不出原因被认为是“疑难血型”,但在血液中心血型参比实验室该问题可能就易于迎刃而解。
在检定血型时,标本如果受多种因素干扰使结果难以判定,便呈现“疑难血型”现象。
一、干扰ABO血型正确判定的因素(一)生理性因素1.年龄老年人(ABO抗原或ABO抗体减弱),6个月前的婴儿(ABO 抗原或ABO抗体不成熟),可能导致ABO血型误定。
2.ABO亚型包括A(B)型、B(A)型,ABO抗原减弱导致细胞定型(正定型)受干扰,或血清中出现不规则抗体干扰血清定型(反定型)。
3.冷凝集素有些健康人血清中含有冷凝集素,且在<4℃才有活性,不干扰ABO血型检定,如果冷凝集素效价升高,或在室温以上反应,致敏自身红细胞可能干扰ABO正定型,存在于血清可能干扰ABO反定型。
4.“先天性”无ABO抗体近年有“先天性”无ABO抗体的个案报告,原因有待研究。
5.双精子授精红细胞呈嵌合体。
6.个体特异性个别人血清中ABO可溶性血型物质过高,ABO正定型红细胞凝集减弱。
(二)实验技术原因1.标本混淆如采错被检者,红细胞和血清非同一人,记录结果与标本编号不对应。
2.静脉输液处采样ABO抗体被输液稀释,干扰ABO反定型。
3.采样不规范用凝血块洗下红细胞检定血型,其中混有凝集程度不一的红细胞;用血浆做ABO反定型,操作过程中纤维蛋白析出凝集试剂红细胞。
4.试剂质量问题或漏加试剂定型试剂过期失效,未达标准,被污染。
操作中未遵循“先加血清后加细胞”的原则,大批量样本试验时漏加试剂血清或试剂红细胞。
5.实验操作不规范被检红细胞未洗涤,非特异性粘附血浆蛋白,或被检红细胞悬液过浓或过稀。
ABO正、反定型不合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ABO正反定型不符定义:①ABO正反定型不符,即正定型与反定型提示的血型结果不一致②ABO正反定型相符,但为弱反应,正定型反应强度<3+,或反定型反应强度<2+③正定型为O型,反定型与A细胞、B细胞凝集强度差别≥2+凡是遇到ABO正、反定型不合的病人第一步: 排除人为因素/操作失误1,重新采集血样⑴分抗凝,不抗凝两管⑵排除采错人,输血/输液处采样……2,核对试剂,器材仔细阅读试剂效期,说明书,操作方法,注意事项3,规范化操作复检复检ABO 血型仍然正、反定型不合,就确定为疑难血型进入三步法第二步第二步:凡是ABO正、反定型不合的病例按下面方法,分析病人的抗原、抗体是“变多?还是变少?”正、反定型结果判断1,正定型AB, (两种抗原) 抗原变多正定型O, (无抗原) 抗原变少2,反定型O, (两种抗体) 抗体变多反定型AB, (无抗体) 抗体变少3,正定型A, 或B (一种抗原) ①抗原变多;②抗原变少反定型A, 或B (一种抗体) ①抗体变多;②抗体变少★不要过问“真滴变多变少没有”,你依样画葫芦就是了规律很好记,不管是抗原/抗体:两种→肯定是变多没有→肯定是变少;一种→可能是变多,也可能是变少归纳ABO正,反定型不合的“五大类30种原因”知道有个“五大类30种原因”就可以了不要记,书上有这些表,现用现翻书★用排除法(1)红细胞抗原变少7种(2)红细胞抗原变多7种①<6月,老年(临床)□①自身凝集素(临床诊断)□②白血病(临床诊断)□②红细胞粘附大量蛋白(RBC未洗)□③输异型血(输血史)□③样本含试剂反应物(RBC未洗)□④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史)□④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史)□⑤血型物质↑□⑤获得性B抗原(类B)(临床感染)□⑥急性大失血(临床病史)□⑥B(A)表型□⑦ABO亚型□⑦输异型血(输血史)□注意:每条的临床提示(3)血清抗体变少6种(4)血清抗体变多7种①<6个月/老年(临床)□①自身抗体(临床诊断AIHA)□②ABO亚型□②同种抗体(抗筛)□③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化验)□③对试剂反应的物质□④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史)□④血清蛋白异常(化验)□⑤先天性ABO抗体缺失□⑤输异型血浆(输血史)□⑥大量输液(输血史)□⑥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史)□⑦输含血型抗体Ig(输血史)□注意:每条的临床提示5)混合凝集(mf)3种①3个月内输异型血(输血史)□②造血干细胞移植(病史)□③双精子受精/嵌合体(问家系)□注意:每条的临床提示归纳剩下不能排除的原因:第三步: 实验验证针对剩下几种不能排除的原因, 选择针对性实验验证,如何选择针对性实验呢?翻看书本:《输血免疫血液学实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1; P131。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一、正反定型不一致1、重复试验(严格正规操作)。
2、重新取血(以纠正污染或弄错标本造成的不符),溶血标本不能用于合血。
3、洗涤红细胞后进行以下试验(正反定型凝集低于2+的,应首先怀疑是由于亚型或抗原抗体活降低引起。
)1)、用自身血清、红细胞做定型对照,检验自身有无完全抗体。
2)、用O型红细胞做反定型对照,确认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完全抗体。
3)、用抗A、抗AB、抗A1和抗H进行正定型:①A亚型细胞与抗A、抗AB的凝集强度低于A1细胞,但与抗H的凝集强度高于A1细胞(3+以上);②A亚型(特别是A2中约有1-8%会产生抗A1),与抗A1基本不发生凝集。
③用抗AB(O型血清或血浆)是因为它的抗A效价较高,与弱A和弱B抗原亲和力强。
4)、分别用A1型和A2型红细胞反定型检查血清中有无抗A1存在(A亚型中有部份会产生抗A1,能与A1发生凝集,但不与A2凝集。
)5)、询问病史,判断是否是由于病人抗体缺失或减弱引起反定型错误,可延长反应时间,或用灵敏度更高的血型卡做反定型。
6)、被检红细胞做直抗(观察有无被抗体致敏的情况),若为阳性,应将细胞放散至阴性后再定血型。
4、若还不能确定血型,应增加血型物质的检测(如唾液等)。
二、交叉配血不合(一)主侧端不相合1、血型鉴定不正确,重新鉴定血型。
2、病人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3、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4、病人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凝集,血清中存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血浆扩容剂引起假阳性。
5、试验系统被污染。
(二)次侧端不相合1、供血者血浆中存在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2、病人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3、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抗筛阴性,而次侧不合多由自身抗体引起(此是抗人球配血不合,而聚凝胺配血通过可输血)。
(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1、血型是否正确。
ABO疑难血型的三步分析鉴定法
第一步:排除人为因素或操作失误。
1.重新采集血样重新规范化采集抗凝血和不抗凝血两管。
2.核对试剂,器材核对试剂,仔细阅读试剂说明书和有效期;检查离心机及其他器材
3.复查AB0血型,排除人为因素或操作失误造成的AB0正、反定型不一致。
第二步:查阅临床资料,逐条分析对照可能导致ABO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原因(表一),或逐条分析排除不可能的原因,然后归纳总结不能排除的原因。
1.患者年龄、性别。
2.家系。
3.临床治疗用药史、输血史、造血干细胞移植史。
4.临床诊断。
第三步:根据逐条分析排除不可能的原因,归纳总结不能排除的原因,或最可能的原因,设计针对性验证实验。
表一ABO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的分类。
疑难血型鉴定及交叉配血处理流程一、正反定型不一致1、重复试验(严格正规操作)。
2、重新取血(以纠正污染或弄错标本造成的不符),溶血标本不能用于合血。
3、洗涤红细胞后进行以下试验(正反定型凝集低于2+的,应首先怀疑是由于亚型或抗原抗体活降低引起。
)1)、用自身血清、红细胞做定型对照,检验自身有无完全抗体。
2)、用O型红细胞做反定型对照,确认是否存在ABO系统以外完全抗体。
3)、用抗A、抗AB、抗A1和抗H进行正定型:①A亚型细胞与抗A、抗AB的凝集强度低于A1细胞,但与抗H的凝集强度高于A1细胞(3+以上);②A亚型(特别是A2中约有1-8%会产生抗A1),与抗A1基本不发生凝集。
③用抗AB(O型血清或血浆)是因为它的抗A效价较高,与弱A和弱B抗原亲和力强。
4)、分别用A1型和A2型红细胞反定型检查血清中有无抗A1存在(A亚型中有部份会产生抗A1,能与A1发生凝集,但不与A2凝集。
)5)、询问病史,判断是否是由于病人抗体缺失或减弱引起反定型错误,可延长反应时间,或用灵敏度更高的血型卡做反定型。
6)、被检红细胞做直抗(观察有无被抗体致敏的情况),若为阳性,应将细胞放散至阴性后再定血型。
4、若还不能确定血型,应增加血型物质的检测(如唾液等)。
二、交叉配血不合(一)主侧端不相合1、血型鉴定不正确,重新鉴定血型。
2、病人血清中存在同种抗体,与供血者红细胞上的相应抗原反应。
3、供血者红细胞上已经包被了抗体,导致抗球蛋白试验阳性。
4、病人血清不正常,如白蛋白/球蛋白比例不正常引起缗钱状凝集,血清中存在高分子聚合物的血浆扩容剂引起假阳性。
5、试验系统被污染。
(二)次侧端不相合1、供血者血浆中存在针对病人红细胞抗原的抗体。
2、病人与供血者的ABO血型不相合。
3、病人的红细胞已经包被了抗体,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
4、抗筛阴性,而次侧不合多由自身抗体引起(此是抗人球配血不合,而聚凝胺配血通过可输血)。
(三)配血不合的主要因素1、血型是否正确。
疑难血型鉴定与疑难交叉配血1、疑难血型鉴定疑难血型就是一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正反定型不一致)得现象,多由血型抗原减弱形成亚型、疾病原因引起抗体减弱或部分血型系统罕见表型等原因引起。
因此,疑难血型鉴定主要从弱抗原、弱抗体与特殊抗原或抗体检测角度出发,结合血型血清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患者样本进行检测。
而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主要就是对抗体种类与特性进行研究,尤其就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同时存在多种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进行分离鉴定,从而较为准确得分析患者血清抗体得特异性。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与处理:(1)分析可能存在得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得原因,主要包括抗原类影响因素与抗体类影响因素,抗原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ABO亚型、血液病、骨髓移植等,抗体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不规则抗体、药物抗体、先天抗体缺失、丙种球蛋白过低、冷凝集素等。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疑难血型鉴定流程见流程图1。
流程图1 疑难血型鉴定流程2014年1月,在工作中发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样本一例,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该患者为P1Pk血型系统得p表型,经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初步推断A4GALT 基因第3外显子得903C>G突变就是患者p表型形成得分子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与深度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临床军医杂志》与《中国输血杂志》论文各一篇,并由此逐步展开疑难血型鉴定。
在此之后得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自修学习,鉴定出Am、Bm、B3等血型亚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得疑难血型鉴定思路与流程。
2014年2月与2015年10月,在工作中分别遇到一例反复进行输血治疗得患者,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此两例患者均因多次输血治疗而产生多种不规则抗体,该研究成果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临床军医杂志》。
在后期工作中,通过对解放军174医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对厦门地区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得分布特征有了较为清晰得了解,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得不规则抗体筛查与鉴定流程。
疑难血型鉴定和疑难交叉配血1.疑难血型鉴定疑难血型是一种血型难以检定或判定(正反定型不一致)的现象,多由血型抗原减弱形成亚型、疾病原因引起抗体减弱或部分血型系统罕见表型等原因引起。
因此,疑难血型鉴定主要从弱抗原、弱抗体和特殊抗原或抗体检测角度出发,结合血型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方法对患者样本进行检测。
而对于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主要是对抗体种类和特性进行研究,尤其是利用吸收/放散试验对同时存在多种同种抗体或自身抗体进行分离鉴定,从而较为准确的分析患者血清抗体的特异性。
在工作中遇到此类情况时,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分析和处理:(1)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先排除人为操作因素,再通过了解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可能的原因,主要包括抗原类影响因素和抗体类影响因素,抗原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ABO亚型、血液病、骨髓移植等,抗体类影响因素一般包括不规则抗体、药物抗体、先天抗体缺失、丙种球蛋白过低、冷凝集素等。
(2)设计实验进行验证疑难血型鉴定流程见流程图1。
流程图1 疑难血型鉴定流程2014年1月,在工作中发现正反定型结果不符样本一例,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该患者为P1Pk血型系统的p表型,经分子生物学基因测序,初步推断A4GALT 基因第3外显子的903C>G突变是患者p表型形成的分子生物学基础,该研究成果从不同角度和深度撰写论文,先后发表《临床军医杂志》和《中国输血杂志》论文各一篇,并由此逐步展开疑难血型鉴定。
在此之后的工作中,通过阅读文献自修学习,鉴定出Am、Bm、B3等血型亚型,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疑难血型鉴定思路和流程。
2014年2月和2015年10月,在工作中分别遇到一例反复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经一系列血清学试验,确证此两例患者均因多次输血治疗而产生多种不规则抗体,该研究成果先后以论文形式发表于《临床军医杂志》。
在后期工作中,通过对解放军174医院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结果进行分析,对厦门地区住院患者不规则抗体的分布特征有了较为清晰的了解,该研究成果以论文形式发表于《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并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流程。
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操作规程 SXYJ-GZ-02241目的正确进行ABO疑难血型的鉴定。
2适用范围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
3职责检测者负责依据此程序进行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操作。
4材料与设备根据实验要求准备相应的试剂;实验室常规应用的耗材备品准备充分、仪器设备运行状态正常。
5操作方法5.1待检标本的准备及要求检测者在检测前核对申请单、血辫血样及试管血样的条码,无误后将血辫血样条码揭下来粘贴在实验室检测用的试管上,再将血辫内血液留至该试管内离心。
吸出部分红细胞,用0.9%生理盐水充分洗涤三遍,配制成3%红细胞盐水悬液。
5.2登录Caabb系统,查看献血者献血信息、稀有血型栏及备注栏,查看结果记录在申请单备注栏内。
5.3输血研究所对送检血样根据具体的检测结果综合运用以下各实验操作规程:5.3.1ABO血型鉴定操作规程SXYJ-GZ-0202;5.3.2ABO亚型鉴定操作规程SXYJ-GZ-0203;5.3.3唾液中HAB血型物质测定操作规程SXYJ-GZ-0204;5.3.4吸收试验操作规程SXYJ-GZ-0208;5.3.5放散试验操作规程SXYJ-GZ-0209;5.3.6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DAT)操作规程SXYJ-GZ-0210;5.3.7红细胞血型抗体鉴定操作规程SXYJ-GZ-0216。
5.4抗体筛选需采用可以检出不规则抗体的鉴定技术。
6结果判定根据凝集强度(方法参见SXYJ-GZ-0202:5.2.1.6)对结果进行判读(溶血或凝集都是阳性结果)。
7报告发放根据检测结果形成报告7.1以送检样本检测结果为报告发放依据,报告发给申请科室;7.2检测者负责检测结果的录入,方法见《参比实验室检测的献血者信息录入操作规程》(SXYJ-GZ-0206),信息添加后在记录单上记录;7.3外地送检血样,以送检样本检测结果为报告发放依据,不联系献血者本人,报告发放至申请科室;7.4献血者ABO疑难血型鉴定初检样本三个工作日发放报告,需要献血者本人复检或家系调查的样本由检测者联系献血者,复检结果在重新采样后五个工作日发放报告;7.5机采血小板供者疑难血型次日发放报告,如检出与Oc凝集时,需与三人份同型红细胞室温反应鉴定;7.6下次献血前复检的样本,由检测者填写《更改(差错)报告单——JL-YW-30》,连同检测报告单同时送至检验科,业务科处理完毕后返回一份复印的更改(差错)报告单;7.7复检结果与初检结果相同时,发放报告单建议献血者不适合献血;7.8不适合再次献血的献血者,由检测者填写《更改(差错)报告单——JL-YW-30》,连同检测报告单同时送至检验科,业务科处理完毕后返回一份复印的更改(差错)报告单;同时,由检测者负责通知献血者本人不适合献血原因,并做好相关咨询解释工作。
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血型检测是检测一个人的血液所属血型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人类血液可分为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
疑难血型检测是指那些不能明确确定血型的血样,或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涉及到了其他血型系统的血样。
1.血样采集:采集患者的静脉全血样本,注意遵守无菌操作,防止外界污染。
2.ABO血型鉴定:使用特定的抗血清或抗血型抗体来检测血样中存在的A、B抗原和相应的抗体。
3.Rh血型鉴定:使用特定的抗血清来检测血样中的Rh抗原。
4. 常见血型抗原鉴定:除了ABO和Rh血型,还需进行其他常见血型抗原(如Kell抗原、Duffy抗原等)的鉴定。
5.血型交叉试验:将供体血样与受者血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通过观察混合后的凝集反应和溶解反应来判断血型的相容性。
6.疑惑血型抗原鉴定:对于无法确定血型的情况,需使用特殊试剂来检测特定的血型抗原。
在进行混合配血处理时1.确定血型相容性:根据受者的血型及抗体情况,与供者的血型进行配对,确保不会发生严重的血型不相容反应。
2.交叉配血试验:将受者的血样与供者的血样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观察凝集和溶解反应,确认供者血样与受者血样的相容性。
3.没有完全相容性的情况处理:若受者有多种抗体,导致没有完全相容性的情况,需要根据抗体特异性和滴度来选择相对相容性较好的供者血样。
4.选择最佳供者:根据受者的血型与抗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供者血样。
在选择供者时,还需考虑与受者的血数量、组织相容性等因素。
5.监测治疗效果:完成配血后,需要监测受者的治疗效果,包括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计数等指标,确保配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总结起来,疑难血型检测及混合配血处理流程包括血样采集、血型鉴定、交叉配血试验、选择最佳供者和监测治疗效果等步骤。
在进行这些步骤时,需严格遵守操作规范,防止交叉感染和误配等危险。
同时,根据不同的疑难血型情况,可能需要使用特殊试剂和技术来进行鉴定和处理。
血型检测和配血处理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对于患者的生命和健康至关重要,因此必须由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
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血型鉴定是血液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献血、输血、器官移植等医学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常见的ABO血型系统和Rh血型系统已经被广泛应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仍然会遇到一些疑难血型,这些血型的鉴定处理流程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一、疑难血型的定义疑难血型是指在常规血型鉴定中不能确定血型的血清学现象,包括以下情况:1.反应弱阳性:指血型抗体试验中,试验反应弱而难以判断是阳性还是阴性。
2.反应不一致:指血型抗体试验中,不同试验反应结果不一致,或者同一试验在不同实验室或不同试验人员的操作下结果不一致。
3.异常反应:指血型抗体试验中,出现异常的血清学反应,如异常凝集、异常吸附等。
4.矛盾血型:指献血者或受血者血型抗体与血型抗原不相符,出现矛盾的情况。
二、疑难血型处理流程对于疑难血型,我们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血清学鉴定和分析,以确保献血和输血的安全性。
1.血清学鉴定首先需要对疑难血型进行血清学鉴定,包括以下步骤:(1) 重复血型抗体试验:在不同时间、不同试验人员或不同实验室中重复进行血型抗体试验,以排除误判的可能性。
(2) 血型抗原检测:对于疑难血型,需要进行血型抗原检测,以确定血型抗原是否存在。
(3) 血清学鉴定:对于疑难血型,需要进行血清学鉴定,包括直接凝集试验、间接凝集试验、单纯免疫吸附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以确定血型抗体是否存在。
2.分析疑难血型的原因在进行血清学鉴定之后,需要对疑难血型的原因进行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技术问题:疑难血型可能是由于操作不当、试剂失效、试验环境不佳等技术原因造成的,需要排除技术问题。
(2) 血型抗体种类:疑难血型可能是由于罕见的血型抗体种类引起的,需要进行深入的血清学鉴定。
(3) 基因型问题:疑难血型可能是由于基因型问题引起的,需要通过基因分型等方法进行进一步分析。
3.制定血型鉴定方案在分析疑难血型的原因之后,需要制定相应的血型鉴定方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定血型:对于疑难血型,需要确定其血型,以确保献血和输血的安全性。
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疑难血型鉴定处理流程一、背景介绍血型是指人体红细胞表面的抗原和血清中的抗体,根据这两者的情况可以将人类分为A、B、AB和O四种血型。
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某些原因,可能会出现疑难血型,即无法确定属于哪一种血型。
这时就需要进行疑难血型鉴定。
二、疑难血型鉴定的步骤1. 采集样本在进行疑难血型鉴定前,首先需要采集被检测者的样本。
一般来说,可以采用静脉或指尖采集全血或血清。
2. 进行常规试验在得到样本后,需要进行常规试验。
常规试验包括ABO和RhD抗原的检测。
如果被检测者属于这两种抗原中任意一种,则说明该被检测者不属于疑难血型。
3. 进行特殊试验如果常规试验结果为阴性,则需要进行特殊试验。
特殊试验包括直接抗人球蛋白(DAT)、间接抗人球蛋白(IAT)、酵素抗人球蛋白(EAT)等试验。
这些试验可以帮助确定被检测者的血型。
4. 进行基因分型如果特殊试验结果仍然无法确定被检测者的血型,则需要进行基因分型。
基因分型是通过检测被检测者的DNA序列来确定其血型。
目前常用的基因分型方法有PCR-SSP、PCR-SSOP和PCR-RFLP等。
5. 鉴定结果的判断根据上述试验的结果,可以判断被检测者属于哪一种血型或疑难血型,进而进行相应处理。
三、疑难血型鉴定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1. 样本污染样本污染是指在采集或保存样本过程中,样本中出现了其他物质,导致试验结果偏差。
解决方法是在采集和保存样本时严格按照规定操作,并保证操作环境干净卫生。
2. 试剂污染试剂污染是指在使用试剂时,由于不当操作或过期等原因,导致试剂中出现杂质,影响实验结果。
解决方法是使用新鲜的试剂,并在使用前进行检查。
3. 试验结果不一致试验结果不一致是指在进行多次试验时,得到的结果不同。
解决方法是重新检查样本,或者使用其他更为准确的试验方法。
四、疑难血型鉴定的意义和应用疑难血型鉴定可以帮助确定被检测者的血型,进而为输血、器官移植等医学操作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ABO疑难血型鉴定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为规范ABO疑难血型鉴定操作,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有效,依据《输血实验室管理程序》4.1.7(2)条款制定本规程。
2.适用范围适用于输血科(血库)对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相符,常规方法不能确定ABO血型的进一步确认试验。
3.职责输血科(血库)技术人员负责ABO疑难血型鉴定。
4.原理、抗-AB、抗-H试ABO血型鉴定正反定型不相符时,通过采用单克隆抗-A、抗-B、抗-A1剂与受检者红细胞反应检测ABH抗原、A、B、O型试剂红细胞及自身红细胞与受检者血清(血浆)反应检测血型抗体,红细胞吸收放散试验检测弱A、弱B抗原,凝集抑制试验检测唾液ABH血型物质,血清(血浆)吸收试验排除ABO血型以外的抗体对鉴定的影响,从而获得确定受检者ABO血型的依据,确定ABO血型。
5.所需设备和试剂5.1设备普通离心机,血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电热恒温水浴箱或电炉,普通显微镜,水浴振荡仪。
5.2试剂红细胞不规则抗体筛选阴性的人源抗-A、抗-B血清,单克隆抗-A、抗-B、抗-H试剂,抗球蛋白试剂,A、B、O型试剂红细胞。
6.检测环境条件室温应控制在18-27℃,湿度应保持30%-70%。
7.步骤与方法7.1收集受检者临床资料当执行《血型鉴定标准操作规程》鉴定ABO血型出现正反定型不相符,并以排除试剂及操作因素时,应调查受检者的疾病史、输血史、药物治疗情况、组织或器官移植史、孕产史及以前的血型记录,分析可能影响ABO血型鉴定的临床资料。
7.2根据受检者正反定型的反应结果及临床资料,初步分析引起正反定型不符的可能原因。
7.2.1当正定型红细胞与抗-A和(或)抗-B无凝集,而反定型未检出预期的凝集反应时,应首先确认是否红细胞表达弱A和(或)弱B,与抗-A和(或)抗-B不凝集。
经吸收放散等实验确认红细胞不表达A和(或)B抗原后,可考虑是否为低免疫球蛋白血症、免疫抑制等致血型抗体异常。
7.2.2当反定型检出了与正定型不相符的凝集时(如反定型与O型试剂红细胞凝集)应考虑血清(血浆)中是否存在红细胞不规则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