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历史共和国的风雨历程
- 格式:pdf
- 大小:1.37 MB
- 文档页数:10
课堂训练三大改造、失误与挫折1、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对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不足,缺乏__________ 的经验,又急于求成。
1958年,全国掀起了运动和_______ ____运动,运动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会化运动违背了规律,又严重挫伤_______ 的积极性,给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造成了重大损失。
2、从1952年到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 _. ___.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这表明了中国建立的基本制度。
我国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3、年到年,我国经历了一场严重的内乱。
文化大革命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严重挫折。
“”被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文化大革命的原因: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正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时间是A.1949年10月 B.1949年底 C.1956年底 D.1952年底()2.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C.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3.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有①文化大革命②“大跃进③三大改造④人民公社化运动A、①②③ B.①③ C.①②④ D.②④()4.几千万劳力调去大炼钢铁的情况出现在A、抗美援朝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C.“大跃进”时期 D.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5.“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现象出现在A.解放战争时期 B.土地改革时期C.“大跃进”时期D.“文化大革命”时期()6.根据下面两个图片提供的信息判断,当时我国正在开展A、大生产运动 B.三大改造运动C.大跃进运动 D.红卫兵运动()7.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共在解决“三农”上的失误是A.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B.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农民C.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行人民公社化运动()8.下列运动严重违背经济发展规律的是A.抗美援朝运动B.土地改革运动C.三大改造运动D.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9.某中学八年级学生拟举办有关“文革往事”的讲座,他们准备请本校亲身经历过这个历史时期的一位教师做主讲人。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一、巩固新生政权(新中国成立之后,面临的首要任务就是要_________________。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1)时间:______年__月___日;2)意义:①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②标志______年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③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崭新的时期。
2、措施:1)抗美援朝;2)肃清反革命,实现西藏和平解放;3)建立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4)1952年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
3、抗美援朝1)背景:_______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2)时间:(_______年10——________年7月)重要战役:__________;英雄人物:黄继光3)原因:①保家卫国,巩固新生政权;②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抗美援朝③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气焰;④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稳定的国际环境。
4)交战双方:中朝军队→以美军为主的“联合国军”①中国军队名称:________________、总司令:________;②美军将领:克拉克5)性质:美方:非正义的战争;中朝军队:正义的反侵略战争。
6)结果:1953年7月,____国被迫在《____________》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战争的胜利。
7)胜利的原因:1)党的正确领导;2)人民的大力支持;3)中朝军队的英勇战斗;4)正义的反侵略战争8)意义(影响):①保卫了家园,捍卫了世界和平②激发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豪感③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④为中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⑤打击国际国内反动派的气焰;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4、土地改革:(1950—1952年底)1、土改的内容:近_____亿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土地和大量的农具、牲畜、房屋等生产资料。
2、完成的时间:________年底3、意义:(1)农民真正获得了解放;(2)农民分到了土地,拥有了土地的所有权,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促进了农业的发展,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3)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解放了生产力。
第二课共和国的风雨历程课程标准1-1 简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生的重大事件,了解新中国成长的道路和经历的曲折。
5-3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区域性战争的实例中,找出导致区域性冲突的多种因素。
教学要求1.了解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发生的重大事件,认识新中国成长的利历程及在这一历程中经历的曲折,提高从整体上把握历史脉络的能力。
2.回顾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初步学会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方法。
3.”精神。
结构分析7第一课时巩固新生政权教学导入:教师在课前收集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图(内含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的图片)并制成幻灯,在上课导入新课时播放,并问学生:这是什么事件?(抗美援朝)这又是谁?(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彭德怀)。
新课教学:1.对抗美援朝原因的教学建议教师用幻灯出示材料和反映当时亚洲形势的地图,让学生了解中国抗美援朝的历史背景并引起学生对中国赴朝作战原因的思考。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后,美国继续在军事上援助蒋介石,同时扶持朝鲜、越南等国的反动势力,建立针对中国的包围圈。
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
美国即采取武装干涉政策。
6月27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声明,宣布出兵朝鲜,并命令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侵入台湾海峡。
同日,联合国安理会在美、英等国的操纵下通过决议,联合国会员国要派兵随从美国军队入朝。
材料二、1950年9月15日,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75000人在朝鲜西海岸的仁川港登陆。
此后,朝鲜人民军腹背受敌,损失严重,转入战略退却。
10月1日,美伪军越过三八线,随后侵占平壤,并继续向中朝边境的鸭绿江进犯。
从8月27日起,美国飞机多次侵入中国领空进行侦察和轰炸扫射。
(注:此材料和书本第12页开头内容相同)○面对这种形势,中共中央根据朝鲜党和政府的请求,作出了怎样的决策?(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请联系材料说出中国为什么要出兵抗美援朝?(教师可先让学生小组讨论,各小组呈现观点,师生互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