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语言——个性化语言之陌生化表达
- 格式:ppt
- 大小:245.00 KB
- 文档页数:20
中学语文教学要重视“语言陌生化”现象在阅读实践中,我们常常会遇到看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这些语言不受习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缚,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我们把这类语言称为“陌生化语言”。
它主要出现在诗歌中,小说、散文中也常可见到。
由于它具有独特的表意功能,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一、语言“陌生化”的主要类型1.名词并置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温庭筠《商山早行》)诗句由名词组成,写早行情景,历历在目,脍炙人口。
2.主谓反常他配①潮湿的鸟声还沾在睫毛(采莲子)②晨钟云外湿(杜甫《夑州雨湿不得上岸》)例①“鸟声”(主语)与“沾在睫毛”(谓语)反常搭配。
例②“晨钟”与“湿”反常搭配。
③蛙声在故乡的田野里/长势良好(黎云智《蛙声》)④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洛夫)例③说“蛙声”(主语)“长势良好”(谓语),主谓反常搭配,展现出“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意境,清新宜人,耐人寻味。
例④诗人别出心裁,“夏”与“荷”、“秋”与“蝉”反常搭配,既点时间推移,又蕴含着“夏荷”与“秋蝉”之形象。
⑤得得的马蹄声又仿佛一路轻的撒到山上去了。
(吴伯箫《山屋》)⑥可惜的是这张脸填错了性别,竟然长在男子汉马而立的身上,使一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陆文夫《围墙》)例⑤和例⑥分别出自散文或小说,例⑤用“撒”形容马蹄声,突出了马蹄声细脆轻快的特点。
例⑥说“这张脸填错了性别”,颇有意趣,生动地刻画了人物形象。
⑦罗汉大爷的双耳底根上,只流了几滴血,大爷双耳一去,整个头部都变得非常简洁。
(莫言《红高粱》)“简洁”通常形容语言,莫言创造性地用“简洁”来形容头部,新奇、贴切,令人叫绝。
3.动宾反常搭配①我是你河边破旧的老水车,/千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②梦想,好像一张有奖有息的奖券,买了至少也不会赔本。
你可以向梦想的银行透支快乐。
⽤陌⽣化表达点亮你的语⾔⼀、概念释义:陌⽣化表达⽅式的特点师:同学们好!在我们今天见⾯之前,你们对于⽼师来说,是陌⽣⼈,⽼师对于你们来说,也是陌⽣⼈,但是本来彼此陌⽣的我们今天却要在⼀起上⼀堂课,⽼师感觉格外兴奋、格外激动。
看来,陌⽣的事物总是特别有吸引⼒。
那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陌⽣化表达”。
为了更好地实现学习⽬标,更深⼊地了解陌⽣化表达,⽼师先给⼤家举三个例⼦。
请看第⼀个例⼦。
蜡烛在燃烧,如果⽼师让你在“燃烧”的前⾯加上⼀个词语,来形容蜡烛燃烧的状态,请问同学们,你会加上哪些词语呢?⽣:静静地。
师:不错,可以。
⽣:艰难地。
师:为什么是“艰难地”呢?⽣:有可能那个蜡烛的材质不纯正,燃烧的时候需要花费很⼤的⼒⽓。
(众⽣笑)师:你的化学应该学得很好。
还有没有呢?⽣:苟延残喘地燃烧。
师:这个词⽤得很新颖啊,形象地表现了蜡烛将要燃尽的状态。
同学们看⼀下,我会在燃烧的前⾯加上哪个词语呢?双材料双单元模型:钢管与混凝⼟为两个不同单元,分别设置材料本构、截⾯特性,两单元节点相同,优点是可利⽤现有通⽤有限元软件分析,但⽆法考虑管内混凝⼟开裂对结构⾏为的影响,也⽆法考虑钢管与核⼼混凝⼟的相互作⽤。
(屏显)另外,围绕硕博⼠学位论⽂的使⽤价值,机械与动⼒⼯程等学科提出学位论⽂有助于读者快速了解某⼀领域发展及研究现状,是学科⽤户从事科研活动必不可少的⼀类⽂献来源。
⽰例:蜡烛在燃烧__蜡烛在寂寞地燃烧结论:⽤词语的超常搭配实现陌⽣化师:“寂寞”这个词和刚才那位同学所⽤的“苟延残喘”,是不是都有点出乎你的意料?“寂寞”本来是⽤来形容⼈的状态的,现在却⽤来形容蜡烛燃烧的状态,这就是富有新意的表达。
这种表达,我们将它称作“陌⽣化表达”,这种陌⽣化的感觉是通过词语的超常搭配来实现的。
再看下⼀个例⼦。
⽣活中,形容⼀个⼈的笑容很好看,我们会说“你的笑容真美”对吧?⽼师偏不这样说,我把这句话改成“你的笑容真甜”。
(屏显)⽰例:你的笑容真美!你的笑容真甜!结论:⽤通感实现陌⽣化师:笑容不能被品尝,对吧?美是⼀种视觉,甜是⼀种味觉,⽤味觉上的美好感受来形容视觉上的美好感觉,这种⼿法在修辞上叫什么?⽣(齐):通感。
作文语言要实现“四化”作者:戴继华来源:《语文世界(教师版)》2011年第07期为了让作文语言达到独特、新颖、深刻、典雅的境界,我们应该追求“四化”:个性化、陌生化、哲理化、雅致化。
个性化个性化语言,是指与每一个鲜活的写作个体相对应的、浸透着写作个体独特的生命体验和活泼的生命色素的语言,是书写纯真心灵、抒发真挚情感的语言,是有品位、有境界、有风格的语言。
个性化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的三个特点:不可替代。
大作家曹雪芹写出了鸿篇巨制《红楼梦》的前80回,高鹗续写了后40回,但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语言艺术,高鹗的功力远远不及曹雪芹。
为什么?文章憎命达!曹雪芹的“满纸荒唐言”,是用他生命中的辛酸泪酿制而成的。
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再高明的“枪手”也无法参悟的。
形式独特。
朱自清散文的语言就如此。
研究发现,朱先生爱用“叠字”。
据统计,《荷塘月色》中用了26个叠字,《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叠字则有72处之多。
《荷塘月色》一文用叠音词写景状物,描绘了美妙的“荷塘月色图”:荷塘是“曲曲折折”的,月光是“淡淡”“静静”的,她们与“田田”的、“亭亭”的、“层层”的荷叶,“屡屡”的荷香,“薄薄”的青雾,“隐隐约约”的远山,共同建构了一个清幽宁谧的意境,交融着作者那隐隐的、淡淡的哀愁,读来令人心醉。
表现力强。
古龙的武侠小说始终洋溢着一般通俗小说中难以见到的诗情,这种诗情正是通过他独特的语言来展示的。
例如他的《英雄无泪》中反复出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一口箱子。
一个沉默平凡的人,提着一口陈旧平凡的箱子。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几乎去掉了所有的修饰成分。
然而,这正是典型的意象语言。
它引起读者注意的不是具体的行为,而是空灵的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箱子?为什么沉默?是一种什么样的平凡?这些都是一片空白,仿佛可以是任何一个,也可以是任何一种解释,其让人想象的空间似能包容一部长篇小说。
陌生化“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文论的核心概念,通俗地说就是将“熟悉的陈旧”变成“陌生的新鲜”,它是一种重新唤起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兴趣,不断更新人们对世界感受的方法。
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一、语言陌生化的理论与实践“陌生化”是由俄国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在上世纪初提出来的。
他说:“艺术之所以存在,就是为了使人恢复对生活的感觉,就是为了使人感受事物,使石头显出石头的质感。
艺术的目的是要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
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构成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
”(《词语的复活》)这段话告诉我们,“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它可以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进而增强作品的美感。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王安忆对“陌生化”有更为具体地阐述:“所谓陌生化,就是对常规常识的偏离,造成语言理解与感受上的陌生感。
在指称上,要使那些现实生活中为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化为一种具有新的意义、新的生命力的语言感觉;在语言结构上,要使那些日常语言中为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法规则化为一种具有新的形态、新的审美价值的语言艺术。
”(《漂泊的语言》)王安忆所说的“陌生化”,其实就是语言陌生化。
语言的陌生化强调一个“新”字,在事物指称和语言结构上除旧布新,这样就可以使习用性、惯常性语言具有新的生命力、新的审美价值,从而使文章亮丽多姿。
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
我们在叙写或陈说我们习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
”“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
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
”1(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一、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
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的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的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表现语言——一张“陌生的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的色彩。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
”“被细雨淋湿的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
微风拂来,夹岸的柳枝被风剪成丝缕,舞成一片婀娜。
”(董华翱《守望春天》)两句话表达了同一个意思,就是春天来了,这我们都能读懂,但似乎后者更容易抓住读者的心,因为它更容易引发我们诗意的联想和想象,获得一种美的感受。
这种美感的获得就是靠语言的陌生化。
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
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
(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
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
(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
(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都十分注意综合运用各种修辞手法,使得语言陌生化,虽然增加了读者感知事物的难度,延长了感知时间,但却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
其实,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④我的泪水是一批高贵的客人,它们常常在我听音乐或读书时悄然来临。
(星飞《读心》)⑤慢慢地,我感到自己智慧的小池塘正在涨满,荒漠的心正在泛绿,这种感觉的畅快实在难以言喻,或许可以这样说吧,读书让我的自身正化为一道光明,迅速地烧毁本来在我眼前的一片黑暗。
(甜雯《诗意的证据》)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句子写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感受。
而这些感受经过小作者的陌生化处理,即以一副陌生的面孔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使我们从另一角度欣赏到了常见事物的美感,体会到了语言陌生化的艺术魅力。
想为记叙文语言增添亮点?你需要学会“陌生化表达”【什么是“陌生化表达”】生活中,形容一个人的笑容很好看,你会怎么说呢?大家一般会采用常规的表达:“你的笑容真美”,那如果我这样说“你的笑容真甜”呢?用味觉上的美好感受来形容视觉上的美好感觉,把常规的视觉化表达变成非常规的味觉化表达,是不是就有了一定的新鲜感呢?这就是“陌生化表达”。
“陌生化”是文学艺术的一种技巧,就是用非常规化的表达,使熟悉的甚至熟视无睹的事物变得新颖有趣,从而改变读者的阅读期待,扩充作品的想象空间,增强作品的美感。
拿句俗话来说,“陌生化”表达,就是要“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
【陌生化表达由来已久,应用广泛】“陌生化表达”听起来陌生,其实古今中外早就有广泛使用。
古人或许并不懂语言陌生化的理论,却不自觉地追求着陌生化的表达效果。
杜甫有言“为人性癖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卢延让说自己“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等等,你听听,为了追求惊人的表达效果,人们要付出多大的代价。
在这样努力的创作状态下,古人写出了无数具有语言陌生化效果的优美诗句,如“红杏枝头春意闹”“春风又绿江南岸”“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等,使人们获得了十足的审美满足。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表达也非常广泛,比如莎翁名剧《哈姆雷特》中的霍拉旭说:“清晨披着赤褐色的外衣,已经踏着那边东方高山上的露水走过来了。
”美国女诗人埃米莉·狄金森写秋天的枫树和田野:“秋枫戴上了美丽的头巾,田野穿上了红色的礼服。
”我们的学生对“陌生化表达”其实也并不陌生。
多年前就有一个小学生的例子广为流传:但老师问雪化了变成什么?,有一个小学生回答“雪化了变成春天。
”网上流传的一些小学生写的小诗中,也不乏一些令人惊艳的个性化表达。
中学生与小学生相比,灵气虽然被磨灭了不少,但学生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表达,时常令人眼前一亮:比如我班郑同学,语言挺有风格:“夏天实在专情,一天到晚一个味道,都八点了,晚风还是热的。
艺术语言的陌生化艺术概论摘要:艺术语言“陌生化”美的本质在于:它往往重写意而不重写实,重心理时空而不重物理时空,语言放肆而不逾规矩,笔有活法而不出法度,正是这种词与词的超常搭配,引起读者无限的联想,从而在想象中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蕴。
关键词:艺术语言陌生化什克洛夫斯基在《作为手法的艺术》中提出:“艺术的目的是要使人感觉到事物,而不是仅仅知道事物。
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受的难度和时间长度。
”根据什克洛夫斯基的解释,诗歌的目的就是颠倒习惯化的过程,使我们熟悉的东西“陌生化”,“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气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使普通语言变形、扭曲、拉长、缩短、颠倒,从而造成不同于普通语言的“陌生化”效果,“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把我们从语言对我们的感觉所产生的麻醉效力中解脱出来”。
什克洛夫斯基创造性地提出“陌生化”理论,并将其上升为艺术的总原则,随后“陌生化”理论日渐引起文学理论界的关注。
“欧洲文论家几乎每一个新派别都从这‘形式主义’传统得到启发。
”陌生化不只是一种手法,它首先是一种独特的审美感觉。
它产生的审美功能也不局限于使人产生新鲜感、惊奇感的范畴里,人们好奇、震惊之后面对的是陌生化形式所建构的新的意义的空间。
“陌生化”是写作这一艺术性精神活动的一种本质体现,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话来说就是:“几乎哪里有形象,哪里就有奇特化(陌生化)。
”“艺术语言是变异的语言艺术,从语言的组合和结构形式上来看,艺术语言是对常规语言的超脱和违背,所以,有的也把它叫作对语法偏离的语言,或者把它叫作破格语言。
”艺术语言和普通语言的对立性表现为:普通语言用的是定法,艺术语言用的是活法;普通语言以理服人,艺术语言以情造言;普通语言用的是理性逻辑,艺术语言用的是情感逻辑;普通语言的语义在言内,艺术语言则在言外(象外);普通语言是科学的,艺术语言是艺术的;普通语言是认识的,艺术语言是审美的回。
关注文学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作者:陶静娟来源:《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2020年第03期在日常阅读和语文教学中,作为读者和教师的我们常常会邂逅一些“陌生化语言”,这种语言貌似不符合语法规范和逻辑事理,不受常见的语法规范的限制和束縛,却具有较强的艺术表现力,给人以新颖强烈的审美刺激。
“陌生化语言”,是指通过多种方式对日常语言产生疏远和变异,使它变成新鲜陌生的语言,从而达到令人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通俗讲,就是换一种说法,赋予语言新的面孔,用陌生表现熟悉。
苏轼曾说,“文以反常合道为趣”,就是说用巧妙的艺术手法处理反常的人事物,使反常事物表现出“合道”的本质,这会让文章充满趣味。
杜甫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诗学理论与“语言陌生化”现象殊途同归,都是作家们毕生追求以期达到的语言境界,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索和实践的重要课题。
陌生化语言,有以下四方面的特点:1.新。
使得所描述的熟悉的人和事在读者看来觉得陌生。
2.奇。
看似陌生的语言背后饱含的是我们平时常见的人和事。
3.美。
换一种新颖的说法,换一个角度欣赏常见的人和事,这种含蓄之美令人既陌生又亲切。
4.趣。
当回过头来,发现作者用语言文字和你开了个小小的玩笑,这时候,你也会微笑。
由此看来,“陌生化语言”的基本特征就是乍看陌生,细想又觉得熟悉,打破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说法,以“变脸”的形式获取语言的新奇。
一、词语的陌生化“陌生化语言”主要表现在打破词语的常规用法,使文学语言表现出新奇的意义,所谓“语不接而意接”“无理而妙”,表面上不合常理偏离语法,通过读者的联想和想象能够领悟到有理有情的艺术境界,从而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获得更好的审美感受。
词语的陌生化搭配使语言表达更灵活多变,更含蓄内敛,避免了语言的机械直白,彰显弹性之美。
(一)词语的异常搭配1.主谓反常搭配。
①冬天的树用光秃秃的树杆,一遍又一遍地临摹着太阳的影子,丈量着岁月的长度。
——容蓉《冬日恋歌》②孩子一个个地被生出来,新的明亮的眼睛,新的红嫩的嘴,新智慧,一年又一年磨下来,眼睛钝了,人钝了,下一代又生出来了。
语言陌生化的一种手法:语言的超常搭配语言的超常搭配,就是超出语法和逻辑意义上的词语搭配现象。
如《故乡的榕树》中一句:“在铅灰色的水泥楼房之间,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在赤日炎炎的夏天,注一潭诱人的清凉。
”“青翠”是形容榕树叶颜色和质地的,在这里充当动词“摇曳”的宾语,偏离了通常的话语组合。
“摇曳”的本是“榕树叶”,正常语句应是“摇曳赏心悦目的青翠的树叶”,但这样写就一般化了,难给人留下隽永的记忆和韵味。
文中借“青翠”指代“青翠的榕树叶”,创出了一种新奇的语言表达效果,通过加强“榕树叶”的“青翠”特征,与“水泥楼房”的“铅灰色”形成强烈的反差,激起读者的审美联想。
同样的,“清凉”也是一种从心理、生理出发的感受,是抽象的,无形的东西,用动词“注”和数量词“一潭”来变异搭配,就增添了“清凉”的形象色彩,让“清凉”像有形的事物一样具体可感,“清凉”的再也不单纯是榕树绿阴了,而是像一潭凉丝丝的清泉,沁人心脾。
南朝江淹的名篇《别赋》里有这样几句:“是以别方不定,别理千名。
有别必怨,有怨必盈。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
”这几句话是写人们的离情别绪的,因离别而产生痛苦,难以明状的痛苦。
最后一句“心折骨惊”,非常突兀,十分奇峭,初看似乎不通:心灵又不是什么硬物,何以会折断呢?骨头本身也没有什么知觉,又怎会有惊惧之感呢?要是将“折”字与“惊”字互换位置,写成“心惊骨折”,那就合乎逻辑了。
江郎真的才尽了么,怎么连如此生活常识都不知晓呢?非也!其实是江郎有意为之。
你看,连心灵也感到折断般的痛苦,连骨头也感到震惊,这样的离情别绪是何等地令人心碎,何等地使人痛苦不堪喽!这样一变,表达效果真是不同凡响,十分令人惊讶、叹赏、折服。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里也有两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
”如果按照一般的习惯,本来也该写作“泉冽而酒香”。
说泉水清冽是可以的,合乎生活逻辑的,也是通顺的;而说酒香就显而易懂,习以惯常了。
可是作者却不按常规来写,一反常态,将其变写为“泉香而酒冽”,真是“别出心裁的错误”,妙!妙就妙在:读此句时,我们不禁就会由泉水的清冽,进而联想到美酒的清冽;又由美酒的芳香,进而也联想到泉水也有香味,纯芳扑鼻的香味。
新课标也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得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理解与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得积累”。
纵观学生得作文,可以发现很多时候在语言表达方面存在着明显得欠缺与不足,那就就是语言过于平淡无味,不能引起读者得共鸣。
基于这样得实际,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从使用“世说新词”这一角度入手,让作文语言亮起来在中学教育中,语文教学就是一大难题。
作文教学就是语文教学得重要组成部分,作文写作就是语文教学得出发点与归宿点,学生作文水平得高低就是其语文能力得表征。
高考中占据着“半壁江山”得作文,学生却并不擅长。
目前得高考作文,语言表达大多数表现为空疏干瘪、枯燥乏味、呆板僵死、空话套话较多,缺乏活力,更无美感可言。
笔者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得要求,以及“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语言得要求,从修辞得角度,分析近十年各省市得高考优秀作文,结合思维训练,得出高考作文语言得建构策略。
要想在高考作文中做到脱颖而出,语言必须在达到“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得基础等级得前提下,达到发展等级要求得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而这就要求高考作文得语言要求新、求变、求美。
笔者在论文中初步进行了以下研究:第一章从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写作得要求、“高考作文等级评分标准”对作文语言得要求两方面总结了高考作文语言写作要求;第二章对修辞与思维训练得相关知识、、、作家或艺术家得全部工作得意义"就在于使所描写事物"迥异于通常我们接受她们得形态"语言陌生化,文章亮丽法2011-07-18标签写作方法一、语言陌生化得艺术魅力所谓“陌生化”,通俗点讲,就就是“换一种说法”,以陌生表现熟悉。
我们在叙写或陈述我们常见得事物或道理时,不用大多数人习惯采用得说法,而采用一种与众不同得独特得表现语言——一张“陌生得面孔”,会给文章带来一道亮丽得色彩。
有这样两句话:“春天来了。
”“被细雨淋湿得鸟鸣跌落在河面上,江水微涨。
现代汉语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实现在诗歌的创作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而“陌生化”则是现代汉语诗歌中一种独特的手法,它通过扭曲、变形等方式,让诗歌语言变得新颖、独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
语义陌生化主要是通过词语的搭配、偏移、变形等手法来实现的。
通过打破词语常规的用法,让读者对诗歌产生新的感悟。
例如,在杜甫的《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萧萧”和“滚滚”这两个形容词来修饰“落木”和“长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宏大的、动态的、悲壮的场景。
语音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发音、韵律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节奏更加鲜明,增强读者的听觉体验。
例如,在余光中的《乡愁》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诗人运用了押韵和叠音的手法,让整首诗读起来朗朗上口,充满音乐感。
语法陌生化是通过改变词语的语法结构、语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的表达更加新颖、奇特,从而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例如,在顾城的《远和近》中,“你/一会看我/一会看云”,诗人运用了简短的句式和省略的手法,让诗歌的表达更为独特,引人深思。
语篇陌生化是通过改变文本的结构、叙述方式等方式来实现的。
这种手法可以让诗歌更加富有层次感和立体感。
例如,在海子的《麦地》中,“那一年我不到一岁/现在我是两千年”,诗人运用了跨时空的叙述方式,将个人的经历与历史、现实与幻想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诗歌具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
现代汉语诗歌中的“陌生化”语言实现,主要是通过语义、语音、语法和语篇等方面的创新手法来实现的。
这些手法的运用,可以使诗歌语言更加生动、新颖,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和感知,同时也可以拓展诗歌的内涵和表现力,推动现代汉语诗歌的发展。
对于诗人来说,掌握和运用好这些手法,可以提高其诗歌创作的艺术水平;对于读者来说,可以更好地领略现代汉语诗歌的魅力,加深对文学的理解和欣赏。
《早安》是一部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它以独特的意象和语言形式,展现了令人陶醉的美感和深刻的思想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