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几点讨论和研究

关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几点讨论和研究

关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几点讨论和研究
关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几点讨论和研究

Open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交通技术, 2017, 6(2), 70-76 Published Online March 2017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3b3957962.html,/journal/ojtt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3b3957962.html,/10.12677/ojtt.2017.62009

文章引用: 张希庆,张君纬. 关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几点讨论和研究[J]. 交

Discusses and Studies on Psychological Theory for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the “Road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 : Part 2 Traffic Signs ”

Xiqing Zhang, Junwei Zhang

He Bei Communication Vocational College,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Mar. 10th , 2017; accepted: Mar. 24th , 2017; published: Mar. 31st , 2017

Abstract

This paper is to explain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he National Standard of the “Road Traffic Signs and Marking : part 2 traffic signs ” (GB5768.2-2009), by the psychological theory of the behaviourism and cognitivism. And through practice and studies, put forward some questions needing to be discussed for some contents of the standard such as setting information elements, recognition pattern, information measure and setting method and thereby give the guiding principles for solving them. Keywords

Traffic Signs, Recognition Pattern, Information Measure, Setting, Method

关于《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心理学理论基础的几点讨论和研究

张希庆,张君纬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河北 石家庄

收稿日期:2017年3月10日;录用日期:2017年3月24日;发布日期:2017年3月31日

张希庆,张君纬

摘 要

本文从行为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理论的角度,解读了新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5768.2-2009)设置的理论依据。并通过近几年的实践总结和研究,对其中交通标志所包括的信息元素、信息量阈值、识认规律和设置方式等几项具体内容,提出了一些需要商榷的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

交通标志,识认规律,信息量,设置,方法

Copyright ? 2017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 https://www.doczj.com/doc/3b3957962.html,/licenses/by/4.0/

1. 概述

道路交通标志与标线是道路交通管理和安全服务的重要设施之一,但其设计与设置则需考虑到驾驶人视认性、路网结构特征、交通条件和法律环境等诸多复杂因素,其中,道路使用者心理与生理需求是交通标志与标线设置的首要理论基础。早期(大概1999年之前)的交通标志设置应用多侧重于警告、禁令、指示等交通法规指令性的交通管理方式;后来出现的指路标志也只侧重于指路,与之相关的设计与设置规定未形成成熟的体系。总的来讲,以前的交通标志设计与设置,依据简单,形式单一,未考虑驾驶人认知心理和生理学方面的要求,也未将交通标志与道路使用和交通安全联系起来。从1999年(GB5768- 1999)以来,特别是2009年新国标(GB5768-2009)的颁布实施,注重吸集和总结了近十多年来发达国家在道路交通标志方面研究的新动向和国内道路的实际应用情况,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总结了驾驶人感知特性、视认性以及动态状态下交通标志认知能力与信息要素和信息量之间的关系[1];以驾驶员信息接收和加工的基本规律为基础,分析了驾驶员有效利用指路标志传递信息的条件,研究了指路标志的视认距离、空间的安置方式,完善了路网条件下,指路标志信息分类、选取和信息连续设置等方面的内容,以及针对道路动态行车环境、交通条件,扩展了辅助标志的概念和涵义,形成了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内容丰富的组合标志体系,使标志的外延与内涵更加接近道路交通实际需要。诸上内容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2. 交通标志识认的心理学基础

2.1. 心理学理论基础

涉及到有关交通标志识别的心理学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上世纪40~50年代心理学家华生(J.B. Watson, 1878-1958)为代表的行为主义学派,和上世纪70年代以纽厄尔(Alan Newell, 1927)和西蒙(H.A. Simon, 1916)为代表的现代认知心理学派。行为心理学家托尔曼(E.C. Tolman)和赫尔(C.L. Hull)等人以刺激与反应机制的理论为基础,认为一切认知都是通过刺激和与之一定的外显反应相联系的结果。譬如,随着公路上交通量的变化,驾驶人调整运行速度、变换车道和超车等行为都来源于外部条件作用和有关过程;其中,驾驶人对于路侧信息的反应行为是心理反应的外在表现,主要分为三个阶段:认读阶段、判断决策阶段和行动操作阶段,借助于这三个阶段交通信息对道路使用者行为的影响模式如图1所示。 Open Access

张希庆,张君纬

Figure 1. Schematic diagram of cognitive behavior model of behavioral

psychology

图1. 行为心理学认知行为模式示意图

其中,当车辆行驶到M点看清标志板信息,并开始认读标志板信息,到N点认读结束,MN距离为认读距离,针对标志板信息判断并决策,在此时间内车辆已由N点到达O点,NO为决策距离,标志板信息在车辆行驶到P点消失,从行动开始到路口的距离为行动距离,车辆在此段距离内必须顺利完成根据标志板信息内容所采取的全部行为(包括减速,更换车道,变更方向等行为)。因此,要求交叉路口指路标志板信息具有大小和量的度量功能。

认知心理学派认为:认知的信息处理模式是一种以心智处理来思考与推理的模式。该理论以计算机模式为基础,阐述了人如何接受来自周围环境的信息、加以运算,并将其和自己记忆中的信息进行叠加,以及把结果用做决定如何行动的基础。这类理论的一般方法是选择一个普遍认为有思维过程的场景,认知产生的条件不仅包括外部刺激还包括记忆中贮存的信息。例如,路侧交通标志牌对运行中的驾驶人来说,是典型的一个外部认知场景,驾驶人对来至路侧标志牌中所体现的属性信息进行加工,如图2所示是表示驾驶人认知过程的构成模式,他强调人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人的行为和当前的认识活动有决定作用,强调认知过程的整体性,反映出现代认知心理学的概括性和内在性。所以,狭义上来讲,认知心理学也是信息加工心理学(information processing psychology)。

2.2. 新国标中的心理学理论应用

在新国标(GB5768-2009)中,运用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驾驶人心理需求信息要素

从上述心理认知过程分析地来看,认知是人对当前事物的各种属性和内容,以及它们各部分之间关系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驾驶人识别路侧交通标志是一种认知行为。现代心理学有许多专门研究认知的成果表明[2],涉及到影响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因素很多,概括起来讲,这些局限性主要有空间知觉(S)、深度知觉(D)、运动知觉(M)、色度知觉(H)、声知觉(V)和量的知觉(Q)等基本心理认知元素。

空间知觉(S)是人对空间方向或方位的认知,即人类对空间概念,如上下左右前后方位的敏感性具有一种本能认知需求。当驾驶人不断地调整运行状态以适应公路空间环境带来的变化时,迫切需要了解当前行驶的总体方向而避免焦虑感,因而,在交通标志中体现方向识别信息是最基本的心理需求。

深度知觉(D)是空间知觉的分支,它包括距离和立体形状知觉,距离知觉实用的感受形式就是远近信息。按心理物理对应说(J.J. Gibson, 1950),深度即是公路路线距离的长短,也是驾驶人所知觉到的道路空间环境表面的某种布置情况,以及与这种布置情况有关的自己的动作。特别是指路标志路线长度量度信息对道路使用者心理与生理需求影响很大,是标志中体现的最基本功能之一。

运动知觉(M)与时间知觉(T)互为倒数,常采用时间标尺信息作为运动快慢量度。即在同样的空间

张希庆,张君纬

Figure 2. Schematic diagram of cognitive psychology

图2. 认知心理学认知行为模式示意图

中,经过的时间长,表明运动慢;经过的时间短,表明运动快。在路侧交通标志认知关系中,涉及到运动知觉方面的主要内容是标志牌的大小和位置。更具体地讲,就是在一定运动速度条件下,标志牌中所表示信息几何尺寸的大小和设置的相对位置对驾驶人认知反应时间强度的影响。

信息(I)涵义与表现形式(C)。无疑,交通标志所表现的内容是道路使用者最基本的心理需求,由于驾驶人在道路上的行车行为是一个动态过程,为了易于识认,除尽可能地采用易于辨识的图形、符号涵义替代抽象的文字外,还利用形状、颜色等外在形式表示特定的涵义。如图3所示是利用图形、颜色和形状说明特定信息涵义的交通标志。

通过上述归纳,诸如方位、距离、路线名、地名,以及形状和颜色是交通标志最基本的信息要素。

2) 信息参量与阈值

量的知觉(Q)是人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接受信息量。心理学研究表明[2]人类自身接受客观环境信息量的能力有一定的规律和阈值。即人们的知觉总是要尽量把信息量大的对象,利用自己的知识,在主观上改组为信息量小的对象。就是说,因为人们的信息通道有一个容量阈值,所以在主观上总是尽量把信息量减少,使一些信息成为多余信息,以提高知觉效率。

人类可接收信息量的多少称为信道容量,即单位时间内所能接受的信息量,也就是说每秒钟内能接受几个比特(bt)的信息。1983年有心理学家研究表明[3],如果让人识别由1~8这样八个数码,则每次识别一个数码所的信息量为3 bt;如果每个数码均可能有四种颜色,则每次识别一种颜色的一个数码所的信息量为5 bt。识别无颜色的数码比识别由特定颜色的数码反应时间要短。这样根据反应时的测定,就可以计算单位时间内所的信息量,算出来的就是信道容量。再比如按照国标《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GB 5768.2-2009)中规定,如图4所示的是普通公路指路标志信息排列顺序和数量,从图2和图3的分析计算与研究来看,共有主信息6个、辅助信息1个、方位信息1个、色彩信息2种。通过组合为2 × 2 × 2 × 2 × 2 × 2 × 2 = 64种,要求知觉图形的信息量为6 bt,即该类型标志图在静态的视认条件下,具有6个信息单位的信息容量,即每秒可接受6个信息单位。

上面是单纯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实验结果,间接推断指路标志可接受单位信息量的阈值为6个组合单元。但值得注意的是心理学理论实验所采用刺激源为抽象数字或几何图形,与指路标志中采用汉字表征的单位信息量识别有一定的差别。

在国内外,专门针对交通标志信息量识别研究不多,有资料显示,国外较早从事指路标志研究的国家是荷兰、德国和英国等欧洲国家;上世纪8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W. Eward首次提出户外广告牌的识别研究,但无定量研究结果[4];本世纪以来,我国也有一些大专院校专题进行过交通标志和指路标志信息量的识别研究,其中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侯德藻等人[5]等人,宁波大学陆晓峰、朱双东等人[3],北京工业大学陈炎等人的实验研究[6][7][8][9],基本思路均是基于传统认知心理学刺激(S)–反应(R)模式的分析结果,忽略了关于刺激对象的知识加工过程。

张希庆,张君纬

Figure 3. Using different shapes, colors, graphics and text

traffic signs

图3. 采用不同形状、颜色、图形和文字交通标志版面

信息排列

Figure 4. Guide signs layout information

图4. 指路标志版面信息排列

3) 动态认知心理模式

新国标(GB5768-2009)依据动态行车对路测交通标志认读阶段、判断决策阶段和行动操作阶段的认知心理学构成机理,分别按信息重度和发布原则,对指路标志提出了预告、告知和确认三种功能分类的要求,即完整的指路标志系统由预告标志、告知标志和确认标志构成,各种标志按照其所起的作用,发布不同的信息,共同构成完整的指路信息发布系统。

上述分析内容是典型认知心理学研究的内容,是心理学的一个新潮流,即通常所说的“心理过程”,或称“认知心理过程”,就是不仅只有认知的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有由起点到终点的过程。这个过程现代科学叫做信息加工过程。即当人们接受刺激之后,发生反应之前,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心理上要发生一系列变化,进行一定的操作活动,这就叫信息加工。认知心理学就是要过问由刺激到反应之间经过一些什么变化。信息加工这一概念引自电子计算机科学,当给电脑输入信息后,它的输出信息是它的程序和储藏信息对输入信息加工的结果。知觉必须由输入信息引起,谓之材料驱动;知觉还必须经过信息加工,谓之概念驱动。

因此,针对路侧标志的功能和设置必须明确这两个概念,或起终点所要起到的两个信息功能,一个是材料驱动,即标志需要说明的信息功能;其次是概念驱动,即驾驶人在行车过程中的心理终点或控制点概念。也就是交通标志需要说明的信息功能须与驾驶人的心理需求相吻合。

3. 关于几个的问题讨论与研究

同样,在新国标(GB 5768-2009)中,也有一些实际操作不明确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尚需商榷的问题:

1) 汉字认知的特点

汉字与拼音文字的认知特征有本质上的差别。有些心理学家研究认为[3],就信息刺激源来讲,拼音式文字是一种抽象形文字,汉字则是一种纯粹的图形文字,两者之间的认知特点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因此,美国式的交通标志,特别是信息组合较为复杂的指路标志多采用单独式,而尽量避免组合式,为的就是辨认方便。对于图形结构特点汉字的辨认,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也称完形心理学)认为[10],心理知

张希庆,张君纬

觉绝不是感觉相加的总和,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人们对图形感知最基本的特征是在意识中所显现出的结构性和整体性,即人类具有凭借自身知识感觉的信息加工能力,使缺陷形状补充完整的直觉。也就是说,在汉字与拼音文字识认比较方面,汉字较易识别,拼音文字的认知则需要一个推理的过程。下面利用图5的方式说明在指路标志视认中的差别。

从图5中的比较可看出,汉字作为指路标志中的信息源时,由2个或2个以上的汉字组合成地名信息时,就形成一个不拆分地名概念的整体,也是人们经过知识信息加工过程中,作为同一概念累积的自觉知觉反应;而如果拼音文字出现缺陷,其识认会引起或延伸出很多歧义,不易辨识。因此,简单地从认知心理学推断汉字信息识别阈值为6~8个汉字,有待实验心理学方面的验证,当汉字作为地名信息出现时,2字或3字地名应该作为一个信息单位,由此推断,由汉字组成的标志牌的信息识认阈值要大于由拼音文字组成的标志牌[11]。

2) 动态认知心理模式应用

在新国标(GB 5768.2-2009)中,从建立驾驶人认知心理与信息处理过程的概念模型出发,对指路标志按照不同信息要素的识认顺序,分别独立设置路线名、地名、方位和距离四种信息要素指示,构建了完整地预告、告知和确认三种功能的信息传递发布体系,这种设置方式在单纯高速行车状态下,对信息传递与识认具有一定的益处,但对于普通公路系统不同技术等级公路的适应性未做出明确规定,从而极易导致标志林立和设置随意性,以及信息设置沉余和增加较多工程经济费用。

因此,在满足不同等级公路用户心理需求和识别、认读要求的前提下,可充分利用标志版面的空间,尽可能地减少标志板数量,对标志组合功能做出系统与科学的规定,降低设置成本。如组合后的确认标志设置如上图6所示[12]。

3) 心理需求的地域特征

通常,道路穿越不同地域形态特征的地理区域,如野外公路、乡镇道路和城市道路等。对于指路标志地名、路线名、方向与距离四大信息要素而言,由于路线所处的地理形态不同,选取上述信息要素的心理需求优先级也不同。对道路使用者实际心理需求调查表明,除方向信息是首要信息要素之外,野外公路与乡镇道路人们优先选取的信息是地名,其次是路线名,再次是距离;城市道路则优先选取的信息

Figure 5.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differenc-

es between Chinese characters and phonetic

defects

图5. 汉字与拼音缺陷引起的认知差别比较

Figure 6. Comparison of single and combination information sign

settings

图6. 单一与组合信息标志设置的比较

张希庆,张君纬

是路线名,其次是地名,再次是距离。因而,公路与城市道路指路标志信息选取的不同之处,实质上是因道路地域形态差别而导致的心理需求差异。

4. 结语

交通标志按其管理和服务功能分为多种形式,为了更符合驾驶人的心理与生理特性,交通管理类标志多采用图案或符号表达方式,并日渐完善与国际通用的表示方式接轨;相对而言,路径指引类标志则多采用文字型表达方式,由于汉字认知的特点,本文通过研究与实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 路侧交通标志认知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和生理过程,即符合刺激(S)–反应(R)行为模式,又吻合信

息加工心理学基本规律,前者更适于图案或符号式标志视认,后者则更适于文字式标志的识认。

2) 图案或符号与拼音文字信息相比,汉字认知更接近图案或符号信息,即符合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基本认知规律,因此,汉字更易辨识,且认知信息量要大于拼音文字。

3) 对道路使用者实际心理需求调查表明,除方向信息要素外,公路指路标志以地名为主,路线名为

辅;城市道路则以路线名为主,地名为辅原则。

4) 通过标志认知实践证明,对构成指路的基本信息元素,普通公路宜采用组合标志,即可减少信息

设置沉余,又可降低工程经济成本。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 中国道路交通安全蓝皮书(2008) [M]. 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9.

[2]张述祖, 沈德立. 基础心理学[M]. 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3]陆晓峰, 朱双东. 基于BP网络分类器的交通标志识别[J]. 宁波大学学报(理工版), 2007, 20(3): 281-284.

[4](美) Bourne, E. and Ekstrand, R. 心理学原理和应用[M]. 北京: 知识出版社, 1985.

[5]侯德藻, 黄凯, 韩文元. 基于驾驶员认知特性的汉字指路标志字高模型研究[J]. 公路交通科技, 2010, 27(3): 142-

146.

[6]谢晓莉, 胡江碧, 刘小明, 李安, 龙伟峰. 多重功能高速公路指路标志信息梳理方法研究[J]. 公路, 2010(8): 119-

123.

[7]黄凯, 何勇, 韩文元, 侯德藻. 公路指路标志极限信息量研究[J]. 市政技术, 2008, 26(6): 471-474.

[8]隽志才, 曹鹏, 吴文静. 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驾驶员交通标志视认性理论分析[J].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2005, 15(8):

8-11.

[9]林雨, 潘晓东, 方守恩. 指路标志信息量与认知性关系研究[J].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05, 3(3): 73-77.

[10]Arnheim, R. (1969) Visual Thinking.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Oakland.

[11]河北省公路管理局. 河北省普通干线公路指路标志与配套技术设置研究(Y-090227)[J].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学报, 2014(2): 48-52.

[12]张君纬, 孙中伟. 普通干线公路指路标志信息选取与设置研究[J]. 河北交通职业技术院学报, 2014, 11(2): 48-52.

期刊投稿者将享受如下服务:

1. 投稿前咨询服务(QQ、微信、邮箱皆可)

2. 为您匹配最合适的期刊

3. 24小时以内解答您的所有疑问

4. 友好的在线投稿界面

5. 专业的同行评审

6. 知网检索

7. 全网络覆盖式推广您的研究

投稿请点击:https://www.doczj.com/doc/3b3957962.html,/Submission.aspx 期刊邮箱:ojtt@https://www.doczj.com/doc/3b3957962.html,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 体会 TTA standardization office【TTA 5AB- TTAK 08- TTA 2C】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 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 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 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最后,身体特好的熬过来了,熬不过的占大多数。

医学心理学-第六版-教学及学习大纲及重点

医学心理学 第六版 教学、学习大纲与重点 1 / 1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掌握: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应用范围。 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4.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熟悉: 1.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2.医学模式的定义。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 1.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现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 [学习要求] 掌握: 1.感觉、知觉的概念 2.感觉、知觉的基本分类 3.记忆的概念 4.记忆的基本分类 5.遗忘及其规律 6.思维、想象的概念 7.思维、想象的基本分类 8.注意的概念 9.注意的基本分类 10.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与分类 1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及情绪的认知理论12.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13.人格、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5.四种气质类型及特点 16.人格的特征;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6.个性的主要特征;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 1.感觉、知觉的特征。 2.注意的特征。 3.错觉 4.想象的功能 5.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关系 6.意志的概念 7.冲突与挫折的概念 8.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9.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自我调控系统 10.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了解: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思维的过程 3.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4.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 5.意志的基本过程 6.意志的品质 7.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8.需要的分类;动机的种类 9.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10.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心得体会一:管理心理学的心得体会 记得老师说过管理心理学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以人为中心”。以前一直没有过对这门学科的了解,从选修这门课一直到上完,我有了不少收获,虽然对这么学科的学习和了解还是非常的少,但我仍对这么学科有了很好的认识,并且有兴趣和想法在将来继续在这门学科上学习下去。 管理心理学它是研究组织中的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的一门学科。它的研究根源和目的是探索人的行为产生的原因以及人的动机与人际关系发生发展的规律。主要研究社会心理现象以及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的心理活动。 管理的实质是“对人管理首先就要了解人”,了解所要管理的对象的性格特征,了解他的工作环境,了解他的工作能力。了解了才能很好的管理,才能很好的调动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工作能力。 当领导管理自己的下属,调动下属的积极性,当老师的要管理自己的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这一切就是要领导者考虑的问题。在管理心理学中,激励就是调动人的积极性的过程。激励大师金克拉曾说:“你若想成为人群中的一股力量,便必须掌握激励,生活就是这样,你把它放入自己所处的人际中,人们就记得你信任你,就像黑夜相信灯光一样。” 激励便是“激发鼓励”。激励是管理心理学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管理心理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管理心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激励是一个心理学术语,是指持续地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或者说,激励是引起个体产生明确的目标指向特定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在管理工作中,激励就是管理者对员工的激发和鼓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鼓励员工的工作干劲,通过运用各种管理手段刺激员工的需要,激发其动机,使其朝向所期望的目标前进,发挥其才能,释放其潜能,最大限度地、自觉地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工作中做出更大的成绩,也就是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它是一名管理者的基本职责和必备能力。工商企业只有一项真正的资源:人。

课程的心理学理论基础——《课程论》

2020.5.17 20:32 《课程论》施良方著学习笔记 第一编课程的基础 课程的基础:影响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和评价的基本领域-课程的基础学科对此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提法: ?泰勒:课程目标的来源——对学生的研究;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 ?坦纳夫妇、塞勒——有效课程的基础是社会、学生、知识 ?劳顿、史密斯、洛瓦特——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泰勒与理查兹——学科内容、学生、环境、教师以及组合的关系——心理学、社会学、哲学 ?黄炳煌——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知识之结构 了解课程的基础学科有助于对课程进行更系统深入的思考,在实践工作中少走弯路。 只有在对课程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及其课程关系有较为全面了解基础上,才可能做出明智的课程决策。 因此,对课程的三个基础学科从历史的考察、现代理论流派的分析以及他们对学校课程的影响几个维度,为读者提供全面的理论框架。 1.课程与心理学 (教育要促进个体发展,需要了解个体的发展及其学习过程的本质) 1.心理学与课程关系的历史考察 ? 代表人物: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最早把心理学引入对教育的讨论——按儿童年龄阶段划分教育的阶段并设置相应课程 灵魂是生命之源、能动的本源;灵魂的组成部分:植物的——体育、动物 的——德育、理性的——智育。主张和谐发展,但提出教育最终目的在于 发展理性官能。 ?形式训练说(形成于17C,盛行于18C和19C)以官能心理学为基础代表人物:洛克 人天生具有诸多能力,但只有经过锻炼才能获得能力和技巧。人的官能像 身体一样能通过锻炼得到改进。设置课程不是为了学科本身的价值,而是 在于这些学科对心智的训练价值。 ?赫尔巴特是教育史上最早真正试图把教育学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人。 否定心灵的与生俱来的官能,认为心灵的发展是以与环境接触而获得的观 念构成的。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观念及其相互关系。提出统觉——把分散 的观念联合成一个整体,用已有的观念去解释和融化新观念的过程。 教育的目的不是训练官能,而是提供适当观念充实心智;官能心理学只重 视课程的训练作用,而观念联合论重视课程的选择和内容的扩充(根据儿 童多方面兴趣选择教学内容,重视知识的整体,兴趣能使新旧观念联合起 来);注重教材的排列和教学的步骤 ?【评论】官能心理学与观念联合论及建立在这两种心理学基础上的形式训练说与实质教育论,曾经产生重大影响;但处于前科学阶段,缺乏科学依据。

医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医学心理学试题姓名:专业:年级:一、填空题(每空 1 分,共 10 分) 1.美国心里学家()在1913年创立了行为主义理论。 2.()是医学心理学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方法。3.()是一种最简单,最基本的心理现象。 4.根据思维方向可分为()和发()。 5.()是指具有正常的认知能力,适宜的情绪体验,健全的人格,正确的自我意识及和谐的人际关系。6.()是指测验或量表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的程度。 7.心里咨询按照咨询对象的多少可分为()和()。 8.()可称为精神分析疗法,心理动力学疗法。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生理应激引起( ) A.单纯生理反应B.单纯心理反应 C.免疫反应 D.全身适应综合征伴心理反应 2.下列哪项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无关( ) A.性情敏感B.不争强好胜 C.慢性应激状态 D.高度紧张职

业 3.关于系统脱敏法,以下哪项最为合适( ) A.必须了解异常行为的刺激因素 B.必须将焦虑的刺激分等级并逐步放松C.最适合于治疗恐怖症 D.以上都是 4.对护士思维能力的最主要要求是( ) A.善于归纳 B.善于推理 C.独立性 D.发散性 5.和情绪活动密切相关的内分泌系统主要是( ) A.丘脑下部——垂体——肾上腺系统B.丘脑下部——垂体——甲状腺系统C.丘脑下部——垂体——性腺系统 D.副交感——胰岛系统 6.以经验为标准判断心理活动是否正常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 ) A.判断者的个性不一样B.判断者的经验和水平不一样、B 两项都是、B 两项都不是 7.关于求医行为,哪项最正确( ) A.求医行为的人肯定自觉有病 B.一个人身体出现病变时就会产生求医行为 C.求医行为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 D.求医行为受多种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型行为与冠心病的关系最早集中在哪方面研究( ) A.病因 B.诊断 C.治疗 D.预防 9.护士职业要求其情绪必须( ) A.积极而稳定 B.心境平静 C.

医学心理学教学大纲

医学心理学 第五版 教学、学习大纲与重点

第一章绪论 [学习要求] 掌握: 1.医学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内容。 2.医学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特点、应用范围。 3.医学模式转变的原因。 4.新医学模式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 熟悉: 1.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和相关学科。 2.医学模式的定义。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了解: 1.我国医学心理学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国内外医学模式的转变现状。 第二章心理学基础[学习要求] 掌握: 1.感觉、知觉的概念 2.感觉、知觉的基本分类 3.记忆的概念 4.记忆的基本分类 5.遗忘及其规律 6.思维、想象的概念 7.思维、想象的基本分类 8.注意的概念 9.注意的基本分类 10.情绪与情感的概念与分类 11.情绪理论:詹姆斯-兰格理论、坎农-巴德理论及情绪的认知理论12.动机冲突的基本形式

13.人格、气质、性格、能力的概念。 1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15.四种气质类型及特点 16.人格的特征;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 16.个性的主要特征;影响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熟悉: 1.感觉、知觉的特征。 2.注意的特征。 3.错觉 4.想象的功能 5.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的关系 6.意志的概念 7.冲突与挫折的概念 8.挫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 9.自我意识的概念和自我调控系统 10.心理的社会学基础 了解: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2.思维的过程 3.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 4.情绪与人类行为和健康 5.意志的基本过程 6.意志的品质 7.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8.需要的分类;动机的种类 9.能力的概念与分类 10.心理的生物学基础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_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本文是关于心得体会的《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感谢您的阅读!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 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 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 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 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SWOT

医学心理学 重点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医学心理学概述 一、定义 心理学(medical psychology):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研究范围 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生物学和社会学基础及其在健康和疾病中的意义。 2.研究心身相互作用关系及其机制。 3.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4.研究各种疾病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及变化规律。 5.研究如何将心理学原理及技术应用于人类的健康促进及疾病防治。 三、学科性质 1、交叉学科 2、基础学科 3、应用学科 四、开设医学心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1、培养医学生的整体医学观 2、掌握一些医学心理学研究和实践方法 3、掌握应对和处理个人可能出现的人生难题的方法 第二节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定义 医学模式(medicine model):是指医学的主导思想,包括疾病观,健康观等,并影响医学工作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使之带有一定倾向性,也影响医学工作的结局。 二、医学心理学对疾病和健康的认识 1、人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2、人同时有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心、身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3、人与环境是密切联系的,人不仅是自然的人,而且也是社会的人。 4、心理因素在人类调节和适应内外环境活动中具有一定的能动作用。 第三节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医学心理学方法学的主要特点 1、基础理论的多样性 2、心理因素的主观性 3、研究对象的多学科属性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2、调查法:晤谈法问卷法 3、心理测量法 4、个案法:对单一案例的研究。 5、实验法:是在控制的条件下观察、测量和记录个体行为的一种研究方法,是科学研究中因果研究的最主要方法。 6、相关研究法:考察两个变量间是否有联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与统计技术。 第四节医学心理学的现状与发展 1977年,Engel GL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需要一种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直接推动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新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这是医学心理学相关工作普遍开展的国际大环境。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 通过学习《管理心理学》,让我学到不少的心理学知识,受益匪浅。 管理心理学是运用普通心理学提示的人的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并使之在管理活动中具体化,了解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是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人是企业主体,是人、财、物诸生产要素中最重要的要素,因而也是管理的核心。管理心理学以分析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为重心。人是一切事业的基础,人是管理的基础,也是所以需要管理的原因及目的。现代管理的特点之一就是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要做到这一点,就应该掌握人在管理过程中的心理活动的规律。而管理心理学就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学科,因此,学习管理心理学的知识,不仅有助于管理者掌握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知识,而且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 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原则:1、客观性原则:管理领域中的一切心理现象都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实,它是和活动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互相联系的。2、联系性原则:人的心理现象与外部环境的刺激、主体的状况和反应活动紧密地联系着。3、发展性原则: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处在运动与发展之中,所以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要贯彻发展性原则。 管理心理学研究的方法:1、观察法:是在日常的不作人工干预的自然和社会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地直接观察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方法。2、实验法:是研究者有目的地通过严格控制或创设的条件,主动地引起被试者的行为变化。3、调查法:是通过搜集各种有头材料间接了解组织中人的心理活动的方法。调查的方法有谈话法、问卷法等。4、测验法:是根据预先制定的标准化的测量表对人的心理品质进行测量的方法。5、个案法:也叫案例法。 学习管理心理学的意义:1、有助于管理者树立以人为中心的管理理念。2、有助于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的统一。3、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4、有助于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工作。 其中,我觉得在《管理心理学》中,沟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沟通:指在管理中发生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或群体,通过一定的联络渠道,传递和交换各自的意见、观点、思想、情感与愿望,从而达到相互了解、相互认知的过程。而人与人的沟通有着很多特殊性:主要是通过语言来进行的;不仅限于信息的交流,而且包括情感、思想、态度、观点等的交流;交流动机、目的、态度等心理因素有着重要的意义;会出现特殊的沟通障碍。因此,不管是面对上司或下属,只有良好的沟通,才能使事情进展顺利。以上是我学了《管理心理学》以后的一些肤浅的归纳和心得。深深体会到管理心理学的博大性和必要性,以后将更加注意将管理心理学在工作中的应用,不断地学习理解,使之更好的为工作带来成功。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2): 总觉得心理学是一门玄奥的学问.这种想法主要源自于少年时代读书中的惊讶与崇拜,如诸葛孔明的空城计,赵子龙将军的偃旗息鼓, 诸如此类的等等.经过简单初步的管理心理学学习,还是有一点收获,算是揭开了玄奥的表皮.关于管理心理学,我觉得它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与分析,说明和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它能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自量,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中国古代就有.孙武在《孙子兵法》一书中就写道: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孙武强调领导与下属之间意愿协调一致的重要性,这在今天看来也是十分重要的管理心理学原则.行军打仗是一件很严肃的事情,要有绝对的纪律素质.所以自古以来军队都有从大至小的建制,都有系统的监督和执法人员.但汉飞将军李广带的部队就没有,李广才气天下无双.他的才气在他带兵的奇特方略上表现的格外突出.他行军不按建制不成行列;驻扎不按建制,各随其便;夜间不打更巡逻;大帐很少使用文书.军队的战斗力

(完整版)《管理心理学》综合练习及答案

《管理心理学综合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勒温的“群体动力场理论”指出,人的行为取决的因素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 A.行为=f(激励·个性) B.行为=f(个性·环境) C.行为=f(他人影响·个性) D.行为=f(他人影响·智力) 2.在社会知觉的偏差中,由获得个体某一行为特征的突出印象,进而将此扩大成为他的整体行为特征的心理效应称为() A.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B.第一印象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3.被誉为管理心理学之父的是() A..梅奥 B.莱维特 C..维卡 D.斯克伯兹 4.一般说来态度的心理成份包括认知、情感和() A.冷漠 B.理解 C.思维 D.意向 5.气质类型中多血质主要行为特征是() A.缓慢稳重 B.小心迟疑 C.活泼好动 D.胆量较大 6.决定人的行为的心理基础是() A..价值观及其体系 B.人生观 C.世界观 D.态度 7.对群体绩效起积极作用的角色是任务角色和() A.自我中心角色 B.社会角色 C.维护角色 D.协调角色 8.麦格雷戈将传统的管理方法称为()

A.PM理论 B.Z理论 C.情势理论 D.X理论 9.在领导方格模式中,(9.1)型领导又称() A.贫乏型领导 B.俱乐部型领导 C.任务第一型领导 D.中间型领导 10.由组织正式文件明文规定的、群体成员有固定的编制,有规定的权力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和分工的群体属于() A.非正式群体 B.正式群体 C.小群体 D.参照群体 11.如果职工A认为和职工B相比,自己报酬偏低,根据公平理论,A会采取以下哪种行为() A.增加自己的投入 B.减少自己的投入 C.努力增加B的报酬 D.使B减少投入 12.领导生命周期理论指出,有效的领导行为除了应该考虑工作行为、关系行为以外,还应该考虑被领导者的() A.素质 B.业务水平 C.成熟程度 D.培训提高 13.在勒温的组织变革的程序模式中,所谓解冻是指() A.鼓励人们接受新观念,改变原有的态度、习惯与传统 B.形成人们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 C.重新组合工作关系 D.重新组合工作群体 14.在管理心理学中,把个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称为( ) A.气质 B.性格 C.能力 D.个性 15.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心理学常用理论

教师公招常见《心理学》经典理论试题 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的动机理论是依据人类的基本需要提出的。马斯洛提出,基本需要有不同的层次,由下而上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其中生理需要是最基本的需要,自我实现是最高层次的需要。 需要的出现遵循着层次排列的先后顺序,一般来讲,人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的基础上才会产生对高一级需要的追求。如果一个人的衣、食、住条件尚未得到保障,那么他会全力以赴工作,以获得最基本的物质保障;在基本的生存需要得到满足之后,他才会考虑如何进一步学习,如何获得成就,如何得到他人的尊重,如何自我实现等等。 二、奥苏贝尔的动机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提出,学校情景中的成就动机包括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三方面的内容。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生活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为了获得知识),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犹豫需要的满足(知识的获得)是由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是个体因自己的胜任能力或工作能力而赢得相应地位的需要。这种需要从儿童入学时起,成为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

自我提高内驱力与认知内驱力不同,它把成就作为赢得地位与自尊心的根源,显然是一种外部动机。 附属内驱力,是指为了保持长者们(如教师、家长)或集体的赞许或认可,表现出要把工作做好的一种需要。这种动机特征在年幼儿童的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表现为追求良好的学习成绩,目的就是要得到赞扬和认可。 三、耶基斯-多德森定律 在一般情况下,动机愈强烈,工作积极性愈高,潜能发挥的愈好,取得的效率也愈大;与此相反,动机的强度愈低,效率也愈差。 因此,工作效率是随着动机的增强而提高的。然而,心理学家耶基斯和多德森的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并不是线性关系,二十倒u形的曲线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使个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上述研究还表明:动机的最佳水平不是固定的,依据任务的不同性质会有所改变。在完成简单的任务中,动机强度高,效率可达到最佳水平;在完成难度适中的任务中,中等的动机强度效率最高;在完成复杂和困难的任务中,偏低动机强度的工作效率最佳。 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1)

医学心理学测试题及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50题) 1、情绪由哪三个要素相互作用而形成的【E】 A、环境、心境、生理变化 B、情景、心境、条件反射 C、情景、刺激、生理过程 D、认知、反应、结果评价 E、情景、认知、生理变化 2、从心理或行为角度研究躯体疾病的预防和健康促进,该项工作属于以下哪个范畴【B】 A、临床心理学 B、健康心理学 C、行为医学 D、心身医学 E、神经心理学 3、应用心理学的方法影响或改变病人的感受、认识、情感和行为,调整个体与环境之间的平衡,称之为【B】 A、心理诊断 B、心理治疗 C、心理卫生 D、心理咨询 E、心理适应

4、人类能创造出“猪八戒”这一并不客观存在的文学形象,这恰好说明了【D】 A、心理是脑的功能 B、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C、心理是极其复杂的 D、心理是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主观能动的反映 E、动物进化中产生了神经结构这一物质基础之后才有了心理机能 5、H.Selye认为对机体有害的各种应激源,可引起以什么为主的非特异性反应【B】 A、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轴 B、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轴 C、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D、下丘脑-垂体-性腺轴 E、下丘脑-垂体后叶轴 6、给来访者以心理上的指导和帮助的过程,叫做【E】 A、心理评估 B、心理诊断 C、心理治疗 D、心理支持 E、心理咨询 7、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已的理想与抱负的需要是【E】 A、生理需要 B、安全需要 C、爱与被爱的需要

D、尊重的需要 E、自我实现的需要 8、医学心理学是哪一门科学的分支学科【C】 A、医学 B、社会学 C、心理学 D、生理学 E、生理心理学 9、儿童病人的求医行为属【B】 A、主动型 B、被动型 C、强制型 D、参与型 E、合作型 10、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属于【A】 A、人格测验问卷 B、智力测验 C、人格投射测验 D、评定量表 E、神经心理学测验 11、一男性,某省厅干部,平时不嗜烟酒,生活规律;但性情急躁,易激动,工作认真,争强好胜,雄心勃勃。一年前单位减员时调入某厂工作,常因小事上火,发脾气。三日前因心绞痛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病前病人的人格类型是【A】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

《管理心理学》学习心得体会通过这一学期的《管理心理学》的学习,虽然我选择了自修区,虽然我承认有时候听课不怎么投入,但是一学期的学习下来我也是有些体会的,不是很深入却也是我自己的想法。第一堂课就被老师的规矩给折服,怎么说呢,第一次遇到这样的分法,那时侯就想到底是关于管理的课程。从这里我也明白大家应该要互相尊重,最后一堂课同一个评分标准我也很欣赏,我不明白那同学是怎么想,我是乐于接受这样的结果的,我还觉得老师是很尊重我们的呢。这段时间对管理心理学的学习,使我了解了有关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学会了通过对他人心理的分析而更加了解、接近他人。也对社会上的一些现象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最重要的是,认识了我自己,虽然不是很全面但是对自己还是有了小小的了解的。关于经济人假设的基本观点那点,人类多数趋于天生懒惰,不愿多做工作。人类多数缺乏雄心,希望依赖他人,而不喜欢担负责任。人们多数喜欢以自我为中心而忽视组织目标。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于抵抗变革。人们易受欺骗,常有盲从举动。看到那么几条,我真觉得怎么那么象呢,我好好的反省了下,我要好好努力的,我得对自己有个清晰的规划。人是社会性的,作为社会的一个成员,人不能独立的生存,他总是生活在一定的团队中,个人在团队中的行为,同他在独自一个人时的行为是不同的,有其特殊的规律。现代社会是信息的社会,信息把许多独立的个人,团体贯通起来,成为一个整体,信息沟通是交流意见,传递感情,协调人际关系所不可缺少的手段,沟通是管理的重

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管理者,首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有效的沟通。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单独生活,人在社会实践和团体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与他人发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使人们团结一致,协调工作,提高劳动生产率。我真不得不承认网络的强大,我晚上回忆了一晚上,总觉得自己有很多想说,可是真的动手不知道怎么下笔,担心写杂了偏题,专业的东西我又不知道怎么写,也许是我太在乎了吧。我记得最多的是《士兵突击》,还有些例子影片,还有分析,然后是些零碎的片断了。这一学期的最大收获,让我知道的大家应该互相尊重,也明白了有些事情不可主观臆断,这点是来自生日的那个打赌,还有也对我自己做了个小小的分析,知道什么我的第二象限是什么,懂得事情的轻重缓急。

管理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 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4.管理心理学需要考虑的几个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1)个体关怀和宏观关心——探索人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时应表现出个体关怀的特征。 2) 是什么或为什么——发挥心理学的优势,不仅回答“是什么”或“怎么做”的问题,还要弥补组织行为学在回答“为什么”问题方面的不足。 3)务实或理论——强调系统的掌握理论知识 4)行为或意识——强调提高或改变员工的意识或觉悟水平。 5.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问卷法、访谈法、测验法、个案调查法 第二章 1.管理心理学产生的理论背景 1)心理技术学:德国斯腾1903年提出。最早研究的是冯特的学生闵斯特伯格,1912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被称为工业心理学之父。研究人-机关系问题,与发展心理学研究方向一致,但是缺

心理学基础知识(自己整理)

教育心理学:研究中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研究课题:如何学、如何教、学习与教学之间的相互作用。要素: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过程:学习过程、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作用:1科学理论上的指导作用:对教育现象提供不同于传统常识的新观点;为课堂教学提供理论性指导;帮助学生分析、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2研究方法上的指导作用:帮助教师应用研究的方法来了解问题;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创造性的持续的研究 发展概况:美国:初创: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发展:弗洛伊德。成熟:布鲁纳,人本主义思潮,作为一门具有独立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正在形成。完善:皮亚杰&维果斯基发展了许多有效地教学模式。前苏联:产生: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卡普杰列夫《教育心理学》(世界上第一步以……命名的专著)。发展: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最近发展区;布隆斯基《科学的心理学概论》;鲁宾斯坦确立了心理与活动相统一的原理。奋力前进时期注重结合教学和教育实际进行综合性研究。中国:起源:战国;产生和初步发展:清末随师范教育的兴起而兴起。第一本译著:方东岳译小原又一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廖世承出版第一本《教育心理学》,陆志伟译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概论》。发展1949-1958马克思主义为指导;1959-1966纠正错误;1966-1976文革;1976以来恢复、迅速发展。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特征:连续性和阶段性;定向性和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瑞士):1建构主义的发展观: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2.认知发展阶段论:在个体从出生到成熟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重构,从而表现出按不变顺序相继出现的四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的分化,后期思维开始萌芽)、前运算阶段(2-7表象或形象图式,单维思维,不可逆,自我中心)、具体运算阶段(7-11有抽象思维,能进行逻辑推理,多为思维,可逆,去自我中心)、形式运算阶段(11-16思维以命题形式进行)。3影响因素: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教育价值: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获得成功的基本前提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获得成效的根本保证。维果斯基: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人的思维与智力是在活动中发展起来的,是各种活动、社会性相互作用不断内化的结果,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起源于社会的交往。2心理发展观: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步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该过程有四个表现: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心理活动的个性化3内化学说:强调教学的作用,认为儿童通过教学才能掌握全人类的经验并内化于自身的认知结构中。4最近发展区:儿童的现有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后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教学应着眼于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4对教学的影响:他的思想体系是当今建构主义发展的重要基石启发着建构主义者对学习和教育进行大量理论建设和实际探索。此外,他的思想也强烈影响到建构主义者对教学和学习的看法。教学不止局限在对教学结果和外部因素的强调,而且开始注重教学有效性的各种内在因素。 社会发展理论:埃里克森:人格的发展贯穿于个体的一生,整个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八个阶段:1学习信任的阶段(出生-18个月信任与不信任的矛盾:人格发展任务:获得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自主—羞怯与怀疑;获得自主感,克服羞怯和怀疑)3发展主动性的阶段(4-6主动性—内疚;获

医学心理学答案

医学心理学答案 答题须知:我们下面的答案是按每个题目的第一个字拼音的大写字母排列的, 题全,答案正确率高,保您通过考试。 我们答案在不断的完善中......请您多提宝贵意见 A.ABC理论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 A)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 A.ABC理论中的“A”具体是指(A )。 A.艾利斯后期又发展了ABC理论,提出了D和E两部分,其中D部分指(D ) A.艾利斯认为产生情绪障碍和异常行为的重要原因是(C ) A.安娜·佛洛依德在(C )中发展了防御机制的理论 A.按WHO认定的青春期年龄是(C )

A.按照潜意识理论,心理活动的三个层次不包括( C) A.按照心理过程的特点对性格类型进行分类不包括(D ) A.按照需要的起源和发展将需要划分为生物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其中属于生物性需要的是( A) A.按照研究的(D )分为横断性研究和纵向性研究 B. “白痴”又被称为(D) B.BIS属于(A ) B.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感情和冲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中去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把对某一方的情绪反应转移到另一方身上的心理防御方法是(C ) B.保证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是( B) B.保证与调节大脑皮质紧张度和觉醒的器官主要是( C)。

B.病人不能正确对待自己的疾病或不承认自己是病人,此属于(A ) B.病人的心理变化不包括(D ) B.病人角色不包括( D) B.病人经过治疗和护理后,恢复了社会生活能力,本应承担起原有的社会角色全部或部分责任,但病人确表现出对自己无信心,而安于病人角色的行为属于( C)。 B.病人为了预防、治疗及护理疾病而与医嘱保持一致的行为,被称为 (C ) B.病人心理研究的内容不包括( A) B.病态心理变化中最容易出现且最早出现的变化是(A )。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多见于( C)。 B.不成熟的防御机制又称为( A) B.不尊医行为的的影响不包括(B )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医学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1、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变量与健康和疾病变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决定医学领域中的健康和疾病的心理行为问题,他有助于临床上“重治轻伤”“只见病,不见人”的不良倾向,为医学提供心理学的研究和干预手段,并改善病人生活质量、改善医患关系。 2、心理学研究任务:心理行为因素在人类的健康和疾病中的作用规律;心身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制;如何保持健康和预防疾病;各种疾病对人的心理行为的影响规律,如何加强医患沟通,改善医患关系。 3、心理测量法是采用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心理测验和评定量表研究心理行为的一种方法,结果能够数量化。 4、医学心理学的基本观点:身心统一的观点;社会影响的观点;认知评价的观点;主动调节的观点;情绪作用的观点;个性特征的观点。 5、行为主义理论:华生;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精神分析理论:佛罗尹德 6、心理过程包括:情绪过程;意志过程;认知过程。人格或个性包括:人格倾向 7、认知过程是客观世界的认识和察觉,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和注意。 8、知觉的特性: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恒常性。 9、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和遗忘、再认和再现。 10、情绪与情感的区别:情绪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情感是与社会需要有关,;情感比情绪更稳定。 11、意志的特征:意志行动是有自觉目的的行动、是以随意运动为基础的、总是与克服困难相联系。 12、需要层次论:由人本主义家马斯洛提出的。由高到低分: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喝归属的需要、尊重和自我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13、气质的意义: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但是气质类型与职业匹配的人容易获得成功。 14、A型行为表现为“雄心勃勃、竞争性强、易于激动、好争执、敏捷但缺乏耐心、语声洪亮和时间紧迫感”。——为冠心病发病,其发病率比B型行为的2.37倍。 15、心理卫生一词是1943年斯惠特提出来的。 16、3岁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7岁前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17、心身疾病:是指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和躯体性功能障碍。 18、心理应激:指个体在觉察需求与满足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19、心里紧张刺激与高血压、溃疡病、脑血管意外、心肌梗死、癌症等发病率的增高有关系。 20、精神分析学家Dunbar认为,至少8种如冠状动脉梗赛、高血压心脏病、心绞痛、心律失常、糖尿病等和人格特征有关。 21、如果生活变化过大、过多、过快和持续过久,就会造成适应新的困难,引起严重的心理应激,甚至损害健康。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