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学习《圆觉经》

学习《圆觉经》

学习《圆觉经》

高老师对《圆觉经》的讲解分1-6章和7-12章上下两部分,但碍于经文内容实在比较多,因此小结也将按章节来回顾。

高老师开文提到了憨山大师(明末四大高僧莲池,藕益,紫柏,憨山)的《大方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直解》和宗密大师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略疏》的讲解都要看,可见本讲解是有根据的,且是结合当代人的特点加以改进,以现代人更听得懂的语言和思维加以说明,同时,再一次强调了后来者对以往大师学术文章的尊重和继承。

接下来,提出《圆觉经》是以妄破妄的方法讲解:即以眼前事物背后的另一个事物来说明眼前的为假的,然后再指出背后这件事物其实本来也是假的。

在对所有讲解研学中,高老师主要还是围绕准提法的三身修法来讲解《圆觉经》,引用高老师自己的话来讲:“考虑到我给你们讲的话,可能错误就会更多,因为我修行毕竟没有他们(憨山大师和宗密大师)好。但是,我更了解你们的思想,因为我们是同时代人;可能我讲的,你们会更容易接受。宗密大师经常用“空、假、中”三观和华严思想来解经,可能当时的人对华严和三观都了解,一说他们都明白。如果我用华严和三观的思想,来给你们讲《圆觉经》的话,你们可能就弄不清了,这就是角度不同的问题。”因此,要深入理解该讲义,正确指导我们修行,还是需要首先理解好什么叫佛的法,报,化身。通过初级班的学习,及高老师对《圆觉经》的讲解,我觉得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还未必最到位的,所以还是选用《六祖坛经》中的解释:于自色身,归依清净法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千百亿化身佛;于自色身,归依圆满报身佛。

何名清净法身佛。世人性本清净。万法从自性生。思量一切恶事即生恶行。思量一切善事即生善行。如是诸法在自性中。如天常清日月常明。为浮云盖覆上明下暗。忽遇风吹云散上下俱明万象皆现。世人性常浮游如彼天云。

何名圆满报身。譬如一灯能除千年闇。一智能灭万年愚。莫思向前已过。不可得常思于后。念念圆明自见本性。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于实性中,不染善恶。此名圆满报身佛。自性起一念恶。灭万劫善因。自性起一念善。得恒沙恶尽。直至无上菩提,念念自见不失本念。名为报身。

何名千百亿化身。若不思万法。性本如空。一念思量名为变化。思量恶事化

为地狱。思量善事化为天堂。毒害化为龙蛇。慈悲化为菩萨。智慧化为上界。愚痴化为下方。自性变化甚多。迷人不能省觉。念念起恶常行恶道。回一念善。智慧即生。此名自性化身佛。

高老师则用现代人比较容易理解的语言加以总结:理论上简单的讲,如果是讲缘起和福报的,就是讲化身;如果讲观想啊,造作啊,持咒啊,从法性上流露出一些东西啊,这个一般都是讲报身;讲第一义谛的就是讲法身。如《金刚经》讲空,它就是讲法身。报身就是讲佛国净土的,包括阿弥陀佛、药师佛、地藏菩萨,这都是讲报身。如果你不按照三身判教的方法修行,学佛会走很多弯路。

搞清了以上概念,接下去学习该经就会清晰不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入于神通大光明藏三昧正受,一切如来光严住持”。佛说经文会在很多地方,这又忽然让我想起学院在初级课程第六旬中一个问题,问到佛陀在哪里讲经的问题。《圆觉经》是佛在大光明藏中说的,而其他如摩揭陀国王舍城的竹园精舍讲了《大般若波罗蜜经》、舍卫城的给树祗孤独园讲了《金刚经》《佛说阿弥陀经》《过去现在因果经》、毗耶离城庵罗树园讲了《维摩诘经》、室罗筏城祇桓精舍讲了《楞严经》、毗舍离国的大林精舍讲了《普贤菩萨行法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讲了《妙法莲华经》《佛说无量寿经》《佛说首楞严三昧经》,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讲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等等。由此可见,《圆觉经》不在天上,不在人间,而在大光明藏中讲,因此,此经修的是佛的法身。大光明藏这个境界就是诸菩萨的清净觉地。众生本来就具有大光明藏,这说的也就是人人皆有佛性。

“是诸众生清净觉地,身心寂灭,平等本际,圆满十方,不二随顺,于不二境现诸净土”。接着高七师指出,重点在这个一真法界现诸净土。也就是说,佛是从他的法身又化现出报身来讲这部《圆觉经》的。如何进入清静觉地呢,也就说,众生如何才能修得佛性呢?那么就要身也静寂泯灭,心也静寂泯灭。这个《圆觉经》难也就难在对这句话的圆满理解,由于我的智慧有限,只能理解到这步,这又应征了高老师所说的我们只是讲一遍,我觉得大家不可能完全能明白。但是,每听一遍,大家不一定要完全理解,哪怕只理解百分之三十,百分之五十也可以。然后呢,第一遍讲理解这百分之三十,第二遍讲理解另外的百分之三十,第三遍讲呢,就可以串起来了。

“与大菩萨摩诃萨十万人俱,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金刚藏菩萨、弥勒菩萨、清净慧菩萨、威德自在菩萨、辩音菩萨、净诸业障菩萨、普觉菩萨、圆觉菩萨、贤善首菩萨等而为上首,与诸眷属皆入三昧,同住如来平等法会。”经文开文便提出十二位菩萨,我想这是一语双关的。所有经文中菩萨向佛的请示,其实都是在替众生问佛,而每位菩萨都有其“专业特点”,例如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愿力,金刚藏菩萨代表力大无比摧毁一切天魔外道等,因此,这十二位菩萨的排序我想也是有原因的。由此可见,《圆觉经》确实是一部大经,因其包含那么多菩萨代表的法门,且有次第顺序,要不是大根器或是累世都修此经者,要按此经修行还真不容易呢。

“于是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愿为此会诸来法众,说于如来本起清净因地法行,及诸菩萨于大乘中,发清净心,远离诸病,能使未来末世众生,求大乘者,不堕邪见。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蜜,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

首先文殊菩萨代表智慧登场,可见一切修法智慧第一。他替众生问了如何才能修大乘,可见此为大乘经文。佛借此回答了什么叫圆觉,也就是将本经文做了统领的归纳。随后引出无明,永断无明,方成佛道。其实,已经回答了众生修法最终需要做达到的境界---永远断除无明。那么什么才是无明呢?“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华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华,病者妄执,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华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以上皆为佛对无明的解释,颠倒也好,六尘缘影也罢,如空实无华,轮转生死等等比喻,形容,解释,虽然表面看起来都说明了这个问题,但其实,深入思考,还是不能明白,例如我们可以继续问,那么什么是颠倒,什么是六尘缘影,什么是轮转生死?按这个逻辑,其实还是有漏洞的。那么是否佛在忽悠我们呢?佛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金刚经》。由此可见,佛其实还是没有回答什么是无明。带着这个问题,我请教了曹老师后得知,原来佛是有几个问题没有回答的,因为有些问题是没有办法用语言来回答的,只

有悟到了一定境界才能知晓,例如九地菩萨就不能体会十地菩萨的境界,我们修习的准提咒也属于密中之密,总括所有咒语,因此也不是其他菩萨所能理解的。对于无明最好的解释,可能就是不明白。佛法深奥吗?难以理解吗?其实还是要看个人修行,我相信,悟到了,也就不难了,因此,我们需要好好努力。

基于以上思考,佛忽然又接着解释了什么叫轮转生死,看,佛是不是很厉害,当我有了如上思考后,佛居然对轮转生死做了解释,当我前面还在纳闷是否逻辑有漏洞时,居然在下文看到了相关解释。

“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华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华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此时,我们又发现一个概念: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学到这里,又一次感叹佛经真是智慧如海,短短一句话,就包含一些现今我们用的词汇,例如虚空,空华,随顺。除此以外,单就一个词语,就能引申很多道理,例如这里提到的有无俱谴:是不增不灭,不垢不净的本妙真心,也就是如来藏,这是谴不掉的,因此无需用有或没有来形容。则为净觉随顺,就是净土,觉性,随此而行。“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是则名为因地法行。”,“菩萨因此于大乘中发清净心,末世众生依此修行,不堕邪见。”这里不懂什么叫因地法行。

针对以上段落,高老师做了很好的归纳:—“彼知觉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这是第二层。然后第三层,“知虚空者,即空华相,亦不可说”,然后有无俱遣,净觉随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