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情的判断全
- 格式:doc
- 大小:125.05 KB
- 文档页数:10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
危重病情是患者疾病状态中最为严重的一种,直接威胁到患者的生命。虽然危重病情已经引起了几乎所有医护人员的重视,但是并不是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能够准确地及时发现患者的危重病情,并及时进行救治,以致导致患者的死亡。原因就是,危重病情的判断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简单明了,因此每位医护人员都有必要熟练掌握危重病情的判断,以便及时、准确发现异常,更为有效地救治患者。
第一部分:总述
一、危重病情的症状
一般的症状分为微重、重症、轻。危重症状又分成濒死症状和危重症状。什么样的症状才算是濒死症状和危重症状呢?
(一)濒死症状
瞳孔散大或不等大、濒死呼吸、血压0/0、室性自博心率。
提示
1、濒死呼吸存在频率问题,每分钟的呼吸在6次以下,或者是每分钟的呼吸在45次以上,均属濒死呼吸。
2、测量血压的时候如果只听到收缩压的搏动,而听不到舒张压的搏动,这样的血压也应该视为0。
(二)危重症状
昏迷、呼吸困难、休克、抽搐、紫绀、苍白、大汗淋漓。
提示
一般的紫绀都由缺氧导致。苍白一般由贫血造成,大部分都是血源性的,尤其是血色素小于5g以下都要视为很危重的。
病人如果导致心脏的骤停。大汗淋漓应该是要排除高热或者运动状态的一些其他的因素,出现的大汗
淋漓。这样,每次一身大汗,要丢失2000ml左右的水分。2000ml左右的水分里面肯定带着离子钾、钙、钠,那么电解质紊乱,这也是很危重的。
危重病情判断清楚以后,我们怎么去处理呢?它的处理原则是什么呢?
二、危重病情判断处理的原则
(一)先救命后治病——确保病人ABC
即先救治病情较重的患者,而不论患者的就诊顺序,确保病人ABC。ABC就是指生命体征,呼吸、循环。
(二)遵守危-重-轻的原则
即谁最危重谁就应该先看,谁最重谁就应该优先诊治,轻的可以在后面放一下,这就是急诊科对于危重病情的治理原则。
(三)危而不显—— 随时观察及时救治
对于危而不险的一些病人,护士要随时观察,及时发现病情的变化,及时就诊。
第二部分:分述
一、生命体征的监测
对于护理工作,观察病情最重要的是观察其他的生命体征,而恰恰生命体征反应出来的问题也是就是病人病情很重的问题。那么一个生命体征有哪些指标呢?
生命体征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一)意识——丧失及清楚程度
一定要观察患者意识丧失和清楚的程度。有的患者尽管清醒,但却答非所问。这种情况也不能算是清醒。所以,一定清楚患者意识的丧失或清楚的程度。
(二)瞳孔——瞳孔散大及不等大有无对光反射
还你也应该观察患者的瞳孔是否散大或不等大,是否有对光反射。是否有对光反射对于患者的救治和
愈后都是至关重要的。
(三)呼吸——频率、节律、幅度
要监测患者呼吸的频率,还要监测其节律是否规则,还要监测其胸廓起伏的幅度是否具有一定深度。
(四)脉搏——频率、节律、强弱
对于脉搏,也要监测其频率和节律,观察其是否规则。另外,还要触摸脉搏的强弱,因为通过这样的感知,我们就能够知道患者的病情危重到什么程度。
(五)血压——平均压、音调强弱
对于血压,则要关注其平均压和血压音调的强度。
作为护士,最应该关注的就是生命体征。因为很多生命体征就能够反应病情。首先,要看意识,要知道其丧失及清楚的程度;其次,看瞳孔,瞳孔散大和不等大就可能有脑疝的发生。观察对光反射也很重要,如果没有对光反射,愈后就差;第三,监测呼吸,不仅看其频率,而且要看节律是否规则,再者就是观察胸廓起伏的幅度。第四,看脉搏,也要看频率和节律,还要看强弱。通过如此感知,就能知道其循环的状况。最后,还要观察血压,在临床上多数都是看收缩压和舒张压,但是在这里要强调的是平均压,强调音调的强度,这样对于一个危重病人能及时发现问题。
二、体温监测
(一)需要引起重视的体温
作为医护人员,应引起重视的体温就是高热,即39℃~41℃和亚低温32℃到34℃。体温一般分成四个等级,即低温、中等温度、高热、超高温。超高温对于患者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因此要重视高热的时候,如果能够及时给予处理,避免超高热,这样对于患者的恢复非常有利。否则如果达到41度以上的超高温,那么很多细胞、组织都要被损害,其可逆性就比较差。亚低温即32℃~34℃,这种体温对于脑复苏、心肺复苏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再低,就可以引起循环的障碍,出现心律不齐,心律失常,甚至心跳骤停。
(二)危重病人与体温的关系
1、体温过高-烦躁、谵妄、幻觉、惊厥。
2、体温过低-寒战、心律失常(AVB、室颤)。
提示
由于体温过低会在严重时导致房室传导阻滞和室颤,因此,进行脑复苏时,患者体温一定不能太低,
最低不能超过32℃~34℃。
3、降温时要平稳,严防骤降。密切观察其循环功能,在降温的过程中,还要加强胸部体疗,防止并发症。
提示
观察循环功能,包括脉搏、心律,以及末梢循环等。如果末梢循环状况差,要及时复温。常见并发症包括坠积性肺炎、褥疮等一系列的问题,因此需要密切注意。
三、循环功能的监测
(一)心律和动脉血压
这是首要观察的内容。其中要观察三个内容:
1、休克指数(HR/SBP)
休克指数是心律和收缩压的比值,其正常值是0.5和±0.02。
休克指数主要用于失血性休克、血容量不足情况的患者。如果休克指数在正常值范围,则说明失血量在10%左右以下。如果其值等于1,失血量在20%~30%左右。如果比值是2,其出血量就可以达到50%以上。
提示
因此,通过休克指数我们可以观察到患者当前出血的情况和失血的情况。
2、心肌耗氧(HR×SBP)
心肌耗氧是心律与收缩压乘积,其正常值小于12000。
如果大于12000,心肌耗氧量变大,说明机体对氧的氧耗增加了。
3、平均血压(DBP+1/3脉压=60-100mmHg)
平均血压是舒张压加上1/3的脉压,它的正常值是60~100mmHg。
如果平均血压小于60mmHg,则其整个循环都差,所以要关注平均血压。
(二)中心静脉压(CVP)
中心静脉压的正常值是5—12cm水柱。
如果小于5cm水柱,说明右心充盈不佳,也说明血容量不足,这时护士可以增加、加快输液速度,增加血容量。如果大于15到20cm水柱,则说明右心功能不良,其负荷过大,尤其是前负荷过大。这时就要减缓输液。
四、呼吸功能监测
呼吸功能监测涉及到的监测指标较多,主要包括以下指标:
(一)肺泡通气量(VA)
肺泡通气量正常值是70ml/s。一般是5l ml/s ~7l ml/s,这是每分钟的肺泡通气量。
(二)肺泡通气量和血流比(VA/Q)
该指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VQ比值,正常值是0.8%。
比值过大说明灌注不足,即无效通气。比值小说明通气不足,即无效灌注。也就是说输液量太大了,导致通气不足,相对于输液量来说是大的(三)氧和指数(PaO2/氧浓度%)
氧分压除以百分比的吸氧浓度,就是氧和指数。
如果其数值小于300mmHg,说明有肺损伤。一般的肺感染、肺扩张、肺水肿都是属于肺损伤一类。如果氧和指数小于200mmHg,则说明具有急性呼吸紧迫症,这时就引起高度重视。
(四)动脉血气分析
动脉血气分析的指标多达20项以上,作为护士,至少要掌握以下最重要的四项指标:
1、动脉氧分压(PaO2)
动脉氧分压的正常值是80—100mmHg。
如果小于80mmHg,则可能是低氧状态,如果再小于60mmHg,则可能出现了呼吸衰竭的状态。
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
动脉二氧化碳分压的正常值是35—45mmHg。
如果大于45mmHg,可能由于二氧化碳的堆积所致。经常出现COPD的患者,其二氧化碳分压可以达到70~80 mmHg,也就是说明二氧化碳储留在体内不能排出。
3、净瓶氧饱和度(SpO2)
监测仪通常都配有指套,操作时将其套在手指上,监测患者氧饱和度。正常值是在吸3~5L氧的情况下,值达到94~99%。
4、PH值
正常的PH值是7.35~7.45。
提示
通过以上四项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就能够辨别患者是属于呼吸性酸中毒还是代谢性酸中毒。如果动脉二氧化碳分压低于35,则表明是过度通气,若其PH值也高,在7.45以上,则可判定为呼吸性碱中毒。对于呼吸性酸中毒的患者,其动脉二氧化碳分一定会大于45mmHg,其PH值应该小于7.35。
所以通过这几项就不难辨别呼吸性碱中毒和代谢性酸中毒,这样就为医生尽快解决其他问题也提供了依据。
(五)呼吸衰竭
呼吸衰竭分成Ⅰ、Ⅱ两型。
Ⅰ型是低氧血症,也就是说如果氧分压小于60mmHg(PaO2<60mmHg),则属于Ⅰ型呼衰。
Ⅱ型呼衰是高碳酸血症,即二氧化碳分压大于或等于60mmHg,或者伴有低氧血症,氧分压小于60mmHg(PaCO2 ≥ 60mmHg或伴有PaO2<60mmHg)。
(六)SpO2和PaO2的对应关系
如表1所示,当净瓶氧饱和度等于90时,其氧分压是57,这说明出现了低氧血症。当净瓶氧饱和度等于91时,动脉氧分压是61,由于大于60,只能说明低氧状态还不是低氧血症。
当净瓶氧饱和度等于96时,氧分压对应是81属于正常范围。如果是95对应74的情况,也是低氧状态。所以希望病人在吸3—5L氧的情况下,能够达到96,这是这种良好的状态。
此外,还有一些影响因素,如温度、PH值、二氧化碳分压值、碳氧血红蛋白。另外,指甲油、血压等也会对净瓶氧饱和度存在一定干扰,所以诊治时一定要排除这些因素。
表1 SpO2和PaO2的对应关系
五、脑功能监测
(一)颅内压
成人平卧位颅内压正常值10~15mmHg。轻度,颅内压15~20mmHg。中度,颅内压20~40mmHg,重度,颅内压大于40mmHg。
(二)影响因素
1、二氧化碳分压(PaCO2)
二氧化碳堆积时,即二氧化碳分压高,脑血流量减少。
2、氧分压(Pa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