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 欧阳修
- 格式:pptx
- 大小:2.16 MB
- 文档页数:17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展开全文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①候馆:接待宾客的馆舍。
暗用南北朝陆凯的诗意:“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
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驿路梅花正含有怀人之意。
②草薰风暖:从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两句而来。
薰,香气。
③辔:马缰,即以代表马。
④盈盈:泪水满眼的样子。
⑤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简评】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首词的显著特点是构思别致,它打破了一般词作所采取的前景后情的寻常格局,而是上下片分别描写与离别有关的两个方面,并用离情相思这根线索把二者紧密地穿连起来,揉成为统一的艺术整体,情景交融的手法巧妙地运用于各片之中。
很明显,这首词的前片写行者忆家,后片写居者(闺中的少妇)忆外。
前片以景带情。
例如,望见春水迢迢,便陡然引起无穷无尽的离愁。
后片由情人景,是忆极而生的想象虚拟之辞。
但它却景缘情生,景中有人,读来倍感真切。
居者行者,前后萦带;景耶情耶?上下难分。
这二者相互交融,曲尽其妙。
同时,这首词还很注意层次的安排。
例如开篇三句,表面看句句写景,实则它不仅交待了远行的时间、季节,而且还暗暗描绘出远行的全过程,用笔细腻形象,含蓄深厚,富于启发性。
另一显著特点是比喻贴切。
欧阳修《踏莎行-碧藓回廊》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碧藓回廊》碧藓回廊,绿杨深院,偷期夜入帘犹卷。
①照人无奈月华明,潜身却恨花深浅。
密约如沉,前欢未便,看看掷尽金壶箭。
②阑干敲遍不应人,分明帘下闻裁剪。
【注释】①碧藓:碧绿的苔藓。
藓,隐花植物一类,无根,生于阴暗潮湿之地。
晋·崔豹《古今注·草木》:“空室中无人行则生苔藓,或青或紫,名曰圆藓,亦曰绿钱。
”偷期:谓男女偷情,私自幽会。
②金壶箭:古代计时器。
金壶即铜壶,内贮水,竖一箭,箭上有刻划,分十二时辰。
水从漏孔中下滴,箭上遂显示至何时,故称铜壶滴漏或玉漏。
唐·李白《鸟栖曲》:“银箭金壶漏水多,起看秋月坠江波。
”【译文】苔藓铺满了曲折的走廊,绿杨掩映着幽深的庭院。
为偷情半夜进来将帘儿卷。
可恼啊,明月照人太显眼,花下藏身又怕花丛浅。
私下的约会竟忘却,上前求欢又不便,看看光阴急如箭。
手拍栏杆她不应声,帘儿下分明听得在裁剪。
【赏析】这是一首纯粹的艳词。
王灼《碧鸡漫志》曾为之辩护云:“欧阳永叔所集歌词,自作者三之一耳。
其间他人数章,群小因指为永叔,起暧昧之谤。
”本篇写一男子夜间赴一女子之约,及至帘前,那女子又装作不知。
于是他前进不能,藏身无处。
此类情词,比之柳永,毫不逊色。
谓非欧阳修之作,尚无确证。
盖欧亦是人,是人即有七情六欲。
何况词自“花间”以来,“类不出乎绮怨”;欧阳修作此词,并非没有这个可能。
《古今别肠词选》谓为明代袁宏道作,待考。
【导语】欧阳修在变⾰⽂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进⾏了⾰新。
他重视韩愈诗歌的特点,并提出了“诗穷⽽后⼯”的诗歌理论。
欧诗中有⼀些以社会现实为题材的作品,但欧诗更重要的内容则是表现个⼈的⽣活经历或抒发个⼈的情怀,以及对历史题材的吟咏等。
欧诗受韩愈的影响较⼤,主要体现在散⽂⼿法和议论⼊诗。
欧诗中的议论往往能与叙事、抒情融为⼀体,所以得韩诗畅尽之致⽽避免了其枯燥艰涩之失。
欧诗也学李⽩,主要得益于语⾔之清新流畅,这与欧诗特有的委婉平易的章法相结合,便形成了流丽宛转的风格。
他对词作也有所⾰新。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是扩⼤了词的抒情功能,沿着李煜词所开辟的⽅向,进⼀步⽤词抒发⾃我的⼈⽣感受;⼆是改变了词的审美趣味,朝着通俗化的⽅向开拓,⽽与柳永词相互呼应。
下⾯是为⼤家带来的欧阳修《踏莎⾏·候馆梅残》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踏莎⾏·候馆梅残 宋代: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穷,迢迢不断如春⽔。
⼨⼨柔肠,盈盈粉泪。
楼⾼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更在春⼭外。
译⽂ 客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细柳轻垂,春风踏芳草远⾏⼈跃马扬鞭。
⾛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像那迢迢不断的春江之⽔。
⼨⼨柔肠痛断,⾏⾏盈淌粉泪,不要登⾼楼望远把栏杆凭倚。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还在那重重春⼭之外。
注释 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草散发的清⾹。
薰,⾹⽓侵袭。
征辔(pèi):⾏⼈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
⼨⼨柔肠:柔肠⼨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起。
危阑:也作“危栏”,⾼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赏析 这⾸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写⾏⼈在旅途的离愁,下⽚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相思,⼀种情怀,全篇的主题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写⼀个旅⼈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神远。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鉴赏及译文《踏莎行·候馆梅残》是由欧阳修所创作的,词写离情,但写法别致。
上阕由远行者落笔,下阕写远行者设想之词。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译文及鉴赏,希望能帮助到大家!《踏莎行·候馆梅残》宋代: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
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
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踏莎行·候馆梅残》译文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难心中愁情。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踏莎行·候馆梅残》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草薰:小草散发的清香。
薰,香气侵袭。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迢迢:形容遥远的样子。
寸寸柔肠:柔肠寸断,形容愁苦到极点。
盈盈:泪水充溢眼眶之状。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危阑:也作“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平芜:平坦地向前延伸的草地。
芜,草地。
《踏莎行·候馆梅残》赏析一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融怡明媚的仲春风光,既令征人欣赏流连,却又很容易触动离愁。
因为面对芳春丽景,不免会想到闺中人的青春芳华,想到自己孤身跋涉,不能与对方共赏春光。
而梅残、柳细、草熏、风暖等物像游或隐或显地联系着别离,因此三、四两句便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象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踏t à莎sh ā行x ín ɡ·候h òu 馆ɡu ǎn 梅m éi 残c án【宋s òn ɡ】欧ōu 阳y án ɡ修xi ū候h òu 馆ɡu ǎn 梅m éi 残c án ,溪x ī桥qi áo 柳li ǔ细x ì。
草c ǎo 薰x ūn 风f ēn ɡ暖nu ǎn 摇y áo 征zh ēn ɡ辔p èi 。
离l í愁ch óu 渐ji àn 远yu ǎn 渐ji àn 无w ú穷qi ón ɡ,迢ti áo 迢ti áo 不b ú断du àn 如r ú春ch ūn 水shu ǐ。
寸c ùn 寸c ùn 柔r óu 肠ch án ɡ,盈y ín ɡ盈y ín ɡ粉f ěn 泪l èi 。
楼l óu 高ɡāo 莫m ò近j ìn 危w ēi 阑l án 倚y ǐ。
平p ín ɡ芜w ú尽j ìn 处ch ù是sh ì春ch ūn 山sh ān ,行x ín ɡ人r én 更ɡèn ɡ在z ài 春ch ūn 山sh ān 外w ài。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韩愈、柳宗元、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原文、注释、译文及赏析【原文】《踏莎行-候馆梅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2。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3。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4。
【注释】1.这首词抒写旅途中对景怀人的心情。
2.候馆:意谓旅舍。
薰:香草,词中引申为香气。
草薰:即薰草,又名铃铃番。
南朝梁·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辔(音pei):缰绳,牵马之索。
3.危栏:高高的栏干。
《说文》:“危,在高而惧也。
”4.平芜:草原。
平坦茂密的草地。
【译文】旅馆旁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边的柳枝尚还纤细。
暖风里飘洒着薰草的芳香,马鞍上缓缓而行着那浪迹天涯的游子。
马儿哟,越走越远,离愁哟,越远越深,越远越深,无际无垠。
迢迢不断,恰似那春水的绵远不尽。
柔肠已经寸断,粉泪已经流干,百尺高楼哟,你休去高楼处凭倚:你望得尽平坦茂密的草地,草地的尽头有山峰耸立。
而你那心上人哟,更在那春山之外浪迹。
【赏析】此词之妙处,在上下片之结句。
上片“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写抽象之愁。
词入对之有两点体认,一是以抽象写抽象:“渐远渐无穷”,李煜词:“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清平乐》),与其后句相若;一是以具象写抽象:“迢迢不断如春水”,亦出自后主:“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可上溯到刘禹锡:“水流无限似侬愁”,只不过梦得诗为仿民歌体,故不似后二者文人词载负文人、哲人之沉思而凝重深沉也。
下片“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与李商隐“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手法相若,皆置之极点而再生之法。
明人李攀友评析:“春水写愁,春山骋望,极切极婉”。
全词“不着一愁语,而寂寂景色,洵一幅秋光图”(《草堂诗余隽》)。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欧阳修原文及翻译
踏莎行
欧阳修〔宋代〕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
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
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
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
译文
春雨过后,天空放晴,春分天气,一派好风光。
百花盛开,万紫千红,争奇斗艳。
画梁之上,刚归来的燕子,出双入对。
玉笼里的鹦鹉却在发愁自己孤独眠睡。
薜荔香草爬上了墙面,莓苔绿藓铺满了地面,远处的青楼断断续续地传过来清丽的歌声。
想起过去的事情不禁沉默无言,眉头紧皱,远山眉色变成了青绿。
注释
踏莎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
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
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雨霁:雨过天晴。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在公历3月20或21日。
此日,太
阳直射赤道,南北半球昼夜长短平分,故称。
画梁:有彩绘装饰的屋梁。
玉笼:玉饰的鸟笼。
亦用为鸟笼的美称。
薜(bì)荔:常绿藤本植物。
又称木莲。
莓苔:青苔。
青楼:妓院。
眉山:形容女子秀丽的双眉。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的意思“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出自唐朝诗人欧阳修的古诗作品《踏莎行·候馆梅残》第一二句,其古诗全文如下: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释】1、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2、征辔: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解说】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鉴赏】这首词是欧阳修词的代表作之一。
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词的赏析。
在婉约派词人抒写离情的小令中,这是一首情深意远、柔婉优美的代表性作品。
上片写离家远行的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开头三句是一幅洋溢着春天气息的溪山行旅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过了,只剩下几朵残英,溪桥边的柳树刚抽出细嫩的枝叶。
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的人就这美好的环境中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梅残、柳细、草薰、风暖,暗示时令正当仲春。
这正是最易使人动情的季节。
从“摇征辔”的“摇”字中可以想象行人骑着马儿顾盼徐行的情景。
融怡明媚的春光,既让人流连欣赏,却又容易触动离愁。
开头三句以实景暗示、烘托离别,而三、四两句则由丽景转入对离情的描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因为所别者是自己深爱的人,所以这离愁便随着分别时间之久、相隔路程之长越积越多,就像眼前这伴着自己的一溪春水一样,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此二句即景设喻,即物生情,以水喻愁,写得自然贴切而又柔美含蓄。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踏莎行·候馆梅残》年代: 宋作者: 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拼音版:《踏(tà)莎(suō)行(háng)·候(hòu)馆(guǎn)梅(méi)残(cán)》候(hòu)馆(guǎn)梅(méi)残(cán),溪(xī)桥(qiáo)柳(liǔ)细(xì),草(cǎo)薰(xūn)风(fēng)暖(nuǎn)摇(yáo)征(zhēng)辔(pèi)。
离愁(líchóu)渐(jiàn)远(yuǎn)渐(jiàn)无穷(wúqióng),迢迢(tiáotiáo)不断(búduàn)如(rú)春水(chūnshuǐ)。
寸寸(cùncùn)柔肠(róucháng),盈盈(yíngyíng)粉(fěn)泪(lèi),楼(lóu)高(gāo)莫(mò)近(jìn)危(wēi)栏(lán)倚(yǐ)。
平(píng)芜(wú)尽处(jìnchù)是(shì)春山(chūnshān),行人(xíngrén)更(gèng)在(zài)春山(chūnshān)外(wài)。
作品赏析【注释】①候馆:迎候宾客的馆舍。
②薰:香气。
征:远行。
辔:这里指坐骑。
③迢迢:形容路遥远而绵长。
④危栏:高楼的栏杆。
⑤平芜:平坦的草地。
【评解】这是一首写离情的佳作。
在抒写游子思乡的同时,联想到闺中人相忆念的情景,写出了两地相思之情。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全文作者翻译赏析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译文]平坦的草地尽头是青山,而你的远行人,更比青山远,你想看上一眼,可怎么会看得见。
[出典]北宋欧阳修《踏莎行》注: 1、《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2、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3、译文1: 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 4、欧阳修生平见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这是一首通过离别来写爱情相思的词作,是欧阳修词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诗词阅读及答案】欧阳修《踏莎行》阅读鉴赏赏析答案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每一寸柔情,每一寸粉红色的泪水,这座建筑的高度都接近危险。
平武的尽头是春山,行人在春山外。
(1)请为上片开头三句展现的画面内容,拟个标题:【分析】西山旅游地图(旅舍旁的梅花已经开放,只剩下几朵残花。
溪桥旁的柳树刚刚拔出娇嫩的枝叶。
暖风吹拂着春草的芬芳,游客们在这美丽的环境中摇摇缰绳,驱赶着马匹。
)(2)上片最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具有什么表达效果?【分析】隐喻;把“离愁”比作“泉水”,写下悲伤就像泉水一样无穷无尽,把抽象的情感变成具体的形象,更容易感受,更亲切。
(3)根据下片的内容可以推知,是从谁的角度来表达离愁的?后两句一向被奉为名句,试分析它在抒情上的特点。
【分析】居民或妇女远离泉山,步行者远离泉山。
将情感融入风景或用风景来表达情感,在想象中把爱护人的感觉带得更远。
【赏析】这是欧阳修关于男女分离的杰作。
主题一般,但技术精湛,意境优美。
读书很有趣。
最后一部电影描述了长途跋涉的丈夫分离的悲伤,而长途跋涉导致了思想的缺失。
“后观”和“西樵”都是黑点,走得很远;“梅残”和“柳薄”在早春旅行时出现:“草香风暖”,使春暖花开,衬托出离别的凝重哀伤。
“如泉水”,即取景用景来抒发感情。
它以细腻的笔触,极其精辟委婉的语言,描述了离别悲伤的长度和强度。
下一部电影的技巧很棒。
旅行者想象住客,想念行人,描绘住客归来的悲伤。
“温柔”和“粉红色的眼泪”表达了对人的深切感情。
“建筑高度”这句话跌宕起伏,关上镜头,摆动视野,望着行人的距离,望着所有的平坦和荒芜,望着泉水山,看见步行者,步行者仍然远离泉水山。
我不知道在哪里。
这是可想而知的痛苦。
风景是用来写爱情的,韵律是悠闲无边的。
这个词写在春天。
风景越好,悲伤就越深。
轻松的语言充满了情感,“我不厌倦读一百遍。
”(次彤)。
欧阳修《踏莎行》原文、注释、译文及评析原文:踏莎行 [1]宋欧阳修候馆梅残 [2] ,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3]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4] 。
寸寸柔肠 [5] ,盈盈粉泪 [6] ,楼高莫近危阑倚 [7] 。
平芜尽处是春山[8] ,行人更在春山外 [9] 。
注释:[1]莎(suō):指莎草。
[2]候馆:迎候宾客的馆舍。
[3]“草薰”句: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草薰,指青草散发出清香。
摇征辔,摇动征人所骑的马勒。
辔,驭马的口勒。
[4]迢迢:遥远貌。
[5]寸寸柔肠:柔肠寸断之意,极言愁思之深。
[6]盈盈粉泪:形容女子泪水盈眶。
粉泪,女人脸上敷粉,故称粉泪。
[7]危阑:高处的阑干。
[8]平芜:杂草繁茂的平原。
[9]行人:远游之人。
译文:馆舍前的梅花已经凋残,溪桥旁新生细柳轻垂,暖风吹送着春草的芳香,远行人摇动马缰,赶马行路。
走得越远离愁越没有穷尽,就像那春江之水连绵不断。
寸寸柔肠痛断,行行泪水滴落面庞,登上高楼凭栏远望也难解心中愁情。
平坦的草地尽头就是重重春山,行人还在那重重春山之外。
评析:此言男女分别,各自蕴着离愁别恨。
前阕自男子身上着笔,谓行过候馆溪桥,但觉梅残风细。
物候转移,春已归来。
春意阳和,怎奈离愁不断,如春水之汩汩绵绵。
下片转写女子别后情状,“楼高”三句,前一句是果,后二句是因。
谓平芜纵有春山遮断远目,而思行人之情,却不因春山阻绝,故不如莫向高楼倚栏,否则徒增伤怀而已,语似淡而情极浓。
一结尤工妙,所谓加倍法也。
《词综偶评》疑“春山”当作“青山”,否则既用“春水”,又用两“春山”,显得重复,不知此词正因重复而妙。
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
天圣八年(1030)省元,中进士甲科。
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历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仁宗朝,迁兵部尚书。
以太子少师致仕。
卒谥文忠。
其词承袭南唐遗风,与晏殊接近,以婉丽著称。
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欧阳修《踏莎行》全词翻译赏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译文]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出自] 北宋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春山外。
注释候馆:迎宾候客之馆舍。
《周礼·地官·遗人》:"五十里有市,市有候馆。
"注云:"候馆,楼可观望者也。
"草薰风暖:江淹《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
" 薰:指草香。
征辔(pèi):行人坐骑的缰绳。
辔,缰绳。
盈盈:泪水充溢貌。
粉泪:泪水流到脸上,与粉妆和在一起。
平芜:平坦开阔的草原。
行人:此指心上人。
译文1:馆舍庭院里的梅花已经凋残,小溪柳树枝条迎风飞舞。
微风吹着青草,摇动行人的马上辔头。
离家也渐渐遥远,我的愁绪越来越浓,就像一路奔腾的春水一样连绵不断。
思念的人儿柔肠寸寸,千回百转;任那透明的泪珠流过化过妆的脸。
画楼太高,不要凭倚高栏,因所见到的情景更令人伤感。
眼前眼界到处是春山,而那位心上的人,却在春山更远处。
译文2: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渐凋谢,只剩细细碎碎几片残瓣儿;溪桥边的柳树却萌出了浅绿嫩芽。
暖暖的春风在大地上拂过,风中带了花草芳香,远行的人,也都在这时动身了。
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
你渐行渐远,我的愁绪也渐生渐多,就像眼前这一江春水,来路无穷,去程不尽。
于是只好上楼远望你离去的方向,期盼能够早归。
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绵绵无绝的春草原野,原野尽处是隐隐青山。
而你,更在遥远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寻!【简析】这首词写的是早春的离情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写行人在旅途的离愁,下片写妇在家室的离愁,两地想思,一种情怀,全篇的主即表现离愁。
此词是欧阳修深婉词风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写一个旅人在征途中的感受,离情别绪,题材常见,但手法奇妙,意境优美,读来令人神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