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皇帝——朱元璋
- 格式:pptx
- 大小:96.73 KB
- 文档页数:17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谥号朱元璋也就是太祖高皇帝,是大明王朝的开国帝王,那么朱元璋的谥号是什么?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朱元璋的谥号,希望对你有帮助!朱元璋的谥号朱元璋逝世后的谥为“钦明启运峻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此后后人又为其增添了谥“圣神文武”。
历代皇帝在死后基本上都被封谥号,几乎都是用他们的一生所作所为来决定逝去的皇帝的谥号,或褒或贬,全在于这个皇帝或是臣子生前所为,明清时期大多是使用年号作为谥号。
朱元璋谥号其实也是有讲究的,谥号里面的“钦明”二字是指朱元璋推翻元朝而建立了大明,元朝的统治使得百姓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歧视民族以及对汉族人的不公平规定都使得汉族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好好过日子,有些甚至吃不到饭,后来,朱元璋带领人打倒了元朝,成立了明朝,因此后人给朱元璋谥号中有“钦明”两个字。
而后来加上的“圣神文武”实际上就是指朱元璋在创立明朝初期,用了文武大将,向文将虚心学习,在战争中也不会忘记要学习的重要性,并且吸取了往代历史中帝王们的教训,在战争中使用的计策也十分的高明,他还采取文将们合理的建议以及措施。
不仅如此,朱元璋手下的武将也十分的英勇善战,就连朱元璋本人也毫不逊色,可谓是文武双全。
因此,朱元璋谥号其实是对他的褒奖,不过后世人认为,虽然朱元璋的功绩非常高,但其实朱元璋的过也不少,因为他曾经做过和尚,所以命令所有人都不得谈及“秃”之类的字眼,就算是同音也不可以,否则就视为蔑视他,这就是明朝“文字狱”的由来。
朱元璋的庙号朱元璋庙号就是太祖,也就是高太祖,许多人不能理解,所以我们必须简单介绍一下关于什么是庙号的问题。
庙号是在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的,是在皇帝死后,在庙里供奉他的时候的名称。
在隋朝之前的时候并不是每位皇帝都有庙号的,只有有功德的皇帝才能够有庙号。
唐朝开始的时候每位帝王才有了庙号。
那么朱元璋庙号为什么是太祖而不是高祖呢?一般情况下作为开国皇帝一般去世之后的庙号都是高祖,比如汉朝时候的刘邦,他的庙号就是汉高祖,李渊,唐朝时期开国帝王庙号就是唐高宗,但是朱元璋却要求自己的庙号太祖,主要就是因为在五代十国的时候,几乎每一任皇帝庙号都是高祖。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年)简介明太祖朱元璋,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
汉族,民族英雄。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
字国瑞。
濠州(今安徽凤阳县东)钟离太平乡人,少时穷苦,一度入皇觉寺当和尚。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
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龙凤七年(1361年)受封吴国公,十年自称吴王。
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在基本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和扫平元的残余势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
在位期间,为了缓和尖锐、复杂的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各集团之间的矛盾,实行了抗击外侵、革新政治、发展生产、安定民生等一系列有利于社会前进的政策,在政治、经济、军事、思想等方面大力加强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统治。
与此相适应,在法律思想上鉴于元末法纪纵弛导致的各种弊端,认为“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
洪武三年(1370)六月的某天晚上,南京城东面的皇城中,只见守城的锦衣卫校尉打开中门,一群穿着麻衣草鞋的男女自门中走出。
打头的一个人身材粗壮,五官长相虽说不上丑陋,但绝对怪异,一双眼睛厉于鹰隼,虽在三伏天,盯你一眼也会让你不寒而栗。
这个人便是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
他今天的打扮,不像是一位皇帝却更像是一名乞丐。
从传世的一幅画像看,朱元璋慈眉善目,但有君临天下的气概,一看就是“天生龙种”。
但这幅画像的真实性大可怀疑。
传说当初朱元璋召来天下一流的画师为其绘相。
画师们惟恐画得不像,都使出看家本领,画得惟妙惟肖。
但朱元璋却仍以画得不像为由,一连杀了三个画师。
第四个画师又被召到御前,前面三个同行的命运吓得他魂儿都掉了,他不知如何保住项上头颅,兀自愁眉不展。
幸亏他的朋友献计,让他“绘御容时,稍事修饰,掩敛杀气而增慈善”。
他如法炮制,御像绘出后,朱元璋大为满意,认为这画像“形神兼备,足称朕意”。
伟人尽管雄才大略,但有时也犯小心眼的毛病。
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完人,不应该有缺陷。
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原名朱重八、朱兴宗,出生于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太平乡孤庄村。
明朝开国皇帝(1368年—1398年在位),年号“洪武”。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明太祖朱元璋的饮食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1、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四菜一汤”的发明者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要饭时饿得头昏眼花,一个讨饭婆给了他一碗汤。
朱元璋吃了还想吃,便问妇人这是什么汤。
妇人顺口一说“珍珠翡翠白玉汤”。
朱元璋记下了。
当他了做了皇帝之后,便要御厨给自己做此道汤,但御厨做的味道怎么都不对。
后来在盱眙祖籍地找到了当年的老婆子,才知道这仅是一道用烂白菜、玉米粒、剩饭混在一起的“杂烩汤”。
“珍珠翡翠白玉汤”,据说从此成为明朝御膳里的保留菜单。
从《南京太常寺条》祭祀孝陵的祭品单中看,总少不了韭菜、荠菜、芹菜、茄子、苔菜、竹笋、芋苗这些农家土菜,这应该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生前常吃的。
南京坊间是这样传的: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好过,但达官贵人却穷奢极欲,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
朱元璋十分看不惯,如此下去大明朝也要亡国,决心整治这股奢侈风气。
时逢皇后生日,各路人马都来贺寿。
待全部坐齐之后,朱元璋吩咐上菜。
第一道菜是炒萝卜,第二道菜是炒韭菜,第三道两大碗青菜,最后一道是葱花豆腐汤。
众臣不解,朱元璋解释:“萝卜上了街,药店无买卖”,“韭菜青又青,长治久安定人心”,“两碗青菜一样香,两袖清风好丞相”,“小葱豆腐青又白,公正廉洁如日月”。
大臣听罢知道朱元璋的用意。
接着,朱元璋当众宣布:“今后众卿请客,最多只能‘四菜一汤’,这次皇后的寿筵即是榜样,谁若违反,严惩不贷。
”从此,“四菜一汤”的规矩便从宫廷传到民间,进而成了现代廉政的榜样。
从这两件事上可以看出,皇帝也非不食人间烟火,并非天天都是大鱼大肉,山珍海味。
2、明太祖朱元璋的故事:治嘴巴的故事明朝洪武年间,适逢全国灾荒,百姓生活很艰苦,而一些达官贵人却仍然花天酒地。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
至正四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元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
洪武十三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
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南京明孝陵。
反元斗争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
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
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
第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今安徽凤阳)而坚守,号令彰明。
加入义军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
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
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
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
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
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朱元璋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
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明朝皇帝朱元璋是现在哪里人朱元璋是明朝时期的开国帝王,又名朱重八,明太祖,汉族人,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
元末的时候起义,最终攻破皇城登上皇位,朱元璋的皇后就是著名的大脚马皇后。
朱元璋去世之后就被葬在了明皇陵。
那么朱元璋是哪里人呢根据古人留下来的相关资料以及文字记载,我们知道朱元璋是现在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的人。
凤阳县大家有可能不知道,但是小岗村大家一定非常清楚。
小岗村就是凤阳县的一个村子。
凤阳花鼓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据说这个凤阳花鼓就是元末凤阳县人民过得不好的时候沿街乞讨,然后女孩们就跳这种舞来博取同情,据说朱元璋见过之后很是悲伤。
后来朱元璋为了想让自己的家乡兴盛起来,想要把都城定在这里,大臣们竭力阻拦这才作罢,但是护城河和有关的城池也建立了一半。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曾经当过一段时间和尚,那么他是在哪里出家的呢就是在他自己的家乡凤阳县的龙兴古刹,也是现在凤阳县的著名景点,同时也是国家级景点。
朱元璋的父母也是葬在凤阳县的,也就是现在的明皇陵。
在凤阳县至今流传着一首歌曲,开头就是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元璋十年就有九年丰。
从这里我们也得出朱元璋是哪里人的答案。
朱元璋朱由检关系朱元璋朱由检分别是明朝的开国皇帝和亡国之君,朱元璋出身平民,早年的生活流离失所,饥寒交迫,为了能活下去,朱元璋甚至是剃度出家,可以说朱元璋是一位非常了解人民疾苦的皇帝,是一个从社会最底层一步步走上皇位的人。
而朱由检出身皇家,一生之中没有受过朱元璋那样的疾苦。
朱元璋朱由检有着相同之处,也有着很多不同。
朱元璋朱由检的相同之处在于两个人都是大明王朝的皇帝,虽然一个是雄才大概的开国皇帝,另一个是无力回天的亡国之君,但是两个人都是有所作为的皇帝,朱元璋创立了大明王朝,而朱由检那么希望可以改变大明王朝的颓亡之势,两人都是想要有所作为,而且都积极的付诸了行动,这一点上两个人是相同的。
朱元璋朱由检不同之处要比相同之处更多一些,首先,两个人的经历上就存在着差异,而由于个人经历上的差异,使得两个人对生活和人性的理解也存在着不同。
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原名重八,幼时甚贫困,曾为地主放牛。
至正四年,入皇觉寺。
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暴政,元至正十六年攻占集庆路后改为应天府。
元至正二十八年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
洪武十三年诛杀丞相胡惟庸,废丞相。
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南京,享年71岁,葬南京明孝陵。
反元斗争元朝末年政治腐败,民族矛盾以及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激化,冲突斗争一触即发,再加上天灾频繁,走投无路的贫苦农民要活命,要改变现状,不能不拼死杀出一条生路。
豪杰振臂一呼,应者四方云集。
几个月之间各地纷纷响应,形成了滔天大势。
第二年定远土豪郭子兴联合孙德崖等人起兵,数万百姓起而响应。
郭子兴聚众烧香,成为当地白莲会的首领,攻下濠州后,郭子兴自称元帅。
随后郭子兴据濠州(今安徽凤阳)而坚守,号令彰明。
加入义军1343年,濠州发生旱灾。
不料次年春天又发生了严重的蝗灾,庄稼被蝗虫吃得干干净净。
祸不单行,接着又发生了瘟疫。
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个月,其64岁的父亲,大哥以及母亲陈氏先后去世。
朱元璋和二哥眼看着亲人一个个死去,家里又没钱买棺材,甚至连块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
家破人亡的惨痛,深深地影响着朱元璋的心境,使他仿佛跌进了无底深渊。
为了活命,朱元璋与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儿被迫分开,各自逃生。
朱元璋实在走投无路之下,想起幼时曾经许愿舍身的皇觉寺,做了小行童。
他在寺里每日扫地、上香、打钟击鼓、烧饭洗衣,整天忙得团团转,有时仍会受到老和尚的斥责。
日子一长,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气。
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里的粮食不够和尚们吃了,寺里也得不到施舍,主持罢粥散僧,打发和尚们云游化缘。
朱元璋只好扮成和尚的样子,离开寺院托钵流浪。
朱元璋在外云游的三年,也接触到这样的宣传,他目睹国是日非、人民生活恶化的现状,意识到天下大乱很快就会来临了。
于是在回到皇觉寺后,朱元璋发奋勤学,广交朋友,准备干出一番事业来。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398年),1368年——1398年在位,共31年,年号“洪武”。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安徽凤阳人,1368年8月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在大将徐达、常遇春等人的指挥下一举攻陷元大都—北京,元朝的宣告终结。
同年,朱元璋在建康(南京)称帝,改元洪武,明朝建立,朱元璋是为明太祖。
大力推行中央集权制度,分封诸皇子为王。
1398年病死,时年70岁。
葬于南京明孝陵。
明惠帝朱允炆(1377年——1402年),1398年—1402年在位,共4年,年号“建文”。
朱允炆是朱元璋的孙子,皇太子朱标的次子,明朝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太祖权衡利弊,只得立朱允炆为帝。
明惠帝登基后,推行了一系列新政,有“四年宽政解严霜”之誉。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进行削藩,惹恼诸王,燕王朱棣起兵北京,1402年攻入南京,明惠帝下落不明。
朝代故事:靖难之役明成祖朱棣(1360年——1424年),1402年—1424年在位,共22年,年号“永乐”。
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朱棣以入京除奸为名,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四年的战争,在1420年打败惠帝统治集团,夺取了明朝政权,建元永乐,是为明成祖。
1421年迁都北京,并下令编纂了《永乐大典》。
1424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明仁宗朱高炽(1378年——1425年),1424年—1425年在位,共8个月,年号“洪熙”。
朱高炽是明成祖长子,明仁宗政治比较清明,采取一些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
1425年,病死,时年47岁。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425年—1435年在位,共10年,年号“宣德”。
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炽的长子,他和其父一样,比较能倾听臣下的意见与仁宗并称“仁宣之治”,宣宗时君臣关系融洽,经济也稳步发展。
1435年,病死,时年38岁。
明英宗朱祁镇(1427年——1464年),1435年—1449年;1457年—1464年在位,前后共22年,年号分别为“正统”、“天顺”。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评价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历代评价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店铺为大家推荐一些明朝皇帝朱元璋的评价,希望大家有用哦。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简介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
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
汉族,濠州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1344年(元至正四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至正十六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8年(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击破各路农民起义军后,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后结束了蒙元在中原的统治,平定四川、广西、甘肃、云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80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于应天,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
葬南京明孝陵。
朱元璋聪明而有远见,神威英武,收揽英雄,平定四海,纳谏如流,求贤若渴,重农桑,兴礼乐,褒节义,崇教化,制定的各种法规都很相宜。
自古以来,前所未有。
但是他的性格严明,晚年偏好诛杀,使得一代开国元勋很少有善始善终的,这就是朱元璋的缺点。
明朝皇帝朱元璋的总评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之一。
一生勤于政事,建树颇多,特别是创设了大量的制度典章,不但打下了明朝近三百年基业,还影响到清朝。
自明到清,中央集权的政治统治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行政管理制度渐趋完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