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质量评价学(1)
- 格式:ppt
- 大小:6.76 MB
- 文档页数:10
第一章1、 环境质量:一般指在一个具体的环境中,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类的生存繁衍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
2、 环境质量评价:是对环境的优劣所进行的一种定量描述,即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说明、评定和预测。
第二章1、模型的结构:白箱、灰箱、黑箱第三章一、指数评价的模型: 1、单因子指数:iii S C I =(3-1)I i 为第i 种污染物环境质量指数,C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浓度,S i 为第i 种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评价标准。
I 越小越好 <1,转评价标准越好;=1 临界状态,I 的数值越大表示单项的环境质量越差。
对于溶解氧和pH 值而言,其单项水质参数具有不同的定义式,分别如式:(3-2)和(3-3))23(910-<⨯-=≥--=DO DO DODODO DO DO DOS DO S DO S C S C I S C S O C O I ,对于;,对于 式中:O S 为对应温度下的饱和溶解氧,I DO 为溶解氧指数,C DO 和S DO 为相应的溶解氧浓度检测值和评价标准值。
)33(0.70.70.70.70.70.7->--=<--=pH pH pH I pH pH pH I u pH d PH ,对于;,对于式中:pH 为检测值,I pH 为pH 指数,pH d 为评价标准值的下限,pH u 为评价标准值的上限。
例1:根据在某湖泊三个采样点上,进行采样分析的结果,用地面水3级标准水温15度时, 计算各采样点单因子指数 O S =10.043(1) 均值型多因子指数:∑∑====n i iin i i S C n I n I 1111 n 为参与评价的因子数,其余符号含义同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
(2) 计权型多因子环境质量指数:∑==ni i i I W I 1W i 为第i 个环境因子的权系数(3) 内梅罗指数:2)()(22i i AveI MaxI I +=MaxIi 为各单因子指数的最大者,AveI i 为各单因子环境质量指数的平均值。
环境质量评价范文环境质量评价是对一个特定地区或者局部范围内的环境状况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旨在了解环境质量的现状、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为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涉及空气质量、水质、土壤质量、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多个方面。
首先,空气质量评价是环境质量评价中的重要内容。
通过测定和监测空气中的污染物浓度和指标,可以评估目标区域内的空气质量状况。
一般包括大气传播模型模拟、监测站点数据、指数评价等多种方法。
通过对空气质量状况的评估,可以判断目标区域的大气环境是否达标,是否存在污染源以及对人群健康的影响程度。
其次,水质评价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的重点内容之一、水质评价一般包括水质监测、水质分析和评价方法等环节。
通过对水样的监测和分析,可以了解水域中污染物的浓度和种类,判断水质是否达标。
水质评价除了包括城市水源地、城市供水管网等方面的评价,还包括对河流、湖泊、海洋等水域的评价和监测。
土壤质量评价是对土壤状况进行评估的一个重要环节。
通过采集土壤样品,对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污染物浓度等进行分析,可以评估土壤的质量状况。
土壤质量评价的结果可以为土壤修复、农业生产、城市规划等提供依据。
另外,环境质量评价中还包括对噪声、固体废物、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评价。
噪声评价主要是通过对噪声源的测定和分析,评估目标区域内的噪声污染状况。
固体废物评价主要是对垃圾、废弃物等固体废物的生成、处置和处理进行评价,以确保固体废物的合理处理和处置。
生态环境评价一般是综合评价自然资源、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状况,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在环境质量评价的过程中,需要确定评价指标、采集样品、进行实验分析、比较分析结果等多个环节。
同时,环境质量评价还需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对大范围地区的环境质量进行遥感监测、空间分布和变化趋势分析,从而提高环境质量评价的科学性和精度。
环境质量评价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为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参考,帮助制定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并提供技术支持和管理建议,以改善环境状况、减少污染物排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附件: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办法(试 行)二○一一年三月—3—目 录一、基本规定 (6)(一)评价指标 (6)1.水质评价指标 (6)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 (6)(二)数据统计 (6)1.周、旬、月评价 (6)2.季度评价 (6)3.年度评价 (6)二、评价方法 (7)(一)河流水质评价方法 (7)1.断面水质评价 (7)2.河流、流域(水系)水质评价 (7)3.主要污染指标的确定 (8)(二)湖泊、水库评价方法 (9)1.水质评价 (9)2.营养状态评价 (10)(三)全国及区域水质评价 (11)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方法 (12)(一)基本要求 (12)(二)不同时段定量比较 (12)—4—(三)水质变化趋势分析 (13)1.不同时段水质变化趋势评价 (13)2.多时段的变化趋势评价 (14)附录一:污染变化趋势的定量分析方法 (15)附录二:术语和定义 (17)—5—为客观反映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依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和有关技术规范,制定本办法。
本办法主要用于评价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状况,地表水环境功能区达标评价按功能区划分的有关要求进行。
一、基本规定(一)评价指标1.水质评价指标地表水水质评价指标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表1中除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以外的21项指标。
水温、总氮、粪大肠菌群作为参考指标单独评价(河流总氮除外)。
2.营养状态评价指标湖泊、水库营养状态评价指标为:叶绿素a(chla)、总磷(TP)、总氮(TN)、透明度(SD)和高锰酸盐指数(COD Mn)共5项。
(二)数据统计1.周、旬、月评价可采用一次监测数据评价;有多次监测数据时,应采用多次监测结果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2.季度评价一般应采用2次以上(含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
3.年度评价国控断面(点位)每月监测一次,全国地表水环境质量年度评—6—价,以每年12次监测数据的算术平均值进行评价,对于少数因冰封期等原因无法监测的断面(点位),一般应保证每年至少有8次以上(含8次)的监测数据参与评价。
第8章环境质量评价EQ = Environmental QualityEQA = Environmental Quality AssessmentEIA =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环境质量评价的发展60年代来,世界各国开始注意EQA研究工作,美国在1977~1981年环境科学规划中曾多处提出开展EQA研究.美国、前苏联、日本、加拿大、英国等国先后提出了用于EQA的水平及变化的多种环境指数。
1971年,在美国费城,美国科协主持召开了环境质量指标讨论会;1974年,国际科学联合会、环境科学委员会在加拿大召开了EQ会议;1969年,美国制定的《国家环境政策法》中首次建立了EIA制度. 此后,很多国家建立了EIA制度,EIA成了环境保护的热门领域。
国内的环境质量评价工作是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之后陆续开展起来,大体经历了(1)初步尝试(1972-1976)、(2)广泛探索(1977-1979)、(3)全面发展(1979-1981)和(4)由现状评价转入环境影响评价(1981以后)四个阶段。
我国十分重视EQA工作,1973年以来,开展了很多区域性EQA工作,其中著名的有北京西郊、东南郊EQA;南京城区EQA;官厅流域EQA;渤海EQA等。
1979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EQA委员会在南京成立,编写了EQA方法指南等。
1979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规定了在我国实行EIA制度。
1986年颁发了《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方法》,对EIA的要求作了具体规定。
EQA的作用和地位环境质量是环境科学的一个最核心的基本概念,环境质量学则是环境科学基本理论的几大柱石之一,环境质量评价是环境科学的一个主要分支学科.EQA是环境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说是环境管理工作的基础。
通过EQA,可找出区域的主要污染物和污染源,弄清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指出区域EQ发展变化的规律,这就为制定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规划、确定重点治理工程方案和拟定地方有关环境保护法规条例提供科学依据。
第九章环境监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第一节环境监测一、环境监测的意义和作用(一)环境监测的目的意义环境监测(environmental monitoring)是为了特定目的,按照预先设计的时间和空间,用可以比较的环境信息和资料收集的方法,对一种或多种环境要素或指标进行间断或连续地观察、测定、分析其变化及对环境影响的过程。
环境污染虽然自古就有,但环境科学作为一门学科只是在20世纪.60年代才发展起来,最初影响较大的环境污染事件主要是由于化学污染物所造成,因此,对环境样品进行化学分析以确定其组成和含量的科学 环境分析化学就产生了。
由于环境污染物通常处于痕量级,基体复杂,流动性、变异性大,对分析的灵敏度、准确度、分辨率和分析精度等提出了很高要求。
所以,环境分析化学实际上是分析化学的发展,同时也是环境化学的分支学科。
环境科学的发展首先要求判断环境质量,或判断环境是否已被污染破坏及其污染破坏的程度。
由于环境中各种污染物之间、污染物与其他物质以及其他因素之间存在着相加或拮抗作用,所似,仅对单个污染物短时间的取样分析是不够的,必须取得代表环境质量的各种数据。
即需要得到各种污染因素在一定范围内的时、空分布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作出确切的评价。
这项任务单靠环境分析化学一种方法是难以完成的,必须和先进的物理或物理化学及生物的各种方法相结合才能完成。
判断环境质量,从监测手段上来看,有对环境样品组分、污染物分析测试的化学监测方法;有对环境中热、声、光、电磁、振动、放射性等物理量和状态测定的物理监测方法,以及利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群落、种群变化、畸形变种、受害症状等生物对环境污染所发生的各种信息,作为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环境生物监测方法。
目前,环境监测以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为主要手段,但由于生物长期生活在自然环境中,它不仅可以反映多种因子污染的综合效应,也能反映环境污染的历史状况,即长期的积累效应。
生物监测可以完成化学监测和物理监测不可能完成的工作,是环境监测的重要组成部分。
1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空气污染指数(AIR POLLUTION INDEX,简称API)是一种反映和评价空气质量的方法,就是将常规监测的几种空气污染物的浓度简化成为单一的概念性数值形式、并分级表征空气质量状况与空气污染的程度,其结果简明直观,使用方便,适用于表示城市的短期空气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
空气污染指数的确定原则:空气质量的好坏取决于各种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污染物的污染程度。
空气污染指数是根据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各项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的影响来确定污染指数的分级及相应的污染物浓度限值。
目前我国所用的空气指数的分级标准是:(1)空气污染指数(API)5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一级标准;(2)API1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二级标准;(3)API200点对应的污染物浓度为国家空气质量日均值三级标准;(4)API更高值段的分级对应于各种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不同影响时的浓度限值,API500点对应于对人体产生严重危害时各项污染物的浓度。
根据我国空气污染的特点和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目前计入空气污染指数的污染物项目暂定为: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总悬浮颗粒物。
随着环境保护工作的深入和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再调整增加其它污染项目,以便更为客观地反应污染状况。
空气污染指数的计算与报告:污染指数与各项污染物浓度的关系是分段线性函数(见表1和图1),用内插法计算各污染物的分指数In(具体计算方法请参见《环境监测简报》1997年第9期),取各项污染物分指数中最大者代表该区域或城市的污染指数。
即:API=max(I1,I2…Ii,…In)该指数所对应的污染物即为该区域或城市的首要污染物。
当污染指数API值小于50时,不报告首要污染物。
表1 污染指数API分级限值表2 空气污染指数及对应的空气质量级别(仅供参考)2水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1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标准地表水水质评价采用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 -2002)》,不同水体依据《xx 省水环境功能区划》执行相应类别的标准。
环境评价环境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质量评价的简称。
从广义上说,环境评价是对环境系统状况的价值评定、判断和提出对策。
环境质量评价定义从环境卫生学角度按照一定的评价标准和方法对一定区域范围内的环境质量进行客观的定性和定量调查分析、评价和预测。
环境质量评价实质上是对环境质量优与劣的评定过程,该过程包括环境评价因子的确定、环境监测、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环境识别,因此环境质量评价的正确性体现在上述5个环节的科学性与客观性。
常用的方法有数理统计方法和环境指数方法两种。
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比较全面的城市区域环境质量评价,应包括对污染源、环境质量和环境效应三部分的评价,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提出环境污染综合防治方案,为环境污染治理、环境规划制定和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环境质量变异过程是各种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如下三个阶段:①人类活动导致环境条件的变化。
如污染物进入大气、水体、土壤,使其中的物质组分发生变化;②环境条件发生一系列链式变化。
如污染物在各介质中迁移、转化,变成直接危害生命有机体的物质;③环境条件变化产生综合性的不良影响,如污染物作用于人体或其他生物,产生急性或慢性的危害。
因此,环境质量评价是以环境物质的地球化学循环和环境变化的生态学效应为理论基础的。
环境影响评价定义环境影响评价简称环评、环境评价、环境评估等。
英文缩写EIA,即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通俗说就是分析项目建成投产后可能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并提出污染防止对策和措施。
中文名称:环境影响评价英文名称: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定义1:在大型建设项目或区域开发计划实施前对其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预测和估价。
应用学科:地理学(一级学科);环境地理学(二级学科)定义2:依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对拟建工程项目在建设中和投产后排出的废气、废水、灰渣、噪声及排水对环境的影响以及需要采取的措施进行预测和评估,并提出书面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