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疲劳综合征研究进展
- 格式:pdf
- 大小:254.49 KB
- 文档页数:3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703979);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院级项目(SYYJ 201703)作者简介:张兆晖(1991 10—),女,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针灸推拿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E mail:2479529718@qq com通信作者:李立华(1983 08—),女,博士,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相关研究,E mail:lihuibear@126 com综 述中医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新进展张兆晖 李立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治未病科,北京,101300)摘要 随着人们生活、工作压力的日益增加,慢性疲劳患者逐年增多,笔者整理了近5年来有关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文献,可从中发现中医药治疗CFS有显著的疗效,其中针灸对于改善CFS患者的临床症状、疲劳程度更为显著,现从病因病机、治疗方法等方面综述。
关键词 慢性疲劳综合征;病机;针灸;推拿;中药;临床研究NewProgress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intheTreatmentofChronicFatigueSyndromeZHANGZhaohui,LILihua(DepartmentofPreventiveMedicine,ShunyiHospital,Beijing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Hospital,Beijing101300,China)Abstract Withincreasingpressureofpeople′slifeandwork,patientswithchronicfatigueareincreasingyearbyyear.TheauthorhascompiledtheliteratureonCFSinthepast5years,andfoundthatTCMhadsignificanteffectsonthetreatmentofChronicFa tigueSyndrome(CFS).Amongthem,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aremoresignificantinimprovingtheclinicalsymptomsandfa tigueofCFSpatients.Keywords 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Pathogenesis;AcupunctureandMoxibustion;Massage;TraditionalChinesemed icine;Clinicalresearch中图分类号:R25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3-7202.2021.06.026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CFS)是主要表现为长期极度疲劳,且持续6个月以上,临床症状常伴有低热、短期记忆力减退或者注意力不能集中、咽痛、淋巴结痛、不伴有红肿的关节痛、头痛、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的身体不适、睡眠障碍和抑郁等多种躯体及精神神经症状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1 3]。
慢性疲劳综合征诊断标志物的研究进展慢性疲劳综合征(CFS)以至少6个月以上致残性疲劳为特征,并伴有其他精神、躯体症状。
临床上CFS主要通过疲劳等主观症状进行诊断,而对于其病理机制和治疗效果的评估则需要精确的客观标志物来验证。
可靠的诊断标志物可以为CFS临床诊断提供可重复、简便、科学的依据,但由于CFS疾病本身的复杂性,目前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志物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近年来,随着免疫学和微生物学研究的发展,CFS的诊断逐渐客观化。
未来CFS的诊断、治疗将更加快捷、精确。
慢性疲劳综合征由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于1988年正式命名,又称为肌痛性脑脊髓炎。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FS的患病率为0.68%-1.40%,其中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男性与女性患病率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在于病例定义和使用的诊断标准不同,不同的病例定义得出的CFS流行率甚至相差7倍。
CFS是一种慢性致残性疾病,不仅可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还给社会造成巨大负担,据统计,英国每年需为此承担的费用为400亿欧元。
CF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且缺乏单一分子生物标志物作为诊断的金标准,因此临床易误诊。
由于CFS的临床症状定义与其他消耗性疾病存在交叉重合以及人体的动态发展和疾病本身的进展,临床研究样本的选择和标本的采集均不能完全排除干扰;此外,许多研究设计均为描述性研究,且各个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大,因此CFS诊断方法的可靠性及临床适用性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因组学研究的发展,关于CFS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已取得一定进展,现就CFS诊断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
01CFS的诊断标准目前关于CFS临床普遍采用1994年国际慢性疲劳综合征小组会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即排除其他疾病的情况下疲劳持续6个月或以上,且至少具备以下症状中的4项:①短期记忆力减退或注意力不能集中;②咽部疼痛;③淋巴结痛;④肌肉酸痛;⑤不伴有红肿的关节疼痛;⑥新发头痛;⑦睡眠后精力不能恢复;⑧体力或脑力劳动后连续24h身体不适。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与治疗的新进展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复杂且难以解决的临床障碍,其主要特征包括持续性疲劳、体力和认知功能下降、睡眠问题等。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CFS的病因和治疗方法。
最新的进展表明,遗传、神经免疫系统和环境因素的相互作用可能是引起CFS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一节:遗传因素对CFS的影响近来的多项研究发现,在患CFS的人群中,遗传变异可能与其起始、发展和预后有关。
例如,某些基因突变与线粒体功能异常相关,而线粒体在能量代谢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另外,免疫调节基因中存在多态性也与CFS有关系。
这些结果表明,个体遗传差异对慢性疲劳综合征的易感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遗传到这些相关基因,并且遗传变异本身并不足以完全解释CFS出现和发展的原因。
因此,我们需要关注与环境和生活方式有关的其他因素。
第二节:神经免疫系统的失调及其对CFS的影响一些研究表明,CFS患者存在神经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
这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对外界刺激(如感染、炎症)的反应不够适当,导致了长时间的炎症状态和免疫失调。
这种过度活跃或抑制性失调可能会导致持续性的压力感、体力下降和认知问题等CFS特征。
近年来,神经免疫系统失调在CFS治疗中引起了广泛关注。
通过药物和非药物干预措施,可以尝试恢复神经免疫系统的平衡,从而缓解CFS患者的症状。
第三节:环境因素对CFS的影响除了遗传和神经免疫因素外,环境条件也可能在CFS发展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
虽然目前尚无明确证据支持任何特定环境因素与CFS之间存在直接联系,但有些观察性数据表明暴露于毒素、化学物质和胁迫环境中可能增加患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风险。
这一发现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以确定特定环境因素之间的关联程度。
对于已发生CFS的患者,改善生活环境、避免烟草和有害气体暴露等措施也被认为对缓解他们的症状有益。
第四节:CFS治疗的新进展到目前为止,CFS没有明确的治愈方法。
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以持续或反复发作6个月以上的慢性疲劳为主要表现,且伴有记忆力下降、新发头痛、咽喉炎、肌痛、睡眠障碍和神经精神症状等非特异性症状的一组症候群,休息后不能缓解,实验室检查没有器质性病变[1]。
它曾被命名为“非典型性脊髓灰质炎”、“慢性疲劳免疫紊乱综合征”等。
为了便于交流与研究1988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正式将其命名为“慢性疲劳综合征”。
目前,其诊断标准多采用1994年国际慢性疲劳综合征小组会议上对CFS的解释。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压力逐渐增大,出现以慢性疲劳为主症的人群正逐步扩大。
有专家称,CFS将是二十一世纪“健康的隐形杀手”[2]。
因此,CFS受到广泛的重视,而中医工作者们也应用中医的理论对其进行研究与治疗,具有其独特的优势。
现将CFS的中医药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易感人群
黄氏[3]等根据调查指出以下15种人最易患CFS:45岁以下的女性、中年男性、学龄儿童、老年人、白领阶层人员、电脑使用者、知识分子、成功的企业家、考生、明星、上夜班者、新闻从业者、下岗失业者、打工者以及心胸狭窄者。
可见,CFS的发生主要与心态、压力、体力或脑力劳动过度等有关。
因此,我们可以进行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以期得到更为准确的结果,从而指导该病的预防与治疗。
中医药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马菲1,张建宾2,马永利3,王晓宇3,李华南4**(1.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科教科,天津300120;2.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针灸科,天津300120;3.天津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天津300193;4.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推拿科,天津300193)摘要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多种因素刺激引起的持续性躯体和精神双重疲劳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症候群。
作为临床常见病,该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CFS的发病机制认识逐渐加深,其治疗手段也得到了极大丰富。
特别是中医药疗法的运用,弥补了现代医学治疗手段的不足。
目前,已知的CFS发生与人体多系统功能异常相关,特别是与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及能量代谢等密切相关。
本文综述近年来发表的中医药治疗CFS机制研究相关文章,拟为学界了解目前研究进展提供便利。
同时,对今后学者研究给予一定的建议,希望为未来研究提供新的借鉴与参考,以飨学者。
关键词: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疗法;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55.5文章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78X(2020)05-0073-04CFS是以患者出现不明原因的严重倦怠感为主要特征,同时伴有抑郁、焦虑、体重下降等症状的疾病,影响患者正常工作[1]。
流行病学显示,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CFS患病率是0.1% 5%,其中多以20岁 40岁女性为主[2]。
近年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其患病率逐年上升。
本病若得不到积极和及时的治疗,易引发免疫、心血管、神经及内分泌等多系统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目前,现代医学对CFS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医学界普遍认为,CFS的发生与慢性应激、心理、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失调、遗传等因素有关[3]。
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研究进展近年来对慢性疲劳综合征(CFS)的研究发现:①CFS是生理、心理、社会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正虚邪恋,气机紊乱为其病因病机。
②临床上常以治睡眠,调免疫,中医辨证治五脏,调气机为治疗方法。
标签:慢性疲劳综合征;病因;发病机制;中医辨证慢性症劳综合征(ChronicFatigueSyndrome, CFS)是现代医学新认识的一种疾病,由Holms等于1988年正式命名[1]。
据报道,CFS不仅在欧美及日本有相当高的发病率,在我国患病人数也不断上升[2]。
因此,关注CFS,有效防治CFS,将成为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课题之一。
1 诊断标准慢性疲劳综合征,是一组以慢性疲劳、活动后疲劳加重或反复性疲劳为特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其诊断标准包括:(1)持续或反复出现的原因不明的严重疲劳,持续6个月或6个月以上,充分休息后疲劳症状不能缓解,活动水平较健康时下降50%;(2)伴随症状具备下列症状中的4条及以上:①记忆下降或注意力难以集中。
②咽喉痛。
③颈部或腋窝部淋巴结触痛。
④肌痛。
⑤多发性非关节炎性关节痛。
⑥新出现的头痛。
⑦睡眠障碍。
⑧劳累后持续不适。
(3)排除躯体疾病、精神障碍、烟酒药物依赖和其他已知原因引起的慢性疲劳[3]。
中医诊断可归为“郁证”、“虚劳”、“神劳”[4]、“百合病”、“脏躁”[5]、“眩晕”、“惊悸”[6]等范畴。
2 病因与发病机制2.1 CFS是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因研究目前尚未取得实质性的成果,倾向认为发病与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均有密切关系,而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尤为重要。
如研究发现,CFS患者的个性特征具有明显的神经质倾向;CFS患者多存在睡眠不足、过高工作负荷、放纵、自我牺牲等不良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或CFS患者发病前负性生活事件值显著高于正常人[7]。
袁苹对200多名CFS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提示,职业压力、学习压力、社会压力,尤其是学习压力是CFS 的主要影响因素[8]。
慢性疲劳综合征中医药临床研究概况慢性疲劳综合征(Chronic fatigue syndrome.CFS)是一种以慢性或反复发作的极度疲劳持续至少半年以上为特征,同时伴有低热、淋巴结肿痛、肌肉酸痛、关节疼痛、神经精神症状、免疫学异常和其它非特异表现的综合征。
随着生活和工作节奏的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心理压力不断增加,近年来CFS患者逐渐增多。
1987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的holmes等正式定名并拟定了CFS的诊断标准。
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不清楚,现代医学缺乏特异性的治疗。
中医认为慢性疲劳综合征应属于“虚劳”、“郁症”、“脏躁”、“百合病”等的范畴。
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方法治疗CFS的研究日益增多,现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进展,综述如下。
1 辨证施治张美珍[1]将CFS分为气滞痰郁、肝郁化火、心脾两虚、肝肾阴虚四型。
气滞痰郁型治宜化痰利气、解郁降逆,方用半夏厚朴汤加味;肝郁化火型治宜清肝泻火、解郁和胃,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味;心脾两虚型治宜健脾养心安神、益气补血,方用归脾汤加味;肝肾阴虚型治宜滋补肝肾,佐以清内热,方用杞菊地黄丸作汤加减。
治疗CFS80例,治愈率80%。
戈佩君[2] 将本病分为肾虚心怯、阴虚阳亢、肝郁血虚、脾虚湿困、气虚血瘀五型。
肾虚心怯型治以温补肾气、养心安神,方取肾气丸合养心汤加减;阴虚阳亢型治以育阴生津、平肝泻火,方取左归丸、天王补心丸和天麻钩藤饮加减;肝郁血虚型治以疏肝理气、养血调荣,方取归脾汤、柴胡疏肝散、四物汤加减;脾虚湿困型,治以益气健脾、理气化湿,方取香砂六君子丸合平胃散加减;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方取补阳还五汤加减。
治疗CFS60例,总有效率达96.7%。
杨戈等[3]将CFS分为肝气郁滞、中气虚弱、痰湿内阻、气虚血瘀、肝肾阴虚、脾肾阳虚六型。
肝气郁滞型治以疏肝解郁、理气调中,方选柴胡疏肝散加减;中气虚弱型治以补气健脾,方选补中益气汤加减;痰湿内阻型治以除湿化痰、理气宽中,方选平胃散加减;气虚血瘀型治以益气活血、扶正祛邪,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肝肾阴虚型治以滋补肝肾、凉血化瘀,方选六味地黄丸加减;脾肾阳虚型治以温肾助阳、健脾益气,方选济生肾气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