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稳定型心绞痛
- 格式:ppt
- 大小:6.29 MB
- 文档页数:41
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在临床上,心绞痛的分型命名曾多达十余种。
目前,根据此病的病理特点、发病机制、临床表现、治疗原则、预后及对治疗的指导意义,临床医生逐渐趋向于将心绞痛分为3个类型,即慢性稳定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
那么,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都有哪些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心绞痛类型以及用药原则心绞痛类型1稳定型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内的粥样硬化斑块比较稳定,斑块的表面较为光滑,没有出现溃疡、裂缝、出血和血栓,而且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也相对固定。
此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还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他汀类降脂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等药物进行治疗。
2不稳定型心绞痛。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患者冠状动脉上的粥样硬化斑块已经发生破裂、溃疡、出血或形成血栓(为一种富含血小板的灰白色血栓),从而使冠状动脉出现了不完全阻塞或过度收缩。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肝素、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等药物进行治疗,必要时,也可加用钙离子拮抗剂来控制临床症状,但病情稳定后即应停用。
3变异型心绞痛。
变异型心绞痛的病理学基础是:冠状动脉因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紊乱或植物神经的功能失调而发生了痉挛。
变异型心绞痛患者可选用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进行治疗,在治疗期间可加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在密切监测下使用肝素。
此外,此型心绞痛患者也可选用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进行治疗,但不宜使用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
心绞痛常见药物1.硝酸酯类药物。
硝酸酯类药物可扩张人全身的动脉、静脉和冠状动脉,减轻心脏的前后负荷,减少心肌的需氧量,增加心肌的血流量。
因此,此类药物适合各型心绞痛患者在病情的发作期和缓解期使用,是一类最重要的抗心绞痛药物。
稳定型心绞痛是心梗的前兆吗稳定型心绞痛是一种非常常见的心脏病,特别是在中老年人中更加普遍。
尽管这种病并不像心梗那样危及生命,但它的症状可以极大地影响到患者的生活。
此外,稳定型心绞痛也可能是一个心梗的前兆,因此如果不进行及时的治疗,它可能进一步发展为更严重的疾病。
因此,在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之前,了解稳定型心绞痛的原因,症状以及治疗方法非常重要。
一、稳定型心绞痛的原因稳定型心绞痛是由于冠状动脉供应心脏的血液流量不足造成的。
当人体用心脏过多时,需要更多的氧气来维持其正常的工作。
当冠状动脉狭窄时,心脏就无法得到足够的氧气和营养,这会导致心脏疼痛和不适感。
这一过程可能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引起的,这是心血管疾病的一种类型,它是由于心血管中脂肪,胆固醇和其他物质的堆积而导致的。
二、稳定型心绞痛的症状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症状是心前区或胸骨后的剧烈、压迫性的疼痛,通常持续几分钟,但不超过15分钟。
通常情况下,这种疼痛是由于剧烈的运动或体力活动引起的,并且还可能伴随着呼吸困难、疲劳、胃部不适和反酸等其他症状。
在许多情况下,心绞痛可以通过停止活动和休息来缓解。
三、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方法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目标包括缓解疼痛和预防心脏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治疗方法:1.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可以帮助舒缓心绞痛,还可以改善心脏的功能。
药物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和镇痛剂等。
2. 改变饮食和生活习惯:饮食和生活习惯对稳定型心绞痛的发展和控制非常重要。
需要遵循健康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包括减少饱和脂肪、盐和糖的摄入、适量运动等。
3. 心血管介入治疗:对于某些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没有效果,此时需要通过心血管介入治疗,如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
四、稳定型心绞痛的注意事项患有稳定型心绞痛的人应该进行特别的护理来减少疼痛和预防心脏疾病的进一步发展。
以下是一些注意事项:1. 避免剧烈运动和体力活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该避免剧烈的运动和体力活动,特别是在疼痛发作时应尽快停止活动。
稳定型心绞痛的药物治疗作者:夏云龙来源:《中国社区医师》2010年第35期慢性稳定型心绞痛药物治疗的主要目的是预防心肌梗死和猝死,改善预后;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改善生活质量。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首先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
此外,应积极处理危险因素。
改善预后的药物阿司匹林通过抑制环氧化酶和血栓烷(TXA2)的合成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所有患者只要没有用药禁忌证都应服用。
研究证实,慢性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可降低心肌梗死、脑卒中或心血管性死亡的风险。
阿司匹林的最佳剂量范围为75~150 mg/日。
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出血或对阿司匹林过敏。
不能耐受阿司匹林的患者,可改用氯吡格雷作为替代治疗。
氯吡格雷通过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阻断ADP依赖激活的G蛋白Ⅱb/Ⅲa复合物,有效地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主要用于支架植入后及对阿司匹林有禁忌者。
服用300 mg后,2小时即能达到有效血药浓度。
常用维持剂量为75 mg/日,1次口服。
β受体阻滞剂具有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心脏保护作用较差,推荐使用无内在拟交感活性的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应个体化,从较小剂量开始,逐级增加剂量,以能缓解症状,心率≥50次/分为宜。
常用β受体阻滞剂见表1。
调脂治疗从TC在应用他汀类药物时,应严密监测转氨酶及肌酸激酶等生化指标,及时发现药物可能引起的肝脏损害和肌病。
采用强化降脂治疗时,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安全性。
临床常用的他汀类药物参见表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患者应该使用ACEI。
所有冠心病患者均能从ACEI治疗中获益,但低危患者获益可能较小。
临床常用的ACEI见表3。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减轻症状及改善缺血的药物应与预防心肌梗死的药物联合使用,其中有一些药物,如β受体阻滞剂,同时兼有两方面的作用。
稳定型心绞痛健康宣教一、概述稳定型心绞痛亦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而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二、治疗原则1、发作时的治疗(1)休息:发作时应立即休息,一般病人停止活动后症状即可消除(2)药物治疗:①硝酸甘油0.3~0.6mg舌下含服,1~2分钟内显效,约30分钟作用消失;一般连用不超过3次,每次相隔5分钟。
2、缓解期的治疗(1)药物治疗1)阿司匹林:通过抑制血小板环氧化酶使血栓A2合成减少,达到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
2)氯吡格雷:是通过选择性的不可逆的抑制血小板ADP受体而阻断ADP依赖活的GP II b/III a复合无,有效地减少ADP介导的血小板激活和聚集。
主要用于支架植入以后及阿司匹林有禁忌证的病人。
3)β受体阻滞剂:减慢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以减少心肌耗氧量,可以减少心绞痛发作和增加运动耐量,降低心绞痛病人死亡和心肌梗死的风险。
β1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比索洛尔。
4)调血脂药物:常选用他汀类药物如洛伐他汀、辛伐他汀,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延缓斑块进展,使斑块稳定。
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稳定型心绞痛病人中,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或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高危病人应该使用ACEI,常用药物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福辛普利等6)硝酸酯制剂:为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剂,能减少心肌需氧和改善心肌灌溉注,从而改善心绞痛症状。
硝酸酯制剂会反射性增加交感神经张力使心力加快。
联合用药的抗心绞痛作用优于单独用药。
常用药物有硝酸异山梨酯、5-单硝酸异山梨酯、硝酸甘油。
7)钙通道阻滞剂:抑制钙离子进入细胞内,抑制心肌细胞兴奋-收缩藕联合中钙离子的利用,因而抑制心肌收缩,减少氧耗;并通过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改善心内膜下心肌的供血;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从而缓解心绞痛;还可以降低血黏度,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心肌的微循环。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健康宣教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又称慢性心绞痛,是一种在劳累或情绪激动时出现的胸痛或不适感,通常由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
这种疾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有着重要影响。
通过正确的健康宣教和自我管理,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可以更好地控制疾病,改善生活质量。
病因与发病机制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动脉硬化、血栓形成等问题可能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进而引起心肌缺血,出现胸痛、憋气等症状。
症状与诊断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主要症状包括胸痛、胸闷、憋气、疲劳等。
这些症状往往在劳累情绪激动时出现,但可以通过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等药物缓解。
诊断主要依靠患者症状描述、心电图等检查手段。
生活方式管理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注意合理饮食,避免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保持适量的运动,起居有节制,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等因素。
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是老年稳定型心绞痛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帮助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缺血,缓解症状。
注意事项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防止感冒、肺炎等疾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复查,遵医嘱服药,避免用力过度,保持心情愉快等。
如有不适应及时就诊,遵医嘱调整治疗方案。
老年稳定型心绞痛虽然是一种慢性疾病,但通过正确的健康宣教和自我管理,患者可以很好地控制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患者及其家人能够充分认识疾病,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共同应对这一挑战。
稳定性冠心病基层诊疗指南(2020全文版)一、概述(一)定义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一般包括3种情况,即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缺血性心肌病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
慢性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是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的心肌急剧、短暂的缺血缺氧临床综合征,通常为一过性的胸部不适,其特点为短暂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心绞痛),可由运动、情绪波动或其他应激诱发。
缺血性心肌病是指由于长期心肌缺血导致心肌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化,从而产生心脏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受损,引起心脏扩大或僵硬、慢性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ACS之后稳定的病程阶段,通常无症状,表现为长期、静止、无典型缺血症状的状态。
2019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在新修订发布的《2019年ESC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管理指南》中将稳定性冠心病改称为慢性冠状动脉综合征(chronic coronary syndrome,CCS),包括常见的6种临床情况,其中之一为筛查检出的冠心病无症状受试者。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作为无创检查方法之一,因能初步识别冠状动脉有无狭窄及其狭窄程度而应用于临床冠心病的筛查。
然而,冠状动脉CTA显示冠状动脉50%~90%的狭窄并不一定代表具有功能意义,因此2019年ESC指南推荐对CTA显示冠状动脉有明显狭窄者需要进一步功能评价。
(二)流行病学由于稳定性冠心病由多因素引起,其发病率和患病率很难准确评估,不同研究报告结果也不一致。
基于人群研究显示,心绞痛的发病率随年龄增长不断增加,女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5%~7%增加到65~84岁的10%~12%,男性患病率从45~64岁的4%~7%增加到65~84岁的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