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简介模板可编辑
- 格式:pptx
- 大小:1.22 MB
- 文档页数:7
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不建议您将产品用于未经许可的适应症。
如需处方,请参考产品最新详细处方资料(资料备索)。
所有的文献都以PDF的形式提供,这些文献只能浏览和打印,但是不能做电子版的保存。
尊敬的张领医生:本资料旨在满足您的医学信息需求,无意向您做任何产品的推广。
这些资料可能含有未经许可的产品/适应症的信息,阿斯利康公司不建议您将产品用于未经许可的适应症。
如需处方,请参考产品最新详细处方资料(资料备索)。
所有的文献都以PDF的形式提供,这些文献只能浏览和打印,但是不能做电子版的保存。
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治疗指南解读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润霖--------------------------------------------------------------------------------我国自己制订的第一个“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治疗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中华心血管病杂志发表了。
这个指南是由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组成的专家组,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的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应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HA/ACC)指南和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等,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历时1年多时间,经反复讨论,几易其稿而制订的。
该指南将为广大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消除目前在临床实践中存在的一些误区,规范慢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指南指出,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个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50%的患者。
当体力活动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
典型的心绞痛症状对诊断有重要价值。
对于心绞痛患者应根据临床表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进行危险度分层,决定治疗方案。
冠状动脉造影无疑仍是目前诊断冠心病的金指标和决定治疗策略的最重要手段,但不能将冠状动脉造影作为筛选冠心病的手段。
当前,一些医生对可疑心绞痛患者不行任何无创检查即行冠状动脉造影,致使某些医疗单位冠状动脉造影的阳性率还达不到50%,这绝对是一个误区。
对于不典型的可疑稳定性心绞痛患者,运动负荷试验是非常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并可用于危险分层及血管重建术以后的复查。
遗憾的是,现在我国不少医生过分担心运动负荷试验的安全性,以致于临床应用率很低。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
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
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
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
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
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1. 诊断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
稳定型心绞痛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稳定型心绞痛是指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典型心绞痛发作,其临床表现在1~3个月内相对稳定,即每日和每周疼痛发作次数大致相同,诱发疼痛的劳力和情绪激动程度相同,每次发作的疼痛性质和疼痛部位无改变,疼痛时限相仿(3~5分钟),用硝酸甘油也在相近时间内发生疗效,又称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
目前将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冠脉综合征后稳定的、无症状的阶段统称为稳定性冠状动脉疾病。
本病属于中医学“胸痹心痛”范畴。
中医病名:胸痹心痛病;西医病名:稳定性心绞痛。
二、诊断【西医诊断】1.本病症状分为四大要点:位置、性质、持续时间及与劳累的关系,以及加剧或缓解的因素。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停下休息即可缓解,多发生在劳力当时而不是之后,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1~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2.稳定型心绞痛体检常无明显异常。
心绞痛发作时可有表情焦虑,皮肤苍白、出汗,心率可正常,增快或减慢,血压可升高或降低,可有房性早搏或室性奔马律,心尖区可有收缩期杂音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査:主要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及有无贫血等。
对于胸痛明显者,需要查心肌酶谱、肌钙蛋白,与急性冠脉综合征鉴别。
4.无创检査:(1)所有患者均应行静息心电图检查,胸痛发作时争取做心电图,缓解后立即复查。
(2)常规行超声心动图或核素心室造影。
(3)各种负荷试验,包括心电图运动试验、负荷超声心动图、核素负荷试验,有助于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和危险分层,但必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4)CT血管造影为显示冠状动脉病变和形态的无创检查方法,有较高的阴性预测价值。
但对狭窄病变及程度的判断仍然有局限性,特别是当钙化存在时会显著影响对狭窄程度的判断。
(5)有创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术是检查冠状动脉最精确的方法,可以明确诊断及了解血管病变情况,并决定治疗策略和预后。
【中医辨证分型】胸痹心痛是由于正气亏虚,饮食、情志、寒邪等所引起的以痰浊、瘀血、气滞、寒凝痹阻心脉,以膻中或左胸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临表现的一种病证。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一、心绞痛的定义心绞痛是由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1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及精神应激时,冠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和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二、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危险分层的评价⒈病史:胸痛的特征:①部位:典型者在胸骨后或左胸,范围不局限,可以放射到颈、咽、颌部、上腹、肩背部、左臂及左手指内侧,也可放射到其他部位,心绞痛还可发生在胸部以外如上腹部、咽、颈部等。
每次发作的部位相似。
②性质:常呈紧缩感、绞榨感、压迫感、烧灼感、胸憋、胸闷或有窒息感、沉重感,有的患者只为胸部不适、乏力、气短,但一般不会是针刺样疼痛。
③持续时间:呈阵发性,持续数分钟,一般不超过10分钟,也不会转瞬即逝或持续数小时。
④诱发因素及缓解方式: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发作与劳力或情绪激动有关,停下来休息即缓解,多发生在劳力时而不是之后。
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在2~5分钟内迅速缓解症状。
同时了解有无冠心病相关危险因素(吸烟、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肥胖、早发冠心病家族史)⒉体检:稳定性心绞痛常无明显异常。
体检尚能发现其它相关情况(如心瓣膜病、心肌病、高血压、肥胖等)。
⒊基本实验室检查:①血糖、血脂、必要时作糖耐量试验。
②血常规、甲状腺功能,冠脉造影前作尿常规、肝肾功、电解质、肝炎相关抗原、HIV、梅毒抗体。
③胸痛较明显者,需查cTn、CK-MB。
⒋心电图:胸痛发作前后有动态ST-T改变符合心肌缺血则支持心绞痛诊断。
24小时动态心电图如有与症状一致的ST-T变化,则对诊断有参考价值。
⒌胸部x线:对心绞痛诊断无意义,有助于了解有无心脏瓣膜病、心包病、心力衰竭等。
⒍超声心动图、核素心室造影:有助于检出心脏瓣膜病、肥厚型心肌病,了解左室壁运动及左室功能,评估心肌缺血。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
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
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
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
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
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1. 诊断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引言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着变化的患者。
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
冠状动脉"正常"者也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或内皮功能障碍等原因发生心绞痛。
某些非心脏性疾病如食道、胸壁或肺部疾病也可引起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临床上需注意鉴别。
为了协助广大临床医师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基于循证医学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策略及方法,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组成专家组制订了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
本指南是在收集循证医学证据基础上,参考国外广泛采用的指南,如美国心脏病学院(ACC)/美国心脏协会(AHA)2002年修订的指南、美国内科医师学院(ACP)2004年指南和2006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指南,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制订的,目的在于为临床医师提供一个在一般情况下适于大多数患者的诊疗策略,从而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为了便于读者了解某一诊疗措施的价值或意义,本指南对适应证的建议,以国际通用的方式表达如下: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有益、有用和有效。
II类:某诊疗措施的有用性和有效性的证据尚有矛盾或存在不同观点。
IIa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倾向于有用和有效。
IIb类:有关证据和(或)观点尚不能充分说明有用和有效。
III类:已证实和(或)一致公认某诊疗措施无用和无效并在有些病例可能有害,不推荐应用。
对证据来源的水平表达如下:证据水平A:资料来源于多项随机临床试验或汇总分析。
胸痹心痛病(慢性稳定性心绞痛)中医诊疗方案(试行)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 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 1 )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秒到几十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07 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 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二)证候诊断1 .心痛发作期( 1 )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
(2)气阴两虚、心血瘀阻证:胸闷隐痛、时作时止,心悸气短,倦怠懒言,面色少华,头晕目眩,遇劳则甚,舌暗红少津,脉细弱或结代。
(3)痰阻血瘀证:胸脘痞闷如窒而痛,或痛引肩背,气短,肢体沉重,形体肥胖痰多,纳呆恶心,舌暗苔浊腻,脉弦滑。
(4)气滞血瘀证:胸闷胸痛,时痛时止,窜行左右,疼痛多与情绪因素有关,伴有胁胀,喜叹息,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
稳定型心绞痛诊治指南作者:欧洲心脏病学会今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发布了新一版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旨在帮助医生面对具体患者时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法,同时考虑到了治疗方法对预后的影响以及特定诊治手段的危险/效益比。
该指南不但对欧洲国家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欧洲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包括我国的心绞痛临床实践都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仅就其主要内容做一简介,以飨读者。
一、定义与病理生理学典型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表现为胸部、下颌部、肩背部或上臂部的不适感,常因劳力或情绪压力而诱发,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最常见病因是粥样硬化所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
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阈值在每天甚至同一天都有所不同,症状的变异性取决于关键狭窄部位的血管收缩程度(动态狭窄)和/或远端血管状况。
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有发生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如不稳定型心绞痛、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或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二、流行病学心绞痛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因此具有一定的主观性,故而难以评价不同研究中患病率及发病率的差异。
一项欧洲研究发现,45~54岁女性的心绞痛患病率为0.1%~1%,而65~74岁女性的患病率则猛增至10%~15%;同样年龄组的男性患病率分别为2%~5%和10%~20%。
据此估计,大多数欧洲国家每百万人中约有2~4万心绞痛患者。
在40岁以上西方人群中,无并发症的心绞痛年发病率约为0.5%,但存在地区差异。
疾病进展和急性事件的发生并不一定与冠脉造影所显示的病变狭窄程度相关。
三、诊断与临床评估1. 诊断所有稳定型心绞痛疑似病例都需要接受迅速、恰当的心脏方面的检查,以得到正确诊断和预后评估。
医生应首先进行无创性检查,包括运动心电图、负荷超声心动图或心肌灌注扫描。
这些检查可以评价轻、中度症状患者的病情,并有助于危险分层。
进行运动试验评价时应考虑到受试者的血流动力学反应性、所达到的运动负荷、临床症状特点及心电图ST段的变化。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2007年3月16日,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举行“中国《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与治疗指南》新闻发布会暨高层专家研讨会北京举行。
强调1 对于心绞痛患者根据临床表现,对负荷试验的反应、左心室功能及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情况进行危险度分层,决定治疗方案。
2 运动负荷试验是一非常有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并可用于危险分层及血管重建术以后的复查。
对运动试验的禁忌证进行了详细描述。
3 多层CT(MDCT)或电子束CT(EBCT)对冠心病的诊断价值评价4 治疗目标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目标在于预防心肌梗死(MI)和碎死,改善生存及减轻症状和缺血发作,提高生活质量。
在选择治疗药物时,应首先考虑预防心肌梗死和死亡。
5 关于改善预后的治疗推荐所有冠心病患者均应服用他汀类,使LDL-C水平降至2. 6以下推荐所有合并糖尿病、心力衰竭、左室功能不全、高血压及心肌梗死后左室功能不全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 推荐对所有明确冠心病患者均可使用ACEI6 关于改善症状,减轻缺血的药物治疗:B受体阻滞剂是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改善心肌缺血的最主要药物,应逐步增加到最大耐受剂量,建议长效钙拮抗剂可作为初始治疗药物,而不一定在其他药物无效后使用或加用,此点与国外指南有所不同。
7 规范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血管重建治疗8 顽固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的建议9 心脏X综合征改善症状的药物治疗建议概念心绞痛是由于暂时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以胸痛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最常见表现。
通常见于冠状动脉至少一支主要分支管腔直径狭窄在50%以上的患者,当体力或精神应激时,冠状动脉血流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导致心肌缺血,而引起心绞痛发作,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可缓解。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指心绞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内无显著变化的患者。
心绞痛也可发生在瓣膜病(尤其主动脉瓣病变)、肥厚型心肌病和未控制的高血压以及甲状腺功能亢迸、严重贫血等患者。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指南引言慢性稳定性心绞痛(Chronic Stable Angina,简称CSA)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其特征是由于心肌氧供需不平衡导致的发作性胸痛。
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是冠心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本文档将详细介绍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诊断和治疗指南,以帮助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这种疾病。
诊断临床表现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表现是胸痛,通常呈现为胸部压迫感、闷痛或胸闷,可辐射至左肩、左臂、颈部、下颌、背部等部位。
疼痛多在体力活动或情绪激动后出现,可因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而缓解。
心电图检查心电图是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断的重要辅助工具,常规心电图检查可显示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改变,如ST段压低或倒置。
心脏超声检查心脏超声检查能够评估冠状动脉供血情况,测定心功能指标,发现存在的心脏病变。
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是确诊慢性稳定性心绞痛的金标准,可明确冠状动脉的病变情况,确定是否存在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
治疗非药物治疗•生活方式改变:建议患者戒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进行适量的有氧运动等。
•手术治疗:对于存在严重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患者,可以考虑行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手术。
药物治疗•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可缓解心绞痛发作,并可用于预防心绞痛的发作。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减轻心绞痛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
•钙通道阻滞剂:可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和减少心肌耗氧量来缓解心绞痛。
•阿司匹林: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雷尼替丁:可减少胃酸分泌,预防消化道溃疡的发生。
随访和预后慢性稳定性心绞痛需要长期随访和管理,包括定期复查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变化。
同时,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变化和药物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大多数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改变后,症状可得到显著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结论慢性稳定性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及早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至关重要。
老年人胸痹(慢性稳定性心绞痛)诊疗方案(2020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1990年中西医结合心血管学会修订的《冠心病中医辨证标准》和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胸痹急症协作组《中医心病诊断疗效标准与用药规范》。
(1)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左上臂内侧等部位。
呈发作性或持续不解,常伴有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
(2)胸闷胸痛一般几十秒钟到十几分钟而缓解。
严重者可疼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心跳加快,或心律失常等危象,可发生猝死。
(3)多见于中年以上,常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或多饮暴食,感受寒冷而诱发。
(4)查心电图、动态心电图、运动试验等可辅助诊断。
根据病情可作心肌酶谱测定,心电图动态观察。
(5)必要时行冠脉CT、心肌核素显像或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以明确诊断。
2.西医诊断:参照我国201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介入心脏病学组、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血栓防治专业委员会及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公布的《稳定性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
3.心绞痛分级标准:参照1972年加拿大心血管学会心绞痛分级标准。
Ⅰ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但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Ⅱ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
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
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Ⅲ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内,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Ⅳ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二)证候诊断1.心痛发作期(1)寒凝血瘀证:遇冷则疼痛发作,或闷痛,舌淡暗、苔白腻,脉滑涩。
(2)气滞血瘀证:疼痛剧烈多与情绪因素有关,舌暗或紫暗、苔白,脉弦滑。
2.心痛缓解期(1)气虚血瘀证:胸痛、胸闷,动则尤甚,休息时减轻,乏力气短,心悸汗出,舌体胖有齿痕,舌质暗有瘀斑或瘀点、苔薄白,脉弦或有间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