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探讨
- 格式:pdf
- 大小:62.88 KB
- 文档页数:2
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变化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其中,景观格局的变化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景观格局是指地表形态、植被分布、土地利用等因素共同构成的地物空间配置的总体特征。
因此,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变化不仅与自然资源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维护和人类健康密切相关,还与人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密不可分。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生态环境中景观格局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如何保护景观格局的稳定。
一、原因分析1.城市化进程加速城市化指的是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量用地、开发和建设使得原有的生态环境和生物栖息地被破坏。
特别是在城市周边和郊区,农村居民建房、开荒种地、养殖等行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尤为严重,导致原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态环境的严重恶化,进而影响到整个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2.农业生产方式变化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的推广和发展带来了生产效率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负面影响,比如大规模农业生产模式下的农药、化肥的过量使用和粗放式农业生产模式造成的土壤流失等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直接影响到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3.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地质变化等自然因素的影响也对景观格局的稳定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譬如,气候变化导致的干旱、水资源短缺、温度升高等变化将进一步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从而影响到景观格局的稳定性。
二、影响分析1.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环境是保障生物多样性、社会发展和人类健康的重要基础。
当生态环境中的景观格局开始发生变化时,这意味着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受到了威胁。
当生态环境的物种种群、地表水、空气、土地、气候等基本要素发生改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威胁,生态环境会受到破坏。
2.资源的浪费与损失景观格局的变化还可能导致资源的浪费和损失。
比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景点周边的自然环境和景观格局可能出现严重的破坏,这样既浪费了资源,也损失了可持续发展的机会。
3.经济与社会发展受阻景观格局的变化会对当地的发展产生影响,包括经济、社会和文化等领域。
广州越秀公园景观格局分析及生态完善建设研究的开题报告【摘要】越秀公园是广州市内的一处优美的城市绿地,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但是现有的景观格局存在一些问题,如景观的整体性不足、生态环境不完善等。
本文通过对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探讨,提出了一些生态完善建设的思路和方案,以期能够提高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的整体性。
【关键词】越秀公园,景观格局,生态完善建设一、研究背景及意义越秀公园位于广州市越秀区,是广州市内重要的城市绿地之一。
该公园占地面积较大,具有丰富的文化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是广州市民休闲娱乐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
但是,近年来随着城市快速发展和人口的急剧增长,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和景观格局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公园内的一些自然景观资源被破坏或者受到了污染,公园的景观整体性不足。
因此,为了提高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的整体性,有必要对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生态完善建设方案。
二、研究内容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一)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分析本文将通过对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探讨公园内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如景观的整体性不足、公园内一些自然景观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
(二)越秀公园生态完善建设方案的探讨本文将研究和探讨如何通过生态完善建设,提高越秀公园的生态环境质量和景观的整体性。
具体方案包括:增加植被的种植密度,提高公园内的空气质量;增设垃圾分类回收设施,清理公园内垃圾;加强公园内自然景观的保护和修复等。
三、研究方法本文将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实地调查,了解公园内的现状和问题所在,对公园内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文献综合分析,了解国内外城市绿地生态环境和景观完善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
四、论文结构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具体如下:第一章,绪论。
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概述越秀公园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第二章,越秀公园的景观格局分析。
50基于格局与过程耦合机制的景观空间格局优化方法研究The Method of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Based on Coupling Mechanism of Patterns and Processes摘 要:景观生态学中的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关系原理,是生态学研究转化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所必需的“空间语言”之关键所在。
研究分析了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内涵与外延,认为“快”过程所对应的流动和迁移过程更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与控制,并针对“快”过程剖析了景观中格局与过程的动态耦合关系,继而从景观功能与景观连通性两方面,进一步揭示了格局-过程耦合系统的外在表现与内在机制,最终提出景观空间格局优化五步骤方法:景观功能评价、系统耦合关系分析、关键过程分析、景观连通性分析、空间格局优化。
关 键 词:风景园林;格局-过程耦合;空间格局优化;景观功能;景观连通性;景观生态规划文章编号:1000-6664(2017)03-0050-06中图分类号:TU 986 文献标志码:A 收稿日期:2016-06-12; 修回日期:2016-08-3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51578437)、陕西省教育厅重点实验室科研计划项目(编号2013JS056)和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研究开发项目(编号2013-K1-4)共同资助Abstract: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ecology based on the pattern-process relationship is the key to translate ecology research into "spatial language"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 By analyzing the connotations and denotation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ecological process, it is thought that flow and movement of the "fast" process is more easily interfered and controlled by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n analyzed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landscape patterns and ecological processes. By revealing the external behavior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e coupling system from landscape function and landscape connectedness, the method of landscape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is putting forward, which mainly includes five steps: to evaluate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to analyze the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the system; to analyze the key process; to analyze the landscape connectedness of spatial pattern; and to optimize the spatial pattern.Key word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pattern-process coupling; spatial pattern optimization; landscape function; landscape connectedness; landscape ecological planning1 问题的提出长期以来,景观生态规划设计难以走出“重理念,重形式,轻原理,轻机制”的迷途。
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近年来,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的进程,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目的和强度,而景观格局则是指特定区域内各类景观元素的分布、形态和相互关系。
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它们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构成了一个地区的面貌。
首先,土地利用对景观格局产生了直接影响。
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决定了各类景观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
例如,在城市中,由于工商业用地的集中分布,建筑和道路成为了主要的景观元素,大片的绿地和农田被压缩成为小片或者稀疏的存在。
而在农村地区,农田和自然景观则占据了主要位置。
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对景观格局进行调控和优化,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其次,景观格局也反过来影响了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
景观格局的形态和特征直接影响到土地的生产力和资源价值。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破碎化和不连贯的特点,而且土地利用方式没有很好的适应这种特点,将会出现土地浪费和资源损失的情况。
因此,必须根据具体地区的景观格局特点,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效益。
此外,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的调整还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息息相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土地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土地利用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然而,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可能导致资源过度开采,环境破坏和生态失衡。
因此,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通过合理选择和布局土地利用方式,可以优化景观格局,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良好的景观格局也能推动土地利用的选择和布局,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因此,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分析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课题,在未来的研究和实践中仍然需要不断深入探讨和改进。
我们要致力于寻求一种能够符合经济、社会和环境需求的土地利用和景观格局模式,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第5卷 第3期 中 国 水 运 Vol.5 No.3 2007年 3月 China Water Transport March 2007
收稿日期:2007-1-15
作者简介:张 波 男(1981-) 广州市海珠区绿化管理工区助理工程师 (510220)
对城市景观格局优化的探讨
张 波
摘 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展,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优化城市景观格局,已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
本文以景观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基于景观生态规划最优化原则,对城市景观格局优化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格局优化 景观生态学 城市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973(2007)03-0051-02
一、前言
城市是一个自然调节能力较差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依赖外部环境输入的负嫡流得以存在和发展。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不断扩张,建筑物密度越来越大,城市的可利用土地与空间越来越少,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急剧膨胀而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索取与破坏,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矛盾日益复杂与尖锐,严重地制约了城市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居民生存环境质量的改善。
因此,通过构建合理、稳定的自然生态系统,引导城市用地和空间资源的合理配置,形成城市生态的良性循环,使城市与自然的关系重新恢复和谐,是现在与未来城市发展中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保持和完善城市生态格局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1.生态整体性与空间异质性理论
生态整体性(Ecological Holism )和空间异质性(Spatial Heterogeneity)是景观生态学理论核心的集中体现。
景观是由景观要素有机联系组成的复杂系统,含有等级结构,具有独立的功能特征和明显的视觉特征。
一个健康的景观生态系统不仅具有结构上的完整性,还必须实现功能上的连续性,即具有整体性。
景观不是各个景观元素的简单集合,还具有各组成要素所没有的特征。
景观功能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是生态整体性基本思想的直观表达。
空景观结构最基本的构型是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组合,斑块类型、形状和大小等影响着景观斑块功能的发挥;河流、道路、绿化带等类型廊道的连通性、环度、曲度以及网络体系对物质、能量的迁移起着重要作用;基质是景观中面积最大、连接性最好的景观要素类型,它控制着景观中主要的生态流,而生态流又通过廊道在各斑块之间流动,从而保证景观正常发挥其功能。
不同大小和内容的斑块、廊道、基质、网络构成了景观的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往往同抗干扰能力、恢复能力、系统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密切相关。
异质性是景观功能的基础,决定了空间格局的多样性。
2.城市景观的构型
景观结构最基本的构型是斑块一廊道一基质的组合。
城市景观中的斑块,是指具有不同功能和属性的,相对同质的地质或空间实体,对城市景观生态学属性有重要影响的景观要素斑块有城市公园,城市绿地,小片林地等。
城市景观廊道是城市景观中线状或带状的景观要素,其中以交通线路构成的网络为主。
河流、沟渠、林带等廊道,对城市景观的生态学属性具有显著的影响。
城市景观中的这些廊道是城市景观物质、能量和生物多样性集中或汇集的地方,对维护城市景观功能具有特殊的作用。
3.城市景观的异质性
景观异质性是指在一定的区域内,一个景观中对一个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生存起到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在空间及时间上复杂程度[5]。
城市生态学属性的景观异质性主要表现为城市公园,绿地,小片林地,水系,道路廊道等性质各异、功能不同的景观组成要素的多样性,及其在空间上的分布格局。
异质性高的生物格局直接影响到城市景观生态学属性上对外部的抗性及其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
城市生物多样性,对于城市景观异质性有着重要意义,有利于物种共生以及增强城市景观定性。
三、维持城市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重要性
生态过程从内容上分,有生物过程、非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生物过程如某一地段内植物的生长,水的生物自净过程,生物群落的演替,物种之间的过程,物种的空间运动,有机物的分解和养份的循环利用过程[6]。
非生物过程如风、水和土及其它物质的流动等。
人文过程则是城市景观中最复杂的过程,包括人的空间运动,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
尊重生态过程进行景观和城市规划是生态规划的核心。
在一个人为影响占主要地位的景观中,特别是城市,自然景观和自然过程已被人类活动分隔得支离破碎,四分五裂,自然生态过程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已遭到严重的威胁,而将最终威胁到人类及其文化的可持续性。
因此,景观生态学应用于城市中特别强调维持和恢复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Noss1991;Schrieiber1991),岛屿生态学和景
52 中 国 水 运 第5卷
观生态学都有大量的科学观察证明维护景观格局连续性对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意义(Macarthur and Wilson 1963,1967,Foriman1995)。
这为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维持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连续性(包括垂直过程和水平过程)对维持整个城市景观生态格局稳定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基于人们对维持人类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的认识和人类对自然的尊重,体现了人的价值观和文化水平以及人类的景观体验及其认知学的意义。
四、维持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的几个关键途径
1.疏通城市绿色廊道
狭长的绿色廊道,连续散布于城市的,具有各种所有权关系,各种使用功能的大小绿地,形成绿地网络结构,使动植物生境之间的距离小于重建群落的距离阀限,从而建立基因交换、营养交换所必需的空间条件,恢复城市外部生物基因的正常输入和城市内部生物基因的自然调节。
(1)建立水系廊道网络
以水系网络结构为联系,将城市中孤立斑块连为一体,形成一种串珠式结构,这要求城市扩展与由城改造过程中有意识地留出绿化用地,以保持山体与水系之间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是山、水景观远素之间自然的必然,也为生物提供一个连续空间。
(2)城区街道绿化作为联系通道
设计城中绿色斑块与主要街道绿地的联系廊道,并通过主要街道绿地将城区各孤立斑块连为一体。
绿化联系通道面积有限,要重视植物配置,借鉴地带性自然群落的种类组成,结构特点和演替规律。
根据不同植物的生态幅度,合理配置乔、灌、藤和草本植物。
测试数据表明,不同群落结构的街道绿地的生态效应相差较为悬殊,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群落结构较完善的绿地主要是乔木履盖度达60%以上的乔、灌、草型复层结构绿地的生态作用远高于其他类型,这是因为其植物枝叶所占据的空间体积即三维绿量远超过后者。
2.从整体景观格局出发开辟新绿地
建立城市景观生态连续体,从整体景观格局出发,有意识地增设园林绿地,在关键生态作用或生态价值的局部和联接点建设绿地,如具有较高物种多样性的生境类型或单元,生态网络中的关键点,对人为干扰很敏感而对于景观稳定性又影响较大的单元,以及对于景观健康发展具有战略意义的地段等。
3.在城市扩展中维护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连续性 在城市扩展中,应把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的连续性作为城市规划的主要内容,充分考虑到城市边缘土地利用格局。
分析景观生态过程,通过其动态和趋势的模拟来判别对维护景观生态过程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景观局部、位置和空间联系,即景观生态安全格局。
建立城市防护林带,以保持城市与城郊间的平衡的生态过渡关系。
环城绿带在改善城市景观,限制城区的扩张有着重要作用,伦敦环城绿带平均宽度为8000m最宽处达30000m,大面积的绿地有效地起到景观生态安全格局的作用,保护景观生态的完整性与连续性,对于冷却空气和推动空气运动,改善城市地区的小气候,作用明显。
4.引入自然群落的结构机制
自然群落,特别是顶级群落不仅可以在无虫灾,农药污染和管理投入的条件下自我维持,自我更新,而且自然生产力及自然信息总量远远大于人工群落,城市在引入自然群落结构机制时,可划分为正常生态区、过渡生态区、变异生态区,人工自然区等不同区域,因地制宜地建立起从原生群落,次生群落到人工群落的过渡型体系,用以协调城市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多种关系。
在引入自然群落结构机制的启动阶段,可创建城市自然群落保育中心,如:生态公园。
伦敦中心城区的摄政王公园建立禁猎地带和苍鹭栖息区,并成功地建立多类型的混合生境。
伦敦中心区的公园有40-50种鸟类自然地栖息繁衍,而伦敦市边缘只有12-15种。
五、结语
城市景观生态格局优化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民众普遍素质不高,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国家,成本尤为巨大。
这就从客观上要求我们的政府、我们相关的专业人士以科学的理论和原理为指导,积极探索国外先进的城市景观生态格局优化途径,并根据我国的实际加以运用。
这需要多届政府一贯的重视、一致的政策、持续的投资和积极的教育引导。
而景观设计师在其中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发挥专业优势,为政府决策提供咨询与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我国城市景观生态格局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发曾.论我国城市开放空间系统的优化.人文地
理.2005.82.2.
[2] 王仰麟.景观生态分类的理论方法.[J].应用生态学
报.1996.7.增.
[3] 王向荣等.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和实践.[M].北京.中
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 俞孔坚等.论城市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J].城市
规划.19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