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与使命同行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2
《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15篇)《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 1本周一,我们全校老师共同观看了于漪老师的专辑《生命与使命同行》,使我心潮澎湃,感受颇深。
于老师的精湛技艺和崇高师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心中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从而也激发了我教书育人的神圣感和使命感。
于老师深情地说:“三尺讲台就是我生命闪光的地方,上课,我是用生命在唱歌,因为我觉得每节课都影响到孩子的生命质量。
课要教在学生身上,教到学生心中,成为他们良好素质的一部分。
”当听到于漪老师的这一段话时,我感动于这位耄耋老人对于教育事业的挚爱,感动于这位教育智者博大的精神,感动于这位教育前辈的情意深长的教诲。
这是于漪老师的一种追求,也成为于老师永不停步执著追求的内在驱动力。
于老师对自己严格要求,语文课不断创新、精益求精。
有位年轻人听了于老师两千多节语文课,发现于老师不仅把课上得神采飞扬,讲得铿锵动人。
而且同一篇课文教学方法从不重复。
这一点让我敬佩不已。
对照自己,常常觉得现在上的这些课文我都教过了几遍,用不着花费功夫去重新设计,常常满足于照着原来的方式方法“熟门熟路”开展教学。
今后我要向于老师学习,即使是教同一篇课文也应该不断挖掘教材内容,再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改进教学方式,并充分运用教学中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进行教学活动。
在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学习习惯差,不爱念书的顽皮孩子,有的家长对孩子放任自流,缺乏家庭教育。
对这些还不懂事的孩子,我有时缺乏足够的耐心,当看到他们上课一次次开小差、小声说话或者做小动作、作业潦草、拖拉,虽然多次进行了教育批评、指正,但他们当时好了一会儿,过几天又恢复老样子,真是让人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气愤,有时还会头脑中冒出不想再管的可怕念头。
“一定要为孩子的未来着想”。
于漪老师的.这句话振聋发聩,不断回响在我耳边,促使我今后坚决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位学生。
今后,我要做学生成长的铺路石,要做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做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
农业银行职工演讲稿-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篇一:银行职员演讲稿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站在这儿,我不禁想起了小时候为同学们讲故事的情景,可是今天,当我再次站在讲台上,讲述的不再是用美丽词汇编写的童话,当然也不是一次竞争的演讲,我仅仅是在用我的心去描绘一个无须华丽的词藻来装饰的巨变,一个农行人深深的感动与激情。
当我的目光第一次触摸到农行,是那一抹深深的绿色那高悬在大街小巷的农行行徽、那路边硕大的广告牌,让我一瞥难忘的是那象征着收获的麦穗标志,它尤如一丛绿油油的希望,让我仿佛看见了农行正在祖国大地上激情的繁衍、茁壮的成长,终于长成了今天的一棵棵参天大树,形成了一道道靓丽的绿色风景线。
然而就是为了这片绿,又饱含了多少农行人的艰辛与付出、泪水与欢笑、成功与喜悦 1979年刚刚从人行分家的xx农行可谓一贫如洗,破旧简陋的办公室、营业间,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几本帐簿、几架算盘,外加几十号人马就组成了一个“新家”,甚至连一台车也没有,上下介头寸就用自行车代替。
还记得我们曾经历的信用社分家、农发行脱钩,就象一个个从母亲身边长大的孩子,虽然母亲是那么的留恋,但她又是那么勇敢果断,因为放飞孩子就是放飞希望,就是走向未来;又记得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农行也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一个经营体制的根本性变化,由国家专业银行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全面推向了市场,在许多政策性因素形成的包袱没有消化的情况下实行自负盈亏的企业化经营,渐渐地丢掉投入大产出小的农村阵地,艰难地走出了从农村包围城市的发展道路。
但是我们的前辈们没有气馁、没有妥协,经过几十年的风雨沧桑,几代人的不懈奋斗,再看今朝,怎不令人振奋、令人自豪。
你看,经营目标和经营宗旨立起来了,完善的管理体系建起来了,优质文明服务做起来了,高科技络架起来了,我们的农行强大起来了!我也成了一株含露初放的麦穗,感受着农行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转折,特别是在我身边默默奉献,润物无声的农行人、农行事。
这些年来,xx支行的几届领导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尤其是交流干部,只争朝夕,忘我工作,掌舵把方向,传好接力棒,为xx 支行的美好明天呕心沥血,卧薪尝胆,只求奉献,不图回报。
幼儿教师看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观后感摘要:一、引言二、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概述三、观后感及启示四、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与担当五、结尾正文:【引言】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有幸观看了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这部作品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纪录片通过讲述不同领域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他们为使命而努力奋斗的精神风貌。
在观看过程中,我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也对自己的职业道路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概述】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通过讲述不同领域的人物故事,展现了他们在面对困境时如何坚守使命,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作出贡献。
片中的人物既有杰出的科学家,又有普通的基层工作者,还有富有创新精神的创业者。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生命与使命的同行。
【观后感及启示】观看这部纪录片,我深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重要性。
在片中,每个人物都把自己的生命和使命紧密相连,为了国家和民族的繁荣,他们不懈努力,甚至甘愿付出生命。
这种精神让我备受感动,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的使命是培养下一代的优秀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以片中的人物为榜样,坚守教育事业,时刻保持对生命的敬畏和对使命的担当。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职责与担当】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们要牢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责任感。
以下几点是我们应当践行的:1.关爱每一个孩子,尊重他们的个性,挖掘他们的潜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2.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与时俱进,关注教育领域的发展动态,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
3.注重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索未知世界。
4.关心家庭教育,与家长密切合作,共同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5.立足本职工作,为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结尾】总之,纪录片《生命与使命的同行》让我更加坚定了作为一名幼儿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作文三篇之让生命与使命同行【篇一:让生命与使命同行】我们不是风中的墙头小草,摇摆不定。
我们是一支利剑,一往无前地出征。
我们出征,让生命与使命同行。
曾几何时,我们因父母的不满而气愤怏怏;曾几何时,我们也将基本的社会道德弃之路旁;曾几何时,我们面对鲜艳的五星红旗淡化了敬仰。
而如今,我们内心总是充满渴望,渴望父母康健,渴望社会安定,渴望国家富强。
漫漫岁月,胸怀使命,执骨血,不负大丈夫之志。
细数历史的烟云,你会发现魏晋的风骨——竹林七贤的不羁,盛唐的高风——李白的潇洒、王维的闲适,你还会找到明清的不俗——王阳明的理性、曹雪芹的悲歌。
唯有以君子之风的卓尔不群,才能彰显自身的凌光万丈,平生朗然,知命守道不易志矣。
读周作人的散文《瓜豆集》,有一种微风细雨拂面之感。
其中的《结缘豆》一文,尤让人难以忘怀。
“煮豆微撒以盐而给人吃之,岂必要索厚偿,来生以百豆报我,但只愿有此微末情分,相见时好生看待,不至伥伥来去耳。
”此话如此温润而后退,可涵盖各种立场,让人心生欣赏。
心念感恩,驱走了内心的寂寞与冷清。
拂去尘埃,轻叩心扉,它不必拘泥于固定的形式,窗前的山雀不刻意惊扰;与天真可爱的小孩相视会笑;同渐老的母亲步与河岸,偶有小言。
立身不从一步起,如泥中濯足,如何超尘脱俗?处事不会退一步,如羚羊触藩,如何堂正为人?这需要我们腹藏宽博的襟度与涵养。
《菜根谭》有言:“径路窄出,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
”心存实朴,不让事物过于边缘化,这正是君子处事所要求的品质。
行走于大千世界,心存感念与美好,且行且微笑。
担当是一种青春的姿态,责任是上帝给予的恩赐,两者同是一个具有常规素养的普通人应有的自我要求与规范。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两句话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气息,激励着亿万的中华儿女。
现在请把头抬起,把心放低,担当起每一份心灵的向往。
【篇二:让生命与使命同行】有一天,在院子里的石壁下,有一群蚂蚁在运粮食。
中考作文万能开头结尾:“使命”为话题
1、春天到了,小草用生命绚丽季节的使命,夏天到了荷花用生命绚丽季节的使命。
秋天到了菊花用生命绚丽季节的使命,冬天到了梅花用生命绚丽季节的使命。
但不论什么季节,总有那么多生命高贵的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2、我们踏着荆棘出发,又伴着花香归来,只为心中那个对成长的承诺。
这一路上我们怀着对未来的渴望,带着对未来的担当乘风破浪,我们传递着快乐,播种着希望,终于不辱使命到达了梦想的彼岸,使命就是完成一个平凡的理想。
3. 我背起行囊走在青春路上,感到肩膀因使命变得舒畅,心灵也对未来有了渴望。
他散发光芒,为我指引前进的方向。
荆棘一路,风雨兼程,虽有泪水和伤痛,也没有减轻我的信仰,我怀着坚定的信念继续我的成长路程,荣誉和忠诚让使命沸腾,让脚步铿锵。
4、是什么叫醒了青涩朦胧的我?是我的使命,每一个青年都有自己的使命一份使命一份期待,这份期待就是我们对未来的担当,让我们生命与使命同行,与世界相遇,不辱使命!
5、风之使命,一个忙碌的梦想,铿锵得走在荆棘上;云之使命,一个安闲的梦想,向往着未知的远方;星之使命,一个平凡的梦想,闪烁在你迷茫时·······与这美好的世界相遇,不辱我的使命,也不辱当下的时光。
6、我是一滴水,我有一滴水的使命,我要滋润一片土地,让生命更加饱满;我是一棵草,我有一棵草的使命,我要绿遍山冈,让人们
的环境更美好;我是一只鹰,我有一只鹰的使命,我要张开翅膀,搏击一方苍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让我们带着使命一起走向远方!。
让生命和使命同行演讲稿让生命和使命同行有一个问题我们始终在思索,那就是生命的意义是什麽?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回答。
记得30多年前,党的好干部焦裕禄走进兰考一位老农家时,曾经说过一句让后人广为传颂的话:我是您的儿子。
短短一句话,跃然而出的是对人民群众的无限深情,更是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挚诚的心。
岁月的长河悠悠流淌,榜样的精神代代相传,一位又一位我们的优秀干警,以自己对政法事业的赤诚奉献,在老百姓的’心中铸就了一座又一座不朽的丰碑。
远的不说,就来说说我身边的例子吧。
执行干警陈mou 平时工作认真负责,同事都知道他身上带的钱从不超过三百元,但每每碰到当事人家庭困难时,他总是毫不犹豫地慷慨解囊。
从1997年部队转业到现在,他捐助困难群众达五千余元,也许在大家看来这只是个小数目,但陈法官的家境并不富裕,一家三口到还住60平方米的老房子。
在对待群众的问题上,陈浩江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把帮助老百姓,尤其是为弱势群体排忧解难,看作是做人的良知,这是共产党员的党性,是法官的使命。
法官张mou 在执行一起赡养的案件中依判决书所载给老太太新建了卫厨齐备的住所,住了一段时间老太太觉得不够宽敞,要求入住养老院,在已经执毕的情况下,张法官积极地与村委会及被执行人协调。
不久,老太太又提出增加生活费,于是,张法官又开始忙碌。
有人笑说,老太太告了一件官司下半生就把你当儿子了。
对此,张法官是这样解释的:对子女而言赡养老人是义务也是使命,而承办人的责任就是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也没有可圈可点的豪言壮语,张勇用自己无私的言行,默默地诠释着“法官”这一神圣的字眼。
法警队长李mou带病坚持带领队员“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警队荣耀的背后是他八年如一日无悔的付出。
其实,像他这样长年耕耘在我们法院的政法干警还有很多,很多。
在这里,我向新世纪最可爱的人致以最崇高的敬礼(敬礼)。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
人民教育家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
董少校
【期刊名称】《西部教育研究(陕西)》
【年(卷),期】2022()11
【摘要】从教70年,开设了近2000节公开课,培养了三代特级教师,写下了400多万字的论文专著,人民教育家于漪是无数中国教师心中的偶像。
近日,央视《面对面》节目对93岁的于漪老师进行了专访。
她对三尺讲台的始终坚守,对学生持久而强大的爱,感动了无数观众。
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择一事,忠一生”。
让我们一同走近
她的故事。
01秉守“教文育人”理念:“既教文,又教人”1951年夏,22岁的于漪
从复旦大学教育系毕业,初入教坛。
工作步履维艰,又遭大病突袭。
【总页数】3页(P66-68)
【作者】董少校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让生命与使命结伴同行——在“于漪教育思想暨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
2.一位教育家的人格长征——于漪新著《岁月如歌》所揭示的生命穿透力
3.
用行动践行"让生命与使命同行"——记基础教育改革的优秀教师代表于漪4.基于
个体成长史的人民教育家于漪生成机理分析5.人民教育家先进事迹——于漪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通用5篇)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通用5篇)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观后感吧。
你想知道观后感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于漪《生命与使命同行》观后感1在最近几天的师德楷模培训后,拜读了《生命与使命同行》这本书,书中一段段生动形象的文字,一个个令人难忘而为之动容的故事,一篇篇发自肺腑的访谈。
让我产生许多感慨,并得到很多启迪。
故事中的老师们把毕生的心血献给了祖国的教育事业。
他们一身淡泊名利,无私奉献.无怨无悔,以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自律自勉,教书育人。
教师是一缕清晨的阳光,无私的放射出自己的光芒,照耀着学生。
他们视教育为一生的使命,时时燃烧着爱的火焰,处处流淌着情的甘泉。
面对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面对一个个灿烂甜美的笑容,面对一颗颗纯真无瑕的心灵,真诚地给以阳光般的温暖。
虽然阳光不能洒遍每一个角落,润泽每一颗成长中的幼苗,但王生英老师说过她承诺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就是这样一位淳朴的老师,有着一颗简单的心。
即便这样,老师们还是耐心的去寻找,寻找着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他们时刻坚信着,只要用心去教,每位学生都会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这样给给予之爱,无求之爱,忘我之爱,超越之爱,为学生们铺上一条通往广阔世界的路,把一批批的学生送上了光明而无穷智慧的大道。
身教重于言行,老师在学生一生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
老师用自己的无私成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人才。
教师就是在以一颗普通人的心灵,播撒着爱的种子、让种子在阳光明媚的情况下茁壮发展,培育爱的心灵的过程中,奉献出自己的一生,成就着辉煌的人生!另我感动之余,我也更加需要自我反思。
在进行学校分配的同时,并不如自己所愿,刚踏入德政村,踏入汇南小学,怀着忐忑的心情。
但在第一天报道时,林校长对着我们新老师说,家里的装修他都不在,而学校的装修,几乎整个暑假都在,只有热爱自己的学校,才能在教师的岗位做得更出色,既来之,则安之。
生命与使命同行
我深感肩上挑着千斤重担,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跳着国家的未来,今天的教育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我不敢有丝毫懈怠。
——于漪60年前,非科班出身的她第一次走上语文教育的讲台,从“不得门径”到“登堂入室”,倔强的她用“明灯相伴过午夜”的板凳功走出而属于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
作为上海首批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的课几乎堂堂都是公开课,她关于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等理念被写入国家课程标准,她“教书育人”的思想,更对推动语文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从连语文之门都摸不着的普通教师,到中国语文教学界的一面旗帜,于漪成功的秘诀其实非常简单,甚至有些傻——每堂课都会用10个、20个小时准备,即使在教了几十年书后仍然坚持每节课写教案和“教后记”,为了在课上做到“要言不烦”、“一语中的”,课后必留下自己的废话记录,反复自省改进;即使同一篇课文,也绝不用同样的方法教“第二遍”,因为“文章是旧的,但学生是新的”……
在于漪看来,做好一名“合格”的教师并不容易,因为这“格”不是用量来衡量的,而是国家的要求、人民的嘱托。
“每一堂课的质量,都影响着孩子生命的质量,站上讲台,我就用生命来歌唱。
”
做了教师,能把咱学校的知识教给山区的孩子们,为他们铺一条通往广阔世界的路,我就感到自己是个有用的人。
——王生英一种境界,让她把奉献当做永远的追求。
在这10年中,王生英所带的班级,不仅没有一个学生辍学,而且在全乡同年级班级的考查中,成绩从未低于前三名。
她的学生中,有数十人后来考上了大学,他们后来当上了村官、矿长、医生、教师,在不同的岗位上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光发热。
2000年,她赶上最后一班车转为公办教师,目前每月工资已超过2000元。
“两免一补”的政策让山里的孩子们再也不用为学费发愁了。
如今,王生英每天吃住都在学校,真正是“以校为家”,只有周末才回自己家看看。
2003年,随着农业中小学布局调整,分布在几个自然村的教学点,全部合并成了卸甲平学校,政府投入五万多元危房改造资金,为学校修建了9间新教室,王生英和她的学生们也从此告别了以校为家的日子。
2004年秋季开始,学校也要开设英语课,而卸甲平学校当时没有英语教师。
这时,年近50岁的王生英又翻出英语书,跟着电视学,跟着复读机学,硬是承担了全校的英语课。
如今,学校的远程教室也已建成。
所有这一切的努力,按王生英的话说,就是“让这些可爱的农村娃们也能像城里的孩子一样,享受优质的教学资源,接受全面的素质教育。
”
今日的寒风里,记者随着王生英来到她家的二楼,墙壁上当年的课程表还在,这些做了10年教室、曾经坐满学生的房子,由于挨墙站着3个大书柜,才不至于显得太空落。
王生英说,反正房子空着也是空着,她就在这里办了一个家庭图书室,全国各地的热心人捐了不少的书,要让他们发挥作用。
她准备自己陆续再买一些新书,不仅仅是给学生们看,也给乡亲们看,帮助他们开阔眼界,学习科技知识,尽快走上致富的道路。
“这也算是我为新农村建设做得贡献吧。
我想,
这是很有意义的。
”
是啊,“这是很有意义的”!王生英,您也许不知道,您的这句话曾在《乡村女教师》中出现过。
影片接近尾声,已经桃李满天下的瓦尔瓦拉教师,在回想自己数十年的乡村教育生涯时,就是这样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