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
- 格式:ppt
- 大小:238.00 KB
- 文档页数:11
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
绝命诗一般指狱中题壁。
《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在狱中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接下来就由店铺带来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绝命诗
谭嗣同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就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请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诗的前两句,表达的恰恰是:一些人“望门投止”地匆忙避难出走,使人想起高风亮节的张俭;一些人“忍死须臾”地自愿留下,并不畏一死,为的是能有更多的人能如一样高风亮节的`杜根那样,出来坚贞不屈地效命于朝廷的兴亡大业。
诗的后两句,则意为:而我呢,自赴一死,慷慨激扬;仰笑苍天,凛然刑场!而留下的,将是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肝胆之气!
【谭嗣同《绝命诗》原文和赏析】。
【导语】《狱中题壁》是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谭嗣同在光绪⼆⼗四年(1898年)狱中所作的⼀⾸七⾔绝句。
这⾸诗格调悲壮激越,风格刚健道劲。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谭嗣同这⾸诗词,欢迎阅读! 《狱中题壁》 清代•谭嗣同 望门投⽌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赏析】 这是“戊戌六君⼦”之⼀的谭嗣同在狱中所题写⼀⾸绝句。
戊戌变法只维持了103天,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肆捕杀维新党⼈。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位⽇本友⼈⼒请谭嗣同东渡⽇本,他却说:“各国变法,⽆不以流⾎⽽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流⾎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嗣同始。
”慷慨赴义。
这⾸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祝福,以及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愿为⾃⼰的理想⽽献⾝的壮烈情怀。
“我⾃横⼑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句诗,有多种解释,尤其是“去留”⼆字,争议颇多。
⼀般认为“去”是指逃亡离去的康有为和梁启超,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经转折逃往加拿⼤,⽽梁启超则逃亡⽇本;“留”是指谭嗣同⾃⼰,变法失败后有⼈劝谭嗣同东渡⽇本,但被谭嗣同拒绝,⽢愿留下来,保护光绪帝。
另⼀种说法是说,“去”是指侠客⼤⼑王五,谭嗣同曾随⼤⼑王五学习武术,变法失败后,谭嗣同和⼤⼑王五⼀起营救光绪帝,但未能成功;“留”则是指谭嗣同⾃⼰。
第⼆种说法也并⾮完全没有道理,谭嗣同和⼤⼑王五关系⾮同⼀般,⽽谭嗣同死后,⼤⼑王五也冒着危险为谭嗣同收⼫,⼀时被传为美谈。
最后⼤⼑王五参加义和团,被⼋国联军杀害,并枭⾸。
更有⼀种说法认为“去留”是偏正词,即留,肝和胆分别对应“两昆仑”,只有⼀层意思。
前两种说法的意思是,逃亡保存实⼒也好,留下为了牺牲也好,我们都是好样的,我们的事迹都会像昆仑⼤⼭那样,永垂不朽。
如果是第三种说法,这两句的意思就变得更加简单,即使⼤⼑架在我的脖⼦上,我⼜有何惧,那就去留下我如昆仑⼤⼭⼀样的浩然之⽓吧!更加能表现出作者⼤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勇和⽆畏。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1、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狱中题壁【年代】:清【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
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
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
古文止作趾。
”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
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
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
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
《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
”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
”剑亦可称为刀。
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
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
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爱国诗歌——《狱中题壁》《狱中题壁》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狱中题壁》作者简介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
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
他是改良主义的激进派。
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
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因戊戌政变被捕,慷慨就义。
著有《谭嗣同全集》。
《狱中题壁》简介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我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
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狱中题壁》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其诗作《狱中题壁》以深沉而悲壮的笔触,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原文如下: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创作于戴望舒被日军逮捕入狱期间。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诗人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正义的坚信。
诗的开头,“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这种表述直抵人心,展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然和对朋友的深情嘱托。
他并不惧怕死亡,而是相信自己的精神会在朋友们的心中长存。
这种豁达与坚定,令人动容。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里明确指出了死亡的背景——日本侵略者的牢房,强调了那深深的仇恨。
这仇恨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诗人希望朋友们能够铭记这份仇恨,勿忘国耻。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这几句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诗人坚信,终有一天,朋友们会取得胜利,会回来为他复仇,会用胜利的欢呼来祭奠他的灵魂。
这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将白骨放置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这一想象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黑暗牢狱生活的极度厌恶。
而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这样的自由与光明,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然而,正是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支撑着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从整体上看,《狱中题壁》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却蕴含着无比深沉的情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赏析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①张俭(jiǎn):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
谭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②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③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④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鉴赏】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谭嗣同狱中诗有《狱中题壁》、《望岳》、《赠别郭布磨庸》等,其中《狱中题壁》的赏析如下:
这首五言绝句,表现了作者甘愿为变法流血献身的决心。
作者以“望”字为纽带,将诗中的首句与末句连成一气。
表明自己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谭嗣同在被捕的当天,即有可能作此诗,且其背景也与之相合。
首句言“壮士心”,次句描摹“风雪”两字可见风雨如晦的惨状,同时也照应着首字“壮”字,为下文铺垫。
第三句中“望”字为纽带,将首句末句连成一体。
第四句则表达了自己视死如归的决心。
这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
同时,也表达了谭嗣同大义凛然、舍生取义的生死观。
以上就是对谭嗣同狱中诗《狱中题壁》的简单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狱中题壁》原文翻译与赏析【原作】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一党一营私,被迫逃亡避害。
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
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
投止,投宿。
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
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
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店当酒保。
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指出逃或死去。
留,留下或活着。
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古诗今译】望门投宿别忘了了东汉时的张俭,忍死求生中心中要装着东汉时的杜根。
即使屠刀架在了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陽(今湖南省浏陽县)人。
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谭嗣同少年大志。
甲午战争后。
发奋救国,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是戊戌变法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变法失败后,他拒绝出走,欲以己血唤醒国人,被捕后慷慨就义,是著名的“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的诗风格豪迈,情辞激越,富于强烈的爱国思想和积极精神。
1898年秋,谭嗣同被捕,这首诗就是他就义前在狱中墙壁上题写下的绝笔之作。
表达了作者对变法维新的信心、决心和拯救民族、拯救苍生的良好愿望。
戴望舒诗歌《狱中题壁》原文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戴望舒诗歌《狱中题壁》原文及赏析【导语】:《狱中题壁戴望舒》全文与读后感赏析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②,忍死须臾待杜根③。
我自横刀仰天笑④,去留肝胆两昆仑⑤。
〔注释〕①本篇选自《谭嗣同全集》。
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作者不愿逃走避难,此诗即是他被捕后题于狱中壁上的。
②张俭,东汉末人,曾经毅然上书弹劾残害百姓的宦官,被反诬结党营私。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后汉书·张俭传》),人们皆冒着危险接待他。
投止,即“投宿”。
③杜根,东汉时人。
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摄政,外戚弄权。
郎中杜根上书提出归政于安帝,太后让人将他装入口袋摔死。
因执法者暗中帮助,故而未死。
为逃避邓太后检查,杜根装死三日,以致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家,直至邓太后死去才重新出仕为官。
④横刀,横执着刀。
《三国志·袁绍传》:“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
……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⑤去留,指当时逃亡(去)的康有为等人和自己(留)。
肝胆,喻真诚的心意。
昆仑,山名,喻人物的高大形象。
〔解析〕谭嗣同是著名的近代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早年博览群书,鄙视科举,曾历游西北、东南各省。
甲午之战失败后,谭嗣同的思想更加激进,呼吁冲决一切网罗的束缚。
1898年8月,他被光绪皇帝征召进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百日维新”。
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遭禁锢,维新人士被搜捕。
康、梁逃脱,谭嗣同在可以走避的情况下,为激励后人,毅然挺身殉难。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本诗就是他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绝笔。
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以及愿为理想而献身的英勇气概。
前两句,散发出作者的凛然正气。
作者认定自己和康、梁等人所从事的变法是正义的事业,失败只是暂时的,维新人士日后还会有所作为的。
作者在这里用两个古人来作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