狱中题壁原文-翻译及赏析
- 格式:docx
- 大小:10.45 KB
- 文档页数:4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1、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译文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和翻译狱中题壁【年代】:清【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译文】: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谭诗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
后汉书张俭传“室门投趾”作“望门投止”。
仪礼士昏礼郑注:“止,足也。
古文止作趾。
”后汉书张俭传说,张俭“亡命遁走,望门投止重名行,破家相容。
”“其所经历,伏重诛者以十数,宗亲并皆殄灭,郡县为之残破。
”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谭诗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
接后汉书杜根传,东汉安帝时,“和熹邓后临朝”,杜根以安帝年长,宜亲政事,上书劝太后归政。
太后执根,令盛以缣囊,扑杀之,幸而刑人不加力,根得诈死,逃窜为山中酒保。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其用一“愧”字,系诗人忠厚之辞。
因为照传统道德观念,谭氏处理此事,毕竟应先考虑如何调和光绪母子感情,而谭氏不如此作,此因谭氏认为上书向太后直谏,无济于事。
谭诗第三句:“我自横刀向天笑”。
《后汉书•虞诩传》:“宁伏欧刀,以示远近。
”唐章怀太子注:“欧刀,刑人之刀。
”任华《怀素上人草书歌》:“锋芒利如欧冶剑。
”剑亦可称为刀。
欧刀之欧,或应释为欧冶之欧。
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谭诗第四句:“去留肝胆两昆仑”。
光绪赐杨锐密诏,本嘱咐新党不可违太后意旨。
新党不顺从光绪意旨,而拟调军围颐和园,谭氏认为此系为了保种保教而采取的非常措施。
……谭诗“公罪”二字绝非“功罪”二字之讹。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谋围颐和园系公罪,其是非得失,留待后人去讨论。
【介绍】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
《狱中题壁》戴望舒原文及赏析戴望舒,这位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留下深刻印记的诗人,其诗作《狱中题壁》以深沉而悲壮的笔触,抒发了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革命的坚定信念。
原文如下: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创作于戴望舒被日军逮捕入狱期间。
在那样艰难困苦的环境中,诗人却依然怀揣着对未来的希望和对正义的坚信。
诗的开头,“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这种表述直抵人心,展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然和对朋友的深情嘱托。
他并不惧怕死亡,而是相信自己的精神会在朋友们的心中长存。
这种豁达与坚定,令人动容。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里明确指出了死亡的背景——日本侵略者的牢房,强调了那深深的仇恨。
这仇恨不仅仅是个人的,更是民族的、国家的,诗人希望朋友们能够铭记这份仇恨,勿忘国耻。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这几句充满了对未来胜利的期待。
诗人坚信,终有一天,朋友们会取得胜利,会回来为他复仇,会用胜利的欢呼来祭奠他的灵魂。
这种对胜利的坚定信念,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和力量。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将白骨放置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这一想象既展现了诗人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也反映了他对黑暗牢狱生活的极度厌恶。
而在那暗无天日的牢房中,这样的自由与光明,仅仅是一个遥不可及的美梦。
然而,正是这种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支撑着诗人在困境中不屈不挠。
从整体上看,《狱中题壁》这首诗语言简洁朴素,却蕴含着无比深沉的情感和强大的精神力量。
谭嗣同:狱中题壁本文是关于诗词名句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狱中题壁》作者: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1、张俭:东汉末期,张俭被反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一路上受人保护,其投宿人家多被治罪牵连。
谭诗第一句用此典故,其意思是说,谭不愿亡命,贻累亲友。
翻译: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本人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留得肝胆若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我为什么这样解?因为本人认为,解诗不能仅着手于词字,更要着手于诗的总体寓意,并且要尤其着手于诗人写作该诗的特定历史背景和特定心理状态。
特别是对这样一种反映重大历史事件,表达正义呼声和抒说自我胸怀的作品,更要从作者当时所处的背景、环境和心情、心境出发去仔细揣摩。
大家知道,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谭嗣同《狱中题壁》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②,忍死须臾待杜根③。
我自横刀仰天笑④,去留肝胆两昆仑⑤。
〔注释〕①本篇选自《谭嗣同全集》。
公元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作者不愿逃走避难,此诗即是他被捕后题于狱中壁上的。
②张俭,东汉末人,曾经毅然上书弹劾残害百姓的宦官,被反诬结党营私。
“俭得亡命,困迫遁走,望门投止”(《后汉书·张俭传》),人们皆冒着危险接待他。
投止,即“投宿”。
③杜根,东汉时人。
东汉安帝时,邓太后临朝摄政,外戚弄权。
郎中杜根上书提出归政于安帝,太后让人将他装入口袋摔死。
因执法者暗中帮助,故而未死。
为逃避邓太后检查,杜根装死三日,以致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家,直至邓太后死去才重新出仕为官。
④横刀,横执着刀。
《三国志·袁绍传》:“董卓呼绍,议欲废帝,立陈留王。
……绍不应,横刀长揖而去。
”⑤去留,指当时逃亡(去)的康有为等人和自己(留)。
肝胆,喻真诚的心意。
昆仑,山名,喻人物的高大形象。
〔解析〕谭嗣同是著名的近代改良主义政治家、思想家、“戊戌六君子”之一。
他早年博览群书,鄙视科举,曾历游西北、东南各省。
甲午之战失败后,谭嗣同的思想更加激进,呼吁冲决一切网罗的束缚。
1898年8月,他被光绪皇帝征召进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由康有为,梁启超领导的“百日维新”。
九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光绪皇帝遭禁锢,维新人士被搜捕。
康、梁逃脱,谭嗣同在可以走避的情况下,为激励后人,毅然挺身殉难。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本诗就是他被捕后题在狱中墙壁上的绝笔。
诗中借两个历史人物的遭遇,表达了对变法维新的坚定信念,以及愿为理想而献身的英勇气概。
前两句,散发出作者的凛然正气。
作者认定自己和康、梁等人所从事的变法是正义的事业,失败只是暂时的,维新人士日后还会有所作为的。
作者在这里用两个古人来作比。
《狱中题壁》戴望舒全文及解析戴望舒的《狱中题壁》是一首充满深沉情感与坚定信念的诗作。
全诗如下: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写于作者被日本侵略者关押在狱中之时,它不仅是诗人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那个特殊时代无数爱国志士心声的写照。
诗的开篇,“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诗人以一种平静而坚定的口吻,预想了自己可能的死亡。
他让朋友们不要悲伤,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会永远留在朋友们的心中。
这种豁达和无畏,展现出了诗人面对死亡的从容,也反映出他对友情的珍视和信任。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里诗人明确指出自己所处的困境——被关押在日本占领区的牢中,同时强调了心中深深的仇恨。
这份仇恨并非个人恩怨,而是对侵略者罪行的愤怒,是对民族遭受苦难的悲愤。
诗人希望朋友们永远记住这份仇恨,记住民族所遭受的屈辱,这体现了他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这几句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胜利的坚信。
诗人想象着当朋友们归来,取得胜利之时,能够为他举行庄重的仪式,用胜利的欢呼来告慰他的灵魂。
这里的“伤损的肢体”不仅是身体上的创伤,更是象征着在侵略者压迫下民族的伤痕。
而胜利的欢呼则是对未来光明的憧憬,是对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信念。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诗人希望自己的白骨能置于山峰之上,接受阳光的照耀和清风的吹拂。
在那黑暗潮湿的土牢中,自由和光明成为了他唯一的梦想。
《狱中题壁》戴望舒全文及赏析戴望舒是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著称。
《狱中题壁》是他在特殊时期创作的一首饱含深情与坚定信念的诗作。
全文如下: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然后把他的白骨放在山峰,曝着太阳,沐着飘风:在那暗黑潮湿的土牢,这曾是他唯一的美梦。
这首诗具有强烈的情感力量和深刻的象征意义。
首先,从情感表达上来看,诗人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中,依然展现出了对朋友的宽慰和对未来的坚定信念。
“如果我死在这里,朋友啊,不要悲伤,我会永远地生存在你们的心上。
”这几句诗体现了诗人面对死亡的坦然和无畏,他相信自己的精神和意志会永远留存于朋友们的心中,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让人感受到诗人的豁达与坚定。
其次,诗歌蕴含着对敌人的痛恨和对正义的追求。
“你们之中的一个死了,在日本占领地的牢里,他怀着的深深仇恨,你们应该永远地记忆。
”这里明确指出了死亡的原因是日本侵略者的迫害,诗人呼吁朋友们要铭记这份仇恨,实际上是在激发人们对侵略者的愤怒,以及对正义的不懈追求。
再者,诗中对未来的胜利充满了期待。
“当你们回来,从泥土掘起他伤损的肢体,用你们胜利的欢呼,把他的灵魂高高扬起。
”这几句描绘了一个胜利归来的场景,暗示着诗人坚信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朋友们最终会取得胜利,这种对未来的乐观信念给予了人们极大的鼓舞。
从艺术手法上分析,诗歌运用了象征的手法。
“白骨”象征着牺牲和死亡,而“山峰”“太阳”“飘风”等则象征着自由、光明和希望。
通过这种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自由的渴望和对黑暗现实的抗争。
此外,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也别具特色。
虽然不像传统诗歌那样格律严谨,但在语言的自然流淌中,依然有着内在的节奏和韵律美,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狱中题壁的诗意导语:狱中题壁的诗意《狱中题壁》作者:谭嗣同原文: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1、张俭(jiǎn):东汉末年,张俭因弹劾宦官,反被诬为结党营私,在困迫中逃亡,看到有人家就进去躲避,一路上受人保护2、东汉时,杜根曾上书要求邓太后把政治权交给安帝。
太后大怒,命人把杜根装入袋中摔死,执法者同情他,让他逃过一劫。
太后死后,他又复官。
谭这句诗的意思是说,未能上书太后,请其归政光绪,有愧杜根。
3、谭这一句诗的意思是:新党既不宜逃,又不宜谏,只有诉诸武力。
今所谋既不成功,谭视死如归,亦甘之如饴。
4、比喻去者和留下的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5、选自《谭嗣同全集》。
谭嗣同,近代维新派政治家,思想家。
诗意:望门投宿想到了东汉时的张俭,希望你们能像东汉时的杜根那样,忍死求生,坚持斗争。
即使屠刀架在了我的脖子上,我也要仰天大笑,出逃或留下来的同志们,都是像昆仑山一样的英雄好汉。
赏析:首先,赵文的解释使谭诗的第四句和第三句含义有所重复,这在绝句中是不大可能的。
其次,这样解使得整首诗尤其诗的后两句的诗意表达总是不那么畅快淋漓,不仅不甚吻合诗人写作该诗时的悲壮慷慨之心情,而且也有异于先对象性描述后自我性抒说的绝句表达方式。
再者,赵文似乎文字互有抵触。
他一下子说“去留”是指代生死之行为,一下子又说“去留”是指代出走与留下之行为的行为者,究竟指代什么,文中含混不定。
翟南明确地认为:其一,“昆仑”不是指人,而是指横空出世、莽然浩壮的昆仑山;其二,“去留”不是指“一去”和“一留”,在诗人的该诗句中,“去留”不是一个字义相对或相反的并列式动词词组,而是一个字义相近或相同的并列式动词词组;其三,“肝胆”所引申的不是指英勇之人,而是指浩然之气;其四,“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总体诗义是:去留下自己那如莽莽昆仑一样的浩然之气吧!也即是“去留肝胆两昆仑”的意思。
——此诗颇近文天祥《过零丁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味道。
《谭嗣同狱中题壁》注释、翻译、赏析《谭嗣同狱中题壁》解释、翻译、赏析谭嗣同名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导读】谭嗣同(1865—1898),清末著名维新派人士。
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
曾为候补知府、军机章京。
清湖北巡抚谭继洵子,自幼随父宦游,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较熟悉当时的社会情况。
中日甲午战争后,他愤于中国积弱不振,积极从事变法维新活动,严厉批判君主专制和封建伦理道德,成为资产阶级改良派中的激进派。
1898年参加戊戌变法运动,失败被捕,慷慨就义。
著有《谭嗣同全集》。
该诗是谭嗣同就义前题在狱中壁上的绝命诗。
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皇帝并开始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谭嗣同当时拒绝了别人让他逃走的劝告(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决心一死,愿以身殉法来唤醒和警策国人。
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请自嗣同始。
”1898年9月28日,谭嗣同、杨锐、林旭、刘光第、康广仁、杨深秀等六人被惨害于北京菜市口,时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临刑前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慷慨就义。
【原诗】望门投止思张俭①,忍死须臾待杜根②。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③。
【解释】①望门投止:看到人家就去投宿,形容在逃亡途中的惶急情状。
“投止”:也作“投宿”。
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营私,被迫逃亡。
人们看重他的声望品行,都冒着危险开门接纳他。
这一句是设想逃亡中的康、梁等人一定会受到人们的救护。
②杜根:东汉安帝时郎中,因要求临朝听政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触怒太后,被置于袋中扑杀,执行人手下留情,诈死得脱,隐身酒肆为佣保。
邓太后死后,复官为侍御史。
须臾:片刻,短时间。
这里以忍死的杜根自比。
③去留肝胆两昆仑:比喻去者和留者都是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看到过许多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你知道什么样的古诗才能算得上是好的古诗吗?下面是店铺帮大家整理的《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狱中题壁》原文及翻译赏析【原作】狱中题壁——[清] 谭嗣同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注释】望门投止思张俭:张俭,东汉末年人,因弹劾宦官被诬陷结一党一营私,被迫逃亡避害。
人们敬仰其为人,都冒着危险接待他。
这里以张俭借指康有为等逃亡的维新派人士,希望他们会象张俭那样得到人们的保护。
投止,投宿。
思,思慕。
忍死须臾待杜根:杜根,东汉末年人,上书要求专权的邓太后还政于皇帝,邓太后大怒,命人将他装入口袋,在大殿上摔死。
行刑者敬其所为,施刑不加力,得不死。
邓太后命人查看,他装死三天,目中生蛆。
后隐身酒店当酒保。
邓太后被诛后,复官为侍御史。
这里借以勉励幸存的维新派人士暂避一时,以待东山再起。
忍死,装死。
须臾,不长的时间。
横刀:指横放在脖子上的刀。
向天笑:表示从容就义的英雄气概。
去留肝胆两昆仑:不管去者还是留者,都光明磊落,肝胆相照,像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去,指出逃或死去。
留,留下或活着。
指政变发生时留下的王五。
梁启超《饮冰室诗话》:“所谓两昆仑者,其一指南海(康有为),其一乃侠客大刀王五”。
昆仑,昆仑山,这里以此借喻去留二者都肝胆相照,同昆仑山一样巍峨高大。
作品译文逃亡生活是如此紧张,看到有人家就上门投宿,我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
也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横刀而出,仰天大笑,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赏析】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浏陽(今湖南省浏陽县)人。
清末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思想家。
狱中题壁原文I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景
光绪二十四年(1898 )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
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
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
许多人劝谭尽快离开,但他却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召后来,决心留下来营救光绪帝。
几位日本友人力请他东渡日本,他说:各国变法,无不以流血而成,今日中国
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乏,请自嗣同始。
9月21日,他与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五人同时被
捕。
这首诗即是他在狱中所作。
文学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望门投止思张俭止这一句,是身处囹圄的谭嗣同记挂、牵念仓促出逃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借典述怀。
私心祈告:他们大概也会像张俭一样,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忍死须臾待杜根,是用东汉诤臣义士的故事,微言大义。
通过运用张俭的典故,以邓太后影射慈禧,事体如出一辙,既有对镇压变法志
士残暴行径的痛斥,也有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異。
这一句主要是说,戊戌维新运动虽然眼下遭到重创,但作为锐意除旧布新的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
等待时机,以期再展宏图。
我自横刀向天笑是承接上两句而来:如若康、梁诸君能安然脱险,枕戈待旦,那么,我谭某区区一命岂足惜哉,自当从容地面对带血的屠刀,冲天大笑。
让魔鬼的宫殿在笑声中动摇。
对于死,诗人谭嗣同早有准备。
当政变发生时,同志们曾再三苦劝他避居日本使馆,他断然拒绝,正是由于他抱定了必死的决心,所以才能处变不惊,视死如归。
去留肝胆两昆仑,对于去留问题,谭嗣同有自己的定见。
在政变的第二天,谭氏待捕不至,遂往日本使馆见梁启超,劝其东游日本。
他说: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
今南海(康有为)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他出于道(变法大业、国家利益),也出于义(君臣之义、同志之义),甘愿效法《赵氏孤儿》中的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自己的挺身赴难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
同时,他也期望自己的一腔热血能够惊觉苟且偷安的芸芸众生,激发起变法图强的革命狂澜。
在他看来,这伟大的身后事业,就全靠出奔在逃的康、梁们的推动和领导。
基于这种认知,他对分任去留两职的同仁同志,给予了崇高的肯定性评价:去者,留者。
路途虽殊,目标则同,价值同高,正像昆仑山的两座奇峰一样,比肩并秀,各领千秋风骚。
艺术特点
其一,巧于用典,寄意深永。
短短二十八字,连用两个典故,其学力之深富、史籍之纯熟,可见一斑。
尤其是,这两个典故用于此情此景,确当精切,二箭而三雕:一是剖露了对出亡诸君的深心祈祷,传达了对身处逆境中的同道者的谆谆叮嘱;二是表明了对未来的坚定信念和殷切希望,相信变法者会有出头之日;三是直接影射着慈禧专权的畸形政治,暗含着对其残暴行径的愤慨与蔑视。
其二,气势宏大,笔走风雷。
面对人头落地的血的现实,诗人没有颤栗,没有悲伤,有的只是人格上的凛然难犯,心灵上的无比坦然;于是,他从容不迫,昂首向天,临危不惧,纵声大笑。
这笑,既是强者的笑、英雄的笑,也是冷峻的笑、轻蔑的笑,还是轻松的笑、快慰的笑;这笑。
不仅内涵丰富,而且使一首主题沉重的死亡之诗顿时有了让人荡气回肠的生命活力,在艺术上堪称破滞妙笔。
全诗用典贴切精妙,出语铿锵顿挫,气势雄健迫人。
诗中寄托深广,多处运用比喻手法,使胸中意气奈情的表达兼具含蓄特色。
名家点评
清朝诗人黄遵宪: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
武瀛海:这是一首拔起千仞,高唱入云(谭嗣同语)的诗作。
版本争议编辑
此诗是谭嗣同死后,由刑部狱卒从狱中传出。
然据说原诗是:望门投趾怜张俭,直谏陈书愧枝根。
手掷欧刀向天笑,留将功罪后人论。
后来所传颂讷是经过梁启超改动的,即是此诗。
谭嗣同死后,梁启超
悲愤异常,并为之作《谭嗣同传》以志千秋(/gush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