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活动:探究:任务一自主阅读:3乡愁》公开课教学设计_8
- 格式:doc
- 大小:51.00 KB
- 文档页数:3
乡愁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朗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学习作者运用鲜明的意象表达情感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品悟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学习朗读现代诗的基本方法,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2、分析本诗独创的意象和精巧的构思。
教学难点:通过诵读、欣赏、品悟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引导启发法、探究法。
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上课之前,请同学们先看几张图片。
这是每年春节前夕最常见的场景,这些人都走在同一条路上,那就是回家之路。
在外漂泊的人,只要能回家过年,他们什么苦都能吃。
因为他们可能一年就回一次家,那么在平常呢?他们就不想家吗?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古人亦是如此。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这是崔颢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是马致远的乡愁;“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是李白的乡愁;“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是杜甫的乡愁。
在当代诗坛,有一位唱着乡愁永不老去的诗人,他——就是余光中。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余光中的乡愁世界。
二、背景资料及作者简介1949年,有近200万人被内战连根拔起,丢到一个从来没有去过的台湾,永远地留在了那片土地。
从此,咫尺天涯,骨肉分离。
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
游子的思乡之情,是他作品中的重要内容,也是漂流到孤岛上千千万万人的情怀。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南京,2017年12月14日去世,享年89岁。
当代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主要诗作有《乡愁》《白玉•苦瓜》等,诗集有《灵河》《石室之死》等。
三、诵读欣赏1、读乡愁(1)朗读方法指导:a.把握感情基调:忧郁深沉,绵长的思念。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诗歌,《课程标准》中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余光中的《乡愁》选择了特定历史时期的四个意象,表达了千万游子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他们期望民族分裂局面早日结束,祖国统一大业尽快实现的心情学情分析:意境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我的教学设计是把本课教学分为六大模块,即“导课—介绍作者—朗读吟诵——品味欣赏——拓展迁移总结”通过听说读品等一系列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在互动中使理解加深,对乡愁这一中国诗歌中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有一定的认识教学重点:学习现代诗歌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的朗读:通过朗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让学生体会美教学难点:是通过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2、学习诗歌中借物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以便激发学生“为中华之掘起”而读书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教学过程实录:一、导入新课师: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每阵楼台的烟雨,每次西风中大雁的呼唤,无不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勾起他们对故乡的眷恋,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些诗句都在诉说着浓浓的乡愁。
故土故园频入梦,思乡思亲泪无痕,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诗人余光中的思乡之作,一起倾听诗人内心的呼唤。
二、学习目标师:在赏析诗歌之前,请同学们齐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体会其回环往复的节奏;2、感知诗歌内涵,分析诗中的意象;3、体会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
《乡愁》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乡愁》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代表作。
本单元是一个现代诗单元,要求学生掌握诗歌诵读的基本技巧,把握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而《乡愁》以独特的想象,严谨的结构,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厚强烈的思乡情怀。
【教学设想】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把握诗歌的优美意境,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和对美的感受,课前引导学生借助课外阅读材料了解作者及作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主题。
教学时,让学生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由浅入深,重阅读,善启发,巧设高度,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热情。
通过多媒体手段,唤醒学生的爱国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
【教学目标】1.通过诵读品悟,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2、体会字里行间散发着浓浓的乡愁,培养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本诗运用形象化手法所表现意象的具体含义。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崇高情感。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指名学生配乐朗读《乡愁》,下面我们随着诗人余光中一起走进他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
二、初读感知上节课我们知道乡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诗人笔下的乡愁却让我们触手可及,诗人是借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种意象,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一种哀怨、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愫。
那这一湾浅浅的海峡又有怎样深层次的意蕴呢?师总结归纳:台湾同胞对回归大陆,渴望祖国统一的心愿。
我们不妨从余光中先生的经历中去体会。
三、拓展升华1. 【出示】余光中简介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永春县,1928年生于南京,少时异地求学,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从此开始了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漂泊生涯,从祖国大陆到宝岛台湾,从求学美国到谋职香港,到最终回转台湾,1972年在感到回乡无望时,他写下这首《乡愁》。
2.过渡:整整23年无法回归大陆的漂泊之感又有谁能体会呢?是啊,我们发现小小的邮票可以寄去对母亲的思念,窄窄的船票可以让“我”看到我美丽的新娘......站在海峡的另一端,我甚至可以遥望见故乡,但就是这么一湾浅浅的海峡,我是无论如何也跨不过去的啊。
《乡愁》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及其作品,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会诗歌蕴含的美感。
(难点)2、结合创作背景,把握诗歌意象,理解诗歌内容。
(重点)3、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乡愁是中国诗歌中一个永久常新的主题,中国古代就有许多描写乡愁的诗句,同学们能背出一些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李白)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乡愁》,看看他是如何诉说乡愁的。
(二)作者名片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台湾十大现代诗人之一。
已出版诗集、散文、评论和译著40余种,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故而被人们称为“乡愁诗人”。
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遂想起》。
(三)写作背景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乡愁》写于1972年),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
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四)深情朗读(播放朗读视频)学生听读自由朗读课文,感悟诗歌的音韵美。
注意:①读出节奏;②读出重音;③读出感情。
朗读指导:乡愁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深沉、缓慢)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忧郁深沉)(五)品读乡愁(小组抢答)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乡愁》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朗读技巧。
2、能根据诗歌意象,领会诗歌的感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这八句诗有一个共同点是什么?今天跟随老师学习一首现代诗余光中的《乡愁》。
一、读诗歌,学技巧听视频,学技巧。
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读出节奏,轻重,感情。
(提示诗歌朗读技巧)1、学生示范朗读2、诗的第三节重点指导。
3、大家齐读诗歌。
二、品诗歌,悟诗意1、这首诗按什么顺序写的?有哪些标志性的语言?时间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2、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哪里?这种写法叫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托物寄情3、诗人借助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表达的乡愁是一样吗?各自表达了什么感情?邮票------念母船票--------恋妻坟墓——思母海峡——爱国4、一节和三节都写到了母亲是不是重复了?为什么?一节是生离,三节是死别,阴阳相隔,这位母亲生他养他,在战乱中带他逃亡的母亲,从上海到香港,到越南,到昆明,落脚重庆,但是母亲没有放弃他求学,就是这样一位母亲却在坟墓中。
5、这首诗仅仅只表达了乡愁吗?还有什么感情呢?链接材料“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散文家和诗歌评论家。
1928年出生于南京,1949年到了台湾。
因为当时特殊的政治原因,大陆和台湾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海外。
长达半个世纪的漂泊,在1972年回大陆无望的时候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由乡愁写到了国愁,目地是盼台湾早日回到祖国的怀抱,国家实现统一。
三、拓展延伸如果有一天,你离开了温馨挚爱的家园,离开了年迈慈祥的双亲,成为漂泊的游子。
这时你会说乡愁是什么?请同学们调动你的积累,借助一定的意象来抒写你的乡愁。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乡愁是那根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乡愁是远走时父亲久久的伫望乡愁是别离时妈妈持续的挥手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的家总结:每一个月圆的夜晚,每一次父母的呼唤,都会牵动我们想家的心,无论我们走到哪里同学们请记住总有一种声音在呼唤你,那个声音叫故乡。
《乡愁》教学设计方案一、教材内容分析《乡愁》是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四课,诗中表现的是该单元共同的主题——思乡,但诗人不落俗套,构思奇特,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宁晋县二中附中的八年级二班的学生,这些学生大部分是住宿生,他们喜欢读书,喜欢新奇,感情丰富,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也较好。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能有感情的诵读全诗;借助意象准确理解诗人思乡之情。
方法与过程:通过朗读和自主探究,使学生理解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通过写作实践,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重点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通过言语发现感受乡愁;难点:体会诗人渴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愿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设计思想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强调: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
于是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激情诵读、自主探究、写作实践”的教学策略。
创设情境:利用集视频、音频、图像、文字为一体的多媒体课件,能有助于创设情境,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激情诵读:通过听读、朗读、品读等方法,使学生最大限度的接触诗歌体会情感;发现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
自主探究: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形式,获得知识发展能力,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写作实践:不仅能锻炼他们创意表达的能力,也能激发学生捕捉生活细节兴趣。
六、课件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课件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有下载的朗诵视频、音频、图片、网页文字等。
课件的开头至结尾选用了六张jpg格式的图片,以在渲染“乡愁”氛围;“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幻灯片超链接了“名家诵读“视频,有效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浓浓的乡愁会深深地感染着每一颗心;一首mp3音频——歌曲《乡愁》:用在导入环节,一个是用在整节课结束时。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学习现代诗的基本朗读技巧,学会划分节奏、重音,能有感情地朗读。
2.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欣赏、联想等方法,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诗歌,体会诗人情感三、教学难点:通过联想想象,进入诗歌意境。
四、教具准备自制课件(多媒体教学)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静夜思》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 王湾《次北固山下》4.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 崔颢hào 《黄鹤楼》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理解,其乡愁诗也异彩纷呈。
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
(二)初读课文,感受诗歌音乐美读诗技巧温馨提示: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感情重音朗读提示:第一节稍平淡,回忆的口气;第二节增加了遗憾的语气;第三节,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第四节,表现出而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间。
(三)二读诗歌读出诗意想像画面体会感情童年寄宿读书,是一张小小的邮票传递着母子间的牵挂……青年留洋过海,是一张窄窄的船票牵系着对新娘的思念……中年丧母,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母子无情地永远分隔……现在”依然萍踪浪迹,那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最大最深的乡愁……(四)三读诗歌,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诗人是怎样把抽象的乡愁形象化的?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五)合作交流运用“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一枚、一张、一方、一弯”等词,是不是说明余光中的乡愁比较淡呢?不是。
《乡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能较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过程方法目标:理解本诗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道德情感目标: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
二、教学重点:在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乡愁》的构思特点。
(四个时段,四个意象。
)三、教学难点:通过对余光中《乡愁》的赏析,体会其中的乡愁情结。
四、教学方法:五、教学用具:电子白板系统多媒体课件六、教学流程(一)课前播放佟铁鑫演唱的《乡愁》(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同学们,当你离家三、五天,或十天半个月,你们会想家吗?想家的感受是什么样的?哪位同学来说说看?(生答)同学们,月是故乡明,华夏民族是一个恋家的民族,这样的情况折射到文学作品当中,体现的就是浓浓的思乡情节,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子里就会涌现出很多相关乡愁的诗句。
下面就请同学说说你了解到的相关乡愁的诗句。
(生答,师总结。
)师出示相关乡愁的诗词名句,生齐读。
(三)新课同学们,读着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名句,我们会发现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的夜晚,都会牵动游子离愁别绪,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把难以排遣的乡愁诉诸笔端,于是我们就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乡愁》。
出示学习目标。
(生读学习目标)版块一自学交流生介绍作者。
师出示作者简介。
生介绍写作背景,师点评补充。
这首诗写于1971年,当时因为特殊的政治原因,台湾和大陆长期阻隔,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思乡之情油不过生。
于是诗人在台湾的家中写下了这首影响长远的诗歌。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首诗。
版块二诵读感知“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诗歌的学习更是如此,我们平时学习诗歌的环节有哪些呢?(生答师出示幻灯片,生齐读)朗读课文。
了解大意。
体会意境。
赏析手法。
品味语言。
同学们,诗歌是跳动的音符,而欣赏诗歌是将一个个音符串成一段华美的乐章,下面我们就先来朗读吟诵,理解诗歌的深厚内涵,先听课文录音。
【学习目标】1、注意诗歌的朗读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2、理解本诗采用形象的比喻表达抽象情感的写法。
3、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以及渴望统一的美好愿望【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当代诗人和评论家。
1949年到台湾大学外文系学习。
大陆和台湾长期分隔,而诗人又经常流浪于海外,因此游子思乡之情是他诗歌作品中的重要内容。
《乡愁》是他诗歌中最有代表性,也是流传最广的一首。
二、写作背景1949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势力从大陆全面溃退,撤到台湾,与中央政府抗衡对峙。
由于这特殊的政治原因,海峡两岸至今仍然处于分离的状态。
《乡愁》写于1972年,当时,大陆与台湾几乎隔绝。
回忆起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的情景,余光中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预习导学】一、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邮.票()模.糊()仿佛.()海峡.()Chàng wǎng()()年lún()坟mù()二、搜集有关“乡愁”的名句中国古代写“乡愁”名句:1.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2.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3.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4.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5.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6.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三、阅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语调、语速、节奏、重音、押韵等赏析诗歌:再现意境,品味语言,体会感情【自主学习】一、学生听课文朗读(注意:在书本上划出每句诗句的节奏并体会这首诗的语速和语调。
)二、根据示范朗读,学生自由练习朗读(注意语速和语调),然后小组间展示朗读效果。
读诗的温馨提示:一、二节,语速要慢,读出思念之情;第三节,“啊”读作轻声,相当于“呵”,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第四节,语调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一字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