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如何运用算术平方根性质解决问题
- 格式:doc
- 大小:28.50 KB
- 文档页数:1
课题: 4.1 平方根(第1课时)教材分析:“平方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4章“实数”的第1节的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是本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节共2课时,本节课是第1课时.由于实际计算中需要引入无理数,使数的范围从有理数扩充到了实数,从而完成了初中阶段数的扩展.运算方面,在乘方运算的基础上以引入了开方运算,使代数运算得以完善.因此,本节课有助于了解n次方根的概念,为今后学习二次根式、方程、函数等知识作出了铺垫,提供了数学知识的积累.教学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学会平方根的符号表示;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根运算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3.理解平方根的性质,懂得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教学重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用平方根运算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教学难点:用平方根运算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复习旧知师:想一想,什么是乘方运算?能举个例子吗?生: 32,(-3)2,52,54,…师:在“54”中,5、4分别叫什么?生(众):5是底数,4是指数.师:54的结果是多少?它又叫什么?生(众):625,幂.师:乘方运算是已知底数、指数,求幂的运算.二、提出问题,引发探究师:如果知道了指数、幂,问底数是多少呢?也就是说“已知x4=625,求x.”我们把这种运算称之为开方运算,就是已知幂、指数,求底数的运算.师:我们研究数的运算往往是从简单的开始,你觉得我们可以先从“开几次方”开始研究呢?生:1.师:对于一个数的开1次方,是多少?有没有必要?生:没有,开1次方还是它本身.师:对的!那从“开几次方”开始?生:开2次方.师:到底“开几次方”?生(众):开2次方.师:二次方又称平方.那我们就从平方运算和对应的开平方运算开始.师:我们知道22=4.若x2=4,x是多少?生:±2.师:x2=100呢?x2=169呢?生:±10,±13.师:能再举些列子吗?生:……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平方等于同一个数的数有两个,它们互为相反数.师:x2=2呢?(学生讨论)师:在这里我们没有找到任何一个整数或分数的平方等于2,即无法找到一个有理数,使它的平方等于2.这怎么办呢?师:为了确定一个数,使它的平方等于2,我们在平方数2的上面放上符号“”来表示,记作2,即()222=.这里的“”读作“根号”,2读作“根号2”.师:此时,x会是多少?±.生:2师:可以看出,使x2=a(a>0)成立的数有几个?生(众):两个.师: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生:它们互为相反数.师:(板书定义)我们说,如果x 2=a (a ≥0),那么x 叫做a 的平方根,也称为二次方根.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平方根(出示课题).正数a 的正的平方根记作“a ”负的平方根记作“a -”, 正数a 的两个平方根记作“a ±”,读作“正、负根号a ”.三、尝试练习,巩固新知(出示例题)例1 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25;(2)1681;(3)15;(4)0.09. (学生讲解,教师点评,巩固新知)四、探索交流,发现性质师:在下列各括号中能填写适当的数使等式成立吗?如果能,请填写;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并与同学交流.( )2=9,( )2=5,( )2=925,( )2=0, ( )2=-49,( )2=-8,( )2=-36. 生:……师:你有什么发现?生:……师:(板书性质)一个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0的平方根是0;负数没有平方根.五、拓展练习,深化理解(出示例题)例2 计算:(1)36; (2)412-; (3)81.0±. 师:式子36什么意思?生:表示36的平方根.师:再想想,看看黑板上的符号表示.生:表示36的正的平方根.师:正确!等于多少?生:6. 师:式子412-什么意思? 生:表示412的负的平方根. 师:等于多少? 生:23-. 师:很好!那么,81.0±呢?生:表示0.81的平方根.(师生共同分析后,学生板演)六、梳理小结,归纳提升师:请同学们围绕以下几个问题展开梳理:(1)这节课你是怎样学习平方根的?(2)你对平方根有哪些认识?生:……师:同学们,乘方运算是已知底数、指数求幂的运算,开方运算是已知幂、指数求底数的运算,如果已知幂、底数求指数有什么运算呢?这将在高中学习中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学反思:1.立足研究教材,贴近学生现实著名特级教师李庾南认为“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教者应该从学生实际出发,力求学生的知识、智力、能力、情感、态度能达到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创造性地用教材,重组教学内容,决不能只是讲教材”.本节课教材设计是以运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边长为实际情境,引导学生感悟研究“数的开方”的必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显然,边长的计算结果应该是算术平方根,而不是平方根,笔者觉得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所以,笔者放弃了教材上的情境引入,而是从“什么是乘方运算”入手,引入“开方运算”,让学生初步感受乘方与开方互为逆运算,然后引导学生来具体研究平方运算和对应的开平方运算,再给出平方根的定义,让学生学会平方根的符号表示及求法,并归纳其性质.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平方根的内涵,还能够更好地揭示开平方运算与平方运算之间的内在关联.2.深刻理解教材,认真理解数学钟启泉教授指出:“可以说,唯有‘用教材教’才能反映教学过程中教材的性质.这是因为,教学过程是一种社会交互作用的过程,知识不是教师通过传递信息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的,而是学生自身以及在与教师交互作用之中建构的.”章建跃教授曾说:“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心理过程为基本线索,为学生构建前后一致逻辑连贯的学习过程,使他们在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思考.”“用教材教”就需要我们深刻理解教材、认真理解数学,不仅包括本学段内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可能,还要思考在后续高中阶段会有怎样的生长可能,也有利于学生能从整体上理解数学,构建数学认知结构.“幂、底数、指数”三个量之间的关系是平方根教学的生长点,笔者设计具有思考性的问题串,引发学生思维冲突,引导学生准确而深刻理解平方根概念,也为学习高中对数知识作了必要的准备.。
平方根第一课时(数学初二年级)[教材简解]平方根是苏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一节内容,隶属于“数与代数”领域,重点结合实际问题情景认识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意义,能够对算术平方根进行符号表示,能够利用概念的本质探获求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方法,理解算术平方根、平方根的性质。
本节共二课时,本课为第一课时,从学生熟悉的正方形面积与边长之间的关系入手提出已知面积探求边长的问题,通过对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是紧密联系着的。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学习,既可以让学生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符号表示非负数的平方根,又可以渗透化归思想(将求算术平方根的运算转化为求幂底数的运算)将为学生以后学习立方根奠定基础;同时这一节也是联系数学与生活的桥梁。
[目标预设]1. 学生能理解平方根概念的生成过程,会用符号表示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2. 在教师的指导下,经历观察、交流、猜想等活动得出平方根概念,培养学生的合情推理与逆向思维的能力。
3.会求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通过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方根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重点]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能熟练地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难点]利用平方根定义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本节课采取教师启发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亲身体验得到平方根概念的生成过程,注重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
促使学生采取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根据“以学定教”的原则,及时调整教学方案,使学生始终能主动地参与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设计思路]启发学生对问题的兴趣,促进其对问题进行思考。
让学生自己总结、交流,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自我反馈、自主发展的意识。
[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创设情景,感悟新知情境一:设图中的小方格的边长为1,你能分别说出图中2个长方形的对角线AB,A′B′的长吗?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发现AB,A′B′的长说不出来,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好奇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积极思考,跃跃欲试.情境二:类似地,我们曾研究a2=2,那么a=?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那么这个数叫做a的平方根,也称为二次方根.如果x2=a,那么x就叫做a的平方根,也称为二次方根.例如:2²=4,(-2)²=4,±2叫做4的平方根.10²=100,(-10)²=100,±10叫做100的平方根.13²=169,(-13)²=169,±13叫做169的平方根.一个正数的平方根有2个,它们互为相反数.一个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作“a”,正数a的负的平方根记作“-a”.这两个平方根合起来记作“±a”,读作“正、负根号a”.设计意图:通过实际情境,让学生发现用符号表示一个正数的平方根的必要性,并自己表示一些正数的平方根,加深对平方根的感性认识。
课题:4.1平方根教学目标1.掌握平方根的概念,明确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一个数的平方根,理解开平方运算和乘方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教学重难点重点: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数的平方根。
难点:平方根和算术平方根的联系与区别。
教学准备1、导案2、课件教学过程一、问题导入1、如果一个正数的平方等于9,这个正数是多少?平方等于一个正数的有理数有 个,它们之间的关系是 。
二、明确概念1、什么叫做平方根?如何表示?平方根的概念:如果一个数的平方等于a ,那么这个数就叫做a 的 .即:如果2x =a ,那么x 叫做 。
记作 。
2、什么叫做开平方?试说明开平方与平方之间的关系?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运算,叫做 , 与开平方互为逆运算; 3、理解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区别:表一算术平方根与平方根的联系:三、巩固练习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1) 0的平方根是0 ( ) (2)65是3625的一个平方根 ( ) (3)(-4)2的平方根是-4 ( ) (4) 81的平方根是81=±9 ( )(5)4. ( )2.求下列各数的平方根:(1)256, (2) 0.0016, (3) 971 (4) 6101 3.求下列各式中x 的值:(1) 252=x ; (2)0812=-x ; (3)36252=x四、合作探究小组内探究下列问题:1、一个正数x 的两个平方根分别是1+a 和3+a ,则=a ,=x .2、拓展应用:已知13705a b -++=,求:()ab a -的平方根. 五、总结反思本节课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哪些收获?课堂检测班别: 姓名: 学号: 等级:1、判断题:对的画“√”,错的画“×”.(1)0的平方根是0; ( ) (2)-5的平方是25; ( ) (3)5是25的平方根; ( ) (4)25的平方根是5; ( ) (5)49的算术平方根是-7.( ) 2、下列各数中没有平方根的是( ) A .(-3)2B .0C .31 D .-(-2)2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1的平方根是-1;B .2是4的平方根;C 、若一个数有平方根,则这个数一定是正数;D 、任何一个非负数的平方根都是非负数。
4.1平方根(1)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第_______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平方根的概念,会用根号表示正数的平方根。
2.了解开方与乘方互为逆运算,会用平方运算求某些非负数的平方根。
重点平方根的概念。
难点根据平方根的概念正确求出非负数的平方根。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学校要举行美术作品1.比赛,小明很高兴,他想在一块面积为25cm2的正方形纸上,画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参加比赛,那么这块正方形纸片的边长应取多少?问题:(1)你能算出这张图画的边长等于多少吗?(2)说说你是怎样算出来的?(3)如果这块正方形画布的面积为单位1,那么它的边长是多少?如果面积分别为9、16、36、呢?2.课本P94图4--1中计算线段AB和A´B´的长度?上面的问题,可以归纳为“已知一个正数的平方,求这个正数”的问题。
实际上是已知一个正数,求这个正数平方根的问题。
使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竟然与我们将要学习的本章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感受到学习平方根的必要性。
通过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为学习算术平方根提供背景和素材,进而引入平方根的概念。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出示自学提纲:阅读教材94~95页,并回答下列问题:1.平方根以及有关概念。
2.为什么规定:0的平方根为0?3.总结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性质?即:正数、零、负数的平方根怎样?4.自学例1,先试做后对照。
5.什么叫开平方?开平方的结果叫什么?6.144的平方根是多少?怎样用符号表示?学生活动:独立思考1、2答案,提出疑难问题。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理解和感知平方根概念,通过讨论、交流,提出共同的问题,使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性得到很好的发展。
师生互动归纳新知问题1:你能叙术平方根的概念吗?一般地:如果2x=a,(a≥0)那么x叫做a的平方根。
也称为二次方根。
正数a的正的平方根记为“a,”负的平方根记作-a.正数a的两个平方根记作±a读作“正、负根号a”,a叫做被开方数。
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1《平方根》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平方根》是苏科版数学八年级上册4.1.1的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掌握平方根的定义、性质及求法,并能运用平方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引入平方根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平方根与乘方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平方根的求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二次根式、勾股定理等知识的基础,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方,对乘方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平方根的概念及其求法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内容,需要通过实例来引导学生理解。
此外,学生对于实际问题中的平方根可能比较陌生,需要通过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感受平方根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平方根的定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会求一些实际问题中的平方根。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平方根的定义及其求法。
2.难点:理解平方根的概念,求实际问题中的平方根。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
2.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通过计算器求平方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课件,展示平方根的定义、性质及求法。
2.实例:准备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求解其中的平方根。
3.计算器:确保每个学生都有计算器,用于求解平方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一个实际问题,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16厘米,求这个正方形的面积。
”让学生思考,引出平方根的概念。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展示平方根的定义、性质及求法,让学生理解平方根的概念,并掌握求一个数的平方根的方法。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用计算器求解一些实际的平方根问题,如“求25的平方根”、“求9的平方根”等,巩固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