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三年级《空气在哪里》
- 格式:ppt
- 大小:5.68 MB
- 文档页数:24
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存在,认识到空气无处不在。
(2)让学生知道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关注环境的意识。
2.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2)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空气的存在、空气的成分及其作用。
难点:空气的微观粒子、空气的看不见。
三、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 运用讲解法、问答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材、课件、实验器材。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气球,提问:“气球里的气体是什么?”(2)学生回答:“空气。
”(3)教师总结:空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它无处不在。
2. 探究空气的存在(1)教师演示实验:将半杯水倒扣在桌面上,提问:“水杯里的空气能否出来?”(2)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回答问题。
(3)教师总结:空气有一定的压力,能被压缩。
3. 了解空气的成分(1)教师提问:“空气由哪些气体组成?”(2)学生回答:“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
”(3)教师总结: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及作用。
4. 空气的作用(1)教师提问:“空气有哪些作用?”(2)学生回答:“供我们呼吸、支持燃烧、植物光合作用等。
”(3)教师总结:空气对人类及生物的重要性。
5. 小结与拓展(1)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展示课后调查成果:空气污染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3)教师布置作业:探究空气中其他成分的作用。
六、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了空气的存在、成分及作用,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合作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年级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三年级科学《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教学方法:实验法教学准备:水槽、矿泉水瓶、方便袋、粉笔、海绵、玻璃杯、纸、气球、硬纸板、乒乓球、肥皂水、纸筒等教学过程:一、谜语导入1、谈话:同学们,老师有一个小谜语,请大家来猜一猜?“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动物植物都需要”2、你们知道空气在哪里吗?(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就让我们先来一起找一找吧!二、寻找空气1、谈话: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方便袋、硬纸板、书、饮料瓶、粉笔……谁能利用身边的东西帮老师找到空气呢?2、学生借助各种媒介寻找空气3、巡视。
帮助学生实验。
4、交流反馈,总结寻找空气的诸多方法,感知空气的真实存在。
5、教师针对学生的交流情况进行小结。
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到底在哪里。
同学们真聪明,利用各种方法找到了空气,那谁能说一下空气到底在哪里呢?(板书:到处有)三、认识空气1、观察认识空气的特点谈话:通过刚才的实验,同学们发现我们身边处处有空气,那么同学们就来观察一下我们眼前的空气,有什么样的特点?(跟水的特点比较)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
2、认识什么是气体、感受空气会流动,流动的方向的向着四面八方的(1)跟固体、液体比较谈话:我们知道,像木块、橡皮这样不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固体,像水、牛奶这样会流动的物体,我们叫它液体,那气体会流动吗?(2)香水实验,认识气体可以向四面八方流动老师洒一下香水,问学生:同学们闻到了什么?刚才我们闻到我们周围的空气是没有气味的,现在怎么有的香水的气味?我只洒在这儿,那儿的同学怎么闻到了?(板书:会流动)其他同学闻到了吗?你觉得空气流动的`方向是怎样的?(板书:四面八方)(3)教师小结,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叫做气体,而空气就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气体,它会流动、而且流动的方向是向着四面八方的。
《空气在哪里》教案(精选17篇)《空气在哪里》篇1教学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利用感官来初步感知空气的性质。
2、能够利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设计实验证明我们的周围、各种物体中都存在着空气,空气占据一定的空间。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认真倾听、愿意合作、科学交流的实验常规和科学素养。
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1、(师手拿粉笔)这是什么?(粉笔)今天老师想学学魔术大师刘谦,用这几根粉笔为大家表演一个小魔术,想不想看?(想)2、不过,老师有一个小小的要求,看完魔术表演后要告诉大家你发现了什么。
现在,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
(往水里放粉笔)3、谁起来说一下,刚才你看到了什么?(交流:粉笔里面往外冒气泡。
)4、请同学们想一想,从粉笔里面冒出来的气泡是什么?(交流:空气)5、不错,从粉笔里面冒出来的气泡确实是空气。
小小的粉笔里面竟然藏有空气,那么空气还会藏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有关空气的知识。
(板书课题:空气在哪里)二、探究空气在哪里1、谁能起来说一说,你认为空气还会藏在哪里?(自由交流)2、大家认为这么多地方都会藏有空气,那就请同学们利用准备的材料找出空气。
比如,刚才我们利用将粉笔放入水中的方法发现粉笔里面有空气,你可以利用哪些方法也找到空气让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感觉一下。
下面小组同学开始合作找空气吧。
(小组合作)3、你们找到空气了吗?谁愿意把你找到的空气给大家看一看、摸一摸或者让大家感觉一下。
(交流)4、我们的身体里有没有空气,可以怎样验证一下?(吹头发,飘起来,吹纸也会飘起来)5、同学们真了不起,用这么多方法找到了空气。
通过验证,我们发现:教室里、瓶子里、气球里、粉笔里、方便袋里、我们的身体里等等都有空气。
那谁能用一句话或一个词总结一下,空气究竟在哪里?(交流:到处都有)6、小结:的确,空气就在我们身边,我们生活的周围到处都有空气(板书:到处都有)三、探究空气的性质1、既然我们周围到处都有空气,同学们睁大眼睛看一看,空气是什么颜色?用鼻子闻一闻,空气是什么气味?用舌头尝一尝,空气是什么味道?我们大家中间都隔着一层空气,可是我们却能互相看见,这说明空气还具有什么特点?(板书: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2、像空气这样,能在空中向四面八方流动的物体我们给它起个名字叫做气体。
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三年级《空气在哪里》教学设计篇一:三年级上空气的存在教学设计题目:空气的存在教学内容分析:本课出自北京教育出版社小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地球上的大气》第二课时。
空气是地球上的重要物质,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及其他气体和杂质组成。
作为气体的典型代表,空气无气味,无味道、透明,而且无固定形状和体积,密度很小,同时,由于空气无法直接观察,学生对空气的原有认识相对较少,为此,让学生借助媒介如水、塑料袋、纸条、气球,用手、眼、鼻、耳等感觉器官进行观察,证明空气的存在,在此基础上认识空气的特点。
小学三年级学生的科学探究主要以系统的观察为基础。
而对于我们三年级的学生来说,观察对象应该有以下特点:相对静止,比较便于观察;生活中常见,经常观察能够发现一些平常未能发现的秘密。
选择这样的观察对象能使学生从中获得成就感。
作为《科学》三年级上册的内容来说,把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教材充分地考虑了学生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的发展,并要求学生进行连续性的观察和测量,体验观察的多样性。
学生学习情况分析:1、认知起点:《科学》课中的实验活动是孩子们很喜欢的一项活动,他们对科学实验充满了好奇。
他们通过三年级三个单元的科学学习也已有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但对所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解释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而有一部分学生的课外知识储备非常丰富,知道许多相关的科学知识。
但总的来说,学生以前的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开展的次数比较少,怎样进行有效探究是迫切的问题。
2、儿童心理分析:三年级孩子面对新知识的态度是想知道、爱提问、喜欢大胆想象,对科学概念主要是建立在直接经验基础上的,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或现象产生兴趣或疑问,从而引发其探究的需求和愿望,这是儿童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另外,三年级学生愿意与他人分享自己的经验、观点;通过互动、交流、讨论、甚至辩论加深对科学概念或原理的理解。
《空气在哪里》课文原文《空气在哪里》课文原文小猴子要和空气玩儿捉迷藏的游戏。
空气嘻(_ī)嘻一笑,说:我可是个隐(yǐn)身人,随便藏到什么地方,恐怕你都很难找到。
说完,一眨眼,真的不见了。
小猴子找哇找,找不到,急得大声喊:空气,空气,你在哪里?我在你的肺里!空气回答道。
小猴子一张开嘴,空气就跑了。
小猴子赶紧追。
他一边追,一边喊:空气,空气,你在哪里?我在你玩儿的小皮球里,让皮球跳得老高老高。
小猴子拿起小皮球,左瞧瞧,右看看,皮球上面没有门儿,这可怎么办呢?他一拍脑门儿,计(j )上心来,找来一把锥(zhuī)子,在皮球上刺了个小洞往里瞧。
哎呀,糟糕!皮球瘪(biě)了,空气又跑了。
小猴子不灰心,又去找空气。
他找哇找,大声喊道:空气,空气,你在哪里?我在汽车的轮胎(tāi)里。
有了我,汽车就能装得多,跑得快。
小猴子一眼看见轮胎上有气门儿,忙用手打开。
他想,这下准能把空气抓到。
不料只听见哧(chī)的一声,轮胎瘪了,空气又跑了。
小猴子爬起来,继续着空气,他一边找,一边喊:空气,空气,你在哪里?我在你写字用的钢笔里。
小猴子忙把笔打开。
为了不让空气跑掉,他把笔尖放进墨(m )水瓶(p nɡ)里,以为这回准能把空气捉到。
没想到,小猴子一捏(niē)钢笔的皮管儿,只听见咕嘟(dū)一声响,墨水冒了几个泡,空气从皮管里跑掉了,墨水钻进了皮管儿里。
小猴子又去找空气,大声喊道:空气,空气,你在哪里?我在火炉里,忙着帮助火燃得更旺(w nɡ)。
小猴子眨了眨眼,看着熊熊燃烧的火苗,着急地喊道:空气,空气,你在哪里?突然,从四面八方响起了空气的回答:小猴子,你瞧,我在空中一跑就成了风。
小猴子仰望天空,一阵微风拂面,怪痒痒的。
小猴子,我在这里。
要是没有我,庄稼啦,树木啦,就不能生长。
小猴子跑到田地边,大树旁,多神奇呀!禾苗茁壮,树木挺拔。
小猴子,快来呀!你看,水里有了我,鱼儿才能生活。
小猴子跑到小河边,低头一望,小鱼儿游得多快活!小猴子,我在这里!小猴子,我在这里!哦!小猴子恍(huǎnɡ)然大悟,原来自己周围都是空气,自己就生活在空气里,时时刻刻都在呼吸着空气。
三年级上册《空气在哪里》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空气的基本特性,知道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的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环保,培养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空气的基本特性,空气的存在和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和体验空气,理解空气的不可见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 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来了解空气。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准备1. 物质准备:气球、塑料袋、水杯等。
2. 教学课件:空气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出示气球、塑料袋等物品,引导学生关注空气的存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探究空气的基本特性教师提出问题:“空气是什么颜色?有什么味道?能否看见?”学生分组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
教师总结: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看不见但真实存在。
3. 实验体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气球吹胀、塑料袋提举等现象,让学生感受空气的力量。
教师提问:“空气在哪里?空气有什么作用?”学生思考并回答。
4. 学习空气的重要性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空气对人类和动植物的重要性,让学生认识到空气是生命之源。
学生讨论:如何保护空气资源?5. 总结与拓展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保护空气资源的重要性。
布置作业:思考空气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和家人分享保护空气的方法。
六、教学反思1. 学生对空气的基本特性和重要性的理解程度如何?2. 实验体验环节是否成功?学生是否能通过实验感受到空气的存在和力量?3. 学生对保护空气资源的意识是否有所提高?4. 教学过程中是否存在不足之处?如何改进?七、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让学生回顾学习过程,评价自己在学习中的表现和收获。
2. 同伴评价:学生之间互相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和建议。
3.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提出改进意见。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空气在哪里》教学简案一:教材分析:本课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验和游戏活动,让学生感受到空气的存在,用事实证明空气就在我们身边,知道空气是一种没有颜色,没有味道,没有气味,透明的气体,空气占据空间。
二: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并能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学会合作交流。
2、引领学生经历感觉空气、实验观察空气、猜想、推测等活动,使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空气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激发他们对空气进行探究的兴趣。
重点:在合作探究中感受空气无处不在,知道空气的性质。
难点:实验探究验证空气占据空间。
三:材料准备:1、教师材料:水槽、塑料袋、杯子、漏斗、平底烧瓶、纸巾、乒乓球等材料。
2、学生材料:水槽、杯子、纸巾、气球、吸管、针管、扇子等。
四: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我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件礼物,我们翼云山的特产,绝对纯绿色,无污染,猜一猜是什么?2、今天就来研究我送给大家的礼物空气,我的()里有空气,哪里还有?(无处不在)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二)、亲密大接触,寻找空气,感知空气性质。
1、想研究空气,我们就得把这位神秘的朋友请来,和他来个亲密接触,我们可以借助我们身上的哪些感官来研究呢?2、学生探究活动3、学生交流汇报自己的发现。
4、概括板书学生感觉到的空气的性质。
(没颜色、没气味、没味道、透明、气体)5.教师总结:我们找到了空气,探究了空气的性质,空气还有许多知识如魔术一样神秘,想继续寻找吗?(三)、纸巾奇遇记。
1、师:杯子里有什么?(空气)怎样证明杯子里有空气?一张小纸巾的奇遇记能帮我们解决这个难题。
2、学生设想,动手操作。
3、引导学生汇报分析实验成败原因。
4、归纳并板书:(占据空间)。
(四)、我主沉浮1、师:为了能使大家既轻松愉快的度过这节课,又能学到科学本领和知识,老师变个魔术给大家看看,难度挺高的。
大家看,(教师做魔术)2、学生分析原因。
3、教师小结:空气也挺霸气的,占据着空间,不给他找个出口,他就赖着不走,还好,他会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