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课 新文化运动 学案及习题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5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通过情境、材料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论从史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四个问题探究深入分析、理解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通过社会花絮,解读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历史的进步离不开思想文化的进步,同时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2. 教学重点/难点
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
3. 教学用具
4. 标签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展示新文化运动中的代表场景北大及代表人物。
播放根据胡适现代诗改编的《兰花草》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活动。
教师抽查学生成果、及时点拨。
教师组织学生建构概念图
教师有感情地分析
教师展示题目
学生活动:
欣赏音乐和歌词,体会现代诗的魅力。
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探讨新文化运动的背景、内容、影响等。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互评
学生自主建构
学生体会、感受,提升情感
学生做题、质疑
1、选用典型的图片,让学生直观的感受新文化运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带入学生进入学习情境。
2、小组合作探究,展示研讨成果,小组评价、打分,锻炼学生合作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语言表达及评判能力等。
3、对于新文化运动“打倒孔家店”的分析,培养学生历史地看待历史问题,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强化对新文化运动的全面评价。
4、播放视频,引导学生分析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的不同及新文化运动影响。
5、引导学生制作概念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归纳总结的能力。
新文化运动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7小题,共34.0分)1.史学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继续,主要是指()A.反对尊孔复古B.继续反封建C.主张民主共和D.向西方学习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青年杂志》的创办B.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C.李大钊发表《青春》一文D.鲁讯发表《狂人日记》.3.梁启超说:“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机器上感觉不足;……第二期是从制度上感觉不足,……第三期便从文化根本上感觉不足。
”下列报刊杂志与“第三期”有关的是()A.《申报》B.《万国公报》C.《民报》D.《新青年》4.在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同一年,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发生的一件大事是()A.京师同文馆成立B.京师大学堂创办C.科举制度废除D.《明定国是诏》颁布5.“灯闪着,风吹着,蟋蟀叫着,我坐在床上看书。
月亮出来了,风息了,我应在院中唱歌。
”这是末代皇帝溥仪(1906年2月7日~1967年10月17日)在17岁时写的一首新诗,和文言文相比,这种通俗易懂的文风离不开下列哪一运动的倡导()A.洋务运动B.戊戌变法C.辛亥革命D.新文化运动6.严复曾说:“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他所说的“此事”评价的是()A.剪发辫B.办《申报》C.废科举D.改称呼7.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A.《药》B.《阿Q正传》C.《文学改良刍议》D.《狂人日记》8.以“民主”和“科学”为旗帜,掀起了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的是()A.戊戌变法B.辛亥革命C.新文化运动D.五四运动9.“此事乃吾国数千年中莫大之举动,言其重要,直无异古者之废封建,开阡陌。
”这是严复对哪一事件的评价()A.剪发辫B.改称呼C.废科举D.辛亥革命10.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A.《海国图志》的出版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C.《新青年》的创办D.《文学改良刍议》的发表11.下列对如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戊戌变法留下的成果B.后来改名为北京大学C.新文化运动的产物D.中国近代第一所国立最高学府12.假如你要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作序,那么你将要在序言中向读者推荐哪一人物?()A.陈独秀B.胡适C.李大钊D.鲁迅13.爷爷让小华给他介绍一下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小华可以介绍下列哪些内容()①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②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③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这一直影响到后来④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二新文化运动一、基础巩固1.陈独秀在《青年杂志》发刊词中说:“笃古不变之族,日就衰亡;日新求进之族,方兴未已。
”在当时,他“求变”主要是针对( )A.思想观念B.军事技术C.经济组织D.教育制度解析:《青年杂志》的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新文化运动以思想解放为宗旨,目的在于促进民众觉醒,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不符。
答案:A2.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指出:“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在此他倡导( )A.自由与平等B.自强与求富C.民主与科学D.团结与进步答案:C3.为了迎接学业水平考试,某同学在复习中整理了一份学习图表,根据图表已呈现的内容,在处应该填写的是( )A.新文化运动的内容B.“中体西用”的思想C.马克思主义思想D.三民主义的内容答案:A4.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政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容心。
”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反对独裁专制B.建立革命政党C.提倡学术自由D.解放民众思想迫切性,故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及其内涵不符。
5.“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 )A.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C.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的统治地位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反映了儒家思想统治地位被动摇,故C项符合题意;A、B、D三项均与题干材料中的信息和内涵不符。
6.孙中山曾说,新文化运动最有价值之事在于“兵法攻心,语曰革心”。
在此,他对新文化运动的认识侧重于( )A.思想启蒙B.政治革命C.社会变革D.文化复兴,语曰革心”,这里的“心”是指思想,“革心”就是改造民众的思想,侧重于思想启蒙,故选A项。
第22课新文化运动学案【前言】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前两次分别是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保皇派和革命派的论战。
它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资产阶级激进派反对封建思想的思想文化运动。
它的发展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1915——1919年是第一个阶段,1919以后是第二个阶段。
新文化的发生在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课标点击】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重难点】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主要内容、影响【课前预习】 1、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和基本概况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思考其深刻内涵3、宏观把握新文化运动的影响4、在精读教材的基础上完成学案【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①(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新文化运动兴起概况1、兴起标志:(1)时间:_ _地点:____人物:____ _报刊:《》(第二期改名为《》)(2)《新青年》创办的意义: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前期指导思想:4、主要活动基地:______________【重点问题突破】为什么新文化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是北京大学。
21.新文化运动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1.历史背景1).政治上:帝国主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资产阶级强烈要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经济上:一战期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思想文化上:a、袁世凯倒行逆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 、西方 ____________________ 进一步传入中国C 、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提岀进行思想革命2.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_________ 》,后改名为《 _____________ 》3.代表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前期指导思想:西方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力宣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活动基地:蔡元培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办学宗旨,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二、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一)新文化运动前期:1•提倡民主和科学,反对专制和迷信----核心内容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德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赛先生”【探究一】: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2.9新文化运动一、选择题1.蔡元培、陈独秀和胡适三人年有长幼,生肖都属兔,因此被后人形象地称作新文化运动中的“三只兔子”。
下列有关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的活动,叙述正确的是()A.陈独秀1915年在北京创办了《青年杂志》B.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发起了新文化运动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D.陈独秀和胡适都在运动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2.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说:“民国早期……采取共和体制……并不足以革新国家,……受过西方教育或影响的新知识分子,进行一场激烈的社会变革。
这场思想变革有时被描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你可以从材料中获取的信息有()①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社会性质②新文化运动主要宣传西方的思想文化③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②③3.下列关于新文化运动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是《新青年》B.目的是反对北洋军阀尊孔复古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D.对东西方文化作了客观的评价4.《新青年》刊文指出:“专制国本建筑于主权者独裁之上……共和国本建筑于人民舆论之上。
”故“政治实质之变更,在国民多数心理所趋,不在政治之形式”。
材料强调当时的紧迫任务是()A.进行社会改良B.推翻君主专制C.开展民众启蒙D.发起国民革命5.陈独秀在《新青年》上发表文章说:“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的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洗刷干净不可。
”由此,反映了前期的新文化运动()A.主张在思想上打破封建束缚B.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做了思想准备C.要在中国建立共和政体D.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指明了真正的出路6.对新文化运动评述正确的是()A.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B.新文化运动是维新派反对顽固派而掀起的社会舆论C.新文化运动是孙中山领导的反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社会思潮D.新文化运动是陈独秀等进步知识分子领导的提倡科学与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7.1923年,胡适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25年来,只有三个杂志可代表三个时代,可以说创造了三个新时代:一是《时务报》,一是《新民丛报》,一是《新青年》。
《新文化运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认识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代表人物;知道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及其历史意义。
2.通过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指导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
3.感受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思想大解放,她的两面旗帜就是“民主”与“科学”,新时代的青年必须增强民主与科学意义。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文化运动的内容2.教学难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三、教学策略1.采用探究──研讨的模式进行教学,贯穿讲授法、讨论法,指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和合作讨论。
2.采用情境创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打通时空隧道,再现历史抉择,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生活实践能力。
3.教师准备:教师研读课标、教材,撰写教案,制作多媒体课件。
4.学生准备:预习课本。
四、教学过程学学生结合教材回答: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办学理念,提倡“学术思想自由”原因:蔡元培的学术方针,使北大成为思想自由的场所,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汇会在《新青年》及北京大学的带动下,宣传新文化运动的广泛兴起五、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1.本课的教学以史实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以情境为主线;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以活动为实现方式,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经过全体课堂参与者的阅读、思考、讨论、分析、对比,使每个学生都经历了一个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完善情感、升华人格的自主学习过程。
2.学生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3.采用讨论法分组合作,课堂气氛活跃,且能对新文化运动内容有更深入的了解。
《新文化运动》教案《新文化运动》教案7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新文化运动》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文化运动》教案1一、教材分析(一)课标要求: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识记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主要阵地、代表人物、旗帜、活动基地。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究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以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传播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1)围绕“思想解放、探索救国”这一主题,通过“新旧碰撞风云起”、“破旧与立新铸国魂”、“十月惊雷现曙光”三个环节,引导学生学习和探究新文化运动兴起的背景、内容和影响。
(2)引导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分析和解读得出结论,做到论从史出,以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分析材料的能力。
(3)设计一些问题交给学生讨论,让学生在探究、交流、讨论中形成认识,学会合作学习,并能以此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内涵和意义的学习与探究,使学生认识民主与科学、马克思主义的的传播对于改造中国的积极影响,并使学生进一步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形成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同时通过新文化运动中先进中国人为救国而勇于探索的史实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为中华民族复兴而勇于担当努力学习的理想。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本课难点: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教法:注重史料教学,力争论从史出;创设情景,巧妙设问、引导和点拨。
2、学法:自主学习、探究和合作学习相结合(五)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六)课时安排1课时二、教学过程:课前打出幻灯片:本课标题《第15课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播放歌曲《最美的歌献给你》的旋律。
第22课新文化运动课堂训练【知识强化】1.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最主要历史条件是( )A.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加紧侵略中国。
B.资产阶级革命派,维新派没有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C.中国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
D.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响。
2.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 )A.魏源写成《海国图志》B.严复翻译《天演论》C.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D.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新青年》3.在中国大地上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是( )A.毛泽东B.鲁迅C.陈独秀D.李大钊4.问答题前期的新文化运动包括哪些内容?【素质优化】1.近代激进的民主主义者掀起新文化运动的目的是( )A.宣传马克思主义B.学习西方文化C.打破封建束缚D.进行文化革命2.新文化运动中,把斗争矛头指向孔孟儒学的直接原因是( )A.北洋军阀以此维护其反动统治B.它阻碍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传播C.它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的根源D.它不利于工业生产的发展3.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是( )A.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B.民主与科学思想得到弘扬C.掀起了文学革命的新时期D.一部分人接受了马克思主义4.问答题简要评述新文化运动在国内外产生的巨大影响。
【创新深化】1.新文化运动把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这主要是由于( )A.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B.当时北洋军阀政府推崇儒家思想C.儒家思想落后于资产阶级文化D.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2.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就其作用而言,主要“新”在( )A.传播了西方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C.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3.陈独秀发起新文化运动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达尔文进化论B.法国大革命时期《人权宣言》C.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共产党宣言》D.黄宗羲的民主思想4.问答题:新文化运动是怎样兴起的?【科内渗透】大量史实说明,凡是社会大变动时期,思想界首先出现大论战,据此回答下列问题:1.中国社会出现第一次思想大论战出现在( )A.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时期C.太平天国运动时期D.维新变法时期2.1915年开始出现的民主科学与尊孔复古的论战其实质是( )A.资产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思想论战B.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思想的论战C.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论战D.西方文明与中华传统文化的论战3.问答题比较五四运动前后新文化运动的性质、内容和作用。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总统后说:“孔子之说,亘古常新……如布帛菽粟不可离。
”其根本目的在于( )。
A.压制民主科学思想B.恢复儒学统治地位C.制造复辟帝制舆论D.弘扬民族传统文化2.“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即使彼此相反,也听他们自由发展”,蔡元培的这一方针,在当时的积极作用是( )A.缓和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矛盾 B.鼓励了新思想新文化的发展C.消化吸收了尊孔复古思想 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3.(2011·天津文综)《新青年》创刊时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
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仍然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
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B.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C.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D.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4.新文化运动曾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其实质是针对( )。
A.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B.封建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C.民众偶像崇拜和愚昧盲从D.阻碍西学传播的反动势力5.1917年,《新青年》第2卷第6期发表了胡适的《朋友》:“两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
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怪可怜。
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该诗( )。
A.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斗争精神 B.否定了传统的道德观念C.宣传了民主科学的思想理念D.体现了文学革命的成果6.(原创)“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
”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A.树立了积极、进取的科学精神B.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C.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7.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突出特征是( )A.与中国工人运动逐步相结合 B.主要限于知识分子范围C.只限于思想领域 D.具有广泛群众基础8.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9.“一曰,须言之有物。
第22课新文化运动
本学期第课时授课日期课型【新课标要求】:
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本课知识结构】:
背景:(经济;政治;思想文化)
时间标志:
思想阵地:
兴起:活动基地:
代表人物:
指导思想:
内容:(四提倡,四反对)
进步性
评价:
局限性
【教学过程】:
一、兴起的背景:
1.社会因素:A、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B、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逆流;
2.经济政治: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实行民主政治的要求强烈;
3.思想文化: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传入,促使激进民主主义者认识提高——既要政治革命,更须思想革命。
辛亥革命时期的思想解放潮流也为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基础
二、兴起:
1.标志:
2.思想阵地:
3.活动基地:
4.代表人物:
5.指导思想(前期):
问题思考:北京为何会成为1915年之后一段时间内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
①1917年,《新青年》从上海随陈独秀迁到北京;
②进步知识分子担任《新青年》的编辑或撰稿——如李、胡、钱、鲁、刘等人;
③由蔡元培任校长的北大“兼容并包”、“学术自由”,聘进步知识分子任教,使其成为新文化
运动的主要活动基地。
三、内容:
1、提倡————,反对专制;
2、提倡科学,反对————;
影响:
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旧礼教) ——“打倒孔家店”和“鲁迅的“《狂人日记》”
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与白话文及文化平民化
文学形式: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
思想内容:主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影响:.
思考:1、新文化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原因是什么?有何意义?这个口号在今天还适用不适用?我们应如何对待我国传统文化?
2、儒家思想在我国历史发展中历史地位经历了怎样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四、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1.积极影响:
①是______________在思想文化领域的延续(是一场民主主义的思想启蒙和文化革新运动,是中国现代的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
②打击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动摇了___________-的思想统治地位;
④促进了人民特别是____________的思想觉醒;
⑤推动了文化平民化;
⑥推动了现代科学在中国的发展;
⑦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⑧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2.局限性:
①没有同群众运动相结合。
(原因)
②对东、西方文化存在全面否定或肯定的问题。
新文化运动中,一些先进分子在批判封建正统思想的过程中,对东西方文化的某些提法,存在着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片面性。
比如,把中国的一些优秀遗产当做封建糟粕一概加以否定。
但是,这并不影响新文化运动对历史发展的积极促进作用。
拓展: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新文化运动有了新的发展
宣传马克思主义,使新文化运动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参见P154第25课)。
【巩固练习】:
一、选择题:
1、前期的新文化运动与资产阶级改良派、革命派的思想相比,主要“新”在()
A、绝对肯定了西方文化的进步性
B、较为彻底地批判了封建正统思想
C、传播了资产阶级民权平等思想
D、深入研究和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2、康有为著《孔子改制考》推崇孔子;陈独秀等则把批判的矛头指向孔教,他们共同的出发点是
A、全盘否定儒家思想
B、冲破封建阻力,倡导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C、把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儒家思想相结合
D、扩大自身的影响
3、有人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这是指它()
A、继续反封建
B、向西方学习
C、反对尊孔复古
D、主张民主共和
4、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的实质是()
A、中国资产阶级文化开始兴起
B、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
C、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运动
D、资产阶级传播西方文化的运动
5、前期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功绩在于()
A.确立了“民主”和“科学”的主导地位B.批判了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
C.揭开了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D.沉重打击了封建正统思想的权威
6、新文化运动把反对儒家传统道德作为矛头所向的根本原因是()
A、儒家思想比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落后
B、儒家思想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儒家思想是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
D、当时北洋军阀推崇尊孔复古思想逆流
7、前期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指向儒家传统道德,实质是为了()
A、在思想上反对封建主义
B、追求资产阶级的民主政治
C、宣传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
D、支持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8、之所以说鲁迅对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作出了突出贡献,主要是因为他()
A、把反封建的内容与白话文形式结合起来
B、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C、对封建礼教攻击最猛烈
D、首先提倡白话文
9、蔡元培“兼容并包”教育方针的实质是()
A、让具有各种思想的学者任教
B、听任各种思想自由发展
C、倡导传播资产阶级文化
D、鼓励学术研究
二、材料题: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孔子与宪法,涉不相涉者也。
吾今于此标题,宁非怪诞之尤?然于怪诞标题之前,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
……怪诞之事实者何在?则宪法草案中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之事是也。
——李大钊《孔于与宪法》材料二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德赛两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陈独秀《杂志罪案之答辩书》
请回答:
(1)材料一中“久已有怪诞之事实发见”主要指什么事件?
(2)材料二中“闹了多少年,流了多少血”主要哪些领域进行的?请以典型的史实加以说明。
(3)材料二中“光明世界”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4)“德赛两先生”具体指什么?请分析请这两位先生的背景是什么?有何意义?
1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文学革命”八事中)“吾所谓‘物’,非古人所谓‘文以载道’之说也。
吾所谓‘物’,约有二事:(一)情感。
……情感者,文学之灵魂。
文学而无情感,如人之无魂,木偶而已,行尸走肉而已(今人所谓‘美感’者,亦情感之一也)。
(二)思想。
吾所谓‘思想’,盖兼见地、识力、思想三者而言之。
……思想之在文学,犹脑筋之在人身。
人不能思想,则虽面目姣好,虽能笑啼感觉,亦何足取哉?文学亦犹是耳。
文学无此二物,便如无灵魂无脑筋之美人,虽有秋丽富厚之外观,抑亦末矣。
”
——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新青年》第二卷材料二“文学革命之气运,酝酿已非一日……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日,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
“今欲革新政治,势不得不革新盘踞于运用此政治精神界之文学。
”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什么内容?
(2)从材料中分析两人思想的异同。
答案:BBABD CBAC
11、(1)袁世凯“尊孔复古”逆流。
(2)思想、宗教、政治、科学技术三大领域。
思想:14~16世纪文艺复兴运动;17~18世纪启蒙运动。
宗教:15世纪西欧的宗教改革。
政治:17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8世纪美国独立战争;18世纪法国大革命。
科技:哥白尼的“日心说”,伽里略证实“日心说”;牛顿经典力学体系;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学说(3)资本主义社会确立。
(4)民主和科学。
当时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统治和军阀割据造成的灾难,中国社会极端黑暗。
袁世凯为了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领域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在社会上出现了复古主义逆流。
一战期间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资产阶级力量增强,要求民主政治。
在这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打出
了西方的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掀起了新文化运动,从而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具有反封建思想的进步意义,也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
12、文学革命,即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胡适主张文学改良,主要是内容和文体等方面的改革。
陈独秀号召文学革命,明确提出推倒封建主义的文学,建立国民的、写实的、社会的文学,还指出要革新政治,必须进行文学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