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安康段水资源现状分析与水源地保护对策
- 格式:pdf
- 大小:233.56 KB
- 文档页数:3
汉江流域上游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与水资源保护策略汉江安康段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地。
采用问卷与现场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汉江安康段4个县区及上游汉中市部分县区进行了汉江安康段水资源利用现状调查。
结果表明:受访对象节水意识比较强,对政府节水措施满意率高,政府对南水北调工程宣传成效明显。
农民和城镇居民经常采用循环用水分别达76.1%和72.6%,农民对南水北调水利工程和家庭饮用水源地知晓率分别达到97.8%和94.6%,城镇居民人均用水量较为合理,节约用水意识较强,政府对水资源供应了解程度、水质保护及节水措施管理意识均较好。
针对水电开发、航运、网箱养鱼、旅游业、农田灌溉、调水工程等6个主要方面对水资源的利用现状的调查梳理,分析不同利用方式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合理利用水资源的对策建议。
标签:汉江流域上游;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短缺问题日趋突出,已成为一个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
安康市属于水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因水利建设滞后s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属工程性缺水地区,汉江上游地区承担着南水北调工程水源供给与水质保护的艰巨任务,要求出镜水质保持在国家地表水Ⅱ类水质标准,同时,随着安康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水资源需求量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因此,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挖掘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尤为重要和紧迫。
合理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既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的重要途径。
研究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制订相应对策,对确保安康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研究方法1.1 问卷调查为了解汉江沿线不同人群对当地水资源的利用现状情况,于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设计了《汉江水资源保护与利用现状调查问卷》,对汉江安康段沿线的石泉县、汉滨区、旬阳县和白河县进行了调查。
根据调查对象,设计了农民、城镇居民和政府部门三种问卷形式。
收稿日期:2004-05-05基金项目:湖北省社会科学基金(/十五0规划)资助项目([2005]096)作者简介:梁雄兵,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评价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文章编号:1001-4179(2005)04-0053-02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的主要环境问题分析梁雄兵1张中旺2谢海燕1,3宋立军1(1.中国地质大学环境评价研究所,湖北武汉430074; 2.襄樊学院,湖北襄樊441053; 3.长江水利委员会长江出版社,湖北武汉430010)摘要:丹江口水库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
通过分析水源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提出了较科学、合理的对策:借鉴三峡移民的成功经验,走开发式安置移民之路;设立水源保护区,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纳入综合治理和建设重点;增强法制建设,提高生态环境保护管理能力;实施工程全面合作,统一协调工程的规划、开发和管理,兼顾各地利益;国家适当的扶持,确保水源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关 键 词:水源地;环境影响;环境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A1 水源地的主要环境问题1.1 局部水域水污染较重,治理措施急待加强据多年水质监测资料,丹江口水库现状总体水质良好,库区水质没有出现明显的分层现象,丰水期水质较平、枯水期略差。
水源区水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丹江口水库库湾和小支流水域污染源汇入及面源污染。
库湾神定河、远河、浪河和老灌河等入库支流,由于工业和生活污水、废水的排入,入库水质较差,一般为Ô类,有的为Õ类水。
其他支流水质也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一般为Ó~Ô类水。
据近两年对老灌河入库水质的监测结果,老灌河水质污染严重。
丹江口水库现为中营养状态,局部库湾氮、磷等营养元素富集程度较高,相关资料预测今后水库仍为中营养状态,但氮、磷浓度已达中营养化标准的上限,局部库湾的水体有富营养化的可能。
重金属污染不容忽视。
据长江流域省界水体环境监测结果,汉江干流上游支流夹河、任河、天水河水体中重金属污染严重。
41陕西省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主要水源涵养区,涉及宝鸡、汉中、安康、商洛和西安5个市的31个县(区)。
中线调水区在陕南境内的流域面积为6.27万平方公里,约占丹江口水库控制面积的65.9%。
从陕南出境的水的多年平均年径流量高达290.7亿立方米,占丹江口水库总库容量的70%以上。
陕南地区水资源保护的程度,将直接关系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调水质的好坏。
目前陕南贫困县大多依靠中央财政补贴,自我造血能力极差,有限的财政收入能用于改善当地环境和生态建设的资金微乎其微。
因此,水源区人民的环境保护问题便值得研究。
本次调研选取了汉江沿线3个村的50户农民和2家企业作为调研对象。
从调研情况来看,水源区人民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做出了不懈努力,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也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
1、对于工矿企业而言,南水北调的高环保要求使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生产成本增加,甚至导致了大量企业因此关闭。
汉、丹江流域都位于秦巴山区,属于我国矿产资源丰富地区,矿产资源采选加工已经成为安康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进行,为了保护好水源,对该地区比其他地区有更高的环保要求,而绝大多数采矿企业规模都不大,无力投资搞环保,地方政府更无力给一、调查背景二、存在的问题企业财政补贴搞环保,目前也就只能“一关了之”。
因此,保留下来的企业很少,且保留下来的企业必须加大“三废”治理投入,推行清洁生产工艺,大大增加了治污成本,从而必定会影响工业发展速度。
2、对于农民而言,南水北调的高环保要求彻底改变了其原有生活及生存方式,农村发展出现新问题。
由于安康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坡地很多,农民的大部分耕地都已退耕还林,留下来的耕地很少。
据统计,在退耕还林前的1998年,全市共有耕地面积760万亩,农民人均3亩,而退耕还林工程结束后,全市耕地面积将只剩下250万亩,每户只有1.5亩左右,耕地面积大大减少,而且分布比较分散,初步计算每年将减少粮食产量31万吨左右,陆续造成79万农民无地可耕,显然只靠剩下的地和国家每亩230元的补贴是难以维持其基本生活的,而且还会导致大量劳动力闲置,水源区农民的生存权受到严重威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现状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一项以实现我国水资源整体配置合理化以及优化减轻华北一带区域的水资源缺乏问题为目标的伟大工程,也是部分北方城市缓和水资源匮乏的重要措施。
整个中线工程中的主要水源区包括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区域,这其中包含着陕西、河南、湖北这三个省的五个地区,正因为中线工程的牵涉广、作用强,所以对其水源区水质的保护十分重要。
本文旨在分析当前南水北调中线工作水源区水质现状以及探讨一些有效建议。
标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质;现状分析认清水源区的水质现状并增强水质保护与水污染的预防治理,关乎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与否,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功能的有效发挥紧紧相连,也关系着广大群众的用水问题,其重要性已无需多言,以下即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的各个流段水质现状进行分析介绍,并通过水质现状探讨更深的水质改善建议。
一、中线工程的水源区域概况要想做好水源区的水质调查,明确水质现状,首先应当对中线工程的具体范围进行准确了解。
本文所探讨的中线工程水源区,主要是指自丹江口水庫实施扩容措施后,在其沿线开始进行的引水工程。
经过的河流流域主要包括唐白河流域,江淮分水岭流域,所跨越的河流包括了黄河、淮河、海河。
所流经的城市包括北京、天津、河北、河南等40多个城市[1]。
其中,丹江口区域既是中线工程的核心区域,又承担着水源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任务。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目标,将水质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作为生态环境建设和完善的重点,立下为完成“一库清水永续北送”使命做出阶段性贡献的目标。
二、水质保护工作中的主要问题研究(一)水环境恶化,动植物品种锐减这里所指的水环境恶化,主要是指河流和溪水发生断流现象的频率不断提高,进一步影响到河水或溪水中的鱼类和水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另外,在中线工程的周边区域由于农民居民大量的使用农药,使得一部分经过雨水淋溶的含有农药的雨水流入河道中,影响河水的自净能力。
另外,从整个生态环境的角度来说,破坏了生态循环中的一个环节,则会连锁影响到多个动植物环节的生存。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的现状及防治对策摘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实现我国水资源合理配置,缓解北方广大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重大战略性基础设施。
但是,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忽视了生态保护,使得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受到影响。
本文通过对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水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污染状况、主要污染源及主要的环境问题,并根据调水水质要求提出了总量控制目标和防治对策。
关键词: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现状分析;防治对策中图分类号:tv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南水北调工程概况丹江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初期工程,1958年动工,1973年竣工,坝高162米,正常蓄水157米,库容174.5亿立方米,枢纽电站6台机组,总容量90万千瓦。
初期工程淹没淅川县362平方公里土地,其中:耕地28.51万亩,占当时全县总耕地面积的55%。
淹没了淅川县城和14个集镇,拆除房屋12.5万间,淹没了大批村庄、道路、学校、电力通讯线路、水利工程等基础设施,直接损失7.4亿元。
先后动迁20.96万人,其中县内自安10.5万人,外迁青海、湖北等地10.2万人。
由于人口自然增长、返迁等因素,目前县内实有移民18.75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6%。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丹江水库大坝将加高14.6米,正常蓄水位由157米提高至170米,增加库容约116亿立方米,达到290.5亿立方米。
2. 南水北调水源地水质的现状2.1 河溪水断流及水环境条件恶化,动植物资源日渐减少,且有灭绝趋势经调查,由于小河水经常断流,小河溪中鱼类几乎灭绝,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鲵大都生活在小河溪中,现存数量极少,濒临灭绝。
大量农药的使用,残毒经过雨水淋溶,大部分进入河道,加上人为药鱼,河中鱼类也有灭绝趋势,河溪自净能力降低,河水受到污染。
农村居民长期饮用,将造成积累性及突发性疾病,经调查,灌河流域癌症患者呈上升趋势,且年轻患者增加更快。
作为南水北调的水源地,河水污染将直接影响南水北调的水质。
南水北调工程的水资源保障效果分析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最宏大的水利工程之一,旨在通过引水调水的方式解决长江流域倒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短缺问题,为沿线地区提供足够的清洁水源。
随着南水北调工程的逐步实施,该工程的水资源保障效果也逐渐显现。
一、减缓水资源短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前,黄河流域的水资源非常短缺,尤其是在春季和夏季,引起了沿线地区的大规模干旱和水荒。
如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已经在北京、天津、河北等地提供了大量的北方水源,有效解决了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据统计,该工程每年向北方输送约300亿立方米的江南优质水资源,为北方地区提供了稳定、清洁、安全的饮用水和工业用水。
二、改善生态环境随着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推进,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逐步得到了改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京杭大运河、首都水源地、石家庄、太原等地区建设了大量的调水设施及水污染治理设备,不仅提高了水质,降低了水污染程度,而且有效保护了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
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不仅能够提高沿线地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而且也可以促进区域交通、能源、旅游等多领域的发展。
目前,南水北调工程所涉及的建设项目已经成为了重点区域经济发展的举措。
四、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有助于解决当前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城市用水矛盾已经成为了我国水资源矛盾的主要因素之一。
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为我国水资源保障创造了一个新的契机,为实现城市化发展提供了更加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五、激发水资源保护意识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为我国水资源保护树立了一个典范。
该工程在设计、建设、运营等方面都充分地考虑了水资源的保护,有效地增强了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同时,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也鼓励了国内外企业加强环保投入,实现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结语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对于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破解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公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问题探究作者:李纪平来源:《科技资讯》 2014年第15期李纪平(陕西省安康市环境保护监测站陕西安康 725000)摘要:南水北调作为我国一项重大的水利工程,一直被每个中国人持续关注着。
南水北工程不仅能很大程度上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及时空上分布不均的问题,而且能有效的改善北方的生态环境。
对我国经济持续的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有极其重要而特殊的意义。
在整个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区的水源保护决定着中线水源的水源质量,而水源质量很大程度上直接决定着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成败。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措施中图分类号:TV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5(c)-0057-011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的现状1.1 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化肥,少数厂矿企业偷排、漏排工业污水,汉江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总体上看,汉江出陕断面水质始终保持在国家Ⅱ类标准以上,但在点上严重污染的情况屡屡发生,汉江污染防治形势依然严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附近的农民因生产需要,大量使用农药和化学物,农村面源污染时有发生,使得水源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而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和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工厂的效率提高的同时,污水排放量也随之增加,少数厂矿企业为追求最大利益存在偷排、漏排问题,直接将未净化加工的工业污水排放进水源中,严重影响了水源地的水质,使得水资源中含有大量有害的化学物质,不仅破坏了水源地的生态环境,而且使得可用的水资源越来越少。
1.2 城市用水量大,水资源被过度开发,遭到严重浪费我国人口多集中在中部和东部,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产都无法缺少的资源,随着我国人口剧增,对水资源的索求越来越大,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带来巨大的用水压力。
在现代科学技术达到一定高度的社会,人类的生产水平和消费水平都有很大的提升,严重加重了水资源的压力,减少了水源地可用水量,影响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效率,进而影响了整个南水北调工程的进度。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障工作的研究分析一、前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我国治水工程的重点项目之一,在保证北方地区水资源供应的同时,也面临着水质保障的难题。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质保障工作进行研究分析,探讨如何保证水质安全生产。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现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过构建中线输水渠道,在长江上游建造水库,将长江流域的水源通过三个通道运输到长江下游地区,为中国北方的缺水地区提供水资源。
然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输送过程中,水源会受到各种因素的污染,水质也因此受到影响。
1. 水源保护不足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来自于长江,其中,福建、湖南、湖北等省份存在大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造成了水源的污染,对中线水质带来了威胁。
2. 渠道污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输运渠道长达1,267公里,长时间经过贫瘠地区,渠道两侧的农业生产以及生活垃圾等因素引起的污染也对水质造成了影响。
在建设中,还需要考虑大规模土方开挖带来的黏土、砂土、粘土等杂质污染问题。
3. 供水污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将输送的水源通过各种工艺做处理后再进行输送,这个过程中,也存在着供水污染的情况,如钢管腐蚀、余氯过量等影响水质的问题。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保障措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质受到污染影响,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水质保障措施,以保证水源的安全供给。
1. 水源保护为了保护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安全,需要有一系列的水源保护措施。
在水库周围设置保护区,遵守水库周边禁止施肥、禁止用农药等保护条例。
实行科学农业,控制化肥、农药的使用。
2. 渠道管理监测和处理渠道两侧的污染物,减轻污染对输水质量的影响。
实施沿线生态治理,建立特定地质介质监测方法,及时发现并解决污染物问题。
3. 提高运输设施的质量与性能通过改善输送渠道的材料,如陶瓷管、高聚合物、微生物增强水质等方式来提高管道的阻力和污染防止能力,提高渠道抗压强度、运行寿命,降低管道失效率,实现对物质和电性污染物的快速捕捉和排除,使传输过程中的污染物减少至最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