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 格式:doc
- 大小:38.00 KB
- 文档页数:1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
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了规划阶段的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
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几个问题内容摘要:摘要: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关怀下,广大科技工持续进行了的南水北调前期工作,在大量的野外勘测和分析比较了50多种方案的基础上,获得了一大批富有价值的成果,最终形成了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的“四横三纵”基本格局。
经党中央国务院审议并原则同意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举世瞩目的南水北调工程已由规划转入实施。
但对中线工程规划中的工程规模、分期实施和输水方式还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文章结合总体规划的研究情况对“中线工程规模、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和管道与明渠的比选”等问题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总体规划1中线工程规模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目标与调水规模,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认为目前我国的工农业用水已出现“零增长”,今后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仅仅是生活用水将有一定的增长,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的总调水规模只需30亿m3,只需60亿m3。
另一种认为黄淮海平原是国家的粮食基地,目前生态环境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不能只解决城市缺水,要求中线工程按调水145亿m3的规模一次建成。
经过反复的分析、研究,我们认为南水北调工程的根本目标是要改善和修复黄淮海平原的生态环境,近期应以解决城市缺水为主。
确定中线工程的规模应采取适度偏紧的方针。
所谓适度,就是要满足北方省市社会经济和环境的缺水需要,要有一定的规模,否则,南水北调工程就没有意义。
但长距离跨流域调水会打破原有的各种平衡,我们将要付出一定的代价才能建立新的平衡。
这次总体规划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的精神,对中线工程进行分期建设,将一期工程调水量从145亿m3压缩到95亿m3,不是因为投资,主要是从促进调入区的节水和汉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考虑。
1.1南水北调中线第一期工程规模是经济社会环境的最低需求有些专家认为总体规划预测的城市需水量偏高(受水区城市需水量年平均增长率为5%)、节水潜力估计不足、污水再生利用量偏低,使工程规模偏大。
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方案一、工程规划与设计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三个主要部分。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的主轴,西起长江,东至北京。
东线工程则是从江苏淮安引水,分向山东和河南,最终北上至北京。
西线工程则是从四川乐山引水,途径陕西和甘肃,最终注入黄河。
工程规划充分考虑了地形、水系、城镇分布等因素,通过人工挖掘、引水、渠道建设等手段,确保水资源顺利调剂到北方地区。
二、水源保障与水质控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主要是从长江输水,因此水源的保障至关重要。
工程采用了多种手段进行水源保护,包括严格的环保技术措施、水源地治理和监测等措施,确保引水的水质符合国家规定的标准。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遵守规定的排水标准和水质监测要求,确保引水的水质达标,保障北方地区的饮用水安全。
三、工程施工技术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涉及到大量的水利工程和土建工程,包括隧道、水库、渠道等。
工程施工的关键是稳定工程质量,确保工程的安全运行。
为此,工程采用了先进的施工技术和设备,包括盾构机、挖掘机等,保障施工的高效率和质量。
同时,在工程施工过程中,严格按照设计方案和施工标准进行,确保工程的安全可靠。
四、施工进度管理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包括几个阶段,需要严格的施工进度管理。
为确保工程按期完成,需要对每个施工环节进行详细的计划和安排,并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同时,要随时关注工程的进展情况,及时处理问题,确保施工进度不受影响。
在施工过程中,要做好施工记录和资料整理,以备后续查阅和评估。
五、安全施工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复杂的水利工程,涉及到诸多安全风险。
在施工过程中,要重视安全生产,做好各项防护工作,确保工程施工安全。
同时,要加强水文监测和预警工作,及时掌握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变化,做好应对措施。
在施工现场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管理机制,严格执行各项安全规定,确保工程施工无事故。
六、环境保护南水北调工程的施工对周边环境有一定影响,如土地开垦、水资源调剂等。
为了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工程采用了多项环境保护措施,包括土地复绿、水域治理、生态恢复等措施,保护当地生态环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背景和意义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之间大规模水资源调配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大通水工程。
其中,中线工程是指从长江上游汉江的一级支流承接水资源,通过引流、输水等水利工程,将水资源调配至黄河上游区域,解决黄河上游水资源短缺和北方地区的用水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解决黄河上游水资源短缺问题、满足北方城市和农业用水需求,改善生态环境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尤其是在北方地区缺水严重、水资源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大大改善当地的用水条件,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的基本原则在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时,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 良性循环原则。
要保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充足、水质稳定,实现水资源的循环利用,达到水资源调度的良性循环。
2. 公平合理原则。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资源调配中,应该根据各地的实际水资源需求和地区经济发展需要,合理分配水资源,保障各方的合法权益。
3. 生态优先原则。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工程建设和水资源调度中,应该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实现水资源调配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4. 可持续发展原则。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应该注重可持续发展,有效利用水资源,减少水土流失和环境破坏,保障后代子孙的水资源利用权益。
三、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划定方案的具体内容1. 水源选择与引水工程。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主要来自长江上游的汉江一级支流,应该在选择水源的同时,设计合理的引水工程,将水资源引向黄河上游地区。
2. 输水路线规划与工程布局。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输水路线应该考虑地形、地质、生态等因素,规划合理的输水路线和工程布局,避免对地方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3. 工程建设和设施完善。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划定方案应该包括工程建设的具体方案和设施的完善,确保工程的顺利运行和水资源调配的有效实现。
南水北调工程的中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个部分。
其中,南水北调中线是最主要的一条水源调运通道,它起于济源市,止于北京市,北延至天津市、唐山市等地,南延至深圳、冀北、山东、河南、河北、北京等地。
南水北调中线的设计和规划经历了多个阶段和方案的调整与优化。
本文将重点分析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方案设计和实施情况,旨在深入了解其在解决水资源短缺、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和意义。
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设计的初衷是从黄河水系引水,通过人工运输的方式,将丰富的长江水资源调拨到干旱的黄河水系流域,解决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和设计经历了多次修改和调整,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环节:1. 水资源勘测和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首先需要进行大规模的水资源分布调研和勘测,明确黄河水系和长江水系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此外,需要论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人工引水和区域水资源调度的影响,包括生态环境、水生态系统、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影响。
2. 转移工程的方案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转移工程主要包括水源地取水、输水渠道和水库设计等方面。
在方案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质量等因素,提出合理的转移工程设计方案。
3. 环保、生态保护措施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巨大的,需要提出一系列的环保和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工程建设和运行过程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4. 工程实施管理方案的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需要制定详细的工程管理方案,包括工程建设的组织实施、技术规范执行、质量安全监督等方面的内容。
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规划设计过程中,政府部门、专家学者、企事业单位等各方积极参与,形成了研究规划设计方案的明确结论和建议,为工程的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情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2002年正式动工以来,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进度较快,相关的转移工程和水资源配置工程已经陆续完成,有效改善了华北地区的水资源供应紧张局面。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有哪些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是我国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部分,主要任务是调剂汉江水资源,引水经数千公里长的干线输水渠道向北输水至黄淮海平原、北京天津、山西、河南等地,使南方丰水时节容易出现的河川洪水和湖泊库容充足的河流水源向北为缺水区及水资源极端紧张区进行调配。
其中中线工程一期主要负责以汉江水系的水资源为主,向黄淮海平原输水;中线工程二期主要负责以汉江水系以及长江主要支流为主,向北京城市、河北、河南等地输水;中线工程三期主要负责以长江主要支流为主,向山西、北京等地输水。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的调水方案主要包括水源地水库蓄水、引水、监测、调度等一系列技术措施。
南水北调工程东线主要负责解决长江中下游城市及农村地区供水问题,主要通过引水工程,把长江水资源调剂到长江流域城市和农村地区,缓解该地区水资源紧张大城市和提高城镇供水水量。
东线工程主要包括长江水源调配、工程渠道建设、水质监测等一系列技术。
南水北调工程西线主要负责解决三峡蓄水后江河干流段乾涸带水资源紧张和生态环境保护问题。
西线工程主要通过水资源调节工程,对干旱且水资源紧张区域进行引水调配,并在大规模地保护西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环境条件下,有序提取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向干旱水资源紧张区域引水供给城乡居民和工农业用水。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的核心技术,是广大水利工程技术工作者经过长期不懈努力的科研成果,是广大水利工程建设者付出辛勤汗水的结晶。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东线和西线三大调水方案的实施,大大缓解了我国干旱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张状况,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丰富的饮用水资源,为工农业发展提供了丰足的用水资源,为改善生态环境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是南水北调工程不断向前发展的坚实基础,是南水北调工程科学、技术和实践的有力证明,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的调水方案为中国水利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中国水利工程进一步提升科学水平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河南南水北调最新规划方案河南省目前正在推进南水北调工程,以解决本省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这项工程对于河南省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河南省发布了最新的南水北调规划方案,本文将对其进行介绍。
背景南水北调工程是集中全国水利、环保、节能等多个领域的科技成果和实践经验,是中国谋求持续稳定发展的重大举措。
河南省是南水北调中线的重要接收区域之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规划,逐步完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方案。
规划方案河南南水北调最新规划方案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引水工程、输水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
引水工程引水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核心内容,主要负责将长江水引入华北平原。
河南省最新规划方案中,引水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黄河水调工程:通过修建黄河闸门、调节闸门、引水闸等工程,实现对黄河水的调控和利用。
2.西线引水:将长江水引入南水北调工程中线,经过陕西、甘肃、宁夏、内蒙古等省区,最终到达河南省。
3.集中式城市供水:配合引水工程,建设南水北调长江沿线城市集中供水工程。
输水工程河南省南水北调输水工程主要负责将引入的长江水输送至适当位置,满足农业、城市等领域的用水需求。
规划方案中,输水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分水闸工程:对输水工程进行管理和调控。
2.端点水厂及输水管道:修建适当的端点水厂及输水管道,将输送来的长江水分配至具体的领域中。
3.农业灌溉工程:在适当的地区,建设农业灌溉工程,满足农业用水需求。
配套设施建设引水工程和输水工程的建设都需要一定的配套设施。
河南省南水北调配套设施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水利工程:修建排水工程、拦沙过河,确保水资源的有效利用。
2.环保工程:建设污水处理、水质净化等环保设施,确保水资源的安全与可靠性。
3.农村饮水工程:在偏远的农村地区,建设饮用水工程,改善农民的饮水条件。
总结最新的河南南水北调规划方案,用科技和创新的手段,有效解决了河南省水资源的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目的是通过调水北送,解决中国北方地区严重缺水的问题,改善水资源配置不均衡的局面。
其中,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将长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为河南、山东等地区提供支持。
本文将对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方案进行详细分析,探讨其设计思路、技术特点和对当地水资源带来的影响。
一、中线工程的设计思路中线工程是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总长约1278公里,旨在通过引水将长江水源引入黄河流域,为黄河流域地区提供水资源支持。
中线工程设计思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水源:中线工程的调水源主要是从长江干流的汉江、赵水段引水,通过引水渠将水资源输送到黄河流域地区。
2. 项目规模:中线工程项目规模较大,涉及建设引水渠、涵闸、泵站等设施,需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3. 工程路线:中线工程所选路线经过的地理环境复杂,需要克服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的阻碍,同时考虑到工程建设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4. 生态保护: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考虑到生态环境的保护,减少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同时通过相关措施保护当地的生态系统。
二、中线工程的技术特点中线工程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技术特点:1. 大规模引水:中线工程采用大规模引水方式,通过引水渠将长江水资源引入黄河流域,解决当地地区的严重缺水问题。
2. 复杂地形克服:中线工程所经过的地形复杂,包括山川河流等自然地理条件的阻碍,需要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来克服。
3. 工程运行稳定: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保证工程的运行稳定性,特别是在繁忙运行时期,以确保水资源的持续供给。
4. 生态环境保护:中线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保护当地的生态环境,减少对当地生态系统的影响,通过相关技术措施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5. 经济运行效益:中线工程的建设需要保证工程的经济运行效益,让地区的水资源得到合理利用,以达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南水北调工程方案一、中线工程方案中线工程起于江苏南京,止于北京市,全长约1278公里。
其主要工程包括引水渠、引水泵站、调蓄调节工程和配套工程等。
在具体的工程实施方案中,首先需要设计引水渠的规划和布局。
引水渠的设计要考虑到地质条件、地形地势和水源水质等因素,确保引水渠的稳定和安全。
其次,在引水渠的沿线设置引水泵站,以提高引水效率和保证水质。
调蓄调节工程主要负责提供水量和保证水质,并在特殊情况下能够进行调节和调度。
最后,配套工程包括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等,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
二、西线工程方案西线工程起于四川盆地的岷江上游,止于北京市,全长约2000公里。
其主要工程包括引水渠、引水泵站、调蓄调节工程和配套工程等。
在具体的工程实施方案中,首先需要考虑到工程的地形和地质特点,确定引水渠的规划和布局。
其次,需要设置引水泵站,以提高引水效率和保证水质。
在调蓄调节工程方面,需要根据西线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调节池和调节设施的设置和规划。
最后,配套工程包括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等,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
三、东线工程方案东线工程起于江苏南京,止于山东济南。
该工程主要是为了解决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水资源矛盾问题。
其建设和实施包括引水渠、引水泵站、调蓄调节工程和配套工程等。
在具体的工程实施方案中,需要考虑到工程的地形和地质特点,确定引水渠的规划和布局。
其次,需要设置引水泵站,以提高引水效率和保证水质。
在调蓄调节工程方面,需要根据东线工程的具体情况,确定调节池和调节设施的设置和规划。
最后,配套工程包括水源地保护工程、水土保持工程和环境保护工程等,以保障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持续发展。
四、工程建设和实施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建设和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到工程的长期性、系统性和复杂性。
首先,需要开展全面的勘察和设计工作,对工程的地质、水文、水质等情况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
在设计阶段,需要进行工程的方案比选和优化,确定最佳的工程实施方案。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简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以解决北方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为目标的水利工程。
该工程将长江水转运至华北地区,为北京、天津等地区提供饮水和工业用水,缓解了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对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工程背景华北地区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尤其是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由于地处干旱地区,地下水资源受到过度开采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水源井的水位逐渐下降。
为了解决这一严重的水资源危机,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方案设计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设计方案是将长江水引入华北地区,通过一系列的渠道和管道系统实现水资源的长距离调配。
具体方案包括以下几个主要的环节:1.长江引水在湖南省岳阳市设立取水工程,通过引江浚湖工程从长江取水。
这里是整个工程的起点,也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取水工程需要能够保证大量的水资源,确保后续的水量供应。
2.中线输水中线输水是整个工程的核心环节。
该阶段的工程主要有丹江口水库、渠道和隧道系统。
通过这些渠道和隧道,长江水被输送至目标地区,向北方供水。
这一阶段需要克服山区复杂地形的限制,确保水资源的流向顺畅,保证输水的平稳进行。
3.北方运水在华北地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主要通过运河和水库等方式将水资源输送到各个城市和地区。
这一阶段需要进行水源的再分配和调度,达到最优的供水方案。
工程进展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是于2003年开始,主要任务是建设丹江口水库,打通丹江口至郑万渠道。
该阶段于2014年建成,实现了丹江口至北京地区的供水。
第二阶段于2008年开始,主要任务是建设郑万渠道和郑万隧道。
该阶段于2013年建成,实现了丹江口至郑州地区的供水。
第三阶段于2014年开始,主要任务是建设郑州至北京管道和配套设施。
该阶段的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预计于2020年建成,实现丹江口至北京地区的供水。
工程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对华北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第1篇一、工程背景我国南北水资源分布不均衡,北方地区长期干旱缺水,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
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旨在通过跨流域调水,优化水资源配置,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紧缺状况。
二、工程目标1. 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工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水。
2.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促进南北经济协调发展,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三、工程内容1. 工程分为西线、中线、东线三条调水线路,其中中线工程是主要调水线路。
2. 中线工程全长1432公里,起于湖北省丹江口水库,止于北京市。
3. 工程主要包括水库、泵站、渠道、隧洞、退水闸、分水闸等建筑物。
四、施工方案1. 施工组织(1)成立南水北调工程指挥部,负责工程总体协调和指挥。
(2)设立施工、监理、设计、物资供应等部门,明确各部门职责。
(3)加强施工现场管理,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 施工技术(1)水库施工:采用大坝填筑、混凝土面板堆石坝等技术。
(2)泵站施工:采用大直径水泵、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
(3)渠道施工:采用混凝土衬砌、预制块体衬砌等技术。
(4)隧洞施工:采用钻爆法、TBM法等技术。
(5)退水闸、分水闸施工: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自动化控制系统等技术。
3. 施工进度(1)分阶段实施,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合理安排施工顺序,缩短工期。
(3)加强施工进度监控,确保工程按期完成。
4. 质量控制(1)严格执行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
(2)加强原材料、施工过程、工程验收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3)建立质量责任制度,确保工程质量。
5. 安全管理(1)加强施工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施工人员生命财产安全。
(2)严格执行安全操作规程,防止安全事故发生。
(3)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施工人员安全意识。
五、保障措施1. 加强政策支持,确保工程顺利实施。
2. 加大资金投入,保障工程建设和运行资金。
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施工和管理水平。
4. 强化科技创新,推动工程技术创新和应用。
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前言南水北调是我国重大水利工程,旨在解决南方水资源匮乏和北方水资源短缺的问题。
南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水库规划方案至关重要。
概述南阳地处河南省东部,是中线工程从江苏引水进入河南的第一个地市。
南阳市位于淮河流域的南部,长江流域的北端,拥有丰富的水资源。
南阳市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主要目的是调剂区域内的水资源,保障南阳市及周边地区用水安全。
规划方案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考虑因素主要包括地理环境、水资源、社会经济因素等。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水库容量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水库容量根据南阳市及周边地区的用水需求而定。
根据初步估算,水库的容量应该在5000万立方米以上。
水库位置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水库位置应该选在地势较高、水资源丰富且便于引水的地点。
根据初步调查,南阳市范围内有多处适合建设水库的地点,最终选址应该经过权衡和比较分析,确定最优选址。
工程建设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工程建设分为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建设包括主体工程建设、附属建筑物建设和环境保护等。
第二阶段建设包括水库运行、调度、管理等。
社会经济效益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主要社会经济效益包括提高南阳市及周边地区的供水能力、防洪灾害、农业发展等。
根据初步估算,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社会经济效益将比较显著。
实施计划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实施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筹资计划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实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需要制定详细的筹资计划,拓宽资金来源。
工程进度计划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实施应该按照工程进度计划进行,确保工程按时建设。
环境保护计划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实施应该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计划,确保工程建设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化。
安全保障计划南阳南水北调水库规划方案的实施应该制定详细的安全保障计划,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人身安全和工程质量。
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南水北调中线是中国国家重点工程,旨在解决华北地区严重缺水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于改善华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区域发展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确保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顺利实施,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一、工程概况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起自江苏省泗洪县的泗洪泵站,止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郑东泵站,全长约1233公里。
工程主要包括引水工程、输水工程和配套工程三大部分,涉及江苏、安徽、河南等多个省市地区。
工程建设内容复杂,施工难度大,对于水资源调配、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影响。
二、实施方案1. 技术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采用了世界先进的引水、输水技术,通过地面和地下渠道相结合的方式,确保水质安全、输水稳定。
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大型机械设备和智能化控制系统,提高了工程建设的效率和质量。
2. 生态保护方案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的生态保护措施。
例如,在引水区域设立生态补偿基金,用于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工作;在输水区域建设生态湿地,增加水域面积,改善当地生态环境;在配套工程中建设水利枢纽,实现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地方协调方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跨越多个省市地区,需要各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和协调。
因此,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中,充分考虑了各地方的利益诉求,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了各地方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机制,形成了合力推进工程建设的局面。
三、实施效果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华北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了区域的供水能力,保障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工程的实施也将对当地的生态环境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保护工作。
四、总结南水北调中线实施方案的制定,是对国家重大工程的科学规划和有效管理。
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各方积极配合,克服了重重困难,确保了工程的顺利实施。
第1篇一、工程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我国北方地区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我国决定实施南水北调工程。
南水北调工程是一项跨流域、跨地区、跨部门的重大基础设施工程,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工程目标1. 解决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 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 改善北方地区生态环境,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4.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差距。
三、工程总体布局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东线、中线和西线三条调水线路,分别从长江、汉江和黄河调水。
1. 东线:从长江下游江苏省扬州市的长江干流取水,经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最终向华北地区供水。
2. 中线:从长江中游湖北省宜昌市的汉江干流取水,经黄河、淮河、海河等流域,最终向华北地区供水。
3. 西线:从长江上游青海省的通天河取水,经黄河、海河等流域,最终向华北地区供水。
四、工程实施方案1. 工程建设阶段(1)规划阶段:对南水北调工程进行全面规划,明确工程规模、布局、技术方案、投资估算等。
(2)设计阶段:根据规划阶段确定的工程规模和布局,进行详细设计,包括工程设计、设备选型、施工方案等。
(3)施工阶段:按照工程设计,进行施工建设,包括土建工程、设备安装、管道铺设等。
(4)验收阶段:工程建成后,进行验收,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
2. 工程技术方案(1)水源工程:采用大型水库、湖泊、河段等水源,确保调水工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输水工程:采用管道、渠道、隧洞等输水方式,确保调水工程的输水能力和效率。
(3)泵站工程:建设大型泵站,实现调水工程的能量转换和输送。
(4)水生态保护工程:采取生态修复、水源涵养等措施,保护调水工程沿线的水生态环境。
3. 工程投资估算南水北调工程总投资约1.8万亿元,其中东线约5000亿元,中线约1.2万亿元,西线约1000亿元。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我国水资本分布南多北少,与临盆力构造不相适应。
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本供需抵触最为凸起的地区。
跟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成长,水资本供需抵触加倍凸起,并产生了严峻的生态情形问题,不仅制约了本地经济社会正常成长,甚至阻碍到国度的可连续成长计策。
是以,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偿水资本已成为一项十分紧急的义务,受到了党和国度的高度看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存眷。
九届全国人大年夜四次会议赞成的《中华人平易近共和国公平易近经济和社会成长第十个五年筹划纲领》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时代尽早开工扶植”。
为此,依照水利部同一安排,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筹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筹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推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年夜技巧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剂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扶植筹划研究》《生态与情形阻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扶植筹划比选》等6个专题申报。
水利部南水北调筹划设计治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
评审看法认为,各专题申报材料翔实,研究的技巧路线精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了筹划时期的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偿的看法。
在此差不多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筹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
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筹划申报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看法认为,筹划修订申报达到了筹划时期的深度要求,多半专家赞成筹划修订申报的重要结论并赞成举荐的筹划。
一、工程扶植的须要性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间,是重要的工农业临盆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本十分缺乏,人均、亩均水资本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
海河道域缺水状况最为严格,人均水资本量仅为292立方米,水资本应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峻缺水地区,其严峻性重要表示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年夜部分河道已成为季候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峻超采,城乡供水显现周全重要的态势。
南水北调工程预留及一期工程方案南水北调工程是中国21世纪最重要的基础设施项目之一,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日益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该工程的规划始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经过多年的调研和论证,于2002年正式动工。
南水北调工程分为三个部分,即中线工程、东线工程和西线工程,其中中线工程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主要是从长江中下游的干流通过渠道和水库将水引向华北平原。
而一期工程是指中线工程的一部分,主要是从江苏省的南京开始向北引水。
南水北调工程对中国北方水资源的调整和分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预留部分和一期工程的规划和实施对于南水北调工程的整体顺利推进也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就南水北调工程预留及一期工程方案进行详细解析。
一、南水北调工程预留设计南水北调工程中线工程的预留设计主要是指引水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这部分工程的任务是确保南水北调工程的长期可持续发展,为后续的工程实施提供充分的资源和条件。
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地质勘探与调查南水北调工程的预留设计首先需要进行严格的地质勘探和调查工作。
主要是确定下游地质条件和地下水文地质条件,预测地质灾害风险,以保障工程的稳定运行。
这将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且需要有专业的地质勘探单位来完成。
2. 水资源调查分析水资源调查分析是南水北调工程预留设计的第二步。
这主要是通过分析当地的水文气象资料,来确定南水北调工程的引水量、输水方案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方式。
这涉及到大量的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工作,同时也需要有专业的水资源调查研究单位来完成。
3.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南水北调工程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肯定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工程所在地区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这将需要综合考虑工程建设对当地植被、水质、野生动物以及气候等方面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修复方案。
4. 工程设计及选址在上述工作完成后,需要进行南水北调工程的规划设计与选址工作。
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方案一、项目背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中国开展的一项重大水利工程,旨在解决中国北方地区的淡水资源短缺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于2014年正式通水,工程自通水以来,为华北地区提供了大量的优质淡水资源,有效解决了中国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随着北方地区的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持续推进,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为了满足未来北方地区长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必须加快南水北调工程的推进步伐,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建设。
二、工程优势1. 满足北方地区城市化进程中的水资源需求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建设将为北方地区提供更稳定、更充足的淡水资源,特别是一些干旱地区的城市,能够更好地解决其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城市居民的生活用水需求。
2. 促进北方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通过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可以有效地改善北方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湿地和地下水资源,提升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为地区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提供更有利的条件。
3. 推动北方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将为北方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特别是在水资源供给方面的保障,能够吸引更多的产业和人口流入北方地区,促进地区的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三、工程建设方案1. 工程规划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规划范围包括从一期工程的通水起点南、与一期工程衔接,经河南、河北、山西、北京等省市,到北京市终点,涉及地区广泛,工程复杂。
2. 工程设计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下水位、地质构造、地表特征等因素,合理确定输水管线的走向和过渡设施的位置,确保工程设计的科学合理。
3. 工程建设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建设应采用先进的建设技术和设备,确保工程的安全性、稳定性、经济性和环保性,力求尽快完成工程建设,并确保工程建设过程中的质量和安全。
4. 工程运营南水北调中线二期工程的运营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和运行策略,确保输水管线的稳定运行和运输水质的优良,为北方地区提供可靠的淡水资源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方案第1篇南水北调中线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特别是北方地区。
为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保障国家水安全,我国决定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该工程作为国家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旨在将长江水资源调配至黄河流域,满足沿线城市生活、工业及农业用水需求。
二、目标定位1. 保障沿线城市供水安全,提高居民生活水平。
2. 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助力产业结构调整。
3. 改善生态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4. 优化水资源配置,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方案1. 调水线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自长江干流的汉江上游取水,途径河南、河北两省,最终抵达北京市。
沿线共设9个分水口,分别为:汉江分水口、郑州分水口、石家庄分水口、北京分水口等。
2. 工程建设(1)水源地保护:加强汉江上游水源地保护,确保水质安全。
(2)输水工程:采用隧洞、渠道、渡槽等工程形式,实现水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3)配套设施:建设泵站、节制闸、监测站等配套设施,确保工程正常运行。
(4)环境保护:采取生态补偿、水质监测等措施,保护沿线生态环境。
3. 水资源管理(1)建立水资源统一调度制度,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2)实施用水总量控制,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3)加强水质监测,确保供水安全。
(4)建立健全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水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4. 政策法规制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管理条例》,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
5. 社会参与(1)开展科普宣传,提高公众对南水北调工程的认识和支持。
(2)鼓励沿线地方政府、企业和居民参与水资源节约和保护工作。
(3)加强与沿线地区的沟通协调,解决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问题。
四、效益分析1. 社会效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将缓解北方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提高沿线城市供水安全保障程度,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2. 经济效益:工程的建设将促进沿线地区经济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增加就业岗位。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简介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我国水资源分布南多北少,与生产力布局不相适应。
京津华北地区是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最为突出的地区。
随着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并产生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正常发展,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因此,实施跨流域调水,向京津华北地区补充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九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要求“加紧南水北调工程前期工作,‘十五’期间尽早开工建设”。
为此,根据水利部统一部署,长江水利委员会组织开展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修订工作。
本次中线工程规划修订过程,除进行受水区的需水预测外,还针对中线工程中的一些重大技术问题开展了专题研究,编制了《汉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研究》《供水调度与调蓄研究》《总干渠工程建设方案研究》《生态与环境影响研究》《综合经济分析》《水源工程建设方案比选》等6个专题报告。
水利部南水北调规划设计管理局于2001年7~8月组织有关专家对这6个专题进行了评审。
评审意见认为,各专题报告资料翔实,研究的技术路线正确,方法科学合理,工作深度达到了规划阶段的要求。
同时,也提出了修改和补充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编制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规划(2001年修订)》(送审稿)。
2001年9月,水利部主持对规划报告送审稿进行了审查,审查意见认为,规划修订报告达到了规划阶段的深度要求,多数专家同意规划修订报告的主要结论并赞成推荐的方案。
一、工程建设的必要性京津华北平原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但该地区水资源十分短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和14%。
海河流域缺水状况最为严峻,人均水资源量仅为292立方米,水资源利用率高达90%以上,以国际标准衡量,属于严重缺水地区,其严重性主要表现为:水源枯竭、水质恶化,大部分河道已成为季节性或常年无水的河道,地下水严重超采,城乡供水出现全面紧张的态势。
为了保证城市供水,不得不大量挤占农业用水;部分地区长期开采饮用有害物质含量超过标准的深层地下水,人民健康受到严重威胁;地区之间、部门之间的争水矛盾日益激化,甚至爆发冲突,给社会的安定造成严重影响。
京津华北平原的缺水属于资源性缺水,仅靠节水和污水回用已不能解决水资源过度利用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水资源继续衰减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将造成无法弥补的严重后果。
实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补充京津华北平原的水资源供应量,是实现南北水资源的合理配置、缓解京津华北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支撑该地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因此,兴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十分必要的。
二、规划目标、依据、原则与任务(一)规划目标解决京津华北地区城市缺水问题,缓和城市挤占生态与农业用水的矛盾,基本控制大量超采地下水、过度利用地表水的严峻形势,遏制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趋势。
(二)规划依据规划的基本依据是2000年国家计委、水利部组织进行的,并经两部委会同建设部、国家环保总局、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审定的《南水北调城市水资源规划》。
该规划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的前提下,预测中线工程受水区主要城市2010水平年缺水量78亿立方米,2030水平年缺水量128亿立方米。
(三)规划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改善生态环境和美化生活环境,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
(四)规划任务按上述原则与依据,确定调水规模和工程方案,研究中线工程建设与运行管理体制,合理测算供水价格。
(五)规划水平年近期为2010年,后期为2030年,远景为2050年。
三、规划修订的主要思路与特点按照“先节水后调水”原则和“将城市不合理挤占的农业与生态用水返还于农业与生态,农业新增用水靠降低灌溉定额、提高水利用系数加以解决”的思路,在充分考虑节水治污的前提下进行水资源综合平衡。
在满足汉江干流供水区未来发展需水量和中下游河段环境与生态、航运需水量,以及合理安排兴建补水、壅水工程和必要的灌溉、航运设施改扩建工程的前提下,制订“以满足汉江中下游用水为先”的水库调度规则,按汉江多年平均来水量偏小的水文系列推算可以北调的水量。
按照受水区不同水平年的缺水量确定调水量和工程规模,并研究工程一次建成与分期建设的经济合理性及技术可行性。
在拟订丹江口水库的规划方案时,既充分考虑实现调水的目标,同时也十分注重发挥水库的综合利用效益;既注重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移民安置的艰巨性,同时也看到其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扶持库区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的巨大作用。
在充分比选的基础上,确定丹江口水库大坝的最终建设规模。
根据城市供水均匀、稳定的特点,充分发挥丹江口水库的调蓄作用,在计算可调水量时,以尽量增加枯水年调水量为目标。
为保证供水均匀可靠,适当增加在线水库,提高调水的均匀性,基本做到“均匀供水”。
输水工程以明渠自流方式为主,按“宜渠则渠,宜管则管,宜涵则涵”的原则,采取局部渠段管涵输水方式,优化输水工程的总体布置。
按“还贷、保本、微利”原则确定水价,充分考虑用水户对水价的承受能力。
集思广义,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的意见,多方案比选。
按照从长江干流引水方案、汉江中下游工程选择、输水工程分期方式及线路与形式等内容进行分类,组合成40余个比选方案,进行工程量与投资的比较,从中初选出20个方案列入报告,供进一步比选,最终筛选出推荐方案。
四、主要规划内容和规划结论(一)受水区需调水量规划中线工程规划受水区包括唐白河平原及黄淮海平原的西中部,南北长逾1000千米,总面积15.1万平方公里。
在这一区域内,因经济社会发展,水资源的需求量仍将继续增加,通过进一步加强节约用水提高水价、增加投入、综合管理等措施,到2010年和2030水平年,缺水量分别为128亿立方米和163亿立方米。
其中,2010年与2030年的城市缺水量分别为78亿立方米和128亿立方米。
中线工程近、后期调水量按城市缺水量确定。
(二)水源工程方案比选1.引汉与引江的方案比较从长江三峡库区大宁河、香溪河、龙潭溪抽水,经丹江口水库北调的各种方案,水源部分的投资为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投资的2~5倍;由于要提水,成本水价较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水价高9倍左右。
考虑到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调水量近期可达到97亿立方米,完全可以满足2010年城市净缺水78亿立方米的需求,与从长江干流调水的方案相比,投资小、工程简单、工期短、运行费低,故推荐中线近期工程仍从汉江引水。
后期,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可达130亿~140亿立方米。
将根据受水区需调水量要求,再研究后期或远景从长江干流增加调水量的方案。
2.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与不加高调水的方案比较加高大坝调水,最小调节库容达到98亿立方米,对近期调水量可以进行完全调节,基本做到“按需供水”;不加坝调水,调出的水量小,到达用户的年净供水量约65亿立方米,与净需调水量78亿立方米的差距较大,而且95%保证率的净供水量不足30亿立方米,调水过程极不平稳,难以满足城市供水要求。
加坝后,水库的蓄洪能力大大提高,可以使汉江中下游遇1935年洪水时不分洪,为分蓄滞洪区5万余公顷耕地、70多万人口提供了长治久安的发展条件。
若仍维持目前的防洪方案,蓄滞洪区安全建设需要的投资和需要搬迁的人口,将超过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的投资和移民。
大坝加高增加了发电水头,使因调水而损失的电量得到一定的补偿。
如不加坝调水,减少电量约10亿千瓦/小时,加坝调水减少的发电量约5亿千瓦/小时,较好地兼顾了水源区的发电收益。
大坝加高后,将居住在157m高程附近的大量移民外迁安置(157~161m高程间的移民数约占157~170m高程间总移民数的45%),一方面可显著减轻人类活动对水库水质的影响,使水库水质满足城市供水标准更有保障;另一方面可大大改善库区的环境容量,加快库区群众脱贫的步伐。
另外,还研究了丹江口水库正常蓄水位抬高到161m的方案。
由于汛限水位没有改变,该方案调出的水量与过程基本与不加坝调水方案相同,不能满足城市供水的需水量和高保证率的要求。
综合比较结果,仍推荐丹江口水库按最终规模加坝调水的方案。
(三)可调水量规划1.汉江流域水资源汉江流域地表水资源总量566亿立方米,现状总耗水量39亿立方米,其中丹江口水库大坝以上,地表水资源量388亿立方米,预计2010年上游耗水量约23亿立方米,中下游需水库下泄补充162亿立方米,在剩余的203亿立方米水中规划可调走97亿立方米。
2.丹江口水库可调水量及水量分配将丹江口水库、汉江中下游及受水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供水调度及调节计算,在近期可调水量97亿立方米中,有效调水量95亿立方米。
受水区城市生活供水保证率达95%以上,工业供水保证率达90%以上。
近期有效调水量分配如下:北京12亿立方米,天津10亿立方米河北35亿立方米,河南38亿立方米(含刁河灌区现状引水)。
3.调水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调水后,汉江干流河段的枯水流量有所加大;兴隆以下河段中水历时延长,沙洋河段、仙桃河段多年平均水位均有所上升,但部分河段中水历时减少,黄家港河段、襄樊河段水位有所降低;中下游河床总体上将向单一、稳定、窄深、微弯型发展,河床冲刷强度减弱,航运条件有所改善,但整治流量较现状有所降低,整治工程量将有所增加;干流供水区的供水保证率均有明显提高,但部分取水泵站的耗电量也将有所增加。
因此,调水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的影响有利有弊,且其不利影响都可以通过工程措施予以减缓或消除。
(四)输水工程方案比选1.总干渠线路比较主要对黄河以北总干渠线路布置高线或高低分流进行了比选。
研究结果表明,高低分流方案的投资与高线明渠方案的投资基本相同,但高低分流方案的后期还需要增加投资,且低线部分的水质没有保障,管理极为困难,水的调配基本无法控制;而高线可以较好地兼顾近、后期城市供水的需要,并能相机向低线河道供水,形成多条“生态河”。
因此,从长远考虑,推荐高线方案。
2.总干渠结构形式比较重点进行了明渠、管(涵)、管(涵)渠结合布置方案的比较。
结果表明:管(涵)输水虽具有占地少、输水损失小、便于管理的优点,但由于投资高、需要多级加压导致运行费用大、检修困难,因此全线采用或大量采用管(涵)方式的难度较大。
在北京、天津市区和穿过大清河分蓄洪区总长135千米的地段采用管涵,避免了明渠与当地其他基础设施的矛盾,还可增加明渠段的水头,有利于输水工程的总体优化。
因此,推荐总干渠局部管道的结构形式。
3.总干渠一次建成与分期建设方案比较输水工程一次建成和分期建设方案技术上均可行,经济评价指标相近。
但分期建设方案不仅投资较少,更重要的是在需水预测存在不确定性和缺乏长距离调水经验的情况下,投资风险相对较小,故推荐输水工程分期建设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