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雅俗共赏的最佳契合点——闽剧《红豆缘》带给我们的启示
- 格式:pdf
- 大小:185.57 KB
- 文档页数:2
一、《红豆词》的创作背景与结构分析《红豆词》的歌词选自文学巨著《红楼梦》,是贾宝玉所唱的词,由作曲家刘雪庵作曲改编成的一首中国艺术歌曲,也是一首爱情颂歌。
《红豆词》的旋律是刘雪庵在校学习期间所创作的,所以,该歌曲属于他早期的作品。
当时,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一方面,国家处于内战阶段;另一方面,日本帝国主义正酝酿着对我国进行大规模的侵略,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上升为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的矛盾,国内抗日救亡运动风起云涌。
“九·一八”事变,直接促使刘雪庵的歌曲创作风格的转变,此前,他一直创作带有浓郁抒情风格的作品,“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面对全国日益高涨的抗日救亡浪潮,他创作的音乐作品内容不再歌风吟月,取而代之的是铁与血的呐喊。
《红豆词》一曲可以说是刘雪庵的创作风格转变的分水岭。
此曲既继承了他早期创作悠扬、浪漫的风格,曲中蕴含着哀怨和呐喊;同时,又巧妙地借助《红豆词》中的唱词,把曹雪芹的创作意图与当时社会现状相结合——以爱情为主题去揭示当时悲惨的社会现状,抒发作者内心的痛苦之情。
也表现出刘雪庵先生借情抒情,面对国难时的哀愁之情与呐喊,使人们产生共鸣。
在对该歌曲的演唱进行艺术处理之前,我们首先要结合歌词,细致地分析此歌曲的创作结构。
《红豆词》的结构为单三部曲式(a﹢b﹢c乐段),以降e小调贯穿始终。
全曲的节奏型以第一乐句的节奏型为基础,此节奏型自始至终贯穿在整首歌曲的发展中,这种数板式的节奏型加上环绕性的音调进行,似吟似诵地表达了含蓄的情感。
歌曲最后两乐句与开始两乐句相同,目的是以首尾呼应的形式来增强全曲的统一性,也进一步艺术性地体现了相思之情。
二、对《红豆词》演唱角色的理解表演是演唱和其他表现性艺术共有的特性,表现性特性要求歌唱者要深入地洞悉所表演角色的性格、气质特征及细腻准确地表达他们丰富的内心世界。
声乐表演和其他表演门类的不同,是它个性地、抽象地表现,而不是对客观事物进行简单再现和描述,因此更善于抒发人物内心情感。
观看闽剧龙台驸马有感闽剧是闽南语地区的一种戏曲艺术,流传至今已有五百余年的历史。
它有着独特的音乐形式和神韵,是民间艺术的一种珍贵遗产。
而在闽剧中,龙台驸马可谓是经典角色之一。
最近我去观看了一场由福建省闽剧院演出的《龙台驸马》,深深地感受到了这种传统文化魅力与历史底蕴。
剧情《龙台驸马》是一部宫廷闲情剧,故事情节围绕着唐代宫廷内部展开。
故事主要讲述了唐玄宗弘历之子李瑁被苏州人周文育推举为皇帝后,宰相裴度、韦权等人为了自己的利益,策划杀死唐玄宗等皇室成员,企图夺权篡位。
而在这个时候,早年在龙台驸马府相识的龙台驸马张九龄和王昭君相遇,两人相约访问旧居,顺便探听政局变故。
然而,王昭君在访问途中被发现,遭到了裴度等人的追杀。
张九龄与王昭君之间的感情故事逐渐展开,而政治危机也日益加剧。
最终,张九龄和志同道合的友人们联手斗败了政治阴谋,拯救了唐朝的江山。
情节中融入了宫廷的阴谋和恩爱情缘,展现了唐代宫廷中的风云变幻和政治斗争。
在角色关系的表现和情感描写上,也深入展现了人物的品格和精神气质,如龙台驸马张九龄忠诚贞洁、有爱国情怀的形象,以及对他的情感所引发的担忧和悲痛。
演出这场《龙台驸马》演出的制作可谓是非常精细。
台布、道具、服装等方面都栩栩如生,精准地还原了唐朝宫廷的环境和氛围。
演员们在化妆、扮相等方面也做得非常到位,比如皇帝的蟹冠龙纹华服,还有张九龄的铜镜和华贵的头饰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演员们的表演更是精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特别是对于经典角色龙台驸马张九龄的演绎,演员们的表演更是让人赞不绝口。
张九龄在剧中是一个非常具有正义和勇气的形象,演员将其特征概括得淋漓尽致,令人感慨万分。
同时,配角表演也不可忽视,他们的表现也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情感。
感悟《龙台驸马》剧中所呈现的主人公,深刻地揭示了我们当代人所应具备的积极品质和气质。
象张九龄这样的人,在面对权力斗争和利益冲突时,有着显然的公正、慷慨和胸怀。
这种精神品质不仅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追求的人生指引。
论坛主页Forum Homepage新市民戏曲的朝向一回望二十年“新闽剧”之步履三叶现在回头望去,于20世纪末期涌现的闽剧改编传统戏的热潮,对于这个剧种而言,不仅仅是一个难以褪却的记忆,更是一个历史性的坐标与新端点。
尽管它贴合了全国改编传统戏的背景,但也显现出了自己的个性与姿态——这种姿态也非单一的,而是丰富的,耐人寻味的。
众所周知,闽剧是福建省首府福州地区的地方剧种,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以为当地市民所嗜好的“虾油味”著称(尽管也颇有些“雅”的剧目,如《黛玉葬花》,但极少数)。
颇令人玩味的是,20世纪末期以来福州地区在改编传统戏的热潮中应运而生的闽剧《红豆缘》《兰花赋》《黄花吟》等,不约而同地使用了意象化手法,将传统戏文学化,俚俗“油滑”的闽剧老戏似乎瞬间高雅起来。
——其实毋宁说是象征化手法,因为“红豆”“兰花”“黄花”都是传统意象,原型意象,有其固化的能指与所指,分别指代爱情、廉洁、贞洁。
《红豆缘》改编自传统剧目《城下夫妻》,借红豆喻指书生与豆腐女坚贞的爱情,并在文雅的“红豆”(书生给豆腐女的定情物)与俗常的“黄豆”(豆腐女做豆腐的原料)间反反复复做尽了文章。
《兰花赋》脱胎于《斩浦霖》,以兰花借喻主人公廉洁不贪的道德品质。
《黄花吟》源自《龙凤金耳扒》,“黄花”亦是书生赠与小姐的情信之物,但黄花少女的莫名失洁,导致了难以言尽的悲剧(当然,改编的失与得并不在本文的论述范围内,需另文作述)。
这种显见的比喻手法,似乎是现代读书人或文学创作者的习惯性思理。
他们试图以一种文学化的手段,尤其是意象化的修辞手法挑战以往闽剧的写作范式,使“新闽剧”成为可能。
在当时,王仁杰的《红裙记》也加强了文学化的手段,但相对来说他走的是整理的路子,——毋宁说是文人化、诗化。
文学化并不等同于文人化,上述的意象化或者说文学化手法是在修辞学的范畴内运作,但《红裙记》之“红裙”并非意象,它作为叙事的凭藉而存在(当然意象未必高明于物象或非意象,这需另文作述),该剧的文人化在于所注入的士大夫的价值取向与文人化的审美蕴藉,但与此同时剧作家葆有并进一步深化了闽剧刻写在骨子里的市民趣味(民间性),使得这样一种新闽剧的探索清晰地朝向“新市民”的路向行进。
学习戏曲的心得体会篇一:戏剧鉴赏心得与体会戏剧鉴赏心得这学期选修了戏剧鉴赏这门选修课,学到了好多关于戏剧方面的知识,更是被中国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
我是绍兴嵊州人,是的,嵊州是越剧的发源地。
从小,妈妈就有教我唱越剧。
比如,《我家有个小九妹》、《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等等。
这些曲目,我都会唱,所以在选修课的考试中,我就唱了《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唱完时,老师和同学以热烈的掌声表示了对我的肯定。
戏剧演员通过唱、念、做、打、舞等简单明了的词句、动作等有限的程式就能生动形象地反映出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戏剧通过演员们不同的脸谱告诉观看者他们扮演的是何种性格的角色,红脸表示这个人忠义,白脸表示这个人奸诈阴险,黑脸表示这人正直不阿,蓝黄脸谱更是告诉人们这是一个粗豪鲁莽之人。
人们的身份地位则是通过他们不同的服饰来展现出来:黄龙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地位—皇帝;穿戴霞披、凤冠的人是皇后、贵妃,公主;文臣穿蟒袍,武将戴盔甲;布衣代表平民百姓。
戏剧中更是通过须发区分年龄,通过脚色分形区分男女以及他们的特长。
动作在戏剧中更是不可忽视的,演员以扬鞭代骑马,不同马鞭代表不同的马,以旗画车轮代表坐车,以划桨代表坐船等。
通过这些简明的动作就可以让观众明白他们在干嘛,总之,戏剧的博大精深不是一夕一朝就能明白清楚,需要我们不断的去观看,去理解,去揣摩,才会慢慢的喜欢上看戏,也能够看懂戏。
以前的好多老人都没有读过书,识过字,但是他们可以看懂戏,可以从戏剧表演中得到好多信息,老人们希望得到一些新的东西,所以他们喜欢上了看戏,这就是戏剧的奥妙之所在。
我们现在虽然不能从中得到有用的信息,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戏剧去体会戏剧文化的博大精深,去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更是能够丰富我们的生活。
我觉得戏剧鉴赏课上,老师应该多教我们学习一些短小容易的戏剧,像我家有个小九妹等,让同学们在练习中体会戏剧的美,去感受戏剧中人的心理、情感等。
年轻人对戏剧这种艺术的热情远比不上对流行乐喜爱。
围里,不由人感到一种强烈的震撼,心弦在瞬间被拨断,一种眩晕后脑中一片空白!此生何求,来生何求?抛开《红豆曲》所表达的原意,我想起电视里林黛玉对烛凝视和辗转反侧的情形:一直以为她是生活在梦中的,梦的空灵、纯粹才能养育她,所以当她以一种坦荡和率真处世,竟不如藏愚守拙,随分从时的宝姐姐深得人心。
“时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古往今来的处世警言,一句诗让多少人为之折腰,又连累了多少英雄?!想那“心较比干多一窍”的林岂有不懂之理?然而她只为自己而活,她坦然自白:“我为的是我的心。
”她的自己是独具个性的自我,而不是依附于人逆来顺受的自我。
她不能满足于情投意合,她不仅为了爱,更为了她的心。
她渴望自由的爱情,与知己的结合,如果不得,宁可一死也绝不凑合。
在《葬花吟》里,“天尽头,何处有香丘”的凄然质问就是她对理想对人生的执着追求和痛苦矛盾的心态写照,这里面并非一味哀伤凄恻,还有一种抑塞不平之气。
而这天尽头,除非梦里可寻,现实中的大观园是绝对不算的。
林黛玉还是生活在诗里的。
诗书予她以灵魂和生命,那时她不再是单薄的女子,五千年浩浩词章滋润着她,丰盈着她,使她在大观园的姐妹里孤标独立,灵芳秀异,始终散发着书卷气的幽香。
也惟有生活在诗里,她才完全忘记一切宠辱烦忧,显得神思飘逸,倜傥风流。
她从诗书里得到的是心灵的宣泄、满足和艺术创作的沉醉,所以在多次诗社活动中她显得宽厚从容、豁达开朗,从不计较排名先后,在此时我们再也找不那行动爱恼人的林妹妹。
然而,在那个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女人的青春,女人的附属只能让她的才成为催化她人生悲剧的一无才去补封建社会的苍天,他只能倾注心血之墨让林妹妹用短暂的生命和柔弱孤零之身,焕发出最奇异夺目的光芒,散发最清幽久远的芳香。
此生何求,来生何求?这样算来,林黛玉更应该是属于天上的,她“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横逆之来的寂寞和孤独并不因大观园的繁华和一个宝玉改善多少,甚至又给她徒增了无数烦恼。
《红豆曲》“相思情”论文摘要:黛玉的多愁善感,敏感多思,也更加让人疼爱和怜悯。
宝玉的悉心疼爱,痴心痴情,让人们更加发自内心的想来怜爱,保护这份浓浓的相思情谊。
我想这可能就是在那个封建势力极为畅行的年代,曹雪芹却为何执着于现实主义笔力真实写照的原因吧!“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每次读到这首诗便不知不觉把人带入这段“红楼梦情”中。
这部始于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中国古典文学艺术的经典之作,自古至今,又有多少人为此沉于其中,正如这般滋味——“一朝入红楼,终生梦难醒”!今年,是曹雪芹诞辰300周年,红楼一梦走过了300年的光荣岁月,据调查,读过三遍《红楼梦》的中国人数超过四千万,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惊喜的数据。
《红楼梦》这部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杰出地位的文学巨著,凭借自身独有的艺术魅力,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划时代的巨大里程碑,在艺术上达到了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
为中国红学的发展开辟出了广泛的发展之路。
而为之改编的87版《红楼梦》电视剧及它的13首插曲,至今也有着不凡的影响力。
87版电视剧《红楼梦》中的13首歌曲,是迄今为止中国历史上唯一一部数量最多、种类最齐全,情感表达最为丰富细腻的电视剧插曲,它为中国影视歌曲的创作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榜样。
歌曲《红豆曲》是其中的一首,在整部87版《红楼梦》中共出现2回,此曲将宝玉对黛玉所寄予的相思又思痛愁苦的感情抒发的淋漓尽致。
《红豆曲》起先出自于《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贾宝玉之前正愁苦林黛玉频频对其爱答不理的耍性子,此刻出来便被邀约冯紫英宴席上,宝玉知道是前几日早约好的,于是更衣便前去,席上众兄弟畅所欲饮,边上又有众多唱小曲的小厮,宝玉喝的正值尽兴之时,忽然间发一新令:“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
”后来宝玉便自己对酒做起诗来: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
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
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
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
闽剧《红豆缘》中大提琴音乐的特点与表现作者:金玉祥来源:《艺苑》2015年第05期【摘要】闽剧《红豆缘》中,大提琴声部的旋律有力地渲染与烘衬了其主题。
大提琴音乐特点鲜明,最重要的是它的表现融入了闽剧特有的韵味,这是大提琴在地方剧种得以存活的主要价值。
【关键词】闽剧;《红豆缘》;大提琴[中图分类号]J80 ; ;[文献标识码]A《红豆缘》是福州剧作家林芸生取材于闽剧传统剧目《城下夫妻》的新编剧作。
它讲述的是书生骆兰生遭遇了落难,又遭到官宦女丁冠英悔婚,逃难时被村姑豆腐女沈灵芝相救并与之订下红豆缘,骆兰生金榜题名后摆脱丁冠英的纠缠,最终与灵芝结亲。
新编剧充满了浓厚的闽剧乡土特色,但它在唱腔设计与乐队音乐上大胆使用了大提琴这一外来乐器,又使得该剧目在传统闽剧音色基础上多了一丝现代气息。
大提琴有效地营造了浑厚的低音区,衬托出主角骆兰生唱腔的醇美色彩。
当然,在传统戏曲剧目中运用大提琴音乐的尝试不一定符合传统戏曲的审美特点,但是在新编剧目中,可以更有效地塑造人物性格与彰显人物的唱腔色彩。
大提琴在戏曲中的运用始于京剧样板戏的音乐改革,此后,各地方剧种也吸收其为低音色彩乐器。
一方面,多声部音乐创配器观念的介入,在改变传统戏曲音色特点的同时,也逐渐改变了现代观众的审美趣味;另一方面,随着观众音乐欣赏水平的提高,戏曲多声部音乐越来越被他们所接受,戏曲乐队中大提琴的音色也逐渐被他们所认可。
与其他西洋乐器相比,大提琴更具有兼容性和亲和感。
马可曾在“外国乐器能不能在传统戏曲乐队存在和推广”这个问题上总结出四个条件,即“能不能表达中国人民的思想感情;能不能丰富我们的戏曲音乐;能不能适应中国人民的欣赏习惯,能不能为艺人所接受;能不能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1]。
从数十年来各地方剧种乐队实践经验来看,大提琴已逐渐成为戏曲乐队大家庭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闽剧乐队吸收大提琴也是从20世纪50年代戏改以后开始的。
闽剧大提琴在“洋为中用”的长期实践中积累了成功的经验,继而使它在演出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闽剧教育与幼儿表演游戏有效融合三策略发布时间:2021-04-07T11:08:59.370Z 来源:《课程-教材-教法》2021年3月作者:何宾华[导读] 闽剧以方言演唱、念白具有福州鲜明的特色。
通过创设良好的表演环境、整合适宜的表演内容、实施合理的指导方法三策略将闽剧教育与表演游戏有效融合,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传统文化。
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幼儿园何宾华 350500【摘要】闽剧以方言演唱、念白具有福州鲜明的特色。
通过创设良好的表演环境、整合适宜的表演内容、实施合理的指导方法三策略将闽剧教育与表演游戏有效融合,能激发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弘扬传统文化。
【关键词】闽剧;表演游戏;幼儿教育闽剧作为我省传统文化瑰宝,其风格高雅、潇洒,道白清晰,唱腔优美,婉转流畅,都会让幼儿产生强烈的审美感受。
而表演游戏是一种综合性的游戏活动,通过教师和幼儿共同创设的各种环境让幼儿来感知和学习文学作品,鼓励幼儿通过创造文艺作品或模仿生活中的人与事抒发自己的情感,充分激发表演欲望和艺术潜能。
表演游戏与闽剧表演都具有表演性,都是幼儿通过语言、动作、表情、道具等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的游戏活动,因此,将闽剧文化纳入幼儿园表演游戏中,不仅可以促进幼儿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提升,还可以使幼儿深刻体会到福州本土文化的精髓。
笔者通过实践,研究探索出三个策略将闽剧教育与表演游戏相结合,为将来幼儿园实践中有效开展闽剧教育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创设良好的表演环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创造机会和条件,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
尊重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并给予指导。
”从心理和表演两种虚实环境上创设良好条件,从幼儿心理特点出发给幼儿以最轻松最容易的操作环境,降低表演难度,是闽剧教育与表演游戏有效融合的必要条件。
1.激发兴趣,形成良好心境表演是幼儿对周围事物感知的深层次的理解和反应,而表演的前提是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多种支持,激发幼儿的表演欲望,增强幼儿的表现力。
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浅析《红豆词》的音乐美学姓名___________学院_______专业________年级__________指导教师________目录1 引言 (4)2 《红豆词》的创作 (4)2.1 作者简介 (4)2.2 创作背景 (5)2.3 创作特点 (5)3 《红豆词》的词之美 (6)3.1 《红豆词》全词 (6)3.2 《红豆词》的文学性 (6)3.3 词的音乐性 (7)3.3.1词的韵脚 (7)3.3.2 词的节奏 (7)3.3.3 词的平仄 (8)4 《红豆词》的曲之美 (8)4.1 《红豆词》的旋律美 (8)4.1.1 旋律构成 (8)4.1.2 抒情性 (9)4.2 《红豆词》的节奏美 (9)4.3 《红豆词》的曲式美 (9)5 《红豆词》的词曲结合之美 (10)5.1 词曲结构上的完美结合 (10)5.2 词曲情感节奏的完美统一 (10)5.3 旋律音调与歌词四声走向上的紧密结合 (11)6 《红豆词》的演唱之美 (12)6.1 音质美 (12)6.2 咬字美 (12)6.3 行腔美 (13)7 结语 (13)参考文献 (14)摘要歌曲《红豆词》是刘雪庵根据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八回《蒋玉菡情赠茜香罗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宝玉与朋友喝酒行令时所作的词而谱的曲。
刘雪庵(1905—1985),四川铜梁县人,师从黄自,是中国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的作曲家,曾在少儿歌曲、艺术歌曲、电影歌曲、钢琴音乐等领域都创作过大量的优秀作品。
《红豆词》是他创作的一首优美的艺术歌曲,其旋律优美、深情,节奏简洁、凝练,感情真挚、深沉。
音乐与诗词结合完美,表达了一种深远的意境,是中国艺术歌曲中非常重要的一首作品。
《红豆词》以诗词为基调,音乐与词紧密结合、相互渲染,共同创造一种真挚、深沉的感情和意境。
《红豆词》是一部重要的艺术作品,体现了很大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红豆词》;刘雪庵;美学;音乐1 引言从古至今,无数痴男怨女为了“爱情”两字肝肠寸断,矢志不渝,歌颂爱情也一直是各种艺术表现形式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我国唐代诗人王维的《红豆》诗中:“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