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捂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2
春捂有讲究:春季多风重点捂头脚立春已过,天气眼看着就一天暖似一天。
民间有句养生俗语:“春捂秋冻,百病难碰。
”意思是说春暖时节不要因升温脱衣太多,宁可捂着点;秋凉时节也不要加衣太多,宁可冻着点,使身体逐渐适应寒暑变化,有利健康。
而专家表示,春捂也有不少讲究。
春季多风重点捂头脚春季多风,昼夜温差大,专家提醒,春天里不要着急脱下冬靴、摘掉帽子,否则春寒入侵易生病。
老年人的头和脚最怕受风,因为头部和脚部有着百会穴和涌泉穴两大穴位,春季多风,风容易从这两穴位入侵,因此春捂重点要捂头脚。
据介绍,人体阳气最容易从头部散掉,如同热水瓶不盖塞子一样。
老人尤其是头发稀疏者,不宜过早摘下帽子、围巾。
因为整个冬天都在受着帽子和围巾温馨呵护的头颈,已经习惯于这种环境生活。
在乍暖还寒的气温下,突然失去帽子保护,就容易头痛、感冒。
脚部被称为人体的第二心脏,足部受凉也是感冒的原因之一。
人体最先感到冷的是脚,脚远离心脏,又长时间下垂,血流缓慢,循环不畅,血供不足,且皮下脂肪薄,保温性能差。
因此,春天不要急于换下厚重的棉靴,尤其是在回家后不要光脚穿拖鞋或光脚踩地板上。
要保持鞋袜干燥温暖,并常换洗晒。
还要少坐多走,促进血流通畅。
春捂过度“惹”出火不过,春捂也要“捂”得恰到好处,如果捂过了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
春捂一般是指气温如果升幅不大就尽量少脱衣,如有时中午最高气温十几二十度,但夜晚可能只有几度,因此中午也最好别像夏季那样只穿单衣,但也不能依然捂着棉衣。
捂过头反而使人上火、血压升高。
一般日平均气温在10℃以下就需要捂,当气温持续保持在15℃以上且相对稳定时,人体已能适应就可以不捂了;当得知冷空气即将到来,就提前一两天先增添衣物捂起来,因为呼吸系统疾病(如感冒)、消化不良等发病高峰与降温幅度及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另外,春季人体肝气当令,冬天蓄积体内的阳气随着春暖转为向上外发,若藏阳气过多,会化成热邪外攻,诱发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晕眩、目赤眼花等症状。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三分钟教你学会“春捂”的正确方法过完年,一转眼就进入了春天,身边的绿色又多了起来,天气也越来越暖和,小编又想起了那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的俗语。
但是这几天也看到一个热搜:“#春捂秋冻有没有科学依据#”首先对于这个问题来说,春捂秋冻是经过了几千年检验的,老祖宗经过不知多少年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是肯定有效果的。
那么,为什么要“春捂”呢?有什么道理?下面一起和小编来了解下原因吧~为什么古人倡导“春捂”春天,在体内蕴藏了一冬天的阳气开始向外生发,身体开始感到温暖了,天气一热,就容易感到周身暖,容易出汗。
冬去春来,是从冷转热的过渡阶段,天气虽然已经暖起来,但是气候经常变化,一会暖一会冷,往往是太阳出来后,风和日暖,遇到刮风下雨就会冷起来。
由于人们在冬天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到了春天如果把衣服脱得太多,就会不适应气候变化而容易着凉得病。
从中医角度讲,春捂就是为了养阳,就是为了春天的生发。
当春天天气转暖,毛孔就开始张开了,这在中医来讲属于卫外之气的一部分。
和冬天相比,这个时候皮肤开合不像冬天那样紧,这样也便于阳气的生发。
之所以不要急着减衣,是要通过捂,给皮肤一个温暖的提示,催促它和外界温度“同呼吸”。
但是,春天毕竟是一个寒热交替的季节,昼夜温差较大。
有的人觉得中午暖和,就减少了衣服,到了晚上,又觉得冷,很容易被冻到,所以老话说,要“春捂”。
所以,人们在初春季节要有意捂着一点,慢慢的减衣服。
孩子尤其不能过度“春捂”虽然我们提倡“春捂”,但太教条了也不行。
比如孩子好动,就不适合捂的太严实,如果全天都捂着,中午较热,捂出了汗反而更易感冒。
因为小孩子是稚阳之体,要想小儿安,三分饥与寒。
所以,这个捂是有尺度的,对孩子尤其如此。
很多人给孩子穿得很多,孩子一活动,都是汗,稍微一受风,能不感冒吗?小编的建议是:“春捂”要灵活掌握,可以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
随温度调整,别太教条。
为什么要“春捂”?
从古至今,善于养生的医学家们都十分重视“春捂”的养生之道。
民间常常流传着“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的俗语。
专家认为,“春捂”这种民间的传统习惯有一定道理。
第一,有利于调节人体的恒定温度,因为无论季节如何变化,人的体温总要保持在37度左右,人体保持恒定的温度,一是靠血管的收缩和皮肤的出汗来调节;二是靠增减衣服来维持。
如果过早地减掉衣服,就会破坏人体恒定温度的调节,影响身体健康。
第二,“春捂”有利于抵御风寒。
人体也同自然界一样,在春天开始复苏,原先处于“冬眠”的皮肤细胞开始活跃起来,毛孔张开。
这时当冷风袭来时,就能长驱直入,使人感到寒冷。
第三,“春捂”有利于适应季节的变化,在初春时节,经常有寒流和强冷空气南下,导致气温急剧下降。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捂”着点儿,就很难适应这种冷暖的变化,许多人甚至可能会患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
“春捂”是疾病保健的良方
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正处于阴退阳长、寒去热来的转折期。
此时阳气渐生,而阴寒未尽。
由于冷空气的活动,气候多变,温差幅度很大。
有句谚语:“春天天气孩子脸,一天就会变三变。
”说的是一天之内天气有急剧的变化。
有时早晨还是旭日东升,春风送暖,中午或阳光暴晒,气温骤升。
但傍晚可能寒流突至,冷气逼人。
此时如衣着单薄。
容易感受春寒而染病。
所以,古今养生都十分强调“春捂”,通俗地说,就是“春不忙减衣”。
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春捂”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方。
百岁医家孙思邈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明代医家汪绮石说:“春防风,又防寒。
”如过早脱去棉衣,极易受寒,寒则伤肺,易发生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等病。
春天还是流脑、麻疹、腮腺炎等多种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染病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摄。
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将会减少发病的机会。
如何正确“春捂”?养生书《摄生消息论.春季篇》指出:“春季天气寒暖不一,不可顿去棉衣,老人气弱骨疏体怯,风冷易伤腠理,时备夹衣,温暖易之,一重减一重,不可暴去。
”这就是说,棉衣不
可早脱去,多备几件夹衣,随天气变化一件件地增减,这是合乎科学道理的。
春捂秋冻是什么意思?有什么科学道理?“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的谚语,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适当多捂一段时间,秋天不要刚觉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冻一段时间,有益身体健康。
这句话其实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
1、春捂初春时节,天气刚刚转暖,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天气一会暖一会冷,而且室内外温差较大,在一天中的晴日午后可达3-5°C之多,甚至更大。
从温暖阳光下走进阴凉的室内,体质较差的人群就容易生病,而且冬天人们已经习惯了多穿衣服,如果刚开春就急着减衣服,很容易受凉感冒。
因此,东方天气网认为“春捂”是有一定道理的,可以避免病菌趁虚而入,引发各种春季传染病或者呼吸系统疾病。
2、秋冻初秋时节,天气开始转凉,但是仍会有“秋老虎”出没,导致温度偶尔升高。
如果稍感冷气就急着过多过早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伤风感冒。
而且,初秋的气温不至于很低,人体还是可以承受的,适宜的凉爽刺激,可以让我们的身体在较低温度中得到锻炼,能促进身体的物质代谢,增加产热,提高御寒能力。
到了三九寒天,就不至于一受冻就伤风感冒,不禁咳嗽、打喷嚏、流鼻涕、发烧等。
因此,“秋冻”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不过,凡事皆有个度,我们不能一味地“春捂秋冻”而不考虑自己身体的实际情况。
我们可以适当的“春捂秋冻”,但是要保证自己的体温经常保持在摄氏37度左右,体温太高或太低,都会使人体生理功能受到损害。
而且,“春捂秋冻”一般也只适用于初春与初秋,如果春末和深秋,仍捂得很多或穿得过于单薄,这样的“春捂秋冻”就过分了。
因此,我们还是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还是适当地“春捂秋冻”,这样才有益身体健康。
春捂护阳,这个传统理念强调的是通过保暖来调养生命之根——阳气。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春季被视为一切生物生长复苏的时期,与此同时,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温度逐渐升高而上升。
春捂,即在春天适当捂着一些,不让体内的阳气过早地散发出去,从而达到养护阳气、增强体质的目的。
春捂原理及其重要性在春天,人们常感到春困、乏力,中医认为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还未完全恢复。
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若阳气不足,人就会感到疲倦无力,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
此外,早春的天气多变,温暖的阳光和寒冷的风雪交替出现,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体温,很容易导致感冒、风湿等疾病的发生。
春捂通过穿戴符合季节的衣物,调整饮食和作息,来逐步适应春季的温度变化,避免阳气过于急速流失。
这一时期,体内的阳气正处于旺盛期,适当的保暖和温养可以促进阳气的稳固和升发,提高人的生理活力。
实践春捂的生活方式调整春捂并不意味着要穿很多厚衣服来捂汗或捂着不透气,而是要根据天气的变化和个人体质,合理添加衣物。
例如,在寒冷的早晨和晚上,可以多穿一件薄毛衣,在温暖的午后,则可以减少一些衣物。
此外,应避免穿着过于紧身的衣服,这样既不会影响身体的血液循环,又能够使身体保持必要的温度。
除了服饰上的调整,春捂还包括饮食的调春捂护阳,这个传统理念强调的是通过保暖来调养生命之根——阳气。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春季被视为一切生物生长复苏的时期,与此同时,人体的阳气也随着自然界的温度逐渐升高而上升。
春捂,即在春天适当捂着一些,不让体内的阳气过早地散发出去,从而达到养护阳气、增强体质的目的。
春捂原理及其重要性在春天,人们常感到春困、乏力,中医认为这是因为人体的阳气还未完全恢复。
阳气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动力,若阳气不足,人就会感到疲倦无力,抵抗力也会随之下降。
此外,早春的天气多变,温暖的阳光和寒冷的风雪交替出现,如果不能很好地调整体温,很容易导致感冒、风湿等疾病的发生。
春捂通过穿戴符合季节的衣物,调整饮食和作息,来逐步适应春季的温度变化,避免阳气过于急速流失。
中医讲究的是天人相应,我们照顾身体,要根据自己的体质,外界气候、天气的变化,随时调整,我觉得实际生活中“春捂秋冻”的“春捂”违背了这个原则,虽然它是老话儿了,但是也要拿出来仔细分析一下。
这两天,遇到几位患者,感冒了,我就问一位阿姨,怎么感冒的,这位阿姨说:“不是‘春捂’吗?我出去就穿着羽绒服,结果出了一头的汗,风一吹,就感冒了。
”这是挺典型的事儿,很多人在此时穿衣,都会参考“春捂”这个原则,天本来已经暖和了,还捂着呢,结果一走动,出了一身的汗。
可是身体有捂不住的地方啊,比如额头,全是汗,风一吹,就感冒了。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老话儿一般都没错啊?怎么这个“春捂”就不对了?这要从这个话的本意谈起。
春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呢?阳气生发,在体内蕴藏了一冬天的阳气,此时开始向外生发,身体开始感到温暖了,天气一热,就容易感到热,容易出汗。
但是,春天毕竟是一个寒热交替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在一天里会温差较大,比如,早晨是比较凉的,但是,到了中午,又会让人觉得比较热,晚上,又凉了。
有的人觉得中午这么暖和,就减少了衣服,结果到了晚上,就又凉了。
这样很容易被冻到,所以老话说,要“春捂”。
我看到很多北京很多小伙子现在直接穿上西装了,里面就一个衬衣,那天我路过家门口的房地产中介,看到门口一溜站着的小伙子,都是衬衣西装了。
这身装扮,中午的时候非常潇洒,但是,早晚的时候不行,天气很凉,北京现在晚上还是零下,结果一定很容易冻病。
这些天有很多人问我:胃痛了怎么办?我仔细一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穿少了,凉到脾胃了。
“春捂”还有一个内涵,是中医认为,春天的时候,阳气生发,此时要保护阳气,如果被冻到了,伤了阳气,会影响我们这一年的整个节律。
这也是有道理的,比如我见过有的女孩子,很早就换上了特别凉快的鞋,此时大地其实还是很凉的,尤其是早晚的时候,结果导致阳气受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我见过因此而患上肾炎的。
这是春捂的道理,有合理的成分,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提醒。
秋冻春捂什么意思秋冻春捂是一个民间成语,源自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用来形容在冬季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有效的冬季养生方法,以便于在春季时更好地恢复元气和身体健康。
这个成语是基于中国气候的变化特点,传统上将秋天视为身体康健的关键时刻,而春天则是休养生息的季节。
秋冻春捂的含义是指在秋天注重保暖防寒,在春天注重避免过度地出汗或暴露在寒冷的天气中,以此来调整和维持人体的体温和生理功能。
这个原则背后潜藏着一种对健康和身体平衡的关注。
根据中国传统医学的理论,秋冻春捂体现了人们对健康与生活平衡的关注。
秋季是一个气温逐渐下降的季节,人们容易感受到寒冷。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若受寒冷侵袭,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阳气不足等问题。
因此,秋季保持温暖并避免受寒,是保持健康的重要一环。
而春季则是一个由寒冷转暖的过程,在这个季节里,人体往往处于补充养分和调整体能的时期。
在春天里,人们需要避免过度地出汗,以免阳气耗损过度。
而过度地暴露在寒冷的天气中,也容易导致凉湿或风寒侵袭体内,影响健康,甚至引发一些疾病。
因此,春季需注意适当地保暖,避免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秋冻春捂不仅仅是指穿衣保暖,还包括饮食、作息、锻炼等方面的调节。
在秋季,人们应该适当增加保暖措施,如穿暖和的衣物、多喝热汤、避免受凉等。
此外,秋天可以适量进行一些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太极拳等,有助于增强免疫力和调节身体功能。
而在春季,人们则需要注意减少对寒冷环境的暴露,适量地增加阳气的摄入。
早起、适量地晒太阳、合理的饮食安排,都有助于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
除了保暖和避寒外,秋冻春捂还提出了对身心健康的关注。
在秋冬季节,人们在避寒的同时,也需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
秋冬是一个相对寂静的季节,人们的心情容易受到一些外界因素的影响,如季节性抑郁等。
因此,保持积极的心态、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参加适合自己的娱乐活动,都有助于预防和缓解这些心理问题。
总的来说,秋冻春捂是中国传统养生的一种方法,强调在秋季注重保暖避寒,在春季注重避免过度地出汗或暴露在寒冷的环境中。
做好“春捂”防感冒“春捂”知多少杨璐瑶闵德霞【导语】最近几天天气晴朗,使得春天的气息浓厚起来,很多市民纷纷脱下厚重的冬衣,到户外伸展手脚,享受阳光。
但殊不知这样一来,给了感冒病毒可趁之机。
专家提醒,老人和小孩要适当“春捂”,以免感冒伤身。
【解说】春捂秋冻,这是老百姓的一句俗话,讲的就是春天要多穿一点衣服,预防春寒带来的不适。
【同期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孙吉友】所谓春捂秋冻呢并不是说穿上棉袄盖上被子这就叫捂,这就是说衣服的增减要有个度,因为呢这个春捂秋冻是指的是首先是不得病,不得病的主要病因就是感冒。
【解说】医生告诉记者,由于今年的感冒比较特殊,而且春年来的比较早,温度上的比较高,特别中午温度比较高,在这段时间感冒的特别多,95%都是病毒性感冒,细菌感冒现在很少。
所以说,正确的“春捂”并不是单纯的增加衣服,它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同期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孙吉友】首先保持充足的睡眠,这样才能保持充足的抵抗力,另一个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多喝白开水,特别是儿童,上学期间的孩子,尽量不要喝汽水,饮料,不但没有营养价值,添加剂比较多【解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身体健康亦是如此。
要想在春天保持一个健康的身体,首先要不感冒。
春寒很容易引起感冒症状,感冒又会带来一些其他病状。
要想不感冒,除了做好“春捂”保暖工作之外,还要适当增加一些户外运动,多喝水。
做好“春捂”防感冒“春捂”知多少最近几天天气晴朗,使得春天的气息浓厚起来,很多市民纷纷脱下厚重的冬衣,到户外伸展手脚,享受阳光。
但殊不知这样一来,给了感冒可趁之机。
专家提醒,老人和小孩要适当“春捂”,以免感冒伤身。
春捂秋冻,这是老百姓的一句俗话,讲的就是春天要多穿一点衣服,预防春寒带来的不适。
【同期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孙吉友所谓春捂秋冻呢并不是说穿上棉袄盖上被子这就叫捂,这就是说衣服的增减要有个度,因为呢这个春捂秋冻是指的是首先是不得病,不得病的主要病因就是感冒。
】医生告诉记者,由于今年的春天来的比较早,温度上的比较高,特别中午温度比较高,在这段时间感冒的特别多,95%都是病毒性感冒,细菌感冒现在很少。
春捂有哪些好处和功效春捂有哪些好处和功效1、能御寒防病春天闭合的汗腺会慢慢开放,容易让寒气入侵而导致疾病。
适当的春捂能防寒暖身,避免受到春寒入侵,降低患上感冒以及关节炎的几率。
2、能提高抵抗力春天气温变化多端,时冷时热。
张开的毛孔遇冷会马上收缩闭合,体温调节能力失调,不能及时散发出体内热量,从而引起上火,下降抵抗力。
春捂能减轻以上问题,增强免疫力。
3、可调节人体温度乍寒还暖时代谢功能较低,随着气温变暖,体内产热和代谢也会减少。
身体对气候应变能力需要2~3个星期才能调节好。
春捂能保证恒定气温调节,维持产热和环境温度处于平衡状态。
4、适应季节变化春天易有寒流或强冷空气入侵,导致气温突然下降。
若不春捂的话难以适应这种冷暖变化。
适当春捂能顺利适应气温变化,防止疾病入侵。
为什么要春捂?春捂是指在春季气温刚转暖时,不要过早脱掉棉衣,使身体产热散热的调节与冬季的环境温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减少疾病的发生,“药王”孙思邈也曾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
专家介绍,在春季,人体的毛孔会由相对闭锁的状态慢慢舒张,而春天里往往风较大,从中医角度讲,风为百病之长,侵入人体内部,常常有春寒冻人的感觉。
此外,春天气温变化较大,过早地脱掉厚衣,一旦气温下降,就难以适应,会使身体抵抗力下降,病菌乘虚袭击肌体,容易引发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及春季传染病。
春捂要捂哪个部位春捂第一个关键手腕守全身血脉心主管全身的血脉,通过输送气血来温暖全身。
原穴是主管各脏腑的元气和生命的原动力所发出的穴位,能够强化脏腑。
所以春捂的第一个关键部位就是神门穴。
主治病症胸痛、便秘、焦躁、心悸、失眠、食欲不振等疾病,为人体手少阴心经上的重要穴道之一。
平常没事的时候用拇指指端反复点按神门穴30次,可以去除烦躁、安神定志。
按揉此穴时力量不需要太大,也不必追求酸胀感。
春捂第二个关键腰眼肾好一切都会好腰背也是春捂的重要部位。
人体阳气的根在肾,而腰为肾之府,肾阳虚时会腰部酸软怕冷,经常尿频或精神容易困倦疲乏。
“春捂”怎么捂才正确
俗话说“春捂秋冻保健康”。
“春捂”怎么“捂”,“捂”到什么程度,一直是个笼统概念。
有谚语“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等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春捂”含意。
但只有这些远远不够,只有正确“春捂”才能达到保健目的。
乍暖还寒宜捂“首足”
天气刚刚转暖,有些人便早早地脱掉冬装,换上轻便漂亮的春装。
一些爱美女性更是迫不及待地穿上超短裙、丝袜,露出美丽的双腿。
专家认为,民间的传统习惯春捂有一定道理,春天是多种疾病的高发期,春捂不能忽视。
春天适当捂一捂,可以减少疾病。
冬去春来,人体皮肤逐渐苏醒,汗毛孔闭锁程度相应降低,因而春风较大的时候,尽管不是很冷,却能长驱直入肌体内部,人就可能感冒或并发其他疾病。
再加上春天的天气不稳定,过早脱掉棉衣或穿得太少,也很容易着凉感冒。
对于春捂,医生的建议是注意捂两头,即重点照顾好“首足”两头。
由于早春天气乍暖还寒,早晚低温,细菌病毒活跃,人容易生病,重点“捂”头颈与双脚,可以避免感冒、气管炎、关节炎等疾病发生。
寒多自下而起,传统养生主张春时衣着宜“下厚上薄”,因为人体下身的血液循环要比上部差,容易遭到风寒侵袭。
女性如果过早换裙装,会导致关节炎和多种妇科病。
春天还是流
脑、麻疹、腮腺炎等传染病的多发季节,这些疾病的发生虽与细菌、病毒感染有关,但感染后发病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体质和起居调养。
不忙脱衣,“春捂”得法,可有效减少发病几率“春捂”持续时间:7-14天恰到好处
捂着的衣衫,随着气温回升总要减下来。
但是减衣不能太快,否则会出现没“捂”到位的现象。
怎样才算到位?医学家发现:气温回冷需要加衣御寒,即使此后气温回升了,也得再捂7天左右,体弱的孩子和老人才能适应。
减衣过快有可能会让他们冻出病来。
“春捂”并不表示在家里要成天关闭门窗,每天开窗通风是非常必要的。
大多数家庭都喜欢在早晨打开门窗通一会儿气,而后就一天门窗紧闭,这样不好。
至少要在午睡后和晚睡前对居室进行通风换气。
使用空调的家庭更不能一天24小时门窗紧闭,完全依靠空调的换气功能来保持室内空气新鲜,这是不行的。
每天换气次数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另外,通风换气还要选择适当的时机,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再开窗换气,否则室外的二氧化碳浓度较高,对人体健康不利。
总之,“春捂”的原则是过犹不及,不捂不行,捂过头也不成,掌握好“春捂”的尺度非常重要。
一年之计在于春,只有掌握春季养生法,才能为新一年的健康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