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docx
- 格式:docx
- 大小:30.66 KB
- 文档页数:14
24节气科学知识(精选)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农历和气象现象相结合的产物,展示了中国丰富的气象知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这些节气背后的科学知识。
一、立春与气候变化立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季的开始。
立春时太阳黄经达到31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则开始逐渐斜射。
立春之前,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于寒冷的冬季,气温很低,万物凋零。
而立春之后,昼长夜短,阳光照射时间逐渐增多,气温也开始回升。
这是因为太阳的直射点向北移动,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和角度增加,使得气温逐渐升高。
二、雨水与降水谷雨雨水是春季的第二个节气,这段时间正是春雨开始出现的时候。
雨水时太阳黄经达到33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风带上,暖湿气流开始向北输送,形成了春季解冻和降水的条件。
正是由于暖湿气流的影响,春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降水过渡期。
而谷雨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在这段时间,降水量最大,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春耕开始的时候。
三、立夏与初夏气温变化立夏是夏季的开始。
一般来说,立夏时太阳黄经达到45°,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副热带地区。
立夏之后,气温逐渐回升,进入初夏季节。
夏季的气温升高与太阳的直射角度有关,太阳直射角度越大,地表的辐射热越强,气温也会相应升高。
然而,由于地球的自转和公转,不同地区对太阳的直射角度不同,因此,夏季的炎热程度也有所不同。
四、小满与大气湿度升高小满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夏季是我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而小满正是雨季的开始。
这是因为小满时太阳黄经达到60°,此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的低纬度地区,暖湿气流由南方向北方输送,使得气温逐渐升高,湿度增加,形成了雨季的条件。
五、芒种与农作物生长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也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时期。
二十四节气知识积累立春:太阳运行到黄经为315°,我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古时人们以立春为春节,在这一天举行迎春大典。
“阳和起蛰,品物皆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一年四季从此开始。
雨水:太阳运行到黄经330°,雨水节气开始。
此时气温回升、冰雪融化、降水增多,故取名为雨水。
春风遍吹,冰雪融化,空气湿润,雨水增多。
惊蛰:太阳运行到黄经345°时进入惊蛰节气。
“蛰”是藏的意思,随着气温回升、土壤解冻,开始出现初雷,地下冬眠的小动物似被雷声惊醒,开始出土活动,故取名叫惊蛰。
立春以后天气转暖,春雷开始震响,蛰伏在泥土里的各种冬眠动物将苏醒过来开始活动起来。
春分:太阳运行到黄经0°(春分点)时开始春分节气。
分者半也,这一天为春季的一半,故叫春分。
春分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开始昼长夜短。
清明:太阳运行到黄经15°时开始清明节气。
此时气温转暖,草木萌动,天气清澈明朗,万物欣欣向荣,清明含有明洁之意。
气候清爽暖,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开始生长,农民忙于春耕春种。
谷雨:太阳运行到黄经30°时开始进入谷雨节气。
此时降雨对五谷生长有利,有雨生“五谷”的含意。
由于雨水滋润大地五谷得以生长。
立夏: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运行到黄经45°,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
夏季的开始,万物至此皆长大。
小满:太阳运行到黄经60°时为小满节气开始。
小满的含意是指此时自然界的植物都比较丰满和茂盛了。
麦类的籽粒逐渐饱满,但沿未达到最饱满的时候。
芒种:6月5日是芒种节气,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9个节气。
“芒”是指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并开始收割;“种”指谷黍作物的播种。
夏至: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序列1 2 3 4 5 6 7 8910 11 12 13 14 15 161718 19 20 21 22 23 24气候逐渐回暖,冰雪融化,雨水逐渐增多,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阳光直照赤道。
“分”是“半”的意思,这是春季九十天的中分点,叫春分,这一天昼夜相等,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雨生百谷”,这一天起雨量增多,对谷物生长有利。
“满”,饱满,麦类等夏熟作物子粒逐渐饱满,但未成熟。
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黑夜最短,表示盛夏就要来临,气温将继续升高。
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大暑不热”、雨水偏多的反常年份。
“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于这一天结束,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逐渐下降。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这是秋季九十天的中分点,这一天昼夜再次相等,从这一天后,北半球日短夜长。
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是地面的水汽遇到寒冷天气凝结而成的,所以,霜降并不是降霜,天气寒冷造成,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气味迅速下降,降水出现雪花,但此时为初雪阶段,雪量小,次数不多,黄河流域多在“小雪”节气后降雪。
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至”,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
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短,气温持续下降,并开始进入数九寒天。
天气冷到极点,到了天寒低冻的时期,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
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
雨水,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
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 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
由于中国农历是一种“阴阳合历”, 即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 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 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 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 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 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二十四节气”, 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
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季节的变化, 指导农事活动, 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
一、立春1.介绍: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24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45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2、由来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 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 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 才有24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 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 意思春天从此开始。
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 直到1913年, 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 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 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3、习俗立春亦称“打春”、“咬春”, 又叫“报春”。
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 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 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 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
必看的二十四节气知识点一、产生原因由于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的变化,一年有十二个月,每隔15天一个节气,一年一共有二十四个节气。
二、历史进程二十四节气起源黄河流域,开始于西周,至春秋战国基本定型,最后完成于西汉。
就现有文献来看,完整意义上的“二十四节气”最早出现在汉代道家经典《淮南子》中。
就历法而言,西汉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最早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2016年11月3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第十一届常会通过审议,把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十四节气”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三、二十四节气内容春季: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夏季: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秋季: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
五、节气内涵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雨水: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惊蛰:而“惊蛰”即上天以打雷惊醒蛰居动物的日子。
春分:春分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等长。
清明:吐故纳新、生气旺盛、气温升高,万物皆洁齐,大地呈现春和景明之象。
谷雨:谷雨是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到来意味着寒潮天气基本结束,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立夏:是夏天的开始。
小满:夏熟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没有成熟,相当乳熟后期,叫小满。
芒种:“芒种”“忙着种”,正是散播播种的时候。
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白昼最长。
小暑: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大暑:“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中国大部分地区为一年最热时期,也是喜热作物生长速度最快的时期。
立秋:秋天开始之意。
处暑:处暑的“处”是指“出”,“夏天暑热正式终止”。
白露: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的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是古代中国农历的一种划分时间的方法,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和生活。
每个节气代表着特定时段的气候和天气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变化的观察和总结。
下面将详细介绍二十四节气及其相关内容。
一、立春: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春天的正式开始。
立春的时间约在每年的2月3日至5日之间,此时阳光逐渐增长,气温逐渐回升,人们开始备耕土地,准备春季的农事工作。
二、雨水:雨水是表示降水量增加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2月18日至20日之间。
此时,随着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降雨增多。
这一节气意味着春天的雨水开始丰富,对于农田的灌溉和作物的生长起着重要作用。
三、惊蛰:惊蛰表示春雷初响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3月5日至7日之间。
此时,天气进一步转暖,小动物开始苏醒,植物开始发芽。
春雷的响起,是春天来临的标志。
四、春分:春分是春天的中分点,时间约在每年的3月20日至22日之间。
此时,昼夜平分,白昼时间逐渐增长。
春分也意味着春季农作物的生长进入了旺盛期,农民们开始耕种田地,农忙的季节正式到来。
五、清明:清明节气是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时间约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此时,春天已经到来,气温逐渐回暖,植物开始繁茂。
在这一节气,人们会祭祖扫墓,缅怀祖先,感受生命的宝贵。
六、谷雨: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一个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4月19日至21日之间。
此时,降雨逐渐增多,气温逐渐升高。
谷雨是播种的最佳时机,也是收获的希望所在,带给人们丰收的希冀。
七、立夏:立夏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夏季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5月4日至6日之间。
此时,气温明显回升,大地被阳光照射的越来越强烈,农民们开始大规模种植夏季作物。
八、小满:小满表示作物开始繁茂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5月20日至22日之间。
此时,气温继续升高,农田里的春季作物开始进入茂盛期。
小满标志着夏季的到来,农田的绿意盎然。
九、芒种:芒种是稻谷成熟的节气,时间约在每年的6月5日至7日之间。
关于二十四节气的常识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传统的时间划分方式,每个节气代表着与地球和太阳相对关系下不同的气候现象和农事活动。
通过了解二十四节气的常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习俗,以下是关于二十四节气的一些常识。
立春:立春是每年农历春季第一个节气,代表着春天的开始。
虽然天气还很寒冷,但人们已经开始了春耕的准备工作。
雨水:雨水节气表示着春季开始降雨的时期。
雨水节气的到来,预示着农作物开始需要充足的水分。
惊蛰:惊蛰是春季的第三个节气,意味着春雷开始震动,冬眠的动物也开始苏醒。
春分:春分是春季的中点,此时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一节气也预示着春天真正到来。
清明:清明节气一般落在4月4日或5日左右,是我们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开始。
人们会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春游等。
谷雨:谷雨节气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时期,过了谷雨之后将进入稻谷的播种季节。
立夏:立夏是夏季的开始,天气逐渐开始炎热,昆虫开始繁殖。
小满:小满节气表示麦类的成熟期已经到来,也预示着夏天的开始。
芒种:芒种节气是夏季的中点,古时耕田的人们会在这个节气开始插秧。
夏至:夏至节气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一天,也是夏季的正中时节。
小暑:小暑节气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进一步变热。
大暑:大暑节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气温达到了最高点。
立秋: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天气开始逐渐凉爽,收获季节也即将到来。
处暑:处暑节气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意味着天气将开始转凉,并且蓄水区开始填满水。
白露:白露指的是天气渐凉并有露水出现的时期,这个节气预示着秋季的正式到来。
秋分:秋分是秋季的中点,昼夜平分,白天夜晚长度相等。
这时一年中的阳光逐渐减少。
寒露:寒露是秋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天气开始转凉,露水也逐渐增多。
霜降:霜降节气是秋季的第一个霜降,预示着秋天的结束。
立冬:立冬是冬季的开始,天气开始寒冷,农田的作物也进入休眠状态。
小雪:小雪节气是冬季的第一个雪降,天气逐渐寒冷,气温开始降低。
二十四节气资料立春:每年的2月3日或4日,是春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冬即将过去,春天的气息开始弥漫。
这一节气标志着农历年的正式开始。
雨水:每年的2月18日或19日,表示春天的降水开始增多,天气逐渐转暖,雨水润泽了旱地,有助于农作物的生长。
惊蛰:每年的3月5日或6日,表示春雷开始震动,蛰伏在冬季的昆虫开始苏醒,意味着万物开始复苏。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昼夜平分,白天和黑夜的时间一样长。
这一天阳光直射赤道,标志着昼夜温差逐渐变大。
清明:每年的4月4日或5日,表示天气晴朗,大地洁净,人们在这一天扫墓祭祖,感怀故人。
谷雨:每年的4月19日或20日,是农民最忙碌的时节,代表收藏谷物的季节。
立夏:每年的5月4日或5日,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逐渐上升,农作物进入快速生长期。
小满:每年的5月19日或20日,表示农作物开始进入灌浆期,稻谷的颗粒由小变大。
芒种:每年的6月4日或5日,标志着麦收的季节开始,农田中的作物长势良好。
夏至:每年的6月20日或21日,是一年中白天最长的时刻。
这一天标志着夏季的正式开始。
小暑:每年的7月6日或7日,天气炎热,气温进一步上升,暑热开始袭击人们的身体。
大暑:每年的7月22日或23日,天气最热,午后是一天中最炎热的时段。
立秋:每年的8月7日或8日,标志着秋季的开始,意味着夏季即将过去,气温开始下降。
处暑:每年的8月22日或23日,表示暑热即将过去,天气渐渐凉爽。
白露:每年的9月7日或8日,指的是天气逐渐凉爽,水汽凝结成露水的时节。
秋分:每年的9月22日或23日,昼夜平分,标志着阳光直射赤道南移。
这一天是秋季的正式开始。
寒露:每年的10月8日或9日,寒露意味着天气更加寒冷,露水开始结成冰。
霜降:每年的10月23日或24日,气温开始下降,地面上会出现霜冻。
立冬: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表示冬季的开始,意味着寒冷的天气即将来临。
小雪:每年的11月22日或23日,天气寒冷,气温逐渐下降,雨水转为雪花。
有关于24节气的知识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积累的智慧结晶!它反映了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将一年分为24个阶段,每个阶段代表着气候、物候、农事等的转变。
春季:1. 立春 (2月4日-5日):“立”是开始的意思,表示春天开始,万物复苏,阳气上升。
2. 雨水 (2月18日-19日):降水开始,雨量渐增,冰雪融化。
3. 惊蛰 (3月5日-6日):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的昆虫和小动物,万物开始萌动。
4. 春分 (3月20日-21日):昼夜平分,春光明媚,气候温和。
5. 清明 (4月4日-5日):天气晴朗,草木繁茂,是祭祖扫墓的传统节日。
6. 谷雨 (4月20日-21日):雨水增多,滋润万物,有利于谷物生长。
夏季:7. 立夏 (5月5日-6日):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8. 小满 (5月21日-22日):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未成熟。
9. 芒种(6月5日-6日):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开始忙碌的夏收,同时也要播种晚稻等秋收作物。
10. 夏至 (6月21日-22日):白天最长,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一年中阳气最盛的一天。
11. 小暑 (7月7日-8日):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的时候。
12. 大暑 (7月22日-23日):一年中最热的时期,要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秋季:13. 立秋 (8月7日-8日):秋季开始,但暑热未消,"秋老虎"还可能出现。
14. 处暑 (8月23日-24日):暑气逐渐消退,天气逐渐转凉。
15. 白露 (9月7日-8日):夜晚水汽凝结成露水,天气转凉。
16. 秋分 (9月22日-23日):昼夜平分,气候凉爽宜人。
17. 寒露 (10月8日-9日):露水更冷,将要凝结成霜。
18. 霜降 (10月23日-24日):天气寒冷,开始出现霜冻,要注意保暖。
冬季:19. 立冬 (11月7日-8日):冬季开始,天气寒冷。
20. 小雪 (11月22日-23日):开始下雪,但雪量较小。
地理24节气知识点归纳一、24节气的基本概念1. 定义- 24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节气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2. 历史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到秦汉年间,24节气已完全确立。
- 24节气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二、24节气的名称及顺序1. 春季-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2. 夏季- 立夏:夏季的开始。
-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长。
-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 大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3. 秋季- 立秋:秋季的开始。
- 秋分:昼夜平分。
- 寒露:露水已寒,将要结冰。
-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 立冬:冬季的开始。
- 小雪:开始下雪。
-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4. 冬季-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冬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
-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三、24节气与地球公转的关系1.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春分日(3月21日左右)和秋分日(9月23日左右),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
- 夏至日(6月22日左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在公共基础知识的备考中,很多考生头疼的一个板块就是常识,为什么是它?首先常识包含的知识体系很庞杂,其次内容形式多样不好把握。
所以在有限的备考中要抓住重点去突破。
这一期主要介绍中国人文常识的一个高频考点,二十四节气。
说道二十四节气,我们都会想到一首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短短几行字,包含了中国古代先民智慧的结晶。
二十四节气其实是指干支纪年法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变化而制定的,每一个分别相应于地球在黄道上每运动15 所到达的一定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时代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指导我们一年当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
那么它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很多人张口就会说用来指导农业生产,其实不然。
节气的确立最初和古代的封建帝王有关系,早在西汉汉武帝时期,中央专制集权体系全面建立起来,帝王不但要掌管全国的自然资源,还要掌管时间和历法,节气的确立是为了服务于帝王,而非农民。
把四季的变化归结为阴阳的消长,统治者施行奖罚,祭天,战争等等都和特定的节气联系在了一起,通过二十四节气来规定统治者一年当中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这才是二十四节气存在的最核心内涵。
随着时间的流逝,朝代的演变,渐渐的节气就和农民的生产结合在了一起,因为农业的生产和气候的变化息息相关,什么时候播种,什么时候收获这都是有严格的规定,否则一次的疏漏就可能带来全年的颗粒无收。
例如春分节气适合播种,因为从这天以后太阳直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北半球推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的开始。
我国大部分地区越冬作物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如果在春分前播种很有可能种子就被冻死了,那今年的收成就无法保障。
再比如说到了清明节前后,我们都知道要出去踏青扫墓了,这是因为太阳直射的位置继续向北偏移,草木始发新枝芽,万物也开始生长,出门游玩不会轻易感冒。
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二十四节气知识整理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 24 等份 ,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 ,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 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 : 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 ,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 份 ,每 15 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资料汇总冬季1.立冬:阳历11月7日或8日。
立冬是冬季的开始,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新的季节,这一天气温开始下降,冷空气逐渐增强。
2.小雪:阳历11月22日或23日。
小雪时节,大部分地区开始出现雪花,天气逐渐寒冷,冷空气南下的频率增高。
3.大雪:阳历12月7日或8日。
大雪时节,各地出现大雪,寒潮频繁,气温持续下降,冬天进一步加深。
冬至:阳历12月21日或22日。
冬至是一年中夜晚最长、白天最短的一天,从这一天开始,白天逐渐变长,夜晚逐渐变短。
4.小寒:阳历1月5日或6日。
小寒时节,天气更加寒冷,寒潮活动频繁,特别是北方地区。
5.大寒:阳历1月20日或21日。
大寒时节,气温最低,大部分地区都会出现冰冻天气。
春季6.立春:阳历2月3日或4日。
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这一天气温开始回升,春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7.雨水:阳历2月18日或19日。
雨水时节,气温回升更快,天气变暖,降雨逐渐增加。
8.惊蛰:阳历3月5日或6日。
惊蛰是春季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龙卷风、雷暴等天气现象的增多,春雷响起,春意渐浓。
9.春分:阳历3月20日或21日。
春分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标志着春季的中心,昼夜平分,天气变暖,春色满园。
10.清明:阳历4月4日或5日。
清明时节,天气晴朗,雨水减少,是扫墓祭祖的重要时刻。
11.谷雨:阳历4月19日或20日。
谷雨时节,大部分地区开始进入雨季,意味着冬闲的农民们开启了春耕的忙碌生活。
夏季12.立夏:阳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标志着夏季的开始,气温持续升高,天气炎热。
13.小满:阳历5月20日或21日。
小满时节,作物开始进入花期,农民开始忙于种植、繁殖等农事活动。
14.芒种:阳历6月5日或6日。
芒种时节,小麦、玉米等作物进入成熟期,农民开始忙于收获。
15.夏至:阳历6月21日或22日。
夏至是一年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也是夏季的中心节气。
16.小暑:阳历7月6日或7日。
小暑时节,气温进一步升高,开始进入火热的夏季。
一、二十四节气基础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二十四节气
☆
立春2月3-5 日交节春季开始
雨水2月18-20 日交节严寒将过,降雨开始
惊蛰3月5-7 日交节温度渐升,冬眠动物出土活动
春分3月20-22 日交节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清明4月4-6 日交节气候温暖,天气晴朗
谷雨4月19-21 日交节降雨量增多,农作物快速生长
☆
立夏5月5-7 日交节夏季开始,农作物旺长
小满5月20-22 日交节夏熟作物籽粒逐渐饱满
芒种6月5-7 日交节农作物成熟,开始夏收夏种
夏至6月21-22 日交节白天最长,夜晚最短
小暑7月6-8 日交节气温继续上升
大暑7月22-24 日交节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
☆
立秋8月7-9 日交节秋季开始,气温逐渐下降
处暑8月22-24 日交节炎热即将过去
白露9月7-9 日交节气温下降较快,夜时较凉,早上露重秋分9月22-24 日交节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
寒露10月8-9 日交节气温下降明显,大雁南徙
霜降10月23-24 日交节开始降霜
☆
立冬11月7-8 日交节冬季开始
小雪11月22-23 日交节开始降雪,以小雪为主
大雪12月6-8 日交节降雪较大
冬至12月21-23 日交节白天最短,夜晚最长
小寒1月5-7 日交节气温骤降
大寒1月20-21 日交节一年中最冷的时期
“☆”:四季开始
*二十四节气订制于春秋战国时期。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划分的。
*二十四节气是依据黄河流域一带的气候,物候的变化制定的。
*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大部分地区是一种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复习:二十四节气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复习: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天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立春:2月4日-5日,谓春季开始之节气雨水:2月18日—20日,此时冬去春来,气温开始回升,空气湿度不断增大,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
惊蛰:3月5日(6日),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
惊蛰前后乍寒乍暖,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或21日),阳光直照赤道,昼夜几乎等长。
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
清明:每年4月5日(或4日),气温回升,天气逐渐转暖。
谷雨:4月20日前后,雨水增多,利于谷类生长。
立夏:5月5日或6日。
“立夏”,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满”。
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但未成熟。
芒种:6月6日前后,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
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6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小暑:7月7日前后,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7月23日前后,正值中伏前后。
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热”,雨水偏多。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开始结果,到了收获季节。
处暑:8月23日或24日,“处”为结束的意思,至暑气即将结束,天气将变得凉爽了。
由于正值秋收之际,降水十分宝贵。
白露:9月8日前后,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各地气温下降很快,天气凉爽,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后,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形成昼夜等长。
寒露:10月8日前后。
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天气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为“寒露风”。
霜降:10月23日前后为“霜降”,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与“霜降”节令相吻合,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这是24节气歌,说的是农历的24个节气。
春雨惊春清谷天,即: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即: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即: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即: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
雨水:降雨开始,雨量渐增。
惊蛰:蛰是藏的意思。
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春分:分是平分的意思。
春分表示昼夜平分。
清明:天气晴朗,草木繁茂。
谷雨:雨生百谷。
雨量充足而及时,谷类作物能茁壮成长。
立夏:夏季的开始。
小满:麦类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
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炎热的夏天来临。
小暑:暑是炎热的意思。
小暑就是气候开始炎热。
大署: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立秋:秋季的开始。
处暑:处是终止、躲藏的意思。
处暑是表示炎热的暑天结束。
白露:天气转凉,露凝而白。
秋分:昼夜平分。
寒露:露水以寒,将要结冰。
霜降:天气渐冷,开始有霜。
立冬:冬季的开始。
小雪:开始下雪。
大雪:降雪量增多,地面可能积雪。
冬至:寒冷的冬天来临。
小寒:气候开始寒冷。
大寒:一年中最冷的时候。
先把24节气的名称按次序列下,分为四组,每组又分为前后两半: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
冬至,小寒,大寒。
这样一摆出,立刻能看出前半四个立字后,紧跟着后半开始,又见“春夏秋冬”四个大字领头。
这什么意思呢?不言而喻,这是说春夏秋冬四季从四个立,立起来,立起来就是开始嘛。
后半的“春夏秋冬”配上两个“分”字,两个“至”字。
分是什么意思?最简单的“分”,就是“一分为二”了,可见这就表明,在这里把一季“一分为两半”了。
那另外两个“至”字呢?容易误解为“到头了”的意思,但要弄清楚是什么到头了?不要当作是一季到头了,而是太阳向北或向南走到头了,要回头走了。
v1.0可编辑可修改一、二十四节气1、“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2、中国古人将太阳周年运动轨迹划分为24 等份,每一等份为一个“节气”,统称“二十四节气”。
具体包括: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3、“二十四节气”形成于中国黄河流域,以观察该区域的天象、气温、降水和物候的时序变化为基准,作为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的时间指南逐步为全国各地所采用,并为多民族所共享。
4、“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的指导功能逐渐减弱,在当代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依然具有多方面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鲜明地体现了中国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规律和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彰显出中国人对宇宙和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及其实践活动的丰富性,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和创造力,也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见证。
5、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体现为以下五大领域:(1)口头传统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2)表演艺术;( 3)社会实践、仪式、节庆活动;( 4)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5)传统手工艺。
“二十四节气”的申报从整体上归为第四类遗产领域。
6、反映四季变化: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反映天气现象: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反映物候现象:惊蛰、清明、小满、芒种。
7、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8、中国古代实行阴阳历,阴历的依据是地球与月亮的位置关系,阳历的依据则是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关系。
二十四节气就是阳历的一部分,从地球上看,太阳运行的轨道是一个圆形,古人将之称作‘黄道’,并把黄道分为24 份,每15度就是一个节气”。
9、是继京剧、珠算等第三十一个被列入该名录的项目。
10、春分、秋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太阳直射南回归线。
11、“立”表示一年四季中每一个季节的开始,春夏秋冬四个“立”,就表示了四个节气的开始。
“至”是极、最的意思。
夏至、冬至合称为“二至”,表示夏天和冬天的到来。
夏至日、冬至日一般在每年公历的6 月 21 日和 12 月 22 日。
夏至,北半球白昼最长;冬至,北半球白昼最短。
“分”在这里表示平分的意思,春分、秋分合称为“二分”,表示昼夜长短相等。
这两个节气一般在每年公历的3月 20日和 9月 23日左右。
12、考试问题题1.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哪个地方(黄河流域)2.“种瓜点豆”是在哪个节气前后(谷雨前后,种瓜点豆)3.哪一个节气有吃春饼和春卷的习俗(立春,这个习俗也叫“咬春”)4.农历新年通常是在哪个节气前后(立春)5.哪个节气到了,迎春花开(立春)6.鱼儿在池塘里度过一整个冬天,要被憋坏了,它在哪个节气时,感觉到春天的召唤,开始向上游,像要把冰面顶破一样(立春)7.哪个节气开始,天气回暖,无法形成雪花,下雨天气逐渐增多(雨水)8.人们常说“春捂秋冻”,“春捂”指的的哪个节气后的事情(雨水,因为雨水后天气回暖,但是冷暖变化较大,容易引发身体不适,所以古人提倡“春捂秋冻”)9.“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说的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0.哪个节气柳树开始发芽(雨水)11.哪个节气杏花开放(雨水)12.冰化了,鱼儿终于可以跃出水面了,这是哪个节气的事情(雨水)13.农历的元宵节与哪个节气相近(雨水)14.哪一个节气里,开始打雷(惊蛰)15.古人在哪一个节气祭拜“雷公”(惊蛰)16.哪一个节气桃花开(惊蛰)17.冬眠的动物醒来,爬出洞外活动,这是在哪个节气(惊蛰)18.哪一个节气里会有二月二,龙抬头(惊蛰)19.“春日农家闲不住,赶马牵牛耕作忙”描写的是哪一个节气(惊蛰,早春耙地,保证春播的顺利进行)20.哪个季节表明春季已经过了一半(春分)21.“吃了春分饭,一天长一线”是什么意思(春分这一天,白天和夜晚的时间一样长,过了这一天,白天会越来越长,夜晚会越来越短,所以会有这种说法)22.到,海棠花开得热热闹闹。
(春分)23.哪个节气不仅是节气,也是祭祀祖先的传统节日(清明)24.哪个季节过后,雨水渐渐增多,雨滴变大,太阳光照在上面,形成七色彩虹。
(清明)25.踏青是哪个节气的习俗(清明)26.播种的最佳时机是哪个节气(谷雨)27.哪个节气,水开始变暖,鱼虾开始在暖海区活动,渔民们开始下海捕鱼(谷雨)28.春季里有一个节气,气候温暖,多雨潮湿,雨水大大有利于农作物生长(谷雨)29.前后,种瓜点豆。
(谷雨)30.牡丹一般在哪个节气开花(谷雨,牡丹也被称为谷雨花)31.池塘里的浮萍在哪个时节茂盛生长(谷雨,一叶经宿即生数叶)32.哪四个节气标志着季节的开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合称“四立”)33.立夏之后,有一种动物捕捉大量繁殖的小飞虫,是“农田卫士”,这个动物是什么34.芍药被称为“五月花神”,芍药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立夏)35.“立夏挂蛋”是什么意思36.谷物颗粒已经开始饱满,但是还没有成熟,这指的是哪一个节气(小满)37.“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蜻蜓翩翩起舞,这是哪个节气的现象(小满)38.苦菜是一种常见的野菜,苦菜花在哪个节气前后开放(小满)40.哪个节气时农民一年中最忙的节气(芒种,因为小麦成熟了,而谷黍类要播种了,忙收又忙种)41.芒种时节,气温升高,炎热的夏天开始了。
南方即将进入连绵阴雨的季节(梅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42.合欢树开花是在哪个节气(芒种)43.螳螂会捕猎各种昆虫,对人类有益。
螳螂破壳出生是在哪个节气(芒种) 44.端午节一般在哪个节气前后(芒种)45.“麦收如救火,麦收如战场”,说的是哪个节气(芒种)46.白天时间最长,夜晚时间最短是哪个节气(夏至)47.夏至的时候,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哪个方向(正南)48.杏子在哪个节气成熟49.鹿角有着非凡的再生能力,每年都会经历生长、死亡、脱落、再生的过程,夏至前后,是鹿角的时候。
(脱落)50.夏至这天,很多地方吃什么食物(面,也叫“过水面”)51.小暑和大暑有什么区别(小和大的区别,指热的程度)52.小暑时节,三伏天就要开始了,很多地方有头伏吃的习惯(饺子)53.地里的西瓜在哪个节气成熟(小暑)54.荷花在哪个节气开始开放(小暑)13、1. 与“二十四节气”有关的古诗词立春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
便与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
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苏轼《减字木兰花·立春》雨水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杜甫《春夜喜雨》惊蛰儿童莫笑是陈人,湖海春回发兴新。
雷动风行惊蛰户,天开地辟转鸿钧。
鳞鳞江色涨石黛,嫋嫋柳丝摇麴尘。
欲上兰亭却回棹,笑谈终觉愧清真。
——陆游《春晴泛舟》春分仲春初四日,春色正中分。
绿野徘徊月,晴天断续云。
燕飞犹个个,花落已纷纷。
思妇高楼晚,歌声不可闻。
——徐铉《春分日》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清明》谷雨惆怅阶前红牡丹,晚来唯有两枝残。
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火看。
——白居易《惜牡丹花》立夏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转分明。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司马光《客中初夏》小满夜莺啼绿柳,皓月醒长空。
最爱垄头麦,迎风笑落红。
——欧阳修《五绝·小满》芒种时雨及芒种,四野皆插秧。
家家麦饭美,处处菱歌长。
——陆游《时雨》夏至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小暑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
青奴被荐枕,黄奶亦升堂。
鸟语竹阴密,雨声荷叶香。
晚凉无一事,步屧到西厢。
——庞铸《喜夏》大暑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立秋万事销身外,生涯在镜中。
唯将满鬓雪,明日对秋风。
——李益《立秋前一日览镜》处暑离离暑云散,袅袅凉风起。
池上秋又来,荷花半成子。
——白居易《早秋曲江感怀》白露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杜甫《月夜忆舍弟》秋分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刘禹锡《秋词二首·其一》寒露萧疏桐叶上,月白露初团。
滴沥清光满,荧煌素彩寒。
风摇愁玉坠,枝动惜珠干。
气冷疑秋晚,声微觉夜阑。
——戴察《月夜梧桐叶上见寒露》霜降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白居易《村夜》立冬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李白《立冬》小雪花雪随风不厌看,更多还肯失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戴叔伦《小雪》v1.0可编辑可修改大雪大雪江南见未曾,今年方始是严凝。
巧穿帘罅如相觅,重压林梢欲不胜。
——陆游《大雪》冬至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冬至夜思家》小寒小寒连大吕,欢鹊垒新巢。
拾食寻河曲,衔紫绕树梢。
霜鹰近北首,雊雉隐聚茅。
莫怪严凝切,春冬正月交。
——元稹《咏廿四气诗·小寒十二月节》大寒蜡树银山炫皎光,朔风独啸静三江。
v1.0可编辑可修改老农犹喜高天雪,况有来年麦果香。
——左河水《大寒》14、1、12 月 21 日是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的冬至,我市恰逢入冬以来第一次寒潮来袭,小凡发现家中窗户玻璃的内表面上结了一层“冰花”,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A. 升华B.凝华C.汽化D.液化解析:冰花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直接凝华形成的小冰粒,属于凝华现象。
故选B。
2、“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种景象所对应的主要物态变化是()。
A.汽化和液化 B .汽化和升华 C .凝固和凝华 D .凝固和熔化解析:河水“冰封”中的冰是由液态的水变为固态的,是凝固现象 ; “雪飘”中的雪是由气态的水蒸气变为固态的,是凝华现象 . 故选 C.1、一年中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
A.地球绕太阳公转 B .地球自转 C .月球绕地球运动D.太阳活动的强弱解析:地球绕太阳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四季的形成,因此一年二十四节气的划分依据是地球的公转。
故选A。
15、二十四节气的具体日期(哪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