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案苏教版必修一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发言、策划方案、合同协议、心得体会、计划规划、应急预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insights, planning, emergency plan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 summarie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案一:梦游天姥吟留别一、教学目标:1.了解宋代文学特点,理解辛弃疾的诗歌创作背景和特色。
2.理解《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情感表达和意境描绘,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诗歌主题、情感表达、意境描绘的理解。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分析和解读水平。
三、教学过程:Step 1 课前准备教师呈现辛弃疾的生平简介和创作背景,向学生简要介绍宋代文学特点。
Step 2 课堂导入教师以提问的方式导入课堂:1.辛弃疾是宋代哪位诗人?他的创作背景是什么?2.你们对《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有什么了解?Step 3 诗词欣赏教师带领学生朗读《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培养学生的语感和鉴赏能力。
然后,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和品味这首诗,并组织讨论。
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2.诗人通过怎样的情感表达来表达主题?3.诗中的意境描绘是怎样的?Step 4 课文分析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诗歌结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1.诗的结构是怎样的?有什么特点?2.诗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3.诗中的字句运用和语言特色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Step 5 感悟主题教师与学生共同探讨《梦游天姥吟留别》所表达的主题,从情感、历史和人生等方面展开讨论。
1.诗中所表达的主题对应当代生活中的哪些情境和问题?2.从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心境来分析,为什么诗人要表达这样一种主题?3.这首诗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和反思?Step 6 课堂总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主题和意境,鼓励学生多读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作业:学生根据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理解,撰写一篇读后感,并选择诗中的一句或两句进行赏析,说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写。
字数不少于500字。
五、教学参考资料:1.辛弃疾全集(诗歌部分)2.《古代诗歌鉴赏辞典》3.网络资源:《梦游天姥吟留别》的相关解读和研究资料。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3)分析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体会诗人独立不羁、追求自由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热爱文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节奏和意象分析。
(3)感受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涉及的典故和文化背景。
(2)如何运用想象和联想,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介绍诗人李白及《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学生自学生字词,理解诗歌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解析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
(2)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5.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运用想象和联想,身临其境地体验诗歌所描绘的意境。
(2)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四、作业设计1. 请学生课后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
2. 结合诗歌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调整。
2. 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优化教学方法。
3.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教学策略1. 利用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和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
2.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诗歌的内涵。
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教案苏教高二语文梦游天姥吟留别获奖教案苏教江苏省盱眙中学刘立江教学目标1。
了解七言古诗的一般特点,体会李白作品的艺术风格。
2.正确认识诗中所体现出来的不与权贵妥协的反抗精神和伤感情绪。
3。
领会想象奇特和比喻、对比、夸张等修辞手法,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难点体味李白积极浪漫主义风格。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在群星璀璨的盛唐诗坛上,李白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颗巨星。
他壮游天下,平揖王侯,生性狂放,磊落不群;他的诗境界壮阔,想落天外,既有奇异瑰丽的浪漫笔调又有着真挚、质朴的人情味。
二.常识简介1。
解题⑴梦游:说明内容的虚实。
⑵天姥:指天姥山,是所梦的内容。
⑶吟:古诗体式,多有悲愁慨叹之意,形式活泼,如同散文中的随笔,可以不拘一格。
其它的如“歌〞、“行〞等。
⑷留别:说明本诗写作目的。
是临行前留下这首诗向朋友话别的意思,不过本诗主要内容并无惜别之感,而是借题发挥,表明自己的态度和意向是真。
⑸文体知识:本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七言古诗简称“七古〞.“古诗〞又称“古体诗〞,是相对于格律严格的“近体诗〞而言。
“七言〞分两种,一种是以七字句为基础,杂用四、五、六、九言而构成了形式自由的长短句,这样长短交错,换韵自由,富于变化,也称为“歌行体〞;另一种是每句七字,句式整齐。
今天所学的这首诗属于哪一种呢?(属于前一种,即“歌行体〞)2.作者简介李白素有“诗仙〞之称,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最具浪漫主义气息的诗人。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祖藉陇西成纪〔今甘肃泰安东),生于碎叶〔今巴尔克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25岁始离川在各地漫游。
较广泛地接触现实,认识到朝廷的腐败、官僚贵族的奢侈腐朽,写出不少抨击黑暗现实的诗篇.晚年飘泊困苦,卒于当涂。
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感情热烈,性格豪爽,想象丰富,语言清新自然,较多地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借助非现实的幻想来表现激情。
李白的出身及经历具有传奇性,不论生、死还是经历都存在很多谜,其创作也出奇。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精选14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篇1教学目标:学问目标把握诗的情感和浪漫主义风格;力量目标背诵全诗;情感目标感悟在诗歌中抒发的情怀。
教学重点:把握诗的第三段梦境的内涵,理解诗歌的主旨。
教法学法:诵读法、点拨法教学难点:认知诗歌中景与情的关系,理解诗歌主旨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支配:一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中国古代诗歌浩如烟海,尤其说起“话别诗”,我们很简单会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这首送别诗中有深情的劝慰,却不因远别而哀痛,表现了诗人真挚的友情和旷达的胸怀。
今日我们来学习浪漫主义诗人李白的一首话别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整体感知(一)析题梦游天姥吟留别1:内容:梦游天姥2:形式:吟(诗体名,歌行体当中的一种。
内容多有悲愁感叹之意,形式比较敏捷,犹如散文中的随笔,可不拘一格。
如《游子吟》)3:内容:别东鲁诸公点拨:歌抒情、文载道、诗言志。
这是一首和曲而唱的.歌行体诗——他抒情;这是一篇形式自由的文——他载道;这是一首表达抱负的诗——他言志。
(二)朗读课文品尝语言、感知内涵1、朗读诗歌:同学齐读全诗订正字音,并结合解释强调读音及意义2、同学朗读第一段(节奏轻快雄浑有力)思索:①诗人描写天姥山的奇妙和高大的四个句子是哪四个?②找出几个生动传神的动词。
③体会夸张、对比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①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②连---横拔---掩倒----倾③神往布满神奇颜色、明知抱负难以实现但还要知难而进。
)3、集体朗读第2段(感情充足语调适合)思索:①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诗人在其次段开头用了一个“之”字代哪些内容而引出了他神往的梦境。
②大胆想象,试述“梦”的过程。
③找出表现诗人梦游时兴奋不已的词及梦醒后的情感。
( ①代第一段内容。
②梦前-梦中-梦后③飞丰富的想象大胆夸张。
抱负之梦:A浪漫:邀明月为伴、著谢公之木屐、登青云之梯----追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
(2)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背景。
(3)掌握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李白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
2. 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意境描绘。
3. 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隐喻和象征手法的理解。
2. 诗歌意境的感悟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解PPT。
2. 参考资料:李白生平事迹、诗歌创作背景。
3. 相关诗歌作品示例。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介绍李白生平事迹和诗歌创作背景。
1.2 引导学生欣赏李白的其他诗歌,如《将进酒》、《庐山谣》等。
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梦游天姥吟留别》,理解诗歌内容。
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 诗歌解析3.1 分析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3.2 讲解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练习4.1 让学生翻译诗歌,并解释其中的难点词语。
4.2 学生互相交流,教师点评和指导。
5. 欣赏与感悟5.1 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歌中的意境。
5.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表达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6. 小结与作业6.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6.2 布置作业: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篇赏析文章。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的积极性和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翻译、赏析文章的写作和对诗歌意境的描绘。
3. 学生互评:鼓励学生互相评价,共同提高。
七、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案教学目标1.多角度品读诗人的梦境,感受梦游之奇。
2.体悟诗人借由梦游所要表达的复杂感情。
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浪漫主义诗风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人生追求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课前导学学生根据预习,解决其中一二,由此切入。
今天学习的是一首梦游天姥山的游仙诗,还是一首留给东鲁朋友的留别诗。
诗中意象缤纷多彩,想象奇崛瑰丽,情感思绪变化迅速。
要学懂这首诗,就必须抓住两个重要的意象:梦和天姥山。
因此,我们可以围绕“梦”字展开,穿越李白梦游天姥山之境,进而返回诗人做梦的起源,实现两个学习目标:①置身诗境,反复诵读,借助联想和想象,穿越李白的梦境;②缘景明情,知人论世,抓住景情之间的关系,聆听李白的心声。
一、梦境高峰——天姥山李白没有梦游五大名山,而是梦游天姥山。
天姥山到底有何与众不同,值得李白一游?自己读一读具体写“天姥山”的内容,说一说。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天姥山无比高大雄伟,“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对此欲倒东南倾”,通过与五岳、赤城山相比,极尽夸张与对比,写尽天姥山高峻雄伟。
既然是梦游“天姥山”,开篇为何要写瀛洲?瀛洲是“烟涛微茫信难求”,虚无缥缈,不可捉摸,是一座仙山,为天姥山蒙上一层神奇朦胧的色彩,故言“云霞明灭或可睹”。
想象你就是李白,现在来到了这座天姥山下,你要放声诵读。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谁来读一读天姥山的神奇朦胧和高峻雄伟?读神奇朦胧之感时——“谈”“语”两句,语调较低,读时有自己身处云雾缭绕间时的缥缈之感;读“烟涛微茫”与“云霞明灭”时,语调轻,语速较慢;读雄奇高峻之景时——重音读“连天、横、拔、掩”,节奏加快,语调激昂;“天台”句是陪衬,不可喧宾夺主,故语音渐低。
梦游天姥吟留别备课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备课教案8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梦游天姥吟留别备课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梦游天姥吟留别备课教案1教学目标1、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意与境的有关知识。
2、品读诗中描述的梦境;理解诗人在诗作中表现的思想感情。
3、体味本诗奇特的构思和夸张多变的语言特点,学习浪漫主义诗歌的优良传统。
说明: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
诗人在写作时是十分注重意境的。
因此.作为鉴赏者在欣赏诗词时也必须要注重对意境的把握。
意境是什么呢简而言之,是情和景的和谐统一。
情.指的是思想感情;景.指的是艺术境界。
意境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的结合,这一结合,不是两者的简单相加.而是两者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
这正如古代诗词评论者听说的,情与景谐,思与境共。
具有完美意境的诗词,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不仅仅是情景交融的,而且还能情景相映,也就是,思想感情与艺术境界互增光彩。
“以意为主”,这是清人王夫之《姜斋诗话》里多次强调的中心论点。
《姜斋诗话·夕堂永日绪论内编》云:“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
意犹口巾也。
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将意(作品的思想资料、意旨)放在首位,就象军队的统帅一样。
并认为“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等各种题材,“寓意则灵”。
“心不孤起,仗境方生”,这是清人吴乔在讨论“唐人命意”时所阐述的一个观点。
《围炉诗话》卷一:“心不孤起,仗境方生。
熟读《新旧唐节》、通鉴》、稗史、杂记,乃能于作者知其时事,知其境遇,而后知其诗命意之所在。
”那里注意到了作诗时诗人环境和遭遇对诗歌立意的影响。
吴氏认为作诗不是凭空立意的,而是由诗人的具体环境和遭遇决定的。
熟读各种史书,才能了解唐代诗人作诗的命意所在。
这首诗的题目一作《别东鲁诸公》,作于出翰林之后。
天宝三载,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这是李白政治上的一次大失败。
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梦游天姥吟留别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2、能力目标:鉴赏“梦游”的意境;3、情感目标: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2、认识李白的“游仙”之念表现了他不事权贵的傲岸性格,体现他道家风骨、儒家风范。
教学难点:鉴赏“梦游”的意境。
主要教法:诵读法、讨论法。
学法指导:抓关键字把握文脉,抓意象体会诗情,抓关键语段感悟意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时: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1、导语: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和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共同走进李白的精神世界,他用自己的一生述说着传奇,在他身上体现了盛唐时期多种文化的碰撞和融合。
他是一个具有道家风骨的道士,也是一个具有儒家风范的儒士,又是一个行侠仗义的侠客,更是一个连喝酒都能喝出气势、喝出个性的酒仙,就是这样一个奇人会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奇梦呢?让我们共同品读这首诗。
2、回顾上节课的内容。
明确文章思路。
二、师生配合诵读全诗1、学生齐读第一段2、教师诵读梦境三、置身诗境,鉴赏梦境1、介绍鉴赏方法2、分层次鉴赏梦境3、分析“我欲因之梦吴越……送我至剡溪”(1)提问:“一夜飞度”表现了什么?明确:急切兴奋之情。
(2)提问:“照”、“送”写出什么?明确:明月与人如影随形,人与自然和谐一体,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眷恋。
4、分析“半壁见海日……水澹澹兮生烟”(1)提问:“见海日”、“闻天鸡”写出天姥山什么特点?明确:高峻。
(2)提问:“千岩万转”、“迷花倚石”又表现了什么?明确:诗人忘情山水之态可掬。
5、分析“列缺霹雳……仙之人兮列如麻”(1)提问:四个短句的形式与内容有何联系?明确:节奏鲜明,铿锵有力,充分表现了打开天门的雄伟气势。
(2)提问:天门打开后的景象如何?明确:光辉灿烂、壮丽非凡。
(3)思考讨论:诗人为何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绘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全诗。
(2)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诗歌创作背景。
(3)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向往。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深入解读。
2. 诗歌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 诗句的翻译与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对诗歌中的修辞手法进行详细讲解。
3. 采用欣赏教学法,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提高审美情趣。
1. 导入新课1.1 简介李白及诗歌创作背景1.2 板书课题:《梦游天姥吟留别》2. 自主学习2.1 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大意2.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讨论诗歌中的疑问3. 合作探讨3.1 小组合作,深入解读诗歌内容3.2 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指导4. 诗歌修辞手法分析4.1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4.2 举例讲解,让学生体会修辞手法的魅力5. 诗句翻译与理解5.1 教师引导学生翻译诗句,解释难点5.2 学生展示翻译成果,教师点评、指导6. 欣赏与感悟6.1 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提高审美情趣6.2 学生分享感悟,教师总结7. 小结与布置作业7.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7.2 布置作业:背诵《梦游天姥吟留别》,写一篇读后感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交流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3. 背诵评价:检查学生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背诵情况,评价学生的记忆能力和文学素养。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氛围、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方面。
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重点:(1)理解李白的思想性格。
(2)赏析李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理解梦境与诗歌主旨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明确文体)师:我们在小学的时候曾学过李白的一首留别诗《赠汪伦》(全班齐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与汪伦的深厚情谊。
而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李白的另一首立意迥然不同的留别诗。
(板书课题、作者) “吟”是乐府诗体的一种,属古体诗,它的章节、句式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
二、诵读并分析课文(一)诵读并分析①段师:齐读①段并思考:既然题为“梦游天姥”(在“梦游天姥”四字下标示双横线),为何开篇要“谈瀛洲”?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
然而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
如此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师:除了瀛洲外,此段中还提到了哪些山?有何作用?明确:还提到了五岳、赤城和天台,从而衬托了天姥的雄峻巍峨,进一步勾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强烈愿望。
(板书:缘由)(二)诵读并分析②段师:如此神秘美妙、雄峻巍峨的天姥山如何不让作者魂牵梦绕呢,于是便有了“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奇妙梦境。
请同学们听老师诵读②段,并思考:或以时间为序,或以地点为序,指出本段共描绘了几幅图景,并用1—2个词归纳每一幅图景的特色。
(边分析边板书)月夜——剡溪清幽白昼——山中壮美傍晚——洞外恐怖夜晚——洞中仙乐师:品味重点字词:飞、送、殷、栗、惊等。
明确:“飞”“送”两字先后运用了夸张和拟人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梦游路上那种急切、兴奋、轻快、神往的心情。
“殷”“栗”“惊”分别活用为动词、使动、使动。
师:请男生齐读“洞中仙乐”部分,然后请一女生用散文化的语言进行描绘。
参考:电闪雷鸣,山峰崩塌。
仙洞的石门,訇地一声从中间打开了。
仙府的天空浩瀚无边,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砌成的宫阙,以彩虹作衣裳啊以轻风为骏马,云里的神仙啊接二连三地下来。
老虎弹着琴瑟啊鸾鸟驾着车,仙人多得像麻一样数也数不清,多么其乐融融的场面啊。
师:自由熟读“梦游天姥”部分,力求背诵。
师: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三)诵读并分析③段师:请一位同学诵读③段,其余的同学思考:段中反映了李白怎样的思想性格?明确:“别君”二字照应题目“留别”(在“留别”二字下标示双横线)。
段中主要流露出的是不满现实,不趋炎附势,蔑视权贵,傲岸不屈的反抗精神。
(板书:蔑视权贵,傲岸不屈)同时也流露出人生如梦的虚无感伤的情绪和逃避现实的消极避世的思想。
然而我们并不能因此而过多地苛责李白。
在污浊的封建官场,该有多少人被同化得没了自我,没了人格,诗人不可能改变当时的社会环境,能够如李白这般傲岸不屈、洁身自好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
师:作者为什么要花如此多的笔墨来描写梦境呢?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明确:梦中仙境象征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
写仙境的美妙是为了反衬现实的丑恶。
写自己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正是为了表明对黑暗现实的厌恶。
也就是说,诗歌的前后是一致的,都是在写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只是诗歌的前半部分用梦的形式曲折地表达出来,而后半部分诗人则是直抒胸臆,直接唱出:“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师:此种理解不错,还有没有其他理解,允许百家争鸣。
不知同学们有没有留意课后练习第三大题第三小题:诗人梦游仙界,为什么只写了一次“自己不在其中”的仙人盛会呢?明确:老师可插入相关背景帮助理解。
李白早年就有济世安邦的抱负,但他不屑于通过科举登上仕途,而是希望由布衣一跃而成为卿相。
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扩大声誉。
天宝元年,经友人推荐,被唐玄宗召入长安,已经42岁的李白以为大展抱负的机会来了,他也的确曾有过短暂的得意,然而不久他就发现李隆基仅只把他当作供己消遣的御用词人。
同时李白一身傲骨,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又因醉酒命玄宗的宠臣高力士脱靴,得罪了权贵,招致他们的排挤。
甚至连玄宗也开始对他不满,因而他在长安仅住了一年多,就被唐玄宗以“赐金还乡”为名,逐出京城。
在这短短的一年多时间里,李白亲眼目睹了统治集团内部的昏庸腐败,宫廷生活的残酷斗争。
第二年,李白借离开东鲁,南游吴越之际,写下了这首“留别”诗,诚挚地向亲友们表明了自己蔑视权贵,傲岸不屈,与宫廷生活彻底绝裂的态度。
因而我们亦可以把作者的梦境理解为是对他一年前的宫廷生活的折射。
从“一夜飞度镜湖月”中我们仿佛看到李白由一介布衣一跃而为万众仰慕的卿相。
而当他进入宫廷,却发现他曾经热切向往的上流社会原来并非那么美好,从“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等森然恐怖、风雨欲来的描写中,我们仿佛看到了宫廷生活的明争暗斗、冷酷无情和李白处境的孤危。
虽然仙人们聚合的场面其乐融融,然而放浪不羁、桀骜不驯的李白却无法与他们合拍,正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到的:“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诗人被排斥在外,只能作为上流社会的旁观者,但他更是清醒者,他的及时梦醒即表明了与这种生活的彻底绝裂。
总之,无论是把梦境理解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还是理解为作者摒弃的宫廷生活,他们所表现的主旨都是一致的,那就是:蔑视权贵,傲岸不屈。
三、迁移师: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们亦接触不少李白的诗歌,请你任选一首,谈一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然后按自己的理解诵读该诗。
(幻灯屏幕上摘选的四首可供借鉴,亦可另行选择。
可以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先讨论,然后再选派代表发言。
)幻灯出示: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将进酒(节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讨论、诵读略)四、返回课文师:经过同学们的评论和诵读,我们明确了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是: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
(板书: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象)现在让我们重新回到课文,请你谈一谈“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想象”具体体现在本文的哪些诗句上。
(学生回答略)师:下面请同学们放声地自读课文,要求通过你的朗诵、你的声音来体现李白诗歌的特色。
(可在下课前2分钟让全班同学尝试着齐声背诵全诗。
)附板书设计:梦游天姥吟留别(李白)月夜白昼傍晚夜晚缘由→| | | | →梦醒蔑傲大胆的夸张剡溪山中洞外洞中视岸权不奇特的想象清幽壮美恐怖仙乐贵屈《梦游天姥吟留别》原文和译文原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渡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外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译文:航海的人谈起瀛洲,大海波涛渺茫确实不易寻求;吴越一带的人谈起天姥山,云霞忽明忽暗(天姥山)有时可以看到。
天姥山仿佛连接着天遮断了天空,(它)山势高过五岳,遮蔽了赤城山。
天台山虽高一万八千丈,对着这天姥山,(却矮小得)象要向东南方倾倒一样。
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梦中,一个夜晚飞渡过月光映照下的镜湖。
湖上的月光映照着我的身影,送我到剡溪。
诗人谢灵运游天姥山时住宿的地方现在还存在,清澈的溪流水波荡漾,山中的猿猴叫声极为凄清。
(我)脚穿谢公游山时穿的木屐,亲自攀登直入云霄的天梯(高峻陡峭的山路)。
在半山腰就看见从海上升起的太阳,在山顶上可以听到天鸡啼鸣。
无数山岩重叠,道路曲折回旋,没有一定(的方向)。
(由于)迷恋奇花,倚着山石,不觉已经天黑了。
岩泉发出的响声,象熊在怒吼,龙在长鸣,使幽静的树林战栗使层层山岩震惊,乌云黑沉沉啊要下雨了,水波荡漾升起阵阵烟雾。
闪电迅雷,使山峦崩裂。
仙府的石门,轰隆一声从中间打开了,洞中蔚蓝的天空广阔无际,看不到尽头,日月的光辉照耀着金银筑成的宫殿。
云中的神仙用彩虹做衣裳,把清风当作马,一个接一个地下来了;老虎弹奏着琴瑟,鸾鸟驾着车,仙人成群结队多得象麻一样。
猛然间(我)心惊胆颤,神志恍惚,一惊而起,不禁长声叹息,醒来时见到的只有枕头床席还在,刚才梦中的烟雾云霞消失了。
人世间行乐也是象梦中的幼境这样,自古以来万事都象东流的水一样一去不复返。
告别诸位朋友离开(东鲁)啊,什么时候才能再回来?暂且把白鹿放在青青的山崖间,要想远行时就骑上它去探访名山。
怎么能低头弯腰侍奉权贵,使我不能舒心畅意,高高兴兴地过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