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课后练习
- 格式:docx
- 大小:91.44 KB
- 文档页数:11
2021-2022学年鲁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8.2海水“晒盐”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实验操作,哪一项可以将食盐水中的食盐结晶出来()2.下列各组物质:(1)氯化钠和硝酸钾(2)碳酸钙和氯化钙(3)氯化钾和二氧化锰(4)硫酸钡和氯化银。
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一一分离的是()A.只有(1)B.只有(3)C.(2)和(3)D. (3)和(4)3.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B.饱和溶液中析出晶体后,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减小C.只要温度不变,其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不变D.降温时,饱和溶液可能不析出晶体4.有一硝酸钾溶液,第一次蒸发掉10g水,冷却到20℃时没有晶体析出,第二次又蒸发掉10g水,再冷却到20℃时,析出晶体3g,若第三次仍蒸发掉10g水,则析出晶体的质量()A.一定小于3gB.一定等于3gC.一定大于3gD.可能大于或等于3g5.生活中的下列现象不能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是( )A.烧开水时,水沸腾前有气泡冒出B.喝下汽水时,容易打嗝C.打开啤酒时,有大量的泡沫溢出D.夏季黄昏时,池塘里的鱼常跃出水面6.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
该温度下硝酸钾饱和溶液中有关质量关系正确的是( )A.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10B.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21C.溶剂质量:溶液质量=10:21D.溶液质量:溶质质量=21:107.传统“陈醋”生产过程中有一步称为“冬捞夏晒”,是指冬天捞出醋中的冰,夏日曝晒蒸发醋中的水分,以提高醋的品质,假设用醋酸的质量分数为3﹪的半成醋,生产500g5.4﹪的优级醋,过程中醋酸没有损失,捞出的冰和蒸发的水的总质量为()A.500gB.400gC.200gD.100g8.KNO3、NaNO3、NaCl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20 ℃时,KNO3的溶解度最大B.0 ℃时,100 g NaNO3饱和溶液中含73 g NaNO3C.从NaCl溶液中获取NaCl晶体时,必须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D.分别将20 ℃的KNO3、NaNO3饱和溶液加热至80 ℃时,NaNO3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大于KNO3溶液9.已知所含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其中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降低,被氧化的元素化合价升高。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第三课时)同步练习1、测定粗盐(含不溶性杂质)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的实验步骤如下:(2)将粗盐溶解于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在此步骤时使用了玻璃棒,它的作用是。
(3)按右图装置进行过滤,图中A仪器的名称是,B仪器的是。
在此步骤中使用玻璃棒的作用是。
(4)当滤液澄清后再用蒸馏水将滤纸上的残留冲洗1~2次,并将洗液全部转移到滤液中,若将洗液弃去,则造成测定结果(填“偏高”或“偏低”)。
(5)把得到的澄清滤液倒入中,放在A的铁圈上用酒精灯加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滤液,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使滤液蒸干。
(6)用把纯净的氯化钠转移到纸上,称量为 4.9g,由此计算出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 %。
2、为了除去食盐(主要成分为NaCl)样品中含有少量的氯化镁和硫酸钠杂质,某学生根据氯碱工业中精制食盐水的基本原理,运用所学知识设计了如图所示的①至⑤步除杂方案:Array请根据上述除杂方案,回答下列问题:(1)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其目的是:沉淀甲是;滤液C中的溶质是;操作⑤中加入过量盐酸的作用是。
(2)过滤操作中,除用到带铁圈的铁架台、烧杯、玻璃棒外,还需要的仪器是。
过滤时发现速度较慢,可能原因是,还可能是。
过滤后发现滤液仍很浑浊,原因是,承接滤液的。
(2)假设整个操作过程中物质转化无损失,则固体丁中NaCl的质量比原样品中NaCl的质量(填增大、不变或减小);若在操作②中改为加过量的KOH溶液,固体丁中可能含有的杂质是3、化工厂用饱和食盐水制取Cl2和NaOH,为了除去粗盐中的泥沙及MgSO4、CaCl2等杂质,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如下5项操作:①过滤②加过量NaOH溶液③加适量盐酸④加过量Na2CO3溶液⑤加过量BaCl2溶液。
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A、⑤④②①③B、④①②⑤③C、①⑤④②③D、②⑤④①③4.某化学兴趣小组同学欲除去固体氯化钠中混有的氯化钙。
设计实验方案如下,请参与实验并回答问题。
8.2 海水“晒盐”课后达标训练(含精析)【基础达标】1.(2011·滨州中考)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2.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将40 g食盐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40 gB.140 gC.136 gD.100 g3.在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y)与时间(t)的关系为( )4.(2012·黄冈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蔗糖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硝酸钾在20 ℃时溶解度是31.6 g,则100 g 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 gC.在鱼池中设立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D.冷却或蒸发溶剂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5.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若得到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可采用的下列方法是( )A.过滤B.蒸发结晶C.降温结晶D.蒸馏6.将0.5 g某物质在20 ℃时溶于10 g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判定为( )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7.(2012·泰安中考)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8.以下是KCl的部分溶解度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B.20 ℃时,100 g饱和KCl溶液中含KCl 34.0 gC.20 ℃时,K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40 ℃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60 ℃时将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KCl溶液降温至40 ℃时,有晶体析出9.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鲁教版化学九年级 3.2海水“晒盐”练习海水“晒盐”1.学习了化学此后,要能运用化学知识解说平时生活中的现象,剖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质问题。
以下说法中错误的选项是( ).搅拌能加速蔗糖在水中的溶解,其原由是增大了蔗糖的溶解度B.天气闷热时,鱼会在靠近水面处游动,原由是温度高升气压变小,氧气的溶解度减小C.铜器上生成的绿色物质可用稀盐酸除掉D.汽油和洗衣粉都能洗去衣服上的油迹,但原理不一样2.以下图是a、b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a中含有少许b时,一般用蒸发溶剂的方法提纯 aB.t℃时,a、b饱和溶液中含有的溶质质量a大于bC.当温度大于t℃时,a溶液必定比b溶液浓D.a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3.以下图是KNO3和NaCl的溶解度曲线。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NaCl的溶解度不受温度的影响0饱和溶液中含有20gKNO3B.t1C时,100gKNO3C.t20C时,KNO3的饱和溶液和NaCl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必定相等D.温度高于KNO3的溶解度都大于NaCl的溶解度t2C时,任一温度下4.如图为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1/7.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高升而增大B.在t1℃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相等C.在t2℃时,N点表示甲物质的不饱和溶液D.在t1℃时,100g乙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25g5.甲、乙两种固体物质(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t1℃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乙比甲大C.t2℃甲乙两种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D.t3℃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t1℃,析出溶质多的是甲6.以下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剖析不正确的是...A.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次序是A>B>CB.50℃时把50gA放入100g水中能获得A的饱和溶液,此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2 C.将C的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一般可采纳降温的方法D.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20℃时,所得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2/7的大小关系是B>A=C7.三种不含结晶水的固体物质甲、乙、丙的溶解度曲线以以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将t1℃时的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时,所得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次序是:乙>甲>丙B.在t2℃时,甲、乙两饱和溶液中含的溶质质量必定相等C.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都会转变成不饱和溶液D.要从含有少许甲的乙溶液中获得许多的乙晶体,往常可采纳降温结晶的方法8.以下图是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以下说法错误的选项是().1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的溶解度B.t℃时,甲、乙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必定相等C.除掉甲物质中少许乙物质可采纳降温结晶的方法D.将甲、乙饱和溶液的温度从30℃降到10℃时,甲析出晶体的质量必定大于乙析出晶体的质量9.甲、乙两种晶体(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以以下图所示。
课后达标训练【基础达标】1.(2011·滨州中考)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A.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B.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C.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2.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将40 g食盐放入100 g水中,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A.40 gB.140 gC.136 gD.100 g3.在海水晒盐过程中,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y)与时间(t)的关系为( )4.(2012·黄冈中考)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蔗糖溶液是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B.硝酸钾在20 ℃时溶解度是31.6 g,则100 g 硝酸钾溶液中含有硝酸钾31.6 gC.在鱼池中设立水泵,把水喷向空中可以增加水中氧气的溶解量D.冷却或蒸发溶剂都能使接近饱和的氯化钠溶液达到饱和5.硝酸钾溶液中含有少量氯化钠,若得到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可采用的下列方法是( )A.过滤B.蒸发结晶C.降温结晶D.蒸馏6.将0.5 g某物质在20 ℃时溶于10 g水中即达到饱和,则一般把这种物质的溶解性判定为( )A.易溶物质B.可溶物质C.微溶物质D.难溶物质7.(2012·泰安中考)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
要想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
其中措施正确的是( )A.①②④B.①③④C.①③⑤D.①②⑤8.以下是KCl的部分溶解度数据,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温度/℃0 20 40 60溶解度/g 27.6 34.0 40.0 45.5A.KCl饱和溶液中不能再溶解其他物质B.20 ℃时,100 g饱和KCl溶液中含KCl 34.0 gC.20 ℃时,KCl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小于40 ℃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D.60 ℃时将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KCl溶液降温至40 ℃时,有晶体析出9.固体物质W在水、乙醇两种溶剂中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
第二节海水“晒盐”第1课时海水“晒盐”的过程01 知识管理1.海水晒盐方法:________,也称太阳能蒸发法。
原理:先将海水(或海边地下卤水)引入________池,经日晒蒸发水分到一定程度时,再导入________池,继续日晒,海水就会成为食盐的________溶液,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
流程:海水,3.结晶,定义:在一定条件下,固体物质从它的________溶液里以晶体的形式析出的过程。
海水晒盐的过程称为____________。
02 基础题1.(2018·呼和浩特)我们每天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里。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海水晒盐 B.食物腐败C.汽油挥发 D.石油分馏2.海水晒盐是( )A.利用日晒,使海水分解B.利用日晒,使氯化钠的溶解度变小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D.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海水中的氯化钠蒸发3.我国的海岸线幅员辽阔,有充足的海水资源。
人们常把海水引入盐田,经过风吹日晒使海水中的水分蒸发获得粗盐。
在此过程中( )A.溶剂的质量不变B.氯化钠的质量不变C.氯化钠的质量分数始终不变D.氯化钠的溶液质量保持不变4.用“不变”“增加”或“减少”填空。
在一定温度下,向饱和的NaCl溶液中进行如下操作:(1)加入少量NaCl后,溶液的质量________。
(2)若向其中加入少量水,则溶质的质量________,溶液的质量________。
(3)若温度不变,蒸发掉少量水,则溶质的质量________,溶液的质量________。
5.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对于溶液A和B,一定处于饱和状态的是________;两者相比,较浓的溶液是________。
6.同一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是可以相互转化的,总结归纳大多数物质的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并将结果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将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的方法:①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
第八单元海水中的化学第二节海水“晒盐”第1课时海水“晒盐”的过程[学生用书P22]1.关于海水“晒盐”的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利用海水降温析出晶体B.海水晒盐后的母液因食盐减少而变成不饱和溶液C.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晶体D.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分解得到食盐晶体2.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实验操作中,可以将食盐水中的食盐结晶出来的是( ),A ) ,B ) ,C ) ,D )3.下列有关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比不饱和溶液的大B.饱和溶液降温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C.任何饱和溶液升温后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一定温度下,向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加入水后会变成不饱和溶液4.含有蔗糖晶体的溶液a,从冰箱冷藏室里取出放置一段时间后,晶体慢慢消失,形成溶液b。
对于溶液a和b,下列说法中一定正确的是(假设溶剂没有蒸发)( ) A.溶液a和b均为饱和溶液B.溶液a和b均为不饱和溶液C.溶液a一定饱和,且浓度a<bD.溶液a一定饱和,且浓度a>b5.下列有关海水晒盐的几种说法,错误的是( )A.海水成为食盐的饱和溶液后才能析出晶体B.盐场必须建在阳光充足、雨量少的地区C.结晶池中析出盐后的母液没有用途,为防止污染须排入大海D.盐场利用日晒、风吹晒盐,采取的是蒸发结晶的方法6.25 ℃时向一定量不饱和KNO3溶液中逐渐加入KNO3固体,则下列图象中能正确表示此过程溶质质量变化规律的是( ),A) ,B),C) ,D)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海水晒盐的原理是蒸发结晶B.蒸馏水中加硝酸银溶液不会出现沉淀C.饱和溶液浓度一定比较大D.海水晒盐余下的母液一定是氯化钠的饱和溶液8.在一定温度下,将一瓶接近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变为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①升高温度,②降低温度,③增加硝酸钾,④减少硝酸钾,⑤增加溶剂,⑥蒸发水。
其中正确的有( )A.①②③ B.②③④C.③④⑤ D.②③⑥9.[2018·梧州]海水综合利用流程如下,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从母液中可进一步制得金属镁B.①处操作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C.海水“晒盐”得到的粗盐还含有杂质D.析出粗盐后的母液是氯化钠的不饱和溶液10.下列各组物质进行分离提纯的步骤,与粗盐提纯(只除去不溶性杂质)的三个实验步骤相同的是( )A.从空气中分离出氧气B.从医用酒精中提纯酒精C.从草木灰中提取碳酸钾(不考虑其他可溶性杂质)D.从双氧水制氧气的废液中回收二氧化锰粗盐提纯(只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操作步骤依次是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第二节海水“晒盐”一、选择题1.某兴趣小组分别用加溶质和恒温蒸发溶剂的方法,将一定质量的硝酸钾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
实验过程中,硝酸钾溶解度的变化情况分别是()A.变大不变B.变大变小C.不变变大D.不变不变2.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A.在化学变化中原子不能再分,所以在化学变化中离子也不能再分B.洗涤剂除油污的原理是乳化,所以汽油除油污的原理也是乳化C.CO2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是化学变化,所以升温使饱和石灰水变浑浊也是化学变化D.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所以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不是化合物3.下列有关溶液说法正确的是A.凡是均一、稳定的液体一定是溶液B.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C.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都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D.喝下汽水后,常会打嗝,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4.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A.20℃时,可以配制质量分数相等的A.、B、C三种溶液B.5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B>CC.50℃时,把50gA放入50水中能得到A的饱和溶液,其中溶质与溶液质量比为1:3D.将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20℃时,这三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是B>C=A5.下列实验方案设计不合理的是A.A B.B C.C D.D6.如图是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P点表示t1℃时a、c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B.分别将t2℃时a、b、c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为b>a>cC.将c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可采用降温的方法D.t2℃时,将30 g a物质加入到50 g水中充分搅拌,得到80ga的饱和溶液7.某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为20g,在20℃时将20g该物质投入到80g水中充分溶解,则该物质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A.25%B.20%C.16.7%D.无法计算8.高氯酸钾(KClO4)可用作火箭推进剂,下表是高氯酸钾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第三节海水“晒盐〞〔第3课时〕一、选择题1.以下物质可按溶解、过滤、蒸发的操作顺序,将它们别离开的是〔〕“粗盐的提纯〞实验中,以下仪器用到的次数最多的是〔〕3.能证明澄清透明的矿泉水是混合物的实验是〔〕A.取一滴矿泉水在显微镜下观察 B.在矿泉水中加石蕊试液C.仔细品尝矿泉水的味道 D.取1—2滴矿泉水在玻璃片上蒸发“粗盐提纯〞实验的几种说法,其中正确的选项是〔〕A.为加快过滤速度,应用玻璃棒不断搅拌过滤器内的液体B.如果经两次过滤滤液仍浑浊,那么应检查实验装置并分析原因C.蒸发滤液时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用酒精灯持续加热直到蒸干为止D.等实验完毕,直接用手拿下蒸发皿5.有关粗盐提纯的实验操作合理的是( )A.溶解前用玻璃棒研磨大颗粒粗盐B.过滤时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边缘C.加热蒸发时要不断搅拌直至水分全部蒸干D.实验结束随即用手将蒸发皿从三脚架上取下2-及泥沙,可将粗盐溶于水,然后进行以下五项操作.其中正确的操作顺序是〔〕2+、Mg2+、SO4〔1〕过滤;〔2〕加过量的NaOH溶液;〔3〕加适量HCl;〔4〕加过量的Na2CO3溶液;〔5〕加过量的BaCl2溶液.A.〔2〕〔3〕〔4〕〔5〕〔1〕 B.〔4〕〔1〕〔2〕〔5〕〔3〕C.〔2〕〔5〕〔4〕〔1〕〔3〕 D.〔5〕〔2〕〔4〕〔3〕〔1〕7.用以下实验操作可完成两个实验.甲实验为粗盐中难溶性杂质的去除,乙实验为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以下说法中,正确的选项是〔〕A.甲实验各步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都是相同的B.甲实验的步骤是①④⑤,其中去除杂质的关键步骤是⑤C.乙实验中,假设①所用的烧杯内壁沾有水,对配制的溶液浓度无影响D.乙实验按照②③①的步骤进行操作,那么配制的溶液浓度偏大〔ρ水=1g/cm3〕二、解答题8.蒸发时:⑴用_____________不断搅拌。
⑵当有_______晶体出现时,停止加热,利用余热蒸干剩余的水份〔不能完全蒸干〕⑶热的蒸发皿就用___________取下,并放在___________上。
第八单元第2节海水“晒盐”第1课时一课一练一、选择——基础知识运用1.日晒海水可以得到食盐固体,其原因是()A.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降低B.受热时食盐的溶解度显著增大C.受热时海水中的水分蒸发D.受热时海水发生分解2.海水晒盐的原理是利用日晒风吹蒸发海水中的水分,使氯化钠晶体析出.下图能正确表示海水晒盐过程中,海水中NaCl的质量分数(A%)与蒸发时间(t)的关系是()A B C D .3.可以证明烧杯中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的方法是()A.温度不变,蒸发掉1g水,有少量的固体析出B.降低温度有少量固体析出C.温度不变,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固体不再溶解D.加入少量水,没有固体析出4.关于晒盐原理的说法正确的是()A.利用阳光、风力,使氯化钠蒸发出来B.利用阳光、风力使水蒸发,析出盐C.日光照射后,氯化钠的溶解度减小D.升温使氯化钠析出5.能得到大量食盐的有效方法是()A.盐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溶液,再蒸发溶剂B.用海水或盐井水晒盐C.钠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钠D.氯化镁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氢氧化镁,经过滤除去氢氧化镁6.常温下,将盛有饱和硝酸钾溶液的试管插入盛有冰水混合物的烧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试管中溶液的溶质质量不变B.试管中溶液总质量不变C.硝酸钾的溶解度不变D.试管内水的质量不变7.下列关于结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结晶是指有规则几何形状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的过程B.不同物质的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后,其几何形状可能不相同C.结晶必须在蒸发溶液的时候才能进行D.把硝酸钾晶体从其溶液中结晶出来最好采用冷却热饱和溶液法二、解答——知识提高运用8.海水晒盐的过程为:先将海水引入_______,经日晒蒸发水分至一定程度时,再导入_______,继续日晒,海水成为食盐的_______,再晒就会逐渐析出食盐。
这时得到的晶体就是_______,剩余的液体为_______(也称_______)。
第八单元第二节海水“晒盐”课后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单选题1.关于溶解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 溶剂的量可以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B. 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单位是克C. 溶解度可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D. 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2.60℃时,50克水中溶解55克硝酸钾恰好饱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B. 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C.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55克D. 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110克3.下列关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叙述正确的是()A. 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0g某物质,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B. 20℃时,70g水中正好溶解了30g某物质,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C. 20℃时,某100g饱和溶液中有30g溶质,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D. 20℃时,30g某物质需要100g水才能恰好完全溶解,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4.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t2℃时,甲的饱和溶液比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B. t1℃时,向 50g水中加入 20g乙恰好达到饱和,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40gC. 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D. t2℃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溶液分别降温到0℃,甲、乙溶液均有晶体析出5.将石灰水的不饱和溶液变饱和,具体措施有:①加入氢氧化钙②升高温度③降低温度④加入水⑤蒸发水正确的是()A. ①②④B. ①③④C. ①③⑤D. ①②⑤6.现对某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进行恒温蒸发,若蒸发10g水析出ag固体,若蒸发20g水析出bg固体,若蒸发30g水析出cg固体,则下列关系是正确的是()A. c=a+bB. c=2b−aC. c=2b+aD. c=2a+b7.如图是对20℃一定质量的甲的溶液进行恒温蒸发结晶的实验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蒸发前原溶液是饱和溶液B. n的数值是12C. 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D. 甲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8.在0℃时,配成甲、乙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试管底部均有未溶解的固体)。
如图1所示,将烧杯的水持续升温,固体物质质量变化情况如图2所示。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随温度升高不断增大B. t℃时,甲、乙两物质的溶解度一定相等C. 经过升温可以将甲的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D. 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9.如图是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t1℃时,A的饱和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25%B. t2℃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大小关系为B>C=AC. 将t1℃时A、C的饱和溶液升温到t2℃时,A、C两溶液都会变成不饱和溶液D. B中含有少量A,要提纯B,通常可采用蒸发结晶的方法10.如图是甲、乙、两三种固体物质(均不含结晶水)的溶解度曲线。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甲和丙的溶解度相等B. 在t2℃时,将28g甲物质加入到50g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78gC. 将t2℃时,甲的饱和溶液降温到t1℃,有晶体析出D. 将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2℃(不考虑水的蒸发),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甲>乙>丙二、填空题11.夏季雷雨前池塘里的鱼经常将头伸出水面,有的甚至死亡,解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______。
12.如图所示,甲、乙两试管中分别盛有硝酸钾、氢氧化钙的饱和溶液,并都有少量固体存在.若向试管外盛有水的烧杯中加入较多量的氢氧化钠固体,请分析推断甲试管可能产生的现象和原因.现象是______,原因是______.13.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P点的含义是______。
(2)t2℃时,把50g甲加入到200g水中充分搅拌,静置,形成的是______溶液(填“饱和”或“不饱和”)。
(3)加热______(填“甲”“乙”或“丙”)的饱和溶液可出现浑浊现象。
(4)将t2℃时等质量的甲、乙两物质的饱和溶液分别降温至t1℃,对所得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_____(填字母序号)。
A.溶剂质量:甲>乙B.析出晶体质量:甲>乙C.溶质质量分数:甲<乙14.下表是氯化钠、氯化铵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020406080氯化钠35.736.036.637.338.4溶解度/g氯化铵29.437.245.855.265.6(1)2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______ g;(2)40℃时,向两只分别盛有42g氯化钠和氯化铵固体的烧杯中,各加入100g水,充分溶解后,能形成饱和溶液的物质是______;(3)将上述(2)中的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下列方法中一定能达到目的是______(填序号)①升高温度②加该溶质③加水④恒温蒸发水.三、实验题15.海水晾晒得到的粗盐中往往含有少量泥沙,为了除去泥沙等不溶物,某小组设计了如如图所示的实验.(1)如图有数字标号的仪器名称分别是:①,(2)在粗盐提纯的操作中,正确的操作顺序为(填序号);(3)操作B中过滤后发现滤液仍然浑浊,可能的原因是(答出一点即可)16.盐化工是我市的一项重点产业,绿色应用是化工生产的发展方向!为了除去NaCl溶液中含有少量的MgCl2、CaCl2和Na2SO4等杂质,某小组同学选用Na2CO3溶液、稀盐酸、Ba(OH)2溶液三种试剂,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如图所示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Ⅰ中加入试剂A除去的杂质是______。
(2)实验Ⅱ中加入的试剂B是______溶液。
(3)滤液②中除Na+和Cl−外,还含有的离子是______(填离子符号)。
(4)实验Ⅲ中发生的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和解析1.【答案】A【解析】解:A、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溶解度不受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多少的影响,故选项说法错误。
B、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单位是克,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溶解度的概念,溶解度可以定量地表示某种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即同一条件下,溶解度越大的物质,该物质在某种溶剂中的溶解性越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压强越大气体溶解度越大,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A。
溶解度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固体的溶解度受到溶质和溶剂两方面性质的影响,同时还有温度的影响,气压、温度对气体的溶解度有影响。
本题难度不大,溶解度受到溶剂和溶质性质影响,还受到温度的影响,与当前溶液是否处于饱和无关,与溶剂的多少无关;气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气压的影响。
2.【答案】D【解析】解:由于在60℃时,50克水中溶解了55克硝酸钾形成饱和溶液,则在6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硝酸钾的质量是110克,即在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克。
故选:D。
固体的溶解度是指在一定的温度下,某固体物质在100克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即100克溶剂中最多溶解的这种物质的质量.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对固体溶解度概念的理解,从而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应用能力.3.【答案】D【解析】解:根据溶解度的概念可以推出:A、缺少饱和溶液这个条件,故该选项错误;B、应该是20℃时,100g水中正好溶解了30g某物质,故该选项错误;C、20℃时,某100g饱和溶液中有30g溶质,则溶剂的质量是70g,故该选项错误;D、20℃时,30g某物质需要100g水才能恰好完全溶解,则20℃时该物质的溶解度为30g,符号定义,故该选项正确。
故选:D。
运用固体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中的溶解度)的概念来解决本题.本题考查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做好本题的关键是同学们要理清固体溶解度的这几个方面:①一定温度;②固态物质溶解在100g溶剂中;③恰好达到饱和状态.4.【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溶解度曲线及其应用、溶液的计算和溶质质量分数的变化等,有关的计算要准确,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A、根据图示t2℃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则甲的饱和溶液比乙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故正确;B、t1℃时,向50g水中加入20g乙恰好得到饱和溶液,则100g水最多能溶解40g溶质乙,则乙在该温度下的溶解度为 40g,故正确;C、因为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比乙大,甲中混有少量乙时,可用降温结晶的方法提纯甲,故正确;D、甲、乙两种溶液是否饱和不能确定,可能均为很稀的溶液,所以分别降温到0℃,不一定有晶体析出,故错误;故选:D。
5.【答案】D【解析】【分析】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根据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及由不饱和溶液与饱和溶液的转化方法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向接近饱和的溶液中增加溶质或蒸发溶剂都可以使溶液变成饱和溶液,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可以采取:①加入氢氧化钙、⑤蒸发水的方法;由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升高温度后氢氧化钙的溶解度变小,故把一瓶接近饱和的石灰水变成饱和,还可以采取②升高温度的方法。
故①②⑤符合题意。
故选D。
6.【答案】B【解析】解:不饱和溶液蒸发掉多余的水后,会变成饱和溶液;如果继续蒸发水,会有晶体析出;将其中的任意一份该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水就会析出ag晶体,将其中的另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则它们又析出的(b−a)g和2(b−a)g晶体;故它们析出晶体总质量分别是bg[即ag+ (b−a)g]和cg[即ag+2(b−a)g].可以得出c=a+2(b−a)=2b−a。
故选:B。
由题意,将其分别蒸发掉10g水,而析出ag晶体后都变成了饱和溶液;如果将其中的两份分别继续蒸发掉10g和20g溶剂(即题干中所说的蒸发20g和30g溶剂),那么它们所析出的晶体也一定会成倍数关系析出的.并且,还可以推断出将其饱和溶液蒸发掉10g溶剂时,会析出(b−a)g晶体,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难度较大,明确饱和溶液继续蒸发溶剂有晶体析出、将20g和30g溶剂看成蒸发10g水后继续蒸发溶剂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7.【答案】C【解析】解:A、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蒸发前原溶液是不饱和溶液,错误;B、蒸发前的烧杯底部没有固体,第一次蒸发10g水,析出1g晶体,第二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第三次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所以共析出11g,错误;C、蒸发10g水析出5g晶体,则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50g甲,故甲物质在20℃时的溶解度是50g,正确;D、题中析出晶体是通过蒸发溶剂得到的,不能判断出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错误;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