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 第二章
- 格式:ppt
- 大小:7.71 MB
- 文档页数:62
社会学(第三版郑杭生)第二章什么是社会学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一、社会学的基本问题(一)早期结构功能学派1.孔德研究有机物的科学—天体物理学、地球物理学、化学研究无机物的科学—生物学、社会物理学2.迪尔凯姆•社会事实:社会事实具有不同于自然现象、生理现象的特征和特殊的决定因素。
它先于个体的生命而存在,比个体生命更持久。
它的存在不取决于个人,是先行的社会事实造成的。
社会事实以外在的形式“强制”和作用于人们,塑造了人们的意识。
(二)理解社会学派乔治·齐美尔马克斯·韦伯(三)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四)符号互动论库利—米德—布鲁姆二、对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的观点和分类•社会学是关于社会的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整个社会。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关系的科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行为或社会行动的科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制度和社会组织的科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群体或群体生活的科学。
•社会学是研究人类共同生活的科学。
•社会学是关于社会文化的科学。
•社会学是研究人们相互作用的社会形式的科学。
•社会学是研究社会运行和发展的规律性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社会学的定义第一类:侧重以社会整体为研究对象——实证主义路线第二类:侧重以个人及其行动为研究对象——反实证主义路线第三类:侧重以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为指导三、正确把握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科学。
1.概念解析社会运行:指社会有机体自身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纵向运行:社会的变迁与发展横向运行:社会发展某一阶段上,社会诸要素、系统间的的交互作用。
良性运行—协调发展中性运行—模糊发展恶性运行—畸形发展条件:指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所需的内外部条件。
机制:社会运行带规律性的模式。
2.从社会学的层次结构看社会学的研究对象问题社会学基本问题层次——原问题社会学对象问题层次——总问题社会学范畴问题层次——分问题第二节社会学的知识体系一.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理论:也称理论社会学,它是对社会构成要素、社会关系、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社会制度、社会变迁等问题的理论性分析。
第二章: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一节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特征与功能一、社会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学是研究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的一门社会科学。
关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不同学者有不同的回答。
孔德:社会;涂尔干:社会事实;韦伯:社会行动;索罗金:社会关系;齐美尔: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二、社会学的特征1、整体性:社会学从整体角度考察并分析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2、综合性:社会学研究的整体性特征决定了它的综合性。
3、经验性:社会学是一门实证性科学。
4、应用性:社会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社会科学。
三、社会学的功能1、研究功能。
研究功能包括描述性功能、解释性功能、预测性功能和规范性功能。
2、教育功能。
一是帮助人们自觉地完成社会化。
二是帮助人们合理选择。
3、社会管理功能。
(1)建立规范;(2)提供模式;(3)反馈信息。
4、社会批评功能。
对旧的思想、旧的观念和阻碍社会前进的事物、行为进行揭露,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提出克服或解决问题的意见与建议。
第二节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涵义社会学方法论是关于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的方法理论。
社会学方法论探讨的主要问题是:(1)社会现象的性质;(2)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和基本假设;(3)价值在社会研究中的作用。
二、实证主义方法论实证主义方法论,指遵循自然科学法则,用普遍的因果律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理论。
代表:孔德的《实证哲学教程》;涂尔干的《社会学方法的准则》实证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1)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都是客观存在,自然科学法则同样适用研究社会现象。
(2)科学的目的是对现象的因果性作出说明,对现象的未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
(3)提倡经验研究和社会调查。
(4)以数学和统计学为取向,特别注重量化的研究方法。
三、人文主义方法论人文主义方法论,是对社会行动过程及结果予以主观意义理论的方法。
代表:德国哲学家威廉·狄尔泰和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
人文主义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1)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区别。
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一、什么是社会学1、社会学的研究方式;2、社会学:显而易见的科学吗;3、社会学的基本假设;4、社会学的“为什么”;5、社会学的解释;6、社会学与其他社会科学二、社会学的历史及其发展1、经典人物;2、美国社会学的发展三、社会学理论1、功能主义的视角;2、冲突论的视角;3、互动论的视角;4、对三种视角的简要评价四、应用社会学1、社会学与社会;2、为什么学习社会学第二章社会学研究的过程一、研究过程1、社会学解释;2、变量分析;3、统计控制和多变量分析;4、社会研究的阶段二、研究方法1、调查研究;2、试验;3、观察;4、第二手分析;5、研究策略三、社会研究中的客观性和伦理学1、客观性和偏见;2、社会研究中的伦理问题;3、道德中立第二部分社会组织与个体第三章文化一、什么是文化1、文化的定义;2、文化的演进二、文化的构成1、符号;2、价值观;3、规范;4、物质文化三、文化的分析1、文化分析的视角;2、文化的差异和统一;3、种族中心主义和文化相对性;4、亚文化;5、文化整合;6、文化变迁四、美国人的价值观1、美国人的传统价值观;2、对美国人价值观的其他分析第四章社会与社会结构一、社会结构二、社会结构的单位1、地位;2、角色;3、社会群体和组织;4、宏观社会结构三、社会的类型1、社会的生存方式;2、公社社会和社团社会四、关于社会的几种理论视角1、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2、冲突论的理论视角第五章社会互动与社会网络一、什么是社会互动二、符号互动论1、乔治•赫伯特•米德;2、符号互动论的原理;3、共享定义;4、批评三、关于社会互动的其他理论1、拟剧论;2、本土方法论四、非语言沟通1、体态语言;2、个人空间五、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2、合作;3、冲突;4、竞争;5、强制六、社会网络1、网络特性2、小世界研究;3、网络分析的重要性第六章社会化一、人类生物学与社会化二、婴幼儿的社会化1、与人类的接触;2、情感发展三、人格发展理论1、查尔斯•库利:镜中我;2、乔治•赫伯特•米德:角色借用;3、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无意识;4、艾里克•艾里克逊:认同危机;5、让•皮亚杰:认知发展四、养育孩子的方式五、社会化的主体1、家庭;2、学校与日托中心;3、同辈群体;4、大众传媒六、生命历程中的社会化1、青春期与青年期;2、成年期;3、晚年生活;4、死亡与濒临死亡七、再社会化八、社会化与人的自由第七章群体与组织一、社会群体的性质1、什么是社会群体;2、初级群体与次级群体;3、我们为什么形成群体二、群体结构1、群体规模;2、群体规范;3、群体角色三、群体是怎样运作的1、决策;2、遵从;3、群体界线:内群体和外群体;4、参照群体四、组织的特性1、组织目标和特征;2、组织结构;3、科层制五、组织过程和变迁1、制度化;2、组织变迁六、组织选择1、美国社会中的志愿者协会;2、弹性组织;3、日本人的选择七、组织与现代社会:一个人文主义的观点第八章越轨,犯罪和社会控制一、越轨的本质1、越轨的定义;2、社会控制和越轨;3、越轨的社会功能和功能障碍二、关于越轨的理论视角1、生物学视角中的越轨;2、心理学视角中的越轨;3、社会学视角中的越轨三、犯罪和刑事司法系统1、犯罪的种类;2、犯罪统计;3、美国社会的高犯罪率;4、犯罪控制:刑事司法系统第三部分社会不平等第九章社会分层一、有价值物的分配1、收入与财富;2、权力;3、声望二、社会地位与地位等级1、辨认社会地位;2、社会地位的等级评定;3、地位不一致三、历史上的分层制度1、奴隶制;2、种姓制;3、等级制四、社会阶级1、阶级分化;2、阶级意识与虚假意识五、社会流动1、开放社会与封闭社会;2、社会流动的条件;3、妇女的社会流动六、分层理论1、功能主义理论;2、冲突理论;3、伦斯基的理论七、其他社会的分层与流动1、英国:阶级社会与福利国家;2、巴西:传统与发展第十章美国的社会阶级与贫困问题一、美国的社会阶级1、下层阶级;、工人阶级;3、下层中产阶级;4、上层中产阶级;5、上层阶级;二、美国的社会流动三、生活机会中的阶级差异1、社会阶级,健康与寿命;2、社会阶级与法律;3、社会阶级与教育;4、社会阶级与社会参与四、贫困1、贫困的定义;2、贫困发生率;3、穷人与就业;4、贫困的原因五、社会福利1、社会福利简史;2、美国的社会福利制度;3、社会福利中的问题;4、社会福利制度评论第十一章民族,种族与少数民族一、民族与种族群体(上)(下)1、民族群体;2、种族群体;3、美国的少数民族群体二、对少数民族的偏见与歧视1、偏见;2、歧视;3、偏见与歧视的变化形式三、少数民族的关系模式1、接受模式;2、排斥模式;3、美国的结构性不平等四、少数民族成员的社会反应与心理反应1、被动接受;2、个人攻击行为与暴力行动;3、集体抗议;4、自我隔离;5、自愿同化五、民族,种族关系的未来第十二章社会中的年龄和健康问题一、年龄与社会1、人口的变化;2、生命阶段的历史发展;3、年龄与社会结构;4、年龄歧视二、变老1、生理变化;2、社会老年学的观点三、美国老年人的社会状况1、退休;2、居住;3、健康与个人照顾四、其他社会的老年人1、中国:尊敬老人;2、以色列吉布兹:老年人的整合;3、艾克:弃老五、美国的健康与医疗保健1、健康的社会分布;2、医院保健系统六、医疗保健存在的问题1、生活的医学化;2、用医学技术保存生命;3、医疗费用上升的危机;4、艾滋病:社会,经济和道德问题第十三章性别一、两性在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1、生理差异;2、心理差异二、性别角色1、性别角色的社会简史;2、性别角色的社会化;3、成人的性别角色三、性别与不平等(上)1、性别分层的社会学理论;2、性别歧视;3、性别与婚姻;4、性别与工作;三、性别与不平等(下)5、性别与政治;6、女权运动第四部分社会设置第十四章家庭一、社会中的家庭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家庭结构1、亲属与家庭;2、核心家庭与扩展家庭;3、家庭中的权威;4、婚姻居所;5、世系与继承三、婚姻,离婚和寡居1、选择一位婚姻伴侣;2、求爱和罗曼蒂克式的爱情;3、婚姻;4、离婚和再婚;5、寡居四、变迁中的美国家庭1、人口趋势;2、单亲家庭和继父母家庭;3、工作与家庭;4、家庭暴力;5、婚姻与核心家庭的关系;6、家庭的未来第十五章教育一、社会学视野中的教育1、功能主义的观点;2、冲突论的观点二、教育组织1、教育的普及;2、美国的教育组织;3、教育组织模式;4、政府的支持和父母的选择;5、教师和学生的角色;6、对学生的评价三、美国教育的趋势和问题1、对美国教育的批评;2、教育革新;3、私立教育;4、教育和少数民族;5、教育和平等四、教育的影响1、教育和收入;2、教育和价值观第十六章宗教一、宗教与社会1、宗教的类别;2、宗教与人类境况;3、功能主义视角:宗教与社会稳定;4、冲突论视角:宗教与社会变迁二、宗教组织1、宗教的要素;2、宗教组织的类型三、美国生活中的宗教1、宗教与美国文化;2、宗教成员资格及宗教倾向;3、宗教参与;4、新宗教意识四、社会中的宗教:一种长远的观点1、起源与发展;2、世俗化讨论第十七章权力,政治和政府一、权力,权威和国家1、权力;2、权威与权力的合法化;3、国家;4、关于政治权力分配的几种观点二、政府形式1、民主政体;2、集权主义;3、独裁主义三、美国政治与政府1、历史和文化背景;2、政治参与;3、政党;4、利益群体与院外活动;5、军事_产业联合体;6、谁统治美国四、社会学与国家:一种人文观点第十八章经济与劳动一、经济1、经济的历史演变;2、现代经济的构成二、经济制度1、资本主义制度;2、社会主义制度;3、混合经济三、美国的经济制度1、历史与文化背景;2、合作资本主义;3、经济集中与双重经济;4、政府与劳工组织的作用;5、经济全球化四、劳动社会学1、工人的异化与满意度;2、美国的劳动倾向;3、跨文化观点:日本的经济与劳动五、社会与市场:一种人文观点第五部分社会环境和社会变迁第十九章人口与生态一、人口研究1、人口研究的数据来源;2、人口结构:性别与年龄二、人口变化的要素1、出生率;2、死亡率;3、移民三、人口增长与社会1、世界人口增长;2、生育控制;3、美国的人口增长与变化四、生态学与环境社会学1、人口密度与人类行为;2、生态系统;3、地球生态系统第二十章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一、城市的起源和成长;1、最初的人类社区;2、城市的诞生;3、前工业时代的欧洲城市发展二、工业革命后的城市化1、美国的城市化;2、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三、美国大都会的结构和发展1、大都会社区;2、大都会的兴衰;3、城市生态学四、城市生活和文化1、社区生活的变迁;2、关于城市生活方式的研究视角;3、城市生活方式的经验研究;4、郊区生活五、美国大都市问题和城市危机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2、大都会的离析和蔓延;3、城市规划与城市重建;4、冲突理论与城市危机;5、美国城市的未来第二十一章集合行为和社会运动一、集合行为的性质和发生的条件1、集体行为的性质;2、集合行为发生的条件二、集群与大众行为1、集群的类型;2、集群行为理论;3、大众行为三、传播与集合行为1、谣言与闲话;2、公众舆论四、社会运动1、社会运动的类型;2、社会运动的过程;3、社会运动发展的一个现代理论:资源动员第二十二章社会和文化变迁一、社会变迁的原因1、物质环境;2、人口;3、技术;4、非物质文化;5、文化进程;6、经济发展;7、有目的地促进变迁二、社会变迁的理论1、社会文化进化论;2、循环论;3、功能主义者的观点;4、冲突论的观点三、第三世界的经济发展1、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条件;2、第三世界的经济困境:冲突论的观点;3、经济发展的比较研究四、现代化的构成要素五、发达社会的未来1、后工业社会;2、悲观主义情结:增长的极限;3、乐观主义情结:未来主义波普诺《社会学》笔记第一部分导论第一章社会学导言绪论1、社会学是一种关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的系统的、客观的研究。
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学的创立过程。
2、了解社会学的现代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有关知识。
教学重点:社会学的创立现代发展教学难点:社会学的创立教学内容:§2 社会学170年的历史回顾与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也有着历史必然性,下面我们就介绍一下社会学的创立与现代发展。
§2.1 社会学的创立一、社会学的起源和社会背景社会学不是凭空出现的,它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和理论思想为前提条件。
1、社会变迁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资本主义发展迅速,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也明显的暴露出来,欧洲社会面临着深刻的社会变革。
产业变革和政治革命的冲击波及到了欧洲社会的各个方面。
产业革命使机器大工业和工厂企业迅速发展起来,这就需要寻找新的市场,在寻找市场的过程中,促进了海运和陆路交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和服务业的兴起。
资本主义带着大炮加商品,攻击着世界上闭关自守得社会。
人们的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在发生着变化。
2、社会主义的兴起早期的工业化和城市进程带来了农民、小手工业者和小私有者的大批破产,工业化导致了无产阶级的诞生,在资本主义社会,一方面是资产阶级疯狂追逐高额利润,另一方面工人生活穷困潦倒、毫无保障。
马克思、恩格斯等社会革命家提出了社会主义学说。
3、都市化随着工业化的发展,城镇数目增加,中小城镇发展为大城市,城市化发展也带来一系列问题,城市人口增加,住房拥挤,环境污染工厂噪音、交通、人系关系复杂化、卖淫、吸毒、犯罪等问题以上问题使人们对资产阶级革命所宣告的理性王国感到失望和怀疑,人们强烈要求对社会的过去、现实和未来进行现实主义的分析和评价,来改变现有社会关系。
二、社会学产生的思想和理论基础影响社会学的理论渊源可追溯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社会观,但对社会学诞生起直接推动作用的主要有四种思潮——人本主义历史决定论、机械的社会学说、批判理性主义、空想社会主义。
三、社会学产生的方法论基础1、自然科学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教学目的】通过本章的讲解,使学生了解什么是社会、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以及社会学考察社会的几种角度,掌握文化的含义及其结构与功能。
【重点难点】了解什么是社会,并掌握社会的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社会结构与社会运行。
【学时分配】4学时【教学方式】讲授为主【教学内容】第一节什么是社会一、社会的概念“社会”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古籍中。
《旧唐书·玄宗本记》有“村闾社会”的说法,意为村民集会。
1、“社”指用来祭祀神灵的一块地方,“会”指集会。
2、指志趣相同者结成的团体。
3、古代社区单位。
二、对社会的理论解释:1、唯名论。
对社会本质的看法之一是把社会看成为仅仅是一个由真实的个人形成的空洞的概念,认为“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个人才是最终的实体”。
故社会就是人的集合体(共同体),仅仅是代表了许多人的总和。
韦伯(德)、吉丁斯(美)、塔尔德(法)等。
2、唯实论。
认为“社会不仅仅是个人的集合,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实体,它塑造了个人的思想和行动,即规定了个别人的存在”。
齐美尔(德)、迪尔凯姆(法)等。
3、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社会是人们的有机结合体,是人们相互交往的产物,是全部生产关系的总和。
生产关系是社会的基础和本质。
三、社会的要素、两要素:人、自然界:物质的或无机的环境、生物的或有机的环境三要素:人口、自然环境、文化五要素:自然环境、人口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思想文化因素四、社会的特点1、社会是由人群组成的,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最大群体。
2、社会是以人与人的交往为纽带。
3、社会是有文化、有组织的系统。
4、社会是以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的。
5、社会系统具有心理的、精神的联系。
6、社会系统是一个具有主动性、创造性和改造能力的活的有机体。
五、社会的类型马克思主义以物质生产方式为依据,把社会基本形态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按生存方式分:狩猎和采集社会、游牧社会、园艺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一、什么是社会二、社会的构成要素三、社会文化一、什么是社会1.1社会的涵义A、语源学中的涵义• 中国:社,一指祭神处;二指古代乡村基层组织;三指志趣相投者结成的团体。
会,集会、聚会。
社会:民间志同道合者的聚会或结合成的团体。
• 西文:Society一指人类的共同体;二指人与人结合的存在关系;三是与国家相对立之概念。
B、社会学中的涵义:• 孔德,社会学研究对象;斯宾塞,超级有机体;• 基本共识:社会指由一定联系、相互依存的人们组成的超个人的有机整体,是人们社会生活的体系。
• 社会关系是社会的组成要素之一。
马克思:“生产关系总和起来就构成所谓社会关系,构成所谓社会。
”• 在政治学、法学、社会学等其他学科中社会也是个与政府相对应的人类生活存在形式,如公民社会。
C、社会的三层内涵: 1)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组成的,是人们共同生活的结合体,社会是人的社会; 2)社会是由有意志的个体通过互动而存在的,社会是一个互动体系;共同兴趣与共同利益的结合是社会存在的深层原因 3)社会由相关的社会关系积累连结而成,社会是社会的关系体系,关系又成为人们共同活动规范。
1.2 社会的类型1.21 社会的性质:唯实论:社会是实在的是客观存在,由种种规范和制度所构成,社会外在于个人、超越个人、对个人有强制性。
唯名论:认为个人及个人行动是实际存在的,先在于社会而存在,社会只是个人行动的产物或互动的形式,对认识社会是以认识个人为基础,认识社会的根本目的在于认识个人。
1.22 社会的类型;宏观类型(从演变形态看):如孔德的神学、形而上学和科学三阶段说;马克思原始、奴隶、封建、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四阶段说;具体类型(从联结纽带看):血缘共同体,如家庭家族;地缘共同体,如邻里村落;业缘共同体,如经济、政治、教育组织;还有兴趣共同体。
1.3 社会的特点:• 多样性:• 复杂性:• 变动性:1.4 社会的功能整合功能:交流功能:导向功能:继承与发展功能二、社会的构成要素• 构成要素:行动者、社会关系和社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