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及其药物治疗
- 格式:ppt
- 大小:994.50 KB
- 文档页数:23
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指南一、本文概述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24小时内发生的超过正常范围的出血,是分娩期严重的并发症,居我国产妇死亡原因首位。
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产后出血发生突然且来势凶猛,若处理不及时或不恰当,可直接危及产妇的生命。
因此,产后出血的预防和处理至关重要。
本文旨在提供一套全面、系统的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指南,以期帮助医务工作者更好地识别和处理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本文首先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定义、分类和流行病学特征,使读者对产后出血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接着,详细阐述了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包括分娩前的风险评估、分娩过程中的管理以及分娩后的监护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介绍了产后出血的处理流程,包括初步评估、止血措施、容量复苏、病因治疗等多个环节,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文还就产后出血的特殊情况和并发症进行了详细讨论,如难治性产后出血、产后出血引起的休克等,为处理复杂病例提供了参考。
本文总结了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了前沿的学术信息。
本文旨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一套科学、实用的产后出血预防和处理指南,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更好地识别和处理产后出血,保障产妇的生命安全。
也希望本文能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对产后出血问题的重视,共同为提高我国产科质量而努力。
二、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产后出血是产科严重并发症之一,严重威胁着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预防和及时处理产后出血对于提高产科质量、保障母婴安全至关重要。
以下是产后出血的预防措施:产前预防:在产前阶段,医生应对孕妇进行全面的产前检查,了解孕妇的既往病史、生育史、家族史等,以便发现可能导致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同时,医生应对孕妇进行健康教育,使其了解产后出血的相关知识,如产后出血的原因、临床表现、预防方法等,以提高孕妇的自我防范意识。
产时预防:在分娩过程中,医生应密切监测孕妇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等,以及产程进展情况。
关于产后出血的几个治疗措施分娩是一种常见的生理现象,产妇在分娩完成后,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者称为产后出血。
产后出血主要是由于产妇宫缩乏力、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以及胎盘因素引起的出血。
通常情况下,大部分产后出血都发生在产后的两个小时之内,晚期产后出血多见于产后的一至两周。
产后出血是产妇分娩非常严重的一种并发症,也是导致产妇死亡的重要原因。
据调查显示,产后出血是引起我国孕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尤其是在医疗条件落后的偏远地区。
因此对于产后出血来说,医生一定要引起重视。
一旦发现产妇有产后出血现象时,则需要立即采取正确的措施进行处理,防止产妇由于出血量过多而引起失血性休克、继发性贫血甚至是死亡等现象。
那么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产后出血的相关治疗措施。
临床中在处理产后出血时,其治疗原则为根据出血的病因,采取应对的处理措施来达到迅速止血的目的,同时给予患者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以及防止感染处理。
因此在具体治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的出血原因来采取针对性的处理措施。
对于由软产道裂伤而引起出血的产妇来说,最主要的处理措施就是及时对裂伤的部位进行修补缝合。
若患者的宫颈裂伤较为严重时,还可能会沿及其穹窿处,甚至还可能深入其邻近组织。
因此如果对于疑似宫颈裂伤的患者来说,应该在消毒完成后暴露患者的宫颈,然后利用卵圆钳并排钳夹患者的宫颈前唇,并将其向着阴道口方向牵拉,之后沿着顺时针的方向移动卵圆钳,在直视下观察患者的宫颈状况,若发现患者的宫颈出现裂伤情况,则需要立即使用1号肠线进行缝合。
在缝合时,注意第一针应该从患者裂口顶端(以上0.5cm)开始,最后一针则应该在患者宫颈外侧的0.5cm结束,以防止宫颈口狭窄。
若患者为阴道裂伤时,则需要注意缝合至裂口底部,避免死腔的现象发生,并且在缝合过程中需要避免缝线穿过直肠,最主要的需要达到组织对合以及止血的效果。
若患者为会阴部裂伤,则可以按照解剖部位来缝合肌层以及黏膜下层,最后再缝合患者的阴道粘膜等。
产科出血急救流程
产后出现出血:
1、给予填塞止血,可以用填塞的明胶海绵或者止血的药物材料,填塞局部出血点,然后有一个压迫止血的作用。
2、开通2-3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的同时申请输血,通常都是申请输浓缩红细胞,以及新鲜冰冻血浆,其中新鲜冰冻血浆也有凝血因子,有止血的作用。
3、应用止血的药物,例如止血芳酸、止血敏、维生素K1等药物。
4、如果通过输血、快速补液,都不能使血压升回来,必须应用升压药物维持,常用的是多巴胺、阿拉明。
5、注意观察生命体征,而且对症处理。
如果通过填塞止血还是止不了血,可以考虑做子宫切除术。
简述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它是产后期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妇产科紧急情况之一,严重的产后出血可导致产妇失血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了解产后出血的原因及处理方法对于产妇和医护人员来说都非常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1. 子宫收缩不良子宫收缩不良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分娩后,子宫需要收缩以减少血管的血流,防止出血。
然而,如果子宫收缩不足,血管就无法正确收缩,导致血流不畅,从而引起产后出血。
2. 胎盘残留在分娩后,胎盘应该完全排出。
如果胎盘未能完全排出,它会在子宫内停留,阻碍子宫收缩并导致出血。
胎盘残留也可能引起感染和子宫内膜炎。
3. 分娩方式分娩方式也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一个因素。
剖宫产和产钳助产可能增加出血的风险。
这是因为这些分娩方式可能会破坏子宫的血管和组织,导致出血。
4. 子宫内膜异常子宫内膜异常也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瘤、子宫腺肌症等疾病都可能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和出血。
5. 出血性疾病出血性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也可能导致产后出血。
二、产后出血的处理方法1. 立即采取措施如果产妇出现大量出血,医护人员应该立即采取措施,包括给予氧气、建立静脉通道、输注血液和液体等。
如果产妇失血过多,可能需要进行输血和手术治疗。
2. 手动取出胎盘如果胎盘未能完全排出,医护人员可以手动取出胎盘。
这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防止产后出血。
3. 使用药物药物治疗也可以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例如,催产素可以帮助子宫收缩,从而减少出血。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也可以用于治疗产后出血。
4. 手术治疗在严重的情况下,可能需要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可以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动脉栓塞和动态子宫动脉压迫等。
5. 产前预防最好的方法是在产前预防产后出血。
产前检查可以帮助医生了解产妇的健康状况,识别可能导致出血的风险因素。
产前检查还可以帮助医生做好准备,在出现产后出血时能够迅速采取措施。
产后出血的药物治疗【摘要】产后出血首选药物治疗,及时有效的使用药物,一方面可以减少产妇的产后出血量,另一方面可缩短第三产程,具有方便、安全、高效的预防产后出血的作用,本文将药物治疗产后出血作一综述。
【关键词】产后出血;药物治疗我国孕产妇死亡原因中产科出血仍占首位,而产后出血又是产科出血的主因。
出血在妇产科领域中是一个重要问题,必须提高警惕,予以重视。
产后出血首选药物治疗,现将其作一综述:1缩宫素传统预防产后出血的方法是注射缩宫素[1]常规的方法是在持续按摩子宫的前提下,采用缩宫素静脉滴注、对子宫体直接肌肉注射及宫颈注射,使用时应强调剂量及浓度。
周凤琴等[2]通过脐静脉注射缩宫素,明显缩短第三产程,降低产后出血。
但大剂量应用时可引起血压升高、水潴留;缩宫素的血浆半衰期为1-6min,持续作用时间短且存在个体差异,一旦停药,作用立即消失。
因此,人们需要一些效果更好、副反应少的药物补充或替代缩宫素。
2前列腺素衍生物及钙剂2.1前列腺素E(PGE)衍生物:近年来发现米索前列醇有很强的子宫收缩作用,被推广用于预防和减少产后出血[3],它对子宫的收缩作用强于缩宫素,应用米索前列醇比缩宫素防治产后出血效果显著[4]。
米索前列醇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前列腺素E1的衍生物,它是在天然的PGE1化学结构上经过两次改造而成[5],其效果较PGE1增大了35倍,并且克服了天然PGE1作用时间短、副作用多的缺点[6]。
其缩宫效果好,个体差异较小,在给药后15min血浆活性代谢产物达峰值,120min 开始迅速下降,其血浆药物半衰期为1.5h,对子宫的收缩作用起效时间短,持续时间长,能有效解决产后2h内出血问题,即使缩宫素无效时仍能发挥较好的促宫缩作用[7]。
另外,米索前列醇还具有保存方便、使用简单、费用低廉、副作用少且对于高血压产妇也无禁忌的优点,作为一个有效的而又稳定的宫缩剂,米索前列醇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适合在临床中推广应用[8]。
产后出血救治流程概述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24小时内,子宫收缩不良或子宫壁缺损等原因导致出血量超过500毫升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诊病例之一,如果不及时救治,可能会危及产妇的生命安全。
因此,正确的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对于减少并发症和保护产妇健康非常重要。
救治流程1. 早期预防:- 产前定期检查:妊娠期间定期进行产前检查,包括血压、血红蛋白水平、羊水情况等,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措施预防产后出血。
- 孕产妇健康管理:合理饮食、适当锻炼、保持良好心态等,提高身体素质,减少产后出血的风险。
2. 产科医生评估:- 出血程度评估:产科医生根据产妇出血量、出血速度和血压下降程度等指标,评估产后出血的严重程度。
- 潜在原因排查:通过详细询问和检查,确定产后出血的潜在原因,例如子宫收缩不良、产道裂伤等。
3. 急救措施:- 快速输液:立即给予静脉输液,补充孕产妇失血过多导致的血容量不足。
- 药物治疗: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使用药物促进子宫收缩或控制出血,例如催产素、人工合成的血管收缩药物等。
- 外科干预:如果产妇仍然持续出血且病情严重,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干预,如子宫切除术等。
4. 监测与护理:- 连续监测:密切监测产妇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情况。
- 适时输血:根据产妇实际情况,适时给予输血,补充失血造成的贫血和血液凝固功能障碍等问题。
- 心理支持:为产妇提供积极的心理支持,减少焦虑和恐惧情绪,促进恢复。
5. 随访复查:- 定期复查:产后出血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包括检查子宫恢复情况、血红蛋白水平、子宫内膜厚度等,确保恢复良好。
- 咨询建议:向产后出血患者提供产后保健和生活方式建议,帮助她们尽快恢复并预防再次发生产后出血。
总结产后出血救治流程包括早期预防、产科医生评估、急救措施、监测与护理以及随访复查等环节。
通过科学的救治流程,可以有效地防止并治疗产后出血,保护产妇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产妇和医护人员应密切合作,共同努力,提高护理水平,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产科基本急救药品引言概述:产科基本急救药品是指在产科医疗急救过程中使用的药品,它们具有快速、有效地处理产科急救情况的特点。
合理使用产科基本急救药品可以有效地保障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来阐述产科基本急救药品的相关内容,包括止血药品、镇痛药品、抗感染药品、镇静药品和抗过敏药品。
正文内容:1. 止血药品1.1 血管收缩剂:血管收缩剂如酚妥拉明可以通过收缩血管来止血,常用于产后出血的急救中。
1.2 凝血剂:凝血剂如血纤维蛋白原、凝血酶等可以促进血液凝结,对于产生大出血的情况进行紧急处理。
2. 镇痛药品2.1 局部麻醉药:局部麻醉药如利多卡因可以通过阻断神经传导来减轻产妇的疼痛感。
2.2 阿片类镇痛药: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可以通过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来缓解产妇的疼痛。
3. 抗感染药品3.1 抗生素: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可以抑制或杀死细菌,防止感染的扩散。
3.2 抗病毒药:抗病毒药如阿昔洛韦可以抑制病毒的复制,对于病毒感染引起的产科急症有重要作用。
4. 镇静药品4.1 苯二氮䓬类药物:苯二氮䓬类药物如地西泮可以通过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来产生镇静和安抚作用,适用于紧急情况下的镇静处理。
4.2 非苯二氮䓬类药物:非苯二氮䓬类药物如氟马西尼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来产生镇静效果,常用于产科急救中。
5. 抗过敏药品5.1 抗组胺药: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可以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来减轻过敏反应,对于药物过敏等情况有重要作用。
5.2 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反应来减轻过敏反应,适用于严重过敏情况的急救处理。
总结:产科基本急救药品是产科医疗急救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工具,合理使用这些药品可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生命安全。
在进行产科急救时,医务人员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品,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和剂量使用。
同时,产科基本急救药品的使用需要在专业医务人员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和有效性。
2024产后出血指南产后出血是指分娩后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导致产妇血红蛋白浓度下降至或低于基线的情况。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对于产后出血及时诊断和处理非常重要。
为了帮助医生正确处理产后出血,各国和学术机构陆续发布了相应的指南。
本文将简要介绍2024年发布的产后出血指南。
2024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FIGO)发布了《产后出血的防治进展指南(2024年版)》。
该指南主要侧重于普通产后出血及产后出血的预防与治疗,不包括特殊情况下的出血。
以下是该指南的主要内容:1.产后出血的定义:产后出血定义为分娩后24小时内,阴道流血量超过500毫升,或者阴道流血量虽不到500毫升,但导致产妇血红蛋白浓度降至或低于基线。
2.风险评估:产妇在分娩前、分娩时以及分娩后应进行产后出血的风险评估。
风险因素包括高龄、多胎妊娠、长时间分娩、疤痕子宫等。
3.预防:通过分娩前和分娩期间的预防措施可以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
预防措施包括定期评估风险、早期有效宫缩、控制宫缩后颈开大、正确使用助产器具等。
4.诊断:产后出血的诊断应包括实际测定血量、客观观察出血量、检测血红蛋白浓度、监测生命体征等。
产后出血的诊断应该及时,便于采取正确的治疗措施。
5.治疗:治疗产后出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宫缩剂的应用、止血剂的应用和输血。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手术止血和介入治疗。
6.产后出血的监测:在治疗产后出血过程中,应对产妇的血压、脉搏、呼吸、尿液量、血红蛋白浓度等进行监测,并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7.紧急情况下的处理:当产后出血威胁到产妇的生命时,应立即采取紧急处理措施,包括导尿、快速输血、手术止血等。
8.产后出血的复发预防:对于有过产后出血史的产妇,在接受下一次分娩前应仔细评估风险,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以上是2024年国际妇产科联合会发布的产后出血指南的概要。
这些指南侧重于预防、诊断和治疗产后出血,旨在帮助医生正确处理该并发症,降低产妇的患病率和死亡率。
防治产后出血如何合理用药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之后出现的大量阴道出血,是一种常见且危险的产科急症。
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在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危及生命。
为了保障产妇的健康和安全,科学合理地使用药物是防治产后出血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产后出血的定义产后出血是指妇女在分娩后阴道出血超过500毫升(或对于剖宫产妇超过1000毫升)的情况。
它是一种常见但也非常严重的产科急症,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产后出血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早期产后出血和晚期产后出血。
早期产后出血通常发生在分娩后的前24小时内,而晚期产后出血则发生在分娩后的24小时至6周之间。
产后出血的原因包括子宫收缩无力、子宫肌瘤、胎盘残留、产褥感染等,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治疗以避免严重后果的发生。
二、产后出血的危害有哪些1. 大出血引发贫血和虚脱:产后出血会导致大量的阴道出血,超过正常范围。
这样的失血量可能使产妇出现贫血,造成体内红细胞和氧气供应不足,进而引发虚脱和体力衰竭。
2. 产妇生命危险:产后出血是导致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如果未能及时干预和控制出血,血量的持续丧失可能导致严重的休克状态,危及产妇的生命。
3. 器官功能受损:大量的出血导致器官缺氧,丧失过多的主要成分如红细胞、血浆和凝血因子,可能导致心脏、肾脏和其他重要器官功能受到损害。
4. 心理影响:产后出血对产妇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失血过多和相关治疗的不适可能引起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三、合理用药在防治产后出血中的重要性1. 控制子宫收缩: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子宫收缩不力。
在防治产后出血的过程中,医生通常会采用药物来促进子宫的收缩,以减少阴道出血。
合理用药可以帮助产妇更好地恢复子宫功能,尽快止血。
2. 确保药物安全性:合理用药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确保药物的安全性。
医生会根据产妇的具体情况和需要,选择适当的药物,并确定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方法。
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滥用和副作用的发生。
产后出血名词解释一、定义:产后出血是指母亲在分娩后24小时内出现大量出血的一种病症。
二、病因1. 接生时诊断不及时,导致宫底或子宫壁的损伤。
2. 分娩过于紧张,导致肌肉收缩异常,导致宫缩异常或变异。
3. 宫颈及宫颈附近的损伤,例如宫颈裂伤。
4. 分娩期间某些药物使用不当,如宫缩药,导致血管收缩时间过长,血液无法通畅。
5. 分娩未处理口腔炎,或是出血动脉严重受损,也有可能引起产后出血。
三、症状1. 出现大量出血:有的母亲出血量超过500~1000毫升。
2. 心跳偏快、血压降低。
3. 全身乏力,无力、浑身汗出,皮肤变白。
4. 视力模糊,头晕目眩,自汗淋漓,头昏心慌,情绪低落等。
四、治疗方法1. 加强护理,把病人搬移到安静、通风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
2. 控制出血,对于产后出血患者,可在相应科室进行手术、外科手术治疗。
3. 促进再潮:可以采取母乳刺激法,或者静脉给予叶酸等药物,以加快子宫收缩,促进再潮。
4. 产科抗血池素:可采用产科抗血池素治疗,如氯吡卡因、注射氨基酸和谷酰胺等。
5. 静脉给予血管收缩剂,收敛血液,抑制出血。
五、预防1. 胎心监测:在要预产期附近,可以进行胎心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就可以及时介入治疗。
2. 合理服用药物:妊娠后期要服用辅助分娩用药,比如低分子普鲁卡因等,必要时可以选用收缩血管的药物。
3. 增加分娩过程的护理:在分娩过程中及时观察胎盘的脱落,不要忽视一系列的检查,如血在套筒的血容量等。
4. 预防感染:在分娩前后要采取措施,及时拔置珍珠针,隔离护理环境,预防细菌感染。
产后出血治疗实施方案产后出血是指产后24小时至产后6周内,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阴道流血。
产后出血是产妇在分娩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可危及产妇生命。
因此,产后出血的治疗实施方案显得尤为重要。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
1. 子宫收缩功能不良,产后子宫不能有效收缩,导致血管不能有效闭合,引起出血。
2. 产后子宫残留物,分娩后子宫内膜未能完全排出,残留物导致子宫收缩不良,引起出血。
3. 产后子宫破裂,产后子宫破裂是一种少见但危急的情况,常见于产程中使用过度力量或有子宫畸形的产妇。
4. 血栓形成不良,产后血栓形成不良也是产后出血的一个原因,血栓形成不良导致血管不能有效闭合,引起出血。
二、产后出血的治疗实施方案。
1. 监测产妇情况,产后出血的治疗首先要对产妇进行严密的监测,包括血压、脉搏、出血量等情况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2. 药物治疗,对于产后子宫收缩不良的情况,可以采用催产素等药物进行治疗,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3. 清宫术,对于产后子宫残留物引起的出血,可采用清宫术进行治疗,清除子宫内残留物,促进子宫收缩,减少出血量。
4. 输血治疗,对于严重出血的产妇,可进行输血治疗,补充失血的血液量,维持产妇的生命体征稳定。
5. 手术治疗,对于产后子宫破裂等严重情况,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修补子宫破裂处,阻止出血。
三、产后出血的护理。
1. 定期观察,产后出血的产妇需要定期观察出血量和质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2. 保持室内清洁,产后出血的产妇需要保持室内清洁,预防感染,促进伤口愈合。
3. 合理饮食,产后出血的产妇需要注意合理饮食,摄入富含铁质的食物,促进身体康复。
4. 避免劳累,产后出血的产妇需要避免劳累,保持充足的休息,促进身体康复。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是一种常见但危急的情况,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医护人员需要密切关注产妇的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产后出血的产妇也需要加强自我护理,促进身体康复。
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评价产后出血是临床上比较多见的一种情况,很多孕产妇对产后出血都不陌生。
胎儿分娩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的情况,都可以被称为产后出血,部分女性会在产褥期,即产后1~2周存在出血情况。
药物是治疗产后出血的主要方法,但是产后出血患者都可以使用哪些药物呢?这些药物的效果都是怎么样的呢?下面,给大家详细说明一下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评价。
一、产后出血的原因是什么呢?产后出血是女性分娩期、产褥期非常严重的一种常见并发症,是我国产妇病死的主要原因。
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是引起产后出血的主要原因,其中子宫收缩乏力是产后出血患者群体中比较常见的病因,几乎有70~80%的患者都是因子宫收缩乏力而诱发产后出血。
产妇分娩结束后,子宫内的肌肉纤维重复收缩,胎盘逐渐剥离,产道、胎盘周围的动脉就会得到生理性结扎,关闭血窦,控制出血,但是产妇在各种原因的影响下子宫收缩乏力的时候,会出现产后出血的情况,并且产后分娩过程中情绪过于紧张、临产时过量使用子宫收缩抑制剂、镇静剂,以及产妇身体本身较为虚弱时,均会导致子宫收缩乏力,留下产后出血隐患。
二、产后出血有哪些治疗药物?目前,临床上可用于产后出血的药物有缩宫素、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米索前列醇、钙剂等。
其中缩宫素的使用方法为肌肉注射、静脉注射,通常会在1~5分钟内起效。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的用药方法同样为肌肉注射,药物用量少,疗效佳。
米索前列醇的服用方法为含服、口服,会在11~15分钟左右起效。
钙剂一般为静脉注射,用药后可快速起效,整体服用效果非常明显。
三、治疗产后出血的药物评价你了解吗?第一,缩宫素。
缩宫素是医学史上第一通过人工合成的多肽类激素,属于临床治疗产后出血的一线药物。
它的作用机理是有选择性的促进乳腺管、子宫中的平滑肌收缩,从而加强宫缩。
内源性缩宫素、外源性缩宫素的作用机理比较相似,但外源性缩宫素效果更为明显。
患者在治疗产后出血过程中,缩宫素会与患者体内的缩宫素受体相融合,使子宫更为敏感,随后缩宫素会分别从子宫体、子宫中段、子宫下段、子宫宫颈等区域,分别刺激,让子宫有规律的收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