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语交际学:合作原则
- 格式:ppt
- 大小:679.50 KB
- 文档页数:13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一、本文概述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涉及到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等各个领域的交流。
在言语交际中,如何有效地传达信息、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作为语言学中的两个重要原则,对于指导人们的言语交际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探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以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原则,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
本文将介绍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基本概念和内涵,阐述它们在言语交际中的重要性。
合作原则强调交际双方在言语交流中的合作性,要求双方遵循一定的规则和准则,以保证交流的顺利进行。
礼貌原则则关注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和情感需求,要求双方在言语交流中表现出尊重和礼貌,以维护良好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通过具体的言语交际实例,分析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实际运用中的体现。
这些实例将涵盖不同场合、不同社会角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言语交际行为,以展示这两个原则的普遍性和适用性。
本文将探讨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提高言语交际的效果。
具体来说,我们将提出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方法,帮助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更好地遵循这两个原则,实现有效沟通、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目的。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我们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提高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的言语交际能力。
二、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合作原则,由语言哲学家H.P. Grice提出,是指导人们在言语交际中如何进行有效沟通的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主张,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者应尽可能提供清晰、准确、相关且充足的信息,以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合作原则主要包括四个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和方式准则。
数量准则要求人们在言语交际中提供足够的信息,不应多于或少于所需的信息。
在日常交流中,这通常表现为回答问题时提供完整且必要的细节,避免含糊不清或过于冗长的回答。
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是一种双边的或多边的言语行为,为保证交际的顺利进行,语言应用者必须共同遵守一些基本原则。
这就是美国哲学家格赖斯于1967年提出的“合作原则”以及利奇等人提出的“礼貌原则”。
下面我就结合前辈学者的研究成果,探讨一下这两个问题。
(一)合作原则美国哲学家格赖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首次提出:在所有的言语交际中,说话人与听话人都有一种默契和合作,使整个交际过程所说的话语符合交流的目的和方向,从而使交流得以有效、顺利地进行。
这就是“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内部有四条准则,即1.适量准则、2.质量准则、3.关联准则、4.方式准则。
1、适量准则适量准则指信息量要适度,以实际需要为标准:⑴言语交际时说出的话应当包含交际所需要的必要信息。
⑵话语信息量不超过所需要的信息。
例:问:昨天一天你去哪儿了?答:上午去学校上课。
只回答了“上午”做什么了,没有回答其他时间都做什么了。
所以,信息不完全。
2、质量准则质量准则指发话人保证发出信息的真实性:⑴发出的信息不虚假。
⑵信息有足够的证据。
例1:从前有十个人,相约每人带一壶酒来聚餐。
其中一个人想:我带一壶水去,和他们的酒放在一起,谁也不会知道是谁带的。
殊不知,别人也和他想的一样,都带了水来当白酒。
结果到喝酒时,每个人倒了一杯,发现一点儿酒味也没有。
都以为是自己那壶水,也不好说酒淡,反而啧啧称赞:“好酒!”“好香啊!”这个笑话中,每个人喝的都是水,却称赞“好酒!”,因此每个人发出的信息都是虚假的。
3、关联准则关联准则指发出的信息与话题和对方的谈话内容有关联性或相关性。
发话人不能说对方不感兴趣的话题,受话人不能频繁转移对方的话题,或者避而不答,答非所问,更不能离题万里。
4、方式准则方式准则指选择对方能够顺利理解的方式设计编排信息。
交际时,如果所说的话晦涩难懂,含有歧义,或者重复罗嗦,杂乱无章,都会造成误导,使人无法了解,影响交际。
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研究【摘要:】言语交际在人与人的合作交流中越来越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对话,需要有人理解。
但是说话不能信口开河、随口而出,而有它语言的准则。
本文将从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通过举例、分析和得出总结来说明这两大原则的重要性和联系。
并提出一些自己在这两个原则上的看法。
【关键字】合作礼貌交际原则【正文】年少时单纯无忧,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宽,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
尤其是在言语交际方面,上了大学,就已经注定要有新的面貌,新的精神状态。
由于生活里少不了交际,而交际中我们多通过言语表达,这让言语交际的一些原则尤为重要。
一、合作原则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格赖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交际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原则和一些次原则。
准则有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联原则和方式原则。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含义,又相互联系。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
一、数量原则数量原则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所需信息量,也就是信息量应该满足所需。
比如打电话要有对方的号码,就如同投信首先要有短信,总不能发个空信息吧,就算没有人会否定你,可是那毕竟是个浪费财力时间的活儿,所以还是不做为罢。
打电话若没有对方号码,那就实现不了通讯联系的功能了,当然,若愿意另选其他联系方式,那是另一回事了。
这是在所需信息量的满足上讲,生活中我们突然需要联系某个人,又或者需要请教别人的时候,发现没有对方联系方式、请教的问题还没有具体准备好,那前期所做的都是无用功,性子再急也没有用。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摘抄
《语用学原则》(Principles of Pragmatics)是朗文公司(Longman Group Limited)于1983年出版的一本书,作者为利奇(Leech)。
该书中体现了利奇的代表性语用学思想,并被广泛应用于人际交往的语用学研究。
以下为《语用学原则》的部分摘抄内容:
- 合作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者要努力保持一致,遵循合作的原则,以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 礼貌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者要尽量减少不礼貌的表达方式,遵循礼貌的原则,以体现对他人的尊重。
- 关联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者所说的话要与语境相关,遵循关联的原则,以避免产生歧义。
- 表达原则:指在言语交际中,参与者要尽可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意思,遵循表达的原则,以确保对方能够正确理解。
这些原则对于理解和分析言语交际中的语用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语言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最直接的就是言语间的交流。
古人有三寸不烂之舌敌退百万雄师,可见语言的威力所在;但,也有人却因言获罪,又可见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很好的使用语言。
各种不同的言语产生的效果竟有如此之大——差别在哪呢?在于对言语交际中的准则的了解与运用。
语言交际中暗藏着两大原则——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还能细分出关联准则、方式准则、质量准则、数量准则。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交流的对象应对同一个或同一类话题来展开,也就是这里要说的关联准则。
如果在交流的过程中出现了“王顾左右而言他”的现象,交流就很难在进行下去了。
很明显“王”已经不想在与他人交流,故意破坏了谈话的关联准则。
我们如果想让自己的语言交际进行的更加顺畅,我们就不能让自己成为自己语言交际中的破坏者,要遵循关联准则,使自己的阐述或发表的意见、建议是建立之前的交际主体、话题、语境中的。
西汉时期的东方朔能言善论,也不敢突破关联准则独自发挥。
一次,汉武帝与众大臣谈论寿相时,表示《相书》里提出的‘人中一寸定百岁’的观点十分有理。
东方朔接着的表示“如果《相书》真的准的话,那彭祖(传说中他活了八百岁)的人中应有八寸长,那他的脸不是要有一丈多长了。
”汉武帝想想,笑一笑就过去了。
能言辩手在驳古代君王时也都遵循着关联准则,更何况现代的人们呢!试想一下:你问人一句‘吃了吗?’人回你‘昨天头痛了一天。
’这样的交际该让人怎样再往下接!与人交流、谈论时只知道所谈的话题要有所关联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曾经都碰到过这种情况:别人对你说的,你觉的易懂,能接受;当你再向人转述,发现其他人一脸迷茫,接着你就开始解释,接着越解释别人越加迷茫。
为什么?都是同一个意思,别人说,你懂,你说,别人不懂。
问题的症结在于你用的方式——方式准则。
前文说的东方朔驳帝论,他也有注意到方式的问题。
东方朔没有直接否定《相书》的观点,而是通过《相书》的观点得到了一个错误的结论,从而让皇帝明白谬误所在。
名词解释1、语言能力:言语交际学所谓的“语言能力”指的是人们规范地使用自己母语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关于母语的一系列知识。
2、交际能力:言语交际学所谓的交际能力,是指交际主体恰当地应用语言开展交际活动的能力。
交际能力表现为主体关于其自身、所处语境以及如何适应这两个方面因素进行成功交际的知识。
3、角色冲突:角色冲突通常指占有一定地位的个体与不相符合的角色期望发生冲突的情境,也就是说,个体不能执行对角色提出的要求就会引起角色冲突情境。
4、交际角色:是指交际角色在当前交际中,交际者对自己角色的定位。
当角色丛中一个角色被交际者定位为交际角色时,其他角色就成为潜在角色。
交际角色对交际活动的影响往往是直接的、即时的、显性的、强烈的,是正在进行中语言交际活动的主导因素,制约着交际主体的言语行为。
5、话轮:就是指在会话过程中,说话者在任意时间内连续说出的具有和发挥了某种交际功能的一番话,其结尾以说话者和听说这的角色互换或各方的沉默等放弃话轮信号为标志。
6、伤害(威胁)面子行为:面子(face),就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说面子就是每个人意欲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
每个人的面子可能会受到某些行为的威胁,如命令,建议或提议等,这样的行为就是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7、语用预设:是指交际双方共有的知识,或者至少是听到话语之后总能根据语境推断出来的信息。
8、客体语:是指交际过程中现场的物体所传递的信息。
包括人的衣着、饰品、随身物品以及现场其他参与到交际中的事物。
客体的作用:1、利用客体语进行安慰行为;2利用客体语进行其他行为。
9、合作原则:有了共同的目标或方向,参与交际人在说话时就会形成一种默契,遵守一种原则。
这种参与交际的人所共同遵守的原则,称之为“合作原则”,具体地说,就是要求言语交际的参与者在交谈过程中所说的话要符合这次交谈的目标或方向。
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言语交际是人类社会中最为基本的交流方式之一,而在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是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合作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该相互配合,共同完成交际任务;而礼貌原则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该尊重对方,保持良好的交际关系。
下面将从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
首先,合作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他人进行交流,例如在工作中需要与同事协作完成任务,在学习中需要与同学一起讨论问题,在家庭中需要与家人沟通交流等等。
在这些交际过程中,合作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工作中,如果我们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不考虑团队的利益,那么就会导致团队合作效率低下,任务难以完成。
因此,在交际过程中,我们应该时刻关注交际双方的利益,尽可能地配合对方,共同完成交际任务。
其次,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也非常重要。
礼貌原则是指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应该尊重对方,保持良好的交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不同的人进行交流,例如与老师、同学、朋友、家人等等。
在这些交际过程中,礼貌原则就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在与老师交流时,我们应该尊重老师的意见,不要随意打断老师的发言;在与同学交流时,我们应该尊重同学的感受,不要轻易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通过这样的交际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
最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是相互关联的。
在交际过程中,如果我们只注重合作而忽视礼貌,那么就会导致交际关系的破裂;反之,如果我们只注重礼貌而忽视合作,那么就会导致交际任务的无法完成。
因此,在言语交际中,我们应该同时注重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尽可能地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
综上所述,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言语交际中的运用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合理运用这两个原则,我们可以建立良好的交际关系,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和理解,提高交际效率,达到交际目的。
语用学理论——合作原则格莱斯1967年在哈佛大学作了三次演讲,在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他指出:在言语交际中,双方都希望所说的话语互相理解,彼此总是需要互相合作的,因此都遵循合作原则来达到预期的目的。
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包括四条准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
1、量准则:谈话双方在交流中应提供适量的信息。
量准则的违反包含两方面,一,说话者不提供完整的足量信息,二,说话者提供的信息超过需要的量。
比如江西省和江苏省的同学谈论某一场高数考试,赣:“这题太难了。
”苏:“是啊,感觉和葛军出的一样。
”江苏高考考生大多都知道葛军是谁,但是外省的考生很少听到过他的名字,此处提供不完整的信息容易使谈论出现一定的障碍。
2、质准则:一般来说,人们在说话时会遵循事实,有效的原则。
但有时人们会说一些缺乏根据的话或者是假话,就违反了质准则。
而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产生理解上的差异,有时候造成了沟通不畅,有时候会出现一些反语、隐喻的现象。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比如说“我借他200元”这一句就会引发歧义,债务关系很不明确。
3、关系准则。
关系准则指的是会话双方的谈话内容应与话题有关,即指说话需切题。
如果违反这一准则,一方说话时而另一方所说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或答非所问,正常的交流交际便不能进行。
就算吵架也是要相互合作的。
公交车上一个人不小心踩了别人一下,没道歉,被踩的人挺生气:“你怎么这样啊,踩了别人也不道个歉。
”若是回答“哦哦哦,对不起对不起。
”那可能就没有矛盾了。
若是“不就踩你一脚么,至于这么斤斤计较么”,那可能就在公交车上吵起来了。
若是听到“今天天气不错”这样的回答,估计便是满腹怨气无处可撒,要么气鼓鼓地离开,要么就直接动手打人了。
4、方式准则:方式准则指对话应简单明了且有条理,交际中应避免晦涩及歧义的产生,达到令听话者易于理解说话内容的目的。
舍友A 问舍友B“你帮我烧水了吗?”B答“我一开始忘了后来猛然想起来,然后我后来用别的电器又给关了,过了好久才想起来还要继续帮你烧。
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言语交际的第一个原则是由美国语言学家格莱斯提出的合作原则,合作原则解释了话语的字面意义和它的实际意义之间的关系,解释了会话含义是怎样产生的,但合作原则没有解释人们为什么要违反会话准则以含蓄地、间接地表达自己的意图。
为了弥补这种不足,英国语言学家利奇提出了礼貌原则以“援救”合作原则。
合作原则主要包括四大准则: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联准则、方式准则。
数量准则有两条要求:1)所说的话应该满足交际所需的信息量2)所说的话不应超出交际所需的信息量质量准则同样有两个要求:1)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2)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关联准则则要求所说的话要有联系性。
最后一个方式准则则是尽可能追求说话的清楚明了。
这方面有四个要求: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单明了d)井井有条格莱斯发现每当违反一项准则时就会产生会话含义。
他对准则的违反情况做了区分,概括出以下四种。
1)说话人悄悄地不加声张地违反一条准则。
在这种情况下,他有可能是欺骗对方或将对方引入歧途。
2)说话人公开声明不予合作。
如“无可奉告”、“我不想谈”便是典型的表示,这是一种极端的情况,必然导致交际的中断,因此,不会产生会话含义。
3)说话人面临着准则之间的冲突,处于两难的境地。
他可能满足信息数量的准则,而违反质量准则。
这种情况可能产生会话含义。
4)说话人可以蔑视某一准则,公然不去执行。
而尽管某些准则表面上被违反,但在更深的层次上仍然起着作用。
这是一种真正通过违反准则产生会话含义的情况,也是我们讨论的中心。
格莱斯也注意到人们在实际会话中常常不遵守这些原则,有时故意违反某些原则,这就使得听话者要通过说话者话语的字面意义推测出话语的真正含义。
格莱斯提出了合作原则以及人们不遵守合作原则而产生会话隐涵,但他并没有指出人们为什么要违反合作原则。
Brown,Levinson和Leech等在后来的研究中从修辞学、语体学的角度提出了礼貌原则,认为人们在会话中之所以违反合作原则是出于礼貌的原因。
浅析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作者:文艺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4年第04期摘要:“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是语用问题中的重要原则。
目前,普遍的观点是“礼貌原则”平行或者高于“合作原则”。
本文从另外的角度,论述“合作原则”高于“礼貌原则”,原因体现在深度和广度上:在深度上体现为两点:首先,“合作原则”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原则,“礼貌原则”根植于“合作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继承发展;“合作原则”体现的语言“信息传递功能”也是“礼貌原则”体现的“人际互动功能”的基础;在广度上:“合作原则”的适用范围广于“礼貌原则”。
所以,“合作原则”是一切言语交际开展的前提,“礼貌原则”是其在特殊情况的发展,不可认为“礼貌原则”与“合作原则”处于同等地位或高于“合作原则”。
关键词:“合作原则”;“礼貌原则”的;关系中图分类号:H0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2-0066-01关于“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问题,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观点:首先是提出“礼貌原则”的利奇认为,“…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援救原则‟,是为援救合作原则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在利奇看来,“礼貌原则”是“合作原则”的补充,二者适用于两种不同的情况,当“合作原则”无法解决问题时使用“礼貌原则”,可以说,二者相互补益,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
其次,我国学者刘润清认为:“…礼貌原则‟先于…配合原则‟(合作原则,下同)”、“…礼貌原则‟具有更大的约束力,很难使讲话人违背它”。
以上观点将“礼貌原则”放在平行于或某些地方高于“合作原则”的位置,虽然具有一定的价值,但仍存在偏颇。
我们认为,在言语交际中,“合作原则”是高于“礼貌原则”的,“礼貌原则”从深度和广度都不如“合作原则”。
在深度上体现为两点:首先,“合作原则”是最基本最深层次的原则,“礼貌原则”根植于“合作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继承发展。
话语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谈合作原则与礼貌原则的关系】一、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语言学家格赖斯提出的一套有关言语交际的、以准则为基础的总原则。
格赖斯认为,为了使言语交际能够顺利进行,交际双方都要遵守着一些基本原则,即合作原则,使双方的话语都能够相互理解,相互配合。
合作原则包括以下四条准则:1、量的准则:指所提供的信息的量a所说的话应包含当前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b所说的话不应包含多于需要的信息2、质的准则:所说的话力求真实,尤其是a不要说自知是虚假的话b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3、相关准则:在关系范畴下,只提出一个准则,即所说的话是相关的。
4、方式准则:清楚明白地说出要说的话,尤其是a避免晦涩b避免歧义c简练d有条理我们在交际中应当遵守上述的各项准则,然而在交际中经常会出现违反合作原则的情况,这些情况很大程度和礼貌有关,这就要提到礼貌原则。
二、礼貌原则礼貌原则是利奇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把它作为合作原则的“援救”原则提出来的。
利奇说:“礼貌原则不能被视为添加到合作原则上去的另一个原则,而是为援救合作原则解决一系列麻烦的一种必要的补充。
”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减少表达有损他人的观点a最小限度使别人受损b最大限度使别人受益2、宽宏准则:减少表达有利于自己的观点a最小限度使自己受益b最大限度使自己受损3、赞誉准则:减少表达对他人的贬损a最小限度贬低别人b最大限度赞誉别人4、谦虚准则:减少对自己的表扬a最小限度赞誉自己b最大限度贬低自己5、一致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观点上的不一致a使对话双方的分歧减至最小限度b使对话双方的一致增至最大限度6、同情准则:减少自己与他人在感情上的对立a使对话双方的反感减至最小限度b使对话双方的同情增至最大限度三、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的关系利奇认为礼貌原则“援救”了合作原则,他认为合作原则是需要的,但不能充分解释会话含义,礼貌原则补充说明合作原则所不能解释的现象,是合作原则的补充,可以共同解释会话含义。
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研究【摘要:】言语交际在人与人的合作交流中越来越重要,每个人都需要对话,需要有人理解。
但是说话不能信口开河、随口而出,而有它语言的准则。
本文将从言语交际的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通过举例、分析和得出总结来说明这两大原则的重要性和联系。
并提出一些自己在这两个原则上的看法。
【关键字】合作礼貌交际原则【正文】年少时单纯无忧,如今,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拓宽,我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已经变得与原来不一样了。
尤其是在言语交际方面,上了大学,就已经注定要有新的面貌,新的精神状态。
由于生活里少不了交际,而交际中我们多通过言语表达,这让言语交际的一些原则尤为重要。
一、合作原则早在1967年,美国著名语言哲学家格赖斯(H.P.Grice)在哈佛大学的演讲中提出了“合作原则”。
格赖斯认为,在人们交际过程中,对话双方似乎在有意无意地遵循着某一原则,以求有效地配合从而完成交际任务。
因此,格赖斯(H.P.Grice)提出了会话中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 Principle 简称CP)。
格赖斯在《Logic and Conversation》(1975)一文中认为人们在交际中遵守的合作原则包括四个范畴,每个范畴又包括一条原则和一些次原则。
准则有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联原则和方式原则。
他们各自有各自的含义,又相互联系。
礼貌原则是对合作原则的补充。
一、数量原则数量原则中,首先要想到的是所需信息量,也就是信息量应该满足所需。
比如打电话要有对方的号码,就如同投信首先要有短信,总不能发个空信息吧,就算没有人会否定你,可是那毕竟是个浪费财力时间的活儿,所以还是不做为罢。
打电话若没有对方号码,那就实现不了通讯联系的功能了,当然,若愿意另选其他联系方式,那是另一回事了。
这是在所需信息量的满足上讲,生活中我们突然需要联系某个人,又或者需要请教别人的时候,发现没有对方联系方式、请教的问题还没有具体准备好,那前期所做的都是无用功,性子再急也没有用。
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摘要:我们在生活中常常听到这样的评价:“这家伙也太不会说话了”、“她很会说话”。
会与不会涉及到语用学的相关知识。
而合作原则是语用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对生活世界的话语交际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简短介绍了合作原则的概念,并从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入手,加以举例,从遵守和违反两个维度对合作原则与话语表达的关系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合作原则;量准则;质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一、合作原则“合作原则”是由哲学家格莱斯提出的,所谓的合作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要努力朝相同的方向,为达到相同的目的来进行交际。
二、合作原则的四个准则在合作原则的基础上,格莱斯提出四条相应的准则,每条准则又各有几条次准则:1.量准则。
即所说之话应包含交谈目的所需要的信息,所说之话不应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准则。
即不要说自知虚假的话,不要说证据不足的话。
3.关系准则。
即要有关联,切合题旨。
4.方式准则。
即要通俗明白,避免晦涩;要清楚明了,避免歧义;要简明扼要,避免冗长;要井井有条,避免杂乱。
三、遵守合作原则的话语交际合作原则是人们在话语交际中共同遵守的一般原则,合作原则理论对于解释话语交际具有重要的意义。
1.通过遵守质准则而实现在日常的交流沟通中,如果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并使得交流顺利进行,就必须首先要遵守质准则。
例1:A:“请问在哪里可以买到围巾?”B:“不好意思,我也不太清楚哪里有百货商店。
”如果B确实不知道哪里有商店,那么他遵守了次则一,虽然没有给A提供需要的信息,但仍是合作的行为。
2.通过遵守量准则而实现在交流过程中,如果信息过多,会给理解带来干扰和不便。
如果信息过少,则不能满足交际者的信息期待。
例:A:“可以把你的习题册借给我一下吗?”B:“好的。
”交际双方往往在听了对方的话语后,根据要求提供对方需要的信息,如此循环往复,便构成了复杂的话语交际。
3.通过遵守关系准则而实现在交流中,交际双方必须围绕同一话题展开,要努力使自己的话有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