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行政改革与发展
- 格式:ppt
- 大小:34.50 KB
- 文档页数:14
第八章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第一节行政改革理论及其发展一、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本质行政改革是公共行政之主体——政府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公共行政生态环境的需要,而有意识地对公共行政从结构、功能、过程到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的活动。
它在本质上是政府对环境的一种适应过程。
行政改革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行政改革是一种主动的适应行为行政改革是一种系统的过程行政改革与行政变革行政变革也涉及行政系统的变化,不同的是,它既包括主动进行的有计划的变革,也包括行政系统的自然演变过程。
行政改革与机构改革机构改革指对包括行政机构在内的党政机构、部门、人员及其职责的改革活动,行政改革不仅包括机构改革,还包括行政技术、体制和文化的变革。
二、行政改革的动力和阻力(一)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行政改革的外部动力包括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社会、人口和文化等多种动力。
1.政治动力:政治变动对政府系统的影响最为直接(战争、国际危机、政体变更、政权交替等)。
2.经济动力:经济体制的变化、经济政策的变化、经济贫困和萧条、财富分配格局的变化等3.意识形态动力:对领袖思想的不同态度、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再认识等。
4.社会动力:阶级、阶层关系的变化、社会的权力再分配、社会流动性、识字率的增长等。
5.人口动力:人口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政府系统形成压力、城市化等。
6.文化动力:新观念和新意识的出现、新技术的采用、利益需求。
(二)行政改革的内部动力内部动因是行政系统内部所引起的改革动力,包括行政组织的演化、组织分工的细化、行政权力的异化、行政文化的僵化等。
行政改革的阻力主要来自公共行政系统的内部。
改革是利益的再分配,行政改革所涉及的行政系统内部组织和人员的利益受损,是行政改革遇到阻力的主要原因。
三、行政改革的策略从行政改革的方式上看,自上而下的、自下而上的和上下结合的改革策略。
就改革的步骤而言,行政改革有“投石问路”式、“一步到位”式、“分步实施”式的改革策略。
浅谈我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趋势作者:孙国良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23期【摘要】行政改革是政府为适应环境发展而做出的内部结构调整和职能转变的过程。
在外部改革环境压力的作用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行政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并在借鉴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摸索出来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道路。
未来我国的行政改革将会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和民主政治的推动下保持持续改革的自觉性;同时,在改革价值多元化的前提下,凸显社会公平与公正价值理念;在行政改革的内容方面,将会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行政权力和组织结构调整。
【关键词】行政改革;社会公正;公共服务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财政危机、信任危机和管理危机等内外因素的推动下,大多数国家都先后掀起了声势浩大的行政改革运动。
概括起来,其内容基本上都涉及到政府职能转变、组织结构变革、管理理念和方式创新等方面,目的是建立起适应人类社会新的历史阶段的政府职能体系。
虽然行政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每个国家行政改革有着不同的内容和模式,但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各国行政改革实践来看,一些先进的理念和经验正在被其他国家学习和借鉴,并逐渐形成一种引领我国行政改革发展的趋势。
一、行政改革的特点分析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七次大的行政机构改革,在推进依法行政、政务公开,建立民主参与制度,加快电子政务发展,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务员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改变了落后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
这些重大改革,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促进了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也积累了丰富的改革经验。
具体来讲,我国的行政改革主要具有以下特点:(一)科学理论的指导性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民营化改革和重塑政府运动之所以取得了瞩目成就,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这些改革的背后有着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比如公共选择理论、企业家政府理论和治理理论等。
论我国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内容摘要】公共行政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而行政的环境又总是处在不断变化之中的。
实现已扩展能力和提高效率为取向的行政发展,其基本途径是行政改革。
行政改革是对公共行政从结构、功能、过程到制度、文化和行为方式诸方面进行变革,最终导致公共行政从传统向现代化转化的过程。
作为行政发展手段的行政改革和作为行政改革目的的行政发展,都不是盲目的、想当然可以推进的,而是必须遵循其内在客观规律的。
自1978年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展开了全面的改革。
在24年的改革进程中,中国的行政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初步形成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新的行政体制。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人体化三步走一、行政改革的内涵与本质(一)西方学者对行政改革含义的解释和分析关于行政改革的内涵,行政学家曾做过种种不同的解释。
美国学者蒙哥马利从强调与政治的密切关系出发,认为行政改革是一个政治过程,是指调整行政机构与社会其他要素之间的关系或者行政机构内部关系,改革的目标也随政治情势的不同而不同。
1另一位美国学者赫伯特·考夫曼则指出:行政改革就是“大规模地创立新行政机构,将旧机构重新组合,废弃过时机构并将其职能分配给其他机构,对现存机构的自主程度加以改变,以及诸如此类的结构方面的改变”2。
1转引自任晓:《中国行政改革》,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地15 页。
2[美]赫伯特·考夫曼:《对行政改组的一些看法》,载[美]R.J.斯蒂尔曼编著;《公共行政学》下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183页。
弗雷德里克·C.莫舍认为,行政改革是使行政机构与周围环境相适应的一种努力,是克服机构过时的一种努力,以及使机构回到“正常平衡”的一种尝试,是每间隔一段时间就会重复发生的改组行为。
1而菲律宾学着则博采众家之说的基础上,对行政改革的概念作了概括,在他们看来,亚洲地区发展中国家行政改革的主要目的是支持国家实现发展目标。
国家开放大学行政管理学1到8章的内容总结1.公共行政学,公共行政学生研究公共组织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的规律的交叉与综合性科学。
2.组织文化,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步形成的全体公共组织成员所共同信奉和遵守的价值观,并支配他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3.政府职能,政府职能是指政府在国家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应起到作用。
4.市场失效,市场失效时指因为市场局限性和缺陷所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或无效率,并且不能解决外部经济与外部不经济的问题以及社会公平问题。
5.行政体制,行政体制指政府系统内部行政权力的划分、政府机构的设置以及运行等各种关系和制度的总和。
6.地方政府体制,地方政府体制是地方政府按照一定的法律或标准划分的政府组织形式。
7.行政区划体制,行政区划体制是指根据一定的原则将全国领土划分为若干部分和若干部分和若干层次的管理区域,并设置相应的行政机关的组织体制。
8.层级制,层级制又称分级制,是指公共组织在纵向上按照等级划分为不同的上下节制的层级组织结构,不同等级的职能目标和工作性质相同,但管理范围和管理权限却随着等级降低而逐渐变小的组织类型。
9.机能制,机能制又称职能制,是指公共组织在横向上按照不同职能目标划分为不同职能部门的组织类型。
10.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11.管理幅度,管理幅度是指领导机关或领导者直接领导下属的部门或成员的数额。
12.行政领导者,行政领导者是指在行政系统中有正式权威和正式职位的集体或个人。
13.委任制,委任制,亦称任命制,是指由立法机关或其他任免机关经过考察而直接任命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4.考任制,考任制是指由专门的机构根据统一的、客观的标准,按照公开考试、择优录取的程序产生行政领导者的制度。
15.人事行政机关,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16.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是指在一定范围内能够作为生产行要素投入社会经济活动的全部劳动人口的总和。
一、当代中国的行政改革与发展历程建国以来,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我国政府一直进行着行政改革的实践。
自1949年到现在,我国行政改革的进程总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保持传统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49年至1978年)。
这一阶段的改革本质是适应传统计划经济的需要来建构政府体制,是对传统行政体制进行修修补补式的改造。
第二阶段是重塑政府体制的行政改革阶段(从1978年至今)。
这一阶段行政改革本质是适应发展社会主义新经济体制的需要,尤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而进行的重塑政府体制的改革。
下面就第二阶段的行政改革历程进行分析和介绍。
(一)1982年的行政改革从1978年至1981年,随着党和政府的工作重点转移和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行,我国恢复了过去撤并的行政机构,并增设了一些新的机构。
国务院部门迅速膨胀起来,至1981年,国务院工作部门增加到100个,达到了建国以来机构设置的最高峰。
机构臃肿、层次繁多、互相扯皮、人浮于事等问题曰益突出。
与此同时,过去遗留下的领导职务终身制、干部队伍老化等问题也日益严重。
从1982年开始,中央开始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规模较大的行政改革。
改革的主要措施有:在中央,按干部“四化”方针选拔干部进入领导班子,减少副职,裁并政府工作部门;废除了实际存在的领导干部终身制,开始建立正常的干部离退休制度;下放经济管理权限、财政收支权限、人事管理权限。
在地方,各级政府主要推行了调整领导班子、精简机构、紧缩人员编制等改革。
除此之外,地、市、州政府积极试行地、市合并,实行市领导县的体制。
农村基层政府改变农村人民公社、政社合一体制,建立乡人民政府。
1982年机构改革的主要成果是:提出了干部的“四化”方针,在解决干部队伍老化和领导职数过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并将这一原则写入了宪法。
这一阶段的改革为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铺平了道路,为此后的行政改革积累了经验,对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