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_测量与操作化
- 格式:ppt
- 大小:1.06 MB
- 文档页数:71
社会学研究方法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作为一种认识社会现象的活动,社会研究必然会涉及对社会现象进行测量的问题。
社会研究的资料以及社会研究成果的质量,都直接与测量的质量紧密相连,因此社会研究者必须高度重视测量的工作。
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一、测量(Measurement):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某种物体或现象所具有的属性或特征用数字或符号表示出来的过程。
作用: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水平。
二、测量的四个要素1、测量客体:即测量的对象。
用数字或符号来进行表达、解释和说明的对象。
桌子“测量谁”2、测量内容:测量客体的某种属性或特征。
桌子——高度“测量什么”3、测量法则:用数字和符号表达事物各种属性或特征的操作规则。
将桌子放置在水平的地面上,然后用直尺从地面垂直地靠近桌面的边缘,桌面所对应的直尺上的刻度就是桌子的高度。
“怎么测”4、数字和符号:用来表示测量结果的工具。
120厘米、110厘米“如何表示”三、社会现象的测量测量在自然科学研究中应用十分广泛,十分成熟,但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就相对落后一些,形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现象的特殊性、社会测量的特殊性是其中非常重要的原因。
1、人一方面作为测量的客体或对象,而另一方面又作为测量过程的主体,因而给社会现象的测量带来了无法回避的主客观矛盾。
2、社会测量的内容常常是社会中人们的行为,以及由人们的行为所构成的各种社会现象。
3、在社会科学中,由于测量的对象十分复杂,因而测量的量化程度比较低,可重复性也比较差。
四、测量层次(尺度)1、定类测量(nominal measurement) :本质是一种分类体系,将调查对象的不同属性或特征加以区分,标以不同的名称或符号,以确定其类别。
数学特征:等于、不等于属性:对称性和传递性举例:性别(男、女)2、定序测量(ordinal measurement):按照某种逻辑顺序将调查对象排列出高低或大小,确定其等级及次序。
数学特性:大于、小于属性:对称性、不对称性、传递性举例: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3、定距测量(interval measurement):不仅能够将社会现象或事物区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的等级,而且可以确定它们相互之间的间隔距离和数量差别。
第五章测量与操作化第一节测量的概念与层次一、什么是测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对于测量并不陌生。
比如,人们总是在用人体自身的各种器官去对外部世界进行测量:眼睛在测量物体的大小、颜色、形状、空间距离;耳朵在测量各种声音的高低、方向、含义;鼻子在测量各种气体的味道;皮肤在测量周围的温度。
由于人体器官的测量能力十分有限,而且测量的结果也不够精确,因而人们在科学研究中发明了许多专门的测量仪器,规定了各种测量的特定程序,创造了许多规范的测量方法,极大地提高了测量的水平和效果。
人们不仅有了米尺、磅秤这样一些基本的测量物体长短、高低、大小、轻重的工具,还发明了温度计来精确测量大气的温度、水的温度和人体的温度,发明了望远镜来测量宇宙中不同行星之间的距离,发明了显微镜来测量人眼所无法看到的血液中的红白细胞的数目。
在社会研究中,人们也进行着另外一些形式的测量。
比如,用人口登记的方法来测量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和人口结构;用电话访问的方法来测量人们对不同政党候选人的支持率;用自填问卷的方法来测量大学生们所具有的择业倾向等等。
虽然各种各样的测量在测量的内容、方式等方面千差万别,但它们在一些最本质的方面却完全一致。
这些最本质的方面,就是测量所具有的科学的内涵。
那么,究竟什么是测量呢?美国学者史蒂文斯(S.S.Stevens)认为,测量就是依据某种法则给物体安排数字(Guy, Edgley, Arafat, & Allen, Social Research Methods, Allyn and Bacon, Inc, 1987)。
这一定义被许多社会科学研究人员所采用。
在此基础上,本书中则用下述定义来进一步解释测量的含义:所谓测量(measurement),就是根据一定的法则,将测量的主要作用,在于确定一个特定分析单位的特定属性的类别或水平。
它不仅可以对事物的属性做定量的说明(即确定特定属性的水平),同时,它也能对事物的属性做定性的说明(即确定特定属性的类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