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物总量控制
- 格式:pdf
- 大小:853.40 KB
- 文档页数:55
关于“十三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改革的思考2015.12从理论上讲,只有对环境质量和影响终端产生均质影响的污染物才能实行总量控制,如造成酸雨的二氧化硫和产生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
实践中,在我国实施的总量控制是指对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设定五年减排控制目标,然后自上而下层层分解到地方,每年进行考核这样一个指令性控制模式。
目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已经成为我国一项重要的环境法律制度。
在过去10年,总量控制对削减污染物排放、遏制环境质量退化、建立政府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等起到了积极而有效的作用。
但是,现行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也存在着许多问题,特别是随着公众对环境质量民生需求上升,“十三五”时期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亟需面向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进行改革。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历程分析1988年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提出,同时实行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
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要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立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和定期公布制度”,标志着我国污染物排放管理开始由浓度控制向浓度控制和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
我国的总量控制制度从形成到目前已经历4个五年规划,经历了不断探索、逐步发展的过程,实施成效明显。
“九五”期间总量控制制度正式起步我国通过《“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要求废气或废水中排放的烟尘、二氧化硫、粉尘、化学耗氧量、石油类、氰化物、砷、汞、铅、镉、六价铬和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12项指标实现排放总量下降10%~15%的目标,并明确提出了“一控双达标”的考核目标,即2000年全国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目标,47个重点城市实现环境功能区达标和全国工业企业排放达到污染物排放标准。
在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的情况下,减排目标基本完成。
但这一时期我国的环境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转变,环境污染随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同步高速增长,不仅使环境状况在20世纪90年代全面恶化,而且积累下来大量的环境问题。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简介水环境一、水污染指标1理化指标:水温、色度、臭、浊度、透明度、PH值、残渣、矿化度、电导率、酸度、碱度和二氧化碳。
2、无机阴离子:硫化物、氰化物、硫酸盐、硼、游离氯和总氯、氯化物、氟化物、碘化物。
3、营养盐及有机污染综合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磷、凯氏氮、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
4、金属及其化合物:银、铝、砷、钡、铍、铋、镉、钴、铬、铜、汞、铁、锰、镍、钼、铅、锑、硒、锌、钒、钾和钠及钙、镁。
5、有机污染物:挥发性酚、苯胺、可吸附有机卤素、总有机卤素、石油类、有机质和特定有机物(笨系物、甲醛、有机磷农药和阴离子洗涤剂等、。
二、水污染总量指标1、现已实施的:COD2、十二五期间:COD 氨氮三、COD1 COD勺意思⑴字面意思:即Chemical Oxygen Dema nd 化学需氧量⑵广义的:是指水体中易被强氧化剂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结果折算成氧勺量(以mg/L 计、。
COD勺测定方法主要以氧化剂的类型来分类,最常见的是重铬酸钾法(Dichromate Method)和高锰酸钾法(Dermanganate Method),前者在欧美国家多为采用,后者在日本广为采用。
国外也有用高锰酸钾、臭氧、羟基作为氧化剂的方法体系。
COD的定量方法因氧化剂的种类和浓度、氧化酸度、反应温度及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同样条件下也会因水体中还原性物质的种类与浓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氧化程度。
因此,对于COD来说,它并不是单一含义的指标,随着测定方法的不同,测定值也不同,它是水体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性指标。
⑶我国的规定:是指在强酸并加热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GB383—88)。
(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的,称为高锰酸盐指数)2、化学需氧量是表征水体中还原性物质的综合性指标。
10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针对工程分析、环保治理措施及环境影响预测和分析的结果,贯彻清洁生产的原则,结合当地环保部门的管理要求确定该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分析确定本项目废气、废水污染物和固废排放总量的控制平衡方案,为环境主管部门提供监督管理的依据。
10.1 总量控制目的和原则贯彻落实国家和江苏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划是实现仪征市环境保护目标的重大举措之一。
由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的转变标志着我国环境保护工作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实施总量控制将促进资源、能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施总量控制可以较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协调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行。
本项目建设地点位于仪征市经济开发区科研三路以西、弘润机电以东、仪泗河以南(原扬州市乐业机械科技有限公司占地范围内),属于扩建。
依据《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和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有关规定,该建设项目必须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取得排污指标方可进行生产。
总量控制的原则为:(1)建设项目建成投产后污染物排放必须达到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
(2)污染物排放总量必须满足当地区域环境质量达标或区域总量控制的要求。
(3)生产工艺及污染治理措施符合清洁生产的要求。
10.2 总量控制因子根据《江苏省排放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技术指南》及《江苏省排放污染物总量控制暂行规定》,结合拟建工程的排污特征,确定本项目总量控制(考核)因子为:水:COD、SS、氨氮、TP、TN;(接管考核量)大气:烟(粉)尘、VOCs(含NMP)、SO2、NO x;(NMP无现行有效监测手段,因此以VOCs申请总量监管)固废:固体废物综合处置量。
10.3 排污总量及申报指标根据项目情况,本次扩建项目实施前现有项目已获得总量并符合相关要求,现有项目无需增加总量,因此本次评价不再列入现有项目总量分析,而是仅列出本次扩建项目总量,本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见表10.3-1。
10污染物总量控制分析10.1总量控制基本原则、规划和对象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我国环境保护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考核各级政府和企业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重要指标,也是改善环境质量的具体措施之一。
其原则是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某一限度之内。
总量控制方案的确定,应在考虑区域总量控制目标及当地环境质量、环境功能和环境管理要求的基础上,结合项目的实际条件和污染控制措施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
目前,国家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本程序是:由各级政府层层分解、下达区域控制指标,各级政府再根据辖区内企业发展状况和污染防治规划情况,给企业分解、下达具体控制指标。
“十三五”期间国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规定,“十三五”期间国家对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四种主要污染物实行排放总量控制计划管理。
本项目无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废气排放,因此无需申请总量。
废水经过处理后排入城市污水管网,需申请总量:C0D:0.61t/a;氨氮:0.029t/ao10.L2总量控制的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已成为中国环境保护的一项重要举措,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将有利于对区域污染综合防治进行总体优化,有利于推动区域污染源合理布局,从而有计划、有目标地控制环境污染。
总量控制注重环境质量与排放量之间的科学关系,个别污染源的削减与环境质量的关系,因此总量控制的最终目的是实现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保护目标。
总量控制分析应以当地环境容量为基础,以增加的污染物排放量不影响当地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不对周围地区环境造成有害影响为原则。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条例》第三条明确规定:建设产生污染的建设项目,必须遵守污染物排放国家标准和地方标准;在实施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区域内,还必须符合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要求。
进行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针对影响环境变化的项目,确保环境保护预防性措施的统一性,在影响环境变化的项目实施前,充分调查、描述和评价其对环境的影响。
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措施在经济发展的大力推动之下,工业化水平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升,但是生态环境所面对的压力却越来越大,这也是导致环境污染情况日渐加重的主要原因。
这不但会导致区域生态环境呈现出恶性循环的状态,同时还会影响到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
本文主要针对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控制措施进行探究,这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有重要作用,同时也可促使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得以顺利实现。
标签:环境保护;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控制措施现在社会已经全面提高对环境污染问题的重视程度,人类是环境污染问题出现的主要来源。
在长期的生存与发展中所制造的污染会对自然环境系统承载以及修复能力造成严重破坏,最终导致恶劣的环境污染现象。
这要求我们必须针对自然环境的循环系统进行修复,进而促使其恢复到正常水平后有效防止其恶劣的发展。
将更好的生活环境提供给人民群众。
有效提升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以及生活质量。
一、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必要性1.环境污染现状和环境质量的内在要求近十年来经济的发展速度相当迅猛,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可对其进行直观体现,但是工业垃圾以及工业废弃物也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恶化的趋势。
污染物会对环境质量造成严重影响,并且对环境污染的状况进行不断加剧,现阶段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以及生活水平都已经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对生活环境质量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污染现象可以说是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建设所不可避免的一种问题,甚至已经严重超出环境的正常承载能力。
所以环境污染物会在总体上呈现出指数不断下降的趋势。
结合实际实现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有效控制,是生态环境发展工作所必须满足的要求,这也是未来环境污染治理工作所必须满足的条件。
2.国家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明确规定要求我国在逐年增加对环境管理和保护的相关规定和条例,并制定了众多有针对性的环境保护制度,还严格仔细地根据环境的现实情况,综合多种因素制定了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的标准,以及环境所能承受的污染物浓度标准。
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范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环境保护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其目的在于通过对污染物排放的总量进行限制和管理,有效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和生态环境。
本文将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规范进行详细阐述。
一、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意义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不断增加,给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
首先,有助于改善空气质量。
通过限制污染物的排放总量,可以降低空气中有害物质的浓度,减少雾霾、酸雨等恶劣天气的发生频率,提高大气环境的质量,让人们能够呼吸到更清新、健康的空气。
其次,有利于保护生态系统。
大气污染物会对土壤、水体、植被等生态要素产生负面影响,破坏生态平衡。
总量控制能够减轻这些损害,促进生态系统的恢复和稳定。
再者,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严格的排放控制促使企业采用更先进的清洁生产技术和污染治理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二、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主要污染物大气污染物种类繁多,常见的需要进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主要包括二氧化硫(SO₂)、氮氧化物(NOₓ)、颗粒物(PM)、挥发性有机物(VOCs)等。
二氧化硫是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主要来源于燃煤发电厂、工业锅炉等燃烧过程。
氮氧化物主要包括一氧化氮(NO)和二氧化氮(NO₂),汽车尾气、工业生产中的高温燃烧等是其主要排放源。
颗粒物包括可吸入颗粒物(PM₁₀)和细颗粒物(PM₂₅),其来源广泛,如工业粉尘、建筑扬尘、机动车尾气、秸秆焚烧等。
挥发性有机物是形成臭氧和细颗粒物的重要前体物,主要来自化工、涂装、印刷等行业。
三、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原则在实施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时,应遵循以下原则:1、科学性原则总量控制目标的确定和控制措施的制定应基于科学的研究和监测数据,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容量、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污染物浓度与总量控制管理1 定义1.1浓度控制的含义浓度控制是指以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的方法体系。
其核心内容为国家环境污染物排放标准。
此外,还有不同行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省级污染物排放标准。
中国以往的环境管理政策一直是以浓度控制为核心的,至今仍然是中国污染控制的基础与主要方面。
例如,中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排污收费是依据污染物浓度排放标准来进行收费的,/三同时和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也都是以浓度排放标准为主要评价标准。
1.2 总量控制的含义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它包含了三个方而的内容:一是排放污染物的总量;二是排放污染物总量的地域范围;三是排放污染物的时间跨度.通常有三种类型:目标总量控制、容量总量控制和行业总量控制.目前我国的总量控制基本上是目标总量控制。
这里的时段可以是10年、5年、1年、1季或者1月;区域可以是全国、大区或流域、省,也可以是城市或城市内划定的区域,但一般为地理上的连续区域。
因此,以下两个总量控制的定义属于规划或技术层次。
(1)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是针对某一划定的控制区域,为实现某一给定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计算出该区域所有污染源的允许排放总量,并将其合理地分配到各个现有污染源;然后通过控制这个总量,也就是每一个污染源所分配到的允许排放量,来达到该区域预期的大气环境质量目标。
(2)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就是根据水环境或区域环境目标的要求,预先推算出达到该环境目标所允许的污染物最大排放量,然后再通过优化计算将允许排放的污染物指标分配到各个区域,再根据区域中各个工厂不同的地理位置、技术水平和承受能力协调分担治理污染物的责任。
目标总量控制是指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依据历史统计资料、根据环保目标要求和技术经济水平,确定各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一种总量控制方法,即主要是根据环境目标来确定总量控制指标。
对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发展及建议的探讨摘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作为一项污染防治制度,从形成到目前已历经3个五年规划。
“十一五”期间突破了有总量、有控制的制度关键,实施成效明显。
但其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定问题,引起了环保系统内外较多的争议。
本文介绍了我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的基本方法及发展建议。
关键词: 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基本方法;建议一、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概念及现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条件下,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限制,其总量控制目标可以按环境容量确定,也可以将某一时段排放量作为控制基数,确定控制值。
近年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越来越强调总量控制的倒逼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经济发展的宏观调控促进作用,这符合国家发展宏观需求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基于行业宏观调控的总量因子(如COD)选择往往不一定是环境质量超标的定类因子,受到发展阶段、经济转型等因素影响,总量减排仍然处于守势,表现为抵消了污染物的新增量,但尚未取得全局性突破,没有表现为区域性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区域、流域的环境状况不佳,城市、区域、水域的环境容量难以准确定量。
因此,国家在制定总量控制目标时,将总量减排潜力作为主要考虑因素,环境质量因素作为次要因素。
部分区域的目标总量指标与环境容量并未直接挂钩,污染控制偏重排放量控制和治污工程建设,并未明确指向与环境质量特别是与人群生活息息相关的城市水体和空气质量改善。
“十一五”期间,在国家和区域大尺度层面,总量减排和环境质量改善协同作用表现得不十分突出。
二、总量控制的基本方法(1)容量总量控制。
按照受污染环境的保护目标和容量确定环境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该目标规划分配污染源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
环境容量:在污染物浓度不超过环境标准或者基准的前提下,某地区所能允许的最大排放量。
谈如何做好环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工作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治理措施,人们的环保意识逐步增强,环境也得到了一定改善。
但是丛总的情况来看,污染物排放仍然很严重,控制只是暂时性的降低污染浓度,但是源头上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成效甚微。
因此,必须加强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并作为环保工作的关键任务,采取积极的对策予以解决。
标签:环境;污染;控制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社会在进步发展的同时,环境污染和产生的污染物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
为此,国家、省、市县环保部门先后出台有关污染物控制策略,并实施积极有效的污染物总量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污染物肆意排放,污染源日益增多的现状,初步制止了环境日益恶化的趋势,环境得到了一定改善。
但是丛总的情况来看,污染物排放仍然很严重,控制只是暂时性的降低污染浓度,但是源头上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成效甚微,有的地区污染物总量严重超标。
因此,必须加强污染物的总量控制,并作为环保工作的关键任务,采取积极的对策予以解决。
一、正确认识污染物总量控制的意义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指在一定范围和区域内采取一定的控制措施,将这一区域范围内的污染物总量,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控制在一定数量内,已达到环保要求,保证生产生活健康有序。
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主要是对化工企业等产生污染源的地方对污染源就行有效控制,从源头上解决和控制污染问题。
比如严格要求企业污染排放标准达标,查处违法排放污染物行为,以此约束和控制污染物产生总量。
通过制定和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方案,对企业污染物达标才可以进行工作和排放,否则不予开工生产,这样更有利于各污染企业按照标准进行排放,便于管理,企业也好执行,从而有利于污染物排放的总量控制。
二、当下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现状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工业的迅猛发展,工业的快速膨胀发展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和重视。
污染物排放主要分为空气污染物排放,水污染物排放、固体废物与城市垃圾的排放和噪声、振动与其他公害的排放四大类。
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简介水环境一、水污染指标1、理化指标:水温、色度、臭、浊度、透明度、PH值、残渣、矿化度、电导率、酸度、碱度和二氧化碳。
2、无机阴离子:硫化物、氰化物、硫酸盐、硼、游离氯和总氯、氯化物、氟化物、碘化物。
3、营养盐及有机污染综合指标:溶解氧、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总有机碳、磷、凯氏氮、总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和氨氮。
4、金属及其化合物:银、铝、砷、钡、铍、铋、镉、钴、铬、铜、汞、铁、锰、镍、钼、铅、锑、硒、锌、钒、钾和钠及钙、镁。
5、有机污染物:挥发性酚、苯胺、可吸附有机卤素、总有机卤素、石油类、有机质和特定有机物(笨系物、甲醛、有机磷农药和阴离子洗涤剂等)。
二、水污染总量指标1、现已实施的:COD2、十二五期间:COD 氨氮三、COD1、COD的意思⑴字面意思:即Chemical Oxygen Demand 化学需氧量⑵广义的:是指水体中易被强氧化剂氧化的还原性物质所消耗的氧化剂的量,结果折算成氧的量(以mg/L计)。
COD的测定方法主要以氧化剂的类型来分类,最常见的是重铬酸钾法(Dichromate Method)和高锰酸钾法(Dermanganate Method),前者在欧美国家多为采用,后者在日本广为采用。
国外也有用高锰酸钾、臭氧、羟基作为氧化剂的方法体系。
COD的定量方法因氧化剂的种类和浓度、氧化酸度、反应温度及时间等条件的不同而出现不同的结果。
另一方面,在同样条件下也会因水体中还原性物质的种类与浓度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氧化程度。
因此,对于COD来说,它并不是单一含义的指标,随着测定方法的不同,测定值也不同,它是水体中受还原性物质污染的综合性指标,主要是水体受有机物污染的综合性指标。
⑶我国的规定:是指在强酸并加热条件下,用重铬酸钾作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氧化剂的量,以氧的mg/L来表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规定,GB3838—88)。
(以高锰酸钾为氧化剂的,称为高锰酸盐指数)2、化学需氧量是表征水体中还原性物质的综合性指标。
污水达标排放与污染物总量控制1 引言浓度控制是指以控制污染源排放口排出污染物的浓度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
总量控制是指以控制一定时段内一定区域内排污单位排放污染物总量为核心的环境管理方法体系[1] 。
污染源达标排放属于浓度控制范畴;污染物总量控制属于总量控制范畴。
2000 年之前我国的“排污收费”、“三同时”、“环境影响评价”等都是以浓度排放标准为主要评价标准,2000 年以后,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后,环境管理是以浓度排放标准和总量控制为评价标准的,并且要求污染物排放总量逐年减少[2] 。
对于存在环保欠账的机械行业某老企业来说,污染源达标排放和污染物总量减排控制要求给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更严峻的挑战。
对于污水国控企业而言,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2 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内涵2.1 有助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环境保护责任是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
人们开始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从各个方面着手保护环境。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员,理应承担起相应的环境保护责任。
这一责任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产品绿色化,二是保护和治理环境。
而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这也是为企业进行污水治理工作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因此,企业对污水进行治理,实现污水达标排放和重点水污染物总量控制是对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非常重要的。
2.2 有助于企业防范环境法律风险国家在环境保护法和水污染防治法对水污染物超标排放或超过水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法律责任都进行了明确规定,上级部门和母公司也将水重点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排放总量作为绩效考核指标。
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企业违法排放污染物的,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处罚外,还规定了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业、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