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关于印发《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14]197号)
- 格式:pdf
- 大小:305.41 KB
- 文档页数:9
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程序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武汉市环境保护局•【公布日期】2015.02.16•【字号】武环〔2015〕15号•【施行日期】2015.02.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正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程序的通知武环〔2015〕15号各区、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武汉化学工业区安环局,各分局,各相关单位:近年来,我市各级环保部门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采取建设项目新增污染物“等量替代”和“减量替代”倒逼机制,全市及部分区域污染治理效果明显,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等主要污染物,以及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和重点重金属污染物(以下统称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总体上得到控制。
2014年底,环保部印发了《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4]197号,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要求将重点污染物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为进一步厘清职责、规范审核流程,根据《暂行办法》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建设项目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程序和要求如下:一、建设项目重点污染物总量指标审核流程包括提出总量控制指标、制定替代削减方案、下一级部门初审、主管部门审核。
二、提出总量控制指标。
总量控制指标由建设单位组织环评机构提出,并作为建设项目环评文件的重要内容。
总量控制指标应充分考虑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规模、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治理水平等因素。
环评文件按规定需经专家审查和评估的,专家审查和评估意见应包含总量控制指标的合理性评价内容。
需实行重点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建设项目的范围,除不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理厂外,亦暂不包括污水进入城镇污水处理厂的非工业项目。
省环保厅有新规定的,按有关要求执行。
三、制定替代削减方案。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和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和管理工作,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中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和管理工作。
第三条主要污染物指的是污染环境比重较大,对人体健康及环境造成较大损害的污染物。
第二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第四条申请建设项目应提交详细的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其中包括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排放路径、治理设施等信息。
第五条环保部门依法对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评估,并审核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第六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应充分考虑建设项目的特点、地理环境以及当地环境容量,确保环境质量不会出现恶化。
第七条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应依据国家和地方相关规定,设置合理的排放限值。
第三章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第八条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应作为项目环评的一个重要指标,要求环评报告中明确列出排放总量指标及控制措施。
第九条建设项目批准后,应按照环评报告中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进行施工和运营。
第十条环保部门应加强对建设项目的监督检查,确保建设项目按照排放总量指标进行环境保护工作。
第十一条建设单位要定期向环保部门报送排放总量指标执行情况,并如实上报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
第十二条环保部门应建立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监测体系,对排放数据进行监测和统计,并及时通报相关部门和公众。
第四章法律责任第十三条对于违反本办法规定的行为,环保部门有权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
第十四条对于故意伪造或提供虚假资料,以及隐瞒、篡改主要污染物排放数据的建设单位,环保部门有权吊销其环境审批和行政许可,追究法律责任。
第五章附则第十五条本办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的有关文件与本办法不一致的,以本办法为准。
第十六条本办法解释权归环保部门所有。
总结:本办法的实施旨在规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和管理工作,保护环境,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的补充通知正文:----------------------------------------------------------------------------------------------------------------------------------------------------北京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的补充通知京环发〔2016〕24号各区环保局、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环保局:按照环境保护部《关于印发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环发〔2014〕197号)要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需先行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自2015年7月本市实施《关于转发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京环发〔2015〕19号)以来,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措施对控制排放新增污染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经研究,现就本市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和管理有关工作补充通知如下:一、关于执行污染物排放总量前置的建设项目。
除城镇(乡、村)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含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和处置厂)、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厂等建设项目外,按照法律法规要求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审批并纳入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范围的建设项目,均需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二、关于可替代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来源。
近三年来采取实际减排措施形成的减排量(即2013年以来形成的减排量,减去审批建设项目已经使用的减排量,剩余部分可用于2016年建设项目的可替代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以后各年往后滚动),其中减排措施包括减排核定的减排量以及《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和《北京市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中通过改善环境质量形成的减排量。
涉及民生和城市基础设施等重大建设项目也可预支拟采取减排措施的减排量,拟采取的减排措施需列入各区年度减排计划,且预支的减排量须在下一年度所在区的可替代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中进行核减。
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定及管理暂行办法附件4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定及管理暂行办法(送审稿)第一条(目的和意义)为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行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规范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定及管理,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4〕38号)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定义)排污权是指排污单位经核定、允许其在一定期限内排放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
种类为国家作为约束性指标进行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和地方实施总量控制的特征污染物,数量为年允许排放污染物的量。
第三条(适用范围)经财政部、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确认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自行确定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地区(以下简称试点地区)的主要污染物排污权核定及管理,适用本办法。
其他地区可参照执行。
第四条(核定对象)地方环境保护部门按照各省排污许可证管理权限,对依法依规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排放工业废气、废水的排污单位,集中供热设施生产运营单位,集中式污水处理厂等,核定排污权;对未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基于总量控制要求,应对其核算排污权,在排污单位取得排污许可证前暂缓下达。
排污权以排污许可证形式予以确认。
鼓励各地对排放废水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放医疗废水、垃圾渗滤液的企事业单位等核定排污权。
对移动源、分散式生活源、非规模化畜禽养殖农业源,暂不核定排污权。
第五条(区域控制)排污单位排污权原则上每五年核定一次,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五年规划相衔接,并确定年度允许排放污染物的量。
第六条(核定原则)环境保护部门要以改善环境质量、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为目标,以满足国家或地方污染物排放标准为基本要求,公平、公开、公正地核定主要污染物排污权。
同一省域范围内同一行业的排污权核定采用同一技术方法。
现有排污单位的排污权,采用排放绩效、排污系数或标准定额等方法予以核定,结果大于环境影响评价批复总量指标的,按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确定。
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办发〔2014〕2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一)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不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审核与管理。
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十二五”期间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氮和地方实施总量控制的特征污染物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排放主要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审批前,须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三)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应与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相挂钩,对未完成上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地区或企业,暂停新增相关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四)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应包含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内容,明确主要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规模、资源能源消耗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要求等,提出总量指标及替代削减方案,列出详细测算依据等,并附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总量指标、替代削减方案的初审意见。
二、审核程序(一)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按照环评审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
省级及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由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
与国家签订总量减排目标责任书的中央企业建设项目,中央企业须同时出具总量指标、替代削减方案的初审意见。
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4]197号为规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根据《“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国发〔2011〕26号)、《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发〔2013〕37号)、《2014-2015年节能减排低碳发展行动方案》(国办发〔2014〕23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一)本办法适用于各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建设项目(不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审核与管理。
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十二五”期间为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重点重金属污染物、沿海地级及以上城市总氮和地方实施总量控制的特征污染物参照本办法执行。
(二)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排放主要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在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以下简称环评文件)审批前,须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三)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应与总量减排目标完成情况相挂钩,对未完成上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的地区或企业,暂停新增相关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
(四)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应包含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内容,明确主要生产工艺、生产设施规模、资源能源消耗情况、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监管要求等,提出总量指标及替代削减方案,列出详细测算依据等,并附项目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的有关总量指标、替代削减方案的初审意见。
二、审核程序(一)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按照环评审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环境保护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由项目所在地省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
省级及地市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由下一级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出具初审意见。
自治区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为规范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工作,严格控制新增污染物排放量,根据《环境保护法》、环保部《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4】197号)、自治区人民政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暂行办法》(新政办发【2015】164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办法。
一、总体要求(一)环境保护部、自治区环保厅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不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厂等污染治理工程项目),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审核与管理,适用本办法。
各地、州、市、县环保局负责审批的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的审核与管理,参照本办法执行。
主要污染物是指国家、自治区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污染物。
(二)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审批的前置条件。
排放主要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在向具有审批权限的环保部门报送环评文件前,须取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
(三)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管理要与排污许可管理、排污权交易管理有机结合。
(四)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审核及管理应与总量控制目标完成情况相挂钩,对未完成上一年度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区或企业,暂停其新增相关污染物排放建设项目的总量指标审核,相应暂停其环评审批。
根据环境保护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试行)》(环发[2015]169号)及自治区有关规定,对实施区域限批、暂缓审批环评文件的建设项目,相应暂停该建设项目的总量指标审核。
(五)建设项目环评文件应包含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内容,提出总量指标需求及来源方案,并列出详细测算依据及过程等。
项目所在地地州市环保局应当出具该项目总量指标及来源初审意见。
二、审核程序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按照环评审批权限实行分级管理。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表
项目名称:
杭州临安培胜化纤泡料厂年产3000吨再生聚酯(化纤泡料)资源综合利用项目
建设单位:杭州临安培胜化纤泡料厂
杭州市环境保护有限公司
---------------------------------------------------
编制日期:2017年11月
目录
一、建设项目基本情况 (1)
二、建设项目所在地自然环境简况 (7)
三、环境质量现状 (13)
四、评价适用标准 (15)
五、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8)
六、项目主要污染物产生及预计排放情况 (23)
七、环境影响分析 (24)
八、建设项目拟采取的防治措施及预期治理效果 (33)
九、结论与建议 (34)
附图:
附图1 建设项目交通地理位置图
附图2 建设项目卫星图及周围环境关系示意图
附图3 建设项目车间平面布置图
附图4 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照片
附图5 天目山镇环境功能区划图
附图6 临安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图
附件:
附件1 营业执照
附件2 专家咨询意见
附件3 法人身份证复印件
附件4 土地证
附件5 租赁合同
附件6 污水处置协议
附件7 真实性承诺书
图7-1 声源和受声点的实际距离
空气对声波的衰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声波的频率和空气的相对湿度,而与
Aa可直接查表获得。
一般空气吸收衰减忽略不计。
如有多个整体声源,则逐个计算其对受声点的影响,即将各整体声源的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