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大便形状助疾病判断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1
大便异常可能是哪些疾病的信号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去观察自己的大便,认为只要不是便秘就没有必要去关注。
这种想法是错误的,大便可以被看作身体健康的晴雨表,从大便的形状、颜色、性质上,可以发现一些身体上的问题。
1、排出水样的大便健康的大便是条状不粘连、黄色或者黄褐色、微臭的大便,以这种标准为对照物,会发现一些问题。
如果日常生活中自己排出来的大便跟水一样,特别的稀,有可能是急性肠胃炎导致的。
得了急性肠胃炎要积极的治疗,不过症状比较轻微的是可以自愈的,需要在生活中做好调理。
2、排出过于粘稠的大便正常情况下大便是不会太过于粘稠的,起码不会冲厕所的时候冲不干净。
如若冲完厕所以后,依然有少许的大便粘在厕所上,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肠胃健康出现问题了。
要去医院做相关的检查,并且要回忆一下自己的饮食结构,看是不是不合理。
3、排出像羊粪一样的大便羊排出来的粪便是一粒一粒的样子,如果人也排出了像羊粪一样的大便,也是一种不正常的情况。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粪便,是因为粪便在肠道里存留的时间过于长所致,长粪便里的水分被吸收就会变得非常干燥,就会结块。
老年人会经常出现这样的问题,经常坐着不动的年轻人也容易出现这样的问题。
这类人群要注重胃肠动力的提高,养成规律排便的习惯,多吃一些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
4、排出红色或者黑色大便健康的大便是黄色或者黄褐色的,如果排出了红色或者黑色的大便,可能是消化系统出现了问题。
比如胃出血、十二指肠出血,就会让人排出像柏油一样的黑便。
再比如说痔疮,得痔疮的人会排出血便,血丝是附在大便表面的。
还有一种比较严重的情况就是肠癌,也会让人排出黑便或者血便,去医院做检查是很有必要的。
不过,有些食物也会让大便的颜色出现改变,如黑芝麻、火龙果等。
5、排出白色或灰色的大便有些人会排出一些颜色非常浅的大便,一看就不正常,甚至会排出白灰色的大便。
之所以排出这样的大便,可能是胆囊出现了问题,因为胆汁的颜色会让大便的颜色出现改变。
要去医院检查一下胆囊,看有没有出现胆囊方面的疾病,也要去检查一下胰腺,看胰腺有没有受到损伤。
健康问题一看“便”知□文/赵玉遂一提起大便,很多人都会表现出一脸厌恶,恨不得赶紧冲掉,更别说还要仔细观察了。
其实,我们身上的很多健康问题,尤其是消化道疾病,都可以通过大便反映出来。
如果能够正确识别大便,就有可能帮助我们及早发现自身存在的健康问题,从而对疾病能够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人的大便大部分是由水组成的,约占3/4,剩余的1/4为固体物。
固体物中约1/3是细菌,1/3是人体无法消化的植物纤维,另外1/3则是从肠道中脱落的细胞、胆固醇、色素等。
一般来说,正常的大便形状为香蕉形,颜色为黄色或黄褐色,气味微臭,硬度较软,排便次数每天不超过3次,每周不少于3次。
大便的正常形状、颜色、气味及排便次数的改变都有可能是我们的健康出现了问题。
如果大便呈羊屎颗粒状,那说明你已经便秘了,这时你需要多喝水,吃水果蔬菜,补充膳食纤维,以帮助排便;如果大便呈泥状或糊状,这时就考虑各种因素导致的腹泻了,如感染性腹泻、慢性肠炎、药物刺激等,应适当采取措施防止脱水;如果大便细长,就要考虑各类疾病导致的肠道变窄,尤其是痔疮、大肠癌等疾病,需要进一步检查,以明确原因,并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绿色便:一是食物引起的,菠菜、空心菜、地瓜菜、油菜等绿色蔬菜吃多了会将大便染成绿色;二是药物引起的,大黄、芦荟、何首乌等含蒽醌成分的中药制剂可使大便颜色变绿;三是疾病引起的,消化不良如肠道功能失调、肠炎等疾病患者的大便可呈墨绿色,混有脓液,伴有腐臭味。
红色便:红心火龙果、红樱桃、西瓜等食物能使大便变成红色;服用治疗结核病的药物利福平或治疗蛲虫病的药物恩波吡维铵会使大便变成红色;下消化道出血,如小肠、结肠、直肠与肛门出血会引起血便,导致大便呈鲜红色,多见于痔疮、肛裂、肛周脓肿等患者。
黑色便:食用猪血、鸭血、鸡血等畜禽血会使大便变黑,但这种因食物导致的黑便虽黑但无光泽;服用治疗胃病的药物铋剂,补血药铁剂,止泻药用炭,甘草汁等会导致黑便,通常无光泽且隐血试验呈阴性;上消化道出血,大便呈乌黑色糊状,表面有光泽,且隐血试验呈阳性或强阳性。
大便分类法大便分类法大便是人体消化系统中的废物,其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可以反映出身体健康状况。
因此,对大便进行分类和观察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自我诊断方法。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大便分类法及其相关知识。
一、大便的形态分类1. 球状便:外形呈小球状,直径约为豌豆大小。
常见于肠梗阻或肠道狭窄等情况。
2. 硬块便:外形呈不规则块状,质地干硬且难以排出。
常见于缺乏膳食纤维、饮水不足或长期便秘等情况。
3. 蛋黄酱样便:外形呈软块状,颜色呈深黄色或棕色,质地较软但不易成型。
常见于胆汁分泌过多或胰腺分泌功能异常等情况。
4. 稀水样便:外形呈液体状,类似于稀粥或水样。
常见于急性腹泻、消化道感染或食物中毒等情况。
5. 泡沫便:外形呈泡沫状,质地松软且带有气泡。
常见于肠道内菌群失调或消化道功能异常等情况。
6. 粘液便:外形呈软块状,质地较软但不易成型,带有大量黏液。
常见于肠道炎症、过敏反应或肠道感染等情况。
二、大便的颜色分类1. 棕色便:为正常情况下的大便颜色,这是由于胆汁与食物残渣混合后的结果。
2. 黑色便:可能是由于食物中含有铁、铅、硫酸铜等物质所致,也可能是胃肠道出血导致的结果。
3. 红色便:可能是由于直肠或结肠出血所致,也可能是食用染料或食物中含有红色素所致。
4. 白色便:可能是由于胆汁排泄受阻所致,也可能是肝脏疾病或胰腺疾病引起的结果。
5. 灰白色便:可能是由于胆汁排泄不畅所致,也可能是胆管阻塞或胆囊炎等疾病引起的结果。
三、大便的质地分类1. 软便:质地较软,排便顺畅,不会造成过多的压力和不适感。
2. 硬便:质地干硬,排便困难,需要用力或较长时间才能排出。
3. 粘稠便:质地黏稠,容易粘在肛门周围,需要用纸巾或水清洗。
4. 液体便:质地较稀薄,容易造成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等问题。
四、大便的气味分类1. 强烈恶臭:可能是由于消化道菌群失调或食物残渣堆积所致。
2. 腐败味道:可能是由于消化道出血或肠道感染所致。
3. 酸臭味道:可能是由于胆汁分泌过多或胰腺分泌功能异常所致。
宝宝大便可判断疾病观看婴幼儿的大便能够在某种程度上了解孩子消化系统方面的生理状态。
这就为一些疾病的推断供应了线索,同时也为医生的诊断治疗供应了依据。
因此,家长应随时观看孩子的大便状况以猎取健康的信息。
婴幼儿的正常大便,除了新生婴儿之外,颜色均为黄色或淡黄色,形状为软长条或膏状,匀称全都,不带脓血、粘液、泡沫。
与此相反,患病之后的孩子的粪便就会有所变化。
家长应擅长观看和比较,从中发觉问题并且尽快加以解决。
1.蛋花样便。
假如消失蛋花样便,则最大可能为消化系统不正常,如消化不良导致的肠炎,等等。
这种粪便伴随着多便(每天排5次以上),粪有酸臭味,并且含有少量粘液。
2.水样便。
消失水样便,多数缘由是得了秋季腹泻,学名为轮状病毒性肠炎。
这时,患儿就会排出淡黄色的水样便或者白色水样便,与上述状况不同,患儿便次少,但数量相对较多,无腥臭味。
患儿可伴有发热、咳、咽部充血等上呼吸道感染症状。
3.海水样便。
粪便呈暗绿色,如海水样。
消失这种粪便的缘由,可能是婴儿患了膜性肠炎。
腹泻次数频而且量也较多,并且带有腐败臭味,其中还会包括膜样组织和粘液。
假如患儿的发病较急,并伴有呕吐和高热现象,则可能消失脱水,病情已经很严峻了,必需快速送到医院进行急救。
4.米泔水样便。
假如婴儿的粪便犹如米泔水样,且次数较多,则要考虑到霍乱或者副霍乱。
霍乱和副霍乱起病较急,伴有频繁的呕吐,会消失脱水、肌肉痉挛痛苦和循环衰竭症状,非常危急。
消失这种状况,要马上把孩子送入医院抢救。
5.泡沫便。
这种便呈棕黄色水样,带有大量泡沫,并且有剧烈的酸味。
这是由于婴儿吃了过多的淀粉类食物,例如米糊、蛋糕等,由于细菌的作用,肠内发酵产生了较多的二氧化碳气所造成的。
这些气体造成肠部蠕动而发生腹泻。
6.豆腐渣样便。
被白色念珠菌感染的婴幼儿,常排出黄色带粘液的便,有时排豆腐渣样便。
7.粘液便。
婴幼儿粪便中混有脓血和粘液,可见于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结肠炎或慢性细菌性痢疾。
肠道健康大便的不同形状能反映什么疾病?
肠道健康--
大便的不同形状能反映什么疾病?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了解人体排便的次数、时间以及大便的数量、颜色、质地、气味,排便时感觉和伴随症状等,对正确诊断消化系统疾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1、大便秘结,伴高热烦躁,多为肠热证;
2、伴面色苍白、脉沉迟,属冷秘,多为肠寒;
3、老年便秘,脉细数,属脾阴虚;
4、大便溏泄,纳少腹胀为脾阳虚;
5、腹痛泄泻,泻后痛减,腕闷嗳腐为伤食;
6、情志抑郁,腹痛作泄,排便不爽,为肝郁乘脾;
7、黎明前腹痛泄泻,为脾肾阳虚;
8、排便时,肛门灼热,属大肠湿热;
9、里急后重,见于痢疾、脱肛,属湿滞大肠或脾虚中气下陷;
10、大便下血,色鲜红为近血,为病在大肠或痔疮出血;
11、血色黑暗或呈柏油状为远血,多属食管、胃及十二指肠出血。
肠道易激综合征多则表现为大便坚硬如羊粪状,伴阵发性腹痛,
1/ 2。
从便便颜色形状看健康从便便颜色形状看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情况下面我们每天都需要排便,粪便可以为我们身体排出毒素,通过粪便的颜色、形状也可以辨别一些疾病,但是,在人们看来,便便是一种很不雅的词汇,没有人会把便便搬上饭桌当做话题来讨论,因此,人们对便便的知识一无所知,有时自己便便出问题了也不知道,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便便的相关知识,让大家知道如何通过便便看身体健康状况。
便便最理想的情况假如,食物中膳食纤维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充分,粪便量会显得非常多,甚至可能从体积上远大于摄入食物的总体积。
这样的粪便是健康的粪便,通常是半固体的,所含水分占80%以上,而带出的肠道废物可占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人排便都非常通畅,不仅大肠癌发病率极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低。
一、健康大便的标准:1、天天排便天天吃当然最好要天天排废物,如果没有天天排便,请从摄取水分、饮食均衡、运动开始改善喔。
2、不会臭健康的便便是不臭的,会臭的就是腐朽菌过度发酵,要补充肠道益菌并及时排便。
3、浮起如便便能在水中浮起表示肠道环境健康,有乳酸菌丛把纤维质等转化成短链脂肪酸,便中含足量短链脂肪酸比重比水轻而浮起。
4、金色健康的便便呈金黄色!如果您的便便呈金黄色,恭喜啦!表示消化系统健康!如果是褐色则是纤维素及肠道益菌不足,容易形成便秘及造成酸性体质,健康大大不好喔,多多摄取纤维素,补充益生菌!二、便便颜色看健康1、中等深度的棕色大便表示身体健康。
保持胃肠道的顺畅运作,定期检查这些建议的颜色规则,并且定期排便(每天两次为最佳)。
整体上呈较浅的棕褐色到中等深度的棕色(消化过程中胆汁导致的颜色),以及甚至绿色(绿色蔬菜导致的颜色)都可以认为是正常颜色。
非常暗的棕色大便则暗示着由于出血导致的潜在的严重肠胃状况。
2、暗红色或者暗黑色有点可怕但是并不是一定是坏的征兆!查看一下:暗色或者泛红的大便通常是跟食物或者药物相关。
红色色调,有可能是由于红色食物:甜菜,番茄酱类食品(摄入大量的红色酱料),烧烤,小红莓,番茄汁(汤),BBQ,红凝胶或者饮料,辣椒或者大量的西班牙甘椒。
怎样从便便颜色形状看身体健康状况一般情况下面我们每天都需要排便,粪便可以为我们身体排出毒素,通过粪便的颜色、形状也可以辨别一些疾病,但是,在人们看来,便便是一种很不雅的词汇,没有人会把便便搬上饭桌当做话题来讨论,因此,人们对便便的知识一无所知,有时自己便便出问题了也不知道,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介绍一下便便的相关知识,让大家知道如何通过便便看身体健康状况。
假如,食物中膳食纤维的绝对量和相对比例充分,粪便量会显得非常多,甚至可能从体积上远大于摄入食物的总体积。
这样的粪便是健康的粪便,通常是半固体的,所含水分占80%以上,而带出的肠道废物可占粪便干重的三分之一以上。
这些人排便都非常通畅,不仅大肠癌发病率极低,心血管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也低。
一、健康大便的标准:1、天天排便天天吃当然最好要天天排废物,如果没有天天排便,请从摄取水分、饮食均衡、运动开始改善喔。
2、不会臭健康的便便是不臭的,会臭的就是腐朽菌过度发酵,要补充肠道益菌并及时排便。
3、浮起如便便能在水中浮起表示肠道环境健康,有乳酸菌丛把纤维质等转化成短链脂肪酸,便中含足量短链脂肪酸比重比水轻而浮起。
4、金色健康的便便呈金黄色!如果您的便便呈金黄色,恭喜啦!表示消化系统健康!如果是褐色则是纤维素及肠道益菌不足,容易形成便秘及造成酸性体质,健康大大不好喔,多多摄取纤维素,补充益生菌!便便的颜色便便的形状便便看健康二、便便颜色看健康1、中等深度的棕色大便表示身体健康。
保持胃肠道的顺畅运作,定期检查这些建议的颜色规则,并且定期排便(每天两次为最佳)。
整体上呈较浅的棕褐色到中等深度的棕色(消化过程中胆汁导致的颜色),以及甚至绿色(绿色蔬菜导致的颜色)都可以认为是正常颜色。
非常暗的棕色大便则暗示着由于出血导致的潜在的严重肠胃状况。
2、暗红色或者暗黑色有点可怕但是并不是一定是坏的征兆!查看一下:暗色或者泛红的大便通常是跟食物或者药物相关。
红色色调,有可能是由于红色食物:甜菜,番茄酱类食品(摄入大量的红色酱料),烧烤,小红莓,番茄汁(汤),BBQ,红凝胶或者饮料,辣椒或者大量的西班牙甘椒。
中医教你通过大便来辨识健康
排便状况是中医诊断病患体质与病况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大便的形状、色泽与次数,都会忠实反应身体的状况。
而透过观察大便的形状,可以判断食物经过大肠花费的时间长短,从而得知肠道是否健康。
中医对于大便的形状的解读,除了反应生活饮食状态,也能表现出五脏六腑的机能,以及身体气血是否失调,在了解病患的身体状况后才能对症下药。
因此,平时应养成在如厕后看一眼排泄物的习惯,别急着冲掉。
1.一颗颗干硬大便身体上火,大便越硬火气越大。
改善方法:多喝水、多吃蔬果等高纤维食物。
避免热性食物,像是油炸、烧烤等食物。
2.大便细长状(像牙膏一样细)过劳、营养摄取不足,导致心、脾、肺虚弱。
改善方法:饮食均衡、多休息不熬夜,不过度减肥。
多吃木耳、香菇、豆腐等易吸水食物增加大便份量。
3.大便黏腻、量少排不干净体内毒素堆积,使肠胃湿重。
如果大便恶臭就是有湿也有热,属于脾胃湿热。
改善方法:避免冰品、冷饮、精致甜食、加工食品、红肉、高蛋白、高油脂食物
4.大便表面凹凸、不太通畅,觉得小肠有胀坠感若有腰酸无力,即肾虚、老化现象。
改善方法:如果工作事务繁重,应减少工作量并尽快调养肾气,可多吃一些黑色食物。
如:黑芝麻、黑豆、黑木耳等。
5.大便不成形,有食物的残渣肠胃虚寒,无法正常工作,引起消化不良。
改善方法:避免寒凉食物如:冰品、冷饮、瓜类、海鲜要避免过劳、情绪反应大,引起肠胃功能失调。
大便的形色帮您诊病排便是生命活动的一种表现,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不重视,其实当排便习惯改变或其颜色、性状、数量等发生变化时就意味着胃肠道发生了疾病,有经验的医生凭借大便的变化来就能初步判断病变的部位,确认疾病的性质。
健康人平均间歇27.4小时排便一次,每次排便约100~300克。
健康成年人新鲜粪便应为金褐色,成形便。
婴儿粪便则呈金黄色,母乳喂养的婴儿每日排便2~4次,且因水分多而质地较软;人工喂养的婴儿每日排便1~2次,如经常4~5次/日甚至更多,但小儿情况好,体重照常增加,也不能视为异常。
大便中70%以上是水,其余为粘液,细菌和食物残渣。
当消化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时,大便的颜色和性状也会随之变化。
一、大便颜色的改变:绿色大便:新生儿出生三天内排出的胎便是深绿色或黑绿色,无臭,粘稠状,这是胎儿在母体中吞入羊水所致。
母乳喂养的婴儿,大便呈酸性,使胆红素部分地变为胆绿素故大便呈黄色,有时微带绿色:牛乳喂养儿大便呈碱性,可使胆红素进一步还原为粪胆原故呈淡黄色。
若排出绿色大便是因大便中含有未分解的胆绿素,这有可能表示肠道有炎症而使肠蠕动加快。
正常成年人吃菠菜过多或服用叶绿素等药,也会排绿色大便。
果酱色大便:患阿米巴痢疾时,由于阿米巴溶组织酶的作用,使肠粘膜大量坏死出血,故大便呈果酱色。
黑色大便:如果大便黑而有光泽像柏油样,则提示上消化道有中等量(60~100毫升)出血,大便越稀软表明出血越多。
这最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肝硬化时食道静脉曲张出血,流到肠腔内的血液被分解破坏而出现黑色大便。
白陶土样便:当胆道梗阻时,因胆总管完全阻塞,缺乏粪胆素呈灰白色陶土样。
另外做过钡餐透视后大便也会呈灰白色。
鲜血便:说明出血部位距离肛门近,常见于痔疮、肛裂、直肠炎、肠息肉、结肠癌等。
黄色大便:如果没有服用大黄等药物而大便很黄,同时伴有腹胀、食欲不振、乏力时,应查查有没有黄疸。
二、大便性状的改变:水样便(粥样便):当服用了某些泻剂如番泻叶后出现此便不必惊慌。
大便常规检查总结概述大便常规检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查方法,用于评估肠道的健康状况。
通过观察大便的外观、颜色、质地以及进行一系列生化学分析,可以获得有关肠道功能和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信息。
本文将总结大便常规检查的基本内容、方法和临床意义。
检查项目大便常规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项目:外观观察外观观察是最基本的大便检查项目之一。
在分析大便的外观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颜色:正常情况下,大便的颜色应为棕色。
异常的颜色可能提示肠道问题,如黑色便可能与胃出血有关,黄色便可能与胆道问题有关。
2.形状:正常的大便应该成条状,不应该呈现出细长的形状或者碎块状。
异常的大便形状可能与肠道功能异常有关。
3.气味:正常的大便具有一定的气味,但不应过于恶臭。
异常的气味可能与消化不良或感染有关。
镜下检查镜下检查是通过显微镜观察大便的微观结构,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镜下检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红细胞和白细胞:红细胞和白细胞的数量和形态异常可能提示肠道出血或感染。
2.寄生虫卵:寄生虫卵的检出可以帮助诊断肠道寄生虫感染。
3.细菌和真菌:检查大便中的细菌和真菌数量和种类,可以帮助评估肠道的菌群平衡情况。
pH 值测定大便 pH 值的测定可以提供肠道酸碱平衡的信息。
正常情况下,大便 pH 值应在 5.5 - 7.0 之间。
异常的 pH 值可能与消化功能紊乱或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隐血试验隐血试验是检测大便中是否有血液存在的方法。
隐血试验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肠道出血的征兆,对于早期诊断消化道肿瘤具有重要意义。
其他检查项目除了上述常规项目外,大便常规检查还包括其他一些项目,如肌酐、钙、镁等生化指标的测定,以及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分析。
检查方法大便常规检查的方法相对简单,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收集样本:使用无菌容器收集新鲜的大便样本,避免污染。
2.样本处理:将样本转移到干净的容器中,避免干扰和破坏。
3.外观观察:直接观察大便的颜色、形状和气味等外观特征。
粪便常规检验项目解读粪便常规检验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评估消化系统的健康状况。
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各种成分和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肠道功能、消化吸收能力和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
这项检验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项目:1. 外观和性状:外观和性状是评估粪便健康的重要指标。
正常粪便应具有棕色或深棕色,软质但不稀薄,形状规则,不含未消化的食物颗粒。
任何与正常粪便外观和性状不符的异常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检查。
2. 酸碱度(pH值):粪便样本的pH值反映了肠道内的酸碱平衡情况。
正常情况下,粪便的pH值应在5.5至7.5之间。
异常的pH值可能暗示着某些肠道功能或消化系统疾病的存在。
3. 隐血检测:隐血检测用于检测粪便中是否有不肉眼可见的隐血存在。
这可能是肠道出血的迹象,需要进一步评估。
隐血检测通常采用化学方法或免疫学方法进行。
4. 病原体检测:粪便样本还可以通过病原体检测来检查是否存在细菌、寄生虫或病毒感染。
这可以帮助医生确定肠道感染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5. 常规化学检测:常规化学检测用于评估粪便中的各种成分,如脂肪、蛋白质和糖类。
异常的化学指标可能暗示肠道吸收功能异常或其他疾病存在。
通过粪便常规检验,医生可以了解肠道健康状况,发现潜在的消化系统问题或疾病。
然而,仅仅通过粪便常规检验结果不能做出最终诊断,医生还需要综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
请注意,以上仅为常见的粪便常规检验项目解读,具体的项目和解读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及医生的指导进行。
如果您有相关问题或需要更详细的解读,请咨询医生或专业医疗机构。
68健康生活·身边的医学很多人一听到“大便”就会皱起眉头,但大便里面其实大有学问。
正常的大便多呈黄褐色,如大便颜色异常,则可能与以下疾病有关——鲜红带糊:俗称拉血便,大多是由于饮食不洁或暴饮暴食所导致,临床上多常见于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患者,伴有腹痛、发热、呕吐或腹胀等临床症状。
值得一提的是,正常人过多食用红心火龙果、红苋菜、西红柿等食物也可以导致大便鲜红,需要注意鉴别。
鲜红混有黏液:如果血便中混有糜烂组织或伴有大量黏液或脓液,常见于下消化道出血,病变部位一般涉及空肠、回肠、直肠、结肠等,也多见于细菌性痢疾、空肠弯曲菌肠炎等感染性疾病。
鲜红且表面附血滴:如果大便呈鲜血色,量少且仅黏附于粪便表面或于排便后有鲜血滴出而不与粪便混合,则大多提示内造成,多见于胆结石、胆管癌、胰头癌、肝癌等。
对于长期饮用乳汁的婴儿来说,如果消化不良也容易导致大便变白。
白色伴淘米水样:大便呈米泔水样的白色混浊液体,量多,伴有呕吐腹泻等症状,常见于霍乱。
深黄色大便:多见于溶血性黄胆,少数见于红细胞先天性缺陷、溶血性细菌感染、恶性痢疾或者是长期服用中药汤剂、铁剂等。
绿色:多见于消化不良的患者,一般有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慢性胃炎病史,或者是有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溃疡类疾病导致胃部消化能力减弱。
此外,素食主义者或者经常食用绿色蔬菜的人群也容易出现绿色大便。
对于婴儿来说,若吃的奶粉中含铁的物质比较多,也可以造成大便发绿,无需过多担心。
痔、外痔、肛裂、直肠癌、乙状结肠癌等。
暗红色:若大便呈暗红色,多提示消化道出血、消化道肿瘤或小肠淋巴瘤等。
此外,血小板减少性紫癫、再生障碍性贫血、白血病、流行性出血热等特殊性疾病也可以见到血便。
值得注意的是,一次性进食过量的咖啡、巧克力、樱桃等也可出现暗红色的大便。
暗红色伴有果酱样脓血:多见于阿米巴痢疾、肠套叠等。
柏油样黑便:粪便黑亮而臭,一般多为食道、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及上消化道出血所致。
中医养生保健,中医看大便形状颜色知健康——做自己的家庭医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通过观察自己排泄大便的颜色、形状、气味、次数等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我们体内肠胃的健康程度。
正常大便6标准“看便识病”首先要了解什么样的大便是正常、健康的。
性状:条状软便不粘连。
健康的大便多呈条状软便,在便池内不粘连,能浮在水面,水冲即净。
糊状、没有干结成块的大便也属正常。
食物蛋白质高时,大便会偏硬,近似黏土;碳水化合物高时,大便则偏软或成糊状。
颜色:黄色或黄褐色。
正常大便呈现黄色或黄褐色。
摄入奶制品,大便多为淡黄色;吃较多绿色蔬菜时,大便会偏绿;吃肉较多,大便为棕黄色;吃猪血、猪肝,或服用某些中药时,大便发黑。
气味:带有微臭。
由于细菌分解产生的粪臭素等,正常大便是微臭的,爱吃肉的人气味会重一些,素食者味轻。
如果臭得难以忍受,可能有健康问题。
刺鼻酸味、烧焦味都可能由消化不良引起;腥味,则可能意味着消化道出血。
数量:“一条便”约100克。
健康大便多呈形如香蕉的条状,每条长度约10~15厘米,重量约100克,每次排2~3条。
排便量可因食量、食物种类等发生改变,如膳食纤维摄入较多,排便量会增加。
次数和习惯:每日一次,晨起排便最佳。
排便次数和习惯因人而异,每日一次、晨起排便者居多。
一般而言,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1~3天排便一次不算便秘,一天排便不超过3次不算腹泻。
排便感觉:5分钟内排出,无残留便意。
能在1~2分钟内自然、通畅地排出,整个时间不超过5分钟,便后觉得轻松,没有残留便意,就是正常“畅便”。
非正常大便一、如果便便带有血液或血丝最有可能是单纯的痔疮造成,临床上可做肛门指诊,而也可能是急性肠炎导致肠黏膜破损出血;由于痔疮常见于肝硬化的病人,因此提醒你,也需要到消化系内科检查肝功能。
中医说便便出血,意指肠气、脾气运行不佳,加上外邪(如病菌)入侵所致。
临床上中医会使用如搜花散、仙鹤草、阿胶、牡丹皮等具止血的药材,来改善患者不适情况。
大便分类法1. 引言在医学领域,大便是一种重要的诊断工具。
通过观察大便的形状、颜色、质地等特征,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消化系统健康状况。
为了更准确地描述不同大便的特征,人们发展出了一套大便分类法。
2. 大便的形状分类大便的形状是评估消化道运动功能和排便的重要指标。
根据大便的形状特征,大便可以分为以下几类:2.1 类型1:坚硬的小球状便这种类型的大便通常是由于便便在肠道停留时间过长导致的干燥。
可能是因为缺乏水分或膳食纤维不足所致。
这种类型的大便通常需要更多的水分和膳食纤维来改善。
2.2 类型2:块状便块状便是指大便形状像块状,但明显较干燥、硬结,并且排便不畅。
这可能是由于饮食中的膳食纤维不足、水分摄入不足或者排便习惯不良导致的。
改善块状便的方法包括增加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水分摄入和改善排便习惯。
2.3 类型3:类似香蕉的便这种类型的大便形状像香蕉,较为理想。
香蕉状大便表明消化系统功能正常,排便通畅。
保持适当的水分摄入和膳食纤维摄入可以保持健康的大便形状。
2.4 类型4:较容易通过的软便软便是指表面光滑、较容易通过的大便。
这种类型的大便通常是最理想的大便形状,表明肠道正常运动,消化吸收正常。
保持适度的水分摄入和膳食纤维摄入,加强运动可以帮助维持软便。
2.5 类型5:散状便散状便是指形状不规则的大便,容易散开。
这可能是由于肠道蠕动加快或者排便频率增加导致的。
可能需要调整饮食结构以改善散状便,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量。
2.6 类型6:稀状便稀状便是指大便呈半固体状态,但仍然可以通过。
这可能是腹泻的表现,可能是由于肠道出现感染或其他消化系统问题导致的。
如果稀状便持续出现并伴有其他不适症状,建议寻求医生的帮助。
2.7 类型7:水样便水样便是指大便呈液体状态,没有任何形状和质地。
这是严重的腹泻症状,可能是由于肠道感染、食物不耐受或其他疾病引起的。
如果水样便持续出现,可能需要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3. 大便的颜色分类大便的颜色也可以提供有用的信息,对于了解消化系统和肝胆功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护理学大便的性状与疾病的关系总结正常粪便为黄褐色成形软便,一般每日1-2次。
柏油样便粪便呈糊状,有血腥味,无臭味,外观为黑色,表面有油性光泽,像铺马路的沥青,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出血性胃炎和肝硬化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破裂等,是常见病因。
白陶:土样便粪便呈灰白色,较松散,形状似白陶土,是胆道的内腔受阻或外壁受压,胆汁不能通过胆道进入肠腔,将粪便染黄所致。
常由胆道内肿瘤、乏特氏壶腹周围癌和胆管结石等疾病引起。
血便血便是暗红色,或粪便中混有血液,多由下消化道出血引起。
常见的疾病有小肠恶性肿瘤、结肠癌、结肠息肉、美克耳憩室溃疡等疾病。
白便大便颜色发白而且皮肤一和黏膜发黄,多考虑是阻塞性黄疸。
鲜血便指鲜血附在粪便表面或便出的全是血。
见于痔疮肛裂、直肠息肉和直肠癌等疾病。
大便形状沟便大便有一道沟或不规则状,是直肠癌和直肠息肉症状,应及早检查明确诊断。
黏液脓血便粪便中混有黏液和脓血,或者全是黏液和脓血,大便次数增多,病人总是有便意,但没有粪便。
常见于细菌性痢疾或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泔水样便这种粪便像淘米、刷碗、刷锅用过的泔水,粪便混有不消化的食物。
大便次数多,量也大,无臭味或臭味较轻,排便常喷射而出。
常见于霍乱或胃泌素瘤等疾病。
洗肉水样便粪便为暗红色水样便,像洗肉用过的水,量多,无臭味。
见于食物中毒引起的急性肠炎。
果酱样便粪便的颜色像巧克力糖,呈糊状,形似果酱或炸酱面色泽,粪便中常常有崩溃腐败的组织碎片,有恶臭。
见于阿米巴痢疾。
糊状便粪便呈糊状有泡沫,或像发酵的面团。
患者便次多,伴有腹鸣、腹胀、多屁。
常见于消化不良。
溏便粪便稀薄而不成形。
多在黎明前或清晨发生,患者便次较多,排便时腹痛、量大,排便后腹痛消失。
常见于夜间腹部着凉引起消化不良、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海蓝色水样便粪便呈海蓝色或绿黄色,米汤样,内含半透明蛋花样或黏膜样物质,便次多、量大。
常见于葡萄球菌性肠炎或抗生素性肠炎。
脂肪便粪便量多,表面有油滴,味酸臭。
中医对大便形状的解释
中医对大便形状的解释主要是通过观察大便形状来了解人体内的阴阳平衡及病情。
以下是常见的中医对大便形状的解释:
1. 悠长型:大便呈细长条状,形如披针,通常表示肝胆湿热等问题。
2. 少抱型:大便条状较细,细如牛尾,通常表示肝肾亏虚。
3. 抱菜型:大便呈现扁平状或泡状,通常表示肠胃功能失调。
4. 裹粘型:大便表面有粘液,通常表示湿热内蕴或肠炎等问题。
5. 宝塔型:大便形状像塔一样,通常表示湿热蕴结或痔疮等问题。
6. 羊骨排型:大便成节状,类似羊的骨头排列,通常表示湿热内蕴。
7. 火枪型:大便呈细条状,像火枪一样,通常表示湿热蕴结。
当然,这些仅仅是一些常见的形状解释,具体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其他症状及体质来作出判断。
在中医看病的过程中,医生会通过诊察、问诊、脉诊等方法综合分析,从而来判定人体的健康状况。
观大便形状助疾病判断
周平
一般而言,大便的颜色、形状、气味改变对疾病的判断很有帮助。
球形硬便见于习惯性便秘,老年排便无力。
扁平带状便多见于食入矿物油,结肠紧张亢进,结肠、直肠、肛门狭窄。
细铅笔状见于肛裂、痔、直肠癌。
粘液便见于肠壁受刺激或发炎时,如痢疾、急性血吸虫病、肠套叠、结肠炎、回肠炎。
粘液脓血便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结肠肿瘤、肠结核、溃疡性结肠炎、慢性血吸虫病、致病性大肠杆菌性肠炎水样便见于食物中毒、婴幼儿腹泻、急性肠炎、急性肠道传染病。
米泔样便见于重症霍乱、副霍乱。
胶胨状便见于肠易激综合征。
大便呈鲜红色见于结肠息肉、结肠癌、肛裂及痔疮等出血。
黑色大便见于上消化道出血(柏油样),服用活性碳、铋、铁剂等。
灰白色大便(白陶土样)见于梗阻性黄疸、服用硫酸钡。
(暗)绿色大便见于婴幼儿消化不良性腹泻、服用甘汞、食大量含叶绿素的植物性食物等。
食入肉类食品过多时,可产生大量靛基质、粪臭素,出现强烈的粪臭;多进食蔬菜时则臭味较小。
⑴恶臭味:粪便恶臭且呈硷性时,乃因未消化的蛋白质发生腐败所致。
多见慢性肠炎、胰腺疾病、消化道大出血、结肠或直肠癌溃烂等。
⑵鱼腥臭味:见于阿米巴性肠炎。
⑶酸臭味:当脂肪及糖类消化或吸收不良时粪便呈酸臭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