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专家共识
- 格式:pptx
- 大小:3.13 MB
- 文档页数:45
中华妇产科杂志2016年6月第51卷第6期J ,2016, . 51, . 6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治专家共识(2016)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学分会产科学组:10.3760.0529-567x.2016.06.001通信作者:林建华,200127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妇产科,:126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病率为0.5%~3.0%,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之一[1]。
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既往有心脏病病史的妇女合并妊娠,常见为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和心肌病等结构异常性心脏病以及非结构异常性的心律失常等;也可以是妇女妊娠期间新发生的心脏病,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和围产期心肌病等。
妊娠期和分娩期血流动力学的改变将增加心脏负担,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感染等不良因素可以导致心功能下降,双胎、羊水过多和子痫前期等产科因素可诱使心脏病加重,可出现心力衰竭(心衰)、恶性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危象、心源性休克和栓塞等危及母儿生命的严重心脏并发症。
孕期保健工作中要关注孕产妇的心脏情况。
对所有确诊或疑似先天性或获得性心脏病的妇女,尽可能在孕前进行风险咨询和评估;所有合并心脏病的孕妇均应接受妊娠风险评估;对孕后新发心脏病症状或体征的患者,应行心脏相关的辅助检查;心脏病高危患者应接受多学科诊治和监测;对心脏病患者孕期应加强母儿监护,应能识别严重的心脏并发症并及时会诊和转诊;对合并有遗传关联明显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病的患者,有条件时应提供遗传咨询,并关注胎儿心脏的发育状况;对心脏病患者要根据心脏病种类和心功能分级选择合适的终止妊娠的时机和方法;围分娩期要重点保护心功能并预防感染。
一、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分类临床上常将妊娠合并心脏病分为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和功能异常性心脏病两类,但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和围产期心肌病属妊娠期特有的心脏病。
(一)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妊娠合并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心肌病、心包病和心脏肿瘤等[2]。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的2019妊娠合
并心脏病治疗指南解读
2019年,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了妊娠合并心脏病治疗指南。
该指南旨在为妊娠期妇女患有心脏病的医疗保健提供指导。
指南概述
该指南提供了在妊娠期妇女中处理心脏病的策略。
它包含了评
估和管理心脏疾病的建议,以及在妊娠期间对药物治疗的指导。
评估和管理
指南强调了对妊娠期妇女进行全面评估的重要性。
医生需要了
解患者的病史、家族史以及任何已知的心脏病风险因素。
此外,一
些心脏疾病需要通过特定的心脏检查进行诊断和评估。
管理的目标是确保妊娠期妇女的心脏状况稳定。
这可能涉及到
药物治疗、手术干预或其他治疗方法。
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
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药物治疗
指南提供了对妊娠期妇女使用药物的指导。
它涵盖了常见的心脏病药物,并提供了每种药物在妊娠期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在使用药物时,医生需要仔细权衡治疗效果和潜在的风险。
他们应该了解药物的副作用和可能对胎儿的影响,并与患者共同决定是否使用药物。
结论
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的2019妊娠合并心脏病治疗指南为医生提供了在妊娠期妇女中处理心脏病的指导方针。
这些指南旨在确保妊娠期妇女的心脏状况稳定,并在药物治疗方面提供了安全性和有效性的评估。
请注意,本文档内容仅为解读指南,具体的治疗方案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并在妊娠期妇女接受医疗保健时遵循相关的法律法规。
以上是对美国妇产科医师学会发布的2019妊娠合并心脏病治疗指南的解读。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诊断
诊断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种类· 先天性心脏病
· 风湿性心脏病
·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围产期心肌病
· 心肌炎
先心病
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
闭肺动脉口狭窄主动脉缩窄马方综合征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
综
合
征
房
间
隔
缺
损左 右分流性
先心病无分流性先心病右 左分流性先心病
风湿性心脏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性心脏病
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既往无心脏病症状及体征,而突然发生以左心衰为主的全心衰
围产期心肌病
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病史,发生于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内的扩张型心肌病
心脏病孕妇心功能分级
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
I级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
II级 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制,活动后
心悸、轻度气短,休息时无症状
III级 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无 不适,轻微日常工作即感不适、心悸、
呼吸困难,或既往有心力衰竭史者
IV级 一般体力活动严重受限制,不能进行 任何体力活动,休息时有心悸、呼吸
困难等心力衰竭表现
早期心力衰竭
• 轻微活动后即出现胸闷、心悸、气短
• 休息时心率每分钟超过110次,呼吸
每分钟超过20次
• 夜间常因胸闷而坐起呼吸,或到窗口
呼吸新鲜空气
• 肺底部出现少量持续性湿啰音,咳嗽 后不消失
重点掌握
· 心脏病的种类
· 分级
· 早期心力衰竭的临床表现
围产期心肌病
既往无心血管疾病病史,发生于妊娠晚期至产后6个月内的扩张型心肌病。
2019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365-妊娠合并心脏病的
管理
备注:红色选项或后方标记“[正确答案]”为正确选项
(一)妊娠合并肺高压的诊治
1、肺动脉高压的诊断标准()
A、PAPm≥25mmHg[正确答案]
B、PAPm≥20mmHg
C、PAPm≥35mmHg
D、PAPm≥40mmHg
E、PAPm≥30mmHg
2、哪项不是孕期常见肺高压()
A、特发性肺高压
B、先心病
C、风心病
D、免疫系统疾病
E、门静脉高压[正确答案]
3、重度肺高压的风心病孕妇处理原则,除外()
A、孕中期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
B、瓣膜置换术
C、剖宫产终止妊娠
D、引产[正确答案]
E、多学科协作
4、不属于相关因素所致的肺高压是()
A、结缔组织病
B、先天性心脏病
C、特发性肺高压[正确答案]
D、HIV感染
E、门静脉高压。
2020年华医网继续教育答案-2129-围产医学领域急危重症孕产妇及新生儿新进展学习班
(一)围产期危重症识别及处理
1、危重孕产妇紧急剖宫产送入手术室时间()分钟
A、10
B、5[正确答案]
C、30
D、20
E、8
2、引起产后出血最常见的原因是()
A、产道裂伤
B、胎盘剥离不全
C、宫缩乏力[正确答案]
D、胎盘植入
E、滞产
3、胎盘早剥隐性出血可靠的诊断依据()
A、腹部超声检查提示血平面
B、腹部有疼痛
C、宫体有一点或全部压痛
D、破膜有血性羊水[正确答案]
E、胎儿有异常心律
4、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机制()
A、小血管痉挛、内皮损伤及局部缺血[正确答案]
B、营养不良
C、家族遗传
D、子宫螺旋小动脉重铸不足
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治疗的原则()
A、、镇静、解痉
B、、镇静、解痉,有指征的降压。
【专家共识】妊娠合并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并发产后出血MDT管理专家共识随着心血管内、外科技术的发展,使更多心脏病女性患者生命延长,生存至生育年龄。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5%~3%,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之一。
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妊娠合并结构异常性心脏病患者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发产后出血者也较为常见,救治也更为棘手复杂,产科、心血管内外科、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及ICU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联合管理更为重要。
1 结构性心脏病的分类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结构异常性(简称结构性)心脏病及非结构异常性心脏病,育龄女性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
1.1 先天性心脏病即出生时就已存在的心脏循环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包括无分流型(主动脉或肺动脉口狭窄、Marfan综合征、Ebstein综合征等)、左向右分流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和右向左分流型(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等),其中右向左分流的复杂性紫绀型心脏病属严重性先天性心脏病。
1.2 瓣膜性心脏病是指先天性及获得性心脏瓣膜病变,产生异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心功能异常,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变,累及多个瓣膜者称为联合瓣膜病。
最常见的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病,部分患者是先天性瓣膜异常。
1.3 心肌病由心室的结构改变和整个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的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一组病变,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病,依据病变的主要特征分为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以心脏扩大、心肌壁增厚、心功能下降和常伴发心律失常为特点。
1.4 其他心包疾病及心脏肿瘤等。
2 结构性心脏病和产后出血的关联性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分娩者≥1000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
**县人民医院
产科系列健康教育处方
妊娠合并心脏病
妊娠合并心脏病是产科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尤其是合并心力衰竭时病情更加危重,是导致孕产妇和围生儿死亡的直接原因,严重影响母婴的生命安全。
加强围生期监测和产前检查,做到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早护理,积极治疗原发病,最大限度改善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秀发因素,是降低妊娠期心脏病并发心力衰竭发生率和孕产妇不良妊娠结局的关键。
具体措施包括:
1.限制体力活动,增加休息时间,保证足够睡眠,孕妇每天至少10
小时的睡眠且中午宜休息2小时。
2.休息时采取左侧卧位或半卧位,以保持回心血量的稳定,增加,
增加心搏出量。
3.合理营养和适当控制体重,进高热量、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
且富含多种维生素如铁、锌、钙等,少量多餐,多食蔬菜水果。
孕16周后,每日食盐量部超过4-5g,防止水钠潴留,以免加重心脏负担。
整个孕期体重增加不宜超过10kg。
4.积极防治可导致心脏负荷加重、秀发心衰的各种疾病,如贫血、
低蛋白血症、上呼吸道感染、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甲亢、心动过速等。
5.心功能Ⅰ~Ⅱ级的产妇可以母乳喂养;III级或以上者,应及时回乳。
妊娠合并心脏病诊疗常规一、妊娠合并心力衰竭【概述】心脏病患者在妊娠、分娩及产褥早期,都可能因心脏负担加重而发生心力衰竭,甚至威胁生命,是孕产妇死亡的四大原因之一,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极为重要。
【诊断要点】1. 病史(1)心脏病史,疾病种类,治疗经过。
(2)有无心衰史,发作时有无诱因。
(3)孕期劳累后有无心悸、气急、发绀及能否平卧。
(4)能否胜任家务劳动或工作。
(5)对近2周用过洋地黄类制剂者,应询问用法、剂量及停药情况。
2. 临床表现(1)视诊:有无发绀、呼吸困难、颈静脉怒张、浮肿、贫血。
(2)心肺检查:心脏有无扩大,有无杂音,杂音部位、性质、程度、心律、心率;肺部有无啰音。
(3)腹部:有无腹水,是否触及肝肿大。
3. 辅助检查(1)血常规:妊娠早、晚期及住院时应随访血常规变化。
(2)胸部X线检查:妊娠期必要时可予摄片。
(3)心电图:常规检查。
(4)动态心电监测(Holter检测):根据心电图检查结果决定。
(5)超声心动图检查:有条件的医院可作为常规检查项目。
(6)心肌酶:有条件的医院可酌情检测。
4. 心功能分类以孕妇日常体力活动耐受为依据。
(1)Ⅰ级:对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不产生任何不适。
(2)Ⅱ级:对一般体力活动略受限制,休息时无不适,日常劳动感疲劳、心悸、气急。
(3)Ⅲ级:对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制,休息时虽无不适,但稍事活动即感疲劳、心悸、气急或有早期心力衰竭现象,或过去有心衰史者。
(4)Ⅳ级:对任何轻微活动即感到不适,休息时仍有心悸、气急,有明显心力衰竭现象。
5. 心力衰竭的诊断(1)早期表现1)轻微活动即有胸闷、气急和心悸。
2)休息时心率>110次/分,呼吸>20次/分。
3)夜间常因胸闷不能平卧。
4)肺底部有持续性少量湿啰音,咳嗽后不消失。
(2)心衰表现:1)端坐呼吸或需两腿下垂于床边坐位。
2)气急,发绀,咳嗽,咯血或血性泡沫痰。
3)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肝颈静脉回流征阳性。
4)肺底部有持续性湿啰音。
【专家共识】妊娠合并结构异常性心脏病并发产后出血MDT管理专家共识随着心血管内、外科技术的发展,使更多心脏病女性患者生命延长,生存至生育年龄。
妊娠合并心脏病的发生率为0.5%~3%,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前3位死因之一。
产后出血是我国孕产妇死亡的第一位原因。
妊娠合并结构异常性心脏病患者因其特殊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发产后出血者也较为常见,救治也更为棘手复杂,产科、心血管内外科、麻醉科、输血科、血液科及ICU等在内的多学科团队联合管理更为重要。
1 结构性心脏病的分类妊娠合并心脏病包括结构异常性(简称结构性)心脏病及非结构异常性心脏病,育龄女性常见的结构性心脏病主要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简称先心病)、心脏瓣膜疾病和心肌病等。
1.1 先天性心脏病即出生时就已存在的心脏循环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包括无分流型(主动脉或肺动脉口狭窄、Marfan综合征、Ebstein综合征等)、左向右分流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和右向左分流型(法洛四联症、艾森曼格综合征等),其中右向左分流的复杂性紫绀型心脏病属严重性先天性心脏病。
1.2 瓣膜性心脏病是指先天性及获得性心脏瓣膜病变,产生异常血流动力学导致心功能异常,包括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病变,累及多个瓣膜者称为联合瓣膜病。
最常见的原因是风湿性心脏病,部分患者是先天性瓣膜异常。
1.3 心肌病由心室的结构改变和整个心肌壁功能受损所导致的心脏功能进行性障碍的一组病变,包括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病,依据病变的主要特征分为扩张型心肌病和肥厚型心肌病。
以心脏扩大、心肌壁增厚、心功能下降和常伴发心律失常为特点。
1.4 其他心包疾病及心脏肿瘤等。
2 结构性心脏病和产后出血的关联性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内,阴道分娩者出血量≥500mL,剖宫产分娩者≥1000mL;难治性产后出血是指经宫缩剂、持续子宫按摩或按压等保守措施无法止血,需外科手术、介入治疗甚至切除子宫的严重产后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