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过程框架与软件过程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1.31 MB
- 文档页数:88
软件开发流程模型1、V 模型模型图定义:RAD (Rap Application Development,快速应⽤开发) 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个重要模型,由于其模型构图形似字母V,所以⼜称软件开发的V模型。
它通过开发和测试同时进⾏的⽅式来缩短开发周期,提⾼开发效率。
优点:相对于瀑布模型,V模型测试能够尽早的进⼊到开发阶段。
缺点:虽然测试尽早的进⼊到开发阶段,但是真正进⾏软件测试是在编码之后,这样忽视了测试对需求分析,系统设计的验证,时间效率上也⼤打折扣。
2、瀑布模型模型图定义: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是将软件⽣存周期的各项活动规定为按固定顺序⽽连接的若⼲阶段⼯作,形如瀑布流⽔,最终得到软件产品。
地位:这是⼀种经典模型,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
优点:1)各阶段划分清晰2)强调计划与需求分析3)适合需求稳定的产品开发缺点:1)单⼀流程,不可逆2)风险显露得晚,纠正机会少3)测试只是其中⼀个阶段,缺乏全过程测试思想3、敏捷开发模型流程图定义:从1990年代开始逐渐引起⼴泛关注,是⼀种以⼈为核⼼、快速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法。
强调以⼈为本,专注于交付对客户有价值的软件。
是⼀个⽤于开发和维持复杂产品的框架。
就是把⼀个⼤项⽬分为多个相互联系,但也可独⽴运⾏的⼩项⽬,并分别完成,在此过程中软件⼀直处于可使⽤状态。
优点:敏捷确实是项⽬进⼊实质开发迭代阶段,⽤户很快可以看到⼀个基线架构版的产品。
敏捷注重市场快速反应能⼒,也即具体应对能⼒,客户前期满意度⾼。
缺点:但敏捷注重⼈员的沟通,忽略⽂档的重要性,若项⽬⼈员流动⼤太,⼜给维护带来不少难度,特别项⽬存在新⼿⽐较多时,⽼员⼯⽐较累。
需要项⽬中存在经验较强的⼈,要不⼤项⽬中容易遇到瓶颈问题。
V模型理解V模型的中⼼思想是,研发⼈员和测试⼈员需要同时⼯作,在软件做需求分析的同时就会有测试⽤例的跟踪,这样可以尽快找出程序错误和需求偏离,从⽽更⾼效的提⾼程序质量,最⼤可能的减少成本,同时满⾜⽤户的实际软件需求。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分类和特点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步骤进行组织和管理的框架。
根据软件开发的需求和项目特点,存在不同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每个模型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适用场景。
以下是常见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分类和特点: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早引入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等阶段,且每个阶段按照严格的顺序依次进行。
瀑布模型适用于需求稳定、项目规模较小的情况,但其缺点是缺乏灵活性和对需求变更的适应性。
2.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主要用于快速评估和验证用户需求,基于迭代的方法,可以根据用户的反馈持续改进原型。
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频繁变更的项目,但需要注意的是,过多的迭代可能导致项目延期。
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项目划分为多个增量,每个增量都包含整个开发周期的一部分功能。
在每个增量完成后,可以进行用户验证和反馈,然后逐步增加功能。
增量模型适用于大型项目和需要早期交付的项目,能够及早获得用户反馈,但较难估计整体时间和成本。
4.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结合了瀑布模型和原型模型的特点,采用迭代和逐步扩展的方式进行软件开发。
每一次迭代包括风险识别、原型开发、用户评审和计划等活动。
螺旋模型适用于复杂项目和具有较高风险的项目,但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成本。
5. 敏捷模型:敏捷模型是一种注重快速交付和持续迭代的开发方法,强调团队合作、用户参与和快速响应变化的能力。
敏捷模型包括Scrum、XP、Kanban等各种方法论,适用于变化频繁且需求不确定的项目。
然而,敏捷模型对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要求较高。
总之,软件开发过程模型的分类和特点主要取决于项目的需求特点和开发团队的能力。
选择适合的开发过程模型将有助于提高软件开发效率和质量。
第2章软件测试过程模型及标准第一节回顾1.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也称软件开发模型或软件生存周期模型2.典型的软件过程模型: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形式方法模型3.瀑布模型(包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将软件放在计算机系统工程中,考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扮演什么角色,软件做什么,区分哪些事情由硬件完成,哪些事情软件完成,哪些事情由人完成。
4.瀑布模型(不包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第二节软件测试过程模型1.模型:描述软件测试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2.典型的软件测试模型:2.1V模型2.2W模型2.3H模型2.4TMap模型第三节V模型1.V模型描述软件开发各阶段与软件测试类别的关系2.V模型的左分支展示了软件开发的活动(和传统瀑布模型的开发步骤相一致),右分支展示了软件测试的类别特点:3.可根据V模型确定各软件测试阶段的测试要求4.可针对开发活动的不同特点为不同的测试类别设计不同的测试用例5.体现测试人员参与开发的全过程6.V模型(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7.V模型(不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8.V模型右侧的测试级别随软件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对应不同级别的测试阶段a)单元测试:主要针对详细设计和编码的测试b)集成测试:主要针对概要设计的测试c)系统测试:主要针对软件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的测试d)验收测试:主要由用户进行的测试缺点:V模型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定义、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
容易使人理解为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阶段,测试主要针对程序进行,而需求定义、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阶段隐藏的问题一直到后期的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第四节W模型1.V模型中增加各开发阶段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演化成W模型2.W模型由两个V组成,一个V代表开发过程,另一个V代表测试过程优点:3.体现了尽早地、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4.体现了测试对象不仅是程序代码,还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等阶段的工作产品,测试与开发同步进行。
第二章:软件过程目标:软件工程和软件过程模型的概念;了解3个一般的软件过程模型及何时使用它们;了解软件需求工程,软件开发,测试和进化中所涉及的基本过程活动;理解为什么软件过程要有效地组织以应对软件需求和设计上的变更;了解Rational统一过程是如何集成好的软件过程实践来产生一个可适应的软件过程。
所有的软件过程都必须具有4种对软件工程来说是基本的活动。
它们是:1.软件描述:必须定义软件的功能以及软件操作上的约束。
2.软件设计和实现:必须生产符合描述的软件。
3.软件有效性验证:软件必须得到有效性验证,即确保软件是客户所想要的。
4.软件进化:软件必须进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客户需要。
2.1软件过程模型一软件过程模型一般有1.瀑布模型:该模型将基本的过程活动,描述,开发,有效性验证和进化,看成是一些界限分明的独立的过程阶段,例如,需求描述阶段,软件设计阶段,实现阶段,测试阶段,等等。
2.增量式开发:该方法使得描述活动,开发活动和有效性验证活动交织在一起。
系统的开发是建立一系列的版本(增量),每个版本添加部分功能到先前的版本中。
3.面向复用的软件工程:该方法使得描述活动,开发活动和有效性验证活动交织在一起。
系统开发过程着重于集成这些组件到新系统中,而非从头开发。
2.1.1瀑布模型一瀑布模型中的主要阶段直接映射基本的开发活动:1.需求分析和定义2.系统和软件设计3.实现和单元测试4.集成和系统测试5.运行和维护二适合采用瀑布模型的时候瀑布模型是与其他工程过程模型相一致的,在它的每个阶段都要生成文档。
这使得过程是可见的,项目经理能够根据项目计划监控项目的过程。
它的主要问题在于它将项目生硬地分解成这些清晰的阶段。
关于需求的责任和义务一定要在过程的早期阶段清晰界定,而这又意味它对用户需求变更的响应较困难。
所以只有在对需求了解的好,而且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不太可能发生重大改变的时候,适合采用瀑布模型。
瀑布模型的一个重要变形是形式化系统开发。
软件工程知识框架软件工程是一门涉及软件开发、维护和管理的学科,它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
软件工程知识框架是指软件工程领域中的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等,它是软件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
软件工程知识框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软件开发过程模型软件开发过程模型是指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系列活动和阶段,它们按照一定的顺序和规律进行,以达到开发高质量软件的目的。
常见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包括瀑布模型、迭代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等。
2. 软件需求分析软件需求分析是指对软件系统的需求进行分析、概括和明确,以便于软件开发人员理解和实现。
软件需求分析包括需求获取、需求分析、需求规格说明等。
3. 软件设计软件设计是指根据软件需求分析的结果,对软件系统进行结构设计、模块设计、接口设计等,以便于软件开发人员实现和维护。
常见的软件设计方法包括面向对象设计、结构化设计、数据流程设计等。
4. 软件编码软件编码是指根据软件设计的结果,将软件系统的功能实现为计算机程序的过程。
软件编码需要遵循一定的编码规范和标准,以保证代码的可读性、可维护性和可扩展性。
5. 软件测试软件测试是指对软件系统进行各种测试,以验证软件系统的正确性、可靠性、安全性等。
软件测试包括单元测试、集成测试、系统测试、验收测试等。
6. 软件部署和维护软件部署和维护是指将软件系统部署到用户环境中,并对软件系统进行维护和更新。
软件部署和维护需要遵循一定的标准和流程,以保证软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以上是软件工程知识框架的主要内容,软件工程师需要掌握这些基本概念、原则、方法和技术,才能够开发出高质量的软件系统。
此外,软件工程知识框架还包括软件工程的标准和规范、软件工程的工具和环境等方面的内容。
总之,软件工程知识框架是软件工程师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它涵盖了软件开发的各个方面,包括软件开发过程、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和维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