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件过程模型
- 格式:ppt
- 大小:6.77 MB
- 文档页数:7
软件过程模型优缺点一、瀑布模型1、优点1)它是一种线性的开发模型,具有不可回溯性。
2)过程模型简单,执行容易。
3)将复杂的软件开发过程明确分解为几个顺序的步骤,降低开发软件的复杂性。
2、缺点1)无法适应变更,由于开发模型是线性的用户只有等到整个过程的末期才能见到开发成果,从而卡增加了开发的风险。
2)早期的错误可能要等到开发后期的测试阶段才能发现,进而带来严重后果。
二、快速原型模型1、优点1)可以得到比较良好的需求定义,容易适应需求的变化。
2)开发人员和用户在“原型”上达成一致。
可以减少设计中的错误和开发中的风险,也减少了对用户培训的时间,而提高了系统的实用、正确性以及用户的满意程度。
3)缩短了开发周期,加快了工程进度,降低成本。
2、缺点1)不宜利用原型系统作为最终产品。
采用原型模型开发系统,用户和开发者必须达成一致。
2)不利于开发人员的创新。
三、增量模型1、优点1)将待开发的软件系统模块化。
可以分批次地提交软件产品,使用户可以及时了解软件项目的进展。
2)以组件为单位进行开发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
一个开发周期内的错误不会影响到这个软件系统。
3)开发顺序灵活。
开发人员可以对构件的实现顺序进行优先级排序,先完成需求稳定的核心组件。
当组件的优先级发生变化时。
还能及时第实现顺序进行调整。
2、缺点1)要求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可以被模块化。
如果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很难被模块化,那么将会给增量开发带来很多麻烦。
四、螺旋模型1、优点1)将风险分析扩展到各个阶段中,大幅度降低了软件开发的风险。
2)以小的分段来构建大型系统,使成本计算变得简单容易。
3)客户始终参与每个阶段的开发,保证了项目不偏离正确方向以及项目的可控性。
2、缺点1)模型的控制和管理较为复杂,可操作性不强,对项目管理人员的要求较高。
2)过多的迭代次数会增加开发成本,延迟提交时间。
五、喷泉模型1、优点喷泉模型不像瀑布模型那样,需要分析活动结束后才开始设计活动,设计活动结束后才开始编码活动。
典型的开发模型有: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渐增模型/演化/迭代(incremental model)、原型模型(prototype model)、螺旋模型(spiral model)、喷泉模型(fountain model)、智能模型(intelligent model)、混合模型(hybrid model)1、边做边改模型(Build-and-Fix Model)遗憾的是,许多产品都是使用“边做边改”模型来开发的。
在这种模型中,既没有规格说明,也没有经过设计,软件随着客户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不断被修改。
在这个模型中,开发人员拿到项目立即根据需求编写程序,调试通过后生成软件的第一个版本。
在提供给用户使用后,如果程序出现错误,或者用户提出新的要求,开发人员重新修改代码,直到用户满意为止。
这是一种类似作坊的开发方式,对编写几百行的小程序来说还不错,但这种方法对任何规模的开发来说都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其主要问题在于:1)缺少规划和设计环节,软件的结构随着不断的修改越来越糟,导致无法继续修改;2)忽略需求环节,给软件开发带来很大的风险;3)没有考虑测试和程序的可维护性,也没有任何文档,软件的维护十分困难。
2、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1970年温斯顿•罗伊斯提出了著名的“瀑布模型”,直到80年代早期,它一直是唯一被广泛采用的软件开发模型。
瀑布模型将软件生命周期划分为制定计划、需求分析、软件设计、程序编写、软件测试和运行维护等六个基本活动,并且规定了它们自上而下、相互衔接的固定次序,如同瀑布流水,逐级下落。
在瀑布模型中,软件开发的各项活动严格按照线性方式进行,当前活动接受上一项活动的工作结果,实施完成所需的工作内容。
当前活动的工作结果需要进行验证,如果验证通过,则该结果作为下一项活动的输入,继续进行下一项活动,否则返回修改。
瀑布模型强调文档的作用,并要求每个阶段都要仔细验证。
软件工程基础之02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工程基础之02 软件过程模型1\引言软件过程模型是软件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指导软件项目的组织和管理。
本文将介绍软件过程模型的基本概念、分类、优缺点以及常见的几种软件过程模型。
2\软件过程模型的基本概念2\1 软件过程软件过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按照一定的方法论和流程执行的一系列活动。
它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部署等一系列环节,以及相关的管理活动。
2\2 软件过程模型软件过程模型是对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抽象描述,它定义了软件开发过程中各个阶段的顺序、交互和活动。
软件过程模型可以帮助团队更好地理解、管理和改进软件开发过程。
3\软件过程模型的分类3\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是最传统也是最经典的软件过程模型,它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需求分析、设计、编码、测试和部署等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输入和输出。
3\2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适用于需求不明确或变化频繁的项目。
它通过快速构建一个初步版本的软件原型,与用户进行反复的交互和验证,以快速收集需求并逐步完善软件。
3\3 增量模型增量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迭代的增量,每个增量都是对之前版本的扩展和改进。
相比于瀑布模型,增量模型能够更早地交付可用的软件,并且逐步完善。
3\4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是一种风险驱动的软件开发过程模型,它强调风险的评估和管理。
螺旋模型将软件开发过程划分为多个循环,每个循环都包括风险评估、规划、开发和评估等活动。
4\软件过程模型的优缺点4\1 瀑布模型的优缺点瀑布模型的优点是结构清晰、易于理解和控制,适用于需求稳定的项目。
缺点是缺乏灵活性,需求变更困难,容易导致项目延期。
4\2 原型模型的优缺点原型模型的优点是快速、灵活,能够及早与用户进行交互并获取反馈。
缺点是可能会导致需求变更频繁,进而增加开发成本。
4\3 增量模型的优缺点增量模型的优点是能够快速交付可用的软件,并逐步完善。
缺点是每个增量的设计和开发都需要经过完整的软件开发流程,增加了开发成本。
软件过程模型案例软件过程模型是指在软件开发过程中,将软件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和活动,并规定每一阶段和活动的输入、输出、各种文档的编制方法和文档的审核和审定的内容、具体要求、合格标准以及项目组织管理的方法和质量控制的方法等的一种软件开发操作规范。
下面将以一个实际案例来介绍一个典型的软件过程模型。
假设公司决定开发一个新的在线电影票购买系统来满足用户的购票需求,下面将以这个案例为例来介绍软件过程模型。
1.需求收集和分析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团队与项目的利益相关者进行会议,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期望。
通过讨论和调查,软件团队收集到以下需求:-用户可以浏览不同影院的上映电影信息。
-用户可以查看每部电影的放映时间和价格。
-用户可以选择座位并购买电影票。
-系统需要提供在线支付功能。
-系统需要发送电子票给用户。
2.需求规格说明书编制阶段:根据收集到的需求,软件团队开始编制需求规格说明书,该文档详细描述了软件系统的功能、性能要求以及用户界面和交互设计等。
在这个阶段,软件团队还与利益相关者进行讨论,以确保需求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3.设计阶段:在设计阶段,软件团队根据需求规格说明书开始设计系统的架构和模块。
他们使用UML(统一建模语言)创建类图、序列图和状态图等。
同时,团队还着手开发数据库设计和用户界面设计。
4.编码和单元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程序员开始根据设计文档编写源代码,并进行单元测试来验证每个模块的正确性。
他们还使用版本控制工具来管理源代码的版本。
5.综合测试和验收测试阶段:在这个阶段,软件团队进行综合测试和验收测试来验证整个系统的功能和性能。
他们通过模拟实际用户使用系统的场景来测试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6.部署和维护阶段:在软件系统通过验收测试后,团队将其部署到生产环境中,并提供相关的文档和培训来帮助用户使用系统。
同时,团队会定期监测系统的性能并进行必要的维护和修复。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过程是迭代和增量式的。
即使在开发和测试过程中,可能会发现一些需求的变化或改进的机会,开发团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
第2章软件测试过程模型及标准第一节回顾1.软件过程模型:软件开发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也称软件开发模型或软件生存周期模型2.典型的软件过程模型:瀑布模型,演化模型,增量模型,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基于构件的开发模型,形式方法模型3.瀑布模型(包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将软件放在计算机系统工程中,考察软件在计算机系统扮演什么角色,软件做什么,区分哪些事情由硬件完成,哪些事情软件完成,哪些事情由人完成。
4.瀑布模型(不包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第二节软件测试过程模型1.模型:描述软件测试全部过程、活动和任务的结构框架2.典型的软件测试模型:2.1V模型2.2W模型2.3H模型2.4TMap模型第三节V模型1.V模型描述软件开发各阶段与软件测试类别的关系2.V模型的左分支展示了软件开发的活动(和传统瀑布模型的开发步骤相一致),右分支展示了软件测试的类别特点:3.可根据V模型确定各软件测试阶段的测试要求4.可针对开发活动的不同特点为不同的测试类别设计不同的测试用例5.体现测试人员参与开发的全过程6.V模型(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7.V模型(不含计算机系统工程)(如图所示)8.V模型右侧的测试级别随软件开发程度的加深而对应不同级别的测试阶段a)单元测试:主要针对详细设计和编码的测试b)集成测试:主要针对概要设计的测试c)系统测试:主要针对软件系统或计算机系统的测试d)验收测试:主要由用户进行的测试缺点:V模型把测试过程作为在需求定义、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系统详细设计及编码之后的一个阶段。
容易使人理解为测试是软件开发的最后阶段,测试主要针对程序进行,而需求定义、需求分析、系统概要设计、详细设计阶段隐藏的问题一直到后期的系统测试和验收测试才被发现。
第四节W模型1.V模型中增加各开发阶段应同步进行的验证和确认活动,演化成W模型2.W模型由两个V组成,一个V代表开发过程,另一个V代表测试过程优点:3.体现了尽早地、不断地进行软件测试4.体现了测试对象不仅是程序代码,还包括需求分析、设计等阶段的工作产品,测试与开发同步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