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治疗技术新进展陈颢
- 格式:ppt
- 大小:683.00 KB
- 文档页数:12
气道黏膜修复与再生医学最新进展一、气道黏膜修复与再生医学的基本概念气道黏膜是呼吸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保护肺部免受外界有害物质的侵害,还参与调节气体交换。
气道黏膜的损伤和功能障碍与多种呼吸系统疾病有关,如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因此,气道黏膜的修复与再生是医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气道黏膜修复涉及多种细胞类型,包括上皮细胞、成纤维细胞和免疫细胞等。
这些细胞通过分泌生长因子、细胞因子和基质蛋白等,参与组织修复和再生过程。
再生医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领域,它利用干细胞、组织工程和生物材料等技术,促进受损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二、气道黏膜修复与再生医学的关键技术再生医学在气道黏膜修复领域的发展,主要依赖于以下几个关键技术:1. 干细胞技术: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潜能,可以分化为气道黏膜所需的各种细胞类型。
通过干细胞移植,可以促进受损气道黏膜的修复。
2. 组织工程技术:利用生物材料和生物反应器等技术,构建具有特定结构和功能的气道黏膜组织。
这些组织可以作为修复材料,移植到受损部位,促进组织修复。
3. 生物材料技术:开发和应用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活性的生物材料,如透明质酸、胶原蛋白和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等。
这些材料可以作为细胞载体,促进细胞生长和组织再生。
4. 基因编辑技术: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术,对气道黏膜细胞的基因进行精确编辑,调控细胞功能和修复能力。
5. 免疫调节技术:通过调节免疫细胞的活性和分泌因子,抑制炎症反应,促进组织修复。
三、气道黏膜修复与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与挑战气道黏膜修复与再生医学的临床应用,已经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
例如,利用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气管损伤,利用组织工程技术构建人工气管等。
然而,这一领域仍面临一些挑战:1. 干细胞来源和安全性:干细胞的来源、质量和安全性是临床应用的关键问题。
需要建立标准化的干细胞制备和评估流程,确保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023哮喘的气道重构机制研究进展摘要哮喘是以慢性气道炎症性改变和可逆性气流受限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性呼吸道疾病,典型临床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胸闷和喘息等。
哮喘患者的气道重构及持续性气流受限可发生在患病早期,并与哮喘患者的症状加重及用药息息相关。
因此,早期识别干预可能成为哮喘患者治疗的重要方式。
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作为一种非侵入性技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检查哮喘气道重构的不同方面。
笔者针对高分辨率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哮喘患者的气道重构的诊断,以及近些年气道重构机制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气道阻塞;哮喘;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一种以喘息、呼吸急促、胸闷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以可变的呼吸气流受限为主要特点的异质性疾病。
哮喘可发病于从儿童到老人各个年龄段的人群,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有近10%的人群受到哮喘的影响,而近30年中,哮喘人群正在逐年增多。
哮喘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气喘、呼吸急促、胸闷和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并伴有可变的呼气气流受限,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出现持续性气流受限。
哮喘患者的可变气流受限是由支气管收缩、呼吸道水肿、黏液分泌、气道高反应性和气道重构共同作用的结果。
哮喘可根据临床特点和发病人群特点等进行分类,目前公认的哮喘表型为:⑴过敏性哮喘;(2)T2高型哮喘;⑶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⑷气流持续受限(PAL)型哮喘等。
尽管已经有众多分类方式,但哮喘患者的治疗仍存在很多问题,许多科研机构正依托大数据及人工智能对哮喘患者进行新的分类。
近些年,有学者提出PAL型哮喘与较频繁的加重次数及呼吸道症状相关,并指出这可能与气道重构相关。
值得注意的是,Kole等通过对760例患者的前瞻性研究发现,PAL型哮喘不仅存在于重度哮喘患者中,而且在相当一部分轻度患者中也存在,在轻度哮喘患者中,PAL与嗜酸性炎症和更高的恶化风险有关。
同时有研究表明,哮喘患者的气道重构及持续性气流受限可发生在患病早期。
基于Cite Space的国内呼吸康复研究现状可视化分析发布时间:2021-05-20T11:14:53.907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12月24期作者:何理理1 冯鹏1 董卫彦1 孙爱民1 尹丹2 陈[导读] ]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检索平台收录的国内呼吸康复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讨其研究发展特点、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为国内呼吸康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何理理1 冯鹏1 董卫彦1 孙爱民1 尹丹2 陈晨1 张洁1 徐小燕1 (1中日友好医院;北京100029;2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100077)摘要:[目的]借助Cite 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检索平台收录的国内呼吸康复相关文献数据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探讨其研究发展特点、研究热点及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为国内呼吸康复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呼吸康复”或“肺康复”为主题,筛选出中国知网建库至2020年国内呼吸康复方面的核心期刊及CSSCI来源期刊文献,通过Cite Space软件对机构、关键词、作者等节点进行可视化分析。
[结果]从2004年起国内专家学者开始关注呼吸康复,文献量随年代呈上升趋势,2016年起迅猛发展,2018年发文量达到顶峰。
目前国内呼吸康复聚焦病种主要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观察指标多集中在6分钟步行距离和生活质量等方面。
未来研究重点可能会出现在心理、外科、重症及肺癌等领域[结论]近年来我国呼吸康复研究发展呈较好之势,但文献发文机构及作者间合作较少,尚需形成稳定的合作团队,可借鉴国外经验推进呼吸康复横向发展及纵深研究。
关键词:Cite Space;可视化分析;呼吸康复呼吸系统疾病是我国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2019年关于中国成年人哮喘发病率的研究显示,我国20岁以上支气管哮喘患病率4.2%,总患病人数4570万[1]。
2018年关于中国成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发病率的研究显示,20岁及以上成人的COPD患病率为8.6%,40岁以上为13.7%,60岁以上患病率超过27%,全国总患病数为9990万,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最常见慢性疾病之一[2]。
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实验研究进展内容摘要:按照体内体外不同研究途径,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以后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认为应该加强抗病毒作用环节和免疫学相关机制研究,以求开发针对RSV感染的抗病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新药,进而产生新的中医药理论来指导RSV的临床治疗。
按照体内体外不同研究途径,对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以后相关研究进行展望。
认为应该加强抗病毒作用环节和免疫学相关机制研究,以求开发针对RSV感染的抗病毒、提高机体抗病能力的新药,进而产生新的中医药理论来指导RSV的临床治疗。
呼吸道合胞病毒;实验研究;文献综述呼吸道合胞病毒(Respiratorysyncytialvirus,RSV)是导致婴幼儿下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病原,能引起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等疾病,尚可诱发过敏症和哮喘[1-2],某些体弱患儿可发生心力衰竭等危重情况,甚至可导致患儿死亡,严重危害婴幼儿健康,西医尚无安全有效的疫苗和药物控制[3]。
中医药在抗RSV感染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多项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显著,进一步阐释相关机理并开发安全有效的抗RSV感染药物有重大意义。
本文仅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RSV感染的实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体外实验研究1.1单味药物研究梁荣感等[4]观察大黄蒽醌类化合物对RSV引起的细胞病变(CPE)的抑制作用,结果证实其对RSV抑制作用存在明显的量效反应关系,证实RAA在人喉癌细胞(Hep|2)中对RSV有抑制作用。
张凤梅等[5]通过细胞培养法观察败酱草抗病毒多糖AP4对RSV感染人宫颈癌细胞(Hela)的治疗作用,发现AP4抑制RSV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为0.097mg/mL,治疗指数(TI)为114,证实败酱草抗病毒有效部位AP4在Hela细胞中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呼吸频率检测技术研究现状严旭;刘洪英;贾子如;田森富;皮喜田【摘要】Breathing is essential in the metabolism of the body, and respirator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an be detected and prevented as early as possible through monitoring breathing regularly. At present, the respiratory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generally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contact and non-contact, with their own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ntact method can acquire data simply and quickly, however, non-contact method needs to adapt certain technical means, which is non-invasive, to obtain data of human body.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respiratory detection technology is expounded, and the application range of respiratory detection technology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 are analyzed combined with the existing products of each new technology in this paper.%在机体代谢中,呼吸是至关重要的.定期监测呼吸情况,能尽早发现并预防呼吸系统以及心脑血管等方面的病变.目前,呼吸检测技术主要分为接触式和非接触式两大类.这两种检测技术各有优缺点,其中接触式检测方法能简单并快捷地测量数据,而非接触式检测方法则是利用某些技术手段通过无创测量获取人体的数据.本文对呼吸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并结合各个新技术的现有产品,分析了呼吸检测技术的适用范围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期刊名称】《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年(卷),期】2017(036)005【总页数】5页(P545-549)【关键词】呼吸信号;接触式检测;非接触式检测;呼吸频率【作者】严旭;刘洪英;贾子如;田森富;皮喜田【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400030;重庆市医疗器械电子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庆400030;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生物工程学院重庆 400030;新型微纳米器件与系统技术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重庆 40003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18.04呼吸是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以保证正常机体功能运转的最基本的生理活动,通过呼吸,人体才能保证新陈代谢的正常进行[1]。
呼吸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康复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义、历史、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对呼吸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呼吸康复治疗的定义和概念呼吸康复治疗是一种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综合性康复干预措施,主要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多种手段,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其目标是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治疗,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呼吸功能,减轻疾病症状,重返社会生活。
二、呼吸康复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呼吸康复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老年化趋势的加剧,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发病率不断上升,呼吸康复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三、呼吸康复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呼吸康复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有氧运动、呼吸肌训练、教育和管理、心理干预等。
其中,有氧运动主要是通过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机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呼吸肌训练则通过加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教育和管理则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干预则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生活信心。
四、呼吸康复治疗的应用和效果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大量研究表明,呼吸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
例如,一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呼吸康复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治疗组在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程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也明显减少。
此外,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咳嗽、哮喘、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呼吸治疗技术新进展(1)Hao Chen BS, RRT,RCPBarlow Respiratory HospitalClinical SupervisorRespiratory Care ServicesReservoir Nasal Cannula(储氧式鼻导管)•Oxymyzer and Oxymizer Pendant1。
在呼气时将氧气储存在一个气囊内(大约20cc);2。
在下一个吸气时提供一个高浓度的氧气(100%);Oxymizer: 储气囊在上唇和鼻子之间;优点:舒服;缺点:太明显,不好看;Oxymizer pendant: 储气囊是悬挂在胸前;优点:不明显;缺点:由于悬挂在耳朵上的重量不舒服;Oxymizer的工作原理•输送到病人肺泡里的氧气多少是由氧气的流量和氧气被空气稀释后的浓度所决定;•氧气被空气稀释后的浓度依赖于:1。
是否用嘴呼吸;2。
呼吸频率和呼吸方式;3。
吸气流量,分钟潮气量;4。
海拔的高度;•气囊用于储存高浓度的氧,减少空气的稀释;当呼气时气囊打开储气,吸气时气囊迅速提供高浓度的氧气;•氧气流量在1-4 L/M 的时候,湿化不一定使用;•氧气流量在6-10 L/M 使用湿化不会造成气囊内的薄膜粘连或冷凝水的形成;储氧式鼻导管的用途•储氧式鼻导管一般是用于常规鼻导管不能提供足够氧气的病人(AECOPD);•储氧式鼻导管可以帮助慢性肺病的病人免于重新插管;•储氧式鼻导管可以为从ARDS or CHF 恢复后的病人提供氧气支持;•储氧式鼻导管可以帮助由于使用面罩而易于燥动的病人;Figure 3Model of oxygen delivery via a reservoir cannula (open squares) versus continuous flow via a standard nasalcannula(filled squares)7Aquinox High Flow HumidificationSystem•是一种可以由鼻导管提供温湿氧气的高流速装置;•氧气流量可以从15L/M-35L/M;•氧气浓度可以提供从21%-100% FIO2;•适用于需要高浓度氧气又不具备上机的病人(refractory hypoxemia);VORTRAN Automatic Resuscitator •The gas-powered VAR provides constant flow, pressure cycle automatic ventilatory support for both breathing and non-breathing patient;•The VAR is unique single patient use, disposable resuscitator;•The VAR provides consistent,reliable,hands free ventilatory support viamask ,ET tube or trach tube;•VAR 可以用于病患的转运,紧急情况发生时的呼吸支持;•VAR 不能代替专用呼吸机;•VAR 的潮气量是由气体的流量和吸气时间所决定:Desired flow (Q) x Desired I time (Ti)1.吸气时间(Ti) 是通过压力调节而进行控制;2.潮气量是一个估算值;可以从表格查出;例如:FLOW=20 L/M,I TIME=1.5 SEC潮气量(TV)大约是500cc人机不谐调的问题•人机不谐调的问题一直是人们在呼吸治疗中致力解决的问题之一;•人机之间的互相影响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1. 由神经肌肉系统控制,由胸腔和肺的力学特质影响的人体呼吸系统2. 由呼吸机设置和气流阀的功能所控制的呼吸机系统•人机不谐调主要是指人体呼吸系统与呼吸机系统不能同步;•病人的每一次呼吸都是受身体的多种感受器,代谢负荷,激素影响等因素所支配;•病人的每一次的呼吸潮气量,气体流量及呼吸道压力都是不同的;•人机不谐调会造成沿长病人滞留在呼吸机上的时间,增加感染及死亡率,增加医疗费用;Neural control of mechanicalventilation•如何使大脑的呼吸中枢控制呼吸机而解决人机不谐调的问题是现在呼吸治疗的新技术;•Neurally adjusted ventilatory assist (NAVA)1.是由DR.Christer A.Sinderby and hisresearch team 首先提出的;2.基本的理念就是病人通过自己的呼吸中枢控制呼吸机而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支持;•Patient –ventilator asynchrony 是使用呼吸机的病人普遍存在的问题:-过多的呼吸支持会造成肺损伤;-过少的呼吸支持会造成呼吸困难;NAVA-是一个新的通气模式;-能够按照病人的神经系统所提供的要求提供相应的呼吸支持;-能够最大限度的改善人机不谐调;-能够提供病人自己的呼吸要求并避免肺损伤;NAVA的基本工作原理•由大脑的呼吸中枢发出的呼吸指令通过膈神经刺激横膈,横膈受到刺激后产生运动的信号由一个通过鼻胃管并且在食道内靠近横膈位置的电子接收器(Edi)监测并反馈到控制呼吸机的微处理器上,SERVO-i ventilator, NAVA mode就根据这些信息立即调整病人呼吸所需要的支持(eg. pressure/volume/flow);•病人在呼吸机上的呼吸过程是病人自己通过NAVA进行调解的;•NAVA 的设备:1. the electrical activity of thediaphragm catheter (Edi catheter)2. the SERVO-i ventilatora. NAVA modeb. Screen: 1. EKG2. Lung function3. diaphragm monitorNAVA的优点•改善人机同步,减少镇静剂和肌肉松弛剂的使用;•防止肺损伤;•具有独特的监测肺功能的能力;•婴儿或成人均可使用;•病人使用舒适;•通过Edi的振幅变化可以决定病人是否可以撤机或拔管;•目前不能使用NAVA的病人:1. 心-肺移植—由于移植新器官而造成的神经阻断;2. 脊椎损伤或呼吸中枢受损;3. 膈神经受损;4. 神经肌肉疾病或损伤的病人;。
呼吸与危重症年度进展2023要点摘要本文回顾国内外呼吸危重症领域在2023年度(2022年10月1日到2023年9月30日)的临床研究进展。
2023年发布的ARDS新全球定义做了较大修改:纳入Sp02/Fi02作为ARDS诊断标准,新增经员高流量湿化氧疗治疗参数作为不插管患者ARDS诊断依据,明确无创正压通气下PEEP氐5cmH20诊断不插管患者ARDS的必要性,并增加超声诊断价值等;床旁电阻抗、跨肺压和重症超声为危重患者个体化评估提供有效手段;终末肺泡死腔分数、肠道微生态失衡、ICU获得阳虚弱等是危重症预后重要预警指标;基千大数据建立机器学习模型可有效预测危重症预后;ECMO联合俯卧位可改善患者预后;认知障碍、疲劳等是危重症患者出院后最常见的持续症状;对肺损伤特定细胞亚型受体进行干预可能是未来肺损伤组织修复个体化治疗的靶点。
本文回顾了2022年10月1日到2023年9月30日国内外呼吸危重症领域对千临床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临床研究以飨读者。
一、ARDS全球定义2023在过去的50余年,随着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distress syndrome, ARDS)病理生理认识的不断加深,ARDS的定义、诊断标准、治疗理念不断演进和发展。
根据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和临床实践,尤其是过去3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危重症患者救治经验和教训,2023年7月发布的ARDS新全球定义做了较大更新[1 1 ARDS2023最重要的变化包括:(1)纳入Sp02/Fi02作为ARDS诊断标准之一;(2)新增不插管患者ARDS诊断标准,首次纳入经鼻高流量湿化氧疗(high flow nasal cannula oxygen thera py,HFNC)治疗参数作为不插管患者ARDS 诊断依据,明确了无创正压通气(non-invasive positive pressure ventilation, NPPV)条件下PEEP2!:.5cmH20 (1 cmH20=0.098 kPa) 诊断不插管患者ARDS的必要性;(3)增加超声诊断作为肺部影像学改变诊断依据;(4)资源有限渭况下,不需要PEEP、氧气流量或特定的呼吸支持设备来诊断A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