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
- 格式:pdf
- 大小:2.54 MB
- 文档页数:20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案)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教案: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三年级下册数学苏教版,主要包括教材第47页至第49页的第5题。
这部分内容主要介绍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让学生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例演示和练习,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勇气。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能够正确进行计算。
难点:理解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教学设备学具:练习本、笔、计算器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以购物场景为例,顾客购买了3个西瓜,每个西瓜5千克,请计算一共购买了多少千克的西瓜。
2. 讲解乘法运算:讲解乘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以3个西瓜每个5千克为例,引导学生理解乘法运算。
3. 讲解加减法运算:讲解加法和减法的意义和运算规则,以购买西瓜的场景为例,引导学生理解加减法运算。
4. 混合运算:讲解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法则,以实例进行演示,引导学生理解混合运算。
5. 例题讲解:以教材第47页的第3题为例,讲解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解题步骤和思路。
6.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47页的第5题,并进行讲解和点评。
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包括教材第48页的第3题和第4题,要求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1. 乘法运算:a × b = c2. 加法运算:a + b = c3. 减法运算:a b = c4. 混合运算:a × b + c = d 或a × (b + c) = d七、作业设计(1) 4 × 5 + 3 =(2) 7 × (2 + 3) =(3) 6 × 4 2 =答案:(1) 23(2) 28(3) 22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对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掌握情况总体较好。
第1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34~35页例1、想想做做1~6题。
[教学目标]1.让学生结合解决两步计算实际问题认识综合算式,理解并掌握不含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的顺序,了解递等式的书写格式,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进行计算混合运算的得数。
2.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3.提高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养成勤思考,乐于交流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课前准备]课件练习纸学生课前完成预习任务[教学过程]数学小讲师:谈话: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数学课堂,有请今天的数学小讲师。
出示题目;黄瓜有5行,每行12棵。
番茄有30棵,黄瓜和番茄一共有多少棵?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课前,老师布置了预习任务,你们都完成了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预习任务:1.预习数学书第34页例1,尝试列综合算式解决两个问题。
2.思考:算式中有乘法和加、减法,应先算什么?3.完成数学书第35页想想做做1~6题。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交流预习的成果。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1.问题引导,明确目标出示例1主题图和问题(1)提问:这幅图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从图中知道了些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请大家根据要求,在小组里交流。
出示活动要求,结合预习交流:①要求一共用去多少元,要先算出什么?②你能把两道算式合并成一道综合算式吗?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成员交流一下。
2.交流与展示(1)小组汇报算法解答,教师板书:5×3=15(元) 15+20=35(元)指出:要求3本笔记本和1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元,要用3本笔记本的价钱加上1个书包的价钱,因为3本笔记本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用5×3=15(元)算出买3本笔记本要用的钱,15+20=35(元)计算一共用去多少元。
引导:你能根据上面的分步算式列出综合算式吗?指名列式,教师板书:5×3+20像这样,把解决问题时的两个分步计算的算式合并成的一道算式叫做综合算式。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示例文章篇一:《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嘿呀!作为一名小学生,最近咱们学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可真是一段有趣又有点小烦恼的学习之旅呢!一开始,老师在黑板上写出那些算式的时候,我感觉脑袋都有点晕乎乎的。
就像走进了一个充满数字迷宫的世界,到处都是弯弯曲曲的路,让我有点找不到方向。
比如说“3×5 + 8”,我就在想,到底是先算乘法还是先算加法呀?这可把我难住啦!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可认真啦,还不断地问我们:“同学们,你们明白了吗?”我看看旁边的小伙伴,有的皱着眉头,有的咬着铅笔头,好像都在努力思考呢。
我心里就想:这有啥难的,我一定要搞明白!然后老师就给我们举了好多例子,就像给我们打开了一扇又一扇的窗户,让我们能看得更清楚。
比如说买东西的例子,一个苹果3 块钱,买5 个苹果,再加上8 块钱的香蕉,一共要花多少钱?这不就是乘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嘛!这时候我就好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哎呀,原来这么简单!在做练习题的时候,我可认真啦,一笔一划地算着。
可是有时候还是会出错,我就很懊恼,怎么就这么不小心呢!这时候同桌就会凑过来跟我说:“别着急,咱们再仔细看看。
”我一听,心里就暖暖的,有小伙伴一起学习真好!老师还让我们小组讨论,这可热闹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都在分享自己的想法。
“我觉得应该先算乘法,因为乘法表示几个相同的数相加。
”“对呀对呀,就像3 个5 相加,用乘法一下子就算出来啦!”我们就像一群小探险家,在数学的世界里寻找宝藏。
学完这部分内容,我觉得自己就像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可以打开很多数学难题的大门。
可我也知道,不能骄傲,不能粗心大意,不然这把钥匙也会打不开门的哟!总之,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虽然有点难,但只要我们认真学,多思考,多和小伙伴们交流,就一定能学好!难道不是吗?示例文章篇二:《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反思》嘿,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最近我们学习了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这可真是一段有趣又充满挑战的学习之旅啊!一开始,我觉得这有啥难的,不就是做几道数学题嘛!可是,真正学起来才发现,这里面的学问可大着呢!就像我们走进了一个神秘的数学花园,每一朵花都需要我们细心地去呵护,才能绽放出美丽的答案。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6篇《混合运算》教学反思篇一新版的课本中例题的呈现就是一道带中括号的综合算式,这样的呈现简单明了,但似乎没什么能吸引学生去探索的东西,所以我学习优秀教师的一些经验,创设了一个情境:“红花有525朵,黄花朵数有81朵,蓝花有56朵,绿花朵数是黄蓝朵数之差的3倍,求红花朵数是绿花的几倍?”接着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同学们自主思考得出:要求出红花朵数是绿花的几倍,就应该先算出的绿化的朵数。
先让学生通过列分步算式,再把分步算式并成综合算式。
许多同学把算式列成525 ÷(81-56)某2后,发现计算顺序与解题思路产生矛盾。
这时我出示了中括号,并说明当小括号不够用时,就可以请中括号来帮忙,而且在一个算式中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时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
从分布到综合突出运算顺序的一致性,因此学生自己尝试中发现错误,并在明确的错误原因基础上认识中括号,从而突出了中括号的作用,同时加强对比,不仅知道为什么用中括号,而且知道什么时候用中括号。
这样学生对混合运算的顺序清楚、扎实,用起来也就得心应手了。
我在教学设计上力求让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
在练习设计上,有层次、有坡度,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有对运算顺序得分析,有针对运算顺序得改错,还有判断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使学生在练习中巩固,在练习中提高。
但是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些学生不习惯去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小括号与中括号不恰当的使用,我觉得本课还有一些提高空间:教学生明白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应更形象化!只是停留在让学生说还是远远不够的,要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尽可能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更容易接受。
如在教学中,可加入“画顺序线”,即可增加形象感,并多加入一些巩固练习,使学生熟能生巧。
《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篇二《混合运算》教学案例与反思教学片断:1、出示例题图,看图,你们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指名交流。
三年级数学下册苏教版《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一等奖创新教案)《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教学设计(市级公开课)一、【课题】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混合运算》第一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P34~35例1、想想做做T1~6。
二、【教材简解】学生已经较好地掌握了加、减、乘、除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还初步接触了乘加、乘减(乘法在前面)的计算。
本单元的混合运算,从同级运算扩展到不同级运算,要求学生体会并掌握运算顺序,学会使用递等式表示运算过程与步骤,初步运用混合运算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混合运算是对四则计算的综合应用。
进行混合运算,要认真分析算式里有哪些运算,按一定的运算顺序逐步计算。
书上把“算式中有乘除法,也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这一条运算顺序,分解成“有乘法也有加减法”“有除法也有加减法”两段,降低了认知难度,方便教与学。
三、【目标预设】1.通过具体的情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不含小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
2.能正确计算不含小括号的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能正确使用递等式,能准确表达计算过程。
3.在学习活动中增强类比迁移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并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学会正确的递等式格式。
难点——理解含有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并用递等式正确计算。
五、【设计理念】本课内容难度不是很高,所以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从学生角度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独立探究和交流讨论中悟出乘加和乘减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六、【设计思路】1.复习铺垫——学生在二年级已学过同级混合运算以及乘加、乘减(乘法都在前面)的相关内容,新课前让学生通过两道练习题,唤醒他们的已有知识经验,为新知做好铺垫。
2.关注算理——通过具体的情境,帮助理解运算顺序,让学生多表达,用数学的语言把计算过程描述出来,包括练习题,也可以让学生把混合运算放置到具体情境中,而不是单纯地计算核对答案,这样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会更深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说数学”的能力。
二年级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逐渐接触到了乘法、加法、减法等概念,学会了简单的口算计算。
下面我们将针对二年级学生的乘法、加法、减法混合口算题进行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一些例题进行讲解。
一、乘法口算题1. 计算乘积:3 × 4 = ?答案:122. 计算乘积:5 × 2 = ?答案:103. 计算乘积:7 × 6 = ?答案:42二、加法口算题1. 计算和:6 + 2 = ?答案:82. 计算和:4 + 5 = ?答案:93. 计算和:9 + 3 = ?答案:12三、减法口算题1. 计算差:8 - 3 = ?答案:52. 计算差:12 - 7 = ?答案:53. 计算差:15 - 9 = ?答案:6综合口算题1. 计算表达式:3 × 4 + (7 - 2) = ? 答案:12 + 5 = 172. 计算表达式:6 + 2 × (9 - 5) = ? 答案:6 + 8 = 143. 计算表达式:(15 - 3) × 2 + 7 = ?答案:24 + 7 = 31通过以上题目的练习,二年级的学生可以逐步提高他们的口算能力,对于乘法、加法、减法的计算能力也会有所提升。
在平时的学习中,老师和家长们也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习题练习帮助学生强化他们口算的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加熟练地运用乘法、加法、减法进行计算,为以后更复杂的数学计算打下坚实的基础。
续写:在二年级学生的数学课上,老师们通常会通过口算题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巩固他们的乘法、加法和减法技能。
这种口算练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除了课堂上的练习,家长们也可以在家里和孩子一起做一些口算练习,这样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同时也可以促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
在口算题练习中,乘法题是二年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内容。
乘法口算题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两个数的乘积,从而提高他们的数学技能。
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5单元第1课时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西师大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意义,掌握其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概念及运算顺序。
2. 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计算方法及运用。
3. 解决实际问题中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课件。
2. 学具:课本、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复习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乘法和加、减法的基本概念及运算顺序。
2. 新课:讲解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概念、运算顺序及计算方法,并通过例题进行演示。
3. 练习: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引导学生运用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5. 总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2. 板书内容:概念、运算顺序、计算方法、例题、练习题七、作业设计1. 基础题:完成练习册上相关题目。
2. 提高题:解决实际问题中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应用。
3. 拓展题:研究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八、课后反思1. 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避免出现错误。
2. 课堂练习环节,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进行辅导。
3. 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课后作业要布置适量,既巩固所学知识,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总之,本节课通过讲解、演示、练习、应用等环节,使学生掌握乘法和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知识,培养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一、口算导入环节,总共安排了6题,既有乘法,又有同一级的混合运算加减法。
如:15×4=÷5。
学生口算较慢、耗时较多,总结时并没有很好地体现出设计的意图,只是由教师带着学生回忆了以前所学的知识。
改进:如果将本环节改成开放性的师生对话,由回忆以前所学的混合运算导入,学生交流、教师适当板书,引入今天要学习的新知,再让学生猜一猜可能会学习哪些新知识、怎样运算。
这样设计可以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其原有的知识经验,同时可以检查预习情况、培养课前预习的学习习惯,既节省了时间,又提高了效率。
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理解算理。
教材为我们呈现了学生熟悉的购物场景,通过解决两个问题来完成含有两级运算的,乘法在前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含有两级运算的,且乘法在后需要先算乘法再算加法的两步式题。
对于解决第一个问题:小军买3本笔记本和一个书包,一共用去多少钱?(3×5+20)实际上,学生在前几册中已经学过含有同一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也学过含有两级运算的两步式题(乘加、乘减)。
所以,在呈现情境图,学生搜集信息,出示问题后,提出:你能帮小军计算出来吗?便放手让学生尝试计算,我发现,大部分学生采用的是分步解答,一小部分学生列出了综合算式,只是格式需要指导。
为了让学生在运算过程中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错误,书写格式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解题思路,理解算理。
接着组织学生进行比较,两种列式的不同,揭示特征和课题。
第2个问题:小晴买2盒水彩笔,付了50元,应找回多少元?50-18×2的运算顺序是重点要指导的,也是学生容易出错的地方。
这里主要让学生联系现实问题的数量关系,明确要求找回多少元,应先求出2盒水彩笔的钱数,从而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最后通过对两道综合算式的比较,让学生明确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即在综合算式中,有乘法,有加法或减法,都要先算乘法。
二、注重对比,在对比中掌握运算顺序和格式。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计算下面各题2×9+3=4×5+7=7×2+3=4×8-10=6×5-9=8×7-9=3×9-12=39+5×4=48-12×3=36×9-19=27×6+48=64-3×()=433×()+24=()×5-10=15应用题1.小明有一本故事书,每天看了5页,看了9天,还剩35页没看。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2.桌子上有7行小方块,每行6个,现在取走6个小方块,还剩多少个?3.每千克菠菜中大约含有3千克脂肪,每千克菠菜中蛋白质的含量约是脂肪的8倍,每千克菠菜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脂肪多多少千克?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计算下面个各题5×7+25=4+3×8=2+4×7=42÷7-6=64÷8-4=64÷8-4=16-25÷5=81÷9+5=27÷9+18=8×8-9=85÷5+3=46÷2-15=87÷3+8=把下面每组中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1.)42÷6=7(2.)48÷6=8(3)42÷7=6(4)24÷8=320-7=1315+8=236-2=415+3=18应用题1.二年级一班有36名同学没有蛀牙,没有蛀牙的人数是有蛀牙人数的9倍,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青蛙妈妈抓了120只害虫,小青蛙说妈妈,你捉的害虫只数是我的3倍,小青蛙和青蛙妈妈一共捉了多少只害虫?3.小明读一本故事书,每小时读9页,4小时后,还有40页没读。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计算下面各题(45-17)×6(38+22)÷6(90-45)÷5(40-31)×7(267-183)÷3(193-127)÷6(46+38)÷4(35+57)÷2应用题1.三年级两个班去植树,一班植42棵,二班植52棵,平均每个班植多少棵?2.下面是学校两个篮球队球员的身高统计情况欢乐队球员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开心对球员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1)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开心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3)哪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3.李叔叔与王叔叔一起开了一个水果超市,李叔叔购进了6箱苹果,8箱梨,王叔叔购进的苹果数是李叔叔购进苹果数的2倍,一共购进了多少箱苹果他们购进的苹果比梨多多少箱?。
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乘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计算下面各题2×9+3=4×5+7=7×2+3=4×8-10=6×5-9=8×7-9=3×9-12=39+5×4=48-12×3=36×9-19=27×6+48=64-3×()=433×()+24=()×5-10=15应用题1.小明有一本故事书,每天看了5页,看了9天,还剩35页没看。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2.桌子上有7行小方块,每行6个,现在取走6个小方块,还剩多少个?3.每千克菠菜中大约含有3千克脂肪,每千克菠菜中蛋白质的含量约是脂肪的8倍,每千克菠菜中蛋白质的含量比脂肪多多少千克?除法与加减法的混合运算计算下面个各题5×7+25=4+3×8=2+4×7=42÷7-6=64÷8-4=64÷8-4=16-25÷5=81÷9+5=27÷9+18=8×8-9=85÷5+3=46÷2-15=87÷3+8=把下面每组中的算式合并成一个综合算式(1.)42÷6=7(2.)48÷6=8(3)42÷7=6(4)24÷8=320-7=1315+8=236-2=415+3=18应用题1.二年级一班有36名同学没有蛀牙,没有蛀牙的人数是有蛀牙人数的9倍,二年级一共有多少人?2.青蛙妈妈抓了120只害虫,小青蛙说妈妈,你捉的害虫只数是我的3倍,小青蛙和青蛙妈妈一共捉了多少只害虫?3.小明读一本故事书,每小时读9页,4小时后,还有40页没读。
这本故事书一共有多少页?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计算下面各题(45-17)×6(38+22)÷6(90-45)÷5(40-31)×7(267-183)÷3(193-127)÷6(46+38)÷4(35+57)÷2应用题1.三年级两个班去植树,一班植42棵,二班植52棵,平均每个班植多少棵?2.下面是学校两个篮球队球员的身高统计情况欢乐队球员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开心对球员的身高统计表单位:厘米(1)欢乐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2)开心队的平均身高是多少?(3)哪个队的平均身高高一些?高多少?3.李叔叔与王叔叔一起开了一个水果超市,李叔叔购进了6箱苹果,8箱梨,王叔叔购进的苹果数是李叔叔购进苹果数的2倍,一共购进了多少箱苹果他们购进的苹果比梨多多少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