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劝学》
- 格式:doc
- 大小:65.50 KB
- 文档页数:5
《劝学》教案(精选16篇)《劝学》教案篇1教学背景尝试把文言文教学和谈论文写作教学相结合,摸索读写结合的新方法。
实施策略本节课设计通过对课文的讲解,给同学传授三大方面的学问(1)文中几个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熟悉学习的重要性和学习必需用心致志,坚持不懈的道理;(3)学习谈论文的写作,把握其中的一种论证方法和运用分论点的方法构思文章的技巧。
教学努力体现以同学进展为本的思想。
主要是以老师讲解和同学阅读归纳以及读背相结合,通过同学的朗读熟识课文内容,通过幻灯片展现引导同学背诵课文,并且直观学习分论点对文章中心的论证所起的乐观作用;把握谈论文要讲清的三大内容(讲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实施过程:一、简介:荀况(约公元前3XX年~前238年),赵国人。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晚年到楚国,春申君任他为兰陵令,以后居于兰陵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况是先秦儒家最终的代表,朴实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转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三十二篇。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它集中反映了荀子的教育思想,是我国古代论述学习问题的一篇重要文章。
全文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需长期积累,坚持不懈、专心专一的道理。
二、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老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同学往往会不假思考地回答:“劝说”。
老师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同学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同学建立“留意中心”。
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学问,进展才能,培育高尚的品德。
三、同学试译全文难句,老师点拨指正:(此内容略)四、讲解设喻的运用,并分析文章说明:设喻是一种说明事理的方法,用于论证,称为“设喻论证”。
(通常又称为“比方论证”)其基本原则是“以其所知,喻其所不知”,即用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和现象来说明深刻的道理。
劝学教案【精选】劝学教案4篇作为一名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劝学教案4篇,欢迎大家分享。
劝学教案篇1第三单元劝学劝学教学目标:1、通过《劝学》这首古诗的学习,体会读书、学习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初步理解诗意。
3、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4、认识10个生字,会写“更、书、劝、学、首、迟、发”7个生字,掌握一个新部首。
教学重点:1、认识10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7个要求会写的字。
学会新部首。
2、在识字、写字过程中,进一步巩固识字与写字的方法。
教学准备:1、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
2、生字卡片。
3、学生提前查阅有关读书的名人名言,以及颜真卿的资料。
第一课时(4--1)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同学们,大家进入学校,每天都在读书、学习,大家知道关于读书、学习的名人名言吗?大家知道的可真不少!教师也找到了一些这们的名人名言。
出示:学而不厌;天才出于勤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古人的目的就是要告诉后人,要从少立志读书自强、勤奋刻苦、珍惜时间,不能虚度过光阴,否则到老的时候会后悔的。
今天我们要学习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的一首诗《劝学》。
颜真卿这个人物很有名,哪位同学能根据自己查到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学过书法的同学都知道,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大书法家,他创造的书法具有雄伟刚劲、大气磅礴的独特风格,被称为颜体。
但是大家也许不知道,他所有的这些成绩都来自于他从少的勤奋好学,后来他把自己的学习经历和体会写了出来,为后人留下《劝学》这首诗。
二、朗读古诗,初步体会诗意。
1、教师示范读诗,诗的节奏为: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劝学》教案(优秀3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析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明白学习的重要性及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
一、复习:1、《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2、翻译下列句子:①、蒙辞以军中多务。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③、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④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二、试一试用自己的话表演,用课文的话表演分角色朗读或表演:朗读要求:a、由全组讨论出朗读处理方案。
能充分体现出文中人物对话时的口吻、神态、心理和情味。
b、朗读者按照小组意见朗读。
表演要求:a、根据文章的情节结构安排幕次、场次b、注意详略的分配c、情节可以课文为蓝本作适当的想象可按图发挥想象表演: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表反问,隐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意味。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三、理清思路:(一)1、孙权与吕蒙对话的目的是什么?劝学2、吕蒙接受了孙权的建议吗?就学3、课文是怎样表现吕蒙的学习效果的?议论4、鲁肃与吕蒙交谈以后有何举动?结友找出两个词来概括吕蒙的变化:吴下阿蒙——刮目相待提问:孙权是怎样劝勉吕蒙读书学习的?“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劝坚定有力不急不恼推心置腹现身说法循循善诱提问:孙权劝说的效果怎么样?鲁肃大惊吕蒙自信书中多阅历胸中有丘壑四、分小组讨论问题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3.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4.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讨论后明确1.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关于《劝学》教案6篇关于《劝学》教案6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劝学》教案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的1.借鉴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2.掌握、积累“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12个文言常用实词;学习“于、者、而”3个文言常用虚词;熟记“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3.理解从三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方法。
4.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教学重点1.学习以喻代议、寓议于喻的设喻方法。
2.掌握重要的文言虚词和实词。
教学难点对荀子的学习观的理解。
第一教时教学要点1.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2.介绍作者、解题;3.正字正音;4.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5.试译难句。
教学过程一、提示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本文教学目的。
二、预习检查。
三、导入新课。
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入,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四、作者介绍(结合注释①)。
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
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五、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六、指导学生处理课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1.对照注释,借助字典,正字正音輮róu通煣有y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已是“曝”的古字生xìng通性2.给本课12个重点文言常用实词圈画加注,理解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3.结合“思考和练习”二,理解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的用法:4.学生试译难句,教师点拨指正。
《劝学》教案实用的《劝学》教案(精选10篇)《劝学》教案篇1文本解读:《劝学》节选自战国后期最后一位儒学大师的作品《荀子劝学》。
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勉励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议论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
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中,运用比喻手法灵活自然,生动鲜明。
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强烈的反衬,增强了说理的分量。
教学设想:根据学情和文本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拟以诵读为主要活动,指导学生以学习小组合作探讨交流的方式落实课文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古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文本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
2、过程和方法: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体会课文所论述的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并运用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去。
教学重难点:掌握文言文中的重点字词;学习《劝学》的主要观点,领会学习的能力;学习本文的比喻论证的方法。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今天很偶然发现了一个有蕴味的句子,可惜它是残缺的,大家可尝试将它补充完整。
(投影残句:可以使人免除人生的三大痛苦:贫穷、烦恼与孤独。
如工作、学习、奉献等。
)大家补充的都很有道理。
对于同学们来说呢?关于学习的名言举不胜举,大家可以说说(指名交流),今天,我们一起来聆听一下两千多年前的儒学大师荀子关于学习的谆谆教诲。
它的题目是:《劝学》。
(激发兴趣,启发谈话,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导入新课,使学生生产急于阅读的欲望。
)二、美文品读。
1.教师示范朗读,扫清难点字音。
提问学生题目的含义。
明确:《劝学》中的劝是劝勉之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论说文,劝学即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
2.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用笔画出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并根据你对荀子的了解思考文章为什么会提出这一主张?(同桌间交流) (板书:性恶论学不可以已)3.背诵第4段,同桌相互检查。
《劝学》教案【最新5篇】劝学教案篇一一。
教学内容:《劝学》二。
学习目标:1.掌握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及其他一些古汉语知识。
2.翻译全文。
3.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有的态度的论述,从而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三。
目标重点: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论述,明确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专心致志”的道理。
2.掌握文中出现的重要的古汉语知识。
3.准确翻译。
四。
目标难点:1.第一段中五个比喻之间的关系。
2.荀子在《劝学》中劝人们学习的内容。
五。
走近作者: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年),名况,战国时期赵国人,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
当时人们尊称他荀卿。
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战国后期儒家的代表人物。
他反对天命和迷信,肯定“天行有常(规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政治上,他主张礼治法治并用。
一方面仍很重视“王道”,提倡“礼义”;同时主张“法后王”,同意武力兼并天下,用法禁、刑赏治理国家。
在人性问题上,他针对孟子“性善论”提出“性恶论”。
他特别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反对“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他认为人的知识、品德不是天赋的,是后天经过礼义教化、学习改造获得的。
荀子文章说理透辟,结构严谨,气势浑厚,多用排比和比喻,素有“诸子大成”的美称。
已由语录体发展为标题论文,标志我国古代说理文趋向成熟。
荀子是第一个使用赋的名称和用问答体写赋的人,同屈原一起被称为辞赋之祖。
探寻背景:荀子处于我国封建制取代奴隶制、全国大统一的局面即将形成的旧中国末期。
他曾在齐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的稷下学宫讲过学,做过楚国的兰陵(今山东苍山县)令。
后失官失居,著书立说,教授学生。
《劝学》是荀子从事教育活动的经验总结,劝勉人们努力学习,“积善成德”,成为有知识有修养的人。
《荀子》这些观点,从认识论上讲,符合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具有唯物论的因素。
从政治意义上讲,适应了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对于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劝学教案优秀3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朗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掌握常见的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归纳常见的文言句式特点,背诵传诵千古的名篇名句,《劝学》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诵读课文,这篇文章的教学就是要落实以上的教学要求。
㈠知识目标⒈掌握并积累文中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于、者、而);5个古今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常见文言句式、(状语后置、定语后置、固定用法)。
⒈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之间的联系㈡能力目标:⒈培养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浅显文言文,理解重点词句含义,以及初步的研究分析质疑能力。
⒈掌握背诵的技巧。
㈢德育目标⒈了解作者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⒈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文言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内在的逻辑联系,论证效果。
教学方法⒈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⒈朗读法⒈点拨法⒈讲解法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从古至今,关于学习的名言诗句,数不胜数,同学们想想,有哪些?根据学生回答,老师提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老师启发: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出自哪里,阐明了什么道理。
今天,我们大家一起走进两千多年前的战国后期,与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荀子,一起聆听他关于一个人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方法的教诲。
(板书:《劝学》荀子)多媒体展示:1、荀子简介(多媒体投放)荀子(约公元前3一三—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也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荀子曾两度到齐国游学,任过列大夫的祭酒(也就是学宫的领袖),还到过秦国,拜见过秦昭王,后来又去楚国,任兰陵令。
《劝学》教案9篇《劝学》教案篇1一、导入新课在学习方面,不少同学存在着疑惑。
没关系,荀子的《劝学》也许可以帮我们解惑。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板书)二、作者简介、解题1、关于荀子这个人和《荀子》这本书,我们看一下注释①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当时人们尊称他为荀卿。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
他针对孟子的“性善论”提出了“性恶论”,他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但后天环境可以改善人恶的本性,故重视教育的作用,强调教育功能的重要。
《荀子》这本书现存32,今天我们要学的《劝学》就是这本书第一篇的节选。
2、题目中“劝学”的“劝”是什么意思?(提问)明确:劝勉、勉励。
《勾践灭吴》中“国人皆劝”中的“劝”也是这个意思。
“劝”的繁体字写作“勸”,这是一个形声字。
凡是“力”作形旁的字大多有勉励的意思,如努、励。
因此,“劝学”就是勉励人们学习的意思。
那么,荀子是怎样勉励人们学习的呢?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三、疏通文意1、首先,听老师范读一遍,同学们认真看课文,注意字音、句读及语调。
2、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句读,读得抑扬顿挫。
3、根据学生朗读情况,正音及强调某些句子的句读。
4、这篇文言文比较浅显,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结合注释看能否读懂__内容,遇到不能理解的字、词、句先圈出来,过会儿提出来集体解答。
5、学生自由发言,提出疑问,其他同学帮助解决;如解决不了,老师讲解。
如果学生没提出疑问,那么就提问学生。
(同时板书)6、重点讲解①学不可以已(停止)(“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中的“已”也是此义。
)②于:青,取之于(从)蓝,而青于(比,用在形容词后的介词“于”都当“比”讲)蓝③指名翻译:木直中(合乎)绳,輮以为轮,其曲(弧度、弯度,形容词作名词)中规。
明确:木材直得合乎拉直的墨绳,如果给他加热使它弯曲做成车轮,它的弯度就可以合乎圆规。
④虽有槁暴(即使,如《勾践灭吴》中“虽无四方之忧”的“虽”也是此义)⑤不复挺者(直)⑥指名翻译:君子博学而日(名词作状语)参省乎己,则知(通“智”,智慧)明而行无过矣。
《劝学》教案(优秀4篇)《劝学》课教案篇一【教学目的】一、使学生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不懈”和“专心致志”的道理。
二、掌握积累12个文言常用实词:劝、学、青、中、疾、致、假、绝、兴、功、强、用,3个文言常用虚词:于、者、而,6个古字通假字: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
三、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和论证方法灵活的写作特点。
【教学设想】一、针对教学的重点、难点,抓住提示论点的关键语句和用以论述的比喻,明确本文论点和论证方法,揭示作品的思想性和写作特点。
同时,落实重、难点与分析段落层次相结合,以利于学生理解论述的角度和设喻的几种形式。
二、要求学生重点掌握的文言虚实词,先指导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结合课文语境,理解其意义和用法,然后通过课堂点拨、完成课后“思考和练习”以及熟读、背诵,切实掌握。
三、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文言实词的古字通假、古今异义、单音词和双音词等现象。
【教时安排】用两课时教完。
课前要求学生对照注释初读课文。
第一课时,重点弄通文字,初步理解内容。
第二课时,理清层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并研究写作特点。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介绍作者,解题;2.正音正字;3.理解本文的重点文言虚实词的意义和用法;4.翻译课文。
教学步骤1.导人新课从初一学过的课文《为学》导人,指出它与本文都用设喻方法,讲有关学习的'道理。
2.简介作者:(见教参)3.解题:《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劝:“劝勉”的意思。
繁体字“勸”字,凡是用“力”作形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4.范读课文,学生正音正字。
5.指导学生处理文字词句中的疑难问题。
劝学教案(精选6篇)《劝学》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积累文本中的重点实词、掌握几个虚词的用法。
二、技能目标:培养学生利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探讨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的良好思维习惯。
三、情感目标:认识学习对提高个人修养的重要意义,并在学习过程中践行“积累”“恒心”“专注”的优秀求学品质。
【教学重点】文言词语的积累,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理解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使文中论述的道理深入学生内心并使之身体力行。
【教具、学具准备】: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一,中学生《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教学设想】本文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专题“获得教养的途径”中的第一篇,所以本文的教学紧紧围绕这个专题展开。
同时,《劝学》也是学生进入高中学习后接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积累文言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课文语句章法是教学设计中所考虑的另一重点。
所采用的教学方式以指引学生乐于亲近文言文为原则,以探究、合作为途径,所以生生合作,师生互动,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是这篇教学设计的主导思想。
【教学过程】预习提纲:1、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文意。
2、把预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记在预习笔记上。
第一课时导语设计: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知识的人,每个人都渴望成为一个有修养的人。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提高修养的途径又是什么呢?答案有一个,就是学习。
其实,学会学习也是一种学习,优秀的学习品质本身就是一种修养。
相信两千多年前荀子所作的《劝学》会对我们学会学习和培养我们的学习品质从而提高我们的学习修养有所启发。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篇流传千古的佳作。
荀子简介:1、学生读注释。
2、教师补充:荀子,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国、秦国、楚国,韩非、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提出了“人性本恶”的观点,但强调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性中的“恶”,因此,他特别重视人的学习,重视教育的作用。
《劝学》语文教案《劝学》语文教案(通用15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语文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语文教案1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有关文学常识;2)掌握文中涉及的常用文言词语。
过程与方法:1)能在熟练朗读的基础上,正确断句和停顿;2)通过理解文意,体会对话中的不同语气,揣摩想象人物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活动,进而分析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吕蒙虚心接受意见、努力学习的精神。
2)让学生懂得学无止境,学有益于人的完善和发展。
2、教学重点:品味人物语言的语气特点,并说出其中表现的人物形象特点。
3、教学难点:联系生活,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4、教学方法:讨论法、讲授法5、教学工具:PPT、录音、图片6、课时安排:一课时7、教学过程Ⅰ 导入:“吴下阿蒙”的故事理解Ⅱ 作者、作品简介: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即为统治阶级提供政治借鉴。
Ⅲ 检查生字词卿qīng 岂qǐ 邪yé 孰shú 遂suì 更gēngⅣ 听课文录音,注意朗读节奏。
Ⅴ 学生齐读课文朗读指导:注意文章中出现了三个人物,他们说话的语气也不尽相同,在朗读时要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读出责备的语气(3)“卿言多务,孰若孤?” 语重心长。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读出自豪的语气。
Ⅵ 疏通文意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当初对……说当权推辞用中多务。
《劝学》教案【优秀5篇】《劝学》教案篇一邱龙涛一、教学目标(一)学习设喻论证的方法和“对举”的行文方式。
(二)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二、难点、重点分析(二)作者从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喻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喻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分析: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
接着围绕这个中心论点分三段从三个不同角度进行论述:第l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
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地。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它们是对后面推论的有力衬托。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总论学习的重要性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的。
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先来阐说,接着就用“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辟,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最后由此得出结论,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并非先天素质与一般人有差异,而完全靠后天善于学习。
综上所述,本段是从学习的重要作用这个角度来论述中心论点。
第3段作者用了十个比喻。
作者先用两个比喻,从“积土”、“积水’’推论到“人的积德”,正面论述积累的作用,说明学习上的成就是不断积累起来的。
接着又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两个比喻从反面说明如果不积累就不能达到远大目标。
《劝学》教案优秀6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开卷有益”这个成语是说读书对人们大有益处。
本文讲了一个有关读书的故事。
三国时,孙权手下的名将吕蒙大字不识几个。
孙权劝他,你现在当权,不可以不读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开始学习,后来果然大有长进。
二、作家作品简介本文选自《资治通鉴》,题目是编者加的。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司马光(1019-1086),字君实,北来政治家,史学家。
三、阅读分析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或听录音后,学生朗读)2、请学生翻译。
(一人译一句)3.课文注释补充。
谓……曰:对……说。
掌事:掌管国家大事。
但:只不过。
多务:事情多。
孰若:与……相比如何。
遂:于是4.再次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
(完成目标1)(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语重心长,谆谆告诫。
)(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目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
)(3)“卿言多务,孰若孤?”(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条的理由。
要重读强调。
)(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感叹句,要选出惊讶不解的语气。
)(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
)5.提问: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讨论并归纳:“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6.提问: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讨论并归纳:“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
7.提问: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讨论并归纳: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眼光看待人。
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
8.提问:请解释“吴下阿蒙”并造句。
(目标3)讨论并归纳:“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
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
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
关于《劝学》教案10篇关于《劝学》教案10篇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
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劝学》教案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了解《荀子》及相关知识。
2、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3、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能力目标: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德育目标: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1、介绍《荀子》学生看课本注①,教师补充。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
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
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
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
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
《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题解《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
《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二、课文诵读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2)吾尝跂而望矣()(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4)其曲中规()(5)虽有槁暴()()(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7)君子生非异也()明确:(1)kuǐ(2)qì(3)lu(4)zhng(5)y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教师作朗读提示: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劝学教案(优秀5篇)《劝学》教案篇一一、学习目标:1、朗读课文,揣摩文中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对话描写。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3、学生懂得“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3、学习刻苦治学的态度,提高自己的学识修养,重视学习,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二、学习重点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的意思。
(2)体会人物各自说话时语气、神态和心理,研讨人物的性格特征。
三、教法学法设计:1、朗读法。
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可听读、齐读、思读、分角色读等。
2、表演法。
领会文中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再现人物形象。
3、讨论法。
研讨“善劝”“好学”的重要性。
4、竞赛法。
进行快速背诵竞赛,激发学生的比学赶超意识。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伤仲永》写方仲永从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古人年长始学,学有所成的文章,它就是《孙权劝学》。
(板书题目)(三国时期吴国有位大将,名叫吕蒙。
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话说三国鼎立之时,吴王孙权雄霸一方。
其手下有员名将叫吕蒙,此人武艺高强,战功卓著,曾随周瑜、程普大破曹操于赤壁,后又袭破关羽,占领荆州,深受吴王孙权的信赖。
可他吕蒙有个毛病;不爱读书学习。
孙权屡屡劝他多学点知识,可他每次都推三阻四的,还自以为自己一介武夫,读书有何用?这回,孙权又来劝他了,结果怎样呢?让我们来看《孙权劝学》一文。
)(三国故事中有“刘备借荆州,有借不还”的故事,想来大家都很熟悉。
后来,孙权、鲁肃都想要夺回荆州,终不能如愿。
直到建安二十四年(219)七月,刘备令守荆州的关羽率主力攻樊城,孙权一看机会来了,一面用计迷惑关羽,一面命一个人为大都督,率兵袭取荆州。
《劝学》语文教案《劝学》语文教案(15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劝学》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劝学》语文教案11、如何理解本文的题目?劝学”中的“劝”字理解得准确与否是能否正确理解文意的一个突破口。
“劝”字在现代汉语中一般解释为“劝阻”、“劝解”等意。
但是在古汉语中却不是这样解释。
大凡古汉语中用“力”作形旁的,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劝勉,鼓励)”、“努(勉力)”、“劭(劝勉)”、“勖(xù)勉励)”等。
“劝”也不例外,也是劝勉、鼓励之意。
全文以“劝学”为题,就是鼓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劝”字在现在也还保留着“鼓励”的意思,如:“天津劝业场”中的“劝”。
2、本文第2自然段中运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表义上有何内在联系?第2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第一个比喻“青出于蓝”,不能认为它的意思是比喻学生超过老师,这是它作为成语后新产生的意思。
本文中这个比喻和“冰寒于水”,是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提高。
“直木为轮”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
这样,三个比喻分了两层意思。
作者在这一基础上,用“故”归纳上文,又用了“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两个比喻作为事例,进而推论出人必须通过学习和参省才能达到“知明而行无过”的境界。
后面两个比喻并列说明:肯下功夫,必见成效。
3、第3段中用了几个比喻?它们在意义上有何内在联系?第3段作者用了五个比喻。
开头作者先用“终日而思”、“不如须臾之所学”来阐说,接着就用“跂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见”这个比喻,形象说明只有摆正“学”和“思”的关系,才能使学习产生显著效果。
为了把道理说得更透彻,作者顺势而下,连用“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四个比喻,从见、闻、陆、水等方面阐明了在实际生活中利用和借助外界条件所起的重要作用,从而说明人借助学习,就能弥补自己的不足,取得更显著的成效。
教学案例《劝学》胡玲学习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过程一、导入并解题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那么取得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而我们要如何学习,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呢?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地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态度。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的《劝学》。
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本堂课我们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学习。
)二、屏示本堂课的学习内容1、知识检测2、课文分析3、课堂小结4、练习指导(昨天,我们对课文的字词句进行了疏通,今天老师想先检测一下同学们掌握的情况)三、知识检测1、找出通假字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有——又;暴——曝;輮——煣)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也(知——智)3)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生——性)2、“而”在文中的用法表并列关系。
一般可不译,有时可以为“又”等表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表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表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表因果关系。
可译为“因而”。
表修饰关系。
连接状语和谓语中心词,可不译。
指出下列句中“而”的用法1)知明而行无过矣(表并列)2)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表递进)4)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表承接)5)锲而舍之,朽木不折(表承接)6)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表承接)7)吾尝终日而思矣(表修饰)8)吾尝跂而望矣(表修饰)9)顺风而呼(表修饰)10)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表因果)1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1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表转折)1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表转折)14)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表转折)15)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表转折)16)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表转折)(作为连词,“而”除了可以表示以上六种关系之外,还可以表示假设关系,用于主谓之间,译为“如果”、“假如”等。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
另外,在文言文中,“而”一般除了做连词外,还可以做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如“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或与“已”组成复音虚词“而已”,即“罢了”之意。
),而字用法很多,在此不再赘述了。
3、特殊句式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定语后置)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介词结构后置)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介词结构后置)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介词结构后置)过渡:从刚才答题的情况看,同学们上一堂课的学习内容基本掌握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重点是:古人议论说理的艺术,这也是本单元的学习的重点。
请同学们翻到单元提示P45页(念单元提示重要语段)。
课文标题是《劝学》,意思就是鼓励人们学习,而文章的论证部分却很少提到“学”这个字,那么荀子是怎样劝学的呢,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来鼓励人们学习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四、分析课文:论证思路及论证方法请同学们齐读全文,并思考几个问题:(屏示)1、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论点的含义?2、从哪几个方面对中心论点进行论述的?3、采用了什么论述方法,找出相关句子一)中心论点是什么?怎么理解论点的含义?论点:学不可以已。
“已”是什么意思?——停止,这句话的含义是一生都不能停止学习,并暗示了学习的方法态度:持之以恒。
中心论点提出来了,议论文写作经典思路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板书到黑板)。
问题提出来啦:学不可以已,开门见山,让我们明白他的观点是什么(板书“是什么”),然后就应该论证什么问题呢——“为什么”“怎么做”(板书)。
荀子的思路和同学们的思路不谋而合——为什么学?怎么学?为什么学?请同学们齐读第二段,看荀子用了什么巧妙的方法来劝人们学习。
二)分析第二段(为什么要学?)这一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进行论证?——比喻论证法用了几个比喻?——五个。
哪五个?(学生回答,教师用多媒体屏示五个比喻)问:青,取之于蓝,为何会比蓝颜色更深?——经过了提取。
冰,水为之,为何会寒于水?——经过了降温凝结直木又怎能为轮?——用火烤弯木又怎能变成直的木板?——经墨线量过加工刀具怎么变锋利的?——经过磨砺由此可见客观事物要得到提高和发展,必须经过外物加工。
同样的道理推出:君子要变得智慧明达而行为没有过错,也要经过“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即广泛的学习并且每天检查自己。
人只有经过广泛地学习才能增长知识,培养品德,锻炼才干,成为一个有道德,有学问的人。
本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青”和“冰”的比喻论述学习的什么作用?——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述了改造人的品性。
由此可见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使人智慧明达,行为没有过错。
屏示: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学生根据提示背诵第一第二段)三)分析第三段(为什么要学?)第二段用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即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
学习还有什么作用呢?请同学们齐读第三段,思考:本段最能说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
明确: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提问:作者选哪些比喻来论证这一观点的?明确:跂而望登高博见登高招见者远顺风呼闻者彰假舆马致千里假舟辑绝江河第一个比喻“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学习的作用可以开阔人的视野。
接下来的四个比喻“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明确: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借助了外界的力量。
这就自然导出本段最后一句“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生通性),也就是说而君子之所以能成为君子,并不是君子的天赋本性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是因为君子善假于物,善于借助学习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本段用一连串的比喻论证了学习的什么作用?——学习可以弥补我们的不足。
小结:课文第二和第三段论述了学习的作用:(屏示)学习可以提高、改变自身学习可以弥补不足。
从而回答了为什么学的问题,有力地证明观点:学不可以已。
(学生齐读课文第二段和第三段)四)分析第四段(怎么学)导入:学习能够改变、提高自己,能够弥补不足,那我们应该怎样学习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
大家齐读第四段。
并找出本段的比喻句(共10个)。
1.先分析前四个比喻句。
(学生: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由土到山,是一个由少到多的积累过程。
)这是哲学上的一个量变过程,堆积成高山,那里的气候条件就发生了变化,请大家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一现象;(答:迎风坡降雨等),是哲学上讲的质变,是一个飞跃。
(用同样的方法分析“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所以荀子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积累善行养成美好的品德,精神智慧就能达到很高的境界,通明的思想也就具备了。
相反“用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说明不积累就将一事无成。
所以学习要善于积累。
2.让我们分析下两组比喻句。
第一组比喻:骐骥与驽马对比,说明客观条件的优劣不是成功的唯一条件,只要坚持就能取得成功,(为了活跃气氛,更易于理解,举龟兔赛跑的故事。
)第二组比喻:“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生举铁杵磨针的故事,滴水石穿的事实)说明学习贵在坚3.做到坚持不懈还不够,我们还必须做什么呢,请看最后一组比喻句: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寄托”古今异义)通过蚓与蟹对比,说明学习要专心。
五)略析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对比论证:使观点鲜明有力。
(齐声背诵全文)五、结束语千古传诵、脍炙人口的好文章,每个社会、每个时代都会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推想荀子写此文的初衷,是针对自己提出的“性恶论”中的“恶”采取的一种措施,要加强后天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修养,去除恶的本性,改变自己不良的天性,成为有学问、有修养的谦谦君子。
今天我们学习这篇文章,应该超越古人,上升到我们这个时代的高度: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老化加速,我们更要有终身学习的意识,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让我们铭记荀子的教诲“学不可以已”,活到老学到老吧。
六、作业1.以“生命”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生命是山,我们无法预估它的长度,我们却可追求它的高度。
生命是路,它是由一块块不起眼的沙石组成的,而不是铺金布银,平平淡淡中尽显生命之完美。
生命是一叶扁舟,航行于茫茫沧海之中,只有经历暴风雨的洗礼,才会迎来明天海上初升的太阳。
2、以“信念”为话题,运用比喻论证写一个精彩段落。
信念是夸父逐日时不停的脚步,信念是雨中航行时对岸不灭的灯塔,信念是狂风肆虐苍鹰不停歇的身姿。
拥有信念,一根小小的火柴,可以点亮一片心空;拥有信念,一片小小的绿叶,可以装点整个春天;拥有信念,一叶小小的扁舟,可以惊动一片海洋。
3、背诵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