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写在雪地上的书》课件(鄂教版语文七上)
- 格式:ppt
- 大小:1.07 MB
- 文档页数:22
20、写在雪地上的书一、基础知识1、给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光滑()旷野()蒙骗()狡猾()翅膀()嗅气味()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A、泥亏痕迹狡猾B、踩踏拂扇蹦跳C、脊背旷野追踪D、嚼碎蒙骗乱糟糟3、在下列句子中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兔子的脚印留在旷野间。
右边,是另一种动物的脚印,要大一点,雪地上留下它锋利爪子的深痕,这是狐狸的脚印,兔子脚的另一边还有一串脚印,是狐狸留下的,这只狐狸是向后跑的。
A、多半略而也只不过B、也略只不过而多半C、也而只不过多半略D、多半略也而只不过4、下列句子中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A、兔子的脚印先是从从容容、不慌不忙的,在没有觉察有灾祸追随着它时,它的步态是平稳的。
B、狐狸追踪新鲜的脚印,拐弯,从侧边跑呀追,追呀跑……C、它跳着穿过矮树林,接着就在一堆干树枝底下静静地躺着。
D、兔子的脚印向另一方向延伸,狐狸也跟着。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长期饮用纯净水或蒸馏水容易导致电解质紊乱而出现软弱乏力。
B、欢乐的溪流唱着清脆的歌声,跳着优美的舞姿奔向远方。
C、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D、由于MH370班机的失踪,使机上239人的生命安危成了全世界的牵挂。
6、下面的句子还原到文中的位置,正确的一处是()这是兔子的脚印。
(A)矮树下留下许多踩踏的脚印,还伴有泥污。
(B)这只兔子吃嫩叶吃树皮,显然,是它的肚子饿了。
(C)它用后腿站立起来,用牙撕下一块树皮,在嘴里嚼碎,走了几步,那里又撕下一块树皮。
(D)吃饱了,想睡觉了。
7、俗话说,“狡兔三窟”,兔子的“狡”在文中是怎样体现的?8、根据雪地上的脚印和痕迹,我们读出了两个故事,请加以概括。
⑴⑵9、学完课文后,你知道“写在雪地上的书”是一本什么书吗?你还想了解“大自然”这本书吗?打算怎样了解?二、阅读理解种子的生存策略①种子是植物的繁殖器官,在植物的生存竞争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写在雪地上的书教学目标1. 培养细致读文、动脑读文的习惯。
2. 学习观察动物的生活特征,激发探索自然的情趣。
3. 体会此文富有情趣的叙事语言。
教学重点1. 学习观察动物的生活特征,激发探索自然的情趣。
2.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体内容,将文字转化为画面。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这是一篇非同一般的科学小品文,文中没有一句是纯科学知识的介绍,但介绍的又无一不是科学知识,无一不透露出作者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丛林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仅凭留在雪地上的几串脚印和一个雪坑,俄罗斯大作家比安基读出了两个故事:免子作为食草的小个子动物,是森林的弱者,它用它的机敏,摆脱了两种凶猛的食肉动物狐狸和大雕的追猎构成了一个较长的故事,摆脱狐狸的追猎构成了一个较长的故事,摆脱大雕的追猎构成一个较短的故事。
森林里的事实是兔子数量很多,这就说明,兔子求生存的本领很强。
一般读者只知道“狡兔三窟”,但是兔子到底有多大本事,这个“狡”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读过比安基创作的这个动物文学作品就会有更形象的认识和记忆。
达尔文在著名的《进化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大自然中这一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弱小的动物往往会成为强大动物的口中之食。
可是,别担心,事实上在大森林里,除了老虎、狮子这些猛兽外,还有很多的兔子、松鼠、猴子等小动物生活,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它们是凭什么生存下来的呢?让我们追随俄罗斯大作家比安基的脚步,去看那些在雪地上的书,从中获得解答吧。
这篇课文为我们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兔子令人惊叹的智慧。
兔子与狐狸的周旋,简直就是智慧的较量。
所以,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生存智慧的文章。
阅读课文,大家感到生动有趣,其原因有二:1. 作者抓住动物特征,生动描述了兔子摆脱狐狸追猎的全过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使读者兴味盎然。
故事的序幕在悬念中拉开,即狐狸熟知兔子前后脚留下的脚印的不同,从而知晓兔子前进的方向,开始了追踪。
20 写在雪地上的书
三维目标
1 知识与能
概括故事内容,能品味语言的趣味性
2 过程与方法
体会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细节
3 情感价值观
从探索动作生存中获得启示
一设情激趣
同学们,我们读的书可分为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有字之书指的是我们的书本,而无字之书是什么?那就是我们的大自然,读大自然这本书,我们也能学到很多知识,同学们能否举几个例子?(学生发言,导入新课)
二自主探究,出示目标
1学习该课生字词语(学案第一题)
2 标题“写在雪地上的书”意思是什么?(把动物留在雪地上的脚印当作一本书来读,从中我们可以读出兔子的生存和智慧。
或雪地上动物生存智慧的书)
3本文主要内容是什么?兔子利用自己的智慧逃避狐狸和大雕追杀生存下来的故事。
4本文线索是什么?
5文中讲了几个故事?哪个故事是详写?
6课文结构大体上是怎样的?
A 1----5介绍动物的脚印
B 6----9狐狸追兔子
C 10----末:大雕追兔子
7本文语言富有趣味性,请从文中找几处来品读)
三合作交流
1学生之间交流
2教师点拨2、3、4、5、6、7、8
四成果展示
研究雪地上的书的意义
五拓展练习
1 写三个关于兔的成语
2 请你介绍一种写在大自然上的书
教师批注:。
写在雪地上的书教学目标1. 培养细致读文、动脑读文的习惯。
2. 学习观察动物的生活特征,激发探索自然的情趣。
3. 体会此文富有情趣的叙事语言。
教学重点1. 学习观察动物的生活特征,激发探索自然的情趣。
2. 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文体内容,将文字转化为画面。
学习内容整体感悟这是一篇非同一般的科学小品文,文中没有一句是纯科学知识的介绍,但介绍的又无一不是科学知识,无一不透露出作者热爱自然、探索自然的科学精神。
“丛林法则”就是弱肉强食。
仅凭留在雪地上的几串脚印和一个雪坑,俄罗斯大作家比安基读出了两个故事:免子作为食草的小个子动物,是森林的弱者,它用它的机敏,摆脱了两种凶猛的食肉动物狐狸和大雕的追猎构成了一个较长的故事,摆脱狐狸的追猎构成了一个较长的故事,摆脱大雕的追猎构成一个较短的故事。
森林里的事实是兔子数量很多,这就说明,兔子求生存的本领很强。
一般读者只知道“狡兔三窟”,但是兔子到底有多大本事,这个“狡”的具体表现是怎样的,读过比安基创作的这个动物文学作品就会有更形象的认识和记忆。
达尔文在著名的《进化论》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理论,那就是人们常说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在大自然中这一弱肉强食的社会里,弱小的动物往往会成为强大动物的口中之食。
可是,别担心,事实上在大森林里,除了老虎、狮子这些猛兽外,还有很多的兔子、松鼠、猴子等小动物生活,那么,它们是怎样生存下来的呢?它们是凭什么生存下来的呢?让我们追随俄罗斯大作家比安基的脚步,去看那些在雪地上的书,从中获得解答吧。
这篇课文为我们形象生动地描述了兔子令人惊叹的智慧。
兔子与狐狸的周旋,简直就是智慧的较量。
所以,这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生存智慧的文章。
阅读课文,大家感到生动有趣,其原因有二:1. 作者抓住动物特征,生动描述了兔子摆脱狐狸追猎的全过程,情节生动,故事性强,使读者兴味盎然。
故事的序幕在悬念中拉开,即狐狸熟知兔子前后脚留下的脚印的不同,从而知晓兔子前进的方向,开始了追踪。
《写在雪地上的书》教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写在雪地上的书》教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1《写在雪地上的书》教案 (鄂教版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教案的教学内容是鄂教版七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生活的印记》,其中的一篇课文《写在雪地上的书》。
本篇课文是一篇记叙文,它通过一个小男孩的视角来叙述他和祖母的难忘经历。
文中的小男孩是在一个飘雪天气里,帮助他的祖母在院子里写字,而他的祖母是因为年龄的原因,写字越来越困难。
面对困难,祖孙俩并没有放弃,小男孩不断地帮助祖母,祖母也一直在努力地坚持着。
最后,他们两个人在院子中写满了雪字,他们站在雪地上,一边欣赏着自己辛苦创作的雪字,一边畅想它的未来。
整篇文章短小精干,结构紧凑,情节紧凑,承载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和情感。
阅读起来,带给人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本篇记叙文的细节内容,包括文章的结构,行文脉络和人物形象等。
(2)了解记叙文的语言特点,如描写情感生动,情节紧凑,结构清晰等。
2.能力目标:(1)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于记叙文的理解和感悟。
(2)通过本篇文章的阅读,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友爱心和责任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和写作能力。
3.情感目标:(1)通过课文的阅读和学习,让学生了解家庭中的亲情和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2)培养学生的感恩心、责任心和奉献精神,让学生懂得感激生命,珍惜生活。
三、教学过程1.整体预习首先老师可以先给学生介绍一下本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让学生先大致了解一下课文的大意。
然后老师可以让学生阅读一遍文章,自己先尝试理解一下文章的人物、情节、结构等要素。
在阅读中,可以帮助学生标注段落,划分文章结构,更好地理解文章的逐渐推进和情节变化。
2.阅读理解阅读完整篇文章后,老师可以再给学生一定时间,让他们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然后老师可以提问学生,询问他们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意义等方面的看法,帮助学生对文章有更深入的理解。
《写在雪地上的书》说课稿一、出处:《写在雪地上的书》选自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20课。
二、本课在教材和单元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本单元围绕“探秘与发现”选编了五篇课文,都是科学小品文,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探究的精神。
《写在雪地上的书》是一篇描写动物生活特征,赞颂动物生存智慧的文章。
本文“脚印”是贯穿全文的线索,给我们描述了狐狸追踪兔子的故事和大雕捕捉兔子的故事,尤其是兔子与狐狸的周旋,简直就是智慧的较量。
通过对这篇文章的学习,既可以巩固上述内容,又为分析课外阅读打下必要的基础,所以说本节内容在中学教学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观察了解动物的生活特征,探索自然。
能力目标: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从生动的故事描述背后,获得保护动物、热爱大自然的启示。
四、教学重点、难点:(结合单元教学要求)教学重点:在体会文本中描写动物生活特征的文学细节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学难点:从探究动物生存本领中获得保护动物、热爱自然的启示。
五、学法分析:新的语文教材更为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注重学生想象能力培养,注重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在发现理论中认为:“应可能的让学生参与到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去。
”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
根据这几点,我采取研究性的学习方式,以活动课的形式(包括课前筹备和课上集中展示两部分)去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六、教法分析: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利用教材来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而大胆探究则要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分析。
所以在设计上我让学生分头活动,或讲,或演,或是列图表,在自主探究文本的过程中去学习,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所以活动形式多样,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方式有效学习。
第20课写在雪地上的书第四单元诗词诵读《淮上与友人别》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晚唐绝句自杜牧、李商隐以后,单纯议论之风渐炽,抒情性、形象性和音乐性都大为减弱。
而郑谷的七绝则仍然保持了长于抒情、富于风韵的特点。
这首诗是诗人在扬州(即题中所称“淮上”)和友人分手时所作。
和通常的送行不同,这是一次各赴前程的握别:友人渡江南往潇湘(今湖南一带),自己则北向长安。
一、二两句即景抒情,点醒别离,写得潇洒不着力,读来别具一种天然的风韵。
画面很疏朗:扬子江头的渡口,杨柳青青,晚风中,柳丝轻拂,杨花飘荡。
岸边停泊着待发的小船,友人即将渡江南去。
淡淡几笔,象一幅清新秀雅的水墨画。
景中寓情,富于含蕴。
依依袅袅的柳丝,牵曳着彼此依依惜别的深情,唤起一种“柳丝长,玉骢难系”的伤离意绪;蒙蒙飘荡的杨花,惹动着双方缭乱不宁的离绪,勾起天涯羁旅的漂泊之感。
美好的江头柳色,宜人春光,在这里恰恰成了离情别绪的触媒,所以说“愁杀渡江人”。
诗人用淡墨点染景色,用重笔抒写愁绪,初看似不甚协调,细味方感到二者的和谐统一。
两句中“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等同音字的有意重复,构成了一种既轻爽流利,又回环往复,富于情韵美的风调,使人读来既感到感情的深永,又不显得过于沉重与伤感。
次句虽单提“渡江人”,但彼此羁旅漂泊,南北乖离,君愁我亦愁,原是不言自明的。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三、四两句,从江头景色收转到离亭别宴,正面抒写握别时情景。
驿亭宴别,酒酣情浓,席间吹奏起了凄清怨慕的笛曲。
即景抒情,所奏的也许正是象征着别离的《折杨柳》吧。
这笛声正倾诉出彼此的离衷,使两位即将分手的友人耳接神驰,默默相对,思绪萦绕,随风远扬。
离笛声中,天色仿佛不知不觉地暗了下来,握别的时间到了。
两位朋友在沉沉暮霭中互道珍重,各奔前程──君向潇湘我向秦。
诗到这里,戛然而止。
这首诗的成功,和有这样一个别开生面的富于情韵的结尾有密切关系。
《写在雪地上的书》教案及练习【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从从容容:不慌不忙,镇静沉着。
蒙mēng骗:用虚假的语言或行动来掩盖事实真相,使人上当。
拂扇:扇动。
旷kuàng野:空旷的原野。
觉察:发觉;看出来。
步态:走路的形态。
响鼻:骡马等动物鼻子里发出响声叫打响鼻。
追踪:按踪迹或线索追寻。
循xún着:沿着。
二、相关背景:1、关于作者:维•比安基,俄罗斯作家。
著有童话《小老鼠比克》等。
2、相关知识:关于“兔”的成语静若处子,动如脱兔:指军队未行动时像未出嫁的姑娘那样持重;一行动就像飞跑的兔子那样敏捷。
龟毛兔角:比喻有名无实。
狐死兔泣: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筋。
见兔放鹰:比喻行动及时,适合需要。
见兔顾犬:看到了兔子,再回头叫唤猎狗去追捕。
比喻动作虽稍迟,但赶紧想办法,还来得及。
狡兔三窟:狡猾的兔子准备好几个藏身的窝•。
比喻隐藏的地方或方法多。
守株待兔: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比喻希图不经过努力而得到成功的侥幸心理。
现也比喻死守狭隘经验,不知变通。
兔起鹘落:兔子刚跳起来,鹘就飞扑下去。
比喻动作敏捷。
电比喻绘画或写文章迅捷流畅。
兔丝燕麦:兔丝不是丝(不可以织),燕麦不是麦(不可以食)。
比喻有名无实。
兔死狗烹:兔子死了,猎狗就被人烹食。
比喻给统治者效劳的人事成后被抛弃或杀掉。
兔死狐悲:兔子死了,狐狸感到悲伤:比喻因同类的死亡而感到悲伤。
【整体感悟】一、谋篇立意根据雪地上的动物的脚印和痕迹,作者叙述了两个故事:狐狸追踪兔子,大雕捕捉兔子,但兔子都机智脱险了,表现了兔子的聪明机灵。
同时也告诉我们要善于观察,激发我们探索自然的兴趣。
二、文章脉络本文共有36节,根据雪地上的动物脚印和痕迹叙述两个故事。
围绕这两个故事,可划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5节)介绍雪地上的动物的脚印。
第二部分(第6-29节)第一个故事:狐狸追踪兔子,兔子摆脱追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