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 格式:doc
- 大小:87.00 KB
- 文档页数:13
第一部分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何为解表剂?解表剂的分类解表剂的药理作用一、何为解表剂?解表剂(即指解表类中成药)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
属于“八法”中“汗法”的范畴。
临床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解表剂的分类辛温解表类辛凉解表类解表胜湿类祛暑解表类解表消食类扶正解表类表里双解类辛温解表辛温解表类成药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脉浮紧等。
代表成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桂枝汤冲剂(合剂)、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
辛凉解表辛凉解表类成药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症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口渴咽痛,咳嗽,苔白微黄,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退热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等。
解表胜湿解表胜湿类中成药具有解表除湿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苔白厚或腻,脉濡滑或濡缓等/发热头痛,咽痛,肢体痛,鼻塞,胃纳减退,舌尖红,苔薄或腻,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祛暑解表祛暑解表类中成药具有祛除暑热或暑湿,解除表证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暑热/暑湿所致感冒。
代表成药: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等。
解表消食解表消食类中成药具有解表祛邪,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脾胃不健,乳食停滞之证。
代表成药:小儿至宝锭扶正解表扶正解表类成药具有解表兼以扶正的作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所以常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
解表类中成药处方药
防风通圣丸
[主要成分]甘草、生石膏、黄芩、桔梗、防风、川芎、当归、白芍、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荆芥穗、白术、栀子、滑石。
[功能]解表通里,清热解毒。
[主治]外寒内热,表里俱实,恶寒壮热,头痛咽干,小便短赤,大便秘结,瘰疬初起,风疹湿疹。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6克,一日2次。
[注意事项]孕妇慎用。
小柴胡片
[主要成分]柴胡、黄芩、党参、制半夏、甘草、生姜、大枣。
[功能]和解清热,疏肝和胃。
[主治]
①发热性疾病。
②肝脏疾病: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酒精性慢性肝炎、抑制肝硬化向肝癌发展。
③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
④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抑制固醇类激素副作用。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4~6片,一日3次。
[注意事项]
①泻下满痛,不渴而饮水呕吐者,不适合用本品。
②欲吐,腹中痛,微溏者,不适合用本品。
③忌食生冷辛辣刺激食物。
辛芩颗粒
[主要成分]细辛、黄芩、荆芥、防风、白芷、苍耳子、黄芪、白术、桂枝、石菖蒲。
[功能]益气固表,祛风通窍。
[主治]过敏性鼻炎、鼻窒等症。
[用法用量]开水冲服。
一次1袋,一日3次。
20日为1个疗程。
鼻渊舒口服液
[主要成分]辛夷、苍耳子、黄芩、白芷、柴胡等。
[功能]疏风清热,祛湿通窍。
[主治]鼻窦炎、鼻炎属肺经风热及胆腑郁热证者。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10ml,一日2~3次,7天为1个疗程。
解表中成药(一)辛温解表1.【药名】表虚感冒颗粒【处方】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葛根、苦杏仁。
【功能主治】散风解肌,和营退热。
用于感冒病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恶风,有汗,头痛项强,咳嗽痰白,鼻鸣干呕,苔薄白,脉缓。
【用法用量】口服。
成人一次1~2袋,一日3次,小儿酌减,开水冲服。
【使用禁忌】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味。
服药后,多饮白开水(或喝热稀粥、稀米汤亦可),覆被取微汗,不可大发汗,以防重复感受风寒。
2.【药名】调胃消滞丸【处方】厚朴(姜汁制)、羌活、广东神曲、枳壳、香附(四制)、半夏(制)、防风、前胡、川芎(酒蒸)、白芷、薄荷、砂仁、草果、木香、豆蔻、茯苓、苍术(泡)、广藿香、乌药(醋制)、甘草、紫苏叶、陈皮(蒸)。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解表化湿。
用于感冒风寒之发热头痛、肢体酸困、头晕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清涕、消化不良、腹痛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
每次1瓶(袋),每日2次。
【使用禁忌】服药期间,勿食生冷油腻之物。
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3.【药名】风寒感冒颗粒【处方】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
【功能主治】解表发汗,疏风散寒。
用于风寒感冒之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
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3~7岁服成人1/3量。
【使用禁忌】①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禁用;②服药期间,当避风寒,多饮白开水;③含麻黄碱,运动员禁用。
4.【药名】伤风停胶囊【处方】麻黄、荆芥、白芷、苍术(炒)、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
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鼻流清涕,肢体酸重,喉痒咳嗽,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及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等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
一次3粒,一日3次。
【使用禁忌】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慎用。
风热外感禁用。
含麻黄碱,运动员禁用。
5.【药名】九味羌活丸、九味羌活颗粒【处方】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
中成药分类及应用中成药是指根据一定的处方,将中药原材料加工制成的,方便患者直接服用的现成药物。
以下是对中成药的分类及其应用的简要介绍:一、分类1.根据治法分类:中成药可以分为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泻火通便、清暑解表、温里散寒、回阳救逆、开窍醒神、平肝熄风、固涩止遗、理气和中、消导化积、补益、安神、行气活血、止血、祛痰、止咳平喘、祛风湿、治风温等类。
2.根据给药途径分类:·经口给药剂型:有蜜丸、水丸、水蜜丸、糊丸、蜡丸、片剂、颗粒剂、胶囊剂、口服液、糖浆剂、合剂、煎膏剂、酒剂、酊剂、流浸膏剂、茶剂、露剂、冲剂、滴丸等。
·经皮肤给药剂型:有软膏剂、硬膏剂、膜剂、锭剂、栓剂、糊剂、巴布剂、气雾剂、喷雾剂、粉剂等。
·经注射给药剂型:有注射剂、输液剂等。
·经粘膜给药剂型:有滴鼻剂、滴耳剂、洗眼剂、舌下片、含片、牙膏、牙粉、牙散、吹药、吸入剂等。
二、应用中成药的应用广泛,涵盖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等多个领域。
常见的中成药如板蓝根颗粒、感冒清热颗粒等,具有清热解毒、疏风散寒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感冒、咳嗽等症状。
此外,还有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的中成药,如六味地黄丸、消渴丸等。
在使用中成药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遵循医嘱:在使用中成药前,最好咨询医生或药师的建议,确保药物适合自己的症状。
2.仔细阅读说明书:了解药物的主要成分、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信息,确保正确使用。
3.注意药物相互作用:中成药与其他药物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因此在使用时应避免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除非得到医生的指导。
4.关注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如出现不适或疑似过敏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
总之,中成药作为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疗效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使用时,应遵循医嘱、仔细阅读说明书并关注不良反应,以确保药物的安全有效。
中成药分类大全中成药分类大全一、解表中成药小青龙颗粒:用于风寒感冒,主治外寒里饮证,止咳平喘,亦可治疗过敏性鼻炎九味羌活丸:用于风寒感冒,兼清里热感冒清热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午时茶颗粒:用于风寒感冒,内伤食积证败毒散:用于风寒感冒通宣理肺丸:用于风寒感冒,宣肺止咳参苏丸:用于老年或病后、产后气虚而感受风寒者银翘解毒片:用于风热感冒,辛凉解表,清热解毒双黄连颗粒:用于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小儿感冒颗粒:用于小儿风热感冒,疏风解表,清热解毒柴胡口服液:用于外感发热保济丸: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藿香正气水:用于胃肠型感冒,症见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二、清热中成药牛黄解毒片:用于火热内盛,症见咽喉、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银黄口服液: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炎板蓝根颗粒:用于热毒壅盛所致的扁桃体炎、腮腺炎等抗病毒口服液:用于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性感冒)感冒退热颗粒: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三黄片:用于三焦热盛,泻火通便,症见口舌生疮、心烦口渴、尿赤便秘黄连上清丸:用于上焦风热,症见头晕脑胀、牙龈肿痛、口舌生疮、小便黄赤等牛黄上清丸:用于上焦火热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等紫雪:用于热病,止痉开窍,症见高热烦躁、谵语、惊风抽搐、斑疹吐衄片仔癀:凉血化瘀,消肿止痛,用于热毒血瘀所致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痈疽疔疮,跌打损伤及各种炎症龙胆泻肝丸:①用于肝胆实火上炎证,症见头痛、胁痛、口苦、耳聋、舌红苔黄②用于肝经湿热下注证:症见阴肿、阴痒、筋萎、小便淋漓或妇女带下黄臭等左金丸:用于肝火犯胃、脘胁疼痛、口苦嘈杂、呕吐酸水、不喜热饮二妙丸:用于湿热下注之足膝红肿热痛、下肢丹毒、白带、阴囊湿痒六神丸:用于烂喉丹痧、咽喉肿痛、喉风喉痈、单双乳蛾、小儿热疖、痈疡疔疮、乳痈发背、无名肿毒西瓜霜咽喉含片:防治咽喉肿痛、声音嘶哑、急慢性咽喉炎、急性扁桃体炎、口腔溃疡、口腔炎、牙龈肿痛等清热消炎宁胶囊:主治热毒证,消炎止痛,舒筋活络十滴水:主治中暑证六合定中丸:主治夏伤暑湿、宿食停滞证,症见恶寒头痛、胸闷恶心、吐泻腹痛六一散:主治暑湿证,症见暑热身倦、口渴泄泻、小便黄少、痱子刺痒仁丹:用于中暑呕吐、烦躁恶心、头目眩晕、晕车晕船、水土不服三、温里中成药附子理中丸:温中健脾,用于脾胃虚寒、脘腹冷痛、呕吐泄泻、手足不温小建中合剂:主治脾胃虚寒所致的脘腹挛痛、喜温喜按、按之则痛减或脾胃虚寒引起的虚劳发热、心悸不宁等香砂养胃丸:温中和胃,用于不思饮食、呕吐酸水、胃脘满闷、四肢倦怠四逆汤口服液:温中祛寒,回阳救逆,用于阳虚欲脱、冷汗自出、脉微欲绝参附注射液: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用于阳气暴脱的厥脱证,用于急救艾附暖宫丸:理气补血,暖宫调经,主治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痛经、腰酸带下四、理气中成药逍遥丸:疏肝健脾,养血调经。
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的使用手册内含辨证分类临床必备》一、前言中成药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广泛的应用领域。
本手册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份详尽的中成药使用指南,帮助他们在日常工作中更好地应用中成药。
二、辨证分类中成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不同的病证进行辨证分类,以达到针对性治疗的目的。
在本手册中,将100多种临床最常见的中成药划分为以下几类:1. 温燥解表类:包括感冒类中成药、解表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外感风寒、风热等病证的治疗。
2. 温经散寒类:包括温阳类中成药、散寒类中成药等,适用于肾阳不足、寒湿病证的治疗。
3. 温通经络类:包括温经类中成药、活血化瘀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气血不畅、经络堵塞的病证治疗。
4. 祛风湿类:包括祛风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风湿湿痹、关节炎等病证的治疗。
5. 健脾化湿类:包括健脾类中成药、化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脾胃虚弱、湿气停滞的病证治疗。
6. 利水消肿类:包括利水类中成药、消肿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水肿、浮肿等病证的治疗。
7. 开窍通窍类:包括开窍类中成药、通窍类中成药等,适用于昏倒、头晕等病证治疗。
8. 安神养心类:包括安神类中成药、养心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心神不宁、失眠等病证的治疗。
9. 其他类:包括清热类中成药、润燥类中成药等,适用于其他病证治疗。
三、使用手册1. 温燥解表类中成药:- 药物 A:主要适用于寒邪外袭,表现为寒冷恶寒、发热、头痛等病症。
- 药物 B:适用于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等病症。
2. 温经散寒类中成药:- 药物 C:适用于肾阳不足的病症,如阳痿、早泄等。
- 药物 D:适用于寒湿内侵,表现为腹痛、湿疹等病症。
3. 温通经络类中成药:- 药物 E:适用于气血不畅的病症,如经闭、淤血瘀阻等。
- 药物 F:适用于经络堵塞的病症,如痛经、痛风等。
4. 祛风湿类中成药:- 药物 G:适用于风湿湿痹的病症,如关节炎、肌肉疼痛等。
第一部分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何为解表剂?解表剂的分类解表剂的药理作用一、何为解表剂?解表剂(即指解表类中成药)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
属于“八法”中“汗法”的范畴。
临床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解表剂的分类辛温解表类辛凉解表类解表胜湿类祛暑解表类解表消食类扶正解表类表里双解类辛温解表辛温解表类成药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脉浮紧等。
代表成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桂枝汤冲剂(合剂)、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
辛凉解表辛凉解表类成药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
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症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口渴咽痛,咳嗽,苔白微黄,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退热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等。
解表胜湿解表胜湿类中成药具有解表除湿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苔白厚或腻,脉濡滑或濡缓等/发热头痛,咽痛,肢体痛,鼻塞,胃纳减退,舌尖红,苔薄或腻,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祛暑解表祛暑解表类中成药具有祛除暑热或暑湿,解除表证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暑热/暑湿所致感冒。
代表成药: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等。
解表消食解表消食类中成药具有解表祛邪,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脾胃不健,乳食停滞之证。
代表成药:小儿至宝锭扶正解表扶正解表类成药具有解表兼以扶正的作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所以常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
中成药分类及功效
中成药分类的方法较多,按中成药的功效可分为以下20类:
1.解表剂辛温解表、辛凉解表、扶正解表。
2.泻下剂寒下、温下、润下、逐水、攻补兼施。
3.和解剂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胃肠。
4.清热剂清气分热、清营凉血、清热解毒、清脏腑热、清退虚热、气血两清。
5.祛暑剂祛暑清热、祛暑解表、祛暑利湿、清暑益气。
6.温里剂温中祛寒、回阳救逆、温经散寒。
7.表里双解解表攻里、解表清里、解表温里。
8.补益剂补气、补血、气血双补、补阴、补阳、阴阳双补。
9.安神剂重镇安神、滋养安神。
10.开窍剂凉开、温开。
11.固涩剂固表止汗、涩肠止泻固脱、涩精止遗、敛肺止血、固崩止带。
12.理气剂理气疏肝、疏肝散结、理气和中、理气止痛、降气。
13.理血剂活血(活血化瘀、益气活血、温经活血、养血活血、凉血散瘀、化瘀消癥、散瘀止痛、活血通络、接筋续骨)、止血(凉血止血、收涩止血、化瘀止血、温经止血)。
14.治风剂疏散外风、平熄内风。
15.治燥剂清宣润燥、滋阴润燥。
16.祛湿剂燥湿和中、清热祛湿、利水渗湿、温化水湿、祛风
胜湿。
17.祛痰剂燥湿化痰、清热化痰、润燥化痰、温化寒痰、化痰熄风。
18.止咳平喘剂清肺止咳、温肺止咳、补肺止咳、化痰止咳、温肺平喘、清肺平喘、补肺平喘、纳气平喘。
19.消导化积剂消食导滞、健脾消食。
20.杀虫剂驱虫止痛、杀虫止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