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第一部分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的分类

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一、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即指解表类中成药)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属于“八法”中“汗法”的范畴。

临床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解表剂的分类

辛温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

解表胜湿类

祛暑解表类

解表消食类

扶正解表类

表里双解类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类成药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脉浮紧等。

代表成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桂枝汤冲剂(合剂)、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类成药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症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口渴咽痛,咳嗽,苔白微黄,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退热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等。

解表胜湿

解表胜湿类中成药具有解表除湿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苔白厚或腻,脉濡滑或濡缓等/发热头痛,咽痛,肢体痛,鼻塞,胃纳减退,舌尖红,苔薄或腻,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

祛暑解表

祛暑解表类中成药具有祛除暑热或暑湿,解除表证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暑热/暑湿所致感冒。

代表成药: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等。

解表消食

解表消食类中成药具有解表祛邪,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脾胃不健,乳食停滞之证。

代表成药:小儿至宝锭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类成药具有解表兼以扶正的作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所以常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

代表成药:荆防败毒丸、人参败毒胶囊、参苏丸(胶囊)、玉屏风散(颗粒)。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类成药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作用,适用于表里同病之证。

代表成物:防风通圣丸、双清口服液等。

三、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发汗作用

解热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镇痛、镇静作用

抗炎作用

调节免疫作用

其它作用

发汗作用

“解表法即汗法”,绝大多数解表药都有一定的发汗作用,特别是辛温解表剂。

发汗的意义:

发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

通过发汗排出体内少量代谢产物(包括毒素),推测解表药可通过发汗将皮下血管内的异物排出体外,以减少抗原数量,这在感染性疾病早期有其意义。

实验方法

着色法:原理为碘与淀粉遇汗液产生紫色反应

指标:放大镜下观察大鼠足跖部着色点(汗点)数量

阳性药:毛果芸香碱

桂枝汤煎剂(桂枝合剂)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分泌亢进和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解热作用

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解热作用,以辛凉解表剂解热作用较强。

发汗或促进发汗→热量从汗而出→体温↓(对症)

抑制病原微生物,减少致热原的产生(对因)

抗炎→消除致病因子(对因)

抑制PGE2 合成(PGE2 为致热原)

降低脑内cAMP含量

解热:使发热体温下降到正常,多数解表剂有此作用,如正柴胡饮颗粒、双黄连粉针剂对内毒素致热家兔有解热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表证发病原因之一是因为细菌、病毒等外邪侵入肌表所致。

辛凉解表药+清热解毒药配伍使用,抗菌、抗病毒作用增强,如银翘散。

都梁软胶囊体外抑菌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绿脓杆菌均有抑菌作用。

正柴胡饮颗粒体外试验,对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肠道孤儿病毒、柯萨奇B族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等致细胞病变有抑制作用;抑制流感病毒致鼠肺部炎症,延长感染小鼠存活时间,降低死亡率。

镇痛、镇静作用

头痛、身痛是表证常见症状之一。

实验方法:热板法、醋酸扭体法、机械压迫、光热照射等。

抗感颗粒对腹腔注射冰醋酸所致扭体反应及压痛所致疼痛反应均有抑制作用。

藿香正气颗粒灌胃,可减少醋酸所致小鼠扭体次数,提高热板法试验小鼠痛阈。

九味羌活口服液和颗粒剂灌胃给药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能减少小鼠自发活动次数。

抗炎作用

炎症病变:早期:渗出(微血管通透性↑→水肿)

晚期:增生(肉芽组织形成)

动物炎症模型:

急性炎症:角叉菜胶、鲜鸡蛋清、甲醛→大鼠足肿胀

二甲苯→小鼠耳肿胀

慢性炎症:大鼠棉球肉芽肿

九味羌活口服液能抑制巴豆油所致小鼠耳肿胀和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

风热清口服液能抑制角叉菜胶所致大鼠足肿胀,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对组胺或二甲苯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有抑制作用。

抗炎机制

抑制花生四烯酸代谢;抑制组胺或其他炎性介质生成或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内分泌轴功能;清除自由基调节免疫作用

羚翘解毒丸可增强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功能。

参苏丸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的免疫功能低下,并能提高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

莲花清瘟胶囊可抑制流感病毒FM1感染小鼠血中CD4+和CD4+ /CD8+下降,升高肺组织γ-干扰素含量。

风热清口服液可对抗二硝基氯苯(DNCB )诱导的正常小鼠皮肤迟发型超敏反应(DCH )和环磷酰胺所致的小鼠免疫功能低下,还可增强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的非特异性吞噬功能。

其它作用

咳、痰是表证常见症状。柴连口服液能延长氨水所致小鼠咳嗽反应潜伏期,减少咳嗽次数。金莲清热冲剂可使酚红分泌增加,使氨水刺激小鼠产生咳嗽的潜伏期延长,咳嗽次数减少。

藿香正气水、胶囊能抑制家兔、豚鼠等试验动物离体肠肌的自发活动,并能缓解组胺、乙酰胆碱、氯化钡等所致肠肌痉挛。

双黄连粉针剂给大鼠舌下静注可使氯化钡所致心律失常转为窦性心律,并可减少氯化钙所致室颤的死亡率,使室颤恢复窦性心律。

第二部分常用解表类中成药的合理应用

解表剂应用的注意事项

解表剂的剂型选择

针对特殊人群选择解表剂

解表剂的辨证应用

各类解表剂的用药提示

一、解表剂应用的注意事项

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或辅以热粥,以助汗出。

解表取汗,以遍身持续微汗为佳。若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汗出太多,则耗伤气津,重则导致亡阴亡阳之变;一般患者在服药后15~20 分钟会出汗,此时不要到风口地方,以免因再度感受外邪而加重病情。

汗出病瘥,即当停服,不必尽剂。

服用解表剂时忌生冷、油腻之品,以免影响药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多饮水,注意休息;滋补性中药对治疗感冒无益,感冒期间不宜服用。

表证未尽,又出现里证者,一般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重者,则应表里双解。若表邪已尽入里,或麻疹已透,或疮疡已溃,或虚证水肿,均不宜使用。

在临床常用的解表剂中,有一些加入了具有发汗、解热、镇痛等作用的西药,如乙酰水杨酸、安乃近、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及维生素C等。

西药成分尽管有助于感冒的治愈,但极易引起大汗淋漓、嗜睡、疲劳乏力等不良反应。长期应用可引发粒细胞缺乏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甚至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不良反应。使用时要谨慎。

含西药成分的中成药(20余种):感冒清胶囊、维C银翘片、强力银翘片、重感灵、复方感冒颗粒、抗感灵、感冒灵、金感胶囊等。

二、解表剂的剂型选择

药物释放的顺序一般为:冲剂、散剂、胶囊剂、片剂、丸剂,使用时可根据病情缓急选择不同剂型。

丸、片剂吸收慢而作用持久,适用于轻、慢性病者;冲剂、散剂、胶囊剂吸收较快,适用于急性起病;浸膏剂通常以滋补为主;冲剂多以温服为宜。

糖尿病患者注意选用无糖剂型。

三、针对特殊人群选择解表剂

小儿感冒:大致可分风寒、风热、暑邪三型。风寒感冒:至圣保元丹;风热感冒:妙灵丹;感冒夹滞(内有食滞,复感外邪):小儿百寿丹;感冒夹湿:香苏正胃丸;感冒夹惊:牛黄镇惊丸;时行感冒(流行性感冒):小儿感冒冲剂。

特点是热证多于寒证。同时因小儿肺脏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故多夹痰浊、夹积滞、夹惊抽,表现为:咳嗽,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有时惊抽。治疗时多加用祛痰止咳药、消食导滞药、安神镇惊药。

老人及虚人感冒:老人及素来体弱多病之虚人,因体弱卫外不固,易反复感邪,经常发作,缠绵难愈。应在祛邪同时,酌加扶正之品,如:参苏丸、玉屏风颗粒等。使用发汗力较强的中成药用药剂量应酌减。

女性经期感冒:若属风热感冒或为流感时势必用寒凉之品,此时不可为求速而盲目加大用量,以免寒邪内生,冰伏于胞宫,致经行不畅或痛经。此时配合小柴胡片效果较好。

女性孕期感冒:最安全简便的方法就是在家休养、多喝白开水、保证营养补给,调整身体提高免疫力,直至感冒不治而愈。孕期可用的感冒药(使用时仍应谨慎):风寒感冒,感冒软胶囊;风热感冒,银黄片、双黄连等;流感,板蓝根冲剂;暑热感冒,藿香正气软胶囊;感冒缠绵日久:小柴胡冲剂。

女性产后感冒:因产后气血两虚,故应慎用发汗力较强的药,以免再伤气血。

四、解表剂的辨证应用

感冒由于四时受邪不同,有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感冒挟暑、感冒挟湿的区分,虚人外感又有气虚外感、血虚外感、阴虚外感、阳虚外感的不同,小儿外感又有感冒挟食、感冒挟惊的不同特点。因此,在选用中成药时必须辨证选药。

如外感风寒者,可选用荆防败毒散、小青龙合剂等;若属外感风热者,可选用桑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板蓝根冲剂等;若属感冒挟暑者,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若属感冒挟湿者,可选用九味羌活丸;若属小儿外感挟食挟惊者,可选用小儿至宝锭丸、小儿七珍丸等;气虚外感选参苏胶囊等。

药不对证的后果:

对虽有体温升高但属中医风寒束表或风寒束肺的患者,使用清热解毒类注射液治疗,可使患者卫阳闭束、表寒不解,反出现寒战、发热、体温上升的情况。

对素体阳虚或脾胃虚寒的患者使用药性寒凉的注射液,可致寒凝经脉气血,阳气受损,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而出现腰痛、腹痛、呕吐等症。

对无体虚的患者使用补益类注射液则会出现心悸、眩晕、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

五、各类解表剂的用药提示

辛温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

解表胜湿类

祛暑解表类

解表消食类

扶正解表类

表里双解类

(一)辛温解表类

(二)辛凉解表类

(四)祛暑解表类

(六)扶正解表类

(七)表里双解类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必须收藏)

中药分类一览表,太难得了!(必须收藏) 中药是一个十分庞大的家族,若是不加以分类,笼统而学,怕是难以厘清各药 之间的关系,也不易掌握各药的效用,影响临床的发挥。如何快速掌握中药的 作用?有道是:“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若将中药分门别类,学习起来就容 易多了。具体怎么分呢? 现在一般分法比较明朗,大致如下: 1、解表药 具有发散作用,包括疏解风寒、风热、风湿、暑气等外邪犯表。辛温解表,如 麻黄、桂枝、紫苏、羌活、独活、荆芥、防风、细辛、香薷、白芷、秦艽;辛 凉解表,如葛根、柴胡、薄荷、豆豉、豆卷、桑叶、菊花、浮萍、升麻;驱风湿,如威灵仙、白芷、络石藤、五加皮、海风藤等。 2、泻下药 具有通大便作用(包括泻水)。寒下,如大黄、玄明粉;热下,如巴豆;润下,如麻仁、瓜蒌仁、郁李仁;泻水,如大戟、芫花、甘遂、牵牛子、商陆、葶苈等。 3、理湿药

具有除湿渗利作用。芳香化湿,如藿香、佩兰、佛手、苍术、厚朴、草果;淡渗,如茯苓、通草、苡仁;利尿,如车前、泽泻、木通、防己、瞿麦、猪苓、 萆薢、萹蓄等。 4、祛寒药 具有温中作用(包括回阳)。温中散寒,如吴萸、丁香、干姜、茴香、乌头; 扶阳壮火,如附子、肉桂、益智仁、肉果、巴戟天等。 5、清热药 具有清解内热作用(包括解毒)。苦寒清热,如黄连、黄芩、黄柏、知母、山栀、龙胆草、连翘、青蒿、夏枯草、丹皮、银花;甘寒清热,如鲜生地、石膏、竹叶、竹茹、天花粉、地骨皮、芦根、茅根;清热解毒,如玄参、犀角、青黛、大青叶、马勃、射干、山豆根、地丁草、板蓝根等。 6、涌吐药 具有催吐作用。如瓜蒂、藜芦、胆矾等。 7、消化药 具有消食健胃作用。如神曲、山楂、麦芽、砂仁、蔻仁、莱菔子、鸡内金等。 8、止咳药 具有肃肺作用(包括化痰平喘)。清肺止咳,如前胡、牛蒡、杏仁、贝母、桔梗、桑白皮、枇杷叶、马兜铃、百合、百部、胖大海;温肺止咳,如白前、旋 覆花、紫菀、款冬花;消痰平喘,如胆星、半夏、白芥子、苏子、天竺黄、海 浮石、鹅管石、竹沥、海藻、昆布、海蜇等。 9、理气药 具有舒畅气机作用。行气,如陈皮、乌药、木香、香附、郁金、金铃子、香橼;破气,如枳实、青皮、沉香、厚朴等。

120种常用中药展示标本介绍

名称:金钱白花蛇 药材来源:为脊索动物门爬行纲眼镜蛇科动物银环蛇的幼蛇干燥体。 药材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3~6cm,蛇体直径0.2~0.4cm。 性味归经:温;甘、咸;归肝经;有毒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喁,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名称:吴茱萸 药材来源: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 药材性状:本品呈球形或略呈五角状扁球形,直径2~5mm。表面暗黄绿色至褐色,粗糙,有多数点状突起或凹下的油点。 性味归经:热;辛、苦;归肝、脾、胃、肾经;小毒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外治口疮,高血压。 名称:干姜 药材来源: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 药材性状:干姜: 呈扁平块状,具指状分枝,长3~7cm,厚1~2cm。表面灰黄色或浅灰棕色,粗糙,具纵皱纹及明显的环节。分枝处常有鳞叶残存,分枝顶端有茎痕或芽。质坚实,断面黄白色或灰白色,粉性或颗粒性,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及黄色油点散在。气香、特异,味辛辣。 性味归经:热;辛;归脾、胃、肾、心、肺经 功能主治: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用于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肢冷脉微,痰饮咳喘。 名称:大黄 药材来源: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唐古特大黄或药用大黄的干燥根及根茎。 药材性状:本品呈类圆柱形、圆锥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块状,长3~17cm,直径3~10cm。除尽外皮者表面黄棕色至红棕色,有的可见类白色网状纹理及星点(异型维管束)散在,残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绳孔及粗皱纹。 性味归经:寒;苦;归脾、肝、胃、大肠、心包经 功能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用于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疽,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经闭,跌扑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 名称:地骨皮 药材来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干燥根皮。 药材性状:本品呈筒状或槽状,长3~10cm,宽0.5~1.5cm,厚0.1~0.3cm。外表面灰黄色至棕黄色,粗糙,有不规则纵裂纹,易成鳞片状剥落。内表面黄白色至灰黄色,较平坦,

常用中成药

常用中成药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通宣理肺丸川芎茶调散参苏丸午时茶冲剂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 2、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小儿回春丸透表回春丸小儿羚羊散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清眩丸双解香苏丸升降散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小儿至宝锭妙灵丸小儿百寿丹消食苏风丸甘露茶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羊肝丸明目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夏枯草丸栀子金花丸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连香冲剂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苦参丸归参丸四妙丸金鸡冲剂五茶花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银黄注射液三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丸抗病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牛黄噙化丸六神丸西黄丸紫金锭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紫草丸复方大青叶合剂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祛暑丸暑正片清暑益气丸六一散冰霜梅苏丸温六散清凉冲剂清暑解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木瓜丸祛风舒筋丸豹骨木瓜酒蕲蛇药酒追风丸疏风定痛丸豨简丸老鹳草膏风湿骨痛丸活血状筋丹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冯了性药酒风湿药酒追风透骨丸祛风胜湿酒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湿热痹冲剂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通络益心丹祛风壮骨丸

180味常用中药功效归类表

180味常用中药功效归类表 1.行气: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沉香、腹皮、香附、乌药、降香、佛手。 2.补气:人参、黄芪、党参、白术、山药、大枣、甘草、黄精。 3.温阳: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鹿角霜。 4.补血:当归、白芍、阿胶、熟地、首乌、鸡血藤。 5.清热:二花、连翘、公英、鱼腥草、重楼、白花、蛇舌草。 6.散寒:麻黄、桂枝、羌活、生姜、苏子、防风、辛夷、白芷。 7.泻火:石膏、黄芩、粉、知母、栀子、夏枯草。 8.凉血:生地、丹皮、地骨皮、赤芍。 9.散热:柴胡、薄荷、蝉蜕、葛根、菊花、升麻。 10.澡湿:黄连、黄柏、龙胆草、胡黄连、苦参。 11.化湿:荤香、佩兰、厚朴、砂仁、白豆蔻。 12.渗湿:茯苓、蕈仁、猪苓、泽泻、车前子、葶苈、茵陈、赤小豆。 13.寒痰:半夏、南星、白芥子、白附子。 14.热痰:川贝、瓜蔓、双皮、浙贝、天竺、海蛤。 15.瘀症:三七.血竭、川芎、丹参、红花、桃仁、元胡,坤草,水蛭、牛滕。 16.燥症:麦冬、天冬、沙参、玄参玉竹、百合、龟板、篮甲、枸杞。 17.安神:柏子、远志、合欢、枣仁、夜交藤、龙骨、牡蛎、琥珀、朱砂。 18.咳喘:杏仁、紫菀、冬花、百部、前胡、桔梗、苏子、旋复、枇杷。 19.助阳:巴戟天、补骨脂、杜仲、锁阳、肉从蓉、菟丝子、狗脊、鹿茸、骨碎补,仙茅、续断、益 智仁、淫羊藿, 20.平肝:钩藤、僵蚕、全蝎、天麻、蜈蚣、石决明、羚羊角。 21.止血:白芨、乌贼骨、仙鹤草、血余炭、棕榈皮、地榆、槐花、蒲黄、茜草根。 22.收涩:赤石脂、芡实、石榴皮、乌梅、五倍子、五味子。 23.攻下:大黄、芒硝。 24.润下:火麻仁、郁李仁。 25.祛暑:青蒿、香幕。

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应用

第一部分解表类中成药分类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的分类 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一、何为解表剂? 解表剂(即指解表类中成药)是以麻黄、桂枝、荆芥、防风、桑叶、菊花、柴胡、薄荷、豆豉等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用以治疗表证的中成药。属于“八法”中“汗法”的范畴。 临床辨证要点:恶寒发热、舌苔薄白或黄、脉浮等。 临床可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咽炎等见上述症状者。 二、解表剂的分类 辛温解表类 辛凉解表类 解表胜湿类 祛暑解表类 解表消食类 扶正解表类 表里双解类 辛温解表 辛温解表类成药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白脉浮紧等。 代表成药:风寒感冒颗粒、感冒清热颗粒、桂枝汤冲剂(合剂)、正柴胡饮颗粒、荆防颗粒等。 辛凉解表 辛凉解表类成药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用于外感风热或温病初起之证,症见发热头痛,微恶风寒,有汗或汗出不畅,口渴咽痛,咳嗽,苔白微黄,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风热感冒颗粒、桑菊感冒片、银翘解毒丸、双黄连口服液、感冒退热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等。 解表胜湿 解表胜湿类中成药具有解表除湿的作用,用于外感风寒/风热挟湿证,症见恶寒发热,头痛身楚,胸脘满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舌苔白厚或腻,脉濡滑或濡缓等/发热头痛,咽痛,肢体痛,鼻塞,胃纳减退,舌尖红,苔薄或腻,脉浮数等。 代表成药:九味羌活丸、柴连口服液 祛暑解表 祛暑解表类中成药具有祛除暑热或暑湿,解除表证的作用,主要用于外感暑热/暑湿所致感冒。

代表成药:藿香正气水(颗粒、片、合剂、口服液、滴丸、胶囊、软胶囊)、暑湿感冒颗粒、暑热感冒颗粒等。 解表消食 解表消食类中成药具有解表祛邪,消食导滞的作用,适用于小儿外感,脾胃不健,乳食停滞之证。 代表成药:小儿至宝锭 扶正解表 扶正解表类成药具有解表兼以扶正的作用,适用于体质素虚又感外邪而致的表证。 此时既要解表,又虑正虚,所以常用补益或助阳药与解表药配合组成方剂,使表证得解。 代表成药:荆防败毒丸、人参败毒胶囊、参苏丸(胶囊)、玉屏风散(颗粒)。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类成药具有表里同治,内外分解作用,适用于表里同病之证。 代表成物:防风通圣丸、双清口服液等。 三、解表剂的药理作用 发汗作用 解热作用 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镇痛、镇静作用 抗炎作用 调节免疫作用 其它作用 发汗作用 “解表法即汗法”,绝大多数解表药都有一定的发汗作用,特别是辛温解表剂。 发汗的意义: 发汗是人体散热的方式之一 通过发汗排出体内少量代谢产物(包括毒素),推测解表药可通过发汗将皮下血管内的异物排出体外,以减少抗原数量,这在感染性疾病早期有其意义。 实验方法 着色法:原理为碘与淀粉遇汗液产生紫色反应 指标:放大镜下观察大鼠足跖部着色点(汗点)数量 阳性药:毛果芸香碱 桂枝汤煎剂(桂枝合剂)能增加正常大鼠足跖部的汗腺分泌,抑制安痛定所致的汗腺分泌亢进和拮抗阿托品引起的汗腺分泌减少。 解热作用 本类药物均有不同程度解热作用,以辛凉解表剂解热作用较强。

常 见 中 药 别 名 一 览 表

常见中药别名一览表(一) (2009-06-29 15:23:33) 转载▼ 标签: 杂谈 根及根茎类 1. 人参棒槌山参园参别直神草人衔 2. 党参潞党参辽党参西党参川党参黄参狮头参 3. 北沙参海沙参辽沙银条参北条参莱阳参野香菜根 4. 玄参元参乌元参黑参角参浙元参重抬正马玄台玄 5. 太子参童参四叶参米参孩儿参 6. 明党参明党闽党参山萝卜山花根土洋参粉沙参金鸡爪百丈光 7. 丹参紫丹参红丹参血参赤参红根川丹参野丹参 8. 南沙参泡参四叶沙参大沙参空沙参桔参羊奶婆苦心 9. 苦参野槐根地槐地参川参苦骨地骨 10. 珠子参钮子七扣子七疙瘩七土三七珠儿参 11. 手掌参掌参佛手参手儿参阴阳参 12. 三七山漆田七参三七旱三七金不换 13. 当归秦归西归岷归云归小面归干归 14. 地黄生地熟地淮地黄 15. 地榆山枣参 16. 黄芪棉芪北芪蒙芪口芪黄耆戴椹百本王孙箭芪羊肉 17. 红芪川芪晋芪西芪红耆 18 红景天索罗玛布 18. 黄连味连川连鸡爪黄连雅连峨眉连风尾连云连野连王连 19. 黄芩条芩子芩枯芩山茶根空肠腐肠内虚黄文 20. 麦冬麦门冬苏冬寸冬沿阶草不死药禹余粮 21. 川芎芎穹抚穹小叶川芎 22. 川乌乌头川乌头 23. 川贝母川贝京川贝 24. 浙贝母象贝大贝元宝贝珠贝 25. 伊贝母生贝西贝伊母 26. 平贝母平贝坪贝 27. 白术浙术平术于术种术冬术生晒术漂术 28. 白芍芍药杭白芍东白芍亳白芍川白芍 29. 白芷香白芷芳香苻篱 30. 白前鹅管白前空白前水白前软白前 31. 白薇龙胆白薇实白薇硬白薇山白薇白马尾白幕 32. 白头翁翁草老和尚头犄角花羊胡子花野丈人 33. 白芨明白芨白鸡白及 34. 白蔹山地瓜兔核猫儿卵野红薯

常用中药功效归纳表

解表药 能促进人体发汗,使侵犯肌表的邪气由汗出而解,治疗表证。 1.发散风寒药以发散风寒为主,用治恶寒发热、头身疼痛、鼻塞、苔薄白、脉浮紧的风寒表证。部分药分别兼有止咳、祛风湿止痛、通鼻窍等功效,又可治疗咳喘、头痛、风湿痹痛、鼻渊等。 2.发散风热药以发散风热为主,用以治疗发热、微恶风寒、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的风热表证。部分药兼具清肺止咳、利头目咽喉、透疹等作用,故风热咳嗽、头痛、咽痛、目赤肿痛、疹出不透等可选用。 清热药 具有清热泻火、燥湿、凉血、解毒及清虚热等功效。用治温热病高热烦渴,热泻热痢,温毒发斑,痈肿疮毒及阴虚发热等里热证。 1.清热泻火药清热作用较强,用治热病邪入气分而见高热、口渴、汗出、烦躁、舌红苔黄、脉洪数实者。还分别用于肺热、胃热、心火、肝火等引起的脏腑火热证。 2.清热燥湿药清热之中燥湿力强,主要用治身热不扬、胸脘痞闷、泄泻痢疾、黄疸尿赤、湿疹湿疮、带下黄稠等湿热证,以及脏腑火热证和疮疡肿毒等病证。 3.清热凉血药有清解营、血分热邪,凉血消斑及滋阴生津的作用。主治温热病热入营分而见身热夜甚、心烦不寐、或神昏谵语、斑疹隐隐、舌绛、脉细数;热入血分而见吐血衄血、尿血便血等病证。 4.清热解毒药清热之中更长于解毒,主治痈肿疮毒、丹毒、痄腮、咽喉肿痛、热毒下痢、肺痈肠痈、虫蛇咬伤、水火烫伤、部分癌肿及其它急性热病等。 5.清虚热药以清虚热、退骨蒸为主要作用,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所致的骨蒸潮热、手足心热,以及热病后期,邪热未尽,阴液耗伤之夜热早凉等症。

清热药功效归纳表 泻下药 具有泻下通便,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或有攻逐水饮,消退水肿的作用。适用于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等里实证。 1.攻下药泻下作用较强,兼清热泻火,主治热结便秘、燥屎坚结及实热积滞病证。 2.润下药泻下作用缓和,能润滑大肠,促使排便,适用于老年体虚,久病产后等所致的肠燥津亏便秘。 3.峻下逐水药药性峻猛有毒,能引起剧烈腹泻,有的兼利尿作用,适用于全身水肿、腹水等正气未衰之证。 泻下药功效归纳表

常见解表中成药

解表中成药 (一)辛温解表 1.【药名】表虚感冒颗粒 【处方】桂枝、白芍、生姜、大枣、葛根、苦杏仁。 【功能主治】散风解肌,和营退热。用于感冒病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恶风,有汗,头痛项强,咳嗽痰白,鼻鸣干呕,苔薄白,脉缓。 【用法用量】口服。成人一次1~2袋,一日3次,小儿酌减,开水冲服。 【使用禁忌】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生冷、厚味。服药后,多饮白开水(或喝热稀粥、稀米汤亦可),覆被取微汗,不可大发汗,以防重复感受风寒。 2.【药名】调胃消滞丸 【处方】厚朴(姜汁制)、羌活、广东神曲、枳壳、香附(四制)、半夏(制)、防风、前胡、川芎(酒蒸)、白芷、薄荷、砂仁、草果、木香、豆蔻、茯苓、苍术(泡)、广藿香、乌药(醋制)、甘草、紫苏叶、陈皮(蒸)。 【功能主治】健胃消食,解表化湿。用于感冒风寒之发热头痛、肢体酸困、头晕胀痛、咳嗽痰黏、鼻流清涕、消化不良、腹痛泄泻。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瓶(袋),每日2次。 【使用禁忌】服药期间,勿食生冷油腻之物。风热感冒者不适用。 3.【药名】风寒感冒颗粒 【处方】麻黄、葛根、紫苏叶、防风、桂枝、白芷、陈皮、苦杏仁、桔梗、甘草、干姜。【功能主治】解表发汗,疏风散寒。用于风寒感冒之发热、头痛、恶寒、无汗、咳嗽、鼻塞、流清涕。 【用法用量】口服,每次1袋,每日3次。7岁以上儿童服成人1/2量,3~7岁服成人1/3量。 【使用禁忌】①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均当禁用;②服药期间,当避风寒,多饮白开水;③含麻黄碱,运动员禁用。 4.【药名】伤风停胶囊 【处方】麻黄、荆芥、白芷、苍术(炒)、陈皮、甘草。 【功能主治】发散风寒。用于外感风寒,恶寒发热,头痛,鼻塞,鼻流清涕,肢体酸重,喉痒咳嗽,咳嗽痰清稀,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浮紧;及上呼吸道感染,感冒鼻炎等见上述症候者。 【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粒,一日3次。 【使用禁忌】表虚自汗、阴虚盗汗及虚喘者慎用。风热外感禁用。含麻黄碱,运动员禁用。 5.【药名】九味羌活丸、九味羌活颗粒 【处方】羌活、防风、苍术、细辛、川芎、白芷、黄芩、地黄、甘草。 【功能主治】疏风解表,散寒除湿。用于外感风寒挟湿导致的感冒,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头重而痛、肢体痠痛。 【用法用量】口服。成年人一次6~9克;小儿7岁以上,服成人量二分之一,3~7岁,服成年人三分之一量。 【使用禁忌】阴虚气弱者慎用。 6.【药名】感冒软胶囊 【处方】麻黄、桂枝、羌活、荆芥穗、防风、白芷、川芎、石菖蒲、葛根、薄荷、当归、苦杏仁、黄芩、桔梗。 【功能主治】散风解热。用于外感风寒引起的头痛发热,鼻塞流涕,恶寒无汗,骨节酸痛,咽喉肿痛。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一览表》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一览表》 紫草(硬紫草、大紫草、红条紫草) 麦冬(沿阶草、麦门冬) 地榆(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银柴胡(牛胆根、沙参儿) 甘草(甜草根、密草) 紫草—新疆紫草(软紫草) 远志(细叶远志、小草) 白芷(香白芷、川白芷) 苦参(野槐根、山槐根、干人参、苦骨) 丹参(血生根、赤参、血参、红根) 丹参—甘西鼠尾(甘肃丹参、红秦艽、紫丹参) 人参(地精、山参、土精、神草) 土人参(水人参、参草、紫人参、福参) 党参(潞党参、汶党参、晶党参) 党参—球花党参(天宁党参、巫山党参、单枝党参)北沙参(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 柴胡—狭叶柴胡(香柴胡、南柴胡、小柴胡、红柴胡)四叶参(山海螺、奶参、羊乳、轮叶党参) 西洋参(洋参、花旗参) 白薇(山烟根子、白马尾、老君须) 狼毒—大狼毒(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狼毒—鸡肠狼毒(金丝矮陀陀、猫眼草) 狼毒—狼毒大戟(猫眼草) 太子参(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 白头翁(毛姑杂花、老公花、大将军草) 白头翁—兴安白头翁 板蓝根(大青根、大蓝根,马蓝根、土龙根) 玄参(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何首乌(赤首乌、山首乌、药首乌、夜交藤根) 川乌(鹅儿花、铁花、五毒) 土木香(祁木香臧木香、玛奴(藏语)) 木香—厚叶川木香(青木香、木香、广木香) 汉中防己(防己、青木香) 粉防己(汉防己、白木香) 黄芩(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 三七(人参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 菊三七(红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石刁柏(小百部、山文竹) 百部—蔓生百部(药虱药) 漏芦(独花山牛蒡、和尚头花) 京大戟(龙虎草、将军草、九头狮子) 草乌(鸭头、药羊蒿、鸡头草、百步草) 麦冬—湖北麦冬(土麦冬、山麦冬)

感冒来袭!选对解表中成药

感冒来袭!选对解表中成药 宝宝感冒了,宝爸宝妈不要着急,因为感冒可以激活细胞产生抗体,宝宝在与病菌的多次抗争中会让身体变得倍儿棒。 宝宝感冒,多属表证,常用解表药。但家长朋友们,你们了解什么是解表药吗?解表药该如何选择和使用?针对以上问题,我们一起来听听医生是怎么说的。 解表药知识补习班 疑惑1.什么是解表药? 知识补习: 凡能散发表邪,解除表证的药物,均叫做解表药。 疑惑2.表证如何发病? 知识补习: 风、寒、暑、湿、燥、火(外邪)等侵袭人体,每先从肌表而入,当邪在肌表的时候,便会产生恶寒、发热、头痛等表证。 疑惑3.如何治疗表证? 知识补习: 因解表一类药物具有辛散轻扬的特性,有发汗解肌的功能,能使病邪通过发汗而从肌表外解,这样便能控制疾病的转变,达到早期治愈的目的。解表药不仅具有发散的通性,且因其性质有温热和寒凉的不同,在功用上又可分为发散风寒和发散风热两大类。 发散风寒药适用于发热轻、恶寒重,头痛、身痛、口不渴之风寒表证;发散风热药适用于发热重、恶寒轻,头痛、目赤、口渴之风热表证。故解表药的运用,与辨证表证的属寒、属热的性质实有重要的关系。 疑惑4.使用解表药有哪些注意事项? 知识补习: 使用解表药必须注意以下3点: 1.凡属阳虚畏寒、阴虚发热以及素有自汗、盗汗、失血之患的宝宝,均须忌用。若体弱气血不足者,因外感而必须使用时,须以扶正祛邪的方法,适当配合补养药,以免发生流弊。 2.解表药不能使用过量,中病(达到病位)即止。若过量而发汗太多,则耗液伤津,可造成亡阳(过度伤阳)之变,如果这样就必须急用回阳敛汗等方法来挽救。 3.夏秋气候温暖,体表疏松,汗液易泄,故用量宜轻;秋冬气候寒凉,体表致密,汗液不易外泄,故用量宜重。 中成药的选择 家长面对以下常见的12剂解表药,尽管都是非处方用药(otc),到底应该给宝宝选择哪一种呢?这就需要您观察宝宝的症状,对症下药。 1.小儿至宝丸 规格:1.5g/丸。 主要成分:苏叶、藿香、薄荷等。 主治:祛风解表,化痰导滞。用于伤风发热、流涕、咳嗽、痰多、腹痛夜啼、尿赤便结等。 用法用量:口服(丸),2次/日。<1岁,每次1/2丸;1~6岁,每次1丸;7~14岁,每次1~2丸。 2.小儿清感灵 规格:0.23g/片。 主要成分:荆芥穗、苍术、白芷等。 主治:发汗解肌,清热透表。治疗小儿外感风寒引起的发热怕冷,肌表无汗,头痛口渴,

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常用中成药一览表 一、解表药 1、辛温解表类通宣理肺丸川芎茶调散参苏丸午时茶冲剂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剂 2、辛凉解表类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感冒退热冲剂桑菊感冒片清瘟解毒丸 3、解表透疹类小儿回春丸透表回春丸小儿羚羊散苏解散 4、表里双解类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清眩丸双解香苏丸升降散普济散 5、解表消食类小儿至宝锭妙灵丸小儿百寿丹消食苏风丸甘露茶 二、清热药 1、清热泻火类上清丸牛黄上清丸黄连羊肝丸明目上清丸龙胆泻肝丸清胃黄连丸夏枯草丸栀子金花丸拨云退翳丸 2、清热燥湿类连香冲剂香连丸香连化滞丸苦参丸归参丸四妙丸金鸡冲剂五茶花白带丸 3、清热解毒类银黄注射液三黄丸黄连上清丸牛黄解毒丸(片)清热解毒丸抗病毒冲剂清热解毒口服液新癀片牛黄噙化丸六神丸西黄丸紫金锭喉症丸 4、清热凉血类紫草丸复方大青叶合剂清热凉血膏 5、清热祛暑类暑热感冒冲剂暑湿感冒冲剂藿香正气水祛暑丸暑正片清暑益气丸六一散冰霜梅苏丸温六散清凉冲剂清暑解

毒冲剂 三、泻下药 1、寒下类大黄清胃丸清宁片四消丸调胃承气丸通便灵冲剂冰膈茶当归龙荟丸 2、温下类半硫丸三物备急丸 3、润下药麻仁丸麻仁润肠丸五仁润肠丸 四、温里药 1、温中散寒类温中健脾丸理中丸附子理中丸黄芪建中丸 2、回阳救逆类回阳救急丸四逆注射液参附注射液 3、温经散寒类温经丸虚寒胃痛冲剂艾附暖宫丸 五、祛风湿药 1、祛风散寒除湿类木瓜丸祛风舒筋丸豹骨木瓜酒蕲蛇药酒追风丸疏风定痛丸豨简丸老鹳草膏风湿骨痛丸活血状筋丹寒湿痹冲剂瘀血痹冲剂冯了性药酒风湿药酒追风透骨丸祛风胜湿酒骨刺消痛液 2、祛风清热除湿类湿热痹冲剂当归拈痛丸 3、祛风除湿强筋壮骨类独活寄生丸大活络丹通络益心丹祛风壮骨丸国公酒祛风木瓜酒天麻祛风丸参桂再造丸追风强肾酒加味天麻丸尪痹冲剂山药丸五加皮酒散风活络丸 六、祛风利湿类 1、燥湿化浊药平胃散香薷丸小温中丸萆薢分清丸六合定中丸四正丸香砂平胃冲剂楂曲平胃丸香砂和中丸健胃散

中药药性表

1.1辛温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麻黄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1发汗解表2宣肺平喘3利水消肿 桂枝辛,甘,温。心肺,膀胱经1发汗解肌2温通经脉3助阳化气 紫苏辛,温肺,脾经1解表散寒2行气和中3解鱼蟹毒 荆芥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祛风2 透疹3散瘀止血 羌活辛,微温肺,肝经1解表散寒2通痹止痛 防风辛,甘,微温膀胱,肝脾经 1 祛风解表2胜湿止痛3止痉止痛 细辛辛,温。有小毒心,肺,膀胱经1发表散寒2祛风止痛3温肺化饮 白芷辛,温。胃,肺经1散寒解表2祛风止痛3消肿排脓 4除湿止带 藁本辛,温膀胱经1祛风散寒2胜湿止痛 香薷辛,微温肺,脾,胃经1发汗祛署,和中化湿2利水消肿 生姜辛,微温肺,脾,胃经1解表散寒2温中止呕3暖肺祛痰 辛夷辛,微温肺,胃经1散风解表2宣肺通鼻 葱白辛,温肺,胃经1发表2通阳 辛凉解表药性味归经应用 薄荷辛,凉归肺,肝经1疏风利咽2透疹止痒3疏肝4 菊花辛,甘,苦,微寒肺,肝经1黄疏散风热2白平肝明目3野清热解毒桑叶甘,苦,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平肝明目3清肺明目 牛蒡子辛,苦,寒。肺,胃经1疏风热2散结毒3透疹利咽 蝉蜕甘,咸,微寒肺,肝经1疏散风热2透疹止痉3退翳开声 葛根甘,辛,凉。脾,胃经1发表解肌2升阳生津3透发斑疹 柴胡苦,辛,微寒。肝,胆,心包经1疏散解热2疏肝解郁3升阳举陷 升麻甘,辛微寒。脾,胃,肺,大肠1发表透疹2升阳举陷3清热解毒 淡豆豉辛,甘,微苦,寒肺,胃经1解表2除烦 浮萍辛,寒1发汗解表2透疹止痒3利水消肿 蔓荆子辛,苦,平肝,膀胱经1疏散风热2清利头目 清热药 1清热泻火性味归经应用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1清热泻火2除烦止渴3生肌敛疮 知母苦,寒肺,胃,肾经1清热泻火2滋阴润燥 栀子苦,寒。归心,肝肺,胃,三焦1清热利湿2凉血消肿3泻火除烦 天花粉苦,微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 清热润燥3解毒消 夏枯草苦,辛,寒肝,胆经1清肝火2散郁结3降血压 芦根甘,寒。肺,胃1清热生津2除烦止呕 竹叶甘,淡,寒心,小肠,胃1清热除烦2生津利尿 淡竹叶甘,淡,寒心,胃,小肠1清热除烦2利尿 2清热凉血 犀角苦,咸,寒心,肝,胃经1清热解毒2凉血止血3安神定惊 水牛角苦,咸,寒心,肝1清热解毒2凉血定惊

中成药大全

中成药大全 (中药信息网整理编辑) 中成药 解表类 | 泻下类 | 清热类 | 温里类 | 宣窍通鼻类 | 补益类 理气类 | 理血类 | 祛湿类 | 治风类 | 调经止带类 | 祛痰类 治疡类 | 和解类 | 治燥类 | 安神类 | 清喉利咽类 | 急症必备 其它类 | 明目类 | 固涩类 | 消导类 | 止咳平喘类 男科 | 性病科 | 急诊科 | 肛肠外科 | 血管外科 | 肝胆外科 | 心血管内科 解表药: 白带丸玉泉丸云香精感冒清感冒通安贝特暑症丸甘和茶祛暑丸 都梁丸凉膈散参苏丸全鹿丸凉膈散蛾苓丸五积丸(散)午时茶(冲剂) 小柴胡丸头风痛丸桂枝合剂玉屏风丸(玉屏风颗粒剂、固表防感冲剂) 九味羌活丸参苏理肺丸通宣理肺丸枕中健脑液养命宝胶囊防风通圣丸 时疫清瘟丸银翘解毒丸维C银翘片羚翘解毒丸夏桑菊冲剂芎菊上清丸

时疫救急丹荆防败毒丸(冲剂)川芎茶调散(丸、口服液)羚翘解毒片(羚羊感冒片) 桑菊感冒片(丸、合剂、冲剂) 风寒感冒冲剂荆防感冒冲剂速效伤风胶囊陈夏六君子丸少阳感冒冲剂暑热感冒冲剂秋燥感冒冲剂暑热感冒冲剂风热感冒冲剂 风寒表虚感冒冲剂卓丹复方消食冲剂 清热药: 上清丸无极丸熊胆丸导赤丸六一散二妙丸三妙丸四妙丸龟苓膏 黄连素片穿心莲片金银花露八正合剂白虎合剂蒲公英片(冲剂) 银黄注射液板蓝根冲剂抗病毒冲剂牛黄消炎丸黄连上清丸清热消炎宁 金熊炎必克黄连清胃丸牛黄上清丸血美宝胶囊银黄口服液 甘露消毒丸(丹)牛黄解毒片(丸)龙胆泻肝丸(片) 暑湿感冒冲剂板蓝根注射波抗病毒口服液抗病毒注射液清暑益气合剂(丸) 清开灵口服液(冲剂,胶囊) 甘露解毒口服液复方板蓝根冲剂万氏牛黄清心丸(片) 白花蛇舌草注射液 泻下药:

常用中药明细表

中医科中草药计划 本计划按中药药性类别列举(共332味)。 一、解表药(25) 1、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叶(紫苏梗)生姜香薷荆芥藁本苍耳子细辛辛夷防风羌活白芷 2、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蝉蜕桑叶菊花柴胡升麻葛根蔓荆子淡豆豉 二、清热药(52) 1、清热泻火药:石膏知母芦根天花粉竹叶(淡竹叶)栀子决明子夏枯草 2、清热燥湿药:黄芩黄连黄柏龙胆秦皮苦参白鲜皮 3、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连翘穿心莲大青叶板蓝根青黛贯众蒲公英紫花地丁野菊花漏芦土茯苓鱼腥草大血藤败酱草射干马勃白头翁马齿苋鸦胆子白花蛇舌草熊胆粉半边莲白蔹 4、清热凉血药:生地黄玄参牡丹皮赤芍紫草 5、清虚热药:青蒿白薇地骨皮银柴胡胡黄连 三、泻下药:(12) 大黄芒硝番泻叶芦荟火麻仁郁李仁松子仁甘遂大戟巴豆牵牛子芫花 四、祛风湿药(18) 1、祛风寒湿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草乌)蕲蛇木瓜青风藤海

风藤路路通 2、祛风湿热药:秦艽防己豨莶草络石藤桑枝雷公藤 3、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 五、化湿药:(7) 藿香佩兰苍术厚朴砂仁草果豆蔻 六、利水渗湿药(22) 1、利水消肿药:茯苓(茯苓皮茯神)薏苡仁猪苓泽泻冬瓜子玉米须香加皮 2、利尿通淋药:车前子车前草滑石木通地肤子海金沙瞿麦石韦萹蓄萆薢 3、利湿退黄药:茵陈金钱草虎杖 七、温里药:(7) 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丁香小茴香高良姜 八、理气药:(11) 陈皮青皮枳实枳壳木香沉香香附檀香川楝子乌药荔枝核大腹皮 九、消食药:(5) 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鸡内金 十、驱虫药:(5) 使君子苦楝皮槟榔雷丸榧子 十一、止血药(16) 1、凉血止血药:大蓟小蓟地榆槐花侧柏叶白茅根

中药药性及常用中成药

第一章中药的药性理论 一、中药的性能:大概有五个方面,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 二、四气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主要反映了药物对人体阴阳的的盛衰,寒热变化的作用倾向。四气是药学理论重要的部分,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之一。一般来讲寒和凉它是一个性质,温和热又是一个性质。 (一)寒凉药 寒凉药主要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除蒸、泻热通便,清热利尿、清热化痰,清心开窍、凉肝熄风等这些作用。它主要是针对热的病证治疗的。从寒和凉来说,寒的作用比凉要强,寒比凉的清热作用要强。 (二)温热药 温和热它是一类性质,热的作用比温的作用药的性质要强,温热药的作用主要有温里散寒,暖肝散结,补火助阳,温阳利水,温经通络,引火归元,回阳救逆等作用。温热药主要是针对寒性的病证来治疗。 三、无味 五味是指药物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对于药物的五味来说,从中医学角度来讲,它不仅是指口尝的味道,更主要是它能代表它能够治疗某些疾病的作用,代表它的治疗作用这是非常重要的。在五味当中,有酸、苦、甘、辛、咸,但是实际上,还有两种味道,淡味和涩味。涩味中医认为它跟酸的味道它的作用是相似的。 (一)辛 【作用】:能行,能散。 【解释】:能散就是指有发散,发散解表的作用;能行,就是能够行气,能够行血。 【代表药物】:麻黄、陈皮、郁金。 一般来讲,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多具有辛味。 (二)甘 【作用】:能补,能和,能缓。 【解释】:补就是滋补;和就是和中,调和药性;缓,就是缓急止痛。 【代表药物】:甘草。 比如说,补益药多属于甘味药。还有一些制止疼痛的药物也是甘味药。 (三)酸 【作用】:能收,能涩。 【解释】:即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 【代表药物】:五味子、乌梅。 比如说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精缩尿、固崩止带药,这些药物多具有酸味,或者是涩味。 (四)苦 【作用】:能泻,能燥,能坚。 【解释】:泻包括清热泻火,通泻大便,降气平喘等。燥就是燥湿的作用。坚,就是说泻火存阴,泻火来保津。 【代表药物】:大黄、黄柏、杏仁。 一般来讲像清热泻火、下气平喘、降逆止呕、通利大便、清热燥湿、苦温燥湿、泻火存阴的药物,都具有苦的味道。 (五)咸

常用中药分类精编版

常用中药分类 公司标准化编码 [QQX96QT-XQQB89Q8-NQQJ6Q8-MQM9N]

中药分类查询 解表药 以发散表邪、解除表证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又称发表药。 发散风寒药:麻黄、桂枝、紫苏、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藁本、香薷、生姜、葱白、辛夷、芫荽 发散风热药: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葛根、升麻、柴胡、蝉蜕、浮萍、西河柳、淡豆豉、水蜈蚣、天胡荽、蔓荆子、木贼草 清热药 以清解里热为主要作用的药物。 清热泻火药:石膏、寒水石、知母、栀子、芦根、天花粉、淡竹叶、夏枯草、鸭跖草、西瓜皮、荷叶、莲子心 清肝明目药:青葙子、决明子、谷精草、密蒙花、夜明砂、千里光 清热凉血药:生地、紫草、犀角、牛黄、牡丹皮、赤芍药、大青叶、板蓝根、青黛、玄参、茅根 清热解毒药:金银花、忍冬藤、忍冬叶、银花子、金银花露、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犁头草、山慈菇、漏芦、四季青、乌蔹莓、芙蓉花、芙蓉叶、白蔹、鱼腥草、野荞麦根、虎耳草、红藤、败酱草、鬼针草、地耳草、垂盆草、土茯苓、马兰根、射干、山豆根、马勃、橄榄、金果榄、白毛夏枯草、点地梅、一枝黄花、爵床、人中黄、人中白、淡秋石、白头翁、马齿苋、鸭胆子、橄核莲、小飞蓬、鸡眼草、叶下珠、绿豆、绿豆衣、七叶一枝花、半枝莲、白英、龙葵、蛇莓、白花蛇舌草、凤尾草、猪殃殃、天葵子、藤梨根、猪胆汁 清热燥湿药:黄连、黄芩、黄柏、胡黄连、龙胆草、秦皮、苦参、白藓皮 清虚热药:银柴胡、地骨皮、青蒿、白薇、葎草 泻下药 以滑利大肠、通利大便、引起腹泻为主要作用的一类中药。 攻下药:大黄、芒硝、西瓜霜、铁扁担、番泻叶、芦荟 润下药:火麻仁、郁李仁、胡麻仁、蜂蜜 峻下逐水药:甘遂、京大戟、红大戟、芫花、牵牛子、商陆、千金子、巴豆、泽漆、狼毒、腹水草、鸢尾 祛风湿药 以祛风除湿,解除痹痛,用治风湿痹证为主要功用的药物。 祛风湿散寒药:独活、威灵仙、川乌、蕲蛇、乌梢蛇、木瓜、蚕沙、伸筋草、寻骨风、松节、海风藤 祛风湿清热药:防己、秦艽、络石藤、雷公藤、豨莶草、臭梧桐、桑枝、老鹳草 祛风湿强筋骨药:五加皮、桑寄生、狗脊、千年健 芳香化湿药

常用降糖中成药列表

常用降糖中成药列表 中医治疗糖尿病,包括“降糖,调节血脂、减轻体重和解除症状”等内容。 糖尿病中医称为消渴病,临床上分为三个期:早期称为“脾瘅(读音:dān)”(糖尿病前期);中期称为“消渴”(糖尿病发病期);后期称为“消瘅”(糖尿病并发症期)。 了解糖尿病: 什么是I型糖尿病?什么是II型糖尿病?糖尿病的典型症状 糖尿病治疗的目标是力争健康长寿。基本措施包括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态平和,戒掉烟酒等,在此基础上根据各自不同的病情再选用口服或注射中药西药、针灸、按摩等治疗。对常用的几种中成药,做简要介绍,供糖尿病患者参考。 糖尿病的日常护养 血糖自我监测药膳汤羹--其他汤羹糖尿病的饮食疗法 玉泉丸(九芝堂) 【成分】葛根、天花粉、地黄、五味子、麦冬、生甘草。 【功能主治】养阴生津,止渴除烦,益气和中。 【用法用量】每次5克,每日4次。 本药用于消渴病的脾瘅和消渴期,有利症状改善,有助于降低血糖、调节血脂。临床表现为口干多饮,多食易饥,心烦失眠,汗多乏力,舌红,脉细者适用此药。但是必须知道,只靠此丸治疗力度不够,达不到治疗目的。病情已到消瘅期者慎用。 消渴丸 【成分】葛根、天花粉、黄芪、生地、玉米须、南五味子、山药、格列本脲(优降糖)。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滋肾生津,降糖。用于消渴病的脾瘅期和消渴期,血糖高者。临床表现为口渴喜饮,尿多,食多易饥,消瘦,疲乏无力等气阴两虚证者适用此药。 【用法用量】每日服1~3次,每次服2~10粒,饭前用温开水送服。 【规格】每10粒中含优降糖2.5毫克。 【禁忌】消渴期到消瘅期,肝肾功能不好,对优降糖过敏者禁用。 【注意事项】本药降糖作用强,使用方便。起始用量宜小,特别是老年人,慎防低血糖出现。 渴乐宁胶囊 【成分】黄芪、黄精、生地、太子参、天花粉。 【功能主治】益气养阴,滋肾生津。用于消渴病的脾瘅、消渴期。临床表现为疲乏无力,心悸气短,口渴汗多,多食易饥,血糖偏高者适用此药。 【用法用量】每日3次,每次4粒,3个月为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新近研究认为,天花粉对肾脏有损害,长期服用宜定期检查尿和肾功能,病到消瘅期者禁用。 仙灵骨葆 【成分】主要由淫羊藿、续断、丹参、知母组成。 【功能主治】滋补肝肾,活血通络,强筋壮骨,用于肝肾不足,血淤阻络所致的骨质疏松症。我常用本药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因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腿酸痛,取得良好效果。 【用法用量】口服,预防量:每日2次,每次1~2粒。治疗量:每日2次,每次3粒,4~6周为一个疗程。 金芪降糖片 【成分】黄芪、金银花。 【功能主治】益气清热,有较小的降糖作用。用于消渴病,气虚有热,临床表现为口渴多饮,多食易饥,气短乏力的糖尿病患者,用此药可起辅助治疗作用。

常见中成药的临床应用表格模板

中成药临床应用 中成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以中药饮片为原料,按规定的处方和标准制成具有一定规格的剂型,可直接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 中成药的处方是根据中医理论,针对某种病证或症状制定的,因此使用时要依据中医理论辨证选药,或辨病辨证结合选药。 一、中成药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1.辨证用药依据中医理论,辨认、分析疾病的证候,针对证候确定具体治法,依据治法,选定适宜的中成药。 2.辨病辨证结合用药辨病用药是针对中医的疾病或西医诊断明确的疾病,根据疾病特点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临床使用中成药时,可将中医辨证与中医辨病相结合、西医辨病与中医辨证相结合,选用相应的中成药,但不能仅根据西医诊断选用中成药。 3.剂型的选择应根据患者的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缓急及各种剂型的特点,选择适宜的剂型。 4.使用剂量的确定对于有明确使用剂量的,慎重超剂量使用。有使用剂量围的中成药,老年人使用剂量应取偏小值。 5.合理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给药的,不采用注射给药;能肌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 二、联合用药原则 (一)中成药的联合使用 1.当疾病复杂,一个中成药不能满足所有证候时,可以联合应用多种中成药。 2.多种中成药的联合应用,应遵循药效互补原则及增效减毒原则。功能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中成药原则上不宜叠加使用。 3.药性峻烈的或含毒性成分的药物应避免重复使用。 4.合并用药时,注意中成药的各药味、各成分间的配伍禁忌。 5.一些病证可采用中成药的服与外用药联合使用。 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时,还应遵循以下原则: 1.两种以上中药注射剂联合使用,应遵循主治功效互补及增效减毒原则,符合中医传统配伍理论的要求,无配伍禁忌。十八反: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芨攻乌藻戟遂芫具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十九畏:硫黄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一览表

常用中药别名大全一览表 2011-10-26 01:04:29| 分类:中医与中药| 标签:中草药何首乌人参白前板蓝根|字号大中小订阅 紫草(硬紫草、大紫草、红条紫草) 麦冬(沿阶草、麦门冬) 地榆(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银柴胡(牛胆根、沙参儿) 甘草(甜草根、密草) 紫草—新疆紫草(软紫草) 远志(细叶远志、小草) 白芷(香白芷、川白芷) 苦参(野槐根、山槐根、干人参、苦骨) 丹参(血生根、赤参、血参、红根) 丹参—甘西鼠尾(甘肃丹参、红秦艽、紫丹参) 人参(地精、山参、土精、神草) 土人参(水人参、参草、紫人参、福参) 党参(潞党参、汶党参、晶党参) 党参—球花党参(天宁党参、巫山党参、单枝党参) 北沙参(莱阳参、海沙参、银沙参、辽沙参) 柴胡—狭叶柴胡(香柴胡、南柴胡、小柴胡、红柴胡) 四叶参(山海螺、奶参、羊乳、轮叶党参) 西洋参(洋参、花旗参) 白薇(山烟根子、白马尾、老君须) 狼毒—大狼毒(格枝糯、乌吐、五虎下西山、矮红) 狼毒—鸡肠狼毒(金丝矮陀陀、猫眼草) 狼毒—狼毒大戟(猫眼草) 太子参(童参、四叶参、四叶菜、米参) 白头翁(毛姑杂花、老公花、大将军草) 白头翁—兴安白头翁 板蓝根(大青根、大蓝根,马蓝根、土龙根) 玄参(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 何首乌(赤首乌、山首乌、药首乌、夜交藤根) 川乌(鹅儿花、铁花、五毒) 土木香(祁木香臧木香、玛奴(藏语)) 木香—厚叶川木香(青木香、木香、广木香) 汉中防己(防己、青木香) 粉防己(汉防己、白木香) 黄芩(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 三七(人参三七、田七、盘龙七、金不换) 菊三七(红背三七、土三七、破血丹) 石刁柏(小百部、山文竹) 百部—蔓生百部(药虱药)

中药的解表清热类药物

1、辛温解表药: 麻黄:草质茎。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外感风寒表实证) 桂枝:干燥嫩枝。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风寒湿痹、痰饮蓄水、胸痹) 紫苏:茎叶。辛温,归肺脾经。解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安胎(脾胃气滞) 荆芥:干燥地上。辛微温。归肺肝经。祛风解表,透疹消疮,止血。 防风:根。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脾经。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风药之润剂,治风之通药” 羌活:根茎及根。辛苦温,归膀胱肾经。解表散寒、去风胜湿,止痛。 白芷:根。辛温,归肺胃大肠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阳明头痛,寒湿带下) 细辛:全草。辛温,有毒。归肺肾心经。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少阴头痛)(汤1-3,散0.5-1) 生姜:根茎。辛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鱼蟹毒(胃寒呕吐) 香薷:辛微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和中化湿,利水消肿。(阴暑、水肿、小便不利) 辛夷:辛温。归肺胃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包煎) 藁本:根茎及根。辛温;归膀胱经。祛风散寒,除湿止痛。(颠顶疼痛) 苍耳子:果实。辛苦温。有毒。归肺经。发表散寒,通鼻窍,去风湿,止痛。 葱白:辛温,归肺胃经。发汗解表,散寒通阳。(通乳,乳房胀痛) 2、辛凉解表药: 薄荷:地上,辛凉。归肝肺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行气。(后下) 蝉蜕: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利咽开音,透疹、明目退翳,熄风止痉。(惊风,破伤风) 牛蒡子:成熟果实。辛苦寒。归肺胃经。疏散风热,宣肺祛痰,利咽透疹,解毒消肿。 桑叶:叶。苦甘寒。归肺肝经。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凉血止血) 菊花:花序。辛甘苦,微寒。归肺肝经。疏风清热,平抑肝阳,清肝明目,清热解毒。 葛根:根。甘辛凉。归脾胃经。解肌退热,透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 柴胡:根,苦辛微寒,归肝、胆经。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伤寒邪在少阳、肝气郁结、气虚下陷致肛脱等,退热截疟) 升麻:根茎。辛微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解表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中气虚弱、气虚下陷致肛脱等) 蔓荆子:成熟果实。辛苦微寒。归膀胱肝胃经。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淡豆豉:辛苦凉,寒。归肺胃经。解表,除烦,宣发郁热。 浮萍:辛温。归肺,膀胱经。发汗解表,透疹止痒,利尿消肿。

常用中药的分类

常用中药的分类 第一节解表药 一、辛温解表药 麻黄、桂枝、防风、荆芥、紫苏、细辛、白芷、辛夷、苍耳子、生姜。 二、辛凉解表药 薄荷、柴胡、升麻、蝉蜕、葛根、桑叶、桑白皮、菊花、牛蒡子、第二节清热药 一、清热泻火药 石膏、知母、栀子、夏枯草、淡竹叶、芦根、胆汁、生地、丹皮、地骨皮、白头翁、玄参、水牛角、紫草、白茅根。 二、清热凉血药 生地、丹皮、地骨皮、白头翁、玄参、水牛角、紫草、白茅根。三、清热燥湿药 黄连、黄芩、黄柏、龙胆草、苦参、胡黄连、秦皮。四、清热解毒药金银花、连翘、紫花地丁、蒲公英、板蓝根、射干、山豆根、黄药子、白药子、穿心莲。 五、清热解暑药: 香薷、荷叶、青蒿。 第三节泻下药 一、攻下药: 大黄、芒硝、番泻叶、巴豆。

大黄、芒硝、番泻叶、巴豆。 三、峻下逐水药: 牵牛子、续随子、大戟、甘遂、芫花、商陆。: 第四节消导药 神曲、山楂、麦芽、鸡内金、莱菔子。 第五节止咳化痰平喘药 一、温化寒痰药 半夏、天南星、旋覆花、白前。 二、清化热痰药 贝母、瓜蒌、天花粉、桔梗、前胡。桔梗、桔梗前胡。 三、止咳平喘药 杏仁、紫菀、冬花、百部、马兜铃、葶苈子、紫苏子、枇杷叶、白果、洋金花。第六节温里药附子、干姜、肉桂、吴茱萸、小茴香、高良姜、艾叶、花椒、白扁豆。 第七节祛湿药 一、祛风湿药 羌活、独活、威灵仙、木瓜、桑寄生、秦艽、五加皮、乌蛇、防己、藁本、马钱子、豨莶草。 二、利湿药 茯苓、猪苓、泽泻、车前子、滑石、木通、通草、瞿麦、茵陈、薏苡仁、桑白皮、金钱草、海金沙、地肤子、石韦、扁蓄、萆薢。

藿香、佩兰、苍术、白豆蔻、草豆蔻。第八节理气药陈皮、青皮、香附、木香、厚朴、砂仁、乌药、枳实、丁香、草果、槟榔、代赭石。第九节理血药 一、活血祛瘀药 川芎、丹参、益母草、三七、桃仁、红花、牛膝、王不留行、赤芍、乳香、没药、延胡索、五灵脂、三棱、莪术、郁金、穿山甲、自然铜、土鳖虫。 二、止血药 白及、仙鹤草、棕榈、蒲黄、血余炭、大蓟、小蓟、侧柏叶、地榆、槐花、茜草、血竭、藕节。 第十节收涩药 一、涩肠止泻药 乌梅、诃子、肉豆蔻、石榴皮、五倍子、罂粟壳。 二、敛汗涩精药 五味子、牡蛎、麻黄根、浮小麦、金樱子、桑螵蛸、芡实。 第十一节补虚药 一、补气药 人参、党参、黄芪、山药、白术、甘草、大枣。 二、补血药 当归、白芍、阿胶、熟地黄、何首乌。 三、助阳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