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初探
- 格式:docx
- 大小:28.45 KB
- 文档页数:2
初中语文的教学设计优秀7篇篇一:初中语文教学导入语设计初探篇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好的课堂导入语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在第一时间抓住学生的眼球,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非常关键的促进作用。
所以,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来设计导入语,在适合学生学习和教学环境的双重条件下实现丰富、灵活、生动地导入教学。
一、借由讲故事,导入教学内容初中生喜欢听故事,可以借由故事导入,使学生迅速融入课堂教学当中,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些课文就非常适合使用这样的方式进行课堂导入,教师要充分阅读研究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编出或引用适合教学氛围、适合学生学习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教学《最后一课》,这篇课文以记叙为主,却给人留下深远的思考,非常适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教学导入。
上课伊始,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从前,人们总是望着蔚蓝的天空,好奇天空上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所以他们决定从地上建造一座很长很长的天梯,直通天空,建造的人很多,建造的进度也很快,马上就能伸手摸到天空了。
住在天上的上帝发现这件事之后很着急,他不想让平凡的人类上天来打扰他,因此,他想了一个办法,让所有建造天梯的人都不能互相交流,让他们说不同地方的语言,这样一来,他们就不能互相交流,也不能了解对方在说什么,最后这个天梯就不能完工。
这个故事就告诉大家,语言有着很强大的力量,每一种语言就拥有一种民族精神,而这个强大的民族精神在课文当中也一再描述。
当自己的民族被打压,不能使用、学习自己民族的语言时,人们是多么的气愤。
借由这个故事,让学生对这节课的大致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并且产生强烈的兴趣,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二、创设课文情境,导入教学内容形象的描述为整堂课的教学添加几分生动,更加突出课堂导入的作用。
苏教版的初中语文课文都是经典之作,教师应把课文知识包含在导入语中,把握课文内容的重点,紧紧扣住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仿佛置身其中,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显著。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初探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适合于以考试为最终目的的应试教育。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往往是导入新课、讲授新课、练习巩固、课堂小结、作业布置几个环节。
然而,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学生在很大程度上处于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授的知识,显然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因此,积极探索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是每个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导入新课,明确学习目标导入新课指的是新课讲授时,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方法,是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成功的导入能像磁铁一样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常言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新课的导入多种多样,比如:故事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复习导入,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温故而知新。
设置悬念导入,中学生本身就有着强烈的好奇心,这种导入方法更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渴望知道答案的力量会推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古诗词导入,古诗词的语言特别精炼、意境深远、感情丰富,因此可以用学生易懂、熟识的诗词导入,这样既拓展了学生知识面,又增添了学生学习的乐趣。
歌曲导入、影像视频导入、等等。
导入的方法很多但我们要根据每节课的需要设计自己的导入语。
语文这门课程由于自身的特点,学习目标的制定比其它学科稍加困难,因此也就显得更加重要。
语文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要注重内容。
所谓的注重内容就是能读懂课文,理解文章的中心。
二是要注重重点。
一篇课文可教的内容很多,许多老师想面面俱到,惟恐遗漏了任何一点,好像只有讲到了才放心,这是大可不必的,我们应以是否领悟课文的关键作为教学重点取舍的标准。
三是要注重难点。
到底哪些是难点,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同时还要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把握难点。
在课堂上要对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以使学生更清晰的把握课文内容。
语文课堂导入初探摘要: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做好语文课堂的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进入学习状态。
教师可以合理地通过各种手段,巧妙地导入新课,使学生愉快、轻松的学习。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从语文课堂巧妙导入的重要性和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两个方面出发,对初中语文课堂的导入做了分析。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课堂导入;学习兴趣一、语文课堂中巧妙导入的重要性对于初中生而言,做好语文课堂的巧妙导入可以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明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有效地开展学习活动的重要前提。
浓厚的兴趣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驱使学生去积极思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语文课堂做好了导入,就可以将教学环境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将知识点变得让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让学生身临其境,在浓厚的学习兴趣驱动下有感而发。
在导入中教师还要善于表达,尽量适宜地使用幽默性的语言,幽默性的教学语言可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缓解学习压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等。
只有认清了课堂导入的重要性,才能在课堂中不自觉地运用导入方法导入课堂。
二、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1.故事导入法故事导入法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针对学生喜欢的故事,适当导入课堂教学中,这种故事导入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进入语文学习。
例如,在教《愚公移山》时,可以通过给学生讲“铁杵成针”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通过思考得出“只有坚持不懈,才能达到目标,才能克服困难”这个道理,从而引入《愚公移山》的教学。
通过故事引用,可以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问题的探索中去。
2.多媒体引入法多媒体导入法就是在课堂上通过利用多媒体制作的课件、录像、flash动画等引入课堂,这种引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建立一个对知识点直观的形象,这种导入方法可以优化课堂结构。
例如,在教学《梅岭三章》一课时,可以利用相关的战争片段通过多媒体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了解《梅岭三章》的写作背景,将文章中的教学情境通过多媒体转变为学生容易理解的情境,帮助学生进行轻松有效的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课堂导入即教师采用简洁生动的语言或创设一定教学情景拉开一堂课的序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
课堂导入是教学艺术的第一个闪光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一节课导入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教学效果,“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个恰当而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一个死板、落入俗套的课堂导入则好比一道难吃的“饭前开胃菜”,不但不能增加食欲,反而败了胃口,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激情大减。
在讲究文学性与语言美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课堂导入更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语文课堂教学具有自己的学科特点,教师对课堂教学导入的设计应该结合语文的学科特点和文本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来进行。
笔者也对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入进行过一些思考和尝试,现将部分导入法总结如下:1、故事导入法即用与课文内容或主题相关相似的故事、趣事导入。
这种导入法,意在以趣味性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故事设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起来,激起学生跃跃欲试探索新知的欲望。
如教学《斑羚飞渡》一文,文章体现的是动物为了生存舍身互救的主题,可以以一个类似的故事导入:非洲沙漠中一队野生骆驼很久没有水喝,已经到了危及生命的地步,它们好不容易发现了一处水源,可水面在低于地面的地底深处,骆驼队焦躁不安起来,这时走出几只老骆驼,它们围着水源走了几圈,其中一只老骆驼跳了下,另外几只也毅然跳了下去,水面升高了,年幼的和年轻的骆驼喝到了得以延续生命的水,它们得救了,可这群骆驼围着水源久久不愿离去。
听了这则故事,你有何感想?又如《晏子故事二则》可以从外交家谈起,先讲周恩来机智应对的外交故事,再转回课文,古代也有言辞犀利、机智过人的外交家,引出晏子;《怀疑与学问》一文提倡怀疑精神,可以用一个生物教师用测验告诉学生应大胆怀疑的故事导入;再有郑振铎的《猫》,可由古埃及对猫的崇拜谈起,推及现代人对猫的喜爱。
总之,故事导入法,以一个与课文主题类似的故事,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兴趣而自主积极地思考,由思考而领悟,由领悟而感动,让学生在感动中学习,建立品读文本的良好氛围,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常用导入方法初探作者:张莉来源:《校本教研》2012年第05期【摘要】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很多,本文主要介绍设疑导入;情境导入;游戏导入;目标展示导入;故事导入;直观教具导入等常用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方法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环节中的重要一环,是课堂教学的前奏,如同一出戏的“序幕”。
好的导入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犹如一把开启学生兴趣大门的金钥匙,正如新课改所强调的那样,只有好的课堂导入才能牢牢吸引住学生,才能让我们的学生全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
本文简要探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导入方法。
一、设疑导入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宜、精当的问题导入,这是教学中常用的一种导入方法,即“丢包袱”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
根据这个原理,新课的导入,教师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既体现教学重点又饶有趣味的问题,诱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创设逐疑探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思维。
如八年级《统筹方法》一课,我一上课就说:“今天语文课,我考大家一道数学题。
”语文课考数学,一下子吊起了学生的“胃口”。
于是,我挂出事先已设计好题目的小黑板:星期天,小明妈妈出门。
走时,交代小明完成三项任务:煮饭、做作业、拖地板。
假如每一项任务都须用一小时完成,请你想想能否用最短时间完成这三项任务。
学生积极思考,积极发言,经过讨论之后,引入新课《统筹方法》,这一课重点内容自然迎刃而解。
二、情境导入情感是语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采用表情朗读、再现形象、音乐铺垫、创设情景、激情描绘等方法,很容易就在开课前构筑学生的“唤情结构”,调动学生的情感,使学生与文章的作者产生共鸣,进而理解课文,发展情感,对课文涌出迫切需要更加了解的念头,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踏出了良好的开端,使之在教师的引导下围绕理解课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课文的学习。
初中语文课堂导入初探的有效性1. 开门见山导入法目标展示法,要求学生在有限的45分钟内能够正确、完整地掌握一项重点内容。
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课文重点、确定目标。
一进课堂,可直奔主题。
我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开始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引导学生析题:题目交代了几个地点?学生会很快找到答案:两个地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
之后继续让学生思考:这两个地点告诉我们什么信息?“从……到……”揭示的是作者记叙两个地点的生活。
待学生分析出来后就可以顺势引入:“童年是记忆中最美好的画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们将与鲁迅一起重温童年的生活。
现在同学们速读课文,思考鲁迅先生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态度是什么呢?”试着用一个字概括。
直截了当,直切主题,是一种很好的导入方法。
2. 直观形象导入法在导入新课时利用幻灯片、录音等现代教学手段,借助歌曲、图片、实物、等教具来引发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第一生学习兴趣。
如上《核舟记》一课,我拿几颗随地可拾的桃核导入新课,像普通桃核这样的实物,给学生易于感受,激发了学生对古代艺术的赞叹,从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习《草莓》一课时,我放视频《摘草莓》让学生观赏,孩子们身临其境,一下子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3. 巧设悬念导入法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心理学上认为:思维过程通常是从需要应付某种困难,解决某个问题开始,概括地说,思维总是从某个问题开始。
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引发学生追根溯源的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非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
“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究”才有得。
当学生面临问题时需要新知识来寻找答案时,他们才产生积极的学习活动。
我在上《孙权劝学》是首先向学生提问“你们知道三国时的吕蒙吗?吕蒙战胜过关羽你们知道吗?那为什么吕蒙能战胜关羽呢?”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带着疑问学习,积极讨论自然就能解开“学习的重要性”这一主题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导入初探
摘要】导入语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
备阶段,是为了引导、启发、激励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所运
用的语言。
语文教学中导入语是教师教学能力和教育机智在课堂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好的导语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为授课的成功奠定
良好的基础。
下面,结合我自身教学的具体实例来谈谈常见的几种导入方法。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导入
一、歌曲导入法
在进入新课之前,可以放一段音乐创设一种情境,激发、感染学生的情绪,
增强讲课的感染力,提高听课效果,使学生快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
讲《背影》时,我是这样设计的:“有这样几句歌词:‘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
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
这饱含
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今天,我们就
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
是朱自清的《背影》。
”教《愚公移山》时,我让学生欣赏歌曲《愚公移山》,让学生产生一种对愚公的敬佩之情,从而激发学习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在讲《从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放录音----成方圆唱的歌曲《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叫着夏天,操场边的秋千上还有蝴蝶停在上面……等待着放学,等待回家的童年。
”用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歌声把学生带入了一片清纯而幻美的世界。
二、设疑导入法
古代学者陈献章说过:“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能引起
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他们思考,然后带着疑问进入新课。
这种方法一般是从文
章的题目上做文章,分析标题含义,引起学习兴趣。
这种方法,开门见山,简洁
明快,三言两语就直切正题。
例如在教《生物入侵者》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今天我们学的是一篇自读课文(板书课题和作者),请大家齐读两遍课题,揣摩揣摩,这个题目告诉了你什么?”生1:“这个题目点明了所写内容。
”生2:“‘入侵者’是中心词。
”生3:“我产生了疑问:生物入侵者指的是什么?”生4:“生
物入侵者的危害有哪些?”然后我说:“同学们讲得都非常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
些问题朗读一下课文,从课文中你会找到答案的。
”
三、图片导入法
人教版语文课本前都有几页插图,这些插图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素材,活用
这些素材可一举多得。
通过各种渠道还可以查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
充分发挥其作用,以此导入新课,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如:在学习《看云识天气》时,先展示图片资料,学生们边欣赏天上变化多端的云,边聆听课文范读,耳闻
目睹,形象直观。
在此基础上,接下来讲解课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可以说是
如鱼得水,轻松自如。
接下来鼓励学生结合课文制作解说词,配合音乐和云彩变
化的图片,以天气预报员的身份介绍各种云彩与天气变化的关系。
受到同学们的瞩目,颇有新鲜感、成就感,既锻炼了自己的综合能力,又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理想
境界。
四、渲染导入法
这是一种运用形象生动,情感激昂的语言开讲,创造适宜的环境气氛,引发学生
相应的情感,进而吸引学生的导入法。
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抒情性文章的教学。
如
学习《济南的冬天》等写景抒情的课文时,可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幅幅令人
心旷神怡的景色,虚拟出一幅幅动人的画卷,从而变抽象的文字叙述为优美的诗
意的画境,它带给了学生在听觉、视觉等感官上的极大享受。
这一感官上的享受,可促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散文语言文字的优美。
五、故事导入法
大多数老师可能都有这样的感觉,课堂上提出课本外的内容时,学生兴趣很高。
教师课堂中如能根据学生的这一特点,以一些故事来导入课文,无疑会起到
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我是这样导入的:“有这样一个人,一天他戴着一顶破帽子在街上走,迎面来了个富翁,嘲笑着说:‘嗬,你脑袋上面
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帽子吗?’这个人并不因此难过、自卑,而是反唇相讥:‘嗬,你帽子下面那破玩意儿是啥,那也能算是脑袋?’这个人的回答多么巧妙、多么睿智!你知道这个人是谁?对,是安徒生!18世纪末19世纪初,丹麦
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封建统治者却穷奢极欲、挥霍无度。
面对这样的现实,这么睿智的安徒生是不可能沉默的,他借助自己丰富的想象力,以犀利的笔锋,
对皇帝极尽戏弄让他丑态百出,丧尽尊严,不惜笔墨地鞭挞了一群道貌岸然的大臣。
现在就让我们来学习这篇脍炙人口的童话《皇帝的新装》。
”故事对于学生来说有着一种特殊的魅力,以此法导入,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入境极快。
六、实物演示导入法
实物能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新课之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利于理解。
如在教学《核舟记》一文时,我先在课前展示了核舟的投
影片,然后向学生介绍核舟的实际大小,长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再请学生试
着用纸叠一个这样大的东西,大家叠出来之后发现只有半个粉笔那么长,高度还
赶不上粉笔的直径。
接着我又让他们在纸船上画五个人,八扇窗,学生们都反映
很难做到,我就此顺势引导古代的艺术家不是画而是刻,而且人物刻得栩栩如生,这样很快把学生的心给牵住了,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
当然,语文教学的综合性的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因此,导入语的设计也不能刻板单一,要强调的是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语的设计,都要
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具体来说,一是力避落入俗套,给学生以新鲜感,造成一种良好的学习心态。
二是不故
弄玄虚,哗众取宠,给学生以实实在在的收获。
三是开宗明义,单刀直入,用简洁、生动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
如果说语文课堂教学是一朵绽放的花蕾,那么一堂课的导入环节就是一片锦
上添花的绿叶,二者相得益彰,互为一体,给学生创设了愉悦有趣的情境,从而
达到提高语文的教学质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