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青岛版小学科学课件 鱼
- 格式:pptx
- 大小:1.17 MB
- 文档页数:11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必会知识点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第1课《蚂蚁》1 .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触角2 .蚂蚁的种类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
3 .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就是在描述。
4 .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5 .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6 .蝴蝶、蝗虫、蜜蜂、蜻蜓、螳螂属于昆虫。
7 .蜘蛛、娱蚣、螃蟹不属于昆虫。
JN8 .制作昆虫模型彳联 【活动名称】:制作昆虫模型【材料准备工橡皮泥、牙签等。
【制作过程】:(1)取黑色橡皮泥适量,将其搓成类似水滴的形状作为蚂蚁的腹部;搓出一个小椭圆球作为蚂蚁的胸部;搓出一个小圆球并在上面刻出眼睛作为蚂蚁的头部。
用牙签将3部分结合在一起。
(2)取黑色橡皮泥适量,制作蚂蚁的1对触角和3对足。
(3)将3对足黏合在蚂蚁的胸部。
(4)将1对触角黏合在蚂蚁的头部。
一只完整的蚂蚁模型就做完了。
9 .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远近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体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10 .捕捉蚂蚁时应注意:和小动物接触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捉蚂蚁时,可以用馒头、糖块等将蚂蚁引出,等蚂蚁爬上去后将它们一起放入容器中,或者用卫生纸、羽毛等将蚂蚁赶入容器中;盛放蚂蚁的容器要透明、透气,还可以放入适量的食物和水。
11 .蚂蚁平时的活动靠触阻来交流信息的。
第2课《鱼》1鱼的身体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躯干和尾,并且有多种鳍,包括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和尾鳍等。
2 .鱼游动时,鱼鳍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作用。
3 .用滴管吸一些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挤出,观察发现绿色水从鱼的口进入鲤,然后由鲤盖的后缘流出。
4 .鱼的鲍盖为什么一张一合的?鲤盖一张一合让水流动起来,使鱼不断获得水中的氧气。
《鱼》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实验,了解鱼鳍和鳃的作用。
2.能根据鱼类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鱼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难点】通过观察,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鱼、食用色素等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PPT 1出示]课题:鱼2.[PPT 2 出示]纪录片《生命:鱼》。
教师用纪录片《生命:鱼》导入新课,学生认真观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视频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3.[PPT 3出示]各种各样鱼的图片教师出示鱼类的图片,增加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到鱼上。
板书课题:2.鱼。
二、活动过程活动一:观察鱼有哪些共同特征。
[PPT 4出示]鲫鱼、草鱼和锦鲤的图片教师出示鲫鱼、草鱼和锦鲤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PPT 5、6出示]了解更多种类的鱼教师指导学生观察鱼的身体,总结鱼的共同外部特征,都是由头、躯干和尾组成。
[PPT 7出示]鱼身体各部分结构图学生观察,小组交流。
师生交流:鱼鳍包括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和尾鳍。
鱼的身体分为头、躯干、尾三部分。
[PPT 8出示]活动手册学生交流、汇报后,将自己的观察结果填写在《科学学生活动手册》中。
[PPT 9出示]鱼游动的视频教师出示鱼游动的视频,学生观看,观察鱼游动时鱼鳍的变化。
学生汇报、其余同学补充。
[PPT 10出示]鱼鳍有什么特点和作用?学生小组观察鱼缸中鱼活动时鱼鳍的特点,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鱼鳍摆动时鱼才会游动或停止。
教师总结鱼鳍的作用。
[PPT 11出示]鱼游动的动态图学生再次观察,汇报。
教师补充其它不同种类鱼游动时的视频,指导学生比较观察。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四年级上册必会知识点第一单元《动物王国》第1课《蚂蚁》1.蚂蚁的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2.蚂蚁的种类有:行军蚁、红蚂蚁、蜜罐蚁等。
3.说出蚂蚁的身体分为哪几部分、每部分长着什么,就是在描述。
4.像蚂蚁、蝴蝶、蝗虫这样的动物属于昆虫。
5.昆虫的共同特征是身体分为头、胸、腹3个部分,头部有1对触角,胸部有3对足。
6.蝴蝶、蝗虫、蜜蜂、蜻蜓、螳螂属于昆虫。
7.蜘蛛、蜈蚣、螃蟹不属于昆虫。
8.制作昆虫模型【活动名称】:制作昆虫模型【材料准备】:橡皮泥、牙签等。
【制作过程】:(1)取黑色橡皮泥适量,将其搓成类似水滴的形状作为蚂蚁的腹部;搓出一个小椭圆球作为蚂蚁的胸部;搓出一个小圆球并在上面刻出眼睛作为蚂蚁的头部。
用牙签将3部分结合在一起。
(2)取黑色橡皮泥适量,制作蚂蚁的1对触角和3对足。
(3)将3对足黏合在蚂蚁的胸部。
(4)将1对触角黏合在蚂蚁的头部。
一只完整的蚂蚁模型就做完了。
9.放大镜的使用方法:使用的时候要用手握住放大镜的手柄,调整远近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体为止,不能用手直接去触摸放大镜的镜片。
10.捕捉蚂蚁时应注意:和小动物接触时要注意安全,不要伤害小动物;捉蚂蚁时,可以用馒头、糖块等将蚂蚁引出,等蚂蚁爬上去后将它们一起放入容器中,或者用卫生纸、羽毛等将蚂蚁赶入容器中;盛放蚂蚁的容器要透明、透气,还可以放入适量的食物和水。
11.蚂蚁平时的活动靠触角来交流信息的。
第2课《鱼》1.鱼的身体由3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躯干和尾,并且有多种鳍,包括胸鳍、腹鳍、臀鳍、背鳍和尾鳍等。
2.鱼游动时,鱼鳍起到维持身体平衡和控制运动方向的作用。
3.用滴管吸一些用绿色食用色素调制的水,在鱼的嘴前挤出,观察发现绿色水从鱼的口进入鳃,然后由鳃盖的后缘流出。
4.鱼的鳃盖为什么一张一合的?鳃盖一张一合让水流动起来,使鱼不断获得水中的氧气。
鱼是利用鳃进行呼吸的。
5.像鲫鱼、草鱼这样的动物属于鱼类。
《鱼》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鱼》是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学制)四年级上册《动物王国》单元的第二课时。
鱼是最古老的脊椎动物,我们生活中所见到的鱼,体表大多覆盖着坚硬的鳞片,身体表面特征明显,很多家庭有观赏鱼,便于学生观察和探究。
教材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活动准备,创设情境,让学生知道本节课的探究内容与鱼有关;指导学生提前准备研究材料,便于课堂探究活动的开展。
第二部分活动过程,通过观察不同种类的鱼,找出鱼的共同特征;观察更多动物,判断它们是否属于鱼类,从而加深对鱼类特征的认识。
第三部分拓展活动,养几条小鱼,观察鳍对小鱼运动的影响,将探究拓展到课外。
本课整体思路同样是先观察一条鱼,找到它的特点,之后观察多种鱼,归纳出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分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由单个到多个,最后到一类,体现归纳的思想。
【学生分析】四年级学生对鱼有一定了解,同样也仅仅是见过,不知道鱼类有哪些共同特征。
很多学生对鲸、海马等动物存在认识的误区,不能区分它们是否属于鱼类。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知道鱼类的共同特征:生活在水中,身体表面覆盖着鳞片,用鳃呼吸,靠鳍运动。
知道鱼类也属于脊椎动物。
科学探究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实验,探究鱼鳃和鱼鳍是怎样工作的,了解鱼鳍和鱼鳃的作用。
2.能根据鱼类的共同特征判断某些动物是否属于鱼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鱼表现出探究兴趣。
2.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树立保护动物的意识。
【重难点】通过观察,总结鱼类的共同特征。
【器材准备】学生准备:鱼、食用色素等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活动准备1.[PPT 1出示]课题:鱼2.[PPT 2 出示] 纪录片《生命:鱼》。
教师用纪录片《生命:鱼》导入新课,学生认真观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从视频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师:同学们,鱼是大家常见的一种动物,请说一说你见过哪些鱼?学生说自己见过的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