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 古代日本
- 格式:docx
- 大小:142.57 KB
- 文档页数:2
第11课古代日本知识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1.1~2世纪时,日本曾与汉朝发生过“通使”关系。
2.5世纪初,大和政权统一了日本,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知识点二大化改新3.背景: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
4.开始:从646年开始,孝德天皇颁布改新诏书,大化改新开始。
5.内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6.结果: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知识点三武士和武士集团7.武士的形成(1)背景: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目的: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
(3)形成:地方豪强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
8.幕府统治时期: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
9.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
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
知识点一6世纪前的日本1.根据我国的文献记载,1~2世纪,日本有30多个小国与中国发生过“通使”关系。
当时中国的朝代是(B)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2.这是现代日本的富士山。
5世纪时,本州中部兴起的统一了日本。
(C)A.犹太人B.日耳曼人C.大和D.苏美尔人知识点二大化改新3.假设你是一名7世纪40年代从大唐归国的大和遣唐使,想向天皇介绍当时中国唐朝的社会状况。
请问你能见到的是哪位天皇?(A)A.孝德天皇B.中臣镰足C.圣德太子D.苏我入鹿4.世界古代史上,大和统治者通过派遣使臣和留学生,积极学习中国隋唐封建制度,并通过大化改新,在日本建立了(A)A.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B.民主政治C.奴隶制共和国D.资本主义制度5.日本是个岛国,国土面积狭小,资源贫乏,但是日本是一个注重学习、擅长模仿的民族,7世纪中期的大化改新就是日本参照中国的政治制度实行的改革。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介绍了日本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史实。
这一时期,日本社会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包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以及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
教材通过生动的叙述和丰富的插图,为学生展示了古代日本的面貌,使学生能够了解和认识日本的历史发展。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能够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
但对于古代日本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线索,以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此外,学生对于日本文化的认知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区,教师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掌握大化改新等重要历史事件;认识日本与中国在古代时期的交流与合作。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和国家观。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脉络,大化改新的背景、过程和影响。
2.教学难点:对古代日本社会制度的认识,大化改新与日本封建社会建立的联系。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代日本的历史风貌。
2.问题驱动法: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古代日本》2.辅助材料:相关的历史图片、图表、视频等3.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古代日本的图片,如神社、宫殿等,引导学生关注古代日本的风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对古代日本有哪些了解?”让学生回顾已学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九年级历史(上)《第11课古代日本》这一课,主要介绍了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
教材从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入手,阐述了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接着,教材介绍了日本的大化改新,这是日本由奴隶社会过渡到封建社会的标志性事件。
随后,教材讲述了日本封建社会的发展,包括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以及日本封建时代的统治者——天皇和幕府将军。
最后,教材提到了日本对中国的借鉴和学习,以及日本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他们对古代日本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会对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大化改新、庄园制度等知识点产生疑问。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解答学生的疑问。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掌握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理解大化改新、庄园制度等关键知识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认识到日本与中国文化的渊源,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的态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大化改新、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等知识点。
2.教学难点:大化改新的意义,庄园制度的运作机制,武士阶级的形成及其在日本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教师讲解相结合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历史图片、地图等教学资源,生动展示古代日本的历史场景,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思考日本与中国大陆的密切联系。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日本的大化改新,讨论大化改新对日本历史的影响。
3.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庄园制度、武士阶级的形成等知识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1课古代日本》主要讲述了日本从公元前世纪至公元7世纪的历史发展。
内容包括: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日本国家的诞生,大化改新,以及日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
本节课教材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古代日本这一课题,他们可能较为陌生。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借助已学知识,如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等,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日本的历史。
此外,学生对于古代日本的文化艺术、传统习俗等可能比较感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拓展相关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古代日本的自然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代日本历史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日本国家的诞生,大化改新。
2.难点: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
2.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教材,了解古代日本的历史发展。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观点。
4.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日本的典型历史事件,如大化改新等。
六. 教学准备1.教材:部编历史九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
3.视频资料:关于古代日本的纪录片或相关片段。
4.历史图片:展示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图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古代日本的自然环境,引导学生关注日本列岛的地理位置和特点。
提问:你们对古代日本有哪些了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古代日本的历史背景,如日本列岛的自然环境和古代居民。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第11课《古代日本》教案一、教材分析九年级上册历史第十一课《古代日本》是部编版九年级上册历史教材的一部分,属于第四部分“世界各国古代文明的崛起”中的“1.东亚地区的古代文明”一节,共四个小节。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介绍日本的古代历史和文明,包括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
学生在学习本课时,应该了解到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社会风俗等方面的内容,认识日本的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掌握其特点和影响。
能够分析日本的古代文化对现代日本文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探究古代日本的文化遗产。
从原始社会到古代社会的过渡。
描述古代日本文化的特点,如其宗教信仰、制度、文学艺术等等。
从日本古代文化的特点中探索其对现代文化的影响。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了解文化多样性,互相尊重各个文化之间的差异。
学生了解日本古代文化跟现代文化的接续与变化,并对其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
三、教学内容古代日本1.古代日本的历史概述2.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3.古代日本的宗教信仰4.古代日本的文学艺术5.古代日本社会风俗6.古代日本文化对现代日本的影响四、教学方法1.情景教学法通过引入富有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了解古代日本的生活和文化特点。
2.讲解法通过老师的讲解,对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概述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古代日本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文学艺术和社会风俗等方面。
3.讨论法在授课过程中提出一些问题或启示性的话题,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在讨论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增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五、教学过程1.预习学生先阅读教材中的《知识点概述》和《思维导图》,了解本节课的内容和重点,以及对古代日本的文化和历史有初步认识。
2.引入通过让学生看一些图片、动画或视频,进入古代日本的世界,感受其中神秘的气氛和富有想象力的特征。
第11课古代日本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6世纪前日本的状况;能简单说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简述大化改新的内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统治的建立;弄清幕府与天皇朝廷之间的关系,认识武士道的实质
【过程与方法】
讨论:中日交往是从何时开始的,在什么朝代双方往来相当密切?那时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养结合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日本学习与模仿中国文明进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过度到了封建社会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大化改新
【教学难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武士与樱花:一般国家都会以猛兽比喻武士英雄。
但是在日本是以樱花来比喻武士。
看过樱花的人都知道,单个的樱花并不美丽,但是成片的樱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
这和日本武士的集团精神很相似。
日本人认为樱花最美的时候并非是盛开的时候,而是凋谢的时候,樱花花期不长,但凋谢有个特点,就是一夜之间满山的樱花全部凋谢,没有一朵花留恋枝头。
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丽中达到自己人生的顶峰,发挥自己最大的价值,之后便毫无留恋地结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1课:古代日本。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6世纪前的日本
1.教师讲述:3世纪时,在本州中部出现了一个较强大的奴隶制国家,叫“大和国”。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
说说大和政权是如何进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
王室和贵族各有自
己的私有领地。
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
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目标导学二:大化改新
1.教师提问: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国内:社会矛盾尖锐(根本因素);②国际:中国隋唐的制度先进;朝鲜的新罗国兴起(催化因素)。
2.学生自主学习: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归纳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
提示:内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
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3.问题思考:大化改新对日本的影响。
提示:通过这一系列改革,解决了土地国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权制问题,打击了旧贵族在经济、政治上的顽固势力,有利于封建生产关系的形成,达到了改革的目的。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国隋唐文化的影响,你还知道中国先进文化对日本产生深刻影响的哪些事例?你怎样看待日本民族对待外来先进文化的态度?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目标导学三:武士和武士集团
1.教师提问:武士集团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庄园经济成为主要的经济形态。
有实力的庄园主开始把一部分庄民武装起来,组成以主从关系和血缘关系相结合的武士集团。
武士集团对内镇压民众抗争,保卫庄园;对外侵占别人的土地,扩大自己的势力。
2.教师讲述:武士集团之间不断进行争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两大武士集团。
1185年,平氏政权灭亡。
1192年,源赖朝从两条上皇处得到“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
3.教师提问:幕府与天皇之间关系怎样?
提示: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
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
4.教师提问:武士效忠的对象是谁?武士道的实质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国家。
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
5.资料链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觉悟为根本,强调“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顾忌的死,毫不犹豫的死”,为主君毫无保留的舍命献身的精神。
“武士道”没有是非观念,只重视维护自己所在集团的荣誉和安全。
三、课堂总结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来,变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
在古代日本向中国学习,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学习,这些都使日本不断进步、强盛。